核磁共振基础原理part1

合集下载

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原理
• MZ = M0(1-e-t/T1) • T1的物理学意义:弛豫周期。
47
纵向磁化对比
由于各种组织的T1不同,在纵向弛豫过程中,不同时 刻各种组织在纵向磁化中的比例不同,因而产生了不 同组织间的纵向磁化对比。也称为T1对比。
48
T1加权图像
T1 weighted image
图像的对比主要依赖T1对比称为T1加权(权重) 图像。
80
傅立叶变换
• 将时间——强度的信号关系变换为频率——强度的信号关系。这 种数学变换模式称为傅立叶(Fourier transform)变换。
81
1DFT重建
• 梯度与梯度磁场 • 层面选择及相关因素Δω=γGz·ΔD • 体素的频率编码及投影
82
1
2
3
4
5
6
7
8
9
83
84
空间频率与K-空间
93
磁共振各种特殊成像技术
• 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MRA) • 时间飞跃法 (Time of flight) • 相位对比法(Phase contrast) • 幅度对比法(Magnitude contrast) • 对比剂增强法(Contrast enhance)
的磁共振靶核。
13
第二节:磁场
• 磁场的概念 • 均匀磁场 • 稳定磁场 • 交变磁场
14
磁场
• 物质场 • 对磁性物质的力效应 • 磁场的强度
15
均匀磁场
大小方向恒定不变的磁场.
16
交变磁场
大小或方向呈规律性变化的磁场
17
Y BX=Bsina
B(RF) a
X BY=Bcosa
18
第三节:磁场对样体的作用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2篇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2篇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2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主要用于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组织的情况。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人体组织中的核磁共振现象,通过探测核自旋的信号来获得图像信息。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MRI的基本原理。

第一篇: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现象是MRI基本原理的核心。

要理解核磁共振现象,首先需要了解原子核的结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每个原子核都有特定的自旋量子数,通常用核磁共振谱学的单位描述,即“核磁共振频率”。

在外部磁场作用下,原子核会发生两种状态的转变:与磁场平行的低能态(称为α态)和与磁场反平行的高能态(称为β态)。

这个过程被称为塞曼效应。

当原子核处于高能态时,可以通过给原子核提供合适的能量,使其从高能态跃迁到低能态。

跃迁的能量差与磁场的频率相匹配,即核磁共振频率。

当磁场频率与共振频率相等时,原子核将吸收能量并产生特定的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现象通常涉及氢原子核(质子),因为它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原子核。

氢原子核具有自旋量子数1/2,因此具有两种能态,即上能态(α态)和下能态(β态)。

在外部磁场的作用下,氢原子核会根据塞曼效应分裂成两个能级,分别对应不同的共振频率。

第二篇:MRI的成像原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MRI利用一系列脉冲序列和梯度磁场来获取人体组织的图像。

MRI的成像原理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激发、接收、编码和回波。

首先,在激发阶段,一个由无线电频率脉冲组成的RF脉冲被发送到患者的身体内。

这个脉冲会使体内的质子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

然后,在接收阶段,一组精确的线圈会通过探测产生的共振信号来感知质子的强度和位置。

这些共振信号是由质子回到低能态时产生的。

接下来,在编码阶段,梯度磁场被应用到患者的身体上,以确定质子信号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

通过调整梯度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为整个身体创建一个三维坐标系。

最后,在回波阶段,电脉冲会产生一个短暂的信号,被接收线圈捕获并转化为数字信号。

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它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取人体内部组织的高分辨率影像。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是指原子核在特定外加磁场和射频脉冲作用下发生共振现象的过程,这种现象是由原子核的自旋引起的。

核磁共振现象的基本原理是原子核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此旋转称为自旋。

原子核带正电荷,因此具有磁矩,这使得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具有一个旋转磁矩。

在没有外磁场的情况下,原子核的旋转方向是随机的,但是当外加一个静磁场时,原子核的旋转将在静磁场的磁感应线方向附近产生一个特定的角动量,自旋基数状态将在漂移的过程中产生相干现象。

当外加一个射频脉冲时,原子核将吸收能量并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这个过程叫做共振吸收,原子核在高能级停留的时间很短,不到微秒级别,然后原子核会放出吸收的能量,回到低能级状态。

在原子核从高能级回到低能级的过程中,会发出一个特定频率的信号,这个信号被称为核磁共振信号。

通过测量核磁共振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就可以得到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下的性质和环境,从而获取到影像信息。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原子核的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取组织的信息,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在外加不同频率的射频脉冲下会产生不同的信号,这样就可以对不同组织进行区分。

而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在于其对软组织有很好的分辨能力,可以提供清晰的组织结构和病变信息,对于脑部、胸部、腹部和骨骼等部位的疾病诊断有着独特的优势。

除了在医学影像领域应用广泛以外,磁共振技术还被广泛应用在其他领域,如材料科学、生物化学、地球科学等领域。

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利益与帮助。

第二篇示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通过利用人体自身核磁共振信号来获取影像信息的高端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0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0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无磁场 m= -1/2 E2= B0 △E=2 B0 m= +1/2 E1= -B0
由式 E = -ZB0及图可知1H核在磁场 中,由低能 核在磁场 由低能
I=1/2的核自旋能级裂分与 0的关系 的核自旋能级裂分与B 的核自旋能级裂分与
2,核磁共振
如果以一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处于磁场 0中的 如果以一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处于磁场B 且射频频率ν恰好满足下列关系时: 核,且射频频率ν恰好满足下列关系时: 2Β0 h ν =E E=2 B0 ν= h 核磁共振条件式) (核磁共振条件式) 自旋核的跃迁能量 ν 磁性核 h ν =E
=e
E kT
=e
hν kT
=e
hγB0 2πkT
当B0 = 1.409 T,温度为300K时,高能态和低能 态的1H核数之比为
N N
1 ( ) 2 1 (+ ) 2
=e
6.63×10 34 J s×2.68×108 T 1s 1 ×1.409T 2×3.14×1.38×10 23 J K 1 ×300 K
I=1/2的原子核 核电荷球形均匀分布于核表 的原子核,核电荷球形均匀分布于核表 的原子核 面,如: 1H1, 13C6 , 14N7, 19F9,31P15 如 它们核磁共振现象较简单 谱线窄 适宜检测 它们核磁共振现象较简单;谱线窄 适宜检测, 谱线窄,适宜检测 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是1H和13C核磁共振 和 核磁共振 谱
跃迁 类型
NMR是结构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化学, 是结构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化学, 是结构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 生物,医学, 生物,医学,临床等研究工作中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 泛的应用. 分析测定时,样品不会受到破坏,属于无 分析测定时,样品不会受到破坏, 破损分析方法

MRI基本原理精品PPT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MRI基本原理精品PPT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进动是核磁(小磁场)与主磁 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进动的频率明显低于质子的自 旋频率,但比后者更为重要。
54
= .B
:进动频率
Larmor 频率
:磁旋比
42.5兆赫 / T
B:主磁场场强
55
高能与低能状态质子的进动
由于在主磁场中质子进动,每个氢质子均 产生纵向和横向磁化分矢量,那么人体进 入主磁场后到底处于何种核磁状态?
91
5、磁共振“加权成像”
T1WI
PD
T2WI
92
何为加权???
• 所谓的加权就是“重点突出”
的意思
– 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 (纵向弛豫)差别
– 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 (横向弛豫)差别
– 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突出组织氢质 子含量差别
93
低能量
宏观效应
中等能量
高能量
69
90度脉冲继发后产生的宏观和微观效应
低能的超出部分的氢质子有一半获得能量进入高能状态, 高能和低能质子数相等,纵向磁化矢量相互抵消而等于零
使质子处于同相位,质子的微观横向磁化矢量相加,产生 宏观横向磁化矢量
70
氢质子多 氢质子少
90度脉冲激发使质子发生共振,产生最大的旋转 横向磁化矢量,这种旋转的横向磁化矢量切割接 收线圈,MR仪可以检测到。
N
S
MR不能检测到纵向磁化矢量,但能检测到旋转的横向磁化矢量
62
如何才能产生横向宏观磁化矢量?
63
3、什么叫共振,怎样产生磁共振?
• 共振:能量从一个震动着的物体传递到另一
个物体,而后者以前者相同的频率震动。
64
共振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课件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课件

化学分析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化学领域中用于分 析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组成,通过测量 原子核的共振频率来推断分子结构。
核磁共振的重要性
01
02
03
科学研究
核磁共振为科学研究提供 了强有力的工具,帮助科 学家深入了解物质的微观 结构和动态行为。
医学诊断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 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 够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冲宽度等参数。
启动核磁共振谱仪,进 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 理、解析和可视化。
数据解析与处理
01
02
03
04
傅里叶变换
将时间域信号转换为频率域信 号,便于分析不同化学环境的
核自旋。
参数标定
根据已知化合物或标准样品, 标定实验参数,提高分析准确
性。
信号解析
通过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等信 息,解析出分子结构信息。
工业应用
在工业领域,核磁共振技 术可用于产品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监控以及新材料 的研发等。
02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原子核的磁性
原子核具有磁性
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具有自旋,从 而产生磁矩。不同原子核的磁矩大小 和方向不同,这决定了它们在磁场中 的行为。
磁矩的表示
磁矩的大小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 数相关,通常用希腊字母μ表示。不同 原子核的μ值不同,决定了它们在磁场 中的共振频率。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 核磁共振的实验技术 • 核磁共振的应用实例 • 核磁共振的未来发展
01 引言
核磁共振的发现
核磁共振的发现
1946年,美国科学家F.Bloch和E.M.Purcell因各自独立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 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为后来的核磁共振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PPT课件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PPT课件
核磁共振
一 核磁共振现象
核——原子核 磁——磁场 核磁共振(NMR)——原子核在磁场中
的响应 为什么原子核在磁场中会发生响应呢? (核有磁性)
(一)核有磁性
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所以,原子核带正电的。 另外,有些核具有内秉角动量(自旋)。 奇数核子 奇数原子序数,偶数核子 因而核有磁性。

Mz是以1/T1的
速率按指数恢复 到Z方向的初值。
t T 1
M t)M 1 e ) z( 0(
2 横向弛豫/T2
非平衡态磁化矢量的水
平分量Mxy衰减至零 的过程 弛豫速率1/T2 弛豫时间T2 磁化矢量进动相位从有 序分布趋向无规则分布, 自旋体系内部相互作用, 自旋与晶格不交换能量, 又称自旋-自旋弛豫。

(1)射频脉冲法

用一个90度射频脉冲使原来沿 静磁场方向的磁化矢量扳转90度, 然后进行磁测井仪器 采用此种方法)
(2)预极化法
在稳定磁场B0的垂直方向上加一较强的预极化 磁场Bp,由于极化磁场很强,最初沿稳定磁场建 立起来的平衡态磁化强度M0会发生偏转而沿总 场的方向取向。(Mp) 如果极化时间足够长,Bp>>B0,所以Mp近似 与M0方向垂直。这时突然撤去Bp,因时间很短, Mp绕B0进动(w0),由于驰豫,在进动的同时, 纵向分量恢复到平衡态的M0,而横向分量将按 有效横向驰豫时间T2*确定的速率衰减。
2 自旋回波法
现代核磁信号的测量采用(CMR,MRIL,MREx) CPMG脉冲

(90 )x (180 )y ECHO (180 )y ECHO 测量过程:极化-扳倒 - 失相 - 重聚 - 测量 -再失相-再重聚-再测量 ...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
通过核自旋与外磁场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利用谱仪测定核自旋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核自旋:原子核除了带有正电荷外,还具有自旋角动量。

核自旋可能是1/2、1、3/2等,表征了核自旋粒子的角动量。

2. 磁矩:具有磁性的核自旋具有自旋磁矩。

在外磁场作用下,核自旋磁矩会在空间中取向。

对于1/2自旋核,只有两个方向,通常分别称为上态和下态。

3. 共振:当外磁场的大小与核自旋的能级之间的能量差(称为共振频率)相等时,核自旋会发生能级跃迁,并吸收或释放能量。

这种现象被称为共振。

4. 预cess核磁共振谱仪:核磁共振谱仪由强磁场和射频场组成。

强磁场使核自旋磁矩定向,射频场用于激发核自旋能级跃迁。

当改变外磁场的强度或射频场的频率时,可以获得不同核自旋的共振信号。

5. 化学位移:不同的核自旋所共振的频率是不同的,同时受到化学环境的影响。

这种频率差异被称为化学位移,是核磁共振谱的重要特征之一。

通过分析共振峰的化学位移,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化合物成分或结构。

6. 核磁共振图谱:核磁共振谱由一系列共振峰组成,每个峰对
应于不同核自旋的化学位移。

峰的强度与相应的核自旋数量和取向相关。

总而言之,核磁共振利用核自旋和外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核自旋共振现象。

通过测定共振频率和化学位移等参数,可以获得样品的结构和成分信息,为化学、生物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Related Nobel Prize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布洛赫(Felix Bloch ) & 珀赛尔 (Edward
Purcell)因发展了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及由此所作的发现——核磁共振。
布洛赫(Felix Bloch )
珀赛尔 (Edward Purcell)
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恩斯特R.R.Ernst(1933-) 瑞士物理化学家
-54C -10C 15C
~ 4.8 ppm ~ 3.8 ppm ~ 2.8 ppm
温度升高,氢键减弱,化学位移值减小。
4.5 溶剂效应
不同溶剂分子对溶质分子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介 质影响δ值。
值得指出的是,当用氘代氯仿作溶剂时,有 时加入少量氘代苯,利用苯的磁各向异性, 可使原来相互重叠的峰组分开。这是一项有 用的实验技术。
E h 1
液体T2长,核磁共振信号窄;固体样品T2 短,谱线宽。
1H N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pectroscopy
弛豫时间成像
3. 化学位移
3.1 屏蔽效应
理想化的、裸露的氢核应该产生单一的吸收峰; 实际上,氢核受周围不断运动着的电子影响。在外磁场 作用下,运动着的电子产生相对于外磁场方向的感应磁场, 起到屏蔽作用,使氢核实际感受到的外磁场作用减小:
溶剂选择原则:稀溶液;不能与 溶质有强烈相互作用。
五、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每类氢核不总表 现为单峰,有时多 重峰。
原因:相邻两个氢 核之间的自旋偶合 (自旋干扰);
5.1 峰的裂分
峰的裂分原因:自旋偶合 相邻两个氢核之间的相互干扰称为自旋偶合; 由于自旋偶合而引起的谱线增多的现象称自旋裂分; 用偶合常数(J)来衡量干扰作用的大小。谱线分裂的裂 距反映偶合常数的大小,单位Hz.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使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内部详细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以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一、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当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时,原子核会产生自旋,而自旋又带有磁矩,因此会在磁场中方向上受到影响。

当外加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照射到体内的原子核上时,原子核会吸收能量并处于激发态,随后再释放出信号。

通过探测并记录这些信号,就可以形成图像。

二、核磁共振成像的步骤及过程核磁共振成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磁化、激发、回波和数据采集。

1. 磁化:在核磁共振成像之前,需要将人体放置在一个强大的磁场中,通常磁场的强度为1.5-3.0特斯拉。

通过这个磁场,原子核的自旋会聚集在一个方向上,形成整体的磁化矢量。

2. 激发:在磁化完成后,医生或技术人员会向人体发送一些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这些无线电波会使得磁化的原子核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进而处于激发态。

3. 回波:当无线电波停止时,原子核会由高能级回到低能级,并释放出能量。

这些能量以无线电波的形式返回检测设备。

4. 数据采集:最后,检测设备会收集并分析这些返回的无线电波信号。

通过探测和处理这些信号的强度、频率和时序等信息,就可以生成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信息的图像。

三、核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和应用核磁共振成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势:1. 无辐射:相比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如X射线和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的辐射,因此对患者是相对安全的。

2.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组织结构和器官的细节,有助于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3. 多参数评估:核磁共振成像不仅可以提供静态的解剖结构图像,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成像序列获取到组织的功能信息,如血流、代谢活性等,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第1节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20101205new)PPT课件

第1节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20101205new)PPT课件

质量数(a) 原子序数(Z)自旋量子(I)
例子
奇数 偶数
奇或偶 偶数
1, 3, 5 222
0
I 12,1H1,13C6,19F9,15N7 I 23,11B5,35Cl17, I 52,17O8
1 2C6 ,1 6O8 ,3 2S1 6
偶数
奇数
1,2,3……
I 1,2H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N7, I 3,10B5
于外当磁置场于,外有磁(场2I+H10)中种时取,向相:对 氢核(I=1/2),两种取向
(两个能级):
(1)与外磁场平行,能量低,磁量
子数m=+1/2;
(2)与外磁场相反,能量高,磁量
子数m=-1/2;
2019/11/1
( 核磁共振现象)
两种取向不完全与外磁场平行,=54°24’ 和 125 °36相’互作用, 产生进动(拉莫进 动)进动频率 0; 角速度0;
应用较多。 氢核(1H): 1.409 T 共振频率 60 MHz 2.305 T 共振频率 100 MHz
磁场强度H0的单位:1高斯(GS)=10-4 T(特拉斯)
2019/11/1
讨论:
在1950年,Proctor等人研究发现:质子的共振频率与其结 构(化学环境)有关。在高分辨率下,吸收峰产生化学位移 和裂分,如右图所示。
0 = 2 0 = H0 磁旋比; H0外磁场强度;
两种进动取向不同的氢核之 间的能级差:
E= H0 (磁矩)
2019/11/1
三、核磁共振条件
condi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在外磁场中,原子核能级 产生裂分,由低能级向高能 级跃迁,需要吸收能量。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及实现方法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及实现方法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及实现方法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分析的技术。

它能够通过对样品中的原子核进行激发和探测,获得关于样品的结构、组成、环境等信息。

核磁共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其成为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下面将介绍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及实现方法。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1.核自旋:原子核具有自旋,类似地球自转。

自旋不同的原子核会产生不同的核磁矩,如氢核的核磁矩是正反两种。

2.磁矩和磁场:核磁矩在外部磁场中会取向,类似于指南针在地磁场中的取向。

外部磁场使得核磁矩产生了两个能量不同的取向,即磁矩向上和磁矩向下两种。

3.环境效应:周围的电子云和晶格结构会对外部磁场的影响,使得这两种能量取向出现了微小的差异。

4.能级差异:为了使核磁矩发生翻转,需要外加的能量等于这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

5.能量的吸收和辐射:当外加的能量等于能量差时,核磁矩会从低能级吸收能量,翻转到高能级,同时吸收的能量也可以通过辐射的方式释放出来。

在实现核磁共振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几步:1.产生稳定的磁场:核磁共振需要一个强大且稳定的磁场。

通常使用超导磁体产生高强度的恒定磁场,其强度达到数十万高斯。

2.样品的制备:将需要分析的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并将溶液注入到NMR样品管中。

3.激发和探测:通过向样品管中的样品施加电磁波的脉冲,使核磁矩能量吸收,并产生信号。

接下来,通过接收线圈来探测核磁共振所产生的信号。

4. 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改变所施加的电磁脉冲的参数,可以采集不同种类的核磁共振谱。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如Fourier变换,得到有关样品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核磁共振技术的实现还涉及到许多其他因素,如温度控制、脉冲序列设计以及样品管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

总之,核磁共振技术通过基于原子核自旋的特性以及对外部磁场的响应,实现了对样品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y
Hy
k J z ,磁旋比 Hz
这就是 i 在磁场中运动的基本方程。

在Bloch空间坐标中的 分量形式,如右所示。 其中Hx=Hy=0, Hz= H0 ,即只有Hz存 在。
d X dy d z
dt dt dt
( y H z z H y ) ( z H x x H z ) ( x H y y H x )
垂直地面轴
陀螺

电磁学中的自旋运动产生磁矩 i 由电动力学, (核磁矩)在外磁场中同样受到一个力矩 i 的作用 d J d i

i H 0 , [i H0 ] dt dt

i d x 故有 dt H x
d H0 dt

6、孤立核磁矩在磁场中的运动形式 ——经典的Bloch方程
(1) 基本方程和核磁共振条件表达式 经典力学中的刚体圆周运动:质量为m的刚体绕某轴或中 心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其角动量 J 对时间的一次导数等 于该物体的力矩 :
nh eE / kt nl
k为Boltzmann常数
② 、核弛豫 当不断供给能量,核自旋体系吸收后,高能态核粒子 数大于低能态数,偏离平衡态,不能有NMR吸收,这 时叫“饱和”。 因此,必须存在一种机制,使体系维持nl >nh ,即不断 回复到平衡态,以维持低能态粒子数有过量的占有数, 这一过程叫核弛豫。 核弛豫途径分为两种: a.自旋-晶格弛豫(核环境因素),与T1有关; b.自旋-自旋弛豫(核自旋内部之间交换能量),与 T2有关。
故有
dJ dt
动量 P mV ,角动量 J r mV
自旋角动量矩 :当物体 自身旋转时产生的动量矩。 例如陀螺在重力场中的自旋 运动。
dJ d dV [r mV ] [r m ] r ma r F dt dt dt
核磁共振基础原理
中国科技大学理化科学中心 朱清仁 教授 2004年8月
脉冲付里叶变换超导核磁共振谱仪
参考书

1. 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 Analysis, Kenneth A. Rubiuon(影印版) ,第十一章,科学 出版社.白春礼主编2003,p477-513. 2. 核磁共振の基礎と原理,(日文版)北丸竜 三,(中文版)朱清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 社,1991 。 3.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宁永成, 科学出版社,2000 4.波谱分析教程,邓芹英、刘岚等,科学出版 社,2003
质量数A 偶数 奇数 奇数 偶数 质子数Z 偶数 偶数 奇数 奇数 中子数N 偶数 奇数 偶数 奇数
I
例子
12C 16O 32S 4 6 8 16 Ne2 1n 0 3He 13C 17O 2 6 8
0
1/2,3/2,5/2 1/2,3/2,5/2
31P 1 11B 15N 19F 15 H1 5 7 9 2H (2D) 10B 14N 1 5 7

3、塞曼(Zeeman)能级

I 0 的核在外磁场中(也可以是交变场),在 理论讨论时,一般视为静磁场 Ho(方向取Z 轴),则 I 0 的NMR核的磁矩受到一个力矩
H0
从经典电动力学原理, 应转向与 H 0 平行的方
J z I z m
(m I , I 1,, I 1, I )
这样 在Z轴上的投影也对应有(2I+1)个取值,相 应于(2I+1)个能级。 定义: 在无磁场时,这些基态能级是简并的;有磁场时, 简并就被解除,产生不同的能级。这种能级分裂的现 象叫做Zeeman分裂,这种磁能级叫Zeeman能级。
2、NMR核的判别规则
能显示出核磁共振现象的同位素核叫NMR核。只有当 I 0的一类同位素核才能有NMR效应,叫NMR核。 奇偶规则: 质量数A 只要二者不同时为偶数,I 0


原子序数 质子数Z
I 不同时为偶数时, 0 中子数(或量数)
如果上述各对参数均为偶数时,I=0,叫“偶偶无NMR”。

Zeeman能级特点: ①能级间是等间距的; ②能级差△E值为 E H0
核自旋I=1/2和3/2在外场B0方向的投影
核磁矩 绕 H 0 的进动模式图
(a)Zeeman磁能级;(b)自旋磁矩相 对于外场B0的取向。这里 >0
4、平衡态与玻尔兹曼分布(Boltzmann)
5、描述核磁共振理论或共振条件的方法
①、根据文献,目前通常有两种描述方法。
A、量子力学矢量空间描述,用自旋算符∣I> 、 ∣-I> 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在磁场方向(Z轴)取向是不连续的, 是量子化取向,如I=1/2的核,Iz的取值为-1/2,+1/2两个 态,可见在量子力学矢量空间(又叫希伯特(Hilbert)空 间)处理是严密的。 通常将两相反的矢量用两个Dirac符号,即基矢∣1/2 >、 ∣-1/2 > 表示(又称为右矢,自旋算符)。 自旋态不能任意取向,所以用上述的∣1/2 >、∣-1/2 > 展开,系数分别为a、b,则可得到 态矢量= a∣1/2 >+b∣-1/2 >

孤立原子核(I=1/2)的自旋


由质子+中子组成,正电荷分布在表面 I>1/2的核呈非球形分布,例如椭球形或叫四极矩核。
1、基本概念



A、原子核的磁矩 与核自旋(自旋量子数I): 原子核具有自旋运动。核电荷为正,由电磁学 生磁场,可以拟作磁针看待,是一个矢量 B、核自旋,由力学可知,在磁场中具有自旋角动量 h 表达式 J Ji I ( I 1) 2 J 是量子化的(即空间量子化取向) C、 与 J 的关系: J 定义 e

向,使其势能最低
E H0
微观粒子必须遵守量子力学规律, 的方向不是完全 与 H 0 平行,而是呈一夹角θ , 自旋受磁场 H 0恒力 作用,在此力矩作用下, 轴绕 以一定角速度进 H0 动,于是角动量 在Z轴的投影JZ是量子化的 J
①、 i 在磁场下的Zeeman分裂能级上,I=1/2的两种能态 上的粒子几率分布符合Boltamann分布


若磁场强度Ho=1.4092T(1T=104G),T=298K,则 nh eE / kt e h / kt 0.9999903 nl 即在室温下,处于低能态(+1/2)的核数只比高能态高 出约百万分之十,仅相当于1mol水上升1oC 所需能量的 1/600稍多一点。 但正是这一种平衡态的维持,才能导致有净的能量吸收 的可能性,所以保持这一平衡态很重要。

J 2m p c gn

为常数,叫旋磁比(又叫磁旋比)。 与性质有关,
是某核-类同位素的特征常数,可以查表。

D、与电子自旋比较: e e n (可叫核磁子), e 2m c (电子波尔磁子)
2m p c
e
电子总磁矩 e orb s ,其中 orb 0 。一般只有自旋磁矩。 因此 e n gn n I gn , P 2m p c 核自旋比电子自旋小1840倍。所以,从这一点可以 看出,核磁共振灵敏度能级差要比ESR小1000倍。 E、中子具有磁矩 ,但不能用此来定义,因为它不带电 荷。 应根据中子磁矩在磁场中的受力作用来定义,并以此 来测量。不能从关系式 I 求各核的磁矩,只能通过 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技术来精确测定出 来。

令 H 0 ,即有
d x dy d z
dt dt dt
z H 0 x H 0 0

可见 z 为常数
dt 2
2 2 H0 x 0
对 式二次导数,得到 d 2 x
此为一个简谐振动方程,其解为 x A cos( H0t ) 同理可求解另外两个方程,得全解为 x i cos(0t ) x , y 在xy平面上的投影 说明 y i sin(0t )

0 H0
(注意:它与夹角θ无关)。这种进动叫做拉莫进动, 叫Larmor角频率。 当 0 时,公式 1 0 H0 (rad/s) 或 0 H 0 (Hz/s) 2 一般也写成 , H0 这就是核磁共振条件的表达式。

当 i 自旋轴与量子化Z轴之间的夹角为θ 时, 1 1 1 1 b sin( / 2) [ (1 cos )] 2 a cos( / 2) [ (1 cos )] 2 2 2
这种展开又叫态的叠加。但量子力学矢量空间的两个矢 量∣1/2 >、∣-1/2 > 是相互正交的。 在Bloch三维空间中,这两个矢量是反平行的。而系数a、 b却是将Bloch空间与Hilbert空间联系在一起的桥梁。
②、 唯象论 从以上两种方法可见,在量子矢量空间中认为 i 是量 子化取向,而在Bloch空间中认为 i 的运动是连续的, 这是否存在矛盾?量子力学中已经严格证明:单个核磁 在磁场 H 0 中的运动方程为: 矩对时间的平均
这个结果与后面从Bloch空间导出的运动方程一致。只 是Bloch空间中应用经典力学来处理 i 对时间平均值的 运动。 因此,唯象论者在实际研究中(特别是入门时),根据 具体问题而确定使用哪种方法或两种处理方法交叉使用。 在对NMR理论及实验结果进行严格计算分析时,应使用 量子力学方法,结果满意。在某些无需严格的条件下, 使用经典力学方法更简单、直观易懂。特别是在处理目 前使用得最多的脉冲核磁共振时,加上电磁学理论,其 结果已经相当完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