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作战特点
美军伊战-失之战略得之战术
美军伊战:失之战略得之战术历时近8年后,伊拉克战争终于结束了。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美军的“虎头蛇尾”。
事实证明,美军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政权,却无法实现对一个民族的征服。
其实,美国人做事常有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急功近利倾向。
正因为如此,在美国的军事理论界,长期存在着一种重技术和战役战术层面研究的倾向,认为战略上的不足可以用技术的先进和战役战术的胜利去弥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蕴涵实用主义色彩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多变特点,表现在战术运用上,则没有太多条条框框,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只要能达成作战目标、减少伤亡即可。
伊拉克战争的目的是“推翻萨达姆”“解放伊拉克”。
因此,战争一开始美军就选择了以直击要害为主的空地一体“快速决定性作战”。
冷战后,美军发动的战争几乎每次都采取不同的战术方式。
1991年的海湾战争,运用了“先空中打击、后地面突击、以空中打击为主”的“非线式机动战”;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运用了以空中打击为主的“非对称、非接触”战术;阿富汗战争,出现了全频谱支援的特种作战;伊拉克战争,又实践了以直击要害为主的空地一体“快速决定性作战”,并极大地震动了世界军事理论界。
实战效果的出色,来源于军事理论的先进。
“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上承“战略瘫痪论”的基本思想,为军种作战构想提供框架和指导,是美军作战理论的核心。
“快速决定性作战”强调以效果为基础,将作战目的集中指向摧毁敌装备、设施,解除敌武装,而不再是消灭敌“有生力量”。
因此,争取“快速主导”,控制作战进程和结局,不仅是美军的主观愿望,而且变成了不以伊拉克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进程。
其实,这也是美军从一开始就投入地面部队的根本理由。
在一场战争中使不使用陆军、如何使用,关键取决于战争要达成的目的是什么。
既然美国将伊拉克战争的目的锁定为“推翻萨达姆”“解放伊拉克”,也就决定了美军必然要使用地面部队。
近年来,美军作战理论虽多次修改、更新频繁,但其核心思想并没有太多变化,仍然是以投入决定性力量、实施决定性打击、夺取决定性胜利为根本指导思想。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情报侦察手段的运用及特点
此次战争中,美军使用了多种侦察手段。空间图像侦察主要依靠“锁眼”KH-12成像侦察卫星,分辨率可达0.15米;“长曲棍球”卫星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的军用雷达成像卫星,成像精度达0.3米,不受各种恶劣气候影响,甚至可对地下目标进行侦察,该卫星的使用降低了伊拉克境内沙尘暴天气对美军轰炸行动的影响。在空中,美军使用的监视与指挥机、电子侦察机等传感器都经过了升级改装,侦察能力比1991年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时期有明显提高;在战前核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U-2侦察机也是最新改进型,装备了最先进的“电子眼”摄像镜头,可以从14.6千米的高空拍摄清晰的地面图像;RQ-1“捕食者”、RQ-2“先锋”和RQ-4A“全球鹰”等无人机都经过了改进,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此外,为了对付可能的核生化袭击,美军还加强了几乎所有地面侦察车辆的核生化探测能力。
总之,侦察情报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正如国外分析家指出的,在此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飞机、坦克等武器装备性能并没有本质性的提高,但侦察情报传输和处理系统的改善却使得美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3.情报侦察和指挥、作战手段的融合更加紧密
在此次战争中,美国动用的情报侦察系统与作战指挥、电子对抗、打击兵器等系统或平台联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指挥和作战的情报需求,使打击行动具备了实时和近实时性,大大缩短了“杀伤链”的周期,提高了火力打击的效率。如伊拉克当地时间3月20日傍晚,伊导弹机动发射车向科威特境内发射的“阿巴比尔”导弹射出后不到半小时即被美空军飞机击毁,证明美军目前已基本能够通过迅速判读和分发侦察情报获得瞬时实施攻击的能力,在缩短“传感器至射手”的时间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即使通过侦察手段发现了机动导弹发射车,也只能束手无策,因为情报需要数小时或数天才能传递给战场指挥官,这样,敌方就有充分的时间将发射车移动至别处并发动新一轮的进攻。此次联军除了广泛应用“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等进行情报传输、处理外,还针对伊拉克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城市战,首次为参战部队装备了“21世纪旅及旅以下战场指挥系统”(FBCB2);该系统的特点是通过战术互联网的通信基础结构将平台相互连接,传递态势认知数据。美军第4机步师和第3机步师及英国第7装甲旅等都装备了该系统,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情报应用和指挥能力。
伊拉克战争伊军战斗力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的军交运输保障及启示
伊拉克战争伊军战斗力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的军交运输保障及启示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的军交运输保障及启示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的军交运输保障及启示伊拉克战争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美英联军空中打击与地面作战同时进行,尤其是地面进攻,对美英联军迅速取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美英联军的地面进攻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及时、通畅的军交运输保障功不可没。
保障过程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美军都将敌方的交通运输设施作为重点摧毁目标。
而这次伊拉克战争则不同,美英联军为了保证地面进攻作战和后勤供应,对伊拉克境内的交通运输采取了主动控制和利用的战略。
战争打响以后,为了保证后勤保障的顺利进行,美英联军为夺取伊拉克南部战场上的港口、机场、桥梁和公路等交通运输设施,在巴士拉、乌姆盖斯尔、法奥半岛和纳西里耶等地区以及幼发拉底河流域,与伊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打通了连接波斯湾的航道,基本控制了伊南部港口,抢占了部分机场,建立了后勤保障基地,开辟了从科威特边境直抵巴格达前沿的运输补给线。
为了保证运输补给的畅通,以美军为主的联军将具体的后勤补给行动分成5个步骤:①前线作战部队用手提电脑通过卫星信号,向后方发出具体物资补给请求。
②后勤保障基地按照战前预算,根据战场上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综合各部队发来的临时请求,使用大型运输机和货轮向科威特运输货物集装箱,每件集装箱外壳上均有电子标识,记录集装箱内所装货物的名称、数量和所供应的作战单位番号。
③货物到达前线港口或机场后,装到货车上。
一般一个货车车队由20—30辆车组成,包括能装载5000加仑(约2.3万升)的油料车、载货车、送水车、维修车和牵引车等。
④在武装直升机、“布德雷利”战车和小股武装人员的护送下,后勤保障车队对前线作补给运输,每到一处供应站卸货后,运输队通过卫星信号向后方总部通报货物清单。
⑤供应站利用装甲车将货物运至前线作战部队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补给部队拥有数百辆货车,车队行进速度在24-48公里/小时之间,美军至少每隔90公里就设一个后勤供应站。
第四种选择_美军再战伊拉克的作战样式推测_孙韵
!孙
韵
方文军
第四种选择:
美军再战伊拉克的作战样式推测
前三种战法的优劣
美国 “ 倒 萨 ”决 心 已 不 可 动 摇 。 海 湾 地 区 阴 云 密 布, 大战将至。一般认为, 美国动武的作战样式有以下 三种: 一是 “ 轻 型 ”方 案 , 即利用卫星等侦察手段确定 萨达姆的行踪,再通过空袭,用精确制导武器直接清 除。二是 “ 中型”方案, 先对巴格达等城市实施大规模 空袭, 然后空降特种部队于 萨 达 姆 的 藏 身 之 地“ , 黑虎 掏心”一举除掉萨达姆政权主要成员。三是 “ 重型”方 案, 即大举出兵, 通过打一场大规模的 “ 空 ! 地一体 化”战争, 占领巴格达推翻萨达姆政权。 上述三种方案实施起来皆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能 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又极不确定。 首先, 多年来萨达姆行 踪诡秘, 飘忽不定, 美国若能确定其所在的位置, 也不 会等到今天才想起采取行动。其次, “ 黑虎掏心”成功 的前提是空袭必须彻底消灭巴格达的伊军有生力量。 在伊拉克集中兵力于巴格达并准备同美军开展巷战的 情况下, 大规模空袭会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国际社会肯 定反应强烈, 而贸然行事又可能损兵折将, 国内舆论不 其实说白 会答应。 最后, 大规模 “ 空 ! 地一体化”战争, 了就是打第二场海湾战争。许多行家认为这是美国政 府惟一可以达到 “ 倒萨”目标的可行方案。不过, 此次 伊拉克是在 “ 内线”作战, 美军伤亡肯定会比当年大幅 增加, 这完全有可能使美军举棋不定。 空军重创伊拉克有生力量是在陆战开始之后。当时伊 军为避免被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合围,脱离在科威 特的既设阵地向北撤退,结果完全暴露在美国飞机的 攻 击 之 下 , 通 往 巴 格 达 的 公 路 成 了 伊 军 的“ 死 亡 之 旅”。有消息说, 美军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新作战计划已 经拟就。 虽然该计划仍处于严格保密的状态, 不过借鉴 前次海湾战争的经验,尽一切可能吸引伊军有生力量 脱离既设阵地, 从而达到用空中力量加以歼灭的目的, 显然是这一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笔者作出上述判断,缘于美国国防部在 " 月下旬 对伊拉克 “ 禁飞区”采取的一项 “ 新”政策。 海湾战争结束后, 美国在伊拉克北纬 #$ 度以北和 北纬 ## 度以南 “ 划定”了两个 “ 禁飞区”, 禁止伊拉克 飞机在其上空飞行, 并下令在上述两个 “ 禁飞区”巡逻 的美国飞行员在受到伊防空火力 “ 威 胁 ”时 可 以 发 射 导弹或投掷炸弹 “ 予以回击”。不过, 美国国防部长拉 姆斯菲尔德最近下令美国战机对 “ 禁 飞 区 ”内 的 伊 拉 克军事设施实施毁灭性的主动打击, 实际是将 “ 禁飞 区”变成了非军事化的 “ 限 武 区 ”。 有 报 道 说 , 美国政 府的这一决定是在为一场可能的战争铺平道路。 同时, 五角大楼的这个决定似乎也表明, 在媒体传言的 “ 空 袭先行、 地面跟进”、 “ 南北 夹 击 ”等 方 案 之 外 , 美军在 实施 “ 倒萨”行动中还准备 采 取 “ 围 点 打 援 ”或 “ 据点 打援”的作战样式。 具体说, 在进行最初一轮空袭作战后, 美军地面部 队将开进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族聚居区的摩苏尔和南
伊拉克战争的特点和未来战争模式
文章编号:100621630 (2003) 0420050207伊拉克战争的特点和未来战争模式张晓岚(上海航天信息研究所,上海200233)摘要:从联军的空中打击和信息优势2 个方面,归纳了伊拉克战争的特点。
介绍了战争中使用的智能化武器装备,并探讨了本次战争所展示的未来战争模式———海、陆、空、天、电一体化的网络中心战。
最后提出我国应建立积极防御的国防体系。
关键词:空中打击; 信息优势; 智能化武器装备; 未来战争模式; 积极防御中图分类号: E835. 8 文献标识码:AThe Characteristic of Ira q War and Mode of Future WarZHAN G Xiao2lan( Shanghai Institute of Spaceflight Information , Shanghai 200233 , China)Abstract :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raq War through air beat , information advantages and the main beat as well as weapon intelligent equipment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futur e war mode of weapon system2net center war integrative with sea , land , airspace , aerospace and electromagnet is concluded , and finally the proposal of establishing our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effectively is provided.K eywords :Air beat ; Mastery of the information ; Weapon and equipment ; Future war mode ; Active defense0 引言2003 年 3 月20 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先发制人,以“斩首行动”为开端,打响了伊拉克战争。
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国新的战争方式
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国新的战争方式·伊拉克战争·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国新的战争方式[美]马克斯·布特丛林译赵会平校【内容提要】“美国的战争方式”是指传统上美军将领在作战中主要采取的以“磨”为特征的消耗战略。
但这已成为过去。
在信息技术巨大进步的推动下,美军摒弃以往那种流血的猛烈打击,采取了新的战争方式。
它寻求双方伤亡极小的快速胜利,其特点是速度、机动、灵活性和突然性;主要依靠精确火力、特种部队和心理战;努力将海上、空中和地面力量融合成为无缝的整体。
这种方式突出显示在伊拉克战争中,其对美国未来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
【主题词】美国军事理论战争方式伊拉克战争【作者简介】马克斯·布特,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国家安全研究高级研究员。
一、美国进行现代战争的方式“美国的战争方式”是指以“磨”为特征的消耗战略,军事历史学家拉塞尔·韦格利1973年的著作使这一术语广为人知。
l864~l865年,尤利西斯·格兰特就是用消耗战略来摧毁罗伯特·李的军队;1918年,约翰·潘兴也是用这一战略来磨垮德国军队;1944-1945年,美国陆军航空队仍是用这一战略来摧毁德国和日本所有的大城市。
由此看来,美国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是靠战术或战略上的高超而是凭纯粹数量的砝码打赢的,那种令人畏惧的毁灭性力量只有完全动员起来和高度工业化的民主国家才能承受得起。
在所有这些战争中,由公民士兵组成的美国军队遭受了巨大伤亡。
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点看,美国采取了基本相同的战法,不过效果不如以前。
朝鲜战争代价巨大,只打了个平手;越南战争则是流血的失败。
海湾战争成功得多,但在许多方面,它仍然是传统的火力密集型战争:先进行了5个多星期无情的轰炸,然后是大规模装甲突击。
尽管从·26.侧翼包抄盘踞在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的“左钩拳”行动显示了一定的作战艺术,但8个师的联军规模太大,完全粉碎了进军道路上的一切。
信息化战争——伊拉克战争
信息化战争——伊拉克战争——信息,火力,武器从伊拉克战争大规模作战阶段及其后的维稳作战可以看出,信息化战争有许多显著特点,如态势感知网络化,指挥控制一体化,武器平台信息化、火力打击精确化、陆海空天作战联合化、战场保障精确化、综合防护全维化等。
但这些具体特点可以高度概括为:情报信息是主导,火力打击是关键,精确制导武器是主角。
一:情报信息是主导伊拉克战争是美军21世纪进行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数十万美军部队陆海空立体协同作战的同时,至始至终以情报和信息为主导。
美军充分发挥一体化的信息保障优势,空中,地面多种侦察手段综合运用,实现了实时。
高效的战场监控。
美军认为,高科技在这次战争中的优势并不主要体现在具体主战兵器的使用上,而是主要体现在整个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发挥的最大功能上。
在战争中,美军无人侦察机、间谍飞机和侦察通信卫星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向后方指挥部发送实时的战场态势图像和情报信息。
美军每次轰炸,尤其是两次“斩首行动”,都进行了精心的情报准备,从而大大提高了空袭的针对性和精度。
美国陆军炮兵部队还使用AN/TPQ-36、AN/TPQ-37炮位侦察雷达及AN/TPQ-48轻型反追击炮雷达等获取目标信息。
此外,美军还派出“灰狐”情报收集小组,中央情报局特工和特种部队“三角洲突击队”收集情报,定位目标、引导火力攻击,并对打击效果进行评估等。
所有这些对美军提高火力打击精度和迅速取得战争胜利发挥了独特作用,充分体现了信息主导信息化战争的特点。
在战后维稳作战中,无人机在情报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2007年3月底,部署在伊拉克的美国陆军无人机已经飞行了288130个小时,约占陆军航空兵总飞行时间的18%。
“影子200”是美国陆军部署在伊拉克的主力无人机,到2007年第三季度已经飞行了20万个小时。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目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共部署了大约570架无人机,用于侦察、监视和情报搜集,以及校正火炮和近距离空中支援。
蜂群战术
“蜂群战术”(Swarm Tactics),顾名思义,就是像蜜蜂那样成群结队地攻击同一个目标,这样的攻击具有快速、机动和密集等特点。
虽然提出这一战术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很久以前它就已经在战争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因而在军事史上完全可以找到类似的战例。
至少在13世纪蒙古人远征中亚和欧洲的作战行动中,就体现了这一战术的特点。
相对于欧洲的大规模步兵和重骑兵兵团,蒙古人的轻骑兵人数少、规模小,但更加快速灵活,因而能以快速的机动迅速集中力量,对一个个城堡进行密集的进攻,在局部战场创造出了相对的力量优势,因而取得作战的胜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工业时代即将过去,代表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大兵团作战模式的缺点已经开始不断暴露出来。
就像农业时代欧洲的重兵集团受到蒙古骑兵的挑战一样,机械化战争的作战样式肯定也会受到未来的挑战,遭受失败。
然而未来的战斗将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呢?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实施的“蜂群战术”也许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尝试。
历史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的,“蜂群战术”好像与蒙古骑兵的战术类似,但无疑具有这个时代鲜明的特点。
“蜂群战术”作为一种新的作战理论,或许可以作为信息时代作战方法探索的有益借鉴。
“蜂群战术”是什么样的?美军是这样解释“蜂群战术”的:以小规模部队穿越敌军防线,遇袭时,先保存自己,然后呼唤精确制导武器和集束炸弹对敌施以密集攻击,压制敌人。
之后附近的炮兵部队进行轰炸以巩固战果,地面部队在计算机导航设备指引下,对敌施以突袭。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采用了“蜂群战术”,部队不保持紧凑队形,而是展开更小更独立的单位前进。
作战单位快速机动,所有单位都掌握相互的位置信息,一旦某个单位遇袭,附近的其他单位就可以迅速赶来增援,像“蜂群”似地从四面八方向敌人发起攻击。
从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作战实践来看,“蜂群战术”应当具备以下特点:1、部队更加分散,作战单位规模更小。
以地面部队为例,通常投入战斗的各个作战单位只有几百人,以营连为主进行作战。
信息化战争——伊拉克战争
信息化战争——伊拉克战争——信息,火力,武器从伊拉克战争大规模作战阶段及其后的维稳作战可以看出,信息化战争有许多显著特点,如态势感知网络化,指挥控制一体化,武器平台信息化、火力打击精确化、陆海空天作战联合化、战场保障精确化、综合防护全维化等。
但这些具体特点可以高度概括为:情报信息是主导,火力打击是关键,精确制导武器是主角。
一:情报信息是主导伊拉克战争是美军21世纪进行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数十万美军部队陆海空立体协同作战的同时,至始至终以情报和信息为主导。
美军充分发挥一体化的信息保障优势,空中,地面多种侦察手段综合运用,实现了实时。
高效的战场监控。
美军认为,高科技在这次战争中的优势并不主要体现在具体主战兵器的使用上,而是主要体现在整个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发挥的最大功能上。
在战争中,美军无人侦察机、间谍飞机和侦察通信卫星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向后方指挥部发送实时的战场态势图像和情报信息。
美军每次轰炸,尤其是两次“斩首行动”,都进行了精心的情报准备,从而大大提高了空袭的针对性和精度。
美国陆军炮兵部队还使用AN/TPQ-36、AN/TPQ-37炮位侦察雷达及AN/TPQ-48轻型反追击炮雷达等获取目标信息。
此外,美军还派出“灰狐”情报收集小组,中央情报局特工和特种部队“三角洲突击队”收集情报,定位目标、引导火力攻击,并对打击效果进行评估等。
所有这些对美军提高火力打击精度和迅速取得战争胜利发挥了独特作用,充分体现了信息主导信息化战争的特点。
在战后维稳作战中,无人机在情报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2007年3月底,部署在伊拉克的美国陆军无人机已经飞行了288130个小时,约占陆军航空兵总飞行时间的18%。
“影子200”是美国陆军部署在伊拉克的主力无人机,到2007年第三季度已经飞行了20万个小时。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目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共部署了大约570架无人机,用于侦察、监视和情报搜集,以及校正火炮和近距离空中支援。
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实战指挥与军事思想分析
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实战指挥与军事思想分析美军于2001年和2003年相继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进行反恐和打击“伊斯兰国”的行动。
这两场战争对于美军的实战经验和指挥体系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让美军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实战指挥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军首先面临的挑战是战争形态的变化。
塔利班和伊拉克的反政府武装没有明显的前线,而是采取游击战和恐怖袭击的方式进行战斗。
这使得美军在实战中难以掌握情况,需要依赖智能化设备收集情报并采取反恐行动。
在这样的战争形态下,美军的指挥系统也受到了挑战。
传统的指挥模式有时难以适应实战的需要,例如更快速的反应和更分散的部署方式。
美军因此推出了“网络中心战”(Network-Centric Warfare)的概念,强调信息技术在指挥中的作用。
在实战中,美军还采用了灵活的指挥方式。
例如在阿富汗的“钱德拉盖尔行动”(Operation Anaconda)中,美军为了避免在偏僻山区的惊险战斗中出现缺乏配合的问题,而将任务划分为小型突击分队,使得每个分队能够更好地独立作战,同时进行战术协调。
这种“分散指挥、集中指导”(decentralized command, centralized control)的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美军的实战中。
二、军事思想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作战中,美军思考了反恐和反叛乱行动的新理念。
这些行动的主要目标是削弱敌对势力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摧毁其军事工事。
为此,美军采用了各种新的战略和战术,如:夜袭、直升机空袭、特种部队部署等。
在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军提出了“清洗和援建”(Clear, Hold, Build)的战略。
这个战略强调,美军需要在消灭敌人的同时,尽可能保护本地居民的安全。
因此,清洗和援建的策略也是美军在实战中推广的一种新思路。
在实战中,美军还面临了人员伤亡的问题。
由于政治和军事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不少美国士兵遭受了严重的创伤和伤亡。
这使得美国军方更加重视士兵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部署士兵前必须进行足够的心理疏导和军事训练。
伊拉克战争
俄罗斯“圆点”地对地战术导弹
“圆点”(美国称SS-21)是机动发射式地对地战 术导弹,分为初型和改进型,初型1976年服役, 改进型80年代末开始服役。“圆点”有10多个国 家装备,用来攻击战役战术纵深内的单个重要目 标和大面积目标。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单级固体 火箭发动机,配备核弹头(当量10千吨或100千吨) 和常规弹头(榴弹、反装甲子母弹、杀伤子母弹 和钻地弹)。导弹发射车可两栖机动。射程14120公里,弹长6.2米,弹径650毫米,弹重1500公 斤,常规弹头重250公斤,圆公算偏差220米,战 斗全重15吨。
3. 总体效能高。精确制导武器的效能是用精度、威 力、射程、重量、尺寸、效费比、可靠性、全天候作 战能力等主要战技指标来衡量的。在性能覆盖的基础 上,突出一两项的指标,作战效能就能达到最佳的发 挥,即最佳的总体效能。
地形匹配制导
制作专门的标准地貌图, 存入弹体计算机
测量飞经地区的实际地面 海拔高度,进行比较
精确作战 威力巨大的现代作战模式
定义:依靠信息的支持,运用 精确制导武器系统,对敌人实 施精确打击的一种作战样式。 特点:①作战距离远;②直接 摧毁重心;③作战节奏快;④ 战场生存难;⑤作战效益高; ⑥附带伤亡小;⑦作战可控性 强。
作用:可在多维空间、不同的时间以多种方式对战 场目标实施全方位立体打击,进而达成作战目的。
• 在战争的第一阶段,联军在巴格达上空投下了数以千计的精确 制导炸弹,基本上摧毁了伊拉克的军事指挥系统,使伊军处于 各自孤立和盲目失控的状态。联军地面部队进入伊拉克境内, 并经过一些重要城市,迅速逼近巴格达,同时在几个战场作战。
• 从战后分析来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第一阶段的精确打击和 不断轰炸基本上结束了战争,至少可以说完成了战争的大部分。 然而,由于对高科技战争效果的低估,当时很少有人能够认识 到这个事实。到了战争的第二阶段,由于联军的战线过长,军 备难以及时补给,以及恶劣天气的阻挠,迫使联军不得不停止 进攻,暂时修整。而联军在乌姆盖斯尔所受到的抵抗被认为是 战争进入“僵持”阶段的标志。这时,舆论开始对联军速战速 决表示怀疑,同时也怀疑高科技战争的实际效果。很多新闻和 评论纷纷语言,如果联军进入巴格达,将不得不面对更加惨烈 的“巷战”。对于第一阶段联军的迅速推进,也有人认为这是 萨达姆的诱敌深入战术。但当联军修整完毕,迅速进入巴格达 时,很多人都深感惊讶,联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没有预 想大激烈巷战发生。也有少数人在幻想萨达姆会发动最后的 “阴谋”和猛烈的反击。
课题_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装甲步兵典型战例研究
课题_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装甲步兵典型战例研究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装甲步兵典型战例研究李世民曰: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知得失。
让我们通过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作战的得失情况,来探寻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
㈠集中力量打敌重心,成功实施“快速决定性作战”。
此次作战,美军始终将攻击矛头直指伊军重心——萨达姆领导集团、忠诚于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萨达姆掌控部队的指挥链、伊拉克民众的抵抗意志等,其中尤以消灭萨达姆本人为重中之重。
为此,美军战争伊始即以“斩首”突击拉开序幕,企图一举达成战略目标。
“斩首”未果,又迅速发起地面进攻,置巴士拉等沿途要塞重镇于不顾,直插巴格达。
同时,实施大规模的“震慑”空袭,企图迅速瓦解伊拉克军民的抵抗意志,摧毁伊军的作战潜力。
这种直击重心的非线式作战,利用了伊军分区固守、兵力分散的弱点,充分发挥了美军在远程火力、地面机动等方面的强大优势,使伊军在战争初期即不断面临“决定性打击”,“逐次抵抗、以拖待变”的企图完全落空,战略要地不断失守,进而全线动摇崩溃。
㈡大胆实施“主导机动”,成功检验信息时代作战理论。
在1996年颁发的《2010联合作战构想》中,美军参联会即针对信息时代作战特点,率先提出了“主导机动、精确作战、聚焦后勤和全维防护”等四个联合作战“新思想”,其中的“主导机动”是美陆军在此次战争中实施高速机动和穿插迂回的理论基础。
其实质是,充分利用战场单向透明的信息优势,发挥美军强大的机动能力和远程火力,在广阔的战场空间实施远距离的兵力机动和火力机动,使高度疏散配置的美军联合作战部队能以“决定性的速度和压倒性的作战节奏”迅速形成有利的“总体态势”,一举达成战略战役目标。
在此次战争中,美军充分利用战场情报信息和空中打击效果,在伊防御间隙大胆实施穿插迂回、纵深突贯、越点攻击直取伊军重心。
其第3机步师避开沿途要塞,不与伊军纠缠,3天内即攻击前进约500公里;第101 空中突击师不断超越伊军防线,实施“蛙跳”攻击,在敌侧后机降并夺控要地,切断伊军退路,配合主力实施分割包围;第173空降旅则实施纵深空降开辟北方战线,进一步加速战役进程。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心理战特点浅
心理战方式“软硬”结合
即劝教、利诱式的柔性攻击玉泉大的军事震撼相结合,“软硬” 兼施,谋求心理战最大的效果。一方面,美军利用各种新闻媒 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传单以说教的方式,改变伊拉克 过程人士对战争的认识。时期与萨达姆离心离德,同时采取各 种措施,实施各种人道主义援助,感化、拉拢伊拉克老百姓。 另一方面,美军集中各种高科技武器,对战略目标实施强力打 击震撼伊军心理。在战争中,美军特比重视采用精确制导弹药 所带来的心理威慑作用,精确制导弹药的使用率,由1991年海 湾战争的9%上到近70%。美军这种恩威并重、刚柔相济的心理 战方式,对伊军高级将领突然“蒸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心理战手段“高低”结合
为了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美军在实施心理战过程中,既注重 使用高技术心理战手段,对伊拉克军民实施心里打击,又非常 重视发挥传统心理战手段的作用。在高技术手段方面,美军把 电视传播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声像处理技术等现 代高技术用于心理战行动。在传统心理战手段方面,美军特种 部队深入到巴格达市区以打电话、散传单,散布虚假消息,扰 乱人心;对伊拉克军政要员实施绑架、暗杀,对老百姓生活所 依赖的供电、供水设施进行破坏,在伊拉克军民中间制造恐慌。
在这次战争中美军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心理战手二以强有力的军事恐吓与军事打击对伊拉克军民实施心理威慑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心理战特点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心理战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结合上四心理战策略虚实结合攻击目标上下结合从心理战的整体效果出发美军既把伊拉克的军政要员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又把伊军普通士兵和老百姓作为攻击对象
美军心理战采取的手段
美军认为,要取得较好的心理战效果, 就必须同时采用多种手段。在这次战争 中,美军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心理战手 段: (一)以传单、广播,实施心理宣传战 (二)以强有力的军事恐吓与军事打击 对伊拉克军民实施心理威慑
伊拉克战争中的精确作战
愿伊拉克人民手牵手团结起来,共 建家园,早日从战争的阴霾中走出 来!!!
三旅一营组员
• 主讲:王敏谦 • PPT制作:舒雪松 吴海南 • 材料收集:李博阳 张彬 温立尧 倪永冠 闫永正
战争理论的革新
• 海湾战争以来,装备技术的发展和战争实践,诱 发和促进了美军不断研究并提出新的战略、作战、 装备发展及部队编成等理论
理论创新是装备发展的先导,装备发展是 理论创新的基础
战略理论
“两个有效” “前沿存在,由海向陆” “主宰机动、精确交战、全维防护、 聚焦后勤” “网络中心战” “并行作战” “斩首” “震慑”
使用特点
一、精确制导武器成 为主要毁伤手段
①“战斧”巡航导弹使 用数量明显增多 ②大量使用带有GPS复 合制导的武器 ③采用了具有钻地功能 的精确制导弹药
使用特点
二、经信息化改造的武器装备发挥骨干作用 ①将非制导弹药改造成精确制导弹药 ②在原有精确制导武器上采用新的信息技术和成果 ③对作战平台进行信息化改造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21世 纪初高技术条件下 的局部战争,呈现 出非线式作战、精 确作战、高速机动 作战、三军联合作 战和信息化战争等 一系列特征。
精确作战
威力巨大的现代作战模式
定义:依靠信息的支持,运用 精确制导武器系统,对敌人实 施精确打击的一种作战样式。 特点:①作战距离远;②直接 摧毁重心;③作战节奏快;④ 战场生存难;⑤作战效益高; ⑥附带伤亡小;⑦作战可控性 强。
作用:可在多维空间、不同的时间以多种方式对战 场目标实施全方位立体打击,进而达成作战目的。
实现精确打击的三要素
武器装备
新型战略思想
指控信息系统
理论创新、装备发展与指控系统是辩证的关系三 者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透视美伊战争——浅析美伊作战思想
透视美伊战争——浅析美伊作战思想3月20日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绕开联合国,悍然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一方是拥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最发达经济的世界头号强国,一方是长期遭受制裁,经济和装备落后的弹丸小国,战争的胜负是没有悬念的,但我们从中可看到,交战双方的作战思想在战争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和对战争进程的巨大影响。
那么,双方的作战思想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就谈谈对双方作战思想的一点看法。
第一部分美军作战思想这场战争有几个明显特征:美军倚仗压倒性空中优势持续不断地打击伊拉克指挥系统和机动部队;派遣特种部队深入对方腹地,占领机场或搜集情报;实现地面情报与作战部队的即时互动,如发动“斩首行动”和实施战俘营救等等。
这场战争勾画出美国设想的新型战争的轮廓,其指导思想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多维一体联合作战美军在《2000年国防报告》中已明确其在未来战争中实施“空地海天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指导思想,本次战争是这一思想的实践,并且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美军依靠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实现了在空地海天电等多维空间“全频谱作战”,即依靠空、海、天、电等作战力量为保障,地面部队快速出击,对伊军防御体系实施决定性进攻的“多维一体联合作战”。
本次战争中,美军在“多维一体联合作战”的作战思想指导下取得了较好的作战效果。
其在多种卫星、电子战飞机等作战平台的支持下,其电子战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伊军多个雷达阵地被摧毁,最高统帅与下属的无线电联络完全终止,严重影响了其防空火器的作战效能,为夺取制空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美军在卫星定位系统的支持下,动用了多种新型导弹、精确制导炸弹,海军战舰除发射巡航导弹外,还出动舰载战机进行突击,空军战机从数千公里外的欧洲基地和一万多公里美国本土出起飞,实施远程空袭,包括各特种作战部队在内的地面部队充分发挥其快速的突击力迅速突破伊军的防守,迅速实现战斗意图。
从这次战争当中我们可看到美军的多维一体作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空中力量占主导美军从战争开始就以导弹、飞机等空中力量对伊军事目标进行轰炸,不仅杀伤和摧毁伊军有生力量及火器,还作为地面攻击的辅助手段,完全夺取战争的制空权,迫使伊军不能构成大规模的集团作战和使用伊重型装备,为地面部队的行动提供可靠保证。
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军作战思想
美军作战思想
美军作战思想
先发制人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采用了先 发制人的作战思想。在战争爆发 前,美国通过情报收集和分析, 了解到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 器库存,于是采取了先发制人的 策略,发动了战争。这种先发制 人的作战思想旨在通过迅速的行 动来剥夺敌方的反抗能力,从而 减少人员和物资的损失
信息化作战
1
战争背景
战争背景
伊拉克战争发生在2003年,当时美国以伊拉克 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了一场旨在
推翻萨达姆·侯赛因政权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纠集了一支多国联军,以 强大的空中力量和地面部队对伊拉克进行了军
事打击
2
美军作战思想
空地一体战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采用了空 地一体战的作战思想。这种思想 强调在空中力量和地面部队的协 同下,对敌方进行全方位的打击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大量使 用了空中力量对地面部队进行支 援,同时也使用了地面部队对敌 方阵地进行了进攻。这种空地一 体战的作战思想在伊拉克战争中 得到了充分体现
汇报人:XXXXX
日期:XXXX
2023
信息化作战: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使用提 高了美军的作战效率和战斗力,同时也 使得美军能够更好地掌
平民伤亡:尽管美军在战争中取得了胜 利,但大量的平民伤亡也引发了国际社 会的广泛关注和批评 破坏性:美军的军事行动对伊拉克的基 础设施和民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 战后重建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非对称战争:美军在技术上具有压倒性 优势,这使得伊拉克在战争中处于非常 不利的地位,可能导致无辜平民的伤亡
05
此 外 , 战 争a还a导a 致 了 伊 拉 克 社 会 的 动 荡
和政治的不稳定
03
然 而 , 这 场a战a争a 也 给 伊 拉 克 人 民 带 来 了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情报侦察手段的运用及特点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情报侦察手段的运用及特点在此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采用了新的作战指导思想,不论是实施“斩首”、“震慑”等军事打击行动,还是运用“基于效果的打击”、“并行作战”等作战概念,都要求能准确发现目标、及时决策和精确打击。
因此,此次战争对情报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军情报侦察手段的运用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运用的情报侦察手段1.空间侦察情报仍然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利用在轨卫星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进行严密监视,确保美英联军拥有信息优势。
美军的预警卫星主要包括“国防支援计划”(DSP)卫星,共有5颗,有2颗专门用于监视伊导弹发射,每30秒向地面发送一次电视图像,为美军“爱国者”反导系统击落伊军导弹提供了重要保证。
美军还利用在轨的10多颗各种侦察卫星以及“伊克诺斯-2”等商用遥感卫星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进行严密监视。
由3颗KH-12光学成像卫星、2颗“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1颗“增强型成像系统”(EIS)卫星以及“伊克诺斯2”等商用遥感卫星组成的空间成像侦察系统,综合利用可见光、红外与微波成像能力。
其中每颗KH-12卫星每日飞越伊上空两次;2颗“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每天6次飞越伊上空。
这些侦察卫星可对伊保持几乎每两小时一次的严密监视,成为美英联军监视伊拉克战场、选择打击目标和进行打击效果评估的主要装备。
在电子侦察卫星方面,美军使用了3颗“入侵者”电子侦察卫星和12颗第二代“白云”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其中后者已与KH-12和“长曲棍球”组网,可每天监视南、北纬64.3°之间的地带30多次。
电子侦察卫星可对伊无线电信号进行监测,帮助寻找萨达姆等伊高层领导人的藏身之处和伊军的重要指挥控制中心,为空袭提供打击目标。
2.空中侦察情报担负了主要任务在此次战争中,美军的各种空中侦察飞机配合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侦察飞机的作战任务涵盖了高、中、低空各领域,战略、战术各层次,以及对陆、对海、对电磁等各个方面。
斩首行动——伊拉克战争
斩首行动——伊拉克战争在2003年3月份爆发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采取威慑战略,打破以往模式实施“斩首”行动,除了仰仗先进武器装备做后盾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军有着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
分析美军战中后勤补给的强弱,对于正确认识此次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战争进程中,美军为了克服战线长、伊军扰、气候差等不利因素,利用空中掩护,采取多种保障方式,基本上实现了精确、及时保障的目标,后勤补给效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补给的强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着眼作战行动变化,采取灵活保障方式,实现了适时、适地、适量保障战中,美军在战略、战役、战术层面上充分预见战场形势变化,多方考虑作战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种保障方式,确保美军作战部队得到强有力的后勤补给。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以下三种保障方式:(1)自我保障。
美军一直在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此次美伊战争中,地面部队能够通过坦克车内的“数字诊断和预测工具箱”,按照电子手册对装备进行简单维修,同时可利用数字化网络进行远程咨询。
为了适应伊拉克沙尘暴气候,美海军陆战队队员战前都经过72小时的沙漠行军和48小时的挖坑训练,随身携带的单兵物资器材达30个品种。
在生活保障方面,战场配发的野战食品一律采取湿裹法包装,配发的零食达25种以上,可随时加热后食用。
甚至可随时转移的车载厕所也随部队一同去实用文档了伊拉克战场。
可见,美军依据作战环境及任务的需要,增强了自我保障的程度,给美军地面部队高速推进创造了条件。
(2)伴随保障。
伴随保障能使后勤力量和作战力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随时随地向作战部队提供保障。
战中,美军陆军第4机械化步兵师就有6个各类支援保障营跟随,编配的各种运输车辆及特种车辆达1223辆,它们紧随一线作战部队执行保障任务。
快速向巴格达推进的美国第3机械化步兵师,则有前方保障营、维修营、卫生营等后勤伴随保障力量,负责对全师实施直接支援保障。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保障装备运用特点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保障装备运用特点伊拉克战争是美军进行后勤改革以来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在战争中,尽管美军后勤保障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依靠其周密筹划和严密组织,特别是使用大量先进的后勤装备,有效地保障了部队作战,充分显示了美军后勤保障的优势。
一、美军后勤保障装备的运用特点1.战略机动装备高速运转,“兵力投送”快速准确冷战结束后,美军将其“前沿部署”战略调整为“前沿存在”,大量减少在海外的基地和驻军,这就要求美军必须拥有快速兵力投送能力。
美陆军提出应在96小时内将1个旅、120小时内将1个师、30天内将1个5师制应急军连同其战斗勤务保障力量投送到世界任何事发地点。
为满足这一需求,海湾战争后,美军加强了战略空运和战略海运力量的建设,并在重点地区强化了装备物资预置,以缩短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
在此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通过使用大量的战略机动装备,空运与海运相结合,向海湾地区及时进行了兵力投送和物资装备运输,为战前准备和保证战争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使用战略空运装备,确保人员、物资快速抵达美军的空运力量主要包括建制空运部队和民用后备航空队。
战略空运主要由美军运输司令部所属空中机动司令部负责。
空中机动司令部下辖2个航空队,承担战略空运任务的主要装备是104架C-5战略运输机和58架C-17战略运输机。
民用后备航空队和其他商用飞机是美军战时空运的重要补充力量,国防部必要时可征调民用飞机向战区运送部队和战备物资,以弥补军队运力的不足。
今年2月8日,根据国防部与22家国内航空公司达成的协议,美军首批征用了47架民用飞机和31架宽体运输机。
2月14日,美军还租用了2架俄罗斯“安-124”大型运输机,将一批军需食品和装备从美国驻德国的基地运抵保加利亚黑海城市布尔加斯附近的萨拉佛沃机场,为对伊作战进行准备。
此后连续几天,美军一直租用“安-124”运输机从德国和法国向保加利亚空运军需物资。
据美军运输司令部透露,此次空运是继1948年6月至1949年9月的“柏林空运”和海湾战争空运之后最大的一次军事空运,在战争部署阶段共空运人员16.3万名,空运和海运装备物资36万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作战特点
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不对称战争,也是有史以来第一场在全球范围内现场直播的战争。
美军充分运用高技术优势,只动用约30万人的军队,以损失100多人的代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基本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与近年来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和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相比,美军在这场战争中的作战行动既有若干相同之处,也有诸多明显不同的特点。
始终贯彻“斩首”思想,力求速战速决
此次战争中,美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美军的高技术兵器优势,对伊拉克的军政首脑机关和作战指挥系统进行歼灭性打击,以较小的军事投入获取最大的军事效益。
该战略的目标指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伊拉克高级领导层,尤其是萨达姆本人,另一个是首都巴格达。
战争的序幕由“斩首行动”拉开。
美军的空中打击主要集中在萨达姆的行宫和伊政府高级官员的住所,企图以小战而屈人之兵,一举达成战略目标。
第一天的空中打击未奏效后,美军出动了地面部队,继续贯彻“擒贼擒王”的作战意图。
美第3机械化步兵师高速挺进,不与伊南部的伊军部队纠缠,直逼巴格达。
开战仅5天,第3机步师就长驱直入近400公里,进至距离巴格达数十公里的卡尔巴拉。
美军希望通过部队的高速机动,对伊拉克军民的心理造成强烈震撼,以有效削弱其抵抗意志。
以后的作战行动中,美军依然贯彻上述指导思想。
尤其是3月底当美军的供给线屡遭伊拉克游击队的攻击、美国政府内外普遍出现质疑美军作战计划的声音时,美政府仍然坚持原先的作战计划不变,决定让第3机步师和海军陆战队继续集中精力攻打巴格达。
4月7日,当美军获悉萨达姆出现在巴格达一个居民区地下掩体的情报后,对萨达姆及伊拉克高级领导层进行了第二次“斩首行动”,B-1B轰炸机向该掩体投下了4枚900公斤重的“地堡终结者”炸弹。
此后,以萨达姆为首的伊位克高层领导人的公开活动基本停止,伊各地的抵抗陷入无组织的混乱状态。
广泛实施空中精确打击,严重削弱伊军的战争力量
冷战结束后美军发动的几场局部战争中,空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2001年阿富
汗战争中,美军地面部队是在空袭已严重削弱对方战争实力的情况下才出动的。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美军直接依靠空袭达成了战争目的。
美军之所以如此重视空袭,是因为空袭能充分发挥美军的高技术优势,在己方伤亡极小、甚至“零伤亡”的情况下严重削弱对手的战争实力和战争潜力。
此次战争当然也不例外,空中力量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精确制导弹药占全部投放弹药的比例进一步上升,从海湾战争中的8%、科索沃战争中的35%、阿富汗战争中的60%,上升到了此次战争中的68%。
美军的空袭强度基本保持在每天1000枚弹药左右,打击范围遍及伊拉克全境,特别是巴格达、巴士拉、摩苏尔、基尔库克等战略要地。
打击目标从萨达姆的行宫、伊政府高级官员的住所、伊军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和防空系统,逐步扩大到共和国卫队阵地和伊军的主要兵力集结地等。
虽然目前美军尚未发表对其打击效果进行详细评估的报告,但是从伊军在战争中的表现看,空袭的效果应当不错。
伊空军基本上没有出动,地面部队基本上没有进行像样的反击,防空部队只进行了轻微的抵抗,其原因可能与美军持续进行高强度的空中精确打击有关。
获取准确情报和信息是远程精确打击的前提。
美军遍布空间、空中和地面的情报侦察系统形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巨大的信息网,空中侦察与地面侦察相结合,技术侦察与人工
侦察相结合,抵近侦察与远距离侦察监视相结合,使战场的透明度极高。
美军无人侦察机、间谍飞机、侦察卫星、特种部队和卧底的“线人”24小时不间断地向前线指挥官和后方指挥部发送实时的战场态势图像和情报,引导空中力量对有价值的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地面部队与空中力量密切协同,充分发挥高技术优势
美军将此次战争的目标定位为“推翻萨达姆政权”和“消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
极端的战争目的决定了美军在开战后不久就出动了地面部队。
与传统的先炸后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法不同,美军兵分三路长驱直入,直逼巴格达。
西路的第3机步师在身后留下激战尚酣的纳西里耶、纳杰夫等多个城镇,长途奔袭数百公里,创造了战争史上大纵深突击的新记录。
中路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越过欣迪耶和希拉等地,紧随其后,东路的美军海军陆战队绕过阿马拉等城镇,与其他两路大军在巴格达城下会合,形成合围巴格达的态势。
此外,美军积极开辟北方战线,自3月27日第173空降旅1000人空降到伊拉克北部机场后,数日内又在北部几个机场空降了数千人。
这些部队在当地库尔德人的配合下对摩苏尔、基尔库克和埃尔比克等地的伊军形成了围攻之势,并迅速攻占了这些地区。
为了在伊拉
克战场上形成更大的优势兵力,美军还下令从国内增援包括第4机步师在内的10万兵力。
战争中,美军地面部队与空中力量的配合得到了较好的演练。
地面部队在空中力量的有力支援下具备了更快的“机动性”,无人侦察飞机在战场上空的不间断“盘旋”给前线指挥员提供了第一手、活生生的“敌情”画面。
而空中力量在地面部队的引导下获得了更高的打击“准确度”。
持续的空中精神打击和快速的地面部队机动相结合,对加速战争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开战仅十几天后,战事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4月7日,美军轰炸萨达姆及伊拉克高层开会的场所,此后伊拉克领导层几乎所有成员都销声匿迹。
同一天,美军攻战了萨达姆的共和国宫以及共和国卫队兵营,显示出美军可以攻击城内任何目标的能力。
4月8日,数千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渡过迪亚拉河并进占巴格达东部,使伊拉克人彻底丧失斗志。
同日,美海军陆战队控制了拉希德机场,与陆军部队一起完成了对市中心的钳形攻势。
随后美军完成占领了巴格达,标志着战争已进入收尾阶段。
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心理战的作用
“攻心为上,攻城次之”是这次战争的另外一个特点。
美军认为,要推翻萨达姆的统治,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民主政权”,关键在于争取伊拉克的民心。
美军的攻心战术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其一是采用收买策反、分化引诱等方法,诱使伊军和共和国卫队高级军官投降,但成效不明显。
其二是军事行动与政治攻势紧密结合。
通过强有力的军事行动向伊拉克表明:美军不仅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而且地面部队也所向无敌,伊军如不停止抵抗,只能招致灭亡。
美军的攻心战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有效地打击了伊拉克的抵抗愿望和意志。
美军只用少量兵力就轻松占领巴格达和萨达姆的老家提克里特就是明证。
美军将其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命名为“震慑与畏惧”,其中含有极强的心理战意味。
“震慑”的理念早在1996年就已提出,主要内容是依靠美军的高机动性和强大火力,在最短时间内击溃敌军,“让敌方认识到自己的绝望局势”,从而实现“震慑”――以较小代价实现摧毁敌军抵抗意志的目的。
此次战争中,美军进入巴格达后采取的若干行动,如占领萨达姆的总统府、进入巴格达市中心等,其军事意义并不大,但政治意义非常明显。
特别是美海军陆战队员利用装甲拖车将巴格达市中心广场的萨达姆巨型铜像推倒,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特种部队大显神威,成为战场上的主角之一
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名字命名的“拉氏战略”的要点之一,是强调特种部队与空中力量和地面部队在作战中的密切配合。
这种战法在阿富汁战争中曾小试身手,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故伎重演,共派出了包括“绿色贝雷帽”、“三角洲突击队”和“海豹突击队”等在内的约1万人的特种部队,占总兵力的比例是越南战争以来最高的。
美军特种部队在战争爆发前就深入伊拉克进行侦察和准备工作,为大军入侵伊拉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战争开始后,特种部队在伊拉克人烟稀少的西部地区攻击伊军的通信设施和指挥中心,寻找、摧毁伊军的导弹发射装置,并占领了该地区的H-2和H-3两个机场。
在南部地区,特种部队占领了鲁迈拉、祖拜尔等地区,有效地控制了这些地区的油田。
在北部地区,特种部队在库尔德武装的配合下,夺占了苏莱曼尼尔等地的机场,为空降部队开辟北方战线打开了通路。
美军进入巴格达前,特种部队早已在此活动,窃听电话,窃取计算机数据,追杀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和共和国卫队的重要人物,搜查可疑的生化武器藏匿地点,为空中力量、主战坦克和火炮指示打击目标,并在事后评估打击效果。
特
种部队的杰出表现使其与空中力量、地面部队一起,成为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上的三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