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 莱文逊 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俄汉直接抱怨言语行为语用学礼貌策略分析

俄汉直接抱怨言语行为语用学礼貌策略分析
怨 的 同时 不 违 背 礼 貌原 则 和 面子 论 。
三 、 接抱 怨言语 行 为语用 学礼 貌策 略 直
俄汉语交 际中的许多言语行为 , 尤其直接抱怨言语行为 经常违背礼貌原则 和面子论 。那 么 , 作为一个典型人 在交际 中该如何 寻求相应的语言交际方式来减缓言语行为对听话人 面子的威胁程度 , 采取何种相应 的礼貌补偿策略来维护听话 人的两个 面子是交际达到成功的关键所在 。 在直接抱怨语言 行为中 , 说话人在表达批评 、 怨 、 抱 反驳 、 挑战 、 警告 、 威胁等话 题或情绪时 , 会对听话人产生言语上 的冒犯 , 损害听话人的积
V 0. 2 N o. 12 5
Sp 20 e. 09
俄汉直接抱 怨言语 行为语用学礼貌策 略分析
马 晓 华 ( 林 筑 程 院 国 学 吉 长 101 吉 建 工 学 外 语 院, 林 春, 0 ) 32
[ 摘 要] 根据语用学 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论 等理论, 对俄 汉直接抱怨言语行为的几种 礼貌策略进行对比分析 , 出 指 抱怨语是言语 交际中的特殊行为, 具有重要的语用学研 究价值。 [ 关键词] 直接抱怨语; 语用学; 礼貌策略 [ 中图分类号] H 5 33论依 据
语言学家 G ・ 利齐( ec ) L eh 从语用学和人际修辞的角度
提 出了言语交 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 , 包括六个准则。策略准 则: 尽量减少他人付 出的代价 , 尽量增加他人的益处 ; 慷慨 准
则: 尽量减 少对 自己的益处 , 尽量增大 自己付出的代价 ; 赞誉
准则 : 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 , 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 谦逊
第2 卷 第 5 2 期
2 0年9 09 月
长春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礼貌语用与文化 读书笔记

礼貌语用与文化 读书笔记

《礼貌、语用与文化》读书笔记文章:礼貌、语用与文化作者:顾曰国(北京外国语学院)发表时间:《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4期总第92期一、概述本文讨论礼貌、语用与文化三者的关系,在讨论前先对要论及的三个概念进行了界定:礼貌接近人们常说的“讲礼貌”、“懂礼貌”、“礼貌行车”等中的礼貌;本文把语用学限于关于语言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意义的一门学问;对于文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为解释行为的一套准则。

本文从三方面阐述:①汉语礼貌现象研究②礼貌是制约语用的一个重要因素③礼貌和语用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二、礼与礼貌礼:祭祀→规矩→礼制本文要找出那些制约言语行为的礼貌规范,称之为礼貌准则。

①“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②“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③“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④“脸”“面子”与求同准则⑤“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这五个准则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如“贬己尊人”准则,行政职务名称无论大小都可两用,而职业却只是一部分行另一部分不行,“降格称呼”现象;求同准则与德言行准则相互渗透和制约,准女婿和未来丈母娘的例子。

三、英汉礼貌差异1英语礼貌准则:①策略准则(对使役言语行为而言)行为动机层: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会话表达层:尽量夸大得到的益处。

②慷慨准则(对承诺言语行为而言)行为动机层: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会话表达层: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③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④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⑤赞同准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⑥同情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2英汉差异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与我们定义的求同准则有相似之处。

谦虚准则相当于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

同情准则的前一部分一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在中国文化里也涉及礼貌现象。

贬己尊人准则可以说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称呼准则的中国特色不在于其他文化里没有这个准则,而在于用作称呼语的词项上。

语言学类读书笔记(摘抄)

语言学类读书笔记(摘抄)

语言学类读书笔记(摘抄)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凡体现原著重点的部分,或警句,或段落,均在摘抄之中。

要点摘录,只摘录与自己工作、学习有关的部分。

感悟须有自己观点。

摘抄及感悟如下:1、如果你爱上了某个星球的一朵花。

那么,只要在夜晚仰望星空,就会觉得漫天的繁星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

感悟:就好比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样,人们只要心里喜欢和爱慕某个事物,那么它始终就是美丽的、理想化的,满世界都是为了衬托它而存在的,这就是爱的表达。

2、如果不去遍历世界,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但我们一旦遍历了世界,却发现我们再也无法回到那美好的地方去了。

当我们开始寻求,我们就已经失去,而我们不开始寻求,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自己身边的一切是如此可贵。

感悟:阅历是非常重要的,阅是指一个人读了多少书,具备了多少理论知识,历是指一个人经历过和见识过多少事情,具备了实践的能力,这就是会让我们懂得精神和情感的寄托的实质。

而当我们理解了这些,我们可能已经失去了最理想的追求。

3、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

感悟:就像一首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我们看问题和事情的时候,应该找到其中的实质和本质性的东西,不能一味地用眼睛来判断,而大多数人都是以眼见为实,因此真理反而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4、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感悟:当我们长大成人的时候,就会用成人的思维和成熟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因此失去了小时候的那种童真,因此我们应该宽容一些,对小孩子应该用童心走进他们的内心。

5、一旦你驯服了什么,就要对她负责,永远的负责。

感悟:这句话是对爱情本质性的诠释,爱情的本质就是责任和担当,爱上一个人就应该用尽一辈子的责任感来维持这种情感,但极少有人能够做到。

扩展资料:读书笔记摘方法:1、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

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由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所著。

这本书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对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功能有了全新的认识。

索绪尔首先提出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分。

语言是社会的、抽象的,是一套规则和符号系统,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

而言语则是个人的、具体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和表现。

比如,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有着固定的语法规则和词汇体系,这是大家共同遵循的;但每个人说出来的话,即言语,却是千差万别的,受到个人的表达习惯、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他还强调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由能指(音响形象)和所指(概念)组成,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

例如,“狗”这个词,它的发音和它所代表的那种动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人们约定俗成地用这个特定的声音来表示这种动物。

这种任意性并非是完全随意的,而是在一定的语言社群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在共时和历时的研究方法上,索绪尔认为共时语言学比历时语言学更重要。

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状态和结构,就像给语言拍一张“快照”;而历时语言学则关注语言的演变历史。

他指出,只有先清晰地了解语言在某一时刻的状态,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发展变化。

索绪尔关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论述也让我深受启发。

组合关系是语言符号在话语中的线性排列关系,比如“我吃饭”,“我”“吃”“饭”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在一起。

聚合关系则是在某一结构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单位之间的关系,比如在“我吃饭”这个结构中,“我”可以被“他”“她”等替代,“吃”可以被“喝”“尝”等替代。

书中还提到了语言的系统性。

语言不是孤立的符号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系统。

系统中的每个要素都根据其与其他要素的关系而确定自身的价值。

一个符号的意义往往取决于它在系统中与其他符号的对立和差异。

比如“红”这个颜色词,它的意义是通过与“绿”“蓝”“黄”等其他颜色词的对比而确定的。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读书笔记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读书笔记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读书笔记《语言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的一部重要著作,这本书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布龙菲尔德在书中强调了语言的科学性研究方法。

他主张语言学家应当像自然科学家一样,客观、精确地观察和描述语言现象,而避免主观的猜测和臆断。

这种科学的态度让我认识到,在研究语言时,我们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的感觉和直觉,而是要依靠系统的观察和实证的数据。

书中对于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布龙菲尔德认为语言是由一系列的音位、语素和语法规则组成的。

音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语素则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通过对这些基本单位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构成和运作机制。

在语法方面,布龙菲尔德提出了直接成分分析法,即将句子按照层次逐步分解为更小的成分,从而揭示句子的结构。

这种分析方法让我对句子的内部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语法形式上。

布龙菲尔德还关注了语言的意义。

他认为意义是语言研究中最复杂和难以捉摸的部分,但仍然可以通过对语言环境和语言使用者的行为进行观察来加以研究。

这让我明白了语言的意义不仅仅取决于词汇本身,还与语言使用的情境和使用者的意图密切相关。

此外,书中对于语言的历史演变和语言的地域差异也有所涉及。

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了解语言的演变历程和地域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强调了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工具,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社会密切相关。

不同的社会群体可能会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语言变体,这反映了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阅读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语言学习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规则,掌握语言的科学学习方法,或许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布龙菲尔德的理论也让我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

语用学 莱文逊 读书笔记

语用学 莱文逊 读书笔记

《语用学》读书笔记法1401 赵涵莱文逊(Levinson)所著的《语用学》一书,由英国剑桥大学1983年出版,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语言学教材系列中的一种。

它是第一本比较全面地对语用学这一领域作出阐述的教科书和专著。

这本书的价值除出版早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写得好。

作者对语用学研究的几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题目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和比较深人的论述。

本书的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作者在这一章里谈到了语用研究的起源、它的实质、它和语言学研究尤其是和语义学研究的关系等等。

读者期待在这一章里能看到语用学的定义,但在这一节的开头,莱文逊却说道“给语用学下一个定义决非易事,我们将探讨一系列可能的定义,其中的每一种至多勾画出这一领域可能的研究范围。

”直到这一章的结束,莱文逊确实没有给出一个语用学的定义,他只是对一系列可能的定义作了讨论。

但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十分有益,这是十分值得细细一读的一节,读一下他对各种可能的定义发表的高见,远比仅仅看到一个很宽泛的定义有帮助。

在对各种可能的定义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莱文逊涉及到了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中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一些重要关系,例如语言的功能观、语境、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及其语法化等等。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语用学是对语义理论未能包含的那些意义侧面的研究”这一定义的讨论。

莱文逊还谈到了语用研究和语义研究的关联和差别,谈到了句子和话语的区别,诸如格莱斯(Grice)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等各种类型的意义,以及相互知识在意义理解中的作用,所有这一些概念和关系十分有利于加深对语用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指示》是在导论之后进行讨论的和话题,莱文逊把指示作为第一个题目的理由很明确同时也很充分:“语言和语境的关系通过指示这一现象在语言结构得到反映;”在已出版的多种语用学专著和教材中,大多数作者都把指示列为第一章或第一个论题,这是有道理的。

指示这一现象是使语言哲学家和传统的语义学家感到头痛的问题,因为只从真实值这个角度无法解释指示词语的意义,指示词项的“编码”和“解码”都得依赖语言使用的语境,而语境正是语用研究的基础。

学习者语言研究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学习者语言研究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学习者语言研究错误对外语教学价值最大的是对错误的分类和解释。

Richards(1971b)把“错误”分为三类:1. 因在使用一种语言时使用另外一种语言的因素而导致的错误,叫“干扰错误”(interference errors);2. 因为错误地泛化或没有完整地使用规则或没有完全掌握使用规则的条件而产生的错误,叫“语内错误”(intralingual errors);3. 学习者试图用目的语的有限经验来尝试新的假设时所犯的错误,叫“发展错误”(developmental errors);(“语内错误”和“发展错误”并无大的区别)错误分析的局限:1. 不能提供学习者语言全景,只指出错误,而没有指出正确的地方。

2. 大多数是静态的习得,而非纵向的历时研究。

3. 忽略了学习者回避使用某一语言结构的情况。

语言变异通过错误分析和习得顺序研究,我们看到了学习者语言的系统性,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其中存在许多变异,我们会发现学习者在使用一个结构时有时出错,有时不出错,另外在同一个阶段有时偏爱一个结构,有时偏爱另一个结构。

乔姆斯基学派对此是从“能力”和“行为”两方面解释的,即把变异看作是行为层的,而不是潜在的知识。

社会语言学派则认为是社会阶层和种族等因素造成了语言变异,学习者或许知道,也许不知道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因此才会造成语言变异。

而心理语言学认为是不同的使用条件影响了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处理过程从而导致语言变异。

语言变异涉及的因素很多,对语言变异的研究拉波夫学派有开创之功,但可惜的是,外语教学界对其研究很少,汉语教学界几乎无人涉及。

学习者语言的语用研究Kasper&Rose(2002)使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教授语用知识,证明多数目的语的语用特征可教,语用教学有促进作用,显性教学能产生最好的效果。

但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语用失误和语用现状调查上,缺少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更缺乏长期的语用习得过程研究。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语言,作为人类交流与思维的工具,其奥秘一直吸引着众多学者的探索。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无疑是语言学领域的一座丰碑。

这本书对语言的本质、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索绪尔开篇就提出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分。

言语是个人实际的语言表达和运用,具有随机性和多样性;而语言则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一套规则和系统。

这一区分让我们明白,语言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群体中约定俗成的。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索绪尔的一个重要观点。

能指(音响形象)和所指(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并非天然必然的联系。

例如,“狗”这个词在中文里是这样的发音和写法,在其他语言中则完全不同,但都能表达“狗”这个概念。

这种任意性使得语言具有了极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反映了语言的文化和历史差异。

索绪尔还强调了语言的线性特征。

我们说话或书写时,只能一个要素接着一个要素依次排列,而不能同时说出或写出多个要素。

这一特征决定了语言的表达和理解都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

在书中,索绪尔对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进行了清晰的界定。

共时语言学关注语言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状态和结构,就像给语言拍一张“快照”;历时语言学则研究语言的演变和发展,如同拍摄一部“纪录片”。

这两种研究视角相辅相成,让我们既能了解语言当下的状况,又能追溯其发展的历程。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也是索绪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合关系指的是语言符号在话语中按照线性顺序依次排列所形成的关系;聚合关系则是在某一语言结构中能够相互替换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单位之间的关系。

比如,“我吃饭”中,“我”“吃”“饭”是组合关系,而“我”可以被“你”“他”等替换,“吃”可以被“喝”“写”等替换,这就是聚合关系。

这两种关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语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索绪尔关于语言系统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语言不是孤立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系统。

索振羽版语用学教程教读后感1000字

索振羽版语用学教程教读后感1000字

索振羽版语用学教程教读后感1000字语用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西方学者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的一门独立的新学科。

因而,此前很多的语用学著作都是由外语学界的学者编写,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何自然编写的《语用学概论》。

本书的作者索振羽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他所编写的这本小书算的上是语用学在汉语学界进行本土化编撰和教学的一次尝试。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本书第二章的“语境”。

这一章在依据汉语运用实际的基础上,对西方学者提出的理论进行修正、补充,提出“得体原则”,并为语用学提出一个新的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所谓“开卷有益”,翻开这本小册子,我们能够从中发现无限的惊喜。

全书共有七个章节,除去“绪论”这一章从整体宏观上介绍了语用学的起源、定义和发展,其他章节分别从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和会话结构等六个方面,结合着汉语运用的实际,用相对浅显的语言进一步深化了语用学的系统学习。

诚如索振羽先生在“编著者的话”中所说:“《语用学教程》除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系汉语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之外,还可以作为外国语言文字系、哲学系、社会学系、心理学系等系研究生的教材,以及所有对提高自身言语交际能力感兴趣的人们的有益的参考书”。

这本书带给读者的惊喜正源于编者深切地认识到语用学与言语交际的密切联系,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交叉和连缘的特性。

这本小书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读者的需要,书中的语言妙趣横生,读来兴味盎然,真正将语言进行应用,并将其用“活”了。

这种“活”也体现于本书的指导思想,即“‘述’‘作’结合”。

尽管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们却认为,作为一本合格的教材,如果只“述”不“作”,就会缺乏创新,没有自己的思想;但光“作”不“述”,也会缺乏最基本的理论根基。

新编语用学概论读书笔记

新编语用学概论读书笔记

新编语用学概论读书笔记语言实用学,主要研究三个方面: (1) 语言形式意义以外的意义; (2) 怎样理解这种言外之意; (3) 怎样准确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而对于语用学和语义学二者的区别这个问题,何先生的观点同美国哲学家莫里斯的观点是-致的,他认为前者研究的是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后者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的关;系。

同时,何先生以研究方法为标准,将语用学的研究分为纯语用学(即形式语用学)、描写语用学和应用语用学等三大类型。

而本书着重阐释的是后两种类型。

第二章专门讨论的是指示语。

所谓指示语,就是指那些能传递指示信息的词语。

它主要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话语指示和社交指示。

作者运用大量英语和汉语的素材,分析了各种指示语的言语功能、语用意义极其应用。

第三章阐述了语用含义,即透过语言形式的表层结构,阐释话语蕴涵的意思。

本章主要讨论的是“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好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指出,合作原则具有可取消性、不可分离性、可推导性、非规约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而礼,貌原则具有级别性、冲突性和合适性的特征。

以上特性,是指导正确运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重要规则。

第四章讨论的是前提。

何先生从区分“前提”、“蕴涵”、“断言”这三个基本概念着手,对“前提”进行阐释,并对英汉两种语言在前提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辨析。

第五章主要论述了言语行为,何先生对英国哲学家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和美国语言哲学家舍尔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做了较详细的介绍。

同时还探讨了四种以言行事以及间接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即根据不同所下境,通过逻辑一语义、句法结构、语境信息、感悄心义来表达言语行为。

第六章主要分析的是语用结构。

通过对指示语、前提、会话含意和言语行为等概念的综合,阐述表达“请求”、“邀请”、“宣告”的预示语列结构和表达应答语条件或前提的插入语列结构的语用意义,还描写了轮流发话的语用特征。

语用与文化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语用与文化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语用与文化一、礼貌原则与策略Leech指出:东方有些文化社团(如中国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有更重视谦虚准则的倾向,操英语的文化社团(尤其是英国)更重视得体准则,地中海国家更重视慷慨准则,而不太重视谦虚准则。

二、称呼语1.称呼语分类分为面称和叙称两种,称呼形式包括亲属称呼和社交称呼。

2.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较大差异并容易引起误解的是泛亲属称谓、职务称谓和姓名称谓。

大多数集体主义文化使用亲属称谓,反映了家庭关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中国、韩国、泰国、越南等亚洲国家有亲属称谓泛交际化的倾向。

但在英语国家,亲属称谓很少在社交场合使用。

3.称呼形式大多数文化使用“职衔+姓”的称呼形式,东亚国家使用“姓+职务”较为频繁。

美国对于地位相同或不同的人都称名字;英国称呼对方受社会地位与相识程度影响。

其他西方国家如法国和德国也比较喜欢使用正式的称呼。

西方人经常互相称名;在中国一般只有家人朋友之间才采取免姓称名的形式。

名字只有一个字时,一般只有配偶或恋人才会称呼一个字的名字表示亲密的关系。

三、称赞语1.称赞语的功能:包括打招呼、感谢、表示抱歉、引出话题等。

2.美国人称赞频率高于日本人,日本人主要赞扬别人的才能和表现;美国人主要称赞外貌(衣着打扮的变化)和个人品质。

中国人不太称赞别人的外貌,与我们重视内在道德修养和崇尚含蓄有关。

3.Holmes(1995)把针对称赞语的回答方式分为三类:接受、拒绝和回避。

英语国家的人一般采用接受的方式,回答“thank you”。

而中国人常常进行否定,回答“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等。

四、道歉语1.道歉的基本功能:是对冒犯行为进行补救,从而恢复社会关系的平衡与和谐。

2.Holmes(1990)认为道歉策略主要包括四种:(1)明确道歉(2)解释或说明原因(3)承担责任(4)对未来做出承诺3.Holmes(1990)“英语中的道歉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碰撞身体、打断谈话、社交失态、占用时间、损坏物品、带来不便”。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在阅读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后,我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语言学全新世界的大门。

这本书所蕴含的深刻见解和独到理论,让我对语言这一习以为常的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索绪尔首先提出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分。

语言是社会的、抽象的、稳定的,是一套规则和系统;而言语则是个人的、具体的、多变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

这一区分让我明白,我们日常交流中所说的每一句话,看似随意,实则受到语言规则的无形约束。

例如,我们在学习一门新语言时,最初接触的往往是语法规则和词汇,这便是语言的层面。

而当我们真正开口交流,根据具体情境说出的具体话语,就是言语。

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书中对于符号的定义也让我印象深刻。

索绪尔认为,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

能指是符号的形式,比如语音或书写形式;所指则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或意义。

例如,“苹果”这个词的发音或写法就是能指,而它所代表的那种水果的概念就是所指。

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并非天然必然的联系。

这意味着,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符号表达。

索绪尔还强调了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

共时性研究关注的是语言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就像给语言拍了一张“快照”;而历时性研究则着眼于语言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如同拍摄一部“纪录片”。

共时性的研究让我们能够了解语言在当下的结构和规则,而历时性的研究则帮助我们追溯语言的变迁轨迹。

这让我想到,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时,明显能感受到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这正是语言历时性变化的体现。

在谈到语言的系统性时,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其中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一个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引起整个系统的调整。

比如,某个新词汇的出现,可能会影响到与之相关的词汇的使用频率和语义范围。

此外,索绪尔对于语言的线性特征也有精彩的论述。

他认为语言的表达是在时间轴上依次展开的,具有先后顺序。

这就使得语言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时,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和语法规则,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读书笔记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读书笔记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读书笔记《语言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布龙菲尔德首先强调了语言的科学性。

他认为语言研究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基于可观察、可验证的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和模糊不清的概念。

这种科学的态度为语言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语言的结构方面,布龙菲尔德提出了一套详尽的分析方法。

他将语言分为语音、语法和词汇三个部分,并对每个部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语音部分,他关注音位的概念,认为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通过对各种语言的音位系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语音规律。

语法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

布龙菲尔德采用了直接成分分析法,将句子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以便清晰地揭示语言的结构。

他还对词类、短语结构和句子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阐述。

例如,他指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在句子中承担着不同的语法功能。

词汇方面,布龙菲尔德强调了词汇的系统性和历史性。

词汇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关联、不断发展变化的。

语言中的词汇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同时也受到语言使用者的需求和习惯的影响。

布龙菲尔德对语言的功能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语言主要有交际功能、思维功能和记录功能等。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使人们能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

同时,语言也是思维的载体,帮助我们组织和理解世界。

此外,语言还能够记录人类的知识和经验,传承文化。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布龙菲尔德的理论虽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他过于强调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而对语言的意义和使用情境关注相对较少。

然而,这并不影响《语言论》作为语言学经典著作的地位,它为后来的语言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和启示。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让我认识到语言是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系统。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了解语言的结构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有效地学习和运用语言。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第三章读后感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第三章读后感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第三章读后感篇一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第三章读后感读了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第三章,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可能很多人觉得语言学的东西枯燥乏味,但是这一章却让我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索绪尔在这一章里谈到的那些关于符号的观点,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他说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这就好比我们平时说的“红灯停绿灯行”,红灯和绿灯就是能指,而“停”和“行”就是所指。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稀奇的?但是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日常交流中最基本的东西吗?没有这些能指和所指的组合,我们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过,读着读着我也有点犯迷糊。

比如说,索绪尔强调符号的任意性,可我又觉得在某些情况下好像也不是那么任意的呀。

就像我们的汉字,“日”字为啥长成那样代表太阳,难道真的一点道理都没有吗?我觉得这里面可能还藏着更深的奥秘。

还有啊,索绪尔对于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一开始我觉得挺清晰的,可后来又觉得有点模棱两可。

语言是系统,言语是个人的表达,这好像很简单。

但真要放到实际生活中去想,又觉得没那么容易分得清楚。

难道我们平时说的话就完全不属于语言的范畴了?我觉得这中间的界限可能没那么绝对。

读完这一章,我就在想,语言学这东西,咋这么复杂又这么有趣呢?它既让我觉得自己好像懂了点什么,又让我觉得还有好多好多的未知等着我去探索。

这感觉,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偶尔看到一丝光亮,却不知道那光亮后面到底是啥。

也许,这就是探索知识的魅力所在吧?篇二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第三章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第三章,我这脑袋瓜子嗡嗡的!但同时,又感觉像被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索绪尔说的符号的概念,真的是让我想了又想。

能指和所指,听起来挺简单,可实际琢磨起来,复杂得很呢!比如说“玫瑰”这个词,它就是能指,而它所代表的那种美丽的花和爱情的象征就是所指。

但是,难道“玫瑰”就只能代表这些吗?也许在不同的文化里,它还有别的含义呢!我觉得索绪尔提出的符号任意性这个观点挺有意思的。

语言学-利奇《语义学》读书笔记

语言学-利奇《语义学》读书笔记

序言研究语义学的原因:1、语义学对交际很重要;2、认识和理解交际。

语义学研究对象:可能表达的意义。

利奇把语义学看作是和句法学、音位学地位相同的学科,它们平行又互相影响,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对语义学的研究从哲学家和人类学家向语言学家转移。

之前对语义学的研究时不平衡的,扩展了一方面,限制了另一方面。

(精神分析法应用于“概念”或“认识”那部分意义上,“内涵”或“联想”那部分意义有些被忽略。

)本书分为两部分,以第五章为过渡章。

前四章为后面的理论性讨论作准备,指出了语义学的大方向。

第六章到结尾论述了意义的中心问题,即意义的认识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语义学理论。

利奇在研究过程中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调查,把“理论”语义学和“应用”语义学结合在一起。

第一章意义的各种意义“意义”和“意指”有争议。

Ogden和Richard在《意义之意义》中列了意义这个词的二十二种定义,说明对意义这个基本概念看法的不一致会导致混乱和误解。

其他语义学家开创的“普通语义学”中也把解决意义、思想和交际这类问题看做可能消除现代社会弊病的一个有效方法。

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也把语义学和科学的发展联系起来,但他的重点是认为语义学是对语言所指的各种事物所下的科学定义。

但布龙菲尔德这种“科学定义”的研究方法是有缺陷的,利奇指出了三个缺陷。

利奇认为前面提到的几个语言学家研究方法都有问题,原因是他们一味试图通过其他科学学科来解释语义学。

对语义学的研究应该摆脱其他学科的从属。

利奇对语义学研究提出了几个原则:1、现代语言学研究语义所采用的方法不能脱离语言,离开语言就不能去探索语言现象的解释;2、把语言学研究看做是对说本族语的人的语言能力的说明,在语义学上就是“指的是什么”,不是“意义是什么”;3、懂得某种语言的语义学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能够识别那种语言在意义上“不合乎语义”的情况。

划清有意义和无意义的界限不困难,困难的是划清两种无意义。

一种无意义是因为它和我们对语言和意义的认识相矛盾,另一种是因为它和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相矛盾。

2019考研专用伍铁平版普通语言学概要最新笔记

2019考研专用伍铁平版普通语言学概要最新笔记

2018年8月30日星期四14:50普通语言学概要读书笔记语言的构造:语音→→语素-词-句子它由两层组成,一个是语音层,一个是符号层。

语音层包括语言选用的几十个音,这些音不跟意义相联系。

符号层是音的排列组合,与意义相联系,构成语素,进而构成词,组合成句子。

意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它像无定行的液体,必须纳入音的容器,才具有可感知的形式,成为一个个离散的单位。

音义结合,构成符号,语言的构造就在这里从语音层进入符号层。

符号层又分为语素、词、句子三级。

语素是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语言的构造非常灵巧,运转效率极其高,主要靠任意性、离散性和层级性三个要素。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构成符号的声音和意义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语言符号的离散性是指语言可以进行切分,被切分成的每个单位又独立的存在,彼此不相混肴,但可以自由灵活的组装。

语言符号的层级性是指语言可以被切分成不同的层级,如句子、词、语素、音素等。

这样就可以保证用相对少的下级单位合成相对多的上级单位。

人类语言的特点:1、功能开放2、构造灵巧语言的定义:语言是用于人际交往的任意性的声音符号系统。

语言的功能:1、交际功能2、思维和认知功能: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学者,有一个假说:人的语言能决定思维。

3、美学功能文学是语言艺术的典型代表,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文学这一语言艺术,文学的主要功能不在于传递信息,而在于创造美。

亚布格森认为:语言的美学功能是一种对信息进行组织的功能,突出地体现在诗歌中,但又不仅仅见于诗歌中。

语言的美学功能有人翻译为诗学功能。

语言的研究1、语言基础研究中的状态研究语言学对状态的研究采用描写的方法,系统地揭示语言各部分的单位、关系和规则,说明各部分如何协调制约,保证整体的运转。

为了使语言研究能够深入,按照习惯一般将语言本身的研究分成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四大块。

2、语言基础研究中的历史研究语言描写是静态研究,语言历史则是动态研究的对象。

静态研究说明语言的构造和运转,动态研究说明语言演变的方法和规律。

应用语言学作业读书笔记

应用语言学作业读书笔记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眼中的词法与句法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是二十世纪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代表作《语言论》奠定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他在语言学理论上发展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思想,又进一步具体化,并有所创新。

在布龙菲尔德论述的语法系统中,他按传统方式以词为枢纽把语法分为句法和词法两部分。

布龙菲尔德关于句法体系有两个独到的理论:一是句子和短语(结构)的区别;一是句法结构的语法特征分类。

(1)句子和短语的区别他说:“当一个语言形式作为一个较大形式的一部分出现时,我们就说它处于内置位置;否则就说它处于绝对位置,自成一个句子。

”如:“温暖的阳光”这一语言形式出现在“我喜欢温暖的阳光”这个形式的一部分时,它就处于内置位置即为短语;而当它单独出现时,比如说出现在故事背景介绍时“温暖的阳光”这一形式则是自成一个句子。

(2)句法结构的类型句法结构和它的成分二者之间的语法性质的关系是:如果整个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与它的某一个成分或全部成分相同这是一种结构,叫做“向心结构”,向心结构里跟整体的功能相同的直接成分是这个向心结构的核心;如果整个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与它的成分中任何一个的语法性质都不相同,那么这种句法结构就是“离心结构”。

按照布龙菲尔德的说法是:合成短语可能属于一个与任何成分的形类都不相同的形类。

譬如 John ran 既不是一个主格词语(如 John),也不是一个定式动词词语(如 ran)。

所以我们说英语的施事-动作结构是离心的:这个合成短语不属于直接成分的形类。

另一方面,合成短语可能和一个(或多个)成分一样属于同一形类…因此,我们说英语的特性-实体结构(如 poor John, fresh milk,等等)是一个向心结构。

布龙菲尔德认为“任何语言中离心结构是不多的”,英语中,这样的短语有:施事—动作(John ran ),关系—轴心结构(with me)和从属结构(as I),大致相当于我们说的主谓短语、介词短语和连词短语。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读书笔记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读书笔记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读书笔记
文献学是一门复杂而又有趣的研究领域,它是研究历史、人文、社会和科学等学科的一个关键部分。

《文献学概要》是英国学者杜泽
逊所著,被公认为文献学领域的典籍。

本文将从书中的主要内容出发,对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进行读书笔记,旨在了解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和进程。

首先,《文献学概要》介绍了文献学这一学科和学科范围所需要
的知识,以及它在学术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强调了文献学的重要性。

其次,书中提出了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术语、概念、结构和原理,对对文献学进行了系统介绍,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献学的定义、范畴和相关知识。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文献学的概念、内容和运用,包括图书馆学、档案学、资料学和信息学等,探讨了文献学的基本原理。

从中可以看出,文献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集中和分析文献材料,提供研究者一个全面的历史和文化框架,以便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研究人们、社会和文化。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文献学的应用,包括书面文献检索和文献查询等技术,以及各种数字资源如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的使用。

文献学的这些内容能够提供研究者更多的信息,有助于他们更快更加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以及加深对学科的了解。

综上所述,《文献学概要》是杜泽逊关于文献学的权威著作,详
细介绍了文献学的基本原理和运用,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本书
介绍了文献学的定义,结构和原理,在学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研究者更为全面的历史和文化框架,有助于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

人类沟通的语用学读后感

人类沟通的语用学读后感

人类沟通的语用学读后感篇一人类沟通的语用学读后感读完《人类沟通的语用学》这本书,我觉得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也许你会问,不就是一本讲沟通的书嘛,能有多神奇?嘿,还真别说,这书里的门道可多了去了!书里讲的那些沟通技巧和原则,让我突然意识到,平时咱们说话做事,可能很多时候都没整明白。

比如说,有时候我跟朋友聊天,可能只顾着自己一股脑儿地说,完全没注意对方的反应,这不就是典型的不会“读空气”嘛!也许人家早就不耐烦了,我还在那滔滔不绝,想想都觉得尴尬。

再比如,跟家人闹矛盾的时候,我总是觉得自己有理,非得争个输赢。

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沟通不是为了争对错,而是为了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可能我以前太较真儿了,把关系都搞僵了,这多不划算啊!不过,我又在想,这些理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了。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情况复杂得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这些技巧,真的能行吗?我觉得这还得靠多多练习,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一开始肯定摇摇晃晃,多摔几次跤,才能掌握平衡。

哎呀,这书让我又兴奋又纠结,兴奋的是学到了新知识,纠结的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真正用好。

但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这一路读下来,还是挺有收获的,你们觉得呢?篇二人类沟通的语用学读后感读了《人类沟通的语用学》,我这心里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你说这沟通,多重要啊,可咱们平时好像都没太当回事儿。

就像我之前跟我同桌,为了一道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谁也不理谁。

现在想想,至于吗?也许我们都没搞清楚对方的真正意图,光顾着自己的想法,结果闹得不愉快。

这书里说的“语境”“意图”啥的,不就是提醒我们要多换位思考嘛!还有啊,跟长辈交流的时候,我老是觉得他们啰嗦,不爱听。

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他们那是关心我,只是表达方式可能不太对。

我是不是也应该多些耐心,多去理解他们的苦心呢?不过话说回来,这理论是一套一套的,真要用到实际中,我还真有点发怵。

比如说在面试的时候,我能冷静地分析对方的话语,给出恰当的回应吗?可能一紧张,啥都忘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读书笔记法1401 赵涵莱文逊(Levinson)所着的《语用学》一书,由英国剑桥大学1983年出版,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语言学教材系列中的一种。

它是第一本比较全面地对语用学这一领域作出阐述的教科书和专着。

这本书的价值除出版早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写得好。

作者对语用学研究的几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题目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和比较深人的论述。

本书的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作者在这一章里谈到了语用研究的起源、它的实质、它和语言学研究尤其是和语义学研究的关系等等。

读者期待在这一章里能看到语用学的定义,但在这一节的开头,莱文逊却说道“给语用学下一个定义决非易事,我们将探讨一系列可能的定义,其中的每一种至多勾画出这一领域可能的研究范围。

”直到这一章的结束,莱文逊确实没有给出一个语用学的定义,他只是对一系列可能的定义作了讨论。

但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十分有益,这是十分值得细细一读的一节,读一下他对各种可能的定义发表的高见,远比仅仅看到一个很宽泛的定义有帮助。

在对各种可能的定义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莱文逊涉及到了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中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一些重要关系,例如语言的功能观、语境、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及其语法化等等。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语用学是对语义理论未能包含的那些意义侧面的研究”这一定义的讨论。

莱文逊还谈到了语用研究和语义研究的关联和差别,谈到了句子和话语的区别,诸如格莱斯(Grice)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等各种类型的意义,以及相互知识在意义理解中的作用,所有这一些概念和关系十分有利于加深对语用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指示》是在导论之后进行讨论的和话题,莱文逊把指示作为第一个题目的理由很明确同时也很充分:“语言和语境的关系通过指示这一现象在语言结构得到反映;”在已出版的多种语用学专着和教材中,大多数作者都把指示列为第一章或第一个论题,这是有道理的。

指示这一现象是使语言哲学家和传统的语义学家感到头痛的问题,因为只从真实值这个角度无法解释指示词语的意义,指示词项的“编码”和“解码”都得依赖语言使用的语境,而语境正是语用研究的基础。

传统对指示的研究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三种,莱文逊在此基础上又加了篇章指示和社会指示两种。

对各种指示的论述莱文逊大体上是对莱昂斯(Lyons)和菲尔莫(Fillmore)七十年代初有关指示的论文和专着中有关章节的综述,书中提到的“手势型指示”、“象征型指示”、“编码时间”、“解码时间”等概念均借自菲尔莫七十年代初所作的一系列关于指示的讲座。

在谈到指示时,重要的是对指示这一现象的语用性质的认识,然后才是对指示词语的意义的语用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有趣的是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指示词语,尽管它们的意义是由语用决定的,如“来、去”之类,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语用反常的情况,如“我马上就来”这样的话,而这样的语用反常的情况则又只能从语用的角度加以解释。

在人们充分认识到指示的语用本质,并从语用的角度对指示进行解释之前,指示这一现象和指示词语的使用和理解通常被作为篇章内部的语法—语义关系来解释,也就是认为一个指示词语的意义依赖于篇章内的另一个词语。

第三章阐述了《会话含义》这一主题。

本章首先介绍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下属的四个准则,违背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的过程,以及会话含义作为一种语用推理所具有的五种特征。

然后第二部分以“修正、问题和应用”为题,谈与会话含义有关的一些问题,这部分的内容显得有点繁杂。

莱文逊区分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含义:规约性的和非规约性的,非规约性的含义又可分为会话性的和非会话性的,然后会话性的含义又可分为一般性的和特殊性的。

他指出格莱斯的合作原则解释的只限于特殊会话含义,而不能解释为什么像"He walked into a house,,这样的句子具有“他走进去的那幢房子并不属于他”这样的含义。

莱文逊也介绍了语言等级(linguistic scale)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最早是荷恩(Horn)和盖茨达(Gazdar )等人在七十年代分别提出来的。

莱文逊通过举例来说明使用语言等级可以解释特殊会话含义之外的其他含义。

很明显莱文逊注意到了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局限,并设法提出一种具有更大解释能力的模式。

在这本书里莱文逊还没有提出他的会话三原则,即数量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1987),但他将语言等级用于解释语言含义的做法后来构成了所谓“新格莱斯主义”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第四章讨论的是“前提”或“预设”这个题目,莱文逊认为前提和会话含义一样都是一种语用推理。

最早对前提感到兴趣的是哲学家,莱文逊在本章的开头介绍了三位哲学家,他们是弗莱格(Frege),罗素(Russell)和斯特罗逊(Strawson )。

尽管哲学家对前提的认识和现在的语用学家对前提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不同的哲学家对前提这一现象的看法也不一样,甚至同一个哲学家对前提的看法也会有不一致的地方。

了解前提这一论题的哲学渊源还是很有必要,哲学家对前提这个论题进行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对后来语用学家形成自己关于前提的观点有着直接的联系。

哲学家、语义学家、语用学家对于前提这一问题的一个主要差别在于究竟是句子,还是句子所作的陈述、还是说话的人具有前提。

经过多年的探讨,语用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现在已经十分明确了,那就是前提是说话人的前提。

把握住这一点,我们在阅读和理解有关前提的文献时会感到容易一点。

前提既然是一种语用推理,那它当然和交际者有关,而不可能仅仅是句子本身的一种属性。

莱文逊在书中介绍了十多种前提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

前提语是前提的语言表微,是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表明存在前提的信号。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前提并不就是由这些前提语产生的,前提语只表明说话人在说话时具有一定的前提。

前提是语用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前提的语用本质,并且学会在语用研究过程中运用这个概念。

第五章是介绍了《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提出,在整个语言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对语言学各个分支领域的研究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言则行’,这是对人类语言活动本质的哲学解释,是一种很有创见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的出现为从语用的角度对语言交际进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语用学的形成和发展,进而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首创,后由舍尔(Searle )发展和完善。

这两位学者有关这一理论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在本章中由莱文逊作了归纳。

奥斯汀英年早逝,留下的着作不多,从对陈述的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提出质疑开始,进而提出将陈述分为两大类:言有所述(constatives)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s),到最后放弃这一区分而提出言语行为的三分模式: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整个过程反映出这位哲学家的思想演变以及对自己观点的不断修正。

舍尔是奥斯汀之后最有影响的言语行为理论家,他有关言语行为的一系列观点和概念,如言语行为的分类、成功实施言外行为必须满足的条件和规则、话语的命题内容等等现在都被普遍接受和应用。

言语行为理论被提出后,这一理论和传统的句法学,尤其是和传统的语义学之间的关系一度成为语言学家们争论的热点。

本章的第二、三、和第四节探讨了这一个问题。

关于言语行为的归属有两家不同的观点,即不可归纳论(irreducibility thesis或thesis)和对立论(antithesis)。

前者认为言语行为不能归纳到真实条件语义学的研究中去,后者则持相反观点。

这一争论在七十年代十分激烈,对新出现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意义的研究中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地位,传统的语义学家自然是十分关心的。

现在的语用学家把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意义理论的看法已被多数人接受。

第六章阐述了《会话结构》。

会话是人类语言交际最典型、最常见的方式,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在语用学出现之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社会语言学家、话语分析家等均已对会话作过种种分析和研究。

在本章中,莱文逊首先阐述了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在方法上的不同,并说明语用学对会话的研究采用的是经验主义的归纳法,即在采集大量语料进行观察和分析后得出结论。

本章的主体部分是对各家学者对会话结构进行分析后所得到的结论的归纳和总结。

这部分内容在一些话语分析或社会语言学的专着里也可以找到,这说明了会话是各家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同时也表明语用的跨学科性。

就会话结构分析而言,美国的几位社会学家勘称先驱,他们的名字—谢格罗夫( Schegloff)、赛克斯(Sacks)和杰弗逊(Jefferson)-和会话结构的研究紧密相连,他们在会话结构分析方面的论文被视为经典。

对会话结构的分析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一个是局部结构,一个是整体结构。

局部结构包括会话的轮换,相邻对的构成等。

整体结构指一次会话活动的构成,如会话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结束等。

会话是一种自由度很大、牵涉因素很多的复杂的社会活动,要从中找出一些规则很不容易,难怪谢格罗夫等人选了电话会话这种特征相对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会话做分析对象。

本书的最后一章是个短短的结束语,莱文逊简述了语用学和语言学其他分支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