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和上一篇一样,这一篇也是提供给大家聊备不时之需所用,这是根据王熙恩老师2007—2008年秋季学期的讲义和范围制作,叶红老师所讲与此未必相同,但是总之还可以作为参考的,请2010级汉语言文学的同学参考着你们的笔记对照来看。另外,2009级对外汉语专业的作品选也可参照此复习。后面的附录是2008年秋天我帮部分大一同学制作的考试范围,根据叶红老师讲义制作,大家可对照使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等12人。会刊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主张为人生。在这个社团的倡导下,产生了“人生派”文学。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以1925年为界分为两列,前期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主张“表现内心要求”,“为艺术而艺术”等,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倡导者,会刊有《创造》系列刊物、《洪水》等;后期有冯乃超、李初梨等人,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3.新月社/新月派新月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由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新月》等刊物。1926年4月闻一多、徐志摩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诗镌》,明确提出现代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办《新月》杂志,标志进入后期新月派。

4.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但是《学衡》杂志也在文化研究、美学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33年,《学衡》停刊。

5.鸳蝴派鸳鸯蝴蝶-礼拜六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民国初年(1912—1917)。得名于19世纪晚清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其成员大多是明末南社成员的后继者,写作内容主要是言情、武侠、黑幕。刊物《礼拜六》。代表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主张小说是“游戏”、“ 消遣”的工具。

6.独语体独语体散文采用“自言自语”的形式,不需要听众和读者,甚至直接排斥读者或者和读者之间形成紧张关系,从而使独语的内容直接逼视自我和灵魂并捕捉到自我微妙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和哲学思考。

7.闲话风“闲话风”散文指作者和读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在亲切和谐的环境中谈天说地。“闲话风”散文的价值在于否定了“五四”时期盛行的“布道式讲演”类的启蒙散文。在超越的程度上,“闲话风”散文追求的是作者与读者的精神交流,而不是简单的讲述。它通过与读者在内心层面上的交流使读者在聆听中自然产生联想、共鸣甚至诘难,从而完成精神交流的过程。

8.乡土文学/乡土写实派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9.主情主义由郭沫若提出,主情主义小说从理论到实践都强调小说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其作品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但主人公的性格如何不是小说的重点,重点是他的情绪和感情。代表成员集中于早期创造社。

10.通俗文学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在功能上侧重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但是也顾及“寓教于乐”的惩恶劝善效应;给予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阶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商品文学。

11.湖畔诗派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了他们的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出版。他们是“五四”所唤起的一代新人,写作湖畔诗时,基本上是“五四”高潮时期,没有“五四”落潮时期的苦闷和彷徨。他们的首要贡献是爱情诗的创造。代表作是应修人的《妹妹你是水》,汪静之的《蕙的风》、《伊的眼》等。

12.象征诗派象征诗派形成于20年代中期。李金发率先把法国象征诗派的手法介绍到中国诗坛,穆木天、王独清在《创造月刊》创刊号上发表诗论,提倡诗的暗示性和朦胧美。这批象征主义理论倡导者,形成了中国早期的象征诗派。这一诗派开辟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对后来30年代现代派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

13.纯诗1926年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提出“纯诗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来担任”,提出“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真实的象征”等观点。其次,诗应有与散文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强调诗的“暗示”与“朦胧”的性质。“纯诗”的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是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变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沟通)”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14.《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起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它拥有一批撰稿人大多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有代表性。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后来分化为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群和以周作人为首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