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熏洗疗法课件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
03
CATALOGUE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注意事 项
操作前准备工作及环境要求
选定穴位
根据病情和具体穴位选择合适的 贴敷部位,做好标记。
清洁皮肤
贴敷前需清洁贴敷部位的皮肤, 保持干燥、无破损。
环境要求
室内环境应安静、整洁、温度适 宜,避免患者受凉。
正确使用贴敷药物和辅料
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贴敷。注意 药物的性质、气味、功效等。
穴位贴敷法
汇报人:xxx
2024-01-0基本概念与原理 • 常见疾病穴位贴敷治疗方案 •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 穴位贴敷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与
局限性
CATALOGUE
目 录
• 现代科技在穴位贴敷法中的应用及 前景展望
• 总结:传承创新,推动穴位贴敷法 发展
胃痛
贴敷中脘、足三里、胃俞等穴位 ,可缓解胃痛、胃胀、恶心等症
状。
腹泻
贴敷神阙、天枢、大肠俞等穴位, 可减轻腹泻症状,促进肠道功能恢 复。
便秘
贴敷支沟、天枢、大肠俞等穴位, 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
头痛
贴敷百会、风池、太阳等 穴位,可缓解头痛症状, 减轻头部不适。
失眠
贴敷神门、心俞、三阴交 等穴位,可改善睡眠质量 ,缓解失眠症状。
02
CATALOGUE
常见疾病穴位贴敷治疗方案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
01
02
03
感冒
贴敷大椎、风门、肺俞等 穴位,可缓解感冒症状, 如发热、头痛、鼻塞等。
咳嗽
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 穴位,可减轻咳嗽症状, 促进排痰。
哮喘
贴敷定喘、肺俞、膏肓等 穴位,可缓解哮喘发作时 的喘息、气促等症状。
穴位贴敷、熏洗疗法课件
穴位贴敷、熏洗疗法课件4、穴位贴敷中医适宜技术第一节穴位贴敷的发展简史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一、先秦时期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
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即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
书中还有创口外敷即有“傅”、“涂”、“封安”之法,所载的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当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为后世所广泛应用。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
在《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华佗在《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三、晋、唐时期1、晋代: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
(精品医学)穴位贴敷PPT演示课件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 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 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 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中 采用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 部发泡、甚至化脓,中医称之为“灸疮”, 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天灸”、 “自灸”或“发泡疗法”。如果将药物贴 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 防治疾病时,又称定
为了保证药物疗效的发挥,对于所敷之药,无论 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 定,以防止药物移动或脱落。
固定方法一般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 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若贴敷在头面 部,外加绷带固定特别重要,还可防止药物掉入 眼内,避免发生意外。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 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换药,可用 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 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
.
实施穴位贴敷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对贴敷 药物过敏者切勿使用本方法。贴敷后应注 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皮疹及糜烂溃破现 象,一旦有不适情况,立即停用。
.
每次贴敷时取穴不宜过多,应少而精,一 般以6~8穴为宜;对一些慢性病的保健调理, 可采用几组穴位轮换交替的使用方法,每 次贴敷一组穴位。同一部位不宜连续贴敷 过久,以免药物刺激太久,造成皮肤溃疡。
.
11药袋
将应用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放入布袋,混 以水、醋、酒或其它赋型剂,放笼上蒸热 后,乘热放于贴敷穴位上,冷后更换。
.
12磁片
将磁片制成不同大小,面积应根据保健目 的和穴位的部位而定,使用时,根据需要 贴敷于相应穴位。
.
操作方法
1 穴位选择 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基本
穴位贴敷疗法ppt医学课件
17
肺系疾病
过敏性鼻炎 药物选择: 辛夷,苍耳子,白芷,丁香,甘遂,细辛,白芥子,
防风,藿香,延胡索
18
肺系疾病
慢性咽炎 药物选择: 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僵蚕 穴位:天突,廉泉,天容,大椎,肺俞,心俞,膈俞,
膻中
19
肺系疾病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药物选择 寒证明显:白芥子,细辛,法半夏,延胡索,丁香,
30
其他
口腔溃疡 虚火上炎: 吴茱萸粉用醋调糊,取黄豆大小贴敷涌泉,胶布固定
24小时,每日换药1次。7次1疗程。 细辛研细末,加蜂蜜调糊,涂抹溃疡面,1日3次。 实热证: 青黛5,五倍子3,冰片1研极细末,吹于口腔溃疡局部, 或香油调敷,每日3-5次
31
其他
失眠 炒酸枣仁10g,研细末,加朱砂20g调匀,以30%二甲
腻性中药直接捣制成饼状。操作简便,吸收差。
水酒渍剂:水、酒或酒精等溶剂浸泡中药,使用时将
棉垫或纱布浸蘸溶液后直接敷于穴位上。操作麻烦, 吸收好。
鲜药剂:新鲜中草药捣碎或揉搓成团块状,或将药物
切成片状,敷于穴位上。简便,吸收好。
膜剂:将中药成分分散于成膜材料中制成膜剂或涂膜
剂,用时将膜剂固定于穴位或直接涂于穴位成膜即可。
腧穴,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素问· 咳论》 “治脏者,治其俞。”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 “五脏之系皆在于背,脏腑十二腧皆在背,其穴并可 入邪,故脏腑病皆可治背。”另一方面,背俞穴位于 膀胱经,性质属阳。《难经· 六十七难》:“阴病行 阳,……俞在阳。”《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病 阳治”。 任督二脉之穴:可振奋阳气,内络脏腑,协调阴阳
8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 膏药贴法亦与针灸通 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
穴位贴敷疗法课件课件
薄膜,用纱布、胶布固定。覆法用药部位较大,故
多用于阿是穴。
涂法:亦称擦法,将药汁、药膏、药糊等涂擦于穴区。
滴法:将药汁根据病情需要温热或置凉后,一滴滴徐
徐滴入穴区,以达到治疗目的。此法多用于神阙穴。
第十五页,共23页幻灯片
2、常用贴敷方法
此外尚有叩法、离子透入法、熨敷法、掺法等。
第十六页,共23页幻灯片
酒调:行气、通络、消肿、止痛,虽用药缓, 可激其性;
油调:可润肤生肌。 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第十页,共23页幻灯片
(二)药物的制作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般都可以 熬膏或研末用作腧穴敷贴来治疗相应疾病。
1、丸剂 将药物研成细末,用水或蜜或药汁等
拌和均匀,制成圆形大小不一的药丸,贮存备用。
关于穴位贴敷疗法 课件
第一页,共23页幻灯片
一、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取一定的 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 法的共同作用,起到祛邪扶正、防病治病的一种疗 法。
第二页,共23页幻灯片
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 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
药物组方多采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的药物
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
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第七页,共23页幻灯片
二、基本操作方法
第八页,共23页幻灯片
基本操作方法
(一)药物的选择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 研末用作腧穴敷贴。
与内服药物相比,敷贴用药有以下特点: 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现在常用的这
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 蒜、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等。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不断扩大,未来穴位贴敷法将 在国际医学交流中发挥更加重 要的作用,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与交流有助于推动穴位贴敷法 的进一步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药物选择与配方原则
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和辨证结果,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贴敷。常用药物包括中药、 西药和中成药等。在选择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用法用量 等。
配方原则
在配制贴敷药物时,应遵循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合理搭配药物,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同时,应注意药物的用量和用法,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导致的不 良反应。
贴敷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贴敷操作技巧
在贴敷前,应对皮肤进行清洁处理,保持皮肤干燥。贴敷时,应将药物均匀涂抹在胶布上,然后贴于选定的穴位 上。贴敷后,可用手指轻轻按压片刻,以加强刺激作用。
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活动和出汗。如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贴敷 并就医。同时,孕妇、皮肤破损处及过敏体质者禁用此方法。
定义及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定义
穴位贴敷法是一种中医外治法,通过将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 ,利用药物的刺激和渗透作用,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 病的目的。
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气血运行, 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同时,药物通过皮肤 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胃 肠道副作用。
04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安全 防护措施
操作前准备工作
确定贴敷穴位
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
穴位贴敷疗法PPT课件
二、药物特性:
各种药材除具备寒热温凉、升降沉浮的特 性外还各自有解表、清热、理气、理血、 祛风、安神、调补气血等作用。
《理论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治理,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发耳”。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
3、循环系统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 4、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糖尿病, 高脂血症,
肥胖症。 5、五官科疾病: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6、妇科疾病:月经失调,痛经,慢性盆腔炎,
附件炎等。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
7、儿科疾病:婴幼儿消化不良,小儿厌食症, 小儿遗尿症等。
8、骨科疾病: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病等。 (膏药贴敷应用广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谢谢!
疗程
2~7天穴位贴敷一次, 3次为一疗程 天灸的疗程:一般是三伏、三九天期间治 疗,连续3~5年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
1、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返 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 能性便秘),慢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肝炎,慢性胆病,脂肪肝等。
2、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选穴原则
基本上与针灸用穴基本一致,但又有其特殊 性,如多直接用痛点,即“阿是穴”以利于 药物作用于患处。其次多选用窍穴,如神阙 穴。
Hale Waihona Puke 1 局部选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根据每一腧穴都能 治疗所在部位和邻近部位的病证这一普遍规 律而取穴。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明显和较局 限的症状,如胃痛取中脘、梁门。
2 远端取穴
四大用药特点
穴位贴敷治疗PPT课件
ppt精选版
24
6.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 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 红肿、轻度处水疱等反应,可自然 吸收,无需特殊处理。如贴敷处有 烧灼或针刺样剧痛,发红、起疱, 无法忍受,可提前揭去药物。
ppt精选版
25
7.外敷药物须妥善保管,不宜内 服, 谨防儿童误食中毒。
8.小儿皮肤娇嫩,贴敷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2-4小时。
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 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 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ppt精选版
12
贴敷疗法的特点
1.作用直接,适应证广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 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 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 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 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 不到的显著功效。
ppt精选版
26
9.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 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 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 处理、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对某种 药物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应 及时到医院就诊。
ppt精选版
27
10.贴敷部位出现水疱或溃疡者,待 皮肤愈后再行治疗。小的水疱一般 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 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刺破,排尽疱 内液体,涂以碘伏等消毒,覆盖消 毒敷料,防止感染。
ppt精选版
28
ppt精选版
29
.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1)气味俱厚的选药特点
药物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 的药物。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础上适 当配伍通经走窜、芳香开窍、活血通络之品,以 促进药物吸收,如冰片、麝香、沉香、丁香、檀 香、菖蒲、花椒、白芥子、姜、肉桂等。一则易 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之品 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三 是所含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也 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的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ppt课件
虚寒型胃脘痛
方药:吴茱萸3 高良姜3 香附1.5 山茱萸3 枳实3 酒调
用穴:中脘、天枢、足三里、 胃俞、大肠 俞、内关
注:先隔姜灸大艾柱灸然后再贴12h,三天 一次,五次 一疗程
过敏性鼻炎
方药: 白芷3 白芥子3 荆芥3 苍耳子3 辛夷花1.5 细辛1.5 姜汁调
用穴: 大椎、肺俞、 肾俞、命门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
3、循环系统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 4、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糖尿病, 高脂血
症,肥胖症。 5、五官科疾病: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6、妇科疾病:月经失调,痛经,慢性盆腔炎,
附件炎等。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
7、儿科疾病:婴幼儿消化不良,小儿厌食症, 小儿遗尿症等。
8、骨科疾病: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病等。 (膏药贴敷应用广泛)
6、皮肤局部有感染、肿块、破溃禁用。 7、对孕妇、儿童,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
性大的药物。
穴位贴敷治疗后的生理反应
贴敷后,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 性炎症反应,甚至可出现皮肤起泡,无需 特别处理。
穴位贴敷治疗后的可能并发症
该治疗并发症较少,有极少数可出现以下情 况:①局部并发感染;②过敏反应。
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穴。《黄帝内 经》称其为:“远道刺”体现了“经脉所 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如胃痛取足三 里。对于脏腑疾病,郄穴往往是远端取穴 时较好的选择。
3 辨证选穴
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针对病因病机而取穴。 本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而取 穴,如哮喘取肺俞、定喘等。对于脏腑疾 病往往选择俞募配穴法。
四大用药特点
1.善用温药:附子、肉桂、吴茱萸、丁香、 川 椒、茴香等
2.善用归膀胱经、脾胃经药:麻黄、桂枝、 生姜等
《中药穴位敷贴》ppt课件
2021/5/9
34
胆囊 炎
发泡膏
药物:斑蝥、白芥子等份
制备方法:研细末,30%二甲基 亚砜调成膏状备用
用法:麦粒大一团,取穴胆腧、 右胁阿是穴,三小时或发泡后 取下
一般一次即可有疗效
2021/5/9
35
胆囊 炎
利胆散
药物:炮山甲80g 莪术皂角刺60g 川楝 子、川芎、木香、冰片各30g
用法:药物研细末,每次取0.8g填肚 脐,棉球覆盖,外贴胶布,3天换药 一次,10次一疗程。
加水5000g,煮开20分钟,部50℃
浸泡足部每次30分钟,每晚一次。 治疗糖尿病趾端坏死。
38
肩周 炎
发泡膏
药物:斑蝥、白芥子等份
制备方法:研细末,30%二甲基 亚砜调成膏状备用
用法:麦粒大一团,取穴肩髃、 肩髎、肩贞,酌情配曲池、阿 是穴,三小时或发泡后取下,4 次一疗程
配穴加减治疗网球肘(肱骨外上 髁炎),效果满意。
用法:麦粒大一团,取穴上脘、 中脘或阿是穴,三小时或发泡 后取下
2021/5/9
31
发泡 膏的 使用 注意 事项
发泡膏麦粒大帖敷,三小时后 取下(儿童两小时)
帖药一定选准穴位,药物不要 扩散
如感觉疼痛,及时取下
揭下后起水泡,通常2-3天逐渐 干瘪
起泡后尽量不要碰破,破后消 毒
热性病、急性病期间禁用
适用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
2021/5/9
27
高血 压
降压膏
药物:白花蛇3条 蜈蚣9条 蝉衣、地龙 各9g,土鳖虫、黄连、白芥子、元 胡各6g 葛根15g 细辛、三七3g
制备方法:生姜汁、二甲基亚砜调膏 备用
用法:两侧心腧、肝腧、肾腧、关元 帖敷,底布覆盖,8-12小时或产生 灼热感取下,症状大多一次可改善, 近期效果较好。
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 中医治疗技术课件
性质温和药 贴敷时间时间长
刺激性强的药 贴敷时间时间短
贴敷时间
• 三伏贴贴敷时间是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每7-10 天贴1次,每次贴1-3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 皮肤破损处禁用,孕妇、经期、皮肤敏感、糖尿病患者应慎用。 2. 贴敷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海鲜等。 3. 贴敷过程中若出现贴敷药物过敏现象,应立即取下;若是对胶布
操作方法
• 指导患者选择合理体位,暴露相应部位
操作方法
• 局部皮肤消毒
操作方法
• 取制备好的药贴,对准穴位贴敷。
贴敷时间
• 女性、儿童、体弱者贴敷时间较短,男性、成人、体 强者贴敷时间相对较长。
贴敷时间短
贴敷时间长
贴敷时间
• 性质温和的药物贴敷时间相对较长;而刺激性强、毒 性大的药物,如白芥子、斑蛰等,贴敷时间宜短,几 分钟至几小时不等,以局部皮肤潮红有温热感为宜。
作用机理
• 贴敷药物中的有效成分通过透 皮吸收发挥治疗作用。
• 药物对腧穴产生刺激,从而激 发腧穴、经络对机体的良性调 节作用。
贴敷药物调配
• 根据辨证确定基础组方
贴敷药物调配
• 配伍促进渗透和穴位刺激作用的药物
促进渗透作用 穴位刺激作用
麝香
冰片
薄荷
白芥子
威灵仙
蒜泥
贴敷药物调配
• 添加适量调和剂
谢谢!
水
姜汁
酒
醋
蜂蜜
贴敷腧穴选择
• 局部选穴:根据 “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规律,在病 变局部取穴。
颈椎疾病
颈百劳 大椎
贴敷腧穴选择
• 循经远取:根据经络的循行规律和腧穴的主治特点,在距 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取穴。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穴位贴敷疗法简介 •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步骤 • 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 • 穴位贴敷疗法安全规范 • 穴位贴敷疗法研究与发展趋势
01 穴位贴敷疗法简介
定义与历史
定义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将药物敷于 人体穴位,通过药物刺激和穴位 刺激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过敏反应
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 即停止贴敷,并就医处
理。
皮肤破损
皮肤破损或感染的部位 不宜进行贴敷。
饮食禁忌
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辛 辣、刺激性食物,以免
影响疗效。
03 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
常见病症与适应症
01
02
03
04
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 疾病
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消化 系统疾病
痛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等 妇科疾病
探讨了穴位贴敷疗法对患者自我保健的意义,包括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健康等方 面的作用。
对应病症选穴
根据病症选择相应的穴位 ,如感冒可选取大椎、风 门等穴位。
远近配穴
选取离病变部位较远或较 近的穴位进行配伍,以达 到更好的疗效。
局部取穴
针对病变部位附近的穴位 进行贴敷,以缓解症状。
贴敷方法
调制药物
调整药物厚度
将中药材研磨成粉,加入适量的姜汁 、蜂蜜等调制。
根据需要调整药物厚度,以保持药效 持久。
医。
05 穴位贴敷疗法研究与发展 趋势
研究进展与成果
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渊源
梳理了穴位贴敷疗法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穴位贴敷疗法的现代研究
总结了近年来穴位贴敷疗法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包括 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穴位帖敷ppt课件
(一)、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常用穴位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
12
神阙穴
13
14
内关: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
15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16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
17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穴位贴敷的药物分类
28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失眠
方法:睡前洗净双脚,取吴茱萸5g,用白凡士林或醋 调成圆球状,用透明敷贴贴敷于双侧涌泉穴,次日清 晨取下。7天为1疗程。
29
帖敷流程
30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药丸现做现贴,研细末为宜 注意饮食禁忌:治疗期间避免食生冷、辛辣、海鲜 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大量饮酒 ,避免冷水浴 交替使用穴位,避免连续用药 避免头面部、关节、心脏、大血管等部位; 出现过 敏现象,及时停药;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 低过敏胶 带或绷带固定药物。 残留药膏避免用汽油或肥皂擦拭,用清水擦净
26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便秘
方法:采用生大黄粉5g,用白凡士林或醋调成十次、点压按揉中脘、天枢、合谷、足三里,3-7天为1疗 程。
27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体虚自汗盗汗
方法:取五倍子粉适量(5g),白凡士林或白醋调成糊状, 敷神阙穴透气敷贴固定,每日1次(临睡前敷,次晨取下) 7-10次为1疗程。
等。
21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穴位贴敷常用药物
单味中药:如大黄、芒硝、五倍子、吴茱萸等 主药(君药):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多为厚味力猛 、有毒之品——白芥子、蒜、细辛、南星、巴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冬病夏治”历史悠久
天灸疗法源远流长,是中医传统医学外 治法中的一种,也称“药物发泡”和“敷贴 发泡”。天灸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 末伏三个庚日,在传统农历上"三伏天"是一年 中最炎热、阳气最旺的三天。根据中医“冬 病夏治”的观点,三伏天便成为了人们治疗 宿寒引起的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 感染等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 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在 《灵枢· 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 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 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 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 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 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 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 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 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华佗在《神医秘传》 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 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第四节 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
一、技术适证:
二、禁忌证:
三、技术特色:
四、治疗方法:1、药物:白介子、细辛、甘
遂10%、延胡索10%。2、取穴:背部穴位取 两侧,三组穴交替使用。3、方法及疗程:每 次1小时,10 天贴1 次,治疗3 个月,共9次。
熏洗疗法
四
2015/10/10
4、穴位贴敷
中医适宜技术
第一节 穴位贴敷的发展简史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 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 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 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 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 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 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 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 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 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 史。
4、适应症
贴敷一般适合体弱易感、哮喘、鼻炎、上 呼吸道感染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起到增强 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经常咳嗽感冒的易感 人群可以考虑此法。贴敷时间是夏令三伏, 一般从头伏第一天开始,伏天最后一天结束, 需要贴三年。
5、治病机理
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苑惠清说,穴位贴敷可刺 激局部皮肤,使它充血和加强药物吸收。现代医学 认为药物通过穴位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了一个新 的兴奋灶,遗留了痕迹反射,长期的后抑制作用改 变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机能状态;吸收 后使免疫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使肺内有关感受器 发生相应改变,进一步使表面活性物质得到调整, 以达到止咳、平喘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目的。 她补充说,除穴位贴敷外,中药洗浴、浸泡、 离子导入、口服中药、推拿导引等,同样借助天气 温热以治疗人体阴寒之症,均属于冬病夏治的范畴。
四、宋元明时期
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穴位 贴敷疗法的内容。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 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 臾即止”。《圣济总录》中指出:“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 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讨了膏 能消除“皮肤蕴蓄之气”的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 明代:《普济方》中有“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诞和如泥, 罨涌泉穴”的记述。 清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 法,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如“治大腹水肿,以赤根 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 等等,另外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 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沿用。
二、常用药物
1、辛窜开窍、通经活络之品:
2、多为厚味力猛、有毒之品,且多生用: 生南星、生半夏、甘遂、斑蝥、巴豆。
3、选择适当容剂调合贴敷药物或熬膏。 醋调贴敷药、酒调贴敷药、油调、水 调……
三、常用处方 1、蒜泥贴:牙痛、咽喉肿痛、肺结核。 2、斑蝥贴:牛皮鲜、神经性皮炎。 3、白介子贴:哮喘。 4、威灵仙贴:治痔疮、急性结膜炎、扁桃 体炎、百日咳。 5、毛茛叶贴:疟疾、风湿关节炎。 6、旱连草贴:贴大椎治疟疾。 7、吴茱萸贴:
6、特别提示:贴敷小心胶布过敏
在接触的患者中,贴敷时,对药物过敏者较少,却 有一部分人对胶布过敏,出汗后更易过敏。所以, 避开洗澡段来贴敷,小儿贴敷后,家长应该尽量让 小儿衣着凉爽,少跑动,避免过多出汗。此外,由 于小儿皮肤过嫩,3岁以下儿童不宜贴敷。患者贴 敷后不要吃生冷油腻以及寒性食物,遇有发热应暂 停贴敷;皮肤有破损、对贴敷有过敏者不能进行贴 敷;贴敷期间,应禁忌冷饮和油炸食物;贴敷药片 应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有些疾病却在三伏 天治疗可达到最好的效果,比如天灸疗法。
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以其简、便、廉、验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国 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病生于内,必形诸于外。” “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 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
熏洗疗法
概念:
按一定处方用药的中草药,加清水煮沸后, 先用蒸气熏,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 处,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防治疾病方法。
适用于:内科、伤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和皮 肤科等220余种疾病。 ①皮肤科疾病:湿疹、手足癣、发癣、股癣、带状 疱疹、脓疱疮、毛囊炎、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病、牛 皮癣、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 ②外科疾病: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等; ③骨科疾病:骨折、软组织损伤等; ④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曲张、血栓闭塞性脉管 炎等; ⑤内科疾病:失眠、高血压等。 ⑥眼科疾病:麦粒肿、急性结膜炎、睑缘炎、砂眼 急性发作等。 ⑦妇科疾病:阴部瘙痒病、急性女阴溃疡、滴虫性 阴道炎、子宫脱垂等。
8、对痛症也有效果
“因为天灸疗法有温通经络、祛寒逐痹 的作用,所以对各类痛症具有显著疗效。例 如对长期吹空调导致的关节痛、虚寒性胃痛、 腹泻等等。
9、天灸期间戒食牛肉
天灸期间要戒食易化脓的食物,如牛肉、烧鹅、 鸭、花生、芋头、豆腐等,以及戒食鱼虾、生鸡等 易致敏食物,如果出现皮肤过敏者,可搽抗过敏药 膏,必要时去医院就诊 此外,贴药时要注意少吃肉桂、花椒、大茴香、 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辛燥之品; 忌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如果刚好在三伏天有发烧、 咽喉发炎等疾病的患者不能贴药。另外,天灸的禁 忌症还有一岁以下幼儿、孕妇、肺结核、严重心肺 功能不足、短时间内敷贴即会大量起水泡、皮肤贴 外用药容易过敏者等。
第三节 注意事项
1、夏天不可轻视寒症 在采访中,发现人们对“冬病夏治”存在两种截然相反 的误区。一是,随着气温转暖,像风湿、骨关节病等一些冬 天容易发作的病症,夏季病情缓解,患者就开始“轻敌”, 不再医治及预防。中医专家提醒,这类病多为风、寒、湿、 热之邪侵袭所致。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 机,加以调治,有利于达到减轻病症、恢复健康的目的。贴 敷于经络上的治疗穴位可使阳气更旺,通过经络调整全身阴 阳气血,并为肌体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疾病好发季节不易 被外邪所伤,对有哮喘、咳嗽、咽干症状以及反复发作的慢 支、哮喘、咽炎等患者有预防发作的作用。
中医内病外治疗法
随着药源性疾病的日益明显突出,在国 外透皮给药治疗系统(TTS)被称为第三代制 剂,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药物开 发领域之一。 资料显示: 2001年全球各制药公司15% 的财务预算用于透皮给药系统的研发。 美国医药界认为,在今后10~15年内, 有1/3的现用药将开发相应的透皮释药制剂 品种。
三、晋、唐时期
1、晋代: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晋·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 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 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 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 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 驱。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 悄悄清清自然安”,并提出了“无病之时”用青摩 卤上及足。动以避“寒心”等求病先防的思想。
五、清代
清代,可以说是穴位贴敷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不 少中药外治的专著,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 最为著名。《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程 鹏之经数十年精心汇聚而成,详细地记载了清代嘉庆前千余 年的穴位外敷治病的经验和方法,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应注 意“饮食忌宜”、“戒色欲”等,是后世研究和应用外治的 经典之作。继《急救广生集》刊行59年之后,“外治之宗’ 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 理论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一书。书中每病治疗都以膏药 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搐、擦等多种外 治法,且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 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的论断。并 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制方遣药、具 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提出外治部位“当分十 二经”,药物当置于“经络穴选………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 之论点。
一、先秦时期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 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 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 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 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 十二病方》,有“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 即用芥子泥贴敷于 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 毒蛇咬伤。书中还有创口外敷即有“傅”、“涂”、 “封安”之法,所载的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 当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为后世所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