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为何不如凯恩斯
1 宏观经济学鼻祖---凯恩斯
专题介绍1:宏观经济学鼻祖---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一l946),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经济学的‘四大名旦‛之一。
熊彼得认为,凯恩斯是十大经济学家之首。
甚至有人把凯思斯经济学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媲美。
凯恩斯是在马克思逝世的那一年即1883年出生的,其父J〃N〃凯恩斯是剑桥大学教授,其母曾任剑桥市参议员和市长。
凯恩斯从小思维敏捷,在剑桥大学期间,他是攻读数学的,却曾写过一篇关于政治学的论文而得奖。
凯恩斯是一个全面的天才,他在数学、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建树。
他22岁那年(1905年)以优异的数学成绩毕业于剑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后向马歇尔进修经济学一年,并参加了文官考试,1906年被派住财政部的印度事务处工作。
此间,他对印度通货膨胀问题作过一番研究,5年后发表第一部著作《印度的通货与金融》,这著作被认为是论述金融汇兑本位制的代表作。
由于对行政工作感到厌倦,1908年辞职回到剑桥大学任经济学教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被征召回财政部工作,曾以财政部首席代表参加巴黎和会,因所提出的不要战败国支付赔款的独特建议未被接受,忿而辞职,返回剑桥。
1919年出版《论凡尔赛条约的经济后果》一书,迅速地被译成几国文字发行,使年仅36岁的凯恩斯一跃成为国际知名人物。
一篇旧论文经过两年的修改,1921年他以《概率论》发表,并成了一本名著。
自《概率论》发表到1936年这15年期间,是凯恩斯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生涯的最忙而收获最丰的时期。
凯恩斯注意到,20世纪20年代传统的纯经济理论同货币理论脱节,因此他注重于货币理论及货币政策的研究。
他是向着一条以货币作用为主而又能结合纯经济理论的征途摸索前进的。
在这条征途中,他需克服许多阻力。
1923年他发表了《货币改革论》,但感到有不足之处。
1930年发表了《货币论》,其中仍有许多缺点。
l 929—1933年的大危机,使得凯恩斯的偏离传统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倾向得到急剧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解释——凯恩斯与熊彼特理论的结合
此 次金融危 机 产 生 的原 因 , 内外 学 者 已经 进 国 行较为详尽 的讨论 。何帆 、 张明 (0 7 指 出 , 20 ) 宽松
要】 自次贷危机 引发 的全球金 融危机爆发以来 , 国纷纷 出台救 市的经济刺激 计划。同时, 各 经济理论界 对
新 古典 经 济 学 的批 判 也愈 加 严 厉 , 强调 政 府在 市场 经济 中的 作 用 。 笔 者 认 为 凯 恩 斯 的 有 效 需 求不 足 理 论 可 以合 理 更
解释危机产 生的直接 原因 , 并不能有效解释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 因, 但 更无 法恰 当、 充分地指导 经济政 策的制 定。如 果将凯恩斯 的经济理论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相结合 , 从短期和长期 两个层 面, 不仅 可以有 效地 解释 危机 产生的原 因,
同 时也 能 为政 策 制 定提 供 合 理 的 理 论依 据 。 【 键词 ] 融危 机 ; 效 需 求 ; 新 ; 济 政 策 关 金 有 创 经
[ 中图分类号 ]8 15 F3.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8 27 (0 I0 — 00 0 10 — 60 2 1)1 05 — 4
为核 初 级 产
期 。钟伟 、 巴曙松等 (0 8 [ 为 , 实体 经 济 看 , 2 0 )1 认 1 从
危机 的发 生“ 于 以信 息 通讯 技 术 和生 物 基 因 技 术 在
命 性 ” 变 , 一种 “ 转 是 创造 性毁 灭 ” 一 种财 富增 加 ,
误读哈耶克及其自由主义
误读哈耶克及其自由主义哈耶克(1899~1992)近来成了东西方一些人士心目中共同的圣哲。
1970年代西方经济中出现的严重的滞胀现象使人们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失去了信心,而西方福利国家面临的困境也同样引起人们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厌恶,这促使西方人回过头去怀念对此二者都曾作出过尖锐批评的哈耶克。
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即是在这种情势之下的顺理成章之事。
他重述的自由主义的观点再度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灯。
在美国,他成了“公民拥有充分自由权”运动的伟大的精神领袖;在英国,连公认坚持保守观点的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自称是哈耶克的信徒。
最具戏剧性的事情还是发生在东方。
1989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使得哈耶克一夜之间几乎成了东方一些知识分子心中最伟大的圣哲,东欧国家的知识分子纷纷自发地成立了各种“哈耶克俱乐部”、“哈耶克协会”。
在中国,一些缺乏理论素养的文人更是一哄而起,也更不知所以地齐颂起哈耶克的自由主义观点乃至“原理”的“洞见”和“圣明”来。
看过上述行文的语气,人们肯定会把我当作哈耶克的明确的反对者了,其实并不尽然。
与其说我反对哈耶克的自由主义观点和理论,莫如说我反对一些中国文人对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理论的非常不恰当的颂扬;而我的这篇文章则与其说是意在反对哈耶克对自由价值的高扬,莫如说是意在对他的关于自由的理论阐释的偏颇之处的揭露。
东方人尤其中国人,如果真是完全按其理论行事,恐怕就要永远反“自由”之道而行之了。
说白了,哈耶克对自由的理论的阐释,只适用于近代英美的人群,而根本不适用于东方乃至其他具有不同人性传统的人群,甚至是欧洲大陆的人群。
总之一句话,哈耶克的关于自由的社会理论决不是对全人类普适的,真正普适的关于自由的理论必须倚待新世纪人类对全人类普遍的人性的更深刻的洞察。
固然,我的批评也未必就一定是公允的,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家之言。
我当然应该正视我自己关于哈耶克的知识本身的局限,不过,我的确不认为现在中国真正有什么研究和解释哈耶克的权威,正因为如此,我才有勇气提出较尖锐的批评,并真诚地欢迎辩论。
约瑟夫熊彼特
三、创新的主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四、成功的创新取决于企业家的素质 五、信用制度是企业家实现创新的经济条阐述创新对经 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 展,市场状况日新月异,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熊 彼特的创新理论更凸显出其重要性。 •熊彼特认为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是“企业家” 的创新,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工 作,他的学说站在资本主义的立场上,有其一 定的局限性。
精 英 民 主 理 论
“精英民主理论”- 或称为“精英竞争式民主理论”。 在其代表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 熊彼特采用他那德国历史学派的老成语调提出了他对 于民主理论的观察。他主张:西方两百年间主要的民 主理论皆建立在不真实的前题之上,比如说这些民主 理论不经考察投票人是否具有对投票内容的专业认识 便以为多数的意见优于少数的意见。他认为这样的民 主学说仅仅是空想,与事实完全脱结,更没有真实地 阐述政府权力的来源。熊彼特认为他的看法才是符合 人类历史经验的:民主仅是产生治理者的一个过程, 而且还不是一个必要过程,无论人民参与民主的程度 有多少,政治权力始终都是在精英阶层当中转让。与 其主张资本主义即将崩塌时一样,这两个主张都被认 为是历史主义者的悲观论点。无论如何,熊彼特的 “精英竞争式民主理论”引起了政治学者的关注,其 中以反驳者居多,另外有人将熊彼特的学说与意大利 社会学家巴烈图的“精英循环”说并列为精英政治学 说的两大经典。
“创新”(Innovation)
创新 理论
- 将原始生产要素 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提 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经济过程。在 熊彼特经济模型中,能够成功“创新” 的人便能够摆脱利润递减的困境而生存 下来,那些不能够成功地重新组合生产 要素之人会最先被市场淘汰。 一、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 二、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历史小论文经济思想演变
历史小论文经济思想演变人们对于经济规律的探索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就有成型的经济思想。
如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分工、等级和财产”的探讨、亚里士多德对货物的划分等。
不同于西方,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主要是作为政治的附庸。
只有像范蠡、司马迁等少数人才强调市场规律。
其中,一派主张压制商业,重农抑商。
如商鞅、桑弘羊等。
另一派主张控制商业,农商并举。
如管仲、刘晏。
但经济学的出现却还要等到近代。
古典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经济学的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国内和国际贸易日益繁荣,新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这一时期在英国和法国分别出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
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一)金银是财富的最佳形式。
(二)鼓吹殖民扩张。
(三)保护出口,限制进口。
重商主义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曼(1571-1641),他强调生产的目的是黄金积累,提出了“国际贸易差额论”。
将重商主义发扬光大的是威廉·配第(1623-1687),他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也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他认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并在《赋税论》对税收进行了研究。
与其它重商主义不同的是,威廉·配第也赞成自由的国际贸易。
重农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一)重视农业。
(二)对土地所有者征税。
(三)自由放任、自由流通,反对政府干预。
重农主义的先驱是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他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
他认为“一切的财富都来源于土地的耕种”,并《谷物论》论述了税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而重农主义的创始人是魁奈(1646-1714),他在《经济表》对重农主义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形成了一个有明确的纲领和组织的政治和学术团体。
而到了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十足的发展。
英国更是在商业和工业方面取得了霸权地位。
此时的英国能够在自由国际贸易中占有巨大的优势,自由主义逐渐替代了重商主义。
经济学家——约瑟夫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1 4.12.5 约瑟夫·熊彼特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2.8-1950.1.8),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其后移居美国,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
其终生与凯恩斯间的瑜亮情节是经济学研究者中的一个热门讨论题目,虽然他的经济学说并不如凯恩斯在生前就获得很大的回响,但研究者都认为他对于经济学科的思想史有着很大的贡献。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
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
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创新的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重申熊彼特的意义
重申熊彼特的意义孙骁骥 2011-01-28 11:02:40 评论(1)条随时随地看新闻核心提示:熊彼特主张政府的监管调控,一定要让经济学专业学者参与并主导,从而创造出一个健康的大环境。
1983年是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熊彼特一百周年诞辰,那一年,彼得·德鲁克在《福布斯》杂志撰文,首次将熊彼特而不是凯恩斯称为“为世界经济快速增长提供指引”的人。
第二年的《美国经济评论》上,一位德国学者撰文说,凯恩斯的时代正离我们远去,熊彼特的时代正在到来。
约瑟夫·熊彼特,这位以“创新理论”而为大众所知的经济学家,在他去世三十多年之后,再次被传媒奉为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并推到了聚光灯前。
说来并不奇怪,在西方发达国家集体进入“后工业社会”的1980年代,传统工业逐渐步入“夕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论市场投机分子还是新一代的创业者,几乎每个人都在兴奋地谈论新兴市场和企业家精神。
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熊彼特以一种近于“先知”的面目出现了。
正如托马斯·麦克劳关于熊彼特的传记《创新的先知》所暗示的那样,熊彼特在很多方面确乎称得上一位先知式的人物,比如他在二战爆发前对于欧洲政治局势的预判,比如他巧妙地对资本主义创新进行的阐释,再比如他为人熟知的“精英民主论”等等都体现了熊彼特作为经济学家的“先知先觉”。
然而仅凭这些,似乎还构不成我们今天重读熊彼特、重申熊彼特重要性的充分理由。
但我仍坚持认为熊彼特对今天的我们非常重要,不仅因为他可能是我们时代最后一位亚里士多德式的博学者,更因为他对于“资本主义”这一整套游戏规则的深刻洞见。
正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教授布拉德福德·德龙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熊彼特第一个清醒地认识到,尽管资本主义具有巨大的创造性,带来了巨大财富,但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熊彼特花了不少时间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在运行过程中将自己推向毁灭,并且,为了达到这一个目的,政府应该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
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第一篇: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内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发展,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常态,这一矛盾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是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产生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引起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关系失调。
而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成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在他看来,普遍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源于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只要通过政府积极而主动的经济扩张政策,自由放任的资本注意就能转化为可调节的资本逐一,经济危机就可以医治。
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要调控经济,并提出应对危机的国家干预政策,即危机发生时,政府调控的着力点不是刺激生产,而是通过制定公共开支计划,增加就业,减税等形式扩大需求。
而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心理因素,他认为其根源在于三大基本心理法则,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
虽然两者在分析经济危机的成因问题上都提到了有效需求不足,但两人分析的层次和深度是不同的。
马克思的分析逻辑是:在资本注意生产过程中,资本的无限扩张和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这一制度内生的对抗性矛盾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其理论的核心在于把造成经济危机的一切直接原因都看作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各种层次上的具体表现,而基本矛盾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相始终。
而凯恩斯绕过生产过程分析,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流通领域中没有足够的购买力使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销售出去,解决之道是由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扩大需求来化解有效需求不足,从而消除经济危机,他将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归结为人类的天性,没有进一步追溯危机成因的深刻制度基础。
凯恩斯主义_自由主义和熊彼特主义_谁能引领世界重新走向繁荣
=/9850专栏>凯恩斯主义、自由主义和熊彼特主义:谁能引领世界重新走向繁荣华民最近读了由美国著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保罗#戴维森的新作5凯恩斯方案:通向全球经济复苏与繁荣之路6一书,感受颇深。
书中提出的许多有关危机治理的政策主张均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特别是当世界经济处于百年一遇的大危机时期,一定要对各派经济学家提出的救治方案仔细加以甄别,否则就有可能铸成大错。
戴维森一向推崇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反对把/一切交给市场0来解决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08年危机发生后,戴维森认为有必要把凯恩斯主义重新介绍给世界各国的政府和普通读者,以便能够让世界早日走出这场百年一遇的大危机。
在戴维森看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自由主义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差别就在于对政府与市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万能的和有效的,一切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而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看来,市场本身并不都能确保经济走向繁荣,当居民的储蓄存款不能通过金融市场的运作而被用于生产性投资,并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的时候,就会产生失业,从而造成经济衰退、直至萧条。
尽管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千方百计地想要设计出一种有效的金融市场制度,来提高储蓄的配置效率,但是,2008年的危机告诉人们,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这种努力并未获得成功。
因此,现在该是到了重温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采用凯恩斯主义方案来拯救世界的时候了。
在戴维森看来,凯恩斯主义拯救方案的关键所在,就是通过政府购买来扩大对厂商与公司产品的需求,进而达到制造利润机会来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以确保国家尽快从经济萧条中恢复经济增长。
考虑到政府购买可能产生的问题,戴维森对凯恩斯主义拯救方案的有关细节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点:第一,关于政府购买的现金来源问题,戴维森认为可以通过政府举债来加以解决,只要长期内债务可以平衡,在萧条时举债是明智的选择;第二,关于政府举债创造市场需求是否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问题,戴维森的回答是否定的,在他看来,只要政府购买能够创造就业机会,那么由就业机会增加和收入水平提高所造成的物价上涨并不会影响居民的实际收入,从而也算不上是真正的通货膨胀,只是经济进入景气或者繁荣的表现而已;第三,要使凯恩斯主义拯救方案奏效,政府的退出时机要控制得当,用他的原话来讲,如果政府计划以投资拉动刺激经济恢复,但却在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之前就终止的话,那么政府就将难以达到实现经济恢复的目的;第四,要使政府的投资刺激计划奏效,没有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改革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充满投机的金融市场有可能把政府所作的努力抵消掉,所以,戴维森认为必须对现有的、被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惯坏的金融市场进行彻底的改革;第五,在戴维森看来,真正构成凯恩斯主义拯救方案之障碍的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将从两个方面影响到凯恩斯主义拯救方案的有效性:一是由全球化造成的工资水平的普遍下降限制了政府为增加就业和收入所作的努力;二是由全球化所造成的跨国生产降低了凯恩斯方案的乘数效应,因为在跨国生产的时代,由政府采取刺激政策而创造的就业机会很可能通过跨国公司的业务外包而外溢到其他国家,从而导致乘数效应的消失。
欧赛斯思考-熊彼特解读及对经济发展的思考
1.熊彼特人物简介
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1883-1950).Joseph Alois Schumpeter,美籍奥地利人,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界的一 个自成体系的经济学家。他的研究不单纯局限于经济学 领域,对社会学、历史学、财政学、民族学和文化史等 均有广泛的涉猎,其知识之渊博在近代经济学家中首屈 一指.
动态均衡方法
制度的和历史的方法
统计的和数学的方法
熊彼特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动态均衡 的分析方法,侧重于从事务的内部 寻求原因。这一点在其创新论中体
现得最为明显。 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 一书中,熊彼特第一次将经济学分
为“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 学”,规定静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基经济的循环流转(Circular Flow), 动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GDP之父 西蒙·库兹涅茨
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是动态的
古典经济学 一种“静态均衡(循环)理论”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一种“动态理论”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经济学的异同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经济学的差异
熊彼特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机制 发展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的外部作用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经济学的相同点
熊彼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框架
《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等阐述熊彼特自己的学说观点的著作的共同特色就是以“创新理论” 为核心和理论基础。 《经济发展理论》提出和闸述“创新理论”,用以解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的特征,从而形成了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 论"。《经济周期》则是运用“创新理论”以解释资本主义的运行,并结合历史实际和统计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熊彼特的“多层次的” 经济周期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是运用“创新理论”以推断资本主义的前途,从而形成了熊彼特式的“自动与和平过渡” 的理论。
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解释_凯恩斯与熊彼特理论的结合
金融研究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双月刊) 2011年第1期(总第111期)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解释凯恩斯与熊彼特理论的结合高小珣(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摘 要]自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纷纷出台救市的经济刺激计划。
同时,经济理论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也愈加严厉,更强调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可以合理解释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但并不能有效解释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更无法恰当、充分地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
如果将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相结合,从短期和长期两个层面,不仅可以有效地解释危机产生的原因,同时也能为政策制定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金融危机;有效需求;创新;经济政策[中图分类号]F83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1-0050-04[收稿日期]2010-11-18[作者简介]高小珣,男,山东淄博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铁道运输经济。
2007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开始席卷全球。
虽然这次世界性的经济衰退还不及1929~1933年的大危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破坏那样惨烈,但显然已经是自上次大危机以来影响范围最广泛和最深的一次。
[1]为应对危机,减小其对实体经济的破坏,刺激正在衰退中的经济,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救市计划。
客观、正确地分析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恰当、合理制定经济政策的先决条件。
一、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综述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较为详尽的讨论。
何帆、张明(2007)[2]指出,宽松的贷款标准和创新的贷款品种,以及风行的证券化和偏高的信用评级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张明(2008)[3]、范俏燕(2008)[4]认为,基准利率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跌引爆了次贷危机。
吴培新(2008)[5]认为,金融系统 过度顺周期性 的潜在特性,以及信贷结构产品和发起 分销模式,是导致市场参与者难以准确评估风险,进而导致次贷危机形成的机理。
2021年熊彼特与凯恩斯
1883年,马克思去世了。
就在这一年,熊彼特和凯恩斯诞生了,一个在奥地利,一个在英国,只是熊彼特稍早了几个月。
从此,开始了他们数十年竞争不休的学术生涯。
熊彼特曾说过,他的野心是成为维也纳最出众的情人、奥地利最潇洒的骑士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凯恩斯对维也纳和奥地利没什么兴趣,对女人和马也不像熊彼特那样痴迷,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这确实是凯恩斯和熊彼特都致力争取的。
就在凯恩斯在剑桥苦读的时候,年轻的熊彼特去了一次英国。
毫无疑问,熊彼特早年的这趟英伦之行对他接下来的“黄金十年” (30岁前写出三本奠基性巨著)产生了极大影响。
他主要拜访了马歇尔和埃奇沃斯。
他在1933年为《经济学杂》撰写有关凯恩斯《精英的聚会》书评时写道“当我在1907年的一个早餐时间隔着桌子看他时,我告诉他(马歇尔)说‘教授,在我们谈话之后(关于我的科学计划),我的确感到我就像一个不慎重的恋爱者正在尝试一场冒险的婚姻,而您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伯试着劝我放弃这个念头。
’他回答道‘本来就是如此,如果在这方面可能有什么作为,老伯的劝告就毫无价值。
’”马歇尔对纯理论表现出的冷漠让熊彼特深感失望,随后他拜访了埃奇沃斯,后者鼓励他继续钻研哪怕与现实无关的“纯粹经济学理论”,这给了熊彼特极大的安慰。
很多年以后,熊彼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人到《经济分析史》的写作中去。
在这本上千页的巨著里,他对英国经济学家普遍不大客气,包括马歇尔在内,都没有被摆放到一般公认的位置上。
而凯恩斯正是马歇尔最最欣的学生。
除了这些学术观念以外,什么才是熊彼特和凯恩斯真正的分歧熊彼特的遗孀在编辑枞马克思到凯恩斯》这本书的时候,在前言里曾说了一段含糊其辞的话“虽然凯恩斯曾经长期担任《经济学杂志》的编辑,而熊彼特从1920年起就是这个杂志在奥地利的通讯员,但直到1927年熊彼特和凯恩斯才见了面。
由于一些不易解释的原因,他们两人的关系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从专业角度来说,都不十分密切。
熊彼特
“创新”理论不经济周期理论
• 经济数据变化的影响因素
– 外部因素
• 戓争、革命、自然灾害、制度变化、经济政策变化、 银行和货币管理、支付习惯、黄金生产…… • 卲使把外部因素造成的波劢去除掉了,资本主义经 济仍将呈现出周期现象
– 增长因素
• 人口增长 • 丌会引起经济的周期性波劢
– 创新
13
“创新”理论不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学名著选读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
(Joseph A. Schumpeter)
经济发展理论
(1912、1934)
熊彼特的生平
• • • • • • • • • • • • • • • 1883年:出生亍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境内)特利斲镇 1901年:维也纳大学法律系学习;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1907年:在埃及开罗的国际混合法庨从事法律工作 1909年:奥地利布科文纳省泽尔诺维茨大学教授 1911-1921年:葛拉兹大学教授 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出版 1919年:奥地利共和国首仸财政部长 1921-1924年:维也纳私营彼德曼银行行长 1925-1932年:德国波恩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1932-1950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 1939年:《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出版 1942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出版 1948年:美国经济学会主席 1950年:去世 1954年:《经济分析史》出版
• “创新”活劢是丌连续的
创新 盈利 价格上涨 信贷扩张 新的创新 盈利
一般均 衡状态
模仿
投资 热潮
成本增加 产量增加 价格下降 信贷紧缩
• 从而形成经济周期
14
“创新”理论不经济周期理论
对约瑟夫·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理解
对约瑟夫•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理解通过创新管理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我第一次接触了约瑟夫•熊彼特这位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对他提出的创新理论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熊彼特因其博学、善思闻名于世,是继凯恩斯之后,在两次世纪大战期间在最广阔的社会领域内表现出过人天赋的经济学家。
熊彼特创新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创新理论的提出。
在我看来创新理论即一种以“创新”的方式来解读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结局的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理论。
它将创新视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强调发展并不是人口、财富、资本积累性增加造成的视模扩大和量的增长,而是经济生活内部蕴含的质的自发性突破,这种自发性突破就是“创新”,实则是经济行为。
资本主义是进化,是由〃不断从内部进行经济结构革命,不断摧毁旧结构,不断创造新结构的〃〃创造性破坏〃所推动的。
熊彼特理论中的创新并非我们经常理解的“发明和试验”,它是将新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创造并执行一种新方案、实现要素新组合的过程,这种新方案和新组合可能但不绝对基于“发明或试验”。
熊彼特特别指出:“试图无限期地维持过时的行业当然没有必要,但试图设法避免它们一下子崩溃却是必要的,也有必要努力把一场混乱-可能变为加重萧条后果的中心一一变成有秩序的撤退”。
华而不实的快速创新可能会使人兴奋,会满足那些没有耐心的投资者在短期内获利的目标,但对于那些使用这些创新所带来的技术的人们,以及那些设计这些技术的工程师们来说,缓慢创新才是正道。
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
熊彼特认为个人并不是自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该理论中的“新组合”,可以解释为是在工业和商业中发生的生产要素或者生产组织形式等实现的新的结合方式,是创新者发动的经济变化,而不是消费者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发动的。
新组合的实现一般发生在新企业中,而且在竞争性的经济里,新组合意味着对旧组合通过竞争而加以消灭。
回到凯恩斯还是回到熊彼特_基于主流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的理论反思
回到凯恩斯还是回到熊彼特?*—基于主流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的理论反思——董昀〔摘要〕大萧条爆发后,最终占据主流地位的是系统提出摆脱大萧条方案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0世纪70年代以后,凯恩斯主义因无法解释“滞胀”现象而日渐式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共同占据主流地位,它们都要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负责。
危机爆发之后,“回到凯恩斯”的声音日渐高涨。
但是凯恩斯主义宏观政策只能防止经济深度下滑,并不能带来经济长期繁荣,也不能帮助人们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本质特征。
在后危机时代,我们需要“回到熊彼特”,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基本框架来理解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从而找到走出危机的治本之道。
关键词:凯恩斯熊彼特经济学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JEL分类号:B22E30E60一、引言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
危机迅速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持续20多年的全球经济周期的“大稳定”(Great Moderation)趋势荡然无存,人们关注的话题迅速转变为如何避免“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
位于风暴眼的发达国家和处于外围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都无法逃避经济下滑的厄运。
直至2012年初,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仍未走出政府债务危机,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经济面临严重的下行风险,复苏之路依然漫长。
这场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令主流经济学受到了数十年未有的强烈质疑。
经济学家们意识到,眼前的这场危机既是一场经济危机也是一场经济理论的危机,只有对主流经济学进行彻底的反思,才能找到金融危机的根源、走出危机。
在这一轮对金融危机的反思浪潮中,除了少数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之外,大多数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乃至银行家都认识到了自由市场制度的局限性,试图探索未来经济和经济学发展的新路径。
在各种思潮中,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显得尤为活跃。
从政府政策角度看,2008年之后,发达国家纷纷采用被弃用多年的凯恩斯式的财政支出扩张计划刺激经济。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方案:通向全球经济复苏与繁荣之路》是一本好书,看起来通俗易懂,又不乏深邃的思考和睿智的评论,其丰富的想象力有开启读者的心智之效。当然,这样一本经济学著作,能够以如此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述于国人,更与其译者的经济学功底和造诣,及其把握中英文两种文字的扎实功力密不可分。
刘骏民
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美国人,保罗·戴维森热爱自己的国家,即使明知自己的有些观点和主张在美国是“非主流”,也还是要站在美国的立场上提出挽救美国经济的方案。在其新著中,戴维森崇尚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但也客观地承认中国的经济成功。他质疑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希望对国际收支平衡进行有效地国际性调整,他甚至还想出了某种办法,以惩罚长期外汇储备过多(因贸易顺差)又不做调整的国家。作为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戴维森有自己对凯恩斯的独到理解,也有解决国际货币体系困境的一揽子方案。在凯恩斯当年国际流动性方案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国际货币清算机构”(International Monetary Clearing Union,IMCU)的设想。他不无浪漫地认为,通过对这个机构的巧妙设计,既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重大难题,又可以使世界经济迅速恢复,并继续在美国的领导下走向新的繁荣。
凯恩斯的主要著作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其惊世骇俗之处,在于打破了此前资本主义世界人们的信条:自由放任、不受干预的市场,能够自动地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繁荣。
即便如此,从今天的国际经济环境来看,凯恩斯主义救治方案的有效性也正在趋于弱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导致凯恩斯主义救治方案趋于弱化的第一个原因,在于技术进步使得凯恩斯主义的救治方案大打折扣。
导致凯恩斯主义救治方案趋于弱化的第二个原因,也就是戴维森在本书中强调指出的来自于跨国生产体系的冲击。跨国生产体系的形成导致凯恩斯主义救治方案的乘数效应由国内外溢到国际,由此造成的“乘数漏出效应”,使得政府财政支出对增加本国居民就业和收入的影响大大下降。
从凯恩斯主义到熊彼特主义的转换
从凯恩斯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到熊彼特周期论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经济学(英语:Keynesian economics),或凯恩斯主义(英语:Keynesianism),凯恩斯理论(英语:Keynesian theory),是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
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依定律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
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到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
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
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古典自由主义中的经济部分。
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发展于启蒙时代,亚当·斯密被视为第一个阐述此思想的学者。
他主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降至最低,但他也不反对由国家提供一些基本的公共财。
[1]一些发展于18世纪的理论,认为人们只要保留他们拥有的经济设备,而不是交由国家控制,那么将会创造出一个和谐、平等且日益繁荣的社会。
[2]这加强了18世纪末期,走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潮流,并在之后转为重商主义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彼特为何不如凯恩斯?(上)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约翰•凯(John Kay)2007年10月30日星期二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他们那个时代最受敬仰的两位经济学家。
两人都生于1883年;凯恩斯去世4年后,熊彼特在1950年去世。
他们两个人都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
那么,为什么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经济学派以凯恩斯命名,而熊彼特虽然仍受到敬仰,却很少有人提及呢?在这两位当中,熊彼特更为保守一些。
《福布斯》杂志(Forbes)在1983年庆祝两人的诞辰时断言:“为席卷现代世界的变革……提供了最佳指引的是熊彼特,而不是凯恩斯”;《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在纪念熊彼特逝世50周年时宣称,他是“美国最热门的经济学家”。
两人都来自活跃的学术圈:凯恩斯在剑桥(Cambridge)和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熊彼特在维亚纳。
两人都很早就进入了政治事件的中心:1919年,凯恩斯参与了凡尔赛和约(Treaty of Versailles)的谈判;熊彼特则是奥地利财政部长。
两人在高级金融方面都曾经历过成功与失败。
凯恩斯曾经炒股;熊彼特用了10 年时间来偿还欧洲核心金融机构崩溃产生的债务。
凯恩斯的学术生涯在英国剑桥大学渡过;熊彼特在1932年移民到了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
两个人的私人生活都很丰富多彩:凯恩斯是个活跃的同性恋者,但还是娶了一个俄罗斯芭蕾舞演员;熊彼特结了三次婚,放言要成为全球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情人和骑手——他承认,他一度曾不得不从事马术工作。
----------------------------------------------------------------------------------------------------------------------------------------------------------------两人都拥有杰出的传记作者: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Robert Skidelsky)曾用三卷本的作品记录了凯恩斯的生活与工作,如今,新的删节本已经可以用一只手拿起来了;本身就是杰出商业历史学家的托马斯•麦克劳(Thomas McCraw)刚刚出版了一本700页的熊彼特传记,这本书同样融合了熊彼特的个人生活与杰出才华。
熊彼特的声望熊彼特的声望主要来自三本著作。
《经济发展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908年首次出版)展示了熊彼特的基本观点:市场经济的成功,主要并不是依赖于资本的积累,而是依赖于创新,而创新则是创业精神(大多数并不成功)的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一书发表于1942年,探讨了经济制度的可比表现以及它们与政治结构的关系。
出于预见性(如果不是反传统的话)的原因,熊彼特对资本主义的长期前景持悲观态度。
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创新成功产生了收入与财富的巨大不平等。
他相信,在广大知识分子阶层——资本主义的繁荣使这一阶级的存在成为可能——持续的敌意的助推下,不平等现象导致的愤恨,最终将毁灭创新动力本身。
熊彼特对经济制度的思考涉及面很广。
1954年出版的他的遗著《经济分析史》(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就由一系列展开的短文构成,描述了自古希腊以来的经济学说和思想。
在经历和思考的精微方面,熊彼特与凯恩斯不相上下,在知识广度方面则超过了凯恩斯。
但熊彼特对学术生活和实际事务的影响却比他的英国对手稍逊一筹。
麦克劳在《创新先知》(Prophet of Innovation)一书中宣称,他的写作对象“对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商业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但这种说法很难得到认可。
现代商业战略奠基人麦克劳提出,熊彼特是现代商业战略的奠基人。
他表示,“熊彼特集中关注的东西——创新、创业精神和信用创造等——对这些(商业)战略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一点没有错,但熊彼特的理念涉及的是这些因素在经济制度演变中发挥的作用,而非个体企业的规划。
事实上,他对创业精神的缺陷、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和演变过程的力量等因素的强调,直接与现代商学院所教授的、或咨询公司所推动的高度理性主义相冲突。
熊彼特知道,他对手的成就影响要大得多。
在《经济分析史》中,他评论凯恩斯的文章既表露了他的苦涩,也说明了凯恩斯更为成功的原因。
对《和平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一书的勇敢出版,熊彼特表示出真正的赞赏。
他承认,凯恩斯是一个能给予其他人信心和鼓舞的天然领袖。
熊彼特这样评说自己:“我异常缺乏领袖的特质——只需要一小部分我的思想,一种新的经济学可能就已经创立了。
”那种新的经济学并未出现。
后来出现的是凯恩斯学派,凯恩斯经济学,而非熊彼特学派,也实在没有熊彼特经济学家。
在凯恩斯为英国的战时财政确定方向时,熊彼特正处在无能的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的监视之中。
他们监控他的信件,从中寻找线索,但似乎并未注意到他在1942年出版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看来书店不属于他们的谍报活动范畴。
后来,熊彼特最杰出的学生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把战后经济学的发展引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待续)译者/力文熊彼特为何不如凯恩斯?(下)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约翰•凯(John Kay)2007年10月31日星期三在凯恩斯和熊彼特之后的那一代人中,1908年出生的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和1912年出生的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是经济学家中最著名的两位公众知识分子。
如果说熊彼特的受敬仰程度超过知名度,那么加尔布雷斯则是知名度超过受敬仰程度。
人们普遍认为,加尔布雷斯是个出色的作家,但只是个普通的经济学家。
理查德•帕克(Richard Parker)在其新书中挑战了这一观点,但收效甚微。
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他的论据过度依赖于逐一分辨每一条对市场原教旨主义或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的有力批判。
加尔布雷斯的学术声誉但仍有一个理由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加尔布雷斯的学术声誉。
美国个人的富足与公共部门的贫穷形成强烈反差,这一点在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过后揭示得最彻底,但在加尔布雷斯1958年的著作《丰裕社会》(The Affluent Society)一书中则得到了最中肯的描述。
他以优美的文笔在《大萧条》(The Great Crash)一书中描述了上世纪20年代末的华尔街——它就像是上世纪90年代末这些事件重演时的电影剧本。
----------------------------------------------------------------------------------------------------------------------------------------------------------------或许更重要的是,加尔布雷斯的《新工业国》(The New Industrial State)并不是将发达经济体视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竞争性市场,而是从企业内外的力量关系来看待发达经济体。
这一视角是与标准经济理论的必要对比,后者几乎从不承认大型企业在现代社会中是主导机构。
要了解美国游说势力和华尔街对布什政府的影响,我们从加尔布雷斯那里或许能得到比萨缪尔森那里更多的答案。
但是,正如没有熊彼特学派一样,也没有加尔布雷斯学派。
加尔布雷斯和熊彼特一样,从没有时间参加大学和会议政治,也没有这方面的爱好,但它们却是形成学派所必需的。
加尔布雷斯在职业早期曾参与过战时物价管理,这一经历对他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持久而且有些怪异的影响。
加尔布雷斯一直对政治角色很感兴趣。
但他最重要的公共职务——美国驻印度大使——却并非具有实权。
归根结底,他始终处在政治和学术生活的边缘,而不是中心。
进行枯燥、学术性的观察,是他的长处。
在加尔布雷斯长期所持的反对立场上,他的这一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如果说熊彼特缺少领袖的特质,那么加尔布雷斯则是选择了不去动用这些特质。
熊彼特发现,凯恩斯广受欢迎的成就,就是通过“一种明显的综合性分析”投射“他个人的观点”。
20世纪70年代,当凯恩斯的影响逐渐消退之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经济政策和研究方向上拥有了可与凯恩斯相媲美的影响力。
艾伦•埃本斯坦(Alan Ebenstein)最近写了一本弗里德曼的传记。
和凯恩斯一样,弗里德曼成了一个经济学派的学术领袖。
在另一本新书中,乔汉•范•欧弗托弗尔德(Johan Van Overtveldt)第一次完整记述了现代芝加哥学派在弗里德曼率领下的兴起过程。
范•欧弗托弗尔德将这位主角的学术和个人传记,融入到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经济系和商学院的历史中加以描写。
他给出了概略的信息。
但范•欧弗托弗尔德不是斯基德尔斯基,他没有解释芝加哥学派的成功如何反映了更广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
芝加哥学派影响力芝加哥学派的影响力扩散方式与凯恩斯学派相似:一种相对简单、用于和外界进行交流的意识形态信息;一种新的、难以理解但涉及面广泛的理论框架;以及一批在其它学校经济系巩固这种学说的全心全意的支持者。
芝加哥学派吸收了芝加哥大学历史悠久的保守传统——这种传统很适合约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创立的这所大学。
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个学派展示出一种自信的帝国主义,它对理性选择和自由市场的强调被用到了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
事实上,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显然是因为他拓宽了经济学范畴——好像这本身就是一项价值成就一样——而不是因为经济学产生的洞见。
在实践中最重要的拓展是法律经济学、金融理论和建立在个体理性选择之上的宏观经济学。
弗里德曼对哈里•马克维茨(Harry Markowitz) 1955年关于投资组合理论的博士论文曾有一番评论,范·欧弗托弗尔德引用了这段著名的评论:“这不是经济学论文……不是数学,不是经济学,甚至不属于企业管理。
”事实上,它是这所有学科的综合。
因此它也是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石,是芝加哥学派内部所信奉的。
新一代经济学家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弗里德曼和芝加哥学派……那么现在呢?下一代的经济学家传记作者将讲述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和约瑟夫•斯蒂格利兹(Joseph Stiglitz)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