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1. 了解词的一般特点,体会本词语言的准确性;

2. 掌握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目标

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重点、难点:

1.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 通过分析与诵读,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岑参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李白有“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的豪迈,柳宗元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无奈。雪在诗篇里是诗人情趣的寄托,人格的化身,今天我们也要一起去感受一篇气势恢弘的词——《沁园春•雪》(二)相关文体知识和写作背景:

1. 关于词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源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每首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那么,现在你能结合词的相关知识说说对“沁园春•雪”这个题目的认识吗?

答:“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 如何朗诵《沁园春•雪》?

你是如何朗读这首词的?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再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听完了朗读录音,同学们想不想读得和老师一样好甚至比老师还好呢?

你知道怎样读一首词才能读出感情和和谐的节奏吗?

①要读准字音理解文意;

②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③在理解品味诗歌的基础上把握朗读的语调和语速。

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注意停顿和重读哦!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语气来朗诵。但,是不是要一味的激情澎湃呢?不是的,“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就要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 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诗词内容

写作背景: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1936年2月。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1925年在长沙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写下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11年后,也就是1936

年2月,毛泽东准备率领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他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胸中豪情激荡,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作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主席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主席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并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这首诗词分为上下两阕,你知道上阕重点写的是什么?下阕重点写的是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阕:纵论古代英雄,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继续思考:

问题一: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什么,下阕又侧重于什么?

问题二:上阕写的是什么地域什么景色?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问题三: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问题一答: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

问题二答:上阕写北方的雪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问题三答:下阕评论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这些古代帝王,又评论了今天的人民大众。分三层:第1层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第2层从“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第3层从“俱往矣”到结束。

(三)品读词的上阕:

1.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出了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2.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会像白象在奔跑?

“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在“舞”、原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是什么原因让作者能有“山舞原驰”的感觉呢?总结起来有两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眼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 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