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与新文化运动_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_沈朝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与评论◎
对于中国变动中的正统性根基的思考和理解。

《比较视域下的宗教与教育》一文来自马克斯-普朗克宗教和族群差异研究所所长彼得·范·德威,他对以中国为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公共教育中,宗教信息的缺失这一情况进行了思考。

紧接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刘澎研究员以《“宗教法人”设立刍议》为题,提出了他对于这一主题的思考。

《城市化对中国基督教的影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室的段琦研究员,她以详实的数据和材料分析了城市化给中国教会带来的影响,并列出了教会采取的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的应对措施。

在第三场“宗教之比较研究”的研讨中,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温伟耀教授以《不同宗教之间一定要排斥﹑不可以和谐吗———从跨文化宗教艺术到修养的融合》为题,以自己亲身在澳门游玩时被一尊有着中国传统观音形态的圣母玛利亚雕像所打动的经历讲述了自己对跨文化宗教艺术的理解。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罗明嘉教授则谈及《宗教间对话促进跨文化交流》这一主题。

并再次对大家做出提醒:没有对宗教世界观和宗教在人类文化中的价值进行深层的分析,我们就无法正确认识这些冲突。

来自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志成教授则以《诸神学和中国多元论的宗教理论》展现了他对中国宗教学现状的考察。

复旦大学宗教学系客座教授魏明德以《中国宗教间对话的发展前景:从亚洲领国哪里获得的教训》为题展开了他的思考。

《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主任郑筱筠研究员以《灾难现场的宗教应对体系》来进一步探讨宗教应对灾难的问题,并指出,宗教在灾难现场的慈善实践活动和种种公益行为让人们开始关注宗教在公共领域的作为。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副院长游斌教授以《和谐宗教从经开始》为题,提出“经典互读”或“比较经学”的方案来建设和谐宗教关系的可能路径。

牛津大学威克里夫堂主席、名誉研究员克里斯托弗·汉考克以论文《社会模式:信仰﹑形式及政治想象力》展示了自己对“宗教与文化建设”这一主题的看法。

接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魏道儒研究员以《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题结合着宗教与文化建设的主题谈了自己的观点。

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晓朝教授也发出了《中国宗教应为中华文化建设出大力》的号召。

中央民族大学何其敏教授以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体系而在自己的论文《宗教文化创新与构建新型社会关系》中谈了宗教以无形的方式塑造社会文化的作用。

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安伦以《宗教与中华文化建设》就本场主题呈现了自己的思考成果。

最后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黄保罗以《百年国学与西学中的宗教元素》为题,通过考察宗教信仰与非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来寻求信仰对社会人心医治与道德重建产生的积极作用。

在“全球化视域中的宗教”环节的讨论中,香港圣公会大主教顾问魏克利教授在《冷战宗教:冷战对中美宗教的影响》中,考察了冷战对中国与美国宗教的影响。

武汉大学哲学院赵林教授以《后殖民时代基督宗教的全球发展态势》为题勾勒出了基督宗教展现出的一种由北向南的运动轨迹,同时指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及所面临的“国学热”的挑战。

来自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的谢文郁教授把宗教放到权利社会和责任社会这两个有区分的语境中,分析讨论了责任社会中的责任和宗教关系对于中国现实社会来说具有的直接的关联性。

本次论坛的最后一场讨论是以“宗教研究”为主题展开的。

首先发言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邱永辉研究员,她以《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的推进》为题就“宗教研究”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

接着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的赖品超教授以人文教育的意义为讨论背景探讨了宗教研究在其中的意义。

山东大学的傅有德教授以《圣经中的正义论》为主题对圣经中关于“正义”的概念进行了梳理。

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的杨熙楠总监从汉语神学的角度,结合着当代中国学术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香港建道神学院的郭鸿标教授以《由文化神学发展为教会神学与灵修神学:一种对巴尔塔撒的神学解读》为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作者沈朝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生)
“基督宗教与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沈朝立
2011年12月9日-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宗教研究中心主办的“基督宗教与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湖南大厦召开。

出席此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研究机构的近80名专家学者。

在一天半的研讨中,参会者围绕着“基督宗教与新文化运动”这一主题及“宗教代替论”评析、基督徒的选择—爱国还是爱教、信仰与理性、历史
·
·
191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1期
回顾、当代启示等分论题进行了讨论。

首场发言的有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林精华教授、中国基督教协会的阚保平和苏州大学的姚兴富两位学者。

林精华教授以“写实主义文学”的视角来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认识俄罗斯东正教的路径问题,后两位学者分别以《中国基督教与新文化》、《基督教与新文化运动关系的几个重要问题》为题,构建了一个审视基督教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宏观视角与历史背景。

接下来的讨论围绕着“宗教代替论”的主题而展开。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的张志刚教授对“四种取代宗教论”进行了学术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的李向平教授在论文《宗教替代思潮与现代中国信仰的构建》中展示了自己的思考成果。

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赵建敏在他的论文《陈独秀以科学代宗教的实质》中对“宗教代替论”这一主题做出了回应。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刘素民以解读胡适无神论的宗教观及其哲学渊源为路径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纲常解纽”中建构“不朽”的“大我”。

第三场的讨论围绕着“基督徒的抉择———爱国还是爱教”而展开。

讨论紧紧切合着历史时代背景而进行,来自国家宗教局政法司的刘金光副司长从宗教的角度对中美关系进行了透视;湖北大学的康志杰对中国基督徒参加辛亥革命进行了文化解读;暨南大学的陈才俊在论文《信仰自觉与民族自觉———清末基督徒革命者的出现极其价值抉择》中讨论了信仰与爱国这一主题;北京联合大学的左芙蓉、西南大学的李烜、河南大学的李韦,分别以《新文化运动时期吴雷川的基督教观》、《爱上帝与爱中国———以吴雷川为例看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探求》、《徘徊在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吴雷川对于基督教本色化的独特探索》这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讨论了吴雷川的思想。

“信仰与理性、传统”为第四场的主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段琦和周伟驰两位教授分别以《“科学兴宗教废”再思———非基运动之联想》和《〈资政新篇〉与天国的现代化》为本场讨论拉开帷幕。

接着,武汉大学的赵林以西方启蒙运动为背景讨论了理性与信仰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张力;金陵协和神学院的王艾明在题为《赛先生与德先生:中国今日教会信仰之透视》的发言中发表了自己对于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命运关系的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赵晓阳以《圣经背景官话译本与中国现代白话的兴起》为题探讨了欧化白话的来源和产生的时间及原因。

吴宁则把基督徒对非基运动的回应放在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背景中进行了考量。

在第五场“历史回顾”的研讨中,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的陈建明研究员探讨了广学会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来自暨南大学的叶农以宗教地理学方法入手对南美浸信会与广州东山口进行了分析;广西师范大学的颜小华以近代来华传教士与广西民众的交往为例引导大家进一步了解近代中西文化交往这一历史进程。

在最后一场以当代启示为主题的讨论中,浙江大学的王晓朝教授以《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与中国宗教研究》为题分析了中国宗教学发展的前景。

北京师范大学的张百春教授在精神生活的领域中讨论了宗教与文化这两个传统。

来自北京大学的学者卢云峰则向众专家学者抛出《基督教征服中国?》这一问题。

同样来自北京大学的刘继同教授则把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与中西文化交融、社会文化筛选机制结合起来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浙江大学的王志成教授则分析了中国神学发展的状况,并做出了从教会神学、汉语神学、学术神学到对话神学的划分。

学术研讨会于12月11日中午闭幕。

(作者沈朝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生)·
·
2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