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篇》
庄子·秋水篇浅注
《庄子·秋水篇》浅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夫水生于春而旺于秋,应时而至,集汇于河。
河者,黄河也。
《山海经·海内西经》曰:“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
”《说文》曰:“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又《尔雅·释水》曰:“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泾流之大,【泾,通也。
泾流者,盖谓通流也。
有本作径,于理亦通。
《尔雅·释水》曰:“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尔雅·释丘》曰:“涘为厓”。
两涘者,盖谓两岸也。
《诗·王风》曰:“绵绵葛藟,在河之涘。
”渚者,水中小洲也。
《说文》曰:“小洲曰渚”。
《诗·召南》曰:“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
”秋水既至,通流盈满,涯岸广阔,洲渚迢遥,隔岸远观,牛马莫之能辨也。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陆德明曰:“河伯,姓冯名夷,一名冰夷,一名冯迟……一云姓吕名公子,冯夷是公子之妻。
”《庄子·大宗师》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
”又《圣贤冢墓记》曰:“冯夷者,弘农华阴潼乡堤首里人,服八石,得水仙为河伯。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水经注》引晋·成公绥《大河赋》曰:“览百川之宏壮,莫尚美于黄河。
潜昆仑之峻极,出积石之嵯峨。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北海,即渤海。
《孟子·梁惠王上》曰:“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回也。
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云:“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望洋向若而叹曰:【若,北海之海神也。
望洋,茫然貌。
又陆德明曰:“望洋,犹望羊,仰视貌。
”此说亦通。
《孔子家语·辩乐》曰:“丘迨得其为人矣。
近黮而黑,颀然长,旷如望羊,奄有四方。
”王肃注:“望羊,远视也。
”成玄英曰:“望洋,不分明也,水日相映,故望洋也。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以供大家参考!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朝代:先秦作者:庄子及门徒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参考翻译作者:佚名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庄子·秋水》解说和语译
《庄子·秋水》解说和语译(解题)本篇以篇首句的首二字为题,主要在记述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讲述大道之理。
篇幅较长,为了阅读方便,分段处理。
主旨在从时间、空间的局限说开去,引出相对主义的理论,贯彻其返真离俗的主张。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一),两涘渚崖之间(二),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三),望洋向若而叹曰(四):“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五);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六),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止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七),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八)?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九),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解说(一)“泾流之大”:“泾”通径,直也。
“泾流”直冲的水流,形容其奔腾之势。
(二) “两涘渚崖之间”:“涘” 水边。
“渚” 水中的小洲。
(三)“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旋”转也。
或以回头为释,已有人指其非是。
因河伯之来,正面向大海,不能回头与海若交谈。
又有以改变其骄傲神色为释的,但“旋”之为转,只是回旋,不是改变,故亦非是。
《庄子·秋水》注释、分析
秋水(节选)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治。
他激烈批判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剥削阶级残暴和虚伪的本质。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华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重大的影响。
《庄子》一书共33篇。
相传其中“内篇”7篇为庄周所作,“外篇” 15篇和“杂篇” 11篇为庄子门人和后来学者所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①。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②,望洋向若而叹曰③:“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④。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⑤,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⑥,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⑦,拘于虚也⑧;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⑨;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⑩。
今尔出于崖涘⑪,观于大海,乃知尔丑⑫,尔将可以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⑬,不知何时已而不虚⑭;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⑮,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⑯,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⑰,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⑱?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⑲?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⑳?号物之数谓之万㉑,人处一焉㉒;人卒九州㉓,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㉔,人处一焉㉕。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㉖?五帝之所连㉗,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㉘,尽此矣㉙!伯夷辞之以为名㉚,仲尼语之以为博㉛。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㉜?”【作品注释】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结构,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庄子秋水篇原文及译文
庄子秋水篇原文及译文《庄子・秋水》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注释:1.秋水时至: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
时,按时。
2.百川灌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
3.泾流之大:泾水的水流很大。
《秋水》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秋水》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仅存《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作品原文河伯与北海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秋水庄子原文及翻译
秋水庄子原文及翻译《秋水》庄子及门徒〔先秦〕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翻译: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入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原文: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这时,河伯转变了自己的脸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原文: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翻译: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
现在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谈论一些大道理了。
原文: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翻译: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
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却并不因此而盈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减少。
简述庄子秋水的主要内容
简述庄子秋水的主要内容概述庄子的《秋水》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描述一个秋天的湖泊来揭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故事中的湖泊象征人生,秋天的景象体现了生命的无常和变化。
通过描述湖泊中的鱼和乌龟的行为,庄子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修炼内心,追求真理和自由。
湖泊的无常与变化秋天是大自然变幻的季节,万物凋零,但湖泊中的水却变得更加清澈碧绿。
庄子以湖泊的变化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变化,警示人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放下对物质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鱼的行为与人生哲理在湖泊中生活的鱼在秋天穿梭于水中,追逐食物。
它们并不知道湖泊的变化,只是按照本能行动。
庄子以鱼的行为来警示人们不能只顾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子,要放眼大处,把握生活的真谛。
只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是狭隘的,人生应该更宽广、更有内涵。
鱼的骄傲与自由在湖泊的南岸上,有一只巨大的鲲鱼,它比其他鱼更胖更大。
它骄傲地游弋于湖泊中央,似乎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庄子通过描写这只鲲鱼来告诉人们,骄傲自大只会使人迷失自我,远离自然的真谛。
人应该追求内在的自由,不被外界的物质束缚,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快乐。
鱼的无知与顺应鱼并不知道秋天的湖水会变得清澈碧绿,它们只是按照本能行动。
庄子借鱼的行为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抵抗、逃避或惧怕变化。
只有顺应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鱼的有趣与健康在湖泊中有许多小鱼游弋,它们互相追逐嬉戏,非常活泼有趣。
这表明生活应该充满乐趣和活力,不要过分沉迷于功利和名利,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
乌龟的行为与人生智慧湖泊中还有一只乌龟,它看到湖水变清澈后感到非常不安,于是躲到湖底的泥沙中。
乌龟在行为中体现了人们对变化的抵抗和惧怕。
庄子告诉人们要像乌龟一样,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惧怕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释放自我,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乌龟的抵抗与固守乌龟害怕湖水变清澈,它躲藏在泥沙中,不愿面对变化。
庄子通过乌龟的行为来告诉人们,对于人生的变化和挑战,不能一味抵抗和固守,要敢于面对和接受,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庄子《秋水》墨子《非攻》
庄⼦《秋⽔》墨⼦《⾮攻》《庄⼦·秋⽔》原⽂及翻译原⽂:秋⽔时⾄,百川灌河。
泾(jīng)流之⼤,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辩⽜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顺流⽽东⾏,⾄于北海,东⾯⽽视,不见⽔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望洋向若⽽叹⽈:野语有之⽈:[闻道百,以为莫⼰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sh ǎo)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之难(nán)穷也,吾⾮⾄于⼦之门,则殆(dài)矣。
吾长见笑于⼤⽅之家。
翻译:秋天的洪⽔随着季节涨起来了,众多的河流注⼊黄河。
⽔流巨⼤,两岸的⽔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马。
在这个时候,河神⾮常⾼兴,沾沾⾃喜,认为天下所有盛美的东西都在⾃⼰的⾝上。
顺着⽔流向东⾏进,到了渤海。
⾯向东看看不见⽔的尽头。
在这个时候,河神才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抬头仰望着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能⽐得上⾃⼰的,说的就是我啊。
⽽且我还曾经听说有⼈认为孔⼦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节义轻。
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边⽆际,我如果不到你⾯前来,那就危险了。
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所讥笑。
”《墨⼦·⾮攻》原⽂及翻译原⽂:今有⼀⼈,⼊⼈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利也。
⾄攘⼈⽝⾗鸡豚者,其不义⼜甚⼊⼈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愈多。
苟亏⼈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栏厩,取⼈马⽜者,其不义⼜甚攘⼈⽝⾗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愈多。
苟亏⼈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杀不辜⼈也,扡其⾐裘,取⼽剑者,其不义⼜甚⼊⼈栏厩,取⼈马⽜。
此何故也?以其亏⼈愈多。
苟亏⼈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皆知⽽⾮之,谓之不义。
今⾄⼤为不义攻国⒄,则弗知⾮,从⽽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译⽂:其⼀:现在有⼀个⼈,进⼈家果园,偷⼈家桃李,⼤家听到就谴责他,上⾯执政的⼈捉获就惩罚他。
《庄子 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翻译:秋天,山洪汹涌,百川奔流汇入黄河。
径流大而急,水雾蒸腾蔚然,两岸及水中沙洲的牛马万象,都融入水雾,化为朦胧。
河伯见之,欣然自喜,以为天下壮美尽收黄河。
他顺着水流一路东行,抵达北海,放眼东望,只见大海苍茫无边。
此时此刻,河伯顿然感到自己的渺小,于是收敛之前的洋洋自得,望着大海对北海若君慨然叹道:俗话说「道理听得多了,就会自以为是」,这说的就是我啊。
我曾听说孔子懂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一提,之前我对这种言论还不太相信,直到今天看见大海的浩渺博大、无边无际,我才懂得什么叫大。
要不是今天来到你这里,我可就危险了,肯定会长时间贻笑大方。
北海若君说:面对井底之蛙,你不要跟他说大海;因为生命空间狭隘,它没见过。
庄子秋水讲解
庄子秋水讲解
《庄子·秋水》是先秦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文章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探讨了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幻和人类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事物。
文章中,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以河伯的疑问开始,他对于自己所见到的有限的水感到不满,认为自己比其他事物更加美丽、壮观。
然而,北海若却告诉他,他的认识是片面的,宇宙万物没有绝对的美丑之分,一切都是相对的。
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关于人类认识的哲学问题。
例如,河伯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北海若则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
此外,文章还探讨了人类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的问题。
在文章中,庄子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比喻等手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例如,文章中出现的“井底之蛙”、“夏虫语冰”等寓言,都是为了说明人类的认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例如“日月之行”、“天地之广大”等。
总的来说,《庄子·秋水》是一篇非常有深度的哲学论文,它探讨了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和宇宙万物的无限变化。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哲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文学价值。
它通过寓
言、比喻等手法,将抽象的哲学道理形象化、生动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同时,文章中的语言简练、优美,也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
【文言文】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启示
【文言文】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启示庄子·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本文整理了《秋水》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众多的河流注入黄河。
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在这个时候,河神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所有盛美的东西都在自己的身上。
顺着水流向东行进,到了渤海。
面向东看看不见水的尽头。
在这个时候,河神才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抬头仰望着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而且我还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节义轻。
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无边无际,我如果不到你面前来,那就危险了。
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真正有学问的人是虚怀若谷的,觉的自己有许多不足,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一经比较就会展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庄子,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去世时享年83岁。
庄子祖上系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祖上迁至宋国。
庄子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
庄子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
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三一文库()〔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篇一:《庄子·秋水篇》译文《庄子·秋水》翻译秋天来了,大雨应时而至,很多小河的水都汇集到黄河里面,水流冲击河里的小洲,激起奔腾的浪花,在两岸看去,分不清是牛还是马的形状。
黄河的河神河伯看到这种画面,洋洋自得,非常高兴,以为天下最美的东西都在自己这里了。
他顺着黄河向东游行,到了北海,再向东一看,看不见水的边际。
于是河伯羞愧地转过脸来,抬头看着北海的海神若,叹口气说:“乡间有人常说:‘听了一百种道理,觉得都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我还曾听说有一种人,在他们看来,孔子的见识也很短浅,伯夷的道德也不高尚。
一开始我并不相信有这样的高人,现在我见到你(所管辖的北海)一眼望不到头,(才知道你就是这样的高人)。
我若是不到你这里来,思想就会很狭隘很危险了,就会经常被通晓大道的高人笑话了。
”北海之神若回答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生命长短的限制;乡间的百姓,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所受教养的制约。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一下子就)认识到自己的鄙陋,那就可以和你讨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大河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但是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水不断从海底的尾闾流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是大海却永远不会干涸;无论春天还是秋天,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感觉到海水的变化。
从这点来看,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是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的。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我知道自己受形于天地,得气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石子、一棵小草在大山之中。
我正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太渺小,又哪里会因此自满自足呢?想一想看,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也像大泽之中小小的蚂蚁洞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也像巨大的粮仓之中细碎的米粒吗?世间的事物有千万种,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中国九州中生存着很多人,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
庄子《秋水》阅读理解答案(精选12篇)
庄子《秋水》阅读理解答案(精选12篇)庄子《秋水》阅读理解答案篇1《秋水》具有剧烈的文学颜色。
文章一开头,用"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寥寥二十二个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气象万千而又浩淼无边的壮阔景象毫不费劲地描绘了出来,给读者以不尽的吟味。
下面是第一我整理的《秋水》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秋水》阅读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阅读题目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百川灌河 (2)东面而视(3)河伯始旋其面目 (4)而轻伯夷之义者12.翻译下面句子。
(6分)(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
1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2分)《秋水》阅读答案(1)灌:注入;汇入 (2)面:面对;朝向;面朝(3)旋:旋转;掉转;转过脸(4)轻:认为轻;认为不值得看重;轻视12. 6分 (1)(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妙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或者: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认为天下壮丽的奇观完全在自己这里)(2)"知道许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或:"听到一点点道理就觉得谁也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13. 2分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假如傲慢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或者:一个人应当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庄子《秋水》赏析大全
庄子《秋水》赏析大全1.《秋水》赏析庄子生活的战国后期,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
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悲观厌世、否定一切的极端。
总体说来,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先验的超乎万物的“道”,虽竭力描画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境界,但却终归于虚无缥缈;他的思想方法主要是相对主义,虽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但却时常陷入诡辩。
本文是<庄子秋水篇)七个部分中的第一部分。
其写作意图,主要是以相对主义为武器,宣扬道家之“道”的无限性,并进而嘲讽孔孟之道。
但其中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却具有积极意义。
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
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满涨的景象,突出河伯沾沾自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识其丑。
第二部分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
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个层次是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第三个层次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作为一篇说理文,《秋水》的意理结构十分严谨。
与文章所阐析的认识的无止境问题相适应,作者采用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推进、生发无穷的论说方法。
先说河,再说海,再说到天地万物,这是举物的由小到大、层层推进;先说海比河大,再说天地比海大,由此得出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结论,这是阐析事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推进;先让河伯自喜自傲于河水的满溢,再让它看到大海的浩瀚而自卑自丑,然后海若才进行开导,这种循循诱导的方法,符合教诲和接受的心理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说教,并顺势嘲笑伯夷、仲尼的“自多”,这就使全文的论说,皆在层层推进中呈水到渠成之势。
《庄子》秋水 原文、注释及解析
《庄子》秋水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秋水《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③,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④。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⑤,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⑥,望洋向若而叹曰⑦:“野语有之曰⑧,‘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⑩,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1),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3)。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4)。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17)。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9)。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20);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21),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24)!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5)?计中国之在海内(26),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7)?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28);人卒九州(29),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 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32),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3),尽此矣(34)。
伯夷辞之以为名(35),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6)?”〔注释〕①本篇节选自《庄子·秋水》。
秋水,是本篇开头二字,用作篇题。
秋水,华北的雨季在秋天,雨季一到,河水暴涨,称为秋水。
时至,按季节到来。
时,指时令、季节。
②百川,泛指河流的众多。
川,河流。
河,黄河。
③泾(jing京)流,畅通无阻的流水。
泾,通。
④两涘(si似),两岸。
渚(zhu主),水中的沙洲。
崖,高岸。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范文
《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以下是我能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以供大家参考!《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朝代先秦作者庄子及门徒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参考翻译作者佚名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秋水(原文、译文及注释)
秋水(节选)(原文·题解·注释·译文)〔战国〕庄周【题解】《秋水》见《庄子·外篇》,可能是庄子的学生所记录。
文章论述天人关系、事物的相反相成,最后归结到任自然而无为。
论辩精辟,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秋水》全文包括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一大段,其下还有六个短篇,思想内容与上文类似,但故事不相干。
现只节选主要的大段。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5),望洋向若而叹曰(6):“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7),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8),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9)。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0),拘于虚也(1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3),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4),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5)。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百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16),不知何时已而不虚(17)。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18),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19),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20)。
方存乎见少(21),又奚以自多(2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3)?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看样子稊米之在太仓乎(24)?号物之数谓之万(25),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26),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27),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朝代:先秦作者:庄子及门徒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务虚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埃皮纳勒区教导也。
今尔自身利益崖涘,观于大海,无之尔帅,尔将可以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无人知晓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无人知晓何时已而合于;春秋维持不变,水旱无人知晓。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容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其身天地,而帮佣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到太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觑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矣;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矣。
此其比万物也,有如豪末之是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杜畿,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参考翻译作者:佚名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广,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辨别不明。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指出天下的美景都分散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奔跑,一直抵达北海,面向东看回去,看不出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发生改变他倚的神色,走跌仰头着海神若感叹说道:“俗语所说的'晓得的道理很多了,便指出没谁能够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道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闻(有人)指出仲尼的学识太少,伯夷的义行不应该倚重。
已经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小至难以诸般,如果我没走进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取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
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
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看到大海后,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
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
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
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
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象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海神回答:“不可以。
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
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
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是信情乎?”河神说:“世间议论的人们总是说:‘最细小的东西没有形体可寻,最巨大的东西不可限定范围’。
这样的话是真实可信的吗?”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
此势之有也。
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
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
’约分之至也。
”海神回答:“从细小的角度看庞大的东西不可能全面,从巨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不可能真切。
精细,是小中之小;庞大,是大中之大;不过大小虽有不同却各有各的合宜之处。
这就是事物固有的态势。
所谓精细与粗大,仅限于有形的东西,至于没有形体的事物,是不能用计算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范围的东西,更不是用数量能够精确计算的。
可以用言语来谈论的东西,是事物粗浅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来传告的东西,则是事物精细的内在实质。
言语所不能谈论的,心意所不能传告的,也就不限于精细和粗浅的范围了。
所以修养高尚者的行动,不会出于对人的伤害,也不会赞赏给人以仁慈和恩惠;无论干什么都不是为了私利,也不会轻视从事差役之类的人。
无论什么财物都不去争夺,也不推重谦和与辞让;凡事从不借助他人的力气,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时也不鄙夷贪婪与污秽;行动与世俗不同,但不主张邪僻乖异;行为追随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谄媚为卑贱;人世间的所谓高官厚禄不足以作为劝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耻;知道是与非的界线不能清楚地划分,也懂得细小和巨大不可能确定清晰的界限。
听人说:‘能体察大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修养高尚的人不会计较得失,清虚宁寂的人能够忘却自己’。
这就是约束自己而达到适得其分的境界。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河神说:“如此事物的外表,如此事物的内在,从何处来区分它们的贵贱?又怎么来区别它们的大小?”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
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无。
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
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
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
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
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
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
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
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
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
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身。
按照物与物之间的差别来看,顺着各种物体大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是大的;顺着各种物体小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小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小的;知晓天地虽大比起更大的东西来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晓毫毛之末虽小比起更小的东西来也如高大的山丘,而万物的差别和数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
依照事物的功用来看,顺着物体所具有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具有了这样的功能,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具有这样的功能;顺着物体所不具有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不具有这样的功能,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具有了这样的功能;可知东与西的方向对立相反却又不可以相互缺少,而事物的功用与本分便得以确定。
从人们对事物的趋向来看,顺着各种事物肯定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是对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对的;顺着各种事物否定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是不对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错的;知晓唐尧和夏桀都自以为正确又相互否定对方,而人们的趋向与持守也就看得很清楚了。
当年唐尧、虞舜禅让而称帝,宰相子之与燕王哙禅让而燕国几乎灭亡;商汤、周武王都争夺天下而成为帝王,白公胜争夺王位却遭致杀身。
由此看来,争斗与禅让的礼制,唐尧与夏桀的作法,让可还是鄙夷都会因时而异,不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不变的规律。
栋梁之材可以用来冲击敌城,却不可以用来堵塞洞穴,说的是器物的用处不一样。
骏马良驹一天奔驰上千里,捕捉老鼠却不如野猫与黄鼠狼,说的是技能不一样。
猫头鹰夜里能抓取小小的跳蚤,细察毫毛之末,可是大白天睁大眼睛也看不见高大的山丘,说的是禀性不一样。
所以说:怎么只看重对的一面而忽略不对的一面、看重治而忽略乱呢?这是因为不明了自然存在的道理和万物自身的实情。
这就像是重视天而轻视地、重视阴而轻视阳,那不可行是十分明白的了。
然而还是要谈论不休,不是愚昧便是欺骗!远古帝王的禅让各不相同,夏、商、周三代的继承也各不一样。
不合时代、背逆世俗的人,称他叫篡逆之徒;合于时代、顺应世俗的人,称他叫高义之士。
沉默下来吧,河神!你怎么会懂得万物间贵贱的门庭和大小的流别!”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河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我将怎样推辞或接纳、趋就或舍弃,我终究将怎么办?”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