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人口的数量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以我国的人口政策为背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4.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鼓励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5.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通过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人口数量变化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在人口数量变化的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案例分析为主线,结合图表、数据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探讨过程中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就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总结归纳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第一课单元导入与全册导读
研究目标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了解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教学重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准备
-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
-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并进行简单
的讨论。
2. 展示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解释相关概念和知识。
4.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引发学生对地理学
科的兴趣和思考。
5. 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布置相关预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地理学的定义
和研究对象。
同时,通过展示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
发散思维,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
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1.2.2国际人口迁移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节国际人口迁移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地图、教材基础知识概述国际人口迁移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口流向及特点;(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通过了解美国人口组成,理解移民社会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认识到当今移民社会的文化融合与认同问题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国际性难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1.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及其特点;2.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文化融合和文化认同。
教学过程导入展示美国街头随拍图片。
【问题情境】美国的土著人是什么人种?美国人口数量最多的是什么人种?美国的土著是印第安人,是黄种人,但是人数最多的是白种人,此外黑种人数量也在迅速增长。
【设计意图】用图片激趣,以美国为例,引出人口迁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使学生能够带着好奇的心态去探索新知。
转承过渡【设疑】那么这些白种人黑种人是怎么来到美国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课内容:国际人口迁移。
新课讲解【共同探究】请同学们结合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图,分析不同阶段的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及特点:阶段一:新航路开辟后——一战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新航路开辟之后,人类发现了“新大陆”,这个时期的欧洲殖民者主动迁移到新大陆开始殖民活动;而非洲的黑人被当作奴隶被迫迁移到新大陆充当廉价劳动力。
这个时期的人口迁移是从旧大陆(亚欧非)迁往新大陆(美洲、大洋洲);从已开发迁往未开发地区。
阶段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战争,人口从战乱国迁往非战乱国。
阶段三:二战后——现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二战后,大量来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人口,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更高的工资水平,向北美、欧洲、大洋洲这些发达地区迁移。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难易适中,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知识,所以在这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至第六单元。
三、学情分析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四个班的成绩比较趋于统一,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而且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四、教学具体措施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
同时,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后进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注意事项:
1.作业提交时,请注意字数要求,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本章节内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以下基础:掌握了人口的基本概念、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图阅读、数据分析和图表解读能力;同时在初中阶段对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有所体验,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深层次原因、规律和影响可能缺乏系统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于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地区发展、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交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3.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不少于800字的讨论报告:
a.人口迁移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b.如何解决人口迁移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
c.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包容。
4.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人口迁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我眼中的人口迁移”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感悟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总结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人口迁移问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认识和思考。
2. 提出问题:你们所在的城市有没有人口迁移的现象?你们对人口迁移有什么了解?二、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1. 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域范围内的流动和转移。
2. 分类: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
内部迁移又分为农村迁徙和城市迁徙。
三、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1. 就业机会:城市吸引力、农村就业困难等。
2. 生活水平: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3. 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地震、洪水等灾害迫使人口迁移。
4. 政治原因:战争、政治迫害等。
四、探讨人口迁移的影响1. 经济影响:人口迁移可能会影响原地和迁移地的经济发展。
2. 社会影响:迁移可能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化的传播和融合等。
3. 生态影响:人口迁移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五、案例分析1. 分组讨论一个实际的人口迁移案例,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 汇报讨论结果,分享不同组的分析和见解。
六、总结与评价1. 总结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原因和影响。
2. 评价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影响,思考人口迁移对社会的启示和挑战。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案例分析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结束后,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人口迁移的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和视野。
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5篇
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学重点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人口数量的变化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三个指标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分析。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P5[读图思考]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时间生产力状况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与文化的变化“三率”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18世纪中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环境较恶劣,土地私有制劳动力需求较大,受传统的生育观念影响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原始型工业化开始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环境改善,经济快速增长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传统型二战以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土地开垦受到限制,制造业快速发展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提高,生育观念转变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现代型[活动]P7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布:(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转变历史阶段原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增长模式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高高低原始型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高低高传统型现代社会时期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低低低现代型(2)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分布:主要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原因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现代型经济起步早,生产力水平高,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快发展中国家亚非拉传统型许多国家经济呈快速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还较高,但死亡率降低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3.我的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对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有着重要影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教案第一章人口与城市课时一人口与城市课前预习1.了解我国现今的城市化进程,并熟悉悉与城市化相关的有关概念。
2.理解我国城市化过程所涉及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因素。
课堂讲解1.学生必须学会对人口变化趋势的分析和预测。
2.介绍我国城市化过程所涉及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因素。
3.介绍全球城市化进程和趋势,学生需了解国际经济和社会投资对城市化过程的影响。
课后演练学生将在学习本课时后提高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并在课后完成相关作业。
课时二城市与城市规划课前预习1.学生需了解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走向。
2.所学习内容中涉及到的城市规划概念、城市发展模式、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及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课堂讲解1.介绍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2.讨论不同城市规划的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3.学生将学习如何制定城市规划,并学习目前流行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课后演练学生将在学习本课时后了解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以及不同的城市规划方法和实际应用的意义。
课时三区域经济发展课前预习1.学生必须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和局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2.学生必须了解城市、农村和地区(如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影响。
课堂讲解1.在学习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和局部经济发展的因素之前,学生必须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义和主要特征。
2.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预测/局部经济发展的趋势与预测。
3.在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影响。
课后演练学生将在学习本课时后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局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影响。
同时,学生将在课后完成和巩固相关知识的练习。
第二章农业与农村课时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课前预习1.学生将了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2.学生将了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改革有何关联,并了解不同农业生产方式在农村经济中的角色。
课堂讲解1.介绍农村改革对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影响,并了解不同农业生产方式在农村经济中的角色。
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
地理必修二教案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1一、课程标准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运用相关地图分析洋流对气候、渔场、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响。
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海水运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熟悉洋流对地理环境四大方面的影响;(2)区别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理解渔场的形成原因;(3)掌握洋流特别是季风性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充分运用洋流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它们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海洋观、资源观、环境观,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2)学习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重、难点分析1、重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渔场的影响。
把它们定为重点的依据是:洋流深刻影响沿岸气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便可解释一些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人类的渔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
2、难点: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
确定这一知识点为难点的依据是:理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洋流是气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洋流的分布及气候类型的分布。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此外,我还教育学生要关爱环境,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各种现象,如城市扩张、人口流动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城镇化现象。
2.通过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城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发他们的思考。
3.创设生活情境,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差距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城镇化问题。
4.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参观城市功能区,了解城市空间结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2.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3.开展课堂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城镇化现象,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
2.利用数据和实例,让学生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问题导向:本案例设计了具有探究性的任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了他们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5章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掌握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2.结合实例,认识不同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并能够分析环境问题类型及其成因。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特点及成因。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4.结合具体问题,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表现。
【教学难点】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及分析。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展示《寂静的春天》和“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图。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撰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各国政府把环境保护提上了日程,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签署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开启了环境保护事业。
这次大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吗?为什么大会议题引发了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注意观察大会会徽,思考它的寓意。
师:人类活动一方面需要从环境中索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甚至破坏,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
特别是20世纪中叶,西方工业化国家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引发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环境公害事件,这次大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中心图案表示人与地球的相互依存,寓意人与自然的和谐。
周围环绕的橄榄枝出自联合国会徽,象征和平、幸福、美好。
继上册书最后我们学习了自然灾害,这册书最后一章,我们一起来探究环境与发展问题。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概念【多媒体展示】“未来地球”图,思考:什么是环境问题?生: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1课时)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及其特征;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3.结合地理材料,分析区域中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4.结合典型区域的农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区域农业的影响;5.综合农业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农业,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实例,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农业地域类型(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视频《超级工程——食物供应——高原夏菜》师:请大家观看视频,视频中都提到甘肃省榆中县哪些地理条件呢?生:甘肃省榆中县的地理条件,如:高寒、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资源不足等。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这些地理条件——即农业区位因素。
【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农业区位因素出示图片“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师:看图,思考: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呢?生: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注意: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等)师点拨: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副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板书)1.农业生产活动 1.1 概念师:下图中展示的是南方水稻生产、东北小麦生产、内蒙古的畜牧业生产,能否调换?为什么?生:不能。
它们的地理环境不同。
师: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征呢?生:地域性。
师: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板书)1.2 农业生产特征 1.2.1地域性师:我们再来看华北地区冬小麦种植的农事安排,看看农业生产还有哪些特征?生:季节性和周期性。
(板书)1.2.2 季节性 1.2.3 周期性师:我国民间流传很多关于农业的谚语,如:“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个净”“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以后刨红薯”“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天里种荞麦”等,都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必修二地理教案
必修二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3. 掌握地质、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4. 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3. 地理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4.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教学难点: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知识授予(30分钟)(1)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介绍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多学科性质和学科交叉的特点。
(2)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a. 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球的内部层次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的组成和特点。
b. 地球的外部结构:介绍地球的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c. 地球的运动规律:讲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轴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地球季节变化的影响。
3. 形成原因和影响(40分钟)(1)地质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地壳构造运动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壳活动对地貌的塑造和地震、火山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b. 砂土石沉积的原因和影响:介绍砂土石沉积的形成原因和相关地理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河流、风力等自然因素对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2)气候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通过介绍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形成机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和植被分布的关系。
b. 水汽和云的形成原因和影响:讲解水循环和云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水汽的循环对降水和气候的影响。
(3)生物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影响: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物种适应机制,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精品教案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 人口的迁移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展,缩小地区差异。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一、 环境承载力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示范教案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能通过案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
2.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3.结合城乡景观实例,能够说出其主要特点,并能说出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点。
4.对家乡的城乡景观和地域文化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评价其开发利用的程度与方向,推出合理化的建议。
5.树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视频:师:徽州民居的外部形态主要有大块白色墙体构成。
日出到日落,光的投影变幻无穷,犹如一副丹青水墨画。
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重要海港城市。
该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一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
安徽歙县徽派建筑在选色上反差很大,以黑白为主。
这两地的建筑景观风格迥异,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建筑景观的不同特点,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讲授新课】(板书)第二章乡村和城市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出示材料:草原文化图片(生产方式、娱乐、民居、服饰、饮食)和草原长调歌曲此处使用平台资源【地理探索】草原长调音频师:屏幕上所展示的材料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典型的草原文化,它是我国地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思考:1.草原文化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生:(可能的答案)生产方式、娱乐、民居、服饰、饮食……2.草原文化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有何关系?生:(可能的答案)当地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为主,因此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饮食为乳肉产品;为方便放牧,民居是便于拆卸的蒙古包;为方便骑马和御寒,服装为蒙古袍……3.你能说说你理解的“草原文化”吗?生:(可能的答案)草原文化是指在草原地区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和机制。
2.了解和掌握地球上气候、岩石、水文、生物系统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3.知晓地球界限内的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人口、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二、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
2.理解气候、岩石、水文、生物等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3.掌握地球上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人口、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内容3.1 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影响。
2.日、地球和月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其影响。
3.地球昼夜模式、地理经度和纬度。
3.2 气候、岩石、水文和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1.气候和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
2.岩石和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
3.水文和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
3.3 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情况1.亚洲的地理情况2.非洲的地理情况3.欧洲的地理情况4.大洋洲的地理情况5.南美洲的地理情况6.北美洲的地理情况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讲解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岩石、水文、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
2.实证法:进行实地考察,帮助学生了解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情况。
3.讨论法:就各种现象和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五、总结本教案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为基础,重点讲解了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岩石、水文、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情况。
通过演示、实证、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全面掌握和深入理解。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历史时期农业革命前农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人口数量情况数量少数量较多持续增加数量多人口增长情况增长缓慢增长加速明显加快空前增长人口变化原因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生产力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靠,死亡率下降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引入P3活动题)让学生列式计算:200000×2%=4000(人)200000×(1+2%)10=24.38万(人)24.38万×1.7%=4144(人)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增长较缓慢)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过渡:发达国家人口很少,增长缓慢,会存在人口问题吗?(会),是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教师补充材料二、三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经济津贴。
从生育二胎开始可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欧元的津贴。
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
提问: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提问:人多且增长快的国家又采取什么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自然增长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人口政策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俄罗斯、德国、日本鼓励生育,引进育观念的转变等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增长很快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让学生阅读课本P5阅读,明确人口大国人口的增长左右着当今以及未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
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知道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世界人口的数量,在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会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学反思】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压力很大,控制人口意义重大。
第二课时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教师指出: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板书: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学生阅读课本P6图1.6。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让学生结合课本P7的表1.2,思考,填写下表。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提问: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出现在人类社会的什么阶段?形成原因是什么?板书: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下表。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所处历史阶段原因原始型高高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传统型高低高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现代型低低低现代社会时期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提问:原始型和现代型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一样吗?为什么?教师讲解: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转变是从死亡率还是出生率先下降开始的?(死亡率)设问:目前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是否相同?(不同)板书: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让学生阅读课文P6有关段落,分析世界两类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哪一种?整个世界又是哪一种?完成下表。
)地区代表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备注发达国家欧洲和北美现代型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引入现代型发展中国亚非拉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家段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提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是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会变化的,在空间上也有差异的。
最后分析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知道了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因。
通过学习,懂得了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有变化,空间上存在差异。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板书:一、人口迁移1.概念问:什么是人口迁移?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教师引导区分概念: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师:对。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2.国际人口迁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填下表)二战前二战后迁移特点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国->未开发国集团性、大批量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多。
迁移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