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与我国的比较及启示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与我国的比较及启示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与我国的比较及启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际间的商业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国外公司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从公司治理的概念入手,比较国外公司治理模式与我国的差异,探讨其带来的启示。

首先,公司治理是指管理者与所有者在公司中相互合作的一种机制,目的是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外,公司治理通常采取股东治理模式,即股东作为公司的实际所有者,通过选举董事会成员和监督公司经营,来保护自身权益。

而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公司治理模式更倾向于家族治理或政府干预。

比如,很多我国企业由家族控制,决策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掌握,而与股东的权益状况关系并不密切。

再如,政府在我国企业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干预企业经营决策来保护国家或国有资产的利益。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相比于我国,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国外公司治理模式注重提高公司透明度和公开度,保护投资人的利益。

公司必须按照透明公开的原则公布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等信息,方便投资人了解公司情况和决策过程,并便于进行风险评估和投资决策。

其次,国外公司治理模式重视独立性和多样性。

董事会成员通常由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他们与公司高级管理层相互独立,有助于减少代理问题和降低公司经营风险。

同时,董事会成员的多样性也被视为提高公司创新能力和决策质量的重要因素。

再次,国外公司治理模式注重德治,即将道德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公司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和道德伦理,推行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和员工权益。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给我国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国应加强对公司治理的法律规范和监管力度,提高公司透明度和公开度。

加强信息披露制度,明确规定公司应公开哪些信息,以及公开的方式和时机。

其次,我国应推动董事会独立性和多样性的发展,提高公司治理质量。

加强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减少董事会成员与公司高层管理层的利益冲突。

同时,鼓励女性、少数族裔等群体参与董事会和高层管理,提高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决策质量。

公司治理国际比较分析及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创新研究

公司治理国际比较分析及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创新研究

公司治理国际比较分析及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创新研究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随着公司治理问题的不断爆发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着力进行公司治理改革,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国际发展趋势。

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刚刚确立的中国,研究和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更是政府和企业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和促进公司制度与资本市场发展中共同面临的迫切任务。

但是,什么是公司治理?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到底有何区别?对中国有何启示和借鉴?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应该如何选择和创新?这在目前所观察到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并没有形成固定统一的答案。

人们所达成的共识是:世界上没有固定统一的公司治理模式,也没有最佳模式,任何国家,尤其是转轨国家,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决不能完全照搬任何一种公司治理模式,而是必须在深入研究公司治理理论,全面考察和比较研究各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有效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和创新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模式。

基于上述认识和要求,本文提出了公司治理国际比较分析及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创新研究的课题,旨在通过全面考察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结构和外部支持条件,比较分析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有效性和适应性,科学地研究和确定中国公司治理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模式,为中国政府和企业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公司治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这一目的,本文集中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公司治理研究的基本理论分析。

主要是以现代企业理论、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综合利用理论集成、规范分析和系统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涉及到公司治理问题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公司治理的内涵、公司治理系统分析的理论框架与一般模型。

通过这些研究,为全面地考察和比较研究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与结构,科学地研究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创新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的先 进理 念 , 国人 民银行 于 2 0 中 0 2年 6 月 4 丑 发
泛 的相关 者 的利益 , 括股 东 、 权 人 、 应商 、 包 债 供 雇 员 、政 府 和 社 区 等 与 公 司 有 利 益 关 系 的 集 团 。 是
指 通 过 一 套 包 括 正 式 的 或 非 正 式 的 、 内 部 的或 外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冯 倩
( 津 商 业 大 学 天 津 市 3 0 3 ) 天 0 1 4
摘 要 : 业 银 行 公 司 治理 水 平 是 决定 商业 银 行核 心 竞争 力 的 关键 ,本 文通 过 比较 国 际 上 四种 商 商
业银 行 治 理 模 式 的利 弊 , 出 目前 我 国 商 业银 行 在公 司治 理 中所 面 临 的 问题 , 出几 种 改善 我 国商 业 指 提
公 司 治 理 则 不 仅 限 于 股 东 的 利 益 ,而 是 涉 及 到 广
们 对 商 业 银 行 公 司 治 理 的 关 注 。越 来 越 多 的 人 们
认 识 到 稳 健 的银 行 体 系 的 重 要 性 ,而 这 又 与 商 业 银行 的公 司治理 密切相 关 。 前 , 于美 国次级抵 目 由 押 贷 款 而 引 发 的 全 球 性 金 融 危 机 ,再 一 次使 商 业 银 行 公 司 治 理 问 题 成 为 全 球 性 的 研 究 焦 点 , 我 国
商业 银行 也不应 再作 为公 司治理监 督者 的角色定
位 自 己 , 应 该 更 加 重 视 自身 治 理 问 题 , 免 未 来 而 避 经济 的不 确定性 带来严 重 冲击 。 近 几 年 来 ,我 国 监 管 当 局 将 治 理 结 构 问 题 作 为 改善商业 银行 经营管 理 、 效控 制风 险 、 升竞 有 提 争 力 的 重 要 措 施 大 力 推 进 ,借 鉴 了 巴塞 尔 委 员 会

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管理 ・
公 司治理结构 的国际比较及 启示
口余 四祥 河 南 煤 业 化 工 团焦 煤 公 司 古 汉 山 矿
摘 要 : 比较 分 析 “ 美模 式 ” “ 日模 式 ” “ 英 、德 和 家族模 式 ” 种 公 司治理 模 式 的特 点 和 利 弊 , 此 基 础 上提 出完善 我 国 的公 司 治理 三 在
( ) 府 职 能 对 公 司治 理 的 影 响 一 政
有 者 和 经 营 者 的 责 、 、 得 到 均 衡 。 核 心是 在 法 律 、 权 利 其 法规 和管
理 的框 架 下 ,保 证 以股 东 为 主 体 的利 益 相 关 者 的利 益 为 前 提 的 整 套 公 司 权力 安排 、 任 分 工 和 约束 机 制 。 建 一套 科 学 合 理 责 构 的公 司治 理 模式 , 摆 在 许 多 国家 面前 的一 个 重 要 问 题 。 是 三种 有 代 表 性 的 公 司 治理 模 式 比较
家 族 利 益 和 亲情 的双 重 激 励 和 约 束 5企业 员工 管理 家庭 化 。 族 企 业 在 企 业 中创 造 和培 育 一 种 . 家 家庭 式 的 氛 围 , 员 工 产 生 一 种 归 属 感 和成 就 感 , 强 了 员 工 对 使 增 企业 的 忠诚 感 , 证 了 企业 的顺 利 发 展 。 保 二 、 阶 段 我 国公 司治 理 的主 要 问题 现 我 国 的 上 市公 司 绝 大 多 数 是 国 有 企 业 改 制 重 组 而来 ,股 权 结构 呈现 出公 有股 权 占 主体 , 国家 拥 有 高 度 集 中 的股 权 的特 征 。 这些 特征 影 响 了公 司 治 理 结 构 的 有 效 性 ,使 我 国 上 市公 司 的 治 理结 构表 现 出 以下 几 个 方 面 明显 的缺 陷 :

企业集团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企业集团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委员会等分层机构 。 为保证董事监督职能的独立性 , 董事主要 由来 自集 团外部的具有一定声望并具备相 当金融 、 财务 、 法律等知识 和 技能的人员来担任 。大型企业 集团中的外部董事往往 占到全部董 事 的 34 / 左右 , 董事长一般也都由外部董事兼任。董事会 的上述设 置 的确增强 了董事的独立性 ,但 由于独立董事往往 与所供职 的企 业集团没有直接 的厉害关 系, 而且往往 身兼数职 , 少有机会 出席 很 公 司的 董 事 会 会 议 , 因而 , 独 立 性 和 职 能都 受 到 削 弱 , 些 公 司 其 有 的独立董事成了“ 花瓶 ”“ 、稻草人” 董事会也成 了“ , 橡皮 图章” 不 , 能有效行使其对经理人行为的监督权。再加上大多数集团母 公司
决定董事 。 与美 国治 理模 式 不 同 , 日本 实行 监 事 会 制 。 事 会 有 权 审议 通 监
经理人为代表的 内部人实际掌握 了集 团母子公 司的管理 大权 , 进
而控 制 了整 个 集 团。
职工持股制度在美 国企业集 团中也 比较典型 。 自 2 0世纪 7 0 年代中期推行至今 ,员工持股制度在美国取得 了长 足的发展 与进 步, 而且非常稳定和普遍 。此制度通过 内化财产关系 , 职工 的收 使 益与企业资产增值和长远发展相联系 ,不仅调 动了职工的生产积 极性 , 而且在一 定程度上改善了美 国的劳资关系 。 国国家职工所 美 有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 明, 实行职工持股计划公司的销售额 , 比实 行前每年提高 1 9 . %,比不 实行 职工持股计划 的公 司每年增长要 8 快 54 就业 增长 比没有实行 职工持股计 划前要 多 1 1 比不 . %; . %, 2 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的公 司每年要 多增长 5 5 . %。 目前 ,美 国已有 0 90 50家公司 、0 0多万职工参加了该计划 , 10 职工 持股 总值 约 10 50

协同治理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协同治理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协同治理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协同治理是指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并协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治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社会各种挑战的增多,协同治理的理念和实践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实践。

本文将通过对国际协同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探讨其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国际协同治理模式的比较在国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协同治理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民主参与型协同治理模式在一些西方国家,协同治理模式主要体现在民主参与型治理中。

政府、企业、市民社团等各方都被鼓励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共同协商、共同决策,形成多方参与、多方协商的治理模式。

在北欧国家,政府与工会、企业主、民间组织等形成“三方协商”模式,共同决定劳动政策和社会政策。

2. 社会合作型协同治理模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协同治理模式体现在各种社会组织的合作中。

社会企业、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共同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在美国,许多社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通过合作创新模式,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向。

3. 政府市场合作型协同治理模式在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协同治理模式主要体现在政府与市场各方的合作中。

政府采取引导和服务的方式,推动市场主体加强自律合规,同时市场主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承担起社会责任,共同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

在中国的一些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建,促进了小镇旅游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二、对中国的启示1. 推动政府社会协同治理中国政府需要积极推动政府与社会各方的协同治理,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和利益之争,形成政府与市民社会、企业之间相互协调、协商、合作的社会治理模式。

政府需要更多地倾听民意、接纳市场智慧、吸收社会力量,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

2. 强化市场主体责任中国市场主体在发展经济的也需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同时更多地回馈社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治理提供更多的力量和资源支持。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及借鉴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及借鉴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及借鉴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国际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公司治理成为各国企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模式各有特点,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司治理经验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美国是全球公司治理的典范之一,其公司治理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注重股东权益保护,以及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

美国的公司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三大要素:股东权利、董事会和公司高管。

在股东权利方面,美国的公司治理体系注重股东权益保护,股东有权利参加股东大会、行使投票权、监督董事会和高管履行职责等。

此外,美国还采用了“激励机制”,即通过授予高管股票期权等方式,使其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

在董事会方面,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强调独立董事制度,即董事会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以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此外,美国还建立了董事会委员会,例如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以进一步提高董事会的有效性和专业性。

在公司高管方面,美国的公司治理体系注重高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激励方面,美国公司通常会授予高管股票期权、股票奖励等,以激励其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约束方面,美国公司通常会设置高管的薪酬上限、福利待遇等,以避免高管薪酬过高和滥用职权等问题。

二、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注重公司内部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以及与股东、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发展。

日本的公司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两大要素:股东会和董事会。

在股东会方面,日本的公司治理体系注重股东利益的长期稳定性和股东会的合法性。

日本的公司通常会有一定比例的长期股东,他们与公司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且在股东会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此外,日本的公司通常会采用“三方面协议”,即股东、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协议,以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性和股东利益的保护。

在董事会方面,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强调董事会的内部稳定性和公司的长期发展。

日本的公司通常会有一定比例的内部董事,他们与公司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且在公司的战略决策中具有重要的话语权。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本。


英 美 市场导 向模 式 的经 验总 结
美英 模式 主要 是按美 英法 系的基本要求 订立公 司法 的国 家普遍实行的一种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 也称 为新古典式公 司治 理模 式。它深受斯密 自由主义经济哲 学思想的影响 , 设定公 司 治理结构 的 目的就是要实现股东价值最大 化 , 银行绝对应 当为 股东所控 制 , 股东大会是银行 的最高权利机关 , 股东选举 董事 , 然 而 , 东 人 数 众 多 , 权 相 当 分 散 , 此 , 事 会 在 治 理 中处 股 股 因 董 在核心地位 , 董事会 聘任 总经 理等高 管人员 , 由总经 理负责企 业运营 , 董事会 中安 排有独 立董事 , 代表 股东起监督作 用 。总 之 , 美 模 式 是 以英 国 、 国为 典 型 代 表 的 市 场 导 向 型 银 行 公 英 美 司治理结构模式 , 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有法 国 、 意大利等 。 这种 模式 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 1美英 国家公 司治理模式框架 。美英国家公 司治理模式 的 . 框架 由股 东大会 、 董事会及 首席执行官三者构成 。其 中股 东大

2企业融资以股权 和直接 融资为主 , . 资产负债 率低 。 在美国 绝大多数企业中 , 由股 东持股 的股份 公司 占公 司总数达 9 %以 5 上, 其资产负债率一般在 3 %~ 0 5 4 %之间 , 大大低 于德 国和 日本 6 %左右 的资产 负债率。同时 , 0 在美英公 司融 资结构 中单个债 权人 , 主要是指银行在企业 中的债权 比 股 者 占主 体 , 权 高度 分散 化 。在 . 在 机 股 美英 , 个人股 东虽 在整体上 股权 比重 高 , 但相对 于机构投资者 来说所持有的股权 比重却较小 。 机构持股者中退休基金 的规模 最大 , 托机 构次之 , 2 信 到 0世纪 9 0年代 , 机构投资者持股 比重 已超过个人 股东 ,在个别 大公 司中的持股率甚 至高达 7 %以 0 上 。从原则 上讲 , 机构本身 不拥有股权 , 股权应属 于最终所有 人—— 信托收益人 , 由于最终 所有人通过信托关 系授权机构 但 行使股权 , 因此 , 机构投 资者支 配的资本 大都是属 于私人委托 者的 , 机构代表所有者 即股东的身份进行证 券投 资。 4以股 东价 值 最 大化 为 治理 目标 。 由 于企 业 融 资 结 构 以股 . 权资本 为主 , 公 司治理就必 须遵循 “ 东 至上” 辑 , 其 股 逻 以股 东 控 制 为 主 , 权 人 一 般 不 参 与 公 司 治 理 。这 是 因为 美 英 法 律 禁 债 止银行持有公司股份 , 银行对公 司治理 的参与 主要表现 为通过 相 机 治 理 机 制来 运 行 , 当 公 司 破 产 时 可 以接 管 公 司 , 债 权 即 将 转为股权 , 而由银行对公司进行整顿 。当公 司经 营好转 时银 从 行 则 及 时退 出 , 法 好 转 时 才 进 入 破 产 程 序 。 无 5以 股 票 市场 为主 导 的 外部 控 制 机 制 高度 发 达 。与 公 司融 . 资的股权资本为 主和股权高度 分散化相适应 , 美英高度 发达 的 证券市场及其股票 的高度 流动性 , 司治理表现 为由外部控制 公 来实现 。单个股东对公 司的控 制主要是通过证券市场 , 表现 为 “ 用脚投票 ” 。这种外部控制模式 的主要 特征是 : 重视所有权 的 约束 力, 股东对经 理的激 励与约束 占支配地位 , 种激励约束 这 机制的作用是借 助市场机制来 发挥 的。由于 以股东价值 最大化

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英国 魍
4 8 『3 8 3 5 9 I 7 4
4 l 3 ’ I 7 7 8 8 3 3 I 2 1 3 。 66 1 6
5 I 55 l 5 o 『5 l 4 3 9
4 7 8 卯 9 l4 1 6 3 3 I 86 3 9 3 I 4 3
权 降低 了权力侵 害的刺激 ,而提高 了
现 出不同的特点和侧重 。本文对 内控 机制的比较将从 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于普遍存在“ 内部人控制” 的公司治理 日本则是银行贷款在外部融资 中处于 益的保护措施的司法实施效果。股权
而言 , 求如何 改善 公司 内部控制机 支配性 的地位 。就企业外部负债在总 结构问题 的分析要从股权集 中度和股 探 制是 亟需解决的 问题。
首 从公 负 债结构 中的 比例而 言 , 以明 显看 权持有人两个角度来进行 先, 可 本文 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 出德 日银行 导 向型治 理模式里 , 行 司控制权集 中的角度 ,当投资者的权 银 景展开 的, 通过对 英 , , , 美 德 日等国家 信 贷 占总负 债 比例大 , 银行股东所 占 利保护相当差、权利剥夺很容易大量 并且与公司交叉持股 , 企业 发生时 , 控制就具有 巨大价值 , 因为它 公司 内部控制 机制 的 比较 , 中国转 比例 较大 , 为
维普资讯
公司内 控 机制 际比 部 制 的国 较 及 对中 的 其 国 启示
文 /冯亚萍
公司内部控 制机 制主要包括股权 主要包括美英 市场导向型与德 日银行 资料 来源 : 富 兰克林 、 格拉 [ 美] 道
结构、 董事会及经理层激励 等 , 是公司 导 向型这 两种最 为典 型的融资体 制 , 斯 , 比较金融体 系》 中译本 ,0 2年 20

国内外公司治理模式比较

国内外公司治理模式比较
——国际银行利用自己的影响为赚取手续费而惟利 是图,并没有对帕玛拉特形成有效的监督
.
2. 帕玛拉特治理失败原因
2.2 机会 ✓ 注册会计师推波助澜 ——审计帕玛拉特在开曼群岛的子公司——Bonlat 财务报表的均富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帕特马拉的资产流失没 有起到应有的审计职责
.
2. 帕玛拉特治理失败原因
公司治理 ❖所有者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 整套制度安排(这套制度安排包含了对利益机制的设 计和对决策机制的设计)。 ❖旨在使公司行为与法律义务和社会一般期望相一致的 一整套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即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 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和权力、责任关系。《公司 法》对法人治理结构有基本规定。
.
观点
• 不同国家的公司治理规则不可能是 相同的
• 不同组织的治理安排应该是有差异 的
• 有效的治理结构应该是权变的
.
3.5 欧美治理模式改进
✓ 欧洲治理模式的劣势: 欧洲公司的所有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一个大股东可
能因此凌驾于公司之上,损害公司和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 。
✓ 美国治理模式的劣势: 所有权分散,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对管理层实施控制,
形成“弱股东,强管理层”现象,造成股东利益遭受损害 。
.
3.5 欧美治理模式改进
✓ 美国治理模式的改进 ——发展机构投资者 ——通过收购兼并对管理层进行外部约束 ——依靠独立董事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监督 ——健全监管体制和法律体系
✓ 欧洲治理模式的改进 ——削弱大股东权限 ——加强董事会权利 ——强化外部监督机制 ——引入独立董事
.
结 构
中 国



公司治理结构国际比较及启示

公司治理结构国际比较及启示

公司治理结构国际比较及启示【摘要】本文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国际比较分析,重点探讨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公司治理结构特点。

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机制进行比较,揭示了不同体制下的优劣之处,并探讨了各自的发展趋势和启示。

美国以董事会独立性和透明度为特点,欧洲注重利益相关者参与和社会责任,亚洲则强调家族控制和长期价值观。

国际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有助于不同国家吸取经验教训,借鉴他国成功经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和透明度。

未来,国际公司治理结构将更加趋向标准化和国际化,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责任也将更加平衡,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国际比较、美国、欧洲、亚洲、启示、发展趋势、背景介绍、研究意义、概述、特点、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公司治理结构国际比较及启示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公司治理结构不仅关系到公司内部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的建立,更涉及到公司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受到国家文化、法律、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国际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借鉴其优点,吸取其教训,更好地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本文旨在对国际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美国、欧洲以及亚洲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特点,总结国际公司治理结构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1.2 研究意义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管理模式,揭示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通过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为我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公司治理模式。

公司治理结构国际比较及启示

公司治理结构国际比较及启示

公司治理结构国际比较及启示公司治理是指一种管理结构和制度,旨在确保公司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权力平衡,保护股东权益,提高公司经营绩效。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公司法律框架、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的角色等方面。

本文通过对国际比较研究公司治理结构,总结出一些对中国公司治理改革的启示。

在公司法律框架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法律体系存在差异。

美国的公司法主要以股东权益保护为核心,以民事诉讼为主要手段来维护股东权益;而德国和日本的公司法则更加强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合作,通过制定各种内部规则和机构来维护各方权益。

这些差异表明,在制定和完善公司法律框架时,应综合考虑国内和国际的经验,确保法律体系适应本国实际情况,并能够保护各方权益。

在监管机构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的角色和职责也存在差异。

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是一家独立的监管机构,专门负责监管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而中国的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是一家政府部门,承担监管证券市场的职责。

这些差异表明,建立独立、专业的监管机构,加强对公司治理的监管是推进公司治理改革的重要保障。

在市场参与者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和行为也存在差异。

美国的公司治理体系中,股东权益保护程度较高,股东通常会积极参与公司事务,通过行使股东权益来推动公司治理改革;而中国的公司治理体系中,股东参与程度较低,股东通常更加关注短期利益,缺乏对公司治理的持续监督。

这些差异表明,应鼓励和引导股东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提高股东参与程度和监督能力,推动公司治理改革。

通过对国际比较研究公司治理结构,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对中国公司治理改革的启示。

要注重法律框架的完善,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公司法律。

要加强对公司治理的监管,建立独立、专业的监管机构,提高监管能力和效果。

要引导股东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提高股东参与程度和治理能力。

要加强对公司治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内部和外部市场参与者的治理认知和能力。

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公司治理是指规范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权责关系的一系列机制和措施。

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涉及到不同国家在公司治理领域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情况,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公司治理模式的制度设计不同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差异。

在英美法系国家,普遍采用的是股东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股东权益的保护,以股东大会为核心,实行“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

而在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采用的是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兼顾了股东、员工、供应商等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同时,在一些国家还以董事会为核心,实行董事会治理模式,强调管理层的职能和责任。

二、公司治理模式的实践情况不同国家在实践公司治理模式时,也存在差异。

在英美法系国家,对公司治理的实践更加注重市场化、自由化的原则,强调股东资本回报率的最大化。

对于股东权益保护力度较大,同时也较注重公司治理中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而在大陆法系国家,公司治理实践中更加注重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护,以员工、供应商等多方利益的平衡为重点。

同时,这些国家也更加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三、公司治理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不同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各有优势和不足。

在股东治理模式下,股东权益保护的力度较大,能够促进股东积极参与公司决策,提高公司经营效率。

但同时也存在股东短期利益追求导致长期发展不稳定的问题。

在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下,能够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间的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企业环境。

但同时也有可能增加决策成本,导致决策效率降低。

总的来说,不同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在制度设计和实践情况上存在差异,各有其优势和不足。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国际公司治理模式正在趋同化的趋势,各国在公司治理领域也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在制度设计上,可以兼顾股东权益和利益相关者权益,实现多方互利的目标。

在实践情况上,可以强化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提高公司治理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公司治理模式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公司治理模式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统公 司 治理 问题 中使 “ 东 ” “ 营 者 ” 称 的 构 想 . 股 与 经 对
在 亚 当 ・ 密 的 学说 中 便 已 初 露 端 倪 。什 么 是 公 司 治 斯 理 ?它 的 内 涵是 什 么?对 于 这 些 问题 . 统上 有 两种 不 传 同 的 观 点 : 股 东 治 理 观 (h rh le - o en n e sae od r g v ra c
起 , 后 席 卷 各 国 。到 目前 为 止 , 司 治理 已成 为 国 际性 研 随 公
M ekig 1 7 认 为 , 司 治 理 研 究 的 是 所 有 权 与 经 c l , 9 6) n 公 营权分离情况下 的 “ 理 人问题 ” 代 。如 何 降 低 代 理 成
究 热 点之 一 。本 文 在 对 公 司 治理 的 内 涵和 特征 进 行 介 绍 的
C om p rs a d a ion n Su ge ton g si
公 司治理模 式 国际 比较及对我 国的启示
石 金 海
( 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上海 2 43 0 3) 0
【 要 】公 司治 理 的研 究 热 潮 于2 世 纪8 年代 首 先在 美 国兴 摘 O O
本, 是公司治理要解决 的中心 问题。而伯 利和米恩斯
( r n en , 9 2)则认 为 公 司 治 理 应 主 要 致 力 Bel a dM a s 13 e
基 础 上 , 学界 公 认 的 两 种 主要 公 司 治理 模 式进 行 比较 , 对 总 结 其 各 自特 点 , 并提 出对 我 国公 司 治理 改革 有 益 的 几 点 建
议 。
于 解 决 所 有 者 与 经 营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 为 公 司 治 理 的 认

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摘要:公式治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目前,世界各国公司治理模式大致可分为:英美市场导向型、日德银行主导型、东南亚家族主导型。

本文分别阐述了这三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存在的优势和缺陷,并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公司的发展现状,得出优化股权结构、强化董事会职能和完善市场体系的启示。

关键词:公司治理模式;国际比较;启示一、英美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该种模式旨在通过公司内部制度安排,使股东和经营者之间权利相互制衡,从而将代理成本降到最低。

英美两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政府直接干预较少,有着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是这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最典型代表。

1.基本特征(1)股权结构股权分散,流动性高。

因其拥有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公司基本持股者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机构持有者是主要持股者。

近些年来,美国个人股东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50%,而英国这一比例为34%。

(2)资本结构融资方式通常以股权融资为主,债券融资为辅,因此公司资产负债率较低。

公司长期资金筹集一般遵循“留存收益-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的顺序。

银行不能成为公司股东,不能直接参与公司治理,因此,银行融资较为有限,称为“保持距离型融资”。

(3)治理机构设置通常表现为一元制的公司治理结构。

为了降低治理成本,股东大会通常通过组建董事会将其权利下放,董事会也会下设各种委员会,帮助董事会行使各种职能。

董事会由外部董事和内部董事构成,前者一般占据企业董事会成员中的多数,而后者则一般担任比较重要的职务。

2.优势首先,董事会和经营者职权分工合理,经营者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专注治理企业。

其次,在该种模式下,股票通常呈现出流动性好的特征,正是由于其流动性,股票投资者能够很容易买进卖出股票,从而降低了其投资风险,同时市场中的资源也能得到更为合理地优化配置。

3.缺陷由于该种治理模式表现出股权分散的特征,致使股东很少直接去监督经营者,正是因为缺少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常常导致“内部控制人”现象的发生。

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公 司能 不 能搞 好 , 化 , 德 日则 是 法 人 之 间 交 叉 持 股 , 人 和 中 、 而 法 长期 贷款而形 成 埘 公 司财 务 力, 很 大程 度 I 决 于 它 的 治 理 机 制 是 否 银 行 是股份 公 司的最 大股 东 ,股权 集 中程 时 进 行 治 理 - 取 仃效 目前 我 围 同有 企业 经 济 效 益 低下 , 度 较 高 。 从根 本 上讲 , 是缺 乏 良好 的公 司 治理 机 就

般 红 3 %一 4 %之 间 , 大 大 低 于 德 国 和 行 内 部 治 理 。 德 日银 行 对 公 司治 理 的 参 与 5 0
( ) 三 依托 和控制 基 础不 同 。 美英 公司 是 设 立 j 监 察 人 来 监 督 虫立 度发 达 , 司治理 主要 依托 证券 市场 . 公 借助 构 的 启 示
( 一) 资结 构 基础 不 同 。美 英 企 业 证 券市 场 “ 脚投 票 ” 实 现 对 公 司 的外 融 用 来
型并 以融 资 为基 础 的 公 司 治 理 模 式 值 得 “ 益相 关 者”逻辑 , 利 形成 股 权加 债权 对 担 , 计 委 员 会 由 独 市 董 事 组 成 共 同 治 删 审 我 们 特 别 关 注 , 以美 英 为代 表 的 “ 东 公 司 的 共 同 控 制 , 因 而 以 债 权 人 及 利 益 相 型 的 德 日闰 家 的 公 刊治 理 , 德 同 是 设 监 即 股 £权 加竞 争性 资本 市场 ”的外部 控 制模 式 关 者作 为公 司治理 的 目标 ? 和 以德 日为代 表的 “ 股权 加债 权 共 同治 理
( ) 对 经 营 者 的 激 励 和 约 束 机 制 不 四
( ) 司治理 目标 不 同。 二 公 美英公 司 以 同 美英 同家 借助证 券 市场 而设 计的 殴票

公司治理结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公司治理结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公 司治 理 结构 国 际 比较及 其启 示
口文 / 邱 智昱
( 建信信托 有限责任公 司 北京)
[ 提要] 本文从 国际上主流 国家各 原始的形式。 企业创立的家族通过复杂的 营活动的指导和监督, 还可 以通过 向企业 种典型性 治理类型介绍入手 , 通过各种模 交叉持股取得对 公司的绝对控 制。 其优点 派驻监事等方式, 在充分掌握企业 内部信
是在容 克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下实现 的, 国家扮演 了重要 的角色 。 在 国家的种种政
二、 德国模 式
也 叫做“ 银 行导 向的模式 ” 。 股 东主要 策和制度 当中,高等教育体系 的发展 、 新
通常是~ 兴工业 的促进 、向企业融资体系的建立 , 被现实接受并固化为制度的过程 。 不同 国 通过一个值得信赖 的中介组织 , 家在 公司治理的进 化程度上是不同的。 它 家银 行来代 替他们控 制与监 督公 司经理 对后 来德 国独特 公司 治理体系 的形成 发 挥 了至 关 重 要 的 影 响 。 在 今 天 的 德 国股 份 们在 更好 地适应市场压力, 并且把市场压 的行为 ,从而达到参与公司控制 的 目的。
治理 的运 作机 制 , 阐述 内、 外部治理发 挥 创 期尤 为重要 。这种模式 的最 大问题是 , 行 通过 持有股票 、 股票投票权和 向董事会 作 用的前提 及各 自的利弊 , 在 分析 我 国公 家族 作为控 制股东通 过控制 公司 的重要 派 出代 表 控 制 企 业 。 监 督 委 员 会 是 银 行 和 司治理结构现 状的基础 上 , 对构 建符合 我 决策权 , 可能会 侵N E d , 股 东和其他利益相 其他大股东对公司实施影响的机构 , 作为 国国情的公 司治理模 式提 出对 策建议 。

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概述

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概述

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概述公司治理是指管理层与公司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管理层与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有助于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并保护股东权益。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公司治理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偏好。

本文将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

首先,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强调股东权益和市场机制。

在美国,股东权益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关注点之一。

美国有着强大的股东保护法律和市场监管机构,保护股东权益并促进公司透明度。

此外,美国公司治理模式还注重独立董事的作用,以保持管理层的独立性和监督作用。

美国公司通常采用董事会独立性较高的治理结构,并鼓励股东参与决策和投票。

其次,英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注重董事会的角色和责任。

英国公司通过董事会来管理和监督公司的运营。

董事会在公司决策和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英国公司通常具有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以确保公司管理层的独立性和责任。

此外,英国还实行了《公司治理宝典》,为公司治理提供了一套基本原则和最佳实践。

然而,与西方国家不同,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强调关系和共识。

在日本,关系比争议更重要。

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相对较小,而管理层与银行家、供应商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

日本公司通常采用关联公司和交叉持股的方式来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此外,日本还有大量的内部议事规则和组织文化,以促进共识和稳定。

最后,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在改革和发展中逐渐完善。

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既受到西方市场机制的影响,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政府调控的影响。

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注重国家和政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中国公司通常设有党委和工会,以确保政府利益和员工权益的平衡。

此外,中国在近年来也加强了对公司治理的监管和法律规范,以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总的来说,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表明,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公司治理的要求和偏好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方面,西方国家强调股东权益和市场机制,注重管理层的独立和监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简介:由于各国融资制度、股权结构与要素市场的差异,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并且这三种治理模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趋同。

我国公司治理主导目标模式的选择,应切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与吻合公司治理模式国际趋同的演变趋势,定位于“基于多方监控主体并存的、以内部监控为主”的治理模式。

公司治理实际上是关于所有权分配的合约,其核心问题就是要通过选择恰当的契约安排来实现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应,从而确保企业的决策效率(杨瑞龙,1998)。

由于世界各国在社会传统、政策法律体系、政治体制与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演化出多样化的融资制度、资本结构与要素市场,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

本文试图通过对公司治理模式及其演变趋势进行国际比较,初步探讨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公司治理主导目标模式选择的基本取向。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模式1.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又称为市场导向型治理模式,因外部市场在公司治理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得名。

这种公司治理源自于“盎格鲁——美利坚”式资本主义,以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高流通性的资本市场和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为存在基础与基本特征。

<1>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是这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典型代表。

英美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企业融资完全是市场化行为,并形成了完善的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

在此制度背景下,英美企业形成了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融资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1)企业融资以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为主,资产负债率较低(一般在35%-40%之间)。

企业长期资金的筹集一般遵循“留存收益-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的次序。

同时,受相关法律制度的限制,银行不能成为企业的股东,银企之间的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融资与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极其有限。

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1999)将这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融资关系称作为“保持距离型融资”。

<2>(2)在股权结构中,机构投资者占主体,股权高度分散化。

同时,由于存在监督成本与“免费乘车”问题,股东对公司的联合控制也很困难,其理性选择便是“用脚投票”。

<3>(3)股权的流动性很高。

这不仅导致公司资本结构不稳定,而且使通过市场对经营者实施制衡成为一种重要的机制,而正是这种机制的存在导致了一场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

2.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又称为网络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因股东(法人股东)和内部经理人员的流动在公司治理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得名。

这种公司治理源自于“日耳曼”式资本主义,以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如日本、德国和其他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

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以股权的相对集中和主银行(或全能银行)在公司监控方面的实质性参与为存在基础与基本特征。

<1>二战后,为较好地解决市场缺陷与信息不完全等问题,实现金融资源的充分动员和促进资本的有效形成与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德国政府实施了以产融结合为基本特征的融资政策,并以法律限制企业在银行以外的金融市场进行融资,从而使企业在融资上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

<2>这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基础的金融制度,使日本、德国企业形成了独特的融资结构以及与此相应的网络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1)企业融资以股权与债权相结合并以间接融资为主,资产负债率偏高(高达60%左右)。

因此,在公司治理中强调平等对待股东和雇员,一般侧重于寻求内部治理,较少依赖证券市场的“用脚投票”的外部治理机制。

(2)股权结构以法人持股和法人相互交叉持股为特征,股权集中程度较高,且相对稳定。

因此,投资者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干预性治理”,其目的在于降低代理成本。

(3)银行在融资和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在日本、德国,银行与企业之间通过融资与相互持股的方式建立了一种长期稳定的耦合关系,并且这种银企关系有着特定的制度安排,如日本的主银行制、德国的全能银行制。

伯格洛夫(E.Berglof,1995)、青木昌彦(1999)将这种银企之间的融资关系称为“控制导向型融资”。

同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了以主银行(或全能银行)为中心的相机治理机制。

3.家族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家族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是指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实现分离,公司与家族合一,公司的主控制权在家族成员中进行配置的一种治理模式。

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是家族企业和家族监控型治理模式存在的基础与基本特征。

<3>韩国以及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是这种治理模式的典型代表。

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韩国和东南亚各国由于没有经历与西方国家相同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以及原有的不完全的自然市场体系的客观存在,因而采取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些国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用人制度上特别强调家族观念和重视血缘关系。

因此,韩国和东南亚各国企业具有与西方国家公司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依赖性,即在市场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家族成为监控公司的可行选择,由此形成了以家族为主导的资本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公司治理结构。

在家族公司中,公司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主要由以血缘、亲缘和姻缘为纽带的家族成员控制,公司决策纳入家族内部序列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性家族通常通过其在相关产业内的影响来限制竞争,并从政府手中获取优惠的资金来源和产业政策支持。

企业在投资项目上存在“软预算约束”,从而“裙带资本主义”则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由此可见,家族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采用了“保持距离型融资”和“控制导向型融资”相结合的融资形式,即一方面有中小股东提供外部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又有一个较大的外部资金提供者在公司中具有控制性利益或直接影响投资决策。

[4]二、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国际比较及评价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所处外部制度环境对融资模式选择的影响和制约,决定了企业的融资结构(或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若以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为主,则公司治理结构表现为所有者控制的外部监控型模式;若以间接融资为主,公司控制权集中在债权人手中,则公司治理结构表现为债权人控制的内部监控型模式;若融资结构以家族资本为主导,则公司治理结构表现为家族监控型模式。

上述三种公司治理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但它们在表现形式与内在运行机制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1.公司治理的目标及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外部监控型治理模式中,股东是公司所有者和剩余索取者,公司存在的根本目标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而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如雇员、债权人等)获得的仅仅是固定报酬,因此,其公司治理就必须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

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背景下,股权的高度分散使单个股东不能有效地监控管理层行为,出现所谓的“弱所有者(股东)、强管理者(内部人)”现象,由此产生代理问题。

因此,公司治理实质上要解决的是因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5>或者说公司治理要处理的是公司股东与管理人员的关系问题。

在内部监控型治理模式中,公司不仅是股东的工具,而且还应对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负责任,因此,公司治理必须遵循“利益相关者”的逻辑。

如日本公司大多采用终身聘用制,由于高层管理人员如董事会成员都是从本公司底层做起,他们对员工待遇与福利等事项的关注往往要胜于对股东利益的重视。

这种非常密切的关系有助于公司内部团结,是日本社会的缩影。

德国企业的职工通过选举职工代表参与监事会和职工委员会来实现他们参与企业管理的“共同决定权”,这种公司内部的“劳资共决制”是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6>在日本、德国公司中,由于法人相互持股比较普遍,股东的影响往往被相互抵消,经理层拥有高度的自主权,从而导致股东大会“形骸化”。

<3>因此,公司治理不仅要解决因债权人与代表股东利益的经营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代理问题,同时还要协调员工、银行、供应商、关联企业等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莫兰德(P.w.Moer- 1and,1995)认为,日本、德国的公司治理主要解决利益相关者网络中的利益协调问题。

<7>在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家族公司中,公司股权集中于家族手中,控制性家族一般普遍地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与投资决策。

因此,公司治理的核心从协调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转变为解决强家族大股东、管理层和广大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韩国、泰国明显承认公司治理要采纳“利益相关者”概念,而新加坡、马来西亚虽也承认公司的社会性,但没有在公司治理中强调“利益相关者”。

如新加坡使用其他手段(如立法)来保障雇员、贷款人和客户的利益;马来西亚则鼓励董事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但强调董事会要对股东负责。

2.公司控制在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中,投资者(股东与债权人)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战略决策,他们只要求能得到合同规定的给付,投资者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保持距离型的“目标型治理”。

公司控制和投资者对经理人员的监督与制约,是通过有效率的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以及其他制度安排和一系列市场手段(如公司控制权之争等)来实现的。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存在使经营者时而面临因经营不善公司遭接管而被解雇的可能,在经理作为一个专门职业而存在的情况下,经营者或经理被解雇意味着可能终生找不到工作,从而对经理人员形成较强的约束。

<1>同时,由于监督和市场交易的需要,还要求公司对管理事务公开并提高财务透明度,迫使经理人员关心公司的管理和财务状况,从而对其形成持续性约束。

在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中,发达的股票市场对公司融资以及监控所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而银行在公司治理中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8>如在日本,从表面的立法要求来看,银行只能拥有5%的非金融企业的股份,但由于银行同时拥有企业集团内其他成员5%的股份,以及这些公司成员间相互持股而形成的贸易和监督关系,使银行的作用远大于其持有股份所代表的权利。

在主银行制度基础上,日本的企业系列包括了生产、原材料供应、批发商、零售商、银行及技术研究等公司,这些公司之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因此,日本很少出现敌意并购案件,银行股东的角色被认为取代了并购的功能,使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化”。

在德国,法律对银行持有非金融企业股份没有什么限制,因此德国银行不仅是大型非金融企业的贷款提供者,而且也是这些公司的主要股东,通常四五家银行就能有效控制生产性公司的决策权。

同时,由于企业和管理部门有长期合同,即使一个入侵者能得到一家公司的控制性所有权,但这些合同也能阻止其对管理部门的迅速改组,而职工代表出任监事和限制个人股东投票数量等制度安排,使通过接管来更换管理人员的可能性很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