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的法学教育实践——记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律诊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内外的法学教育实践——记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律诊所

新闻等学科的跨学科环境法律诊所发展,要培养会组成跨学科团队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从单一学科到复合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体验,诊所学生陈鸿悟认为“作为一种从纯理论到纯实践的过渡阶段,诊所学习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桥梁。”

在教学方式上,环境法律诊所具备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是诊所法律教育区别于其他法学教育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方:通过提问式教学法,让学生善于思维,善用逻辑;通过对谈式教学法,让师生一对一沟通,一帮一思考明辨;在互动式教学

法中,让学生从课堂走到生活,从平面走到立体,从被动变得主动;在模拟训练教学法中,让同学整合所得知识,互帮互助组成检察官组、审判员组、辩护人组,最大效率地检验了所学知识。

年轻就有无限可能,未知才有巨大潜能。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何时会有夏季荷塘碧色满园,这是环境法律诊所必然迎头赶上的挑战和机遇。竺效副教授说,他希望环境法诊所今后能够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复合学科优势,依托北京市地石律师事务所的平台,汇聚稳定的跨学科实践型教学队伍,使得环境法律诊所越办越好。

措置有方,于无声处听惊雷

“没有想到大家会表现得这么好。”全授课过程跟随的李修棋老师在诊所模拟法庭总结时说,“我相信大家经过这一学期的授课,不敢说收获多巨大,但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学习中注重和司法实践的结合,应该会有更深的理解。”

环境法律诊所课堂从开设起就在根据不同年级

学生的学业水平和需求进行调整。在本学期的授课中,诊所课堂面向大三学生开放,“学生在前

两年半系统学习过环境法、民法、行政法、刑法、三大诉讼法等课程后,确实对环境法律实践能有更多体悟。”诊所同学在课堂中感慨。

环境法律诊所课程教学在整个学期分成两大部分,前七周以学生在法律诊所值班和接待当事人为主。在授课进展到第二周时,每个小组(3-5人一组)都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确定一个环境诉讼案件,全面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并尽可能正式进入法院诉讼环节。在学期结束时,每个小组都要提供一份诉讼相关材料及案件研究进

展报告,包括为本案所制作的文书、搜集的证据、从案件服务中的收获等。让学生在与当事人的沟通中感受学以致用的满足和不足。

从第九周开始,在同学们已有的实践基础上,由三位老师从不同侧面予以授课。竺效老师通过对2013年环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释适用中的技术难点的解读,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刑事司法现状及实际运作和当前实践的难点,并带领同学们围绕无锡危险废物倾倒共同犯罪案的控辩策略展开研究和讨论,既让大家掌握环境刑事案件的难点问题的法律研究方法、环境共同犯罪的法律适用,又为同学们在期末模拟法庭中所必须面临的新司法解释中“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行为认定标准这一疑难点进行知识和能力储备。

刘刚老师则从会见当事人和谈判技巧角度入手,“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争取对方信任,如何引起和插入话题,如何收集证据线索等等,这是我想让他们学会的。”刘刚老师介绍授课目标,“我们无法只活在书本里,学会沟通是法律实践的必备手段。”

李修棋老师带着同学在操作中“沙盘推演”。首先,通过在课堂上接受当事人咨询和来访模拟实训,让同学分别扮演法律援助者和咨询者来体会

如何正确面对咨询中的知识盲区和问题,魏渝萱感触颇深,“扮演当事人的同学非常真实地还原了常见的几种当事人类型——专业自信型、歇斯底里型、恐惧软弱型等。我们大多没有接触过这种模拟演练,也不太重视如何将知识运用到真实面对当事人和案例上,因此这类课程对我来说既新鲜又实用”;李老师还带领同学参观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让学生了解相对成熟的民间环保组织的运作情况,并借助其平台真刀真枪地锻炼同学们接听来电和接访的能力。还通过邀请专业的环境律师走进课堂,分享环境办案经验教训,让学生看到“真实的法律世界”,并为接下来的模拟法庭备战。

每一节课堂内容都精心设计,每一次教授都尽心竭力。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课堂和课下,课内和课外,三个老师为十一个学生呈现了在心血上堪称完美的教学编排。

“我们想尽可能给你们最好的,让你们在面对其他学业压力和为未来司考迎战中,选择我们环境法律诊所应当是得物有所值的。”诊所老师竺效。

“这学期上的环境法律诊所让我学会了法律如

何运用到实践,认识到了实践能力是多么重要。”环境法诊所学生马莉娜。

在这里结束,从这里开始

明德法学楼708,这里见证了许多海内外法学各个领域顶尖大牛的讲座,见证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太多可以写入院史的关键瞬间,也见证了2013-2014学年环境法诊所课11位同学的一场“期末考试”,包括“庭审”前诊所扮演法官、检察官、辩护律师、被告、书记员、证人、鉴定人的各位同学协同努力的两周、冲刺阶段通宵达旦的72个小时。

郑睿,辩护组律师,“这次的模拟法庭,从确定案例、补充案情,到最终分工,都是在磨合中进行的。时间并不是很充裕,但是在这些有限的时间里,大家的潜能似乎都被激发了出来,其实更多的能感受到了彼此之间的合作、互助的默契,这种默契由对这门课程的共同的热爱和兴趣紧

密地维系着,最终在模拟法庭的过程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审理中的案子,无锡市危险废物倾倒一案并没有最终裁决,也无充分的证据供给大家讨论研究,“怎么辩、怎么审,你们自己来。”学生分为控方、辩方、法官三组,以此案进行模拟庭审,综合运用学期内各个环节所训练的实践技能。

于是检方组一遍又一遍推翻自己的观点,“总不能给律师一个我们自己都接受不了的起诉书”;

于是辩方律师一次又一次据理力争,“我们需要知道你们究竟定罪依据的是哪种行为,才好去争辩无罪,还是轻罪”;

于是法官组在两方间作“墙头草”,“我觉得双方都有道理,原来法官这么不好当。”

修改数十遍的庭审笔录,增加又删掉的证据,每个环节的设计和疏漏,公邮里密密麻麻的修正意见。我们在团队活动中针锋相对,慢慢了解又越发质疑,辩护不是一个律师的事情,审判也不是法律条文的照搬照抄——到底该怎么做,到底能做什么,感知到这些,大概是法律诊所在法学教育中独树一帜的授课目标。

“我的收获远超出了我自己的预期。在诊所值班的过程中,我不仅有机会与形形色色的当事人接触,锻炼了我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处事能力,而且在向当事人提供专业的建议的过程中,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