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一)

合集下载

(浙江专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 诗歌(1 沁园春)试题

(浙江专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 诗歌(1 沁园春)试题

专题1:诗歌(1沁园春)李仕才给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沁.园春( ) ②漫.江( ) ③百舸.争流( )④怅寥廓..( ) ⑤峥嵘..( ) ⑥挥斥方遒.( )答案 ①qìn ②màn ③ɡě ④liáo kuò ⑤zhēnɡ rónɡ ⑥qiú(2)多音字①看⎩⎪⎨⎪⎧ 看.守( )看.见( ) ②尽⎩⎪⎨⎪⎧ 尽.管( )尽.情( )③曾⎩⎪⎨⎪⎧曾.经( )曾.祖( ) 答案 ①kān/kàn ②j ǐn/jìn ③cén ɡ/zēnɡ(1)⎩⎪⎨⎪⎧ liáo ( )廓姓Liào ( ) (2)⎩⎪⎨⎪⎧万户hóu ( )气hòu ( ) (3)⎩⎪⎨⎪⎧ è( )止jié( )力 (4)⎩⎪⎨⎪⎧ jìnɡ( )自由jìnɡ( )然答案 (1)寥/廖 (2)侯/候 (3)遏/竭 (4)竞/竟1.成语积累(1)峥嵘岁月:峥嵘,山势高峻,比喻超越寻常,不平常。

指不寻常的日子。

(错点提醒:褒义词,侧重指革命生活。

)(2)风华正茂: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

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

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错点提醒:适用对象是青年。

)(3)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

形容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2.近义辨析(1)独立·独力辨析“独立”指不依靠他人,也指单独地站立。

“独力”指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做)。

前者指不依靠他人,后者指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

运用①那棵苍松________山顶,任凭风雨吹打。

②他________撑起一个风雨飘摇的家。

答案①独立②独力(2)意气·义气辨析“意气”指意志和气概,也可指志趣和性格,还可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高考冲刺-新人教版2019届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综合训练(12套有答案)

高考冲刺-新人教版2019届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综合训练(12套有答案)

2019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练(1)李仕才一、古诗词欣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外舅郭大夫[注]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慨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

陈则留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作。

外舅:岳父。

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诗人的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诗人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诗人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诗人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E.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

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2.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参考答案】1.DE [D项“设问”应为“反问”。

E项“含蓄委婉,慷慨悲壮”错,应是“通俗易懂,自然纯朴”。

]2.①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关心思念。

面对信使,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到不好的消息,表现出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怀。

②抒发了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

诗人年事已高,愁病交加,却还得忍受与妻子儿女的分离之苦,不禁悲从中来。

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子儿女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

二、文言文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卷语文(一)(附答案)精品文档8页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卷语文(一)(附答案)精品文档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卷语文(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和第Ⅱ卷(共108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磨.盘蓦.地秣.马厉兵暮.鼓晨钟B.庇.护裨.益筚.路蓝缕刚愎.自用C.对峙.窒.息叱.咤风云栉.风沐雨D.畋.猎腼腆.恬.不知耻暴殄.天物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寥廓兴高彩烈颐指气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端祥藕断丝连计日程功为渊驱鱼,为丛驱鹊C.辩解甘败下风变本加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D.诀窍顾名思义和颜悦色天网恢恢,疏而不漏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他的功绩仿佛早就为时间所______,他也从不向别人说起自己光荣的过去。

②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中一个_____解决的严重问题。

③一座占地面积相当于600个足球场,融商务贸易、金融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城刚刚______专家论证,预计6月初破土动工。

A.淹没亟待经过B.湮没急需通过C.湮没亟待通过D.淹没急需经过4.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他这些年如天马行空....般在国内国外四处游历,见识增长了不少,对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B.提起旅游佳处,过去的21世纪乐园并不被人们青睐,经过整修和开发,现在的2l世纪乐园已令人刮目相看....。

C.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以后,航天员杨利伟随中国代表团对香港、澳门进行了短时间的访问,令港澳各界人士交口称誉....。

D.肩负着严肃使命的文学,自然不再注重“传奇”,不再注重趣味和愉悦,读起来也得正.襟危坐...,跟读经典差不多,不能再那么马马虎虎、随随便便的。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测试卷古诗文阅读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测试卷古诗文阅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测试卷:古诗文阅读(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______________,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______________,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柳永《望海潮》)(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3)____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

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表现自己孤独寂寞之情,并因此而觉愁浓酒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在《定风波》中借自然风雨以抒发自己傲然无畏、从容镇定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12分)送杨少府贬郴州王维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

②青草瘴:《番禺杂编》中有“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这首诗表现送别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19高中语文综合模拟卷诗歌鉴赏题库

2019高中语文综合模拟卷诗歌鉴赏题库

2019高中语文综合模拟卷诗歌鉴赏卷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小题,共9分李存勖《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

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前两句中“曾宴”点明对往事的回忆,描写了二人相会时清歌凤舞的欢乐场景。

B.中间两句描写了宴会结束后悲痛的送别场面,“长记”照应“曾宴”,画面一喜一悲。

C.最后两句描写了分别时“残月落花烟重”之景,引起了词人别后的无限相思之情。

D.“如梦”是本词的词眼,叠用两个“如梦”点明了词人回忆往事时的惆怅和伤感。

15、这首词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词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6分)【解析】C项,“残月落花烟重”应是描写眼前之景,不是分别的。

2.对比。

(2分)今昔情景悬殊,过去两人宴游、唱歌跳舞充满欢乐,分别时也是依依不舍,缱绻多情。

(2分)这一切像一场梦,眼前一派萧瑟凄凉之景,心上人杳然无踪迹,此人夜不成寐。

今昔对比鲜明,足见词人情深愁重。

(2分)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小题,共9分归王官①次年作司空图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②。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③久,不必门多长者车1注释]: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④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精品]2019届高三语文仿真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新版

[精品]2019届高三语文仿真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新版

2019高三年级高考仿真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

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

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

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

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

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蜀道难》(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蜀道难》(含解析)

《蜀道难》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蜀道难》李白·唐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欲度愁攀援。

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参历井仰()息,以手抚()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嚱凫巅栈猱扪胁膺巉豗砯嵬吮嗟(二)情境默写1.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来描述蜀地与秦塞的连接,其诗曰:(),()。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拟人、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是:(),()。

3.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4.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两句诗,写出了行人过青泥岭时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细节。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两句的句子是“(),()”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7.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8.李白《蜀道难》中“(),()”两句,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极言蜀道来之不易。

9.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模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一含解析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模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一含解析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模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一含解析仿真综合练(一) 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赤壁歌送别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 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②唐突: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被一扫而空。

“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诗人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战场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解析:选C C项,“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从此诗诗题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

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通过古人古事,抒发怀古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

参考答案:①怀古之情。

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

②送别之意。

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

希望朋友观看到赤壁古战场景象后,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

[白话诗歌]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也会看到当时大战留下的争斗的遗迹。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联练题(1)含答案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联练题(1)含答案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联练题(1)含答案⑥丹·罗斯嘉德发明的“雾霾塔”是一种利用静电吸附尘粒原理的环保装置,脏空气滔滔不绝....地从塔顶进入后,能在塔中间得到净化。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解析:①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此处使用正确。

②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

此处用错对象。

③等而下之:指跟某一事物比较起来更差。

此处使用正确。

④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此处使用正确。

⑤滥竽充数:借指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此处使用不合语境。

⑥滔滔不绝: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此处用错对象。

答案:D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密,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解析:B项,根据前文“落款出错,一时又无法弥补” “连声道歉”这个语境,“献丑”不符合语境,是谦辞,在展示作品或演出时,表示自己技能很差。

不是道歉语。

C项,垂询: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用于此处不得体。

D项,内人:用以称自己的妻子。

此句是说郭教授的妻子。

不得体。

故选A。

答案:A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C)在朗格诺斯看来,刚性美和柔性美并不是彼此对立的,__①__相反相成的。

森罗万象中有丰富多彩的美,既有刚性美,__②__有柔性美,没有柔的一面就不能显出刚的一面,没有刚__③__不能显出柔,__④__两种美是相对而产生的。

__⑤__,在他看来,柔不如刚,小溪不如大河,爝火不如星光。

江苏省扬州市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复习 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复习 含答案

课题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重点、难点重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难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形象鉴赏题●真题演练1、(2012·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邹明府游灵武[注]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鉴赏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特点的题.从题目中“明府”一词的使用及注解中的“尊称”一词,可见诗人对邹明府的态度应为尊敬赞扬.然后,根据“马不肥”“债多”可推断其为官清廉,生活清贫,而“载书归”除了印证其“清廉”的特点外,也表现出主人公的情趣爱好,以及为人清高不与官场俗世同污的性格.诗歌除了以叙事写人外,还以景衬人,颈联中的“雪”隐隐透露出邹明府的清廉清洁,而“风透卧衣”更是显示出他身上衣单的困窘之状,由此可见其清贫自守.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2、(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鉴赏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解析词作上片前两句描写了词人的容貌形象,后两句则表现了词人的品质.这位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睁睁地睥睨环宇;一副面带“病”容又颧骨凸起的奇特形状,一个“怪”字写出了他容貌奇特的整体特征.其中,“发短”暗对清朝的“长辫”,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而他的心态却仿佛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3、(2012·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解析本题从诗歌意象表达效果的整合和主体意象的作用的角度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1)先具体分析前两句所写到的意象的表达效果,然后进行整合.“晓路”点明起航的时间是清晨;“雨萧萧”写出起航时的天气状况;“江乡叶正飘”既交代了季节是秋季,又写出了诗人所见的落叶飘飞的景象.“雨萧萧”与“叶正飘”写出了秋景的凄清萧条.(2)“孤舟”在本诗中是一个主体意象,是全诗的线索,联结着诗中其他意象和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想.首联和颔联为“孤舟”的出现提供了背景,颈联从“帆”“桨”正面写“孤舟”,尾联写“孤舟”停宿之所,寄托了诗人借枫桥一抒幽思的情怀.孤舟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4、(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ɡ):悲伤.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解析根据“凤凰”“醴泉”“山冈”这些意象的特点和“彻九州”“望八荒”的动作可分析出“凤凰”的品性.●课堂反馈1、(2013·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志趣.2、(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解析分析山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逐句分析原诗,同时抓住关键词.一、二句突出山泉淡泊无名;三、四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五、六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七、八句赞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是托物言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南歌子[宋]贺铸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易醉扶头酒[注],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注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图.4、(2012·湖南)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课后测评1、(2012·四川)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子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注子规: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解析把握古诗的思想情感,可以借助的方法比较多,本诗可以从意象(子规)、人物形象(远客)、关键词(“空”“断肠”“春残”)、关键句(催归催得谁归去)等角度着手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漫兴九首(其七)杜甫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初夏风景图?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描绘出“雉子”“凫雏”怎样的生活状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杨花撒落小径,好像铺上了白毡;片片荷叶缀满小溪,好像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这幅初夏郊野的杨花飘飞、荷满小溪的图画,由小径、杨花、白毡、小溪、荷叶等景物构成.(2)第三句描绘了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不易为人所见的情景;第四句描绘了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的情景.这两句紧承前两句的写景转而写动物,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PPT(见附件)第二课时语言赏析题●真题演练1、(2008·上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解析“雪”比喻的是白发,“朱”代指容颜.两相对比,表现出容颜过早衰老,诗人所表达的哀叹感情自然流露出来.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杳杳寒山道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诗中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淡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为一体.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望远行李璟碧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余寒不去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注]生.注二毛:指头发斑白.请赏析“辽阳月,秣陵砧”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辽阳征夫对月思乡,秣陵守妇砧上捣衣,虚实结合,传达出相思之情,并巧妙暗示季节的更替.解析答题要点为:画面描述,点出手法,表达效果,“手法”答成“意象叠加”亦可.●课堂反馈1、(2013·湖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钓船归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关键词赏析)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解析“春深”点明暮春时节,令人联想到百花落尽、绿叶茂盛的景象,词人写绿之“净”,正是要表现自己内心之“净”,外在景物与词人内在心灵完全契合.2、(2007·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诗眼赏析)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的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3、(2012·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诗人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2)“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第四句写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清瘦”用拟人手法突出其峭拔的形象、高洁超脱的姿态.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诗人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诗人究竟是在写山还是在写自己,已很难分得清,物我融为一体,言有尽而意无穷.●课后测评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小园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请简要分析“山光窥短墙”中“窥”字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窥”,偷看,写山光探头进入短墙,窥视小园中的景物,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从侧面突出了小园景色之美.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唐]韩偓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古人写诗常用“自”“空”二字.你认为诗中加点的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描绘出了经泉州军洗劫后,村庄一切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的荒凉萧条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寄身离乱、感时伤怀的情感(或“对泉州军的愤懑,对百姓不幸遭遇的同情”).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长安夜雨薛逢①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白发新添”).●PPT(见附件)第三课时表达技巧鉴赏题●真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2)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与友相约,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4、(2013·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春蚕食叶响回廊”是想象他在静静的考场上“沙沙”地写字,如“春蚕食叶”,是虚写.“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解析词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词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词人主观想象得到的.例如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词人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是写实;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的,属于虚写.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6、(2013·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解析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字句,三层对比:喜与忧的对比,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比,“久”与“偶”在时间上的对比.作用上,运用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的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课堂反馈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怀秦髯李彭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本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指出并具体分析其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衬.作者以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心情的苦闷,又以心情的苦闷反衬对友情的执着,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2、(2012·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使用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或: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解析回答此题首先要熟悉诗歌的表现手法,然后根据诗的特点和题目要求逐步缩小答题范围.这是一首描写田园安乐生活的诗歌,选取其中写景的诗句来分析,我们可以考虑这几个方面:表现的主旨是明色调的,写景是为了突出这个主旨;诗句对仗工整,尤其是色彩的对照鲜明,可以考虑映衬、渲染之类的手法;节奏独特,记忆深刻的话,我们很快就能联想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诗句的写景方法.●课后测评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眼儿媚朱淑真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绿杨、海棠、红杏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客意[金]元好问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注了了:了然,清楚.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虚实结合(以虚写实).诗歌第一句是“实”,写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虚”,写想象中仿佛看见了回乡的路,看见儿女们在山间眺望,听到了他们在计算归期.拓展了诗歌意境,使“客意”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深沉.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渔家傲①王安石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②,穿云入坞寻游伴.却拂僧床褰③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注①本词写于作者变法失败罢相后归隐金陵时期.②款段:本指马行迟缓的样子.③褰:撩起.(1)请分别简要概括本词上下片的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手法?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词中作者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片写春游山中,下片写昼寝山寺.(2)①夸张.以“千岩万壑”极写春色无边,表现享受春光的喜悦.②比喻.将松涛声比成急促悲鸣的管乐之声,形象生动,暗示作者所处的环境.③对比.以“千岩万壑春风暖”与“一弄松声悲急管”的对比,暗示了身处顺境与逆境时的不同心情.④虚实结合.“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虚写梦境,“西看窗日”实写梦醒,虚实结合,写出眼前的无奈.(3)山花烂漫,春风和煦,作者心闲意静,不禁沉醉其中;但是美好的春色也不能完全让他忘怀现实,只得昼寝僧床,排遣苦闷;然而好梦不长,作者迅即回到了现实,失意之。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2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2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15.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内容)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14~15题。

潭州【唐】李商隐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合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

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谁,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

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一轮温习专题检测“古代诗歌阅读”仿真高考练(一)

(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一轮温习专题检测“古代诗歌阅读”仿真高考练(一)

专题检测“古代诗歌阅读”仿真高考练(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酒楼秋望华岳[注]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整理付杯盘。

[注] 华岳:南宋爱国诗人,写作此诗时正处于南宋国势跕危之际。

(1)以下对诗歌的明白得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西风吹客”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耐人寻味的“西风”特点,“上阑干”点明登楼,“万里无云”写秋季特点,“宇宙宽”写诗人感觉。

B.颔联,紧承第二句,用俯视、仰视相结合的手法由低到高描述景物,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层次分明,且色彩鲜明艳丽。

C.首颔两联,景物描述表现了天地之大、宇宙之阔,形象地刻画了秋季天朗气清的特点,同时表现出诗人面对秋色生发的悲凉难过的情怀。

D.颈联,“摇”写花枝随风摇摆仿佛人在舞动的样子,“软”写枝条如腰肢般柔软,两个词融花与舞为一体,写出了婀娜神态和旖旎风光。

E.在表达技术上,诗歌利用了比拟的手法,如“西风吹客”;双关的手法,如“句不寒”;以乐景写哀情,如描述秋水云霞的“碧”“红”等。

解析:选CE C项,“生发的悲凉难过的情怀”错误,应该是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情怀。

E项,“双关的手法,如‘句不寒’”错误,利用双关手法的是“枝尤软”,“句不寒”利用了比拟的手法。

(2)与《过零丁洋》尾联相较,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不同。

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将个人情感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当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表面上写诗人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那么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情感加倍激越。

2.(2018·武汉调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

(11分)古树①杜濬闻道三株树②,峥嵘古至今。

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试题一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鹅湖秋水绿,
落霞尚凝情。

风起千荷韵,
月明一夜情。

听雁怜湖水,
望鱼忆渔舟。

伤心独自立,
碧波空复愁。

1. 请简述诗中表达的景物描写。

(10分)
请你根据所给的提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校园足球比赛
内容要点:
1. 足球比赛在学校的运动场举行;
2. 不同班级组成多支队伍,比赛规则公平公正;
3. 队员们为了比赛付出了很多努力,导师和家长们都到场为他们加油;
4. 比赛过程中,队员们战胜自己,发挥出色;
5. 最终,每个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最重要的是大家都享受了比赛的乐趣。

要求:
1. 文章具有逻辑连贯性,条理清晰;
2. 语言流畅,表达准确,注意文法、标点和字词使用的规范性;
3. 可适当发挥,但内容要紧扣提示,不要简单照抄;
4. 不得使用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题目: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内容要点:
1. 运动员的姓名、国籍和擅长项目;
2. 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及荣誉;
3. 运动员的努力和拼搏精神;
4. 运动员的偶像形象对我影响的方面。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训练古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含解析)练习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训练古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含解析)练习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训练古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含解析)练习李仕才1.(导学号421363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选取细节显示江景特点,正面勾勒古战场景象。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词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通过借助车马到达千里之外的例子,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借助外物的重要性。

(2)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以想象手法来写对方的相思之苦。

答案:(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达到了本质的飞跃:“ __________________”——忘记了空间;“__________________”——忘记了时间。

主客皆进入了“ ______________”的豁达超然之“乐境”。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物与我皆无尽也(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阐明逍遥自在、无所待的状态。

2019版高考一轮复习江苏专版:板块1 专题2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1)

2019版高考一轮复习江苏专版:板块1 专题2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1)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一)(时间:60分钟分值:110分)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夜过鉴湖戴昺推篷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其四)苏轼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1)《夜泛西湖(其四)》前两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5分)答:解析:“菰蒲”“水”是诗人放眼所见,是视觉;“香”是嗅觉,以视觉和嗅觉描写相结合来表现西湖夜景;另外“香”字饱含了诗人的惬意欣喜,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夜景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视觉嗅觉相结合,寓情于景。

(2)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在湖上泛舟,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答:解析:戴诗中的意象“子规”即是诗人思乡心切的表现。

子规即杜鹃,其鸣声很像“不如归去”,这种啼鸣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苏诗写的则是诗人夜泛西湖所见的美景,表达了其对西湖的喜爱。

参考答案:戴诗表达了回乡心情;苏诗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期待)。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夜宴观石将军舞李益微月东南上戍楼,琵琶起舞锦缠头①。

更闻横笛关山②远,白草胡沙西塞秋。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 ①锦缠头:赠送给舞蹈者的锦帛。

②关山:笛曲名,《木兰诗》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句,后人以此谱了《关山月》《度关山》等曲。

(1)这两首诗都写到笛声,其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5分)答:解析:笛声,是一种悲凉凄切、清远悠扬的音乐,在万籁俱静的黄昏,在暗霜凝聚的深夜,在夕晖余照的古城,在秋风瑟瑟的边塞,永恒地回响着一支支清旷悠远的笛声,诉说着人生中的迷离风景和风景中深重低沉的呜咽。

漂泊颠沛的游子闻笛伤怀,归心似箭;戍守边关的将士闻笛兴感,思家念亲;宦海沉浮的迁客闻笛嗟怨,自伤自悼。

把握了这个意象,本题就好回答了。

高考总复习《语文》“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题考试题

高考总复习《语文》“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题考试题

“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一)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郎士元①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

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中原士庶大举迁居东南,史称“衣冠南渡”。

(1)颔联和颈联从自然特点、、三方面来写“吴越风烟”。

(4分)解析:颔联写自然环境的清静幽谧、景色优美,突出吴越人的居住特点;颈联运用“衣冠南渡”的典故,突出其历史渊源。

参考答案:居住特点历史渊源(2)请简要赏析“避地衣冠尽向南”一句的艺术技巧。

(4分)答:解析:“避地衣冠”是用典,以“衣冠南渡”的典故,既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

“衣冠”运用借代手法,借指士庶。

参考答案:①运用借代手法,以“衣冠”借指士庶。

②运用“衣冠南渡”的典故,既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注]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鲈鱼正美:西晋张翰,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1)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运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怅惘之情。

(4分)解析:“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参考答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2)“紫菊”和“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起到什么作用?(4分)答:解析: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作用主要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思考。

先立足全诗理解这两个意象的具体含义,再分析诗人在它们身上所寄托的情感。

参考答案: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景色。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堂的莲花,使人产生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之情。

2019高考语文一轮选练编题1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高考语文一轮选练编题1含解析新人教版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选练编题(1)一、古诗词欣赏阅读下面这首曲,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夜雨徐再思①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②,棋未收,叹新丰孤馆③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只做过“嘉兴路吏”,创作此曲时,他旅寄江湖,已十年不归。

②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

③新丰孤馆:《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受尽店家冷遇。

1.“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三句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把自己的思念抒发得更加深婉动人。

下列诗句中使用了类似手法的两项是( ) A.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B.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江汉》)C.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适《除夜作》)D.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E.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2.“落灯花”一句源自南宋赵师秀的《约客》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请分析本曲与赵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答:【参考答案】1.CE [C、E两项都使用了虚写想象,属于对写法,自己思念家人,却想象家人在思念自己。

]2.(1)内容不同:①时令不同:赵诗写的是黄梅时节,而本曲写的是秋夜。

②地点不同:赵诗写的是在自己家里,而本曲写的则是客居驿馆。

③情境不同:赵诗写约客未至;而本曲则写作者客居孤馆,举目无亲,只能和自己下棋来消磨时光。

(2)情感不同:赵诗:作者内心稍有着急、失落,但不乏闲逸之感。

本曲:表达了作者的羁旅客愁及因不得志而备受冷落的伤感。

二、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一)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赤壁歌送别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②唐突: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被一扫而空。

“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诗人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战场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解析:选C C项,“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从此诗诗题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

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通过古人古事,抒发怀古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

参考答案:①怀古之情。

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

②送别之意。

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

希望朋友观看到赤壁古战场景象后,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

[白话诗歌]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也会看到当时大战留下的争斗的遗迹。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与俗世隔绝。

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解析:选B B项,“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但没有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体现归隐态度坚决的是“流水如有意”。

(2)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

(6分)答:解析:“诗中有画”是苏轼赞美王维诗歌的句子,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我们在赏析诗歌颈联的时候要抓住景物的特点,特别是景物的色彩、线条、构图等,要能由诗句想象出一幅幅的画面,突出诗歌的画面美。

参考答案: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②这幅图以具有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

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白话诗歌]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

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

②伏波:这里指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像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④濯缨: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

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志节坚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两人行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解析:选B 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解析:尾联说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濯缨”是化用《楚辞》里《渔父》的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有与友人共勉之意。

同时,尾联还化用了李陵赠别苏武的诗句“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表达与朋友分别时的感伤。

参考答案: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两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

②用典。

“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如回答“化用前人诗句”并分析亦可)[白话诗歌]从被贬永州开始,熬过了十年的困顿生活才得以重返京都长安,可谁又料到会再次被贬到更为遥远的岭南之地。

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所到之处,风光烟景依然如故,而马援庙前的石人早已被草木所遮掩,只遗下废墟一片。

只因慵懒粗疏不愿同流合污,而招来小人的非难、排挤和打击,看来今后不要再指望用文章去博得什么好名声了。

今天我们不用像当年的李陵、苏武那样去河中“濯长缨”来表示惜别了,因为我们分别时已泪流千行,足可用此泪水来“濯缨”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上句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解析:选B B项,颔联上句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分)答:解析:“前两联”明确了鉴赏的范围,“如何写景”“有何作用”明确了鉴赏的角度。

从写景的方式来看,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有反衬。

解答第二问时要联系诗歌的情感,由注释和“故国逢春一寂寥”来看,诗歌抒发的是哀情,而景却是美景,很容易联想到以乐景写哀情。

答题时不仅要说出术语,还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①虚实结合。

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

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虚实结合,表达了对即将分别的朋友的深情与不舍。

②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

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写景的手法还可以考虑视听结合)[白话诗歌]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长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叫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你路经的九华山路云雾缭绕,寺宇时隐时现,眼前的清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明确坚定,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

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代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解析:选C 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错,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出来的。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解析:本联写了“云”“薄暮”“急雪”“风”等意象,景物描写苍凉悲壮,因此可以归纳为“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营造氛围、点题、借景抒情等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①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在战乱之中悲凉的内心;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

[白话诗歌]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

黄昏时乱云低垂,急下的雪花在风中飘舞回旋。

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忧愁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田家行王建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