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消化系统肿瘤用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1年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1年版)消化系统肿瘤用药一、索拉非尼 (48)二、瑞戈非尼 (49)三、仑伐替尼 (50)四、多纳非尼 (51)五、阿替利珠单抗 (51)六、信迪利单抗 (53)七、卡瑞利珠单抗 (55)八、替雷利珠单抗 (57)九、帕博利珠单抗 (59)十、曲妥珠单抗 (61)H■•一、阿帕替尼 (62)十二、纳武利尤单抗 (63)十三、维迪西妥单抗 (66)十四、伊马替尼 (67)十五、舒尼替尼 (69)十六、阿伐替尼 (70)十七、瑞派替尼 (71)十八、依维莫司 (72)十九、索凡替尼 (74)二十、贝伐珠单抗 (75)二十一、西妥昔单抗 (77)二十二、吠喳替尼 (79)发生4级或复发性3级不良反应,虽然进行治疗调整但仍持续存在2级或3级不良反应,应永久性停用卡瑞利珠单抗。
严重者或诊断存疑者可由消化科、风湿科、皮肤科、呼吸科、肿瘤科等组成的免疫不良反应MDT进行会诊。
5.本品在N65岁的老年患者中应用数据有限,建议在医师的指导下慎用,如需使用,无需进行剂量调整。
不建议在妊娠期间使用本品治疗。
目前本品尚无针对中重度肾功能损伤患者的研究数据,中重度肾功能损伤患者不推荐使用,轻度肾功能损伤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慎用本品,如需使用,无需进行剂量调整。
目前本品尚无针对中重度肝功能损伤患者的研究数据,中重度肝功能损伤患者不推荐使用,轻度肝功能损伤患者无需进行剂量调整。
6.在使用本品之前应避免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本品的药效学活性及疗效。
但在本品开始给药后,可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免疫介导性不良反应。
7.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的处理:在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中,70%〜80%发生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
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大多发生在体表皮肤,少数可见于口腔黏膜、鼻腔黏膜以及眼睑结膜。
发生于皮肤的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 初始多表现为体表鲜红色点状物,直径W2nmi,随着用药次数增加,病变范围可逐渐增大,多为结节状,也有斑片状,颜色鲜红或暗红,需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
(完整word版)原料药结构确证研究指导原则
原料药结构确证研究指导原则(讨论稿)一.前言凡合成、半合成药物,天然物中提取的单体,以及药物组分中的主要组分,均应确证其化学结构(包括构型)。
确证结构的方法,主要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包括IR、UV、NMR、MS,结合经典的理化分析和元素分析。
需要时还应增加其它方法,如差热分析、热重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等。
手性药物的构型确证,可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旋光光谱(ORD)、圆二色谱(CD),以及化学方法。
基本原则是,提供充分的试验数据和图谱,正确进行解析,能够确凿证明药物分子的结构。
1.单体:详细解析各波谱数据与结构的关系,推断其化学结构,结合理化分析、元素分析和其它试验结果和数据进行综合论证,得出确证其化学结构的结论。
不同来源的单体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合适的确证方法,但均以所提供的资料能够充分证实化学结构为原则。
2.组分:可分为下列两种情况(1)少组分:即从天然物中提取或生物合成的含有2—4个组分的混合物。
一般应将药效成分分离出单体,按单体化合物要求确证其结构,提供其理化试验数据。
(2)多组分:应确证其主要药效成分的结构及其它组分的化学类型。
确定影响药效和毒性的主要组分,提供有关检测数据及含量。
抗生素类各组分的比例要求按“新药审批办法”附件一之说明6中的要求办理。
从天然物中提取的含有2—4个组分(少组分)及多组分新药,原则上应使用经典的提取方法或其它分离技术,如制备色谱(TLC,HPLC),分离得到主要药效成分单体,按单体项目要求进行化学结构确证。
在组分多,含量少,难于得到单体时,可使用联机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气相色谱—付利叶红外联用(GC—FTIR),质谱—质谱联用(MS—MS),辅助组分结构的验证及定量分析,但仅此不能作为结构确证的完全和充分的依据。
3.测试样品和对照品:测试样品必须是申报资料中所用生产工艺所得,按申报资料中精制方法精制。
肿瘤专科临床药师工作指南
肿瘤专科临床药学肿瘤学是研究恶性肿瘤的发生过程与防治措施的学科,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主要阐述肿瘤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与发病学、病理学与生物学特征、癌前病变、实验室与动物实验研究、癌转移与复发的机理、肿瘤增殖动力学与时间学、肿瘤免疫学与遗传学、抗癌药物筛选与临床前药理研究、早期诊断与临床综合诊断、新诊断技术与治疗方法的开拓及应用、防治机构的建立、普查与预防措施等;二是临床肿瘤学部分,主要阐述各类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学及临床病期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学及疗效评价、预防措施等。
临床药师学习与实践主要侧重于临床肿瘤的内科治疗,即以肿瘤发生机理与诊断等为基础,以较为常见的肿瘤病种为线索,以各类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为目的,通过临床实践,真正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树立团队合作共同承担为病人服务的理念。
一、培训目标(一)学习和巩固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强化本专业的药物知识,构建开展临床肿瘤药物治疗的背景知识结构,逐步形成临床思维模式。
(二)通过1年时间的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培训,掌握临床肿瘤学科的基本知识,熟悉肿瘤学临床医疗过程。
要求能准备询问病史,正确书写医疗文书,掌握临床常见肿瘤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三)掌握常用抗肿瘤药物的单独治疗和组合治疗方案的药理、药效、药动、毒理、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物理、化学和药效的)、剂型、药物评价。
二、培训方法(一)培训时间:全脱产培训一年。
全年实际工作(学习)日不得少于49周,1960小时,其中临床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765小时,业务知识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95小时。
(二)培训老师:一名专职临床药师和一名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肿瘤科临床医师组成培训小组,每个培训小组带1~2名受训者参与临床用药实践。
三、培训内容与要求通过一年的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受训学员应达到“四个基本和四项技能”,即符合肿瘤学培训各项基本要求,达到承担临床任务和自我提高的基本素质,建立独立或协作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临床操作和沟通的基本技能;四项技能是临床知识与医疗文件技能,临床药物知识与用药实践技能,交流沟通技能以及专业学习与科研技能。
(完整word版)ChIP实验流程整理
1、ChIP实验用的苗是正常光照条件下生长的四周大的苗子,取1.5克嫩苗组织,放入50ml 1%甲醛溶液中,抽真空交联。
2、用2。
5ml 2M甘氨酸溶液停止交联反应。
3、水洗苗子数次,然后将苗用吸水纸吸干,液氮碾磨,然后用25ml提取缓冲液1重悬.extraction buffer I0。
4 M sucrose,10 mM Tris-HCl, pH 8,10 mM MgCl2,5mM b-mercaptoethanol,0.1mM phenylmethylsulfonyl fluoride [PMSF],1* protease inhibitor; Roche),4、用神奇滤器或者是金属筛过滤,然后4000rpm, 4℃离心20分钟5、用1ml提取缓冲液2,重悬沉淀物,14,000 rpm ,4℃离心10分钟。
extraction buffer II0.25 M sucrose,10 mM Tris—HCl, pH 8,10mMMgCl2,1%Triton X-100,5mM b—mercaptoethanol,0。
1mM PMSF,1*protease inhibitor)6、用300ul提取缓冲液3,重悬沉淀物,14,000 rpm ,4℃离心60分钟.extraction bufferIII1。
7Msucrose,10mMTris-HCl, pH8,0.15%Triton X—100,2mMMgCl2,5mMb-mercaptoethanol,0.1mM PMSF,1*protease inhibitor)7、粗核提取物用200ul裂解缓冲液重悬,在冰浴上孵育10分钟,以充分裂解细胞.8、超声处理,以剪切基因组DNA,使DNA大部分断裂成200-1000bp大小,如果能把大部分控制在400-800bp 则更佳。
超声过程中请一定注意要保持样品处于冰浴中,并且处于较低温度。
超声剪切的效果在后续去交联后可以用常规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讨论稿)1 基本原则抗肿瘤药物可分为:(1)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等。
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包括体内外抗肿瘤试验,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2 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2.1 试验目的(1)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2)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3)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和所选用的方法选择相应的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MTT]还原法、XTT{2,3-bis(2-methoxy-4-nitro-5-sulphonyl)-5-[carboxanilide]-2H-tetrazoliu m hydroxide}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染色法、或51Cr 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抗菌药物临床实践的应用指导原则word版
国卫办医发〔2015〕43 号附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订正工作组组长:钟南山撰稿人员:(按姓氏笔划为序)万希润马小军王辰王睿王大猷王明贵王选锭卢晓阳申昆玲吕晓菊刘又宁刘正印李光芒李燕明杨帆肖永红吴永佩吴安华邱海波何礼贤汪复张扣兴张婴元陈晖陈佰义卓超周新郑波郎义青胡必杰倪语星徐英春黄文祥梅丹曹彬颜青参加人员:(按姓氏笔划为序)王水云王金环支修益牛晓辉邢念增朱康顺刘钢刘志敏孙旭光李志远李笑天李筱荣张伟张明刚赵继宗钟明康姜玲夏培元钱菊英董军廖秦平戴梦华目录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根源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根源则 (1)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根源则 (3)抗菌药物在特别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根源则 (5)附录1 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11)附录2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 (13)附录3 特别诊断操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建议 (15)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一、医疗机构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系统 (17)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推行分级管理 (18)三、病原微生物检测 (19)四、着重综合举措预防医院感染 (20)五、培训、评估和监察 (20)第三部分各种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青霉素类 (21)头孢菌素类 (22)头霉素类 (23)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克制剂 (24)碳青霉烯类 (25)青霉烯类 (26)单环β-内酰胺类 (26)氧头孢烯类 (26)氨基糖苷类 (27)四环素类 (28)甘氨酰环素类 (29)氯霉素 (29)大环内酯类 (30)林可酰胺类 (31)利福霉素类 (31)糖肽类 (32)多黏菌素类 (33)环脂肽类 (34)噁唑烷酮类 (35)磷霉素 (36)喹诺酮类 (36)磺胺类 (37)呋喃类 (38)硝基咪唑类 (39)抗分枝杆菌药 (39)抗真菌药 (42)第四部分各种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47)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48)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 (55)细菌性前列腺炎 (57)急性感染性腹泻 (59)细菌性脑膜炎及脑脓肿 (60)血流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 (62)腹腔感染 (66)骨、关节感染 (68)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69)口腔、颌面部感染 (72)眼部感染 (73)阴道感染 (75)宫颈炎 (76)盆腔炎 (76)性流传疾病 (77)侵袭性真菌病 (77)分枝杆菌感染 (80)白喉 (81)百日咳 (82)猩红热 (82)鼠疫 (82)炭疽 (83)破伤风 (83)气性坏疽 (84)伤寒和副伤寒等沙门菌感染 (84)布鲁菌病 (84)钩端螺旋体病 (85)回归热 (85)莱姆病 (85)立克次体病 (86)中性粒细胞缺少伴发热 (87)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根源则抗菌药物的应用波及临床各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升疗效、降低不良反响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要点。
生物标志物在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中应用的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1
2 一、背景
3
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疾病的病因和
4 病理生理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参与肿瘤发生、发展
5 和影响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被相继发现,并在肿瘤早期诊断、疗效
6 评估和预后预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7
生物标志物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广泛运用,在抗肿瘤药物研发
8 中的价值也日益凸显,已逐步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过程中极为重
(一) 定义....................................................................................................................2 (二)分类.....................................................................................................................2
15 物指导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发,特撰写本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
16 适用于抗肿瘤化学药和治疗用生物制品临床研发中生物标志物的
17 应用,旨在系统阐述生物标志物定义、分类和开发,重点说明生
18 物标志物在抗肿瘤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明确基于
19 生物标志物的临床研发中需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抗肿瘤化学药和治疗用生物制品临床研发中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旨在系统阐述生物标志物定义分类和开发重点说明生物标志物在抗肿瘤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明确基生物标志物的临床研发中需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
生物标志物在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中应用的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2021 年 6 月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推荐下载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类疾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多数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有限,缺乏有效的可以治愈的药物,亟需开发新的药物来满足需要。
在抗肿瘤药物的风险效益评估中,医护人员和患者可能愿意承受相对较大的安全性风险,所以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除遵循一般药物临床研究原则外,还应考虑其特殊性。
由于肿瘤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一些新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点;肿瘤疾病的药物治疗也从以往的单纯追求肿瘤缩小向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转变,这些改变使抗肿瘤药物临床疗效评价终点指标也出现较大改变。
因此,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已经变得不适宜,需要更多地探索能加快和促进开发进程的临床研究策略。
本指导原则将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进行阐述,重点阐述在不同临床研究阶段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旨在为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方法学指导。
申请人在进行临床研究时,还应当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SFDA)既往发布的相关指导原则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要求进行,对于一般药物临床研究需要遵从的原则以及与其他指导原则重复内容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抗肿瘤新化合物的临床研究,抗肿瘤生物制品也可参考部分内容,不适用于中药制剂。
药物类别上主要针对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由于非细胞毒类药物(如信号传导抑制剂,生物反应调节剂,激素类等)是目前新药开发的主要方向,本指导原则也将尽可能对此类别药物临床研究的不同之处进行阐述。
本指导原则中的观点仅代表SFDA当前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不能涵盖在新药研发中遇到的所有情况,申请人在研究中应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尤其应注意的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可能对将来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产生影响,因此申请人可以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并及时寻求SFDA 药品注册部门的建议。
(完整word版)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化学实验教学大纲目标本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通过本教学大纲的指导,学生将能够:1. 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2. 掌握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3. 进行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4. 分析和解释化学实验结果。
教学大纲第一章: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1.1 化学实验的定义和意义1.2 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1.3 化学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第二章: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2.1 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介绍2.2 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第三章: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3.1 酸碱中和实验3.2 气体收集实验3.3 沉淀反应实验3.4 燃烧反应实验3.5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第四章:分析和解释化学实验结果4.1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4.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教学方法本教学大纲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的形式,教授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2. 实验演示:通过实际演示化学实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实验的操作要点;3. 实验操作: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际的化学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并掌握实验技巧;4. 讨论和解析:在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解析,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实验的理解。
评估方式学生的研究成绩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操作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2. 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措施的掌握情况;3.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主动研究的表现。
参考资料1. 《化学实验指导书》2. 《化学实验技术手册》3.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以上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的概要,详细内容请参考实际文档。
(完整word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修订稿)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修订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药物临床试验过程规范,数据和所报告结果的科学、真实、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参照国际公认原则,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执行、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第三条药物临床试验必须符合《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原则,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是临床试验考虑的首要因素,并高于对科学和社会获益的考虑。
伦理委员会与知情同意书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
第四条进行药物临床试验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临床试验开始前应权衡试验对受试者预期的风险和获益,判定是否有悖于社会责任和义务。
只有当预期的获益大于风险时,方可开始和/或继续临床试验。
第五条临床试验方案必须清晰、详细、可操作。
临床试验方案在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六条研究者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必须遵守临床试验方案和医疗常规,凡涉及医学判断或临床决策必须由临床医生作出。
第七条所有临床试验的纸质或电子资料均应被妥善地记录、处理和保存,并确保能正确用于临床试验的报告、解释和核对。
第八条试验药物的制备应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原则。
试验药物的使用必须按照被批准的试验方案执行。
第九条临床试验各方应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以保证临床试验遵守临床试验方案和相关法律法规。
第十条参加临床试验的各方应遵守利益冲突回避的原则。
第二章伦理委员会第十一条伦理委员会的职责(一)伦理委员会的职责是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特别应关注弱势受试者。
伦理委员会应对药物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和伦理性进行审查。
(二)伦理委员会应审查的文件:临床试验方案和方案修正案;受试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书及其更新件;招募受试者的方式和信息;提供给受试者的书面资料信息;研究者手册;现有的安全性资料;包含受试者补偿信息的文件;研究者的最新履历和/或其他证明资质的文件;伦理委员会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其他文件。
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型和多种类的移植瘤模型,以较正确和全面地评价候选化合物的抗瘤活性和抗瘤谱。
鼓励使用原位接种模型和中空纤维测定(hollow-fiber assay)等先进的抗肿瘤作用评价方法。
3.1 动物动物要求健康,符合等级动物要求,有实验动物合格证。
雌雄均可,但同一批实验中动物性别必须相同。
小鼠鼠龄为5-6周,体重为18-22克。
评价同一物质的活性时,不同批次的实验必须采用同一品系的小鼠。
3.2 肿瘤模型3.2.1小鼠肿瘤模型可应用的小鼠肿瘤模型包括淋巴细胞白血病腹水瘤L1210和P388、白血病L-615、宫颈癌U14、肝癌H22、Lewis肺癌、黑色素瘤B16、网织细胞瘤M5076、肠癌26、肠腺癌38、乳腺癌CD8F1、艾氏腹水瘤(EAC)、肉瘤-180等,以及以上各种小鼠肿瘤的亚型和耐药瘤等。
3.2.2 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应选用体外试验敏感细胞株进行体内抗人癌移植瘤试验。
模型的建立和使用请注意以下几点:(1)移植瘤一般由相应的细胞株移植而建立,对细胞株和移植瘤的化疗敏感性应予了解。
(2) 移植瘤复苏后一般应传2-3代后再用于体内抗肿瘤试验。
(3) 对模型生长情况应全面了解,尤其是生长快的模型。
(4) 为了保持移植瘤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复苏后移植瘤体内传代应少15-20代。
3.3 试验过程3.3.1 接种肿瘤接种方法主要有皮下接种、腹腔接种和原位接种。
皮下瘤模型:选择肿瘤生长旺盛且无溃破的荷瘤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在无菌条件下(超净台或接种罩),用碘酒、酒精或新洁尔灭消毒动物皮肤,切开皮肤,剥离肿瘤。
将瘤组织剪成1.5 mm3左右,用套管针接种于动物一侧或双侧腋窝皮下;或制成细胞悬液,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无菌生理盐水,一般每只小鼠接种肿瘤细胞数量为(1-5)×106。
腹水瘤模型:无菌条件下,消毒动物皮肤,吸取生长良好的动物腹水,以生理盐水按一定比例稀释后接种于动物腹腔,接种细胞数量一般为(1-5)×106。
完整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试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完整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试验方法及指导原则一、引言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试验是评价抗肿瘤药物作用与效果的重要手段。
其目的是通过药理学与临床学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价药物的抗肿瘤活性、药理学特性、副作用及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完整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试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二、试验设计1.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动物应根据药物作用机制、药物毒性及效果评价指标来选择。
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禽类等。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癌症,可使用转基因小鼠模型进行研究。
2.药物给药途径和剂量选择药物给药途径应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目标靶区来选择。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经口给药、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等。
药物剂量的选择应根据药物的毒性和治疗效果来确定,常采用多剂量组合实验设计。
3.观察指标的选择观察指标应包括药物的抗肿瘤活性指标和毒性指标。
常用的抗肿瘤活性指标有肿瘤体积抑制率、生长延缓时间、生存期延长等。
毒性指标包括体重变化、脏器毒性、血液学指标等。
三、实验步骤1.药物制备和给药药物应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制备,并以适当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
给药过程中要控制好给药途径和剂量,确保药物的有效吸收和分布。
2.肿瘤模型建立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可选择裸鼠移植瘤模型、体内免疫相关模型等建立肿瘤模型。
3.观察药物治疗效果按照药物治疗时间和剂量进行观察,在一定时间段内记录肿瘤体积的变化、瘤内细胞的凋亡情况等。
同时,使用电子显微镜、荧光染色等技术观察药物的作用机制。
4.毒性评价观察实验动物的体重变化情况、脏器是否受损、血液学指标是否异常等,评价药物的毒性。
5.统计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差、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以确定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性。
四、指导原则1.伦理原则药效学试验应符合伦理原则,保护实验动物的权益,确保试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2.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试验设计应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安全性评价药物的毒性评价应充分考虑人体安全性,确保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兼顾。
(完整word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儿童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
儿童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一、临床试验设计儿童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应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在试验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疾病特征,以及药物在儿童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
根据试验目的和试验条件,选择合适的试验设计,如随机对照试验、开放试验等。
二、受试者选择受试者的选择是临床试验的重要环节,应遵循公平、自愿的原则。
在选择受试者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特征,确保受试者具有代表性。
同时,应向受试者及其家长充分说明试验目的、方法、风险等,并获得其知情同意。
三、剂量与给药方案儿童抗肿瘤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应根据儿童的体重、体表面积等生理参数进行个体化设计。
在确定剂量和给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儿童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同时,应进行充分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为剂量和给药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四、临床疗效评价临床疗效评价是儿童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的重要环节,应以临床终点为主要评价指标,如生存期、肿瘤缩小率等。
在评价临床疗效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等因素。
同时,应进行长期随访和安全性监测,为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提供全面评估。
五、安全性评价儿童抗肿瘤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临床研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应对受试者的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严密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同时,应关注药物的长期副作用和潜在毒性,为药物的长期使用提供安全依据。
六、药物相互作用儿童抗肿瘤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在临床研发过程中应进行相关研究。
应了解受试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评估其与试验药物的相互作用风险。
同时,应关注药物的代谢酶、转运蛋白等生物标志物,为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指导。
七、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是儿童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的重要环节之一。
应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制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完整word版)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床旁检测(POCT):在患者床旁进行的以护理为重点的快速检测技术2.个体化诊断:针对个体特点的准确诊断,找到具体病因,并提供个体遗传基因、疾病基因和药敏敏感性等特点的信息。
目标:用药个体化和个体化医疗,例如肿瘤的靶向治疗3.循证医学: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4.循证实验医学(EBLM):根据临床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位病人的情况特点,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结果,使病人的利益最大化。
5.诊断性试验的指标:(1)灵敏度(sen):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病例中,检测阳性例数所占的比例,即真阳性率(2)特异性(spe):真阴性率。
在金标准诊断的“无病”病例中,诊断试验中阴性所占的比例。
(3)阳性预测值(PPV):阳性试验的事后概率。
诊断试验中阳性例数出现阳性反应的概率.(4)阴性预测值(NPV):和阳性事后率相反.(5)准确性(ACC):全部事件中真阳性和真阴性所占的比例(6)患病率(Prev):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的比例。
6.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 curve):决定最佳临界点,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诊断试验的价值。
7.实验诊断学:实验诊断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试验技术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
第二章血液的一般检验1.红细胞比容(HCT、PCV):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指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
等于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每个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的血红蛋白浓度(g).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获得。
(完整word版)CCK8实验原理与步骤
CCK8实验1、在96孔板中配置100卩l的细胞悬液。
将培养板在培养箱预培养24 小时(37C, 5% CO2)。
2、向培养板加入10卩l不同浓度的待测物质。
3、将培养板在培养箱孵育一段适当的时间(例如:6、12、24或48 小时)。
4、向每孔加入10卩l CCK8溶液(注意不要在孔中生成气泡,它们会影响OD值的读数)。
5、将培养板在培养箱内孵育1-4小时。
6、用酶标仪测定在450nm处的吸光度。
7、若暂时不测定OD值,可以向每孔中加入10卩l 0.1M的HCL溶液或者1% w/v SDS溶液,并遮盖培养板避光保存在室温条件下。
24 小时内测定,吸光度不会发生变化。
PS: 1% w/v SDS溶液配制方法:组份浓度:10% (W/V)SDS配制量:100ml配制方法:1•称量10g高纯度的SDS置于100-200ml烧杯中,加入约80ml的去离子水,68 C加入溶解2. 滴加浓盐酸调节pH值至7.23. 将溶液定容至100ml后,室温保存。
注意:如果待测物质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话,可在加CCK8之前更换新鲜培养基(除去培养基,并用培养基洗涤细胞两次,然后加入新的培养基),去掉药物影响。
当然药物影响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不更换培养基,直接扣除培养基中加入药物后的空白吸收即可。
活力计算:细胞活力* (%)=[A(加药)-A (空白)]/[A (0加药)-A (空白)]X 100A (加药):具有细胞、CCK8溶液和药物溶液的孔的吸光度A (空白):具有培养基和CCK8溶液而没有细胞的孔的吸光度A (0加药):具有细胞、CCK8溶液而没有药物溶液的孔的吸光度*细胞活力:细胞增殖活力或细胞毒性活力CCK-8可以用于细胞增殖和毒性分析。
其基本原理为:该试剂中含有WST-8,它在电子载体(1-Methoxy PMS)的作用下被细胞线粒体中的脱氢酶还原为具有高度水溶性的黄色甲瓒染料,生成的甲瓒物的数量与活细胞的数量成正比,因此可以用这一特性直接进行细胞增殖和毒性分析。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统计学设计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统计学设计指导原则》一、背景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临床上常采用抗肿瘤药物进行治疗。
为确保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试验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设计临床试验时,统计学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就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统计学设计原则进行探讨。
二、试验设计原则1.样本容量确定:在设计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时,需首先确定试验所需的样本容量。
通常情况下,样本容量的确定应根据试验的目的、所期望的效应大小以及统计学显著性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样本容量的确定不仅要考虑试验的效力,还要考虑试验的可行性和伦理性。
2.随机分组:在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中,应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治疗组或对照组中,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比较性。
随机分组可以有效减少试验结果的偏差,提高试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双盲设计:双盲设计是一种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即受试者和研究者均不知道受试者所接受的治疗方式,以避免主观偏见的影响。
在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中,双盲设计可以有效减少误差和提高试验结果的可信度。
4.安慰剂对照:在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中,往往需要设置安慰剂对照组,以评估治疗效果的真实性。
安慰剂对照组可以有效排除患者和研究者的主观因素,同时还可以提高试验的比较性和准确性。
5.治疗效果评估:在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中,应根据试验的目的和设计原则来确定治疗效果的评估指标。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生存率、疾病进展率、生存时间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6. 统计分析方法:在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中,需采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生存分析、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等,应根据试验的设计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7.安全性评估:在进行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时,除了评估治疗效果外,还需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应监测和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及时进行处理和报告,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试验实用实用标准操作规程(SOP)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标准操作规程概述: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增殖的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干扰大分子物质代谢、干扰微管系统、抑制拓扑异构酶等。
本操作规程包括与抗肿瘤药物申请临床试验和申请上市有关的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内容,其中着力强调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之间的关联性。
旨在一方面为抗肿瘤药物的非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要求引导科学有序的研发过程,使国内此类药物的研发更趋规范和合理。
本操作规程仅代表目前对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
具体药物的非临床研究应在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药物的自身特点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建立一套包括抗肿瘤药物体内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和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以及抗肿瘤药物安全性和作用新机制的研究。
①有效性研究抗肿瘤药物有效性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索受试物的作用机制、作用强度、抗瘤谱等,为之后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试验中适应症、给药方案的选择提参考信息。
②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1)估算 I 期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2)预测药物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3)预测药物毒性的性质、程度和可逆性;(4)为临床试验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研究计划:(a)小鼠急性毒性测试按照急性毒性测试的常规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突出的化合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参考给药小鼠体重变化情况,评价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并确定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给药剂量。
(b)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根据动物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标准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皮下接种肉瘤S180或肺癌H22瘤株,选择体外活性突出且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设定合适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以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作为阳性对照药物,测定肿瘤生长抑制作为体内活性评价指标。
(c)专利保护范围内的化合物的继续合成申请保护范围较大的专利,合成部分可能具有良好活性的新的化合物,拓展研究范围,发现活性更强的化合物,并申请新的发明专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体外试验至少重复一次。
附注:评价药物抗癌活性的方法:1. MTT还原法1.1 基本原理:四氮唑[MTT,3-(4,5-dimethylib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是一种能接受氢原子的染料。
活细胞线粒体中与NADP相关的脱氢酶在细胞内可将黄色的MTT转化成不溶性的蓝紫色的甲[月替] (formazan),而死的细胞则无此功能。
用二甲基亚讽(DMSO)溶解甲[月替]后,在一定波长下用酶标仪测定光密度值,即可定量测出细胞的存活率。
1.2 操作步骤:1.2.1选用对数生长期的贴壁肿瘤细胞,用胰酶消化后,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l640培养基配成5000个/ml的细胞悬液,接种在96孔培养板中,每孔接种200μl,37℃,5%CO2 培养24 h。
1.2.2 实验组换新的含不同浓度被测样品的培养基,对照组则换含等体积溶剂的培养基,每组设3~5平行孔,37℃,5%CO2 培养4~5 d。
1.2.3 弃去上清液,每孔加入200 μl新鲜配制的含0.2 mg/ml MTT的无血清培养基.37℃继续培养4 h。
小心弃上清,并加入200 μl DMSO,用微型超声振荡器混匀后,在酶标仪上以试验波长为570 nm,参比波长为450 nm测定光密度值。
1.3 结果评定:按下式计算药物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率: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1- OD实验/OD对照) ×100%以同一样品的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反应曲线,从中求出样品的半数杀伤浓度IC50。
合成化合物或植物提取纯品的IC50<10 μg/m1或植物粗提物的IC50<20 μg/m1时,则判断样品在体外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
2. 生长曲线法的基本原理:在最适条件下,肿瘤细胞在培养液中呈指数生长,如取细胞数的对数与培养时间作图可得一条直线,故称此时为对数生长期。
随着细胞密度不断增高,由于代谢产物的积聚及营养物的消耗,细胞生长逐渐减慢以致停止,此时称高坪期或稳定期。
因此药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可通过生长曲线反映出来。
3. 染料排斥试验的基本原理:活细胞有排斥某些染料如伊红、台盼蓝、苯胺黑等的能力,而死细胞由于膜完整性的破坏,可被着色。
因此培养的肿瘤细胞中加入这些染料,一定时间后,对着色和未着色的细胞进行计数,即可算出被杀死的细胞比例。
4. 集落形成法的基本原理:克隆原细胞具有持续增殖能力,当单个细胞分裂6代或6代以上时,其后代所组成的群体(集落)便含50个以上细胞。
通过集落计数可对克隆原细胞作定量分析。
它反映了单个细胞的增殖潜力,故能较灵敏地测定抗癌药的活性,日前被认为是一种较理想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集落形成法可分为贴壁法及半固体培养法两种。
5. SRB法的基本原理:SRB(sulforhodamine 是一种蛋白质结合染料,粉红色,可溶于水。
SRB可与生物大分子中的碱性氨基酸结合。
其在515 nm波长的OD读数与细胞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故可用作细胞数的定量。
MTT法的一个缺点是OD值可随放置时间而变,而SRB法无此现象。
因此更适用于进行大规模的试验。
三、体内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必须选用三种以上肿瘤模型,其中至少一种为人癌裸小鼠移植模型或其它人癌小鼠模型。
试验结果三种模型均为有效,再重复一次也为有效,评定该化合物对这些实验性肿瘤具有治疗作用。
鼓励使用人类肿瘤裸鼠移植瘤模型和多种类的移植瘤模型、原位接种模型和中空纤维测定(hollow-fiber assay)等方法。
1. 动物动物要求健康,符合等级动物要求,有实验动物合格证。
雌雄均可,但同一批实验中动物性别必须相同。
小鼠鼠龄为5-6周,体重为18-22克。
评价同一物质的活性时,不同批次的实验必须采用同一品系的小鼠。
2. 肿瘤模型2.1 小鼠肿瘤模型淋巴细胞白血病腹水瘤L1210和P388、白血病L-615、宫颈癌U14、肝癌H22、Lewis肺癌、黑色素瘤B16、网织细胞瘤M5076、肠癌26、肠腺癌38、乳腺癌CD8F1、艾氏腹水瘤(EAC)、肉瘤-180等,以及各种小鼠肿瘤的亚型和耐药株等。
2.2 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应选用体外试验敏感细胞株进行体内抗人癌裸小鼠移植瘤试验。
模型建立和使用应注意:(1) 移植瘤一般由相应的细胞株移植而建立,对细胞株和移植瘤的化疗敏感性应予了解。
(2) 移植瘤复苏后一般应传2-3代后再用于体内抗肿瘤试验。
(3) 对模型生长情况应全面了解,尤其是生长快的模型(4) 为了保持移植瘤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复苏后移植瘤体内传代应少于15-20代3. 试验过程3.1 接种:肿瘤接种方法主要有皮下接种、腹腔接种和原位接种。
3.1.1 皮下肿瘤模型选择肿瘤生长旺盛且无溃破的荷瘤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在无菌条件下(超净台或接种罩),用碘酒、酒精或新洁尔灭消毒动物皮肤,切开皮肤,剥离肿瘤。
将瘤组织剪成1.5 mm3左右,用套管针接种于动物一侧或双侧腋窝皮下;或制成细胞悬液,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无菌生理盐水,一般每只小鼠接种肿瘤细胞数量为(1-5)×106。
3.1.2 腹水瘤模型无菌条件下,消毒动物皮肤,吸取生长良好的动物腹水,以生理盐水按一定比例稀释后接种于动物腹腔,接种细胞数量一般为(1-5)×106。
3.1.3 原位接种模型原位接种是指将来源于某脏器的肿瘤接种在动物的某脏器,如将人肝癌接种在裸小鼠的肝脏。
原位接种不是常规的方法,但有其优越性,是鼓励使用的方法。
主要有肺、肝、胃、肠、乳腺、颅内等原位接种方法。
3.2 动物分组3.2.1 试验设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治疗组。
3.2.2 治疗组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组。
小鼠肿瘤和腹水瘤接种后次日将动物随机分组,裸鼠移植瘤用游标卡尺测量移植瘤直径,待肿瘤生长至100—300mm3后将动物随机分组。
3.2.3 动物数普通小鼠每组10只,裸鼠6只。
阴性对照组动物数为治疗组动物数×实验组数1/23.3 剂量设置3.3.1 治疗组设高、中、低剂量治疗组,一般按4:2:1设置,高剂量使用最大耐受量或LD10的剂量。
3.3.2 阴性对照组给予相应的溶剂;3.3.3 阳性对照药选用对该动物敏感的、临床应用的抗肿瘤药物,3.3.4 如受试物为一抗癌药物的衍生物或类似物时,必须选用该抗癌药物作为阳性对照药。
3.4 阳性对照药选择原则疗效确切;与被试物质化学结构类似;与被试物质有类似的作用机理。
3.5 药物配制溶于水的药物,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制;如用酸、碱溶解者,可先用小量酸(0.1-0.5N HCl)或碱(NaHCO3、Na2CO3、NaOH)溶解,调节pH在4.5-9.0的范围内。
用乙醇、丙二醇、吐温80、DMSO助溶的药物,或用吐温60、吐温80、2-3%淀粉、0.5%羧甲基纤维素制成混悬液的药物,可腹腔注射或口服,但必须设相同浓度的溶剂对照组。
用注射用花生油配制的溶液或乳剂可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
3.6 给药方案和给药途径分组当日开始给药,根据不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和毒性反应等确定给药方案。
给药途径应与推荐临床用药的途径相同。
给药次数较多,或被试物质溶解性较差,静脉给药有困难时,可考虑使用腹腔给药,但在评价药效时要注意这两种给药途径是有差别的。
可采取瘤周、瘤内、肌肉、皮下给药途径。
腹水瘤试验时一般不能应用腹腔给药途径。
4 评价标准4.1 腹水瘤模型接种给药后,观察和记录动物死亡时间,计算生存天数。
如阴性对照组20%动物存活时间超过4周,表明腹水瘤生长不良,实验作废。
采用中位生存时间(即median survival time,MST)来评价每组的生存时间,其计算公式为:每组鼠数的中间数-中间生存天数前死亡的鼠数MST=(中间生存天数-0.5)+中间生存天数死亡的鼠数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T/C(%)来表示,计算公式为:T MSTT/C % = ────×100%C MSTT MST:治疗组MST ;C MST:阴性对照组MST。
评价标准以125%为界,当T/C%≥125% 时。
视为有效,反之则无效。
4.2 裸鼠移植瘤模型推荐使用测量瘤径的方法,动态观察受试物抗肿瘤的效应。
肿瘤直径的测量次数根据移植瘤的生长情况而定,一般为每周2-3次,每次测量同时还需称鼠重。
肿瘤体积(tumor volume,TV)的计算公式为:V = 1/2×a×b2 或π/6×a×b×c其中a、b、c分别表示长宽高。
两公式的相关性极好,可采用任一公式。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相对肿瘤体积(relative tumor volume,RTV),RTV = Vt / V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