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鸡马立克氏病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鸡类,但也可感染其他禽类和哺乳动物。
这种疾病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其诊断和综合防治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一、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叮咬传播,另一种是通过寄生传播。
由于此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导致了此病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一旦发现了鸡马立克氏病的迹象,应及时进行诊断。
1. 临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鸡只明显发热,羽毛变得蓬乱,食欲减退,饮水量明显增加,甚至出现粘膜出血、下蛋减少等现象。
鸡马立克氏病还会严重影响鸡类的生长和生产性能,使得鸡只的免疫力下降,易患其他疾病。
2. 实验室检测为了明确鸡马立克氏病的病情,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立克次体抗体和DNA,从而明确是否患有鸡马立克氏病。
二、鸡马立克氏病的综合防治分析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鸡马立克氏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
包括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强化免疫防控、加强动物检疫等方面。
1. 环境卫生管理鸡马立克氏病主要通过叮咬和寄生传播,因此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定期清洁鸡舍、消毒饮水器和饲料器,保持鸡舍通风良好,减少叮咬和寄生源的滋生,有助于防止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
2. 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是预防鸡马立克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合理的饲料配方、良好的养殖环境等都能够提高鸡类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 强化免疫防控定期进行鸡马立克氏病的疫苗接种是预防此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提高鸡类的抗体水平,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
4. 加强动物检疫加强动物检疫是预防鸡马立克氏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于新引进的鸡只,需要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其不携带鸡马立克氏病,以免疫苗接种、药物治疗等手段预防该病的传播。
禽病防治—鸡马立克病(动物传染病防治课件)
5、病理剖检
神经型
病变神经粗肿,有时比正常肿大好几倍,呈灰白色或黄 白色,水肿,纹理消失。神经表面偶然可见大小不等的 结节,使病变粗细不匀。病变神经多为一侧性。易与对 侧变化轻微的神经相比较。
图11.6.3 鸡马立克氏病 一侧(右侧)腰荐神经明显变粗(朱坤熹等)
5、病理剖检
内脏型
病变神经粗肿,有时比正常肿大好几倍,呈灰白色或黄 白色,水肿,纹理消失。神经表面偶然可见大小不等的 结节,使病变粗细不匀。病变神经多为一侧性。易与对 侧变化轻微的神经相比较。
4、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不易确定,按病变发生的部位和临床症状, 可型
4、症状
神经型
✓ 病毒主要侵害周围神经。神经受害程度顺序如下: ✓ 坐骨神经最常发生病变,其主要表现为一肢或两肢发生不全麻痹脚向后,呈“劈叉” 姿势,轻者步态不稳,重者蹲伏或躺地不能站立; ✓ 当臂神经受害时,头部下垂或可能出理颈部歪斜; ✓ 迷走神经受害时,可引起失声、素囊麻痹或扩张以及呼吸困难; ✓ 腹神经受害时,常有拉稀症状。
皮肤型
最初见于颈部及两翅,随后遍及全身皮肤, 常见到毛囊形成小结节或瘤状物, 特别是脱毛的鸡体上最易看出。
图11.6.2 鸡马立克氏病 毛囊肿大增生,隆起(朱坤熹等)
4、症状
内脏型:即急性型
常见于50~70日龄的鸡,对肉用鸡威胁严重。 主要表现精神沉郁,不食,突然死亡。体重减轻、 极度消瘦、贫血、苍白及腹泻等非特异症状。
4、症状
图11.6.1 鸡马立克氏病 瘫痪,两脚呈“劈叉”姿势(朱坤熹等)
4、症状
眼型
一侧或两侧眼球虹膜受害,丧失对光线的调节能力, 虹膜正常色素消失,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至弥漫的灰白 色,有鱼眼、灰眼、珍珠眼及白眼病之称。瞳孔收缩, 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整个瞳孔仅仅留下一个针头大小 的小孔。
鸡马立克氏病ppt课件
(3)内脏型 应与淋巴性白血病区别。 ➢马立克氏病常侵害外周神经、皮肤与肌 肉、虹膜,法氏囊受侵害时常是萎缩性 的,而淋巴性白血病则不是这样。 ➢马立克氏病的肿瘤组织是由小、中、大 型淋巴细胞、成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混 合组成,而淋巴性白血病的肿瘤细胞常 为成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组成。
2.实验室检查 包括病毒分离和鉴定、 血清学检查(羽毛琼扩、荧光抗体、间 接血凝等)。
(3)响MD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1)疫苗的质量低劣 生产疫苗使用 的是非SPF鸡胚,污染白血病病毒,影响 马立克氏病的免疫效果;蚀斑数不足, 达不到免疫效果。
2)母源抗体的干扰 避免的方法是 种鸡和子代鸡不用同一种疫苗。
3)MD野毒或强毒的早期感染 即14 日龄内感染,可导致免疫失败。
4)早期感染了免疫抑制性病毒 如传 染性法氏囊病毒、白血病病毒、网状内 皮组织增生症病毒、传染性贫血病毒等。
于羽毛囊上皮细胞,可以脱离细胞
而生存(又叫非细胞结合性病毒),
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疾病
的传播上有重要意义。
2.分类
(1)按血清型可分为
1)马立克氏病血清I型 包括马立 克氏病超强毒、强毒、弱毒株及其人工 致弱毒株。
2)马立克氏病血清Ⅱ型 包括马立 克氏病自然无毒株。
3)马立克氏病血清Ⅲ型 包括火鸡 疱疹病毒。
2.急性型 往往表现突然暴 发,流行迅速,病程较短,不见 有麻痹症状和外周神经症状,但 死亡率很高,剖检时,内脏发现 肿瘤。
病理变化
1.神经型病变 可见受侵害的神经, 如坐骨神经、臂神经、腹神经等,呈灰 色或淡黄色、水肿样,横纹消失,比正 常粗2~3倍;或神经上有大小不等的结节, 粗细不均匀;此病变常为单侧性,将两 侧神经对比可以区别。
鸡马立克氏病发病原因及防制措施
鸡马立克氏病发病原因及防制措施鸡马立克氏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此病的特点是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出现单核细胞浸润,并伴随麻痹和产生内脏肿瘤,它是一种淋巴瘤性质的肿瘤疾病,对养鸡业的发展危害相当严重。
自1970年从火鸡身上分离出火鸡疤疹病毒FC126号病毒株,用以制成疫苗,此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对养鸡业的损失大大降低。
但近几年在许多地区又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流行,现就其发病原因及防制措施简述如下:一、发病原因1.疫苗的质量问题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出现问题,如停电、意外暴晒、超温保存等,或疫苗受到污染、失效、稀释液达不到质量要求等。
2.疫苗的剂量不足或免疫技术的错误疫苗的噬斑单位不足;疫苗稀释后不立即使用或不现配现用,导致疫苗效价降低;稀释倍数错误,造成注射剂量不足;免疫接种方法、途径、部位不正确等。
3.早期感染及超强毒的存在环境消毒不彻底,有野毒和超强毒存在,使雏鸡在免疫前感染(早期感染),另外,疱疹病毒免疫后需2周时间才能达到免疫高峰,在这段时间也很容易受到MD 野毒和超强毒的感染(免疫潜伏期内感染)。
4.母源抗体的影响亲代鸡群经疮疹病毒疫苗兔疫后,其子代如再用同种疫苗免疫,就会受母源抗体影响,降低效价。
5.变异病毒的出现由于病毒的变异,使得火鸡疱疹病毒疫苗免疫失败。
6.疫苗本身的保护率最高可达85-90%,所以鸡群免疫后,仍可能有少部分鸡感染、发病,随之排毒,如果不经常搞好卫生消毒,就会造成病毒的传播。
7.某些微生物的影响由于某些致病性微生物的早期感染,而影响了火鸡疮疹病毒的免疫效果。
8.也有人认为有些鸡群免疫系统缺乏或功能不全。
二、防制措施目前,对鸡马立克氏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依靠预防,根据国内防治本病的经验,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最好是自繁自养,并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
引入种雏鸡,则必须了解源鸡场的疫病情况,切不可从病鸡场引进鸡只,或购迸种蛋自行孵化。
鸡马立克氏病
病原
• 3.血清型:MDV共分三个血清型,I型为强毒、 超强毒及其人工致弱株(CVI988,荷兰),2型 为天然无毒株(SB-1、301B/1),3型为火鸡疱 疹病毒(HVT) 。 • 4.致病性及免疫特点:主要是靠细胞免疫。 • HVT对火鸡有轻微致病性,对鸡无毒。可用作疫 苗。MDV及HVT属终身感染,因此属于带毒免疫。 HVT只能防止肿瘤的形成,但不能阻止MDV强毒 感染。
鸡马立克氏病 Marek’s Disease, MD
概 述
• 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淋巴 组织增生性疾病,即肿瘤和神经麻痹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外周神经及多种组织器官的单核细胞 浸润和肿瘤形成,病鸡消瘦,肢体麻痹或急性死 亡。 • 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传染性极强,危害极大, 由马立克氏发现,故名之。曾经给养鸡业造成毁 灭性打击。我国从70年代开始广泛流行,80-90 年代泛滥成灾,近一、二年因液氮苗用于防制, 故少发生。
诊断
• 实际诊断中常根据血液学检查和病理学特 征结合病原和抗体的检查来确诊。淋巴细 胞性白血病应注意与马立克氏病鉴别。 • 病原的分离和抗体的检测是建立无白血病 鸡群的重要手段(补体结合反应、 ELISA)。
• • • • • • • • •
病 名 马立克氏病(MD) 淋巴性白血病(LL) 发病日龄 4周龄以上 16周龄以上 临床症状 神经麻痹多见 无 虹膜混浊 多见 极少 病理变化 神经节肿大多见 无 皮肤、肌肉肿瘤 有 无 消化道肿瘤 常有 无 法氏囊病变 弥散性增生或萎缩结节状 肿瘤 病原核酸类型 DNA RNA
概 述
• 禽白血病是由禽C型反转录病毒群的病毒引 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主要是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次是成红细胞性白 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此外还可引起 骨髓细胞瘤、结缔组织瘤、上皮肿瘤、内 皮肿瘤等。大多数肿瘤侵害造血系统,少 数侵害其他组织。 • 本病的危害主要为垂直传播,雏鸡免疫耐 受,对疫苗不产生免疫应答
马立克氏病ppt课件
42
MD皮肤肿瘤
43
马立克氏病
皮肤型病鸡可见全身毛囊肿瘤性增生 44
马立克氏病
常见大小不一的弥漫性肿瘤结节
45
皮肤毛囊肿瘤呈结节状。
46
有时可见混合型,两型或三型症状同时存在。 在发生急性马立克氏病时,可爆发暂时性瘫 痪综合征。开始大多数鸡精神萎顿,几天后 一部分鸡发生共济失调,随后出现单侧或双 侧肢体瘫痪,最后病鸡陷于脱水、消瘦和昏 迷状态。
2
一、病原
1.形态特征及存在部位
无囊膜的裸体病毒:存在于感染细胞的细胞核中 (肿瘤组织细胞、肾细胞、脾细胞及外周血淋巴 细胞中),严格的细胞结合病毒,当细胞破裂死 亡时,其传染性随之显著下降或丧失,即与细胞 共存亡。
有囊膜的完全病毒:主要存在于羽毛囊的上皮细 胞中,非细胞结合型,可脱离细胞存活,从感染 鸡羽毛囊随皮屑排出的游离病毒,对外界环境的 抵抗力很强。
法氏囊通常萎缩,极少数情况下发生弥漫性增厚的肿瘤变化。
20
MD腺胃壁增厚,乳头融合肿胀,有出血和溃疡
21
MD腺胃肿大,外观呈球状
22
马立克氏病
腺胃增生、肿大
23
腺胃病灶、黏膜肥厚、出血、溃疡
24
MD肌肉
25
MD肝脏病变
26
MD肝脏上有较大的肿瘤结节
27
马立克氏病
肝脏弥漫性肿瘤结节
55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56
574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鸡、火鸡、鹌鹑、野鸡等均可感染,但只有 鸡发病,其它禽类很少发病。不同品系的鸡易感性有差异, 例如来航鸡的某些品系对肿瘤型MD具有一定抵抗力,而其 它品种或品系的鸡则易感性较高。另外虽然各种年龄的鸡 均有易感性,但感染年龄不同则鸡发病程度有很大影响, 一般2周龄以内感染者发病率较高,而成年鸡感染后只带毒、 排毒而不发病,因此控制或预防早期感染对防止临床发病 致关重要。母鸡比公鸡易感性高,更易发病。
鸡马立克氏病
编辑词条鸡马立克氏病简称MD,由疱疹病毒科中的马立克氏病疱疹病毒引起的最常见的鸡恶性肿瘤病(癌)。
以淋巴细胞组织增生,在各内脏器官以及外周神经、肌肉、皮肤中产生单核细胞浸润和肿瘤为特征。
有传染性,能导致鸡大批死亡,是养鸡业的很大威胁。
中国自19 73年在几个大城市首次发现此病后,许多地方都相继有发生和流行的报道。
此病由匈牙利兽医病理学家J.马立克于1907年首先发现,并用他的姓氏命名。
最初的流行呈慢性经过,病变也以外周神经的淋巴细胞增生为主,死亡率不高。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肉用仔鸡业的迅猛发展而出现急性型,其特征是外周神经的病变被内脏器官的肿瘤所取代,传染很快,受害的鸡群成群覆灭。
自此才开始受到重视。
70年代初期研制出有效疫苗,使其危害受到一定程度的遏止,但仍是世界性分布。
此病除鸡外,也发生于火鸡、野鸡、鸭、鹌鹑、天鹅和鹧鸪。
非禽属动物不易感。
鸡一出生即可被感染,但其发病年龄一般为4~20周。
病毒不经蛋传递而经空气或消化道传染。
临诊上还有一种慢性型,又可分为:神经型(又名古典型),以肢体(腿、翅膀)的麻痹为主要症状;内脏型,麻痹症状不明显,但在内脏器官尤其是性腺、肝、脾、肾中产生各种各样的肿瘤病变;此外还有眼型和皮肤型。
诊断除依靠症状和病变外,必要时可将病料接种易感小鸡,用细胞培养物或鸡胚进行病毒分离培养。
分离物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直接荧光抗体试验加以鉴定。
用鸡的羽毛根部来进行的琼脂凝胶沉淀试验,是诊断本病的快速简便方法。
但须注意与鸡的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相区别。
无药物可以治疗。
但可用疫苗预防。
美国的R.L.威特等于1970年从健康火鸡中分离到一株对鸡不但无毒力、而且能保护鸡抵抗本病的疱疹病毒,用它研制成功了世界各国都使用的火鸡疱疹病毒疫苗。
中国自1978年以来也大量生产HVT冻干疫苗,对□出后1日龄的雏鸡进行皮下或肌肉接种,能产生终身免疫力,使不致病。
但HVT疫苗的保护作用只是一种干扰现象,它能阻止鸡发病,但不能阻止此病病毒对接种了疫苗的鸡再感染和在鸡体内繁殖而不引起发病,所以近年还发现了一种现用的火鸡疱疹病毒疫苗对它无力预防的强毒变株。
鸡马立克氏病发病原因及防制措施
04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病史调查
询问养殖户鸡群的饲养状况、疫苗接种情 况等,了解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病史和流行 病学特点。
临床症状观察
观察鸡群的临床症状,如消瘦、贫血、腿 麻痹、翅膀下垂等,以及肿瘤的发生部位 和肿瘤的形状、大小等。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理变化
急性型
病鸡的肿瘤主要发生在内脏器官,如肝脏、肾脏、卵巢和睾丸等,肿瘤呈灰白色 、黄色或黑色的结节状。
慢性型
病鸡的肿瘤主要发生在皮肤、肌肉和骨骼等处,肿瘤呈结节状或弥漫性增生,有 时肿瘤会扩散到全身。
02
鸡马立克氏病发病原因
病毒的感染
病毒的传播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空气传播。病毒在鸡群中传播迅速,常常在 感染后数周内导致全部鸡只感染。
和马立克氏病疫苗。
接种时间
在鸡出生后不久,应尽早进行疫 苗接种,一般建议在出壳后24小 时内完成接种。
接种方法
常用的接种方法包括肌肉注射、皮 下注射和喷雾接种等,应根据疫苗 类型和生产商的推荐方法进行接种 。
加强饲养管理
01
02
03
保持鸡舍卫生
定期清理鸡舍,保持干燥 和通风,减少鸡舍内的病 原微生物数量。
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感染 鸡后可引起淋巴细胞增殖和肿瘤的发生,对养鸡业造成巨大 经济损失。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
急性型
病鸡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羽毛蓬乱,体重下降,肢体麻痹,视力减 退,黄白色水样腹泻,有时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慢性型
病鸡症状不典型,常出现淋巴细胞增殖和肿瘤,并伴有其他疾病的发生,如 鸡痘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等。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鸡马立克氏病是由克雷伯氏菌引起的一种腹泻病,主要危害肉禽、畜禽和实验动物等。
该病的传播途径有饮水、进食、空气传播等多种方式。
病症主要包括肠炎、腹泻、白色便、厌食、体重下降等。
本文将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多种手段,对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进行详细分析。
一、诊断1. 临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典型,主要表现为腹泻、便秘、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
受感染的动物一般食欲降低,甚至停食,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
腹泻症状常伴有黏液或血液,而且常是灰白色色便,味道较臭。
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和死亡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细菌分离和鉴定是诊断鸡马立克氏病的主要方法。
采集病死或病变组织、腹泻粪便或者血样等,通过细菌纯化、鉴定分离出克雷伯氏菌。
常用的细菌鉴定方法有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3. 流行病学调查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是诊断鸡马立克氏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病例采集、调查和分析,确定病原的来源,传播途径和感染因素等,对疫情分布和动物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制定综合防治措施。
二、综合防治1. 疫苗预防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目前主要依靠使用疫苗预防和综合治疗。
鸡马立克氏病疫苗主要包括灭活疫苗、细胞壁成分和多糖类疫苗等。
使用疫苗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的扩散,降低死亡率和治疗成本。
2. 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是有效防治鸡马立克氏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加强环境消毒和消杀重点地区,防止动物间的病原体传播,减轻疫情的传播风险。
3. 药物治疗对于患有鸡马立克氏病的动物,必须使用适当的药物治疗进行控制。
抗生素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方法,可选用的抗生素包括氨苄西林、青霉素、链霉素等。
同时,必须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防止药物的滥用和过量使用。
综上所述,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通过严格的疫情调查、病例分析和动物保护等措施,全面推行免疫预防、环境卫生和药物治疗,才能有效地降低病例发生率,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
2马立克氏病
马立克氏病【概述】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鸡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即肿瘤和神经麻痹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外周神经及多种组织器官的单核细胞浸润和肿瘤形成,病鸡消瘦、肢体麻痹或急性死亡。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感染鸡和火鸡。
日龄越小,易感性越高。
1日龄雏鸡比10日龄以上雏鸡的易感性高出几百倍,蛋鸡大多在2~5月龄发病。
鸡的性别、年龄、品种(遗传)与马立克氏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有关。
本病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
病鸡在其羽毛囊上皮细胞内复制病毒并可长期向外排毒,病毒随皮屑和脱落羽毛污染空气、饲料及周围环境,在较长时间内具有传染性。
通过孵化箱、育雏室和空气等经呼吸道传播。
本病不发生垂直传播。
发病率一般为5%~30%。
【临床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比较长,一般1月以上。
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10周龄开始出现症状,也有早至3~4周龄者。
产蛋鸡多在16~20周龄出现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四型。
(1)神经型主要侵害外周神经,最常见的是坐骨神经,病鸡运动失调,腿麻痹,不能行走,呈劈叉姿势,即一腿向前伸,一腿向后伸,病侧肌肉萎缩、爪弯曲。
臂神经受侵时病侧翅膀松弛无力、有时下垂,如穿“大褂”样。
当颈部神经受侵害时可见鸡脖倾斜向一侧或垂翅,均为不可逆性。
迷走神经受损时则嗉囊肿胀、呼吸困难、腹泻。
病程较长者则表现消瘦、贫血,体重极轻,羽毛蓬松、干燥、无光泽。
但病鸡精神一般良好。
(2)内脏型早期多不易发现,不像神经型那样明显,多数是在晚期才表现为急性发作。
病程初期,患鸡无明显症状。
病鸡逐渐精神萎靡,迅速消瘦,伏地,常缩颈蹲在墙角下。
病鸡瘦,羽毛蓬松而无光泽,脱水,鸡冠、皮肤发白,排绿色稀便。
部分鸡可见肢体麻痹,个别鸡可见呼吸困难。
很容易继发新城疫、大肠杆菌感染。
胸骨突出,有些腹部肿胀。
重者往往因肝破裂而突然死亡,鸡冠苍白,剖检可见肝极度肿大并因破裂而内出血。
肿瘤型发病、死亡比较集中,往往发病半个月左右死亡,呈急性暴发,而神经型在鸡群中拖延时间较长。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是一种由鸡皮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肿瘤性疾病。
该病主要侵犯鸡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恶性淋巴瘤的形成。
下面将介绍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预防措施。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表现通常有以下几种特征:1. 神经系统受累:鸡可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瘫痪、萎缩、无力和协调能力下降等症状。
受累鸡群中可能有鸡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2. 呼吸系统受累:鸡可能出现打喷嚏、鼻鸣、呼吸急促、咳嗽、呕吐等症状。
受累鸡群中可能有鸡羽毛不整、呈现弓背状、跛行等。
3. 消化系统受累:鸡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泻、肛门脏污等症状。
受累鸡群中可能出现蛋壳变薄、生蛋减少、蛋质呈似脓样物等。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
临床表现的观察是诊断鸡马立克氏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医生可以观察病鸡的行为、精神状态、食欲、体态和粪便等情况,以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生化参数检测及病原学检测。
常规生化参数检测主要是通过采集患鸡的血液、粪便或组织样本,进行细菌培养、病毒检测、血液生化分析等,以确定疾病的病因。
病原学检测主要是通过PCR、ELISA等技术检测鸡马立克氏病毒的存在及其抗体水平,从而进一步明确诊断。
预防鸡马立克氏病的有效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预防:建立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对幼鸡进行全程疫苗接种,包括母鸡孵化期接种和幼鸡生长期接种。
2. 疫苗选择:选择效价高、保护范围广的马立克氏病疫苗进行接种,确保鸡群的免疫力。
3. 强化环境卫生:定期清理鸡舍和消毒,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4. 隔离患病鸡群:及时发现群体中出现异常症状的鸡,将其隔离,避免疾病传播。
5.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饲养密度,给予营养均衡的饲料,管理鸡舍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预防措施包括疫苗预防、环境卫生、隔离患病鸡群和科学饲养管理等。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 - 养鸡技术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养鸡技术鸡马立克氏病是肉鸡养殖中最常出现的恶性肿瘤性疾病。
鸡马立克氏病属于疱疹病毒科,患病鸡主要特征为淋巴细胞组织增生,同时脏器器官以及周边神经、肌肉组织的单核细胞浸润现象或肿瘤现象。
是一种接触性的传染病。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会引起鸡群大批死亡。
因此要对该病进行正常的诊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控该病发生和传播。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鸡是的易感群体,并且年龄越小的鸡越易感,尤其是初生雏鸡最为严重,母鸡比公鸡更易感。
不同品种的鸡都会感染此病,但是对该病的抵抗力以及感染后的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该病通常在雏鸡阶段感染,中雏阶段发病。
饲养管理不良、营养物质缺乏、饲养环境卫生较差、寄生虫病,尤其是球虫病等都会增加该病的发病几率。
病鸡和带毒鸡是马立克氏病的传染源。
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传播。
该病毒可附着在空气中的尘埃或者羽毛的碎屑上,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害鸡体。
还会通过病鸡的分泌物、排泄物传播。
其中病鸡皮肤上的羽囊上皮中含有该病毒最多,因此,病鸡脱落的毛屑含有较多的病毒。
另外,体外寄生虫也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雏鸡在感染此病毒后不会立即发病,随着病毒在体内的大量繁殖,从而侵害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最后形成肿瘤,一般蛋鸡在90~150日龄时发病。
2、临床症状神经型。
这是最常见的一个类型,因受损害的神经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其中以坐骨神经和臂神经最易受到侵害。
坐骨神经受损时病鸡的腿会发生麻痹,表现为劈叉姿势,或者卧地不起;当臂神经受损时病鸡的翅膀下垂;支配颈部的神经受损时则会出现斜颈或低头的现象;迷走神经受损时鸡的嗉囊麻痹、肿大、扩张,食物不能下行,呼吸困难;腹部神经受损时则会表现为腹泻。
一般情况下病鸡的精神状态不受明显影响,有食欲,但是却因吃不到饲料,喝不到水而脱水和衰竭,有的病例会出现厌食、贫血、昏迷等症状。
鸡马立克氏病症状表现 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方法
鸡马立克氏病症状表现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方法鸡马立克氏病在养鸡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以各种内脏器官、虹膜、外周神经、肌肉、性腺和皮肤的单个或多个的组织器官发生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
本文介绍鸡马立克氏病症状表现有哪些,并谈谈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方法,供参考。
1、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病状患病鸡一般表现为采食量减少,精神颓废,呈逐渐消瘦状,被毛蓬乱,站立时左右摇晃不稳;部分病鸡下肢行动不便,遭受刺激时两腿呈劈叉姿势前后伸展。
病鸡1~2侧的翅膀呈无力下垂状,眼睛无力睁大,呈犯困状,瞳孔缩小,严重者仅有针尖大小,虹膜边缘呈现斑点状或环形状,颜色呈弥漫性的灰白色。
患病轻者对光线反应迟缓,严重者对失去光线调节能力而失明。
部分病鸡颈部、背部、翅膀等部位皮肤上有从麦粒到蚕豆大小不等的结节;头部颓废状无力下垂或头颈歪斜,嗉囊松弛,病鸡常因饮水不足而脱水,营养不足而消瘦。
2、鸡马立克氏病的病理变化特征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可见有坐骨和臂神经均出现不通程度的炎症,比正常变粗了,表面光平无横纹;病鸡肝脏和脾脏等器官表面有小如米粒,大如豆粒不等的边缘参差不齐的灰白色的切面呈脂肪样的结节,肝脏比正常肿大,肝小叶结构萎缩或消失,表面外观粗糙或颗粒状;卵巢呈菜花状肿大,有肿瘤存在,腺胃外观变长圆状,胃壁厚薄不均,黏膜出血、坏死,切开后无后腺乳头。
3、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措施免疫接种是有效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因此孵化场要及时对出壳24h以内的雏鸡进行免疫接种,马立克氏弱毒疫苗用稀释液稀释后每只雏鸡0.2mL颈部皮下注射,为确保疫苗价效稀释后的疫苗必须在1~2h内使用完毕,如稀释后的疫苗放置时间过久,其免疫价效严重下降。
消毒是有效切断病菌传播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养鸡过程中要尤为重视消毒工作,消毒工作应从种蛋孵化工作开始,严格选用健康的无疾病的种蛋作为孵化蛋,并对选用的种蛋用0.1%的新洁尔灭溶液或0.2%的福尔马林溶液对鸡蛋外壳进行消毒;并且,对孵化室和孵化设备进行定期消毒,以熏蒸消毒为最佳,孵化室环境消毒可采用10%生石灰水或1%~2%氢氧化钠进行消毒。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摘要】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疾病,由鸡马立克氏菌引起。
本文从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病因分析揭示了病菌传播的途径和影响因素,临床症状部分介绍了疾病的表现特点,诊断方法则探讨了常用的诊断技术和检测方法,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部分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在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并展望了未来对鸡马立克氏病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这些内容全面系统地概括了对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策略,有助于提高家禽饲养者对该疾病的认识,并有效预防、控制和治疗该病。
【关键词】鸡马立克氏病、诊断、综合防治、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案、预防措施、综合防治策略、展望1. 引言1.1 疾病概述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鸡马立克氏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袭家禽,尤其是鸡只。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养殖业和畜牧业带来了较大的危害。
鸡马立克氏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或食物传播传播,尤其是在养殖密集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
出现这种疾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环境卫生条件不佳,疫苗接种不当以及饲养管理不善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感染了鸡马立克氏病后,鸡只会出现一系列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呼吸困难、腹泻等。
诊断鸡马立克氏病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来进行,以确保准确诊断,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针对鸡马立克氏病,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支持疗法,但是预防措施更为重要,包括加强环境卫生管理、规范饲养管理以及定期接种疫苗等措施。
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对家禽养殖业有较大危害的传染病,需要引起重视和有效防治。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完善防治策略,加强疫苗研发和接种,以保障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病因分析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原体: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原体是鸡马立克氏病病毒(JMVD),属于丁烯病毒科。
该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和气溶胶传播途径传播,感染鸡类动物。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是一种由鸡传染性白血病病毒(MDV)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鸡。
这种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粪便、尿液和皮肤间的直接接触传播,使得鸡在感染后出现免疫抑制、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损害等症状。
及早诊断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对于遏制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及其特点,以便饲养管理人员对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及时应对。
一、临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病情表现也有所不同。
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1.急性型:鸡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不适,包括突然死亡、全身性麻痹、呼吸困难、肿胀的眼睛和湿性鼻涕等症状。
2.亚急性型:鸡病情发展相对缓慢,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食欲不振、死亡率增加以及恶性肿瘤的发生。
3.慢性型:鸡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长期携带病毒并逐渐发展为淋巴瘤或神经系统疾病。
以上症状仅为鸡马立克氏病可能表现出的一部分,而病毒对不同品种和年龄的鸡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饲养管理人员在发现鸡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对疾病做出进一步的诊断。
二、实验室检测1.病理学检测:经过病理解剖取得的组织标本可以通过镜下观察发现恶性淋巴瘤、神经系统病变以及其他病变组织,从而初步诊断鸡马立克氏病。
2.病毒学检测:采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鸡血液、粪便、鳞状上皮细胞进行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鸡传染性白血病病毒的存在,并判断感染程度。
3.免疫学检测: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可以检测鸡血清中对鸡传染性白血病病毒的抗体水平,从而判断鸡的免疫状态及感染状况。
以上实验室检测是目前对鸡马立克氏病进行诊断的主要方法,可通过综合应用来进行精准的疾病诊断。
饲养管理人员在采样操作时要注意卫生标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三、其他诊断方法1.疫情调查:通过对养殖场鸡群的疫情调查,如死亡情况、鸡群免疫状况以及疫苗接种情况等,对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鸡马立克氏病(简称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可怕传染病,该病毒主要感染家禽,尤其是鸡。
马立克氏病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准确、早期的诊断对预防和控制马立克氏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及其相关技术,以便于饲养员和兽医能够及时有效地诊断和防治该疾病。
我们来了解一下马立克氏病的临床表现。
患有马立克氏病的鸡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厌食、蛋产量下降、呆滞、精神萎靡、发蓝、呼吸困难、腹泻、贫血、肿腹、饮水增加、黄疸等。
这些临床症状并不都同时出现,但一旦发现鸡出现上述症状的任何一种或几种,就有可能患有马立克氏病。
所以,在诊断马立克氏病时,兽医应该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马立克氏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马立克氏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几项:1. 病原学检测采用病毒分离培养技术,通过禽类细胞株诊断病毒,是马立克氏病诊断的一项重要方法。
应用PCR技术检测病毒的核酸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PCR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非常高,可以用来快速鉴定病毒。
2. 抗体检测在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中,抗体检测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可以通过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中和试验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并可用于对马立克氏病的暴发情况进行监测。
3. 组织学检测组织学检测是通过组织病理学的方法,对鸡的相关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在病毒感染后,鸡的组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如血管扩张、出血、淋巴细胞增加等,这些病变都可以通过组织学检测来进行诊断。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结合以上几项检测手段,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无论是采用病原学检测、抗体检测还是组织学检测,都需要通过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以保障诊断的准确性。
在饲养管理方面,饲养员还可以通过观察鸡舍环境、关注鸡的饮食情况和行为习惯等对鸡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
一旦发现有鸡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应及时向兽医进行报告,并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流行与防控
整理ppt
3
鸡马立克氏病导致脏器肿瘤 及神经肿瘤
整理ppt
4
马立克氏病引起免疫器官萎缩
对照
vv
vv+
整理ppt
法氏囊 胸腺
5
马立克氏病病原-----MDV
Introduction
MDV属于α疱疹病毒科、马立克氏病病毒属。MDV粒子由核芯、核衣壳、被膜和 囊膜组成,在感染细胞内可见直径为85-160 nm的六边形裸露颗粒即核衣壳。偶 尔也能见到150-160 nm的有囊膜的病毒粒子;基因组为双股线性DNA长度约为 166-180Kb 。
mortality
17
64.7
64.7
17
0
35.3
15
20
20
15
0
40
MDV1流5 行毒株对鸡20 具有高致病20 性
13
0
38.5
20
0
10
20
10
20
14
21.4
28.6
14
0
21.3
17
0
23.5
15
整理0ppt
0
MD阳性率(%) Percentage total MD
100 94.1 80 100 100 100 95 100 100 100 82.4
整理ppt
8
早期溶细胞感染
整理ppt
9
MDV在羽毛囊上皮细胞中的复制
整理ppt
10
溶细胞感染
100
淋巴细胞增生
感染
0
时间
淋巴器官
神经组织、羽毛囊上皮
肿瘤
整理ppt
11
新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流行特点
本病的流行与鸡场的集约化程度有关,饲养的群体 越大,由本病引起的损失越大。 本病主要发生于90~120日龄鸡。
四、症状
本病潜伏期较长。
根据受侵的组织器官的不同,可将本病分为神经型, 内脏型、皮肤型和眼型四种病型。
神经型 特征性症状是一个或多个肢翅非对称的进行 性麻痹。 翅神经受侵害以翅下垂为特征。 颈神经受侵害可导致头下垂或头颈歪斜。 坐骨神经受侵害表现步态不稳,麻痹,蹲伏地上, 或呈一腿向前,一腿向后的特征姿势(劈叉姿势)。
鸡马立克氏病
(Marek's disease,MD)
一、概述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鸡的一种 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疾病。其特点是在外周神经、性腺、 虹膜、内脏器官世界所有养禽国家和地区,其危害随养鸡 业的集约化而增大。自20世纪70年代广泛使用火鸡疱疹病 毒(HVT)疫苗以来,本病的损失已大大下降。但是世界各 地相继发现毒力极强的马立克氏病病毒,给本病的防制带 来了新的问题。
2. 免疫接种
目前使用的疫苗有 3 种,即由致弱毒株(如 CVI988 ) 制备的Ⅰ型疫苗,由自然弱毒株(如 SBl, Z4 )制备的Ⅱ 型疫苗和由HVT制备的Ⅲ型疫苗。
Ⅰ型疫苗和Ⅱ型疫苗属同源疫苗, 免疫效果较好,但 属细胞结合型疫苗,必须在液氮中保存和运输,使用不方 便。 Ⅲ型疫苗属异源疫苗,已制成冻干制剂,保存运输 方便,目前在我国广泛使用。
3.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的血清型 分三个型
Ⅰ型 为致病性强毒株及其致弱毒株;
Ⅱ型 为无致病性的自然弱毒株(Z4、SB1); Ⅲ型 为火鸡疱疹病毒(HVT),此型病毒本非 MDV,但因与鸡马立克氏病关系密切,故将其划分在马 立克氏病毒型内。
4.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变异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非常容易发生变异, 目前至少 发生了2~3次变异, 1908-1940,古典型; 1940-1980,内脏型; 1980-1985,超强毒力毒株(vvMDV),后者有 极强致肿瘤性,用HVT免疫的鸡不能阻止其致瘤性。
马立克氏病:病鸡腺胃肿大
马立克氏病:病鸡腺胃出血、溃疡,腺胃壁增厚(左为对照)
(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
马立克氏病:病鸡胸部肌肉的肿瘤
(图片引自刘晨、许日龙编著《实用禽病图谱》)
马立克氏病:病鸡胸部肌肉的肿瘤
(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
六、诊断
1. 临诊诊断
3.发病时采取的措施
(1)病鸡群隔离,病死鸡要无害化处理(深埋、焚烧 或化制)。及时挑出病鸡并淘汰。
(2)对污染环境、用具进行严格消毒。
无治疗方法。
马立克氏病:病鸡腿麻痹、瘫痪,呈“劈叉”姿势
(图片引自刘晨、许日龙编著《实用禽病图谱》)
马立克氏病:病鸡腿麻痹、瘫痪,不能行走
(图片引自郑明球、蔡宝祥主编《动物传染病诊治彩色图谱》)
马立克氏病:病鸡腿麻痹、瘫痪,卧地
(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
马立克氏病:病鸡单侧翅麻痹,下垂
(图片引自刘晨、许日龙编著《实用禽病图谱》)
马立克氏病:病鸡肝脏的弥漫性肿大
(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
马立克氏病:病鸡脾脏肿大,肝脏也有白色肿瘤结节
(图片引自刘晨、许日龙编著《实用禽病图谱》)
马立克氏病:病鸡肾脏的肿瘤
(图片引自刘晨、许日龙编著《实用禽病图谱》)
马立克氏病:病鸡卵巢的肿瘤
鸡只感染后,长期持续性带毒。经疫苗免疫的鸡也 可再感染强毒,并可长期带毒。病毒随羽毛、皮屑排于外 界。使污染的鸡舍成年累月保持传染性。故在一般条件下 MDV在鸡群中广泛传播,于性成熟时几乎全部感染。
3.传播途径
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病毒通过直接或间 接接触经气源传播。也可经消化道传播。 一般认为,本病不发生垂直传播。
3.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培养
本病毒能在鸭胚、鸭胚肾和鸭胚成纤维细胞、鸡胚 肝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繁殖,也可在鸡胚中培养。但 在鸡胚肾和火鸡细胞中生长不良,在哺乳动物细胞不能生 长。在鸭胚生长良好,可使鸭胚致死。
4.马立克氏病病毒的抵抗力
MDV以细胞结合和游离于细胞外两种状态存在。
细胞结合病毒与细胞结合在一起存在,抵抗力很低, 其传染性随细胞的死亡而丧失,需按保存细胞的方法保存 毒种。 从感染鸡羽囊随皮屑排出的游离病毒,对外界环境 有很强的抵抗力,污染的垫料和羽屑在室温下其传染性可 保持4~8个月,在4℃至少为10年。 常用化学消毒剂可使病毒失活。
2.病毒在鸡体内有三种存在形式
(1)完整病毒 有囊膜,存在于羽毛囊上皮细胞, 抵抗力很强, 可随脱落的羽毛囊上皮细胞散播于外界, 是造成本病扩散传播的主要因素。
(2)裸体病毒 无囊膜的病毒,存在于感染细胞内, 抵抗力弱, 一旦其所在细胞死亡,病毒很快死亡。 (3)整合型病毒 病毒仅以核酸的形式整合到宿主 细胞的染色体中, 这种病毒形式存在于某些感染细胞内 和肿瘤细胞中,病毒随细胞存亡。
3.组织学检查。MD肿瘤组织由小、中、大淋巴细胞、 浆细胞和MD细胞组成,呈多形性。
马立克氏病:病毒接种鸡胚后,在绒毛尿囊膜上形成痘斑
(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
4.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方法主要是琼脂扩散试验,可以用已知抗原 检查血清样品中的MD抗体,亦可用已知抗体检查羽髓中 的MD抗原(有诊断意义)。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性症状和典型的病理变化,即 可作出初步诊断。MD一般发生于16~20周龄的鸡,病鸡 常有典型的单侧性肢体麻痹症状、消瘦、腹泻、突然死亡, 出现外周神经受害,内脏肿瘤等病理变化。 确诊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2. 病毒分离鉴定
病毒分离的病料是肿瘤组织,但必须保持病料中的 细胞是活的,否则不能分离出病毒。此外,也可采取羽毛 囊上皮作为分离材料。接种敏感雏鸡或鸡胚细胞分离病毒。 分离到病毒说明鸡感染了MDV,不能肯定是否患了MD。
二、病原
1.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的一般特性
本 病 病 原 为 鸡 马 立 克 氏 病 病 毒 ( Marek‘s disease virus, MDV),属于疱疹病毒科。病毒核衣壳呈六角形, 85 ~ 100nm ,带囊膜的病毒粒子直径 150 ~ 160nm 。羽囊 上皮细胞中的带囊膜病毒粒子 273 ~ 400mn 。核酸为双股 DNA。
在有变异株MDV(超强毒)流行的地区,Ⅲ型疫苗 免疫保护效果较差,应选用I型CVI988疫苗,2、3型毒组 成的双价疫苗或1、2、3型毒组成的3价疫苗。 2型和3型毒之间存在显著的免疫协同作用,由它们 组成的双价疫苗免疫效率比单价疫苗显著提高。
由于双价苗是细胞结合疫苗,其免疫效果受母源抗 体的影响小。
免疫程序,在1日龄肌注或皮下免疫接种一次即可。 免疫时但应特别注意:
(1) MD疫苗应使用专用稀释液稀释。
(2) 疫苗在稀释后置冰浴中。
(3) 疫苗在稀释后应在1小时内用完,1~2小时内加 倍量注射, 2小时以后废弃不用。
(4)雏鸡免疫后2周内隔离饲养,避免强毒感染,如在 疫苗免疫力建立之前感染了强毒,免疫效果大大降低,甚 至导致免疫失败。
(图片引自刘晨、许日龙编著《实用禽病图谱》)
马立克氏病:病鸡卵巢的肿瘤
(图片引自郑明球、蔡宝祥主编《动物传染病诊治彩色图谱》)
马立克氏病:病鸡心脏的肿瘤
(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
马立克氏病:病鸡肺部的肿瘤(右侧)
(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
(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
5.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鸡淋巴白血病(LL)、网状内皮组织增殖 病(肿瘤)和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肉芽肿)相区鉴 别。
七、防制
1.做好平时的综合性兽医卫生防疫措施 坚持严格隔离、消毒等措施是防止本病流行的有效方 法,防止强毒进人鸡群,必须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日常的隔离、卫生、消毒制度;防止一切带毒动物和污染 物进入禽群。 特别是对种蛋、孵化器、出雏器、育雏室以及入孵、 出雏时应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止雏鸡的早期感染。
(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
内脏型
表现急性死亡,或逐渐消瘦、下痢、衰弱而
死。
眼型 病鸡虹膜变色,变为灰白色,失明。一侧或二 侧虹膜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以至弥漫的灰白色。瞳孔边缘 不整。 皮肤型 羽毛囊肿大,呈灰白色结节状,严重者结节 可融合在一起。
马立克氏病:病鸡(皮肤型)皮肤上的肿瘤结节
(图片引自刘晨、许日龙编著《实用禽病图谱》)
马立克氏病:病鸡(皮肤型)皮肤上的肿瘤结节
(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
马立克氏病:病鸡 (眼型) 瞳孔缩小、边缘不整,右为对照
(图片引自郑明球、蔡宝祥主编《动物传染病诊治彩色图谱》)
五、病理变化
1.神经型 受侵害的主要是外周神经,以坐骨神经丛, 臂神经纵、腹腔神经丛、前腔系膜神经丛,内脏大神经和 头颈部神经最常见。 神经纤维肿胀,呈灰白或黄白色,横纹消失,增粗可 达正常的2~3倍以上。病变常为单侧性。
三、流行病学
1. 易感动物
主要发生于鸡,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鸡均能感染 MDV , 但发生MD(肿瘤)与否差异很大。年龄越小易感性越强, 在出雏和育雏室的早期感染可导致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母鸡较公鸡更易感。
火鸡、野鸡、鸭、鹌鹑、天鹅等禽类也可感染,但 发病较少。
2. 传染源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在羽囊上皮细胞中复 制的传染性病毒,随羽毛、皮屑排出,
马立克氏病:病鸡左侧的坐骨神经肿大、增粗
(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
马立克氏病:病鸡受侵害的一侧翅神经变粗大
(图片引自郑明球、蔡宝祥主编《动物传染病诊治彩色图谱》)
马立克氏病:病鸡左侧(图右侧) 的腰荐神经增粗
(图片引自刘晨、许日龙编著《实用禽病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