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陆军】-【战斗序列】≤南方军序列≥-1945年

合集下载

日本陆军二战时的作战编制、装备、军衔

日本陆军二战时的作战编制、装备、军衔

日本陆军二战时的作战编制、装备、军衔日本陆军二战时的作战编制、装备日军二战时陆军单兵装备大至如下:士兵:6.5毫米38式步枪,30式刺刀,94甲水壶,前后盒弹匣(120发子弹),钢盔等。

将校:94式手枪,望远镜,军刀,地图囊,将校水壶。

日军还有一种特殊装备89式掷弹筒,这是一种类似微型迫击炮的东西,其结构是一节底部封闭的圆筒后接一段钢管用于握持,钢管底部再铰接一底座,类似迫击炮的座钣,发射微型榴弹,无支架及瞄准具。

可以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威力不比手榴弹强多少。

与枪榴弹相比不占据步枪枪口,但相对枪挂榴弹发射器并无任何优势,作为一种单兵面杀伤武器,曾普遍装备一线部队。

日本陆军的作战编制日军的基本单位是师团,它有多种编制。

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

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步兵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

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他部队。

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三十六门75mm山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山炮中队(四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总编制为28500人。

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120mm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山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四门),总编制为25000人。

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二个骑兵联队与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三十六门120mm榴弹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二战时日本军队的编制(精编版)

二战时日本军队的编制(精编版)

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编制(精编版)日本自明治天皇维新以后逐步发展为帝国主义国家,出于强化国家机器,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在其科学技术和军火工业逐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一支比较强大的现代化军队。

1884年日本在旧式军队的基础上首次组建了6个正规陆军师团,即第一至第六师团。

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又组建了6个正规师团,即第七至第十二师团。

1907年,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再次扩充6个正规师团,即第十三至第十八师团。

1915年,日本又在被其侵占了朝鲜组建了两个陆军师团,即第十九第二十师团。

这样,加上守卫日本东京皇宫地区的日军近卫师团及4个驻扎在各地的独立混成旅团,就构成了日本帝国主义陆军平时的基本框架。

{注:日军师团按建立时间可分五个档次自明治维新起日本大力学习西方,对体现民主人权的事物多不屑一顾,对军国主义的货色却是如蝇逐臭。

在建军方面,普鲁士模式成为日军的楷模,师团制也是仿照德式建立。

从二战至今天,日本依然对陆军基本战术单位编制称“师团”(全世界各国军队的基本战术单位编制均以“师”为名称)。

至二战投降时日本共有海陆空各类师团约260多个,兵力约有600万。

日军师团在二战时分为四等一等甲类师团;从近卫师团(近卫一师团、近卫二师团、近卫三师团)、第一师团至第十一师团第十三师团、第十四师团、第十六师团、第十八师团、第二十师团均为一等甲种17个装备最精良师团。

每个师团人数量均超过2.7万人(二战中中国一个军编制的兵力人数才3万人,中国一个甲等师的兵力不到1.1万人。

二战中中国军队编制与美国、德国编制一样)二等乙类师团;第十二师团、十五师团,第19师团至110师团全为二等作战师团,为战争新增支援师团。

(二等师团人数上不足2.5万人)三等丙类师团:第110师团至300以内的师团番号(此时日本已不按完整顺序排列大约共计169个至230个左右的番号)。

每个师团人数不到2万人,这类师团均在是1944年底新增后备师团,战斗力完全不能与当时中国国军相比(1945年起中国国军大量换上美式装备)。

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序列

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序列

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序列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序列“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系列一、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序列(1937年8月31日)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参谋长:冈部直三郎少将司令部驻天津,次年1月移北平,总兵力约37万人。

第一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辖第六师团、第十四师团、第二十师团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中将,辖第十师团、第十六师团、第一0八师团方面军直辖第五师团、第一0九师团、中国驻屯混成旅团、临时航空兵团等二、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序列(1937年8月15日-10月)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参谋长:饭诏守少将司令官驻上海。

第三师团:师团长藤田进中将第十一师团:师团长山室宗武中将第九师团:师团长吉住良辅中将第一0一师团:师团长伊东正喜中将第十三师团:师团长狄洲立兵中将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辖第六师团(由华北调来)、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师团1937年11月12日日军攻占上海后,“上海派遣军”改为“华中方面军”;12月13日攻占南京后,司令部移至南京。

三、“关东军”序列司令官:植天谦吉大将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司令部驻长春。

第一师团:师团长河村恭辅中将第二师团:师团长冈村宁次中将第四师团:师团长松井命中将第十二师团:师团长山天乙三中将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等四、“台湾军”序列五、侵华日军舰队序列第二舰队(1937年7月28日编成)司令官吉田善吾中将“中国方面舰队”(1937年10月20日编成)司令官长谷川清中将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中将兼第四舰队司令官丰田富武中将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侵华日军序列一、“中国派遣军”序列(1945年8月)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根本博中将参谋长:高桥坦中将第一军:司令官澄田赉四郎中将;辖第一一四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第十四旅团第十二军:司令官鹰森孝中将;辖第一一0师团、第一一五师团、骑兵第四旅团等第四十三军:司令官细川忠康中将;辖第四十七师团、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一旅团等方面军直辖坦克第三师团,独立混成第一、八、九旅团,独立步兵第二旅团等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参谋长:中山贞武少将第十一军:司令官笠原幸雄中将;辖第五十八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二、八十八旅团第二十军:司令官板西一良中将;辖第六十四、六十八、一一六师团,独立混成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六、八十七旅团方面军直辖第一三二师团,独立混成第十七、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五、七、十一、十二旅团第六军:司令官十川次郎中将;辖第七十、一三三师团、独立混成第六十二、八十九、九十一旅团第十三军:司令官松井太久郎中将;辖第六十、六十一、六十五、六十九、一0一师团,独立混成第九十、九十二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第二十三军兼香港占领地总督部: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将;辖第一0四、一二九、一三0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三旅团、独立步兵第八、十三旅团“中国派遣军”直辖第三、十三、二十七、三十四、四十、一三一师团,第十三飞行师团以上“中国派遣军”共105万人。

抗日战争战区划分(全)

抗日战争战区划分(全)
接收日本占领区与对抗中国共产党做好准备。 1945年6月26日,增设第十一战区(后来的保定绥靖公署)、第十二战区(后来
的张垣绥靖公署),分别以孙连仲、傅作义为司令长官,准备接收华北。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蒋介石划中国战区为15个受降区,由
中国国民党所属部队分别接收侵华日军128万余人投降。其中,第十一战区 接收平津和冀鲁,第十二战区接收热河、绥远和察哈尔。军事委员会于1945 年9月设立北平行营(也就是后来的华北剿总)、东北行营(后来的东北剿 总)。10月,撤销昆明行营。12月,设立武汉行营(后来的华中剿总)。 1946年3月,设立西北行营(后来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4月,撤销成都行 辕,改设重庆行营。
南、西北各战区的作战指挥。
桂林行营统辖第三、四、九战区,白崇禧为主任。 天水行营统辖第一、二、五、八、十战区及鲁苏、冀察战区,程潜为主任。 1939年2月,撤销重庆行营,改在成都及西昌分别设立成都行辕和西昌行辕。 10月,恢复设置第六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 12月,增设昆明行营。 1940年4月,撤销桂林行营、天水行营。 5月15日,撤销第十战区。
-----------------------
1938年11月军令部在南岳召集军事会议。会议决定撤销广州、重庆、西安行营,增设直属于军事委员 会的战地党政委员会,并根据战局变化对战区进行了调整。
第一战区,辖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长官为卫立煌(1947年3月改编为西安绥靖公署); 第二战区,辖山西及陕西一部,司令长官为阎锡山(1948年改制为太原绥靖公署); 第三战区,辖苏南、皖南及浙闽两省,司令长官为顾祝同; 第四战区,辖广东、广西两省,司令长官为张发奎; 第五战区,辖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长官为李宗仁; 第八战区,辖甘宁青及绥远一部,司令长官为朱绍良(后改制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 第九战区,辖鄂南及湘赣两省,司令长官为陈诚(由薛岳代理); 第十战区,辖陕西省,司令长官为蒋鼎文; 另设鲁苏战区、冀察战区两个游击战区,分别以于学忠、鹿钟麟为总司令。 因南北战区相距数千里,难于统一指挥,1938年12月,军事委员会设立桂林行营、天水行营,分任西

百团大战资料 日军战斗序列

百团大战资料  日军战斗序列

百团大战资料-日军战斗序列一、中国派遣军(相当于方面军。

1939年9月23日编成,10月1日行使统率权,总司令部设在南京。

)总司令官:大将西尾寿造总参谋长:中将板垣征四郎到1940年8月百团大战发起时,日寇中国派遣军的战斗序列如下:华北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序列见下节)华南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原属中国派遣军建制,7月25日改归大本营直辖。

侵占我国台湾的台湾混成旅团归其建制。

)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编制略,建制上隶属于日本海军,但作战上由中国派遣军指挥)中国派遣军直辖部队:第一电信队(联队级,相当于团)第二铁道输送司令部华中气象部华中派遣宪兵队直属兵站关系部队直属其他部队当时的侵华日军另有占领我国东北的关东军,相当于方面军(与中国派遣军平级),下辖第三军、第四军、第五军、第六军和关东军航空兵团等。

二、华北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

1937年8月31日以中国驻屯军为基干编成,1939年9 月编入中国派遣军建制,司令部初设天津,1938年1月移驻北平[今北京]。

下辖第一军、第十二军、驻蒙军、第二十七师团、第一一零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七旅团、独立混成第八旅团、独立混成第十五旅团等部,所部位于我国平津、河北、山西、内蒙、山东、河南各地)司令官:中将多田骏参谋长:中将笠原幸雄(一说为少将,经查阅敌伪资料,笠原在百团大战前已晋升中将)华北方面军直辖部队第二十七师团(相当于师,乙级师团。

该师团前身为日军华北驻屯军一部,建制变更为:1901年11月24日“清国驻屯军”→1913年10月“中国驻屯军”→1936年4月7日→“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1938年2月10日“中国驻屯兵团”(同年3月20日编入华北方面军建制)→1938年6月21日第二十七师团(7月15日编入第十一军[华中战场]建制)→1939年7月归建华北方面军。

司令部设在天津。

百团大战末期时,以一部编入临时混成第一零一旅团,对我晋察冀军区进行扫荡)师团长:中将木间雅晴(1940年12月2日由富永信政中将接任)第二十七步兵团团长:少将松山祐三第三十五师团(一说未参战,司令部驻扎在河南新乡)师团长:中将原田熊吉(1940年5月25日上任)第三十五步兵团(驻扎在河南商丘,有资料显示该步兵团参加了第一军在山西的报复性扫荡)团长:少将饭田泰次郎(1940年10月,在山西的报复性扫荡中被我军击伤[一说感染传染病],同年11月18日毙命,后追晋为陆军中将。

二战日军编制

二战日军编制
第二帝国的陆军以师作为战略单位,每师1.8万人,其中步兵1.2万人,其他兵种约6千人。而袁世凯创立的北洋陆军,为了节省军费,把其他兵种的兵额也放在步兵人数的编制之内,所以一个满师才1.2万,小于西方一个师的编制。
日军的一个师团,最初完全仿制德国一个师的编制,约1.8万人。但是后来随着战事的变化,作了多次改动,有的扩大,有的缩小,分为很多等级。
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
(1)甲种师团: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镏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2)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骑兵108大队:后藤甲子郎中佐
野炮兵108大队:今井藤吉郎中佐
步兵第1联队:十川次郎大佐
步兵第3联队:汤浅正雄大佐
日军与7月27、28日占领北平和天津后,又先后大规模增兵,8月31日,日军参谋本部下令组成华北方面军,下辖第1、2两军。序列如下: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参谋长冈部直三郎少将,副参谋长河边正三少将,司令部驻北平。下辖:
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参谋长桥本群少将(1938年1月18日调任日军参谋本部第1部部长,由饭田祥二郎少将担任)
1937年以前,日本全国只有20个师团,1-20师团的是老部队,后来多数成为甲种师团,每师团番号的数字加100,即101-120的师团分别是他们的预备役师团,编制与老师团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多数建成乙种师团,也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

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军编制

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军编制

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军编制▲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陆军序列表○注:1、本表不包括关东军,2、上海派遣军于1937年8月组成,陆续增加兵力,至11月上旬,以上海派遣军司令部改为华中派遣军司令部。

▲华北方面军(1937年8月31日)▲司令官:寺内寿一,参谋长:冈部直三郎△第一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参谋长桥本群作战地域:平汉路正面及以西方面兵力:谷寿夫第六师团、土肥原贤二第十四师团、川岸文三郎第二十师团及野战重炮兵二个旅团、战车一个联队、轻装甲车四个中队等特种部队。

△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参谋长铃木率道作战地域:津浦路正面兵力:矶谷廉介第十师团、中岛今朝吾第十六师团、下元熊祢第一○八师团及野战重炮兵一个旅团、战车、轻装甲车等特种部队。

△方面军直辖:坂垣征四郎第五师团、山冈重厚第一○九师团、河边正三中国驻屯混成旅团及航空兵团和特种部队。

▲华中派遣军(1937年11月上旬)▲司令官:松井石根△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兼)作战地域:淞沪一带兵力:疼田进第三师团、吉住良辅第九师团、山室宗武第十一师团、荻洲立兵第十三师团、伊东政喜第一○一师团、中岛今朝吾第十六师团(从华北调来)、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及特种部队。

△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作战地域:杭州湾北岸、松江、青浦、嘉兴等地兵力:谷寿夫第六师团(从华北调来)、牛岛真雄第十八师团、末松茂治第一一四师团、国崎支队及特种兵部队。

△华中派遣军直辖:第一○五、一○七、一一○师团、安井旅团、高桥旅团、重藤支队及伪满军于芷山旅、李春山旅等。

▲1941年夏日本侵华陆军序列表○注:1、日本的中国派遣军司令部于1939年9月中旬在南京设立,同时撤销设在南京的华中派遣军司令部,原华中派遣军所辖的第十一军、第十三军等部队即由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直辖。

2、日本关东军、台湾军有十余个师团驻扎在中国领土,因不属于中国派遣军,故未列入。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火田)俊六下辖:华北方面军、第十一、十三、二十三军及第三飞行集团▲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下辖:△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作战地域:山西兵力:第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一师团,独立混成第三、第四、第九、第十六旅团等。

1931-1945日军步兵师团建制

1931-1945日军步兵师团建制

1931-1945日军步兵师团建制在1931年的和平时期,日本皇军拥有17个师团,约30万人的兵力。

这些兵力对于当时日军所扮演的角色来说是足够的。

但是1931年9月开始,随着日军在满洲作战的深入,为了应付新的形势,其军队规模也开始相应扩充。

1937年9月,中日战争爆发初期,日军规模已经扩充至24个师团。

次年,为了应付前方庞大战线的苦战,日军扩充至34个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伊始,日军已拥有51个师团的兵力,其中27个师团驻扎在中国,13个师团驻扎在中蒙边境尚以防苏联红军可能发动的突袭。

在太平洋战场的日军攻击部队的总数约为40万人。

日军高级指挥部门的结构: ,日本天皇不仅是全日本的领袖,也是武装部队的最高指挥官。

1926年,裕仁天皇即位,取年号为“昭和”。

(意为“普天太平”)之意。

在天皇和时任实权派的授意组织下,日军建立了大本营,由最高军事参谋部和最高将领委员会辅佐协助。

(自从陆军统治日本政府所有机构起,大本营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军队指挥部门的官僚,而与和大本营权利平行的机构如内阁和国会则没有什么关系)日军的命令链条是从大本营的总参谋部下达到各个由元帅或者高级将领指挥的作战集团(例如:中国派遣军)。

每个作战集团下辖两个以上的编有番号的“地区军级部队”。

每个大将或者中将指挥两个以上编有番号军级陆军部队和一支航空部队。

(例如:华中前线派遣军下辖第11,第13和第23军)在西方的定义里,一支军级部队应由一个中将统率,下辖两个以上的师级部队和一些独立的辅助性质的旅级部队或其他作战单位。

每个步兵师则是由一名少将统率指挥。

日军的步兵师团:日本皇军步兵师团的建制有A、B、C三种不同的类型。

其中“A”型是加强型,“B”型是标准型,“C”型是特种型。

“B”型师团。

“B”型师团是日军的标准步兵师团。

下辖了三个步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野战炮兵联队,一个运输联队,一个侦察大队和一些小股的分支辅助部队(例如:通信部队,医务部队,军衔维修部队,兽医部队,水源净化部队和防化部队等等)这些“B”型师团的组成可谓多种多样。

二战日本兵力资料(1)

二战日本兵力资料(1)

二战日本兵力资料1937年,日本总人口7063万,其中役龄男子1693万,可供征兵的人数约占役龄男子的56.2%,约1000万。

综合来看,日本陆军兵力,1937年100万,到1940年150万,而1941年因开辟南方战场,增至51师团220万,有11师团40万投入南方战场;1941年海军兵力35万。

而1942年日本陆海军总兵力迅速扩充到600~700万。

1941年日本陆军航空部队和海军航空部队大致分别都为3500架飞机,至1943年陆军航空部队扩充至10000架。

1941年南方作战时兵力配备,估算为:陆军,师团数+旅团数=兵力(万):国内4+11=23;朝鲜2+0=6;东北13+19=58;中国关内23+20=89;南方11+2=35;留守10+0=30。

总计陆军241万。

另海军35万。

由于南方作战不利,中国东北和关内有陆军被抽调补充至南方战场;但是陆军的大部分仍被留于中国,其中中国关内为主,主要为防御对峙。

陆军航空部队在中国关内很少,主要用于支援南方作战和东北防御,可见此时在中国关内无进攻企图。

日军在二战后期,陆军兵力分布大概为中国派遣军3军35师团100万,东北关东军2军24师团70万,朝鲜关东军9师团<20万,太平洋和南方军50师团100万。

从兵力消耗来看,中国派遣军被歼灭50万,伤退100万,前后投入250万;关东军基本无消耗。

日军各战场陆海军合计死亡200万。

日本投降总兵力700万,其中陆军160余师团,大致为中国关内和东北200万(基本为陆军),南方被困100万(陆海军),国内部队400万(多临时组建)。

日本陆军有效战斗部队在南方与太平洋战场和中国关内战场的死亡人数大致相当,中国关内对日作战的贡献可认为1/4。

日本陆军甲种师团2.4万,乙种师团1.8万,丙种师团1.3万。

参考资料:A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北平附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向中国军队展开了全面进攻。

二战日军编制详解(转)

二战日军编制详解(转)

二战日军编制详解(转)二战日军编制详解(转)一、小队步兵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

每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每具掷弹筒编制两人。

小队人数在50到70之间。

到1945年,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步兵炮小队,两门70mm步兵炮。

二、中队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人数在194到250人之间。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步兵中队(181人)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三、大队: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

四个前述的步兵中队(一些只有3个);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中队部和3个机枪小队,1个弹药小队),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连只有8挺);一个55人的炮小队(1个10人的小队部,1个15人的弹药班,两个15人的炮班各装备1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中队(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小队,两个31人的炮小队各装备2门步兵炮)。

在这些少量的炮中队中,极幸运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小队,这种情况下,弹药小队要扩充为39人。

四、联队: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联队部和直属各中队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

三个步兵大队;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包括一个25人的中队部, 1个观察班,一个31人的弹药小队,三个31人的炮小队(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

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的炮兵大队,编两个170人的中队,各4门炮。

联队属反坦克中队有122人:20人的中队部,21人的弹药小队,3个33人的炮小队(各有两门37mm反坦克炮)。

日本关东军沿革(1943-1945)

日本关东军沿革(1943-1945)

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大将、参谋长小矶国昭少将。
热河作战参战序列(同年2月编成):
第6师团师团长坂本政右卫门中将、参谋长佐佐木吉良大佐。
步兵第11旅团旅团长松田国三少将: 步兵第13联队联队长鹫津松平大佐、
步兵第47联队联队长常冈宽治大佐。
步兵第36旅团旅团长高田美明少将:
步兵第23旅团旅团长中村清少将:
步兵第10联队联队长人见顺七大佐、
步兵第63联队联队长中村音吉大佐。
骑兵第10联队联队长松田仁三郎大佐、
野炮兵第10联队联队长谷口元治郎大佐、
工兵第10大队第1中队中队长小室钟太郎大尉。
第14师团(同年4月30日派遣)师团长松不直亮中将、参谋长大串敬吉大佐。
日本关东军沿革(1931-1937)
“9.18”时,日本关东军仅不足二万人,之后日军向东北不断增兵,当抗联出现在东北大地上时,他们所抗击的敌军在十数万到数十万之间(有书说1931年底,关东军增兵到四个师团又一个混成旅团,加空军和特种兵,总数十四万人,外加八万伪军。另有书说是在1933年达到此数)。关东军在1937年达到二十万,1940年为四十万,1941年达到七十余万人,还有十七万伪军、二十万伪警,此后一直大致维持在这个数字。
步兵第27旅团旅团长平松英雄少将:
步兵第2联队联队长田中静一大佐、
步兵第59联队联队宫村俊雄大佐。
步兵第28旅团旅团长平贺贞藏少将:
步兵第15联队联队长甘舶重太郎大佐、
步兵第50联队联队长冈原宽大佐。
野炮兵第20联队第1大队大队长平山兴示郎少佐、
第3师团师团长埝彦王、第7师团师团长佐藤子之助(继任杉原美太郎)、、第16师团师团长浦穆。独立混成旅团、骑兵集团(骑兵第1、4旅团)、第1、2、3独立守备队。

涨知识!来看看日本的军衔制度

涨知识!来看看日本的军衔制度

涨知识!来看看日本的军衔制度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日军军官的军衔采用的是欧美国家的军衔制。

日本陆军的军衔分为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计六等16级。

所谓佐官即校官,准士官即准尉,下士官即军士。

按照日文的称谓,其16级次序依次为: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士官、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而日本海军的军衔则分为将官、上长官(同陆军佐官)、士官(同陆军尉官)、准士官(准尉)、下士(军士)和卒,计六等18级。

海军下士官以上的等级是与陆军相同的,即日本陆海军的将官分为大将、中将和少将3级,也就是说,日本的最高军衔是大将(汉译名上将)。

但在一些历史资料和书籍中,日本的一些高级将领却被称为“元帅”,如东乡元帅、加藤元帅等,而从上述关于日本军衔的简介里边,我们可以看到“元帅”并不包括在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日本的“元帅”仅仅只是授予少数陆、海军大将的一种荣誉称号,常常带有勋位的性质,它是不能算作一个单独等级的正式军衔,即日本的军衔等级体系中是不包括“元帅”这一级的,其最高军衔为上将。

获得“元帅”称号者的正式军衔通常被称为“元帅、陆军大将××××”或“元帅、海军大将××××”。

由此可见,他们的正式军衔不是“元帅”而是“大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以前的日军军衔中的“大将”是其日语称谓,在我国就曾被直译为“大将”,如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以前不少书籍都把他的军衔介绍为“陆军大将”,实际上这是不妥的,由于日文中大量使用汉字,在翻译时直接沿用了原来汉字,属翻译中的失误,纯系死译照搬日语汉字,历代因循所致。

大将为将官的第四阶梯,上将为将官的第三阶梯。

如果把日本的“大将”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容易在概念上产生混乱。

日本的“大将”是三星,中国的大将是四星。

二战日本陆军全部军司令部简介

二战日本陆军全部军司令部简介

二战日本陆军全部军司令部简介第1军:1937年8月26日组建,日军大本营为扩大华北作战决定组建华北方面军及下属第1、第2军,原中国驻屯军司令任第1军司令。

日军攻陷山西后驻太原统辖山西部队,1941年4月指挥中条山作战。

历任军司令香月清司、梅津美治郎(1938.5)、筱冢义男(1939.9)、岩松义雄(1941.6)、吉本贞一(1942.8)、澄田赉四郎(1944.11)。

第2军(Ⅰ):1937年8月31日组建于天津,隶属华北方面军,参加攻占济南,1938年指挥徐州作战,7月调华中派遣军,武汉会战期间指挥北路部队。

12月8日调回日本后撤销,原属部队改隶第11军。

军司令西尾寿造、东久弥宫稔彦王(1938.4)。

第2军(Ⅱ):1942年7月在本土重建,派往西部新几内亚指挥第5师团等,驻北海岸马诺夸里,后移驻西里伯斯岛,历任司令上月良夫、七田一郎(1943.5)、丰岛房太郎(1943.10)。

1943年11月编入第2方面军,1945年6月直属南方军。

第3军:1938年1月在关东军编成,1942年7月隶属第1方面军,驻延吉,担任东部防卫,历任司令山田乙三、多田骏(1938.12)、尾高龟藏(1939.9)、河边正三(1941.3)、内山英太郎(1942.8)、根本博(1944.2)、村上启作(1944.11)。

第4军:1938年7月编成,直属关东军,驻齐齐哈尔,远东战役发起后移至哈尔滨,担任北部防卫,历任司令中岛今朝吾、后宫淳(1939.8)、鹫津鈆平(1940.9)、横山勇(1940.10)、草场辰巳(1942.12)、西原贯治(1944.2)、上村干男(1945.3)。

第5军(Ⅰ):1937年12月7日在台湾组建,由台湾军司令古庄干郎兼任,预定用于华南作战,因计划变更于次年2月15日撤销。

第5军(Ⅱ):1939年5月19日在关东军序列另组建,驻掖河,后隶属于第1方面军,担任东部防卫,历任司令土肥原贤二、波田重一(1940.9)、饭村穰(1941.10)、上村利道(1943.10)、清水规矩(1944.6)。

二战日军的编制序列

二战日军的编制序列

二战日军的编制序列1937年底总共24个师团朝鲜1个(19师团)国内2个(近卫,8师团)21个在中国东北5个(1,2,4,7,12师团)华中9个(3,6,9,11,13,16,18,101,114师团)华北7个(5,10,14,20,26,108,109师团)1938年底总共34个师团国内1个(近卫师团)朝鲜1个(19师团)中国32个师团东北8个(1,2,4,7,8,12,23,104师团)华中10个(3,6,13,15,16,17,22,101,106,116师团)华北12个(9,10,11,14,20,21,26,27,108,109,110,114师团)华南2个(5,18师团)其中11师团的去向最值得考究.因为有些正统资料显示11师团没有在华北呆过,11师团到华南去过.由于所引用资料中华北有12个师团,排完其他师团后发现华北还缺一个师团,于是11师团就推测放在这里的.没有实际证据.所以需要再考证.1939年底总共40个师团朝鲜1个(19师团)国内5个(近卫师团,另外9,10,14,16,20师团中有1个复员,未知) 中国34个师团东北9个(1,2,4,7,8,11,12,23,24师团)华中11个(3,6,13,15,17,22,33,34,39,40,116师团)华北9个(21,26,27,32,35,36,37,41,110师团)华南5个(5,18,38,104,106师团)1940年底总共49个师团中国38个东北11个(1,8,9,10,11,12,14,23,23,25,28师团)华中13个(3,4,5,6,13,15,17,22,33,34,39,40,116师团)华北9个(21,26,27,32,35,36,37,41,110师团)华南5个(近卫,18,38,48,104师团)朝鲜2个(19,?师团)国内9个1941年底总共51个师团中国35个东北13个(1,8,9,10,11,12,14,23,24,25,28,29,57师团)华北9个(21,26,27,32,35,36,37,41,110师团)华中10个(3,6,13,15,17,22,34,39,40,116师团)华南3个(38,51,104师团)朝鲜2个(19,20师团)国内4个(4,7,53,54师团)太平洋10个(近卫,2,5,16,18,21,33,48,55,56师团)1942年底总共58个师团中国37个东北14个(1,8,9,10,11,12,14,23,24,25,28,29,57,71师团)华北9个(26,27,32,35,36,37,59,69,110师团)华中13个(3,13,15,17,22,34,39,40,58,60,68,70,116师团)华南1个(104师团)朝鲜1个(19师团)国内5个太平洋15个(2,4,5,6,16,18,20,21,33,38,41,48,51,55,56师团)(关于太平洋战场之4师团为推测存在.实际根据有些资料说他已经复员,待查)1943年底总共70个师团中国38个东北15个(1,8,9,10,11,12,14,23,24,25,27,28,29,57,71师团)华北8个(26,35,37,59,62,63,69,110师团)华中14个(3,13,22,34,39,40,58,60,61,64,65,68,70,116师团)华南1个(104师团)朝鲜2个国内7个太平洋23个1944年总共99个师团中国38个华北8个(59,63,69,110,114,115,117,118师团)华中15个(3,13,27,34,39,40,47,58,60,61,64,65,68,70,116师团)华南2个(22,104师团)东北10个(11,25,57,71,107,108,111,112,119,120师团)台湾3个(12,50,66师团)10师团?太平洋37个冲绳4个(9,24,28,62师团)朝鲜2个国内18个10师团已经从东北调出,调往台湾军,但是资料这里没有注明。

日本本土驻军

日本本土驻军

日本本土驻军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法西斯陆军的兵力编成内共有五十一个师团,分属于四个战略集群。

国内驻军为6个师团,分别配属于北部、东部、中部、西部、朝鲜、台湾等六个军管区。

各军管区司令部直属于大本营陆军部,并在其下设有防卫总司令部,对各军营区司令部行使指挥权。

太平洋战争期间国内驻军的兵力编成与部署的变更1.调出五个师团转隶南方军。

1942年6月,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开始了对日反攻作战。

随着战局的发展,日本大本营不断从其他三个战略策群抽调兵力以加强南方军。

从1943年12月起,先后将国内驻军中的五个师团调往太平洋战场,转隶南方军参加对盟军作战,到1944年11月,原驻本土的兵力只剩下第7师团.原驻朝鲜的两个师团均已调走。

2.调部分师团回国与组建新师团以加强防卫本土的兵力。

(1)加强台湾冲绳方向的兵力。

日本大本营最初判断,美军对日进攻作战的一个可能的方向就是台湾冲绳方向。

1944年2月,美国机动舰队飞机空袭特鲁克岛以后,日本大本营开始重视这一战略方向,着手加强防务,于同年3月22日下达了台湾军(第10方面军)战斗序列命令,使之成为作战军。

随后在西南群岛组建了第32军,归大本营直辖,7月10日转隶策10方面军。

该方面军隶下的八个师团,有五个是从关东军抽调转隶过来的,另三个师团是在1944年5月至7月由其他独立兵团改编组建的。

(2)加强北部方向的兵力。

1943年夏季以后,日本大本营判断美军有可能从阿留申群岛和千岛群岛方向进攻日本本土,对北部战略方向十分担心,急于加强北海道和千岛群岛方面的防务,于1944年3月16日将北部军管区所属部队改为作战军,其战斗序列为第5方面军,并在其隶下组建第27军,下辖第42、91两个新建师团。

(3)加强本土防卫的紧急措施。

1944年7月6日,日本大本营采取了所谓加强本土防卫的紧急措施,其中包括动员九个步兵师团和一个坦克师团。

以步、骑、炮、工各兵种军事学校与教导队为主体,组建了第81、93两师团,由留守师团改编,组建了第44、72、73、77、84、86、近卫第3等七个师团和坦克第4师团。

二战日本陆军的方面军和总军

二战日本陆军的方面军和总军

二战日本陆军的方面军和总军一、方面军第1方面军:1942年7月编成于牡丹江,远东战役时与苏联远东第1方面军交战,后退往敦化,历任司令山下奉文、喜多诚一(1944.10)。

第2方面军:1942年7月在齐齐哈尔编成,于1943年11月中旬调往棉兰老岛达沃,直属大本营。

第2方面军辖第2军(第36师团,后调入第32、35师团)、第19军(第5师团、第46师团、第48师团)与第7飞行师团,担任作战的地区是:东经140度以西,望加锡、龙目海峡以东,北纬5度以南包括阿鲁群岛、塔宁尔群岛、帝汶岛、小巽他群岛。

1944年3月增加统辖第18军,隶属南方军。

新几内亚作战失败后1945年5月在西里伯斯岛撤销。

司令阿南惟几、饭村穰(1944.12)。

[ 转自铁血社区/post_11198536_1.html/ ]第3方面军:1943年10月编成,驻奉天,担任满州西部、南部防御,1945年6月从关内调入第39军、第63军、第117师团。

远东战役与苏联外贝加尔方面军交战。

历任司令冈部直三郎、后宫淳(1944.8)。

第5方面军:1943年2月原隶属本土防卫总司令部的北部司令部改编为北方军司令部,纳入外战体制直属大本营,以加强在北方对美军防御,司令部驻札幌。

1944年2月再改编为第5方面军,次年2月兼任北部军管区,司令樋口季一郎。

指挥1943年阿留申群岛作战、1945年8月南库页岛千岛群岛作战。

日本战败时辖5个师团、2个独立混成旅团。

第6方面军:1944年8月编成于汉口,指挥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地区日军,历任司令冈村宁次、冈部直三郎(1944.11)。

第7方面军:1944年3月编成于新加坡,历任司令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1945.4)。

1944年10月南方军军政总监部改编为第7方面军军政总监部。

第8方面军:1942年11月编成于拉包尔,司令今村均,初辖第17、第18军。

东部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方面曾是主战场,日军失败是二战转折点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卫第2师团 久野村桃代 中将 近卫步兵第四联隊
近卫步兵第五联隊
独立混成第25旅団
沢村駿甫
少将
尾本喜三雄 少将
第37师团
第94师团 第7方面军 第29军
独立混成第35旅团 独立混成第36旅团 独立混成第37旅团
独立混成第70旅团
方面军直属 司令官 山下奉文 大将 参谋长 武藤章 中将 副参謀長 小沼治夫 少将 菲律宾 驻 地 司令官 参謀長 鈴木宗作 友近美晴 中将 少将
直属部队
第35军 司令官 寺内寿一 元帅 総参謀長 沼田多稼蔵 中将 副総参謀長 森本軍蔵 少将 指挥官 军衔 指挥官 军衔
南方军
下辖番号 指挥官 军衔 下辖番号
独立混成第55旅团
东南亚 1945年 军衔 中将 中将 大佐 大佐 少将 少将 少将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司令官 参謀長 第14方面军
第46师团
独立混成第26旅团
第1师团
第16师团
第26师团 第35军
第30师团 第100师团 第102师团
步兵第225联隊 鎮目武治 大佐 中将 步兵第226联隊 岡村文人 大佐 步兵第227联隊 河合自一 大佐 步兵第256联隊 羽生善良 大佐 井上芳佐 中将 步兵第257联隊 乙守文策 大佐 步兵第258联隊 山本勇 大佐 佐藤为徳 少将 斋俊男 少将 皆传武久 少将 小田正人 少将 步兵第123联隊 新関栄作 大佐 国分新七郎 中将 步兵第147联隊 西連寺元 大佐 尾子熊一郎 少将 步兵第1联隊 揚田虎己 大佐 片冈董 中将 步兵第49联隊 岡林諒吉 大佐 步兵第57联隊 宮内良夫 少将 步兵第9联隊 神谷保孝 大佐 牧野四郎 中将 步兵第20联隊 鉾田慶次郎 大佐 步兵第33联隊 鈴木辰之助 大佐 独立步兵第12联隊 今掘銕作 大佐 山县栗花生 中将 独立步兵第13联隊 斉藤二郎 大佐 独立步兵第11联隊 津田佃 大佐 步兵第41联隊 炭谷鷹義 大佐 两角业作 中将 步兵第74联隊 根岸幹 大佐 步兵第77联隊 新郷栄次 大佐 原田次郎 中将 福荣真平 中将 独立混成第54旅团 北条藤吉 中将 佐藤贤了
独立混成第34旅団
指挥官
军衔
军直属 司令官 今村均 大将 第17师团 酒井康 参谋长 加藤鑰平 中将 副参謀長 公平匡武 少将 第38师团 影佐祯昭 拉包尔 司令部
独立混成第39旅团
独立混成第49旅団 独立混成第53旅団
坂本末雄 伊东武夫
第8方面军
独立混成第40旅团
步兵第53联隊 步兵第54联隊 步兵第228联隊 中将 步兵第229联隊 混成第4联隊 少将 混成第5联隊 步兵第230联隊 久重和吉 少将 中将
步兵第81联隊 司令官 麦仓俊三郎 中将 步兵第18联隊 中将 步兵第38联隊 参谋长 田村義富 少将 第29师团 高品彪 特鲁克岛 司令部 步兵第50联隊 步兵第118联隊 第43师团 斋藤义次 中将 步兵第135联隊 步兵第136联隊 步兵第69联隊 第52师团 麦仓俊三郎 中将 步兵第107联隊 第31军 步兵第150联隊
司令官 寺内寿一 元帅 中将 副総参謀長 森本軍蔵 少将
総参謀長 沼田多稼蔵
南方军
指挥官 司令官 樱井省三 参謀長 岩畔豪雄 第28军 司令官 本多正材 中将 参謀長 沢本理吉郎 少将 第33军 军衔 中将 少将 下辖番号 第54师团
独立混成第72旅団
东南亚 1945年 军衔 指挥官 矢木孝治 馬場進 村山一馬 山崎四郎 佐藤又三郎 大塚宏 稲毛譲 蛭沼七蔵 鳥飼恒男 河原右内 林正直 柄田節 羽賀芳男 菊地芳之助 橋本熊五郎 大須賀実 今岡宗四郎 军衔 大佐 大佐 大佐
独立混成第1联隊
大佐 大佐 大佐 少将 少将 少将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第65旅团
步兵第141联隊
松田严 少将 片山憲四郎 大佐 秋永力 军直属 步兵第13联隊 中将 步兵第23联隊 步兵第45联隊
独立混成第38旅团
司令官 神田正种 中将 参谋长 真方勲 少将 第6师团 司令部 布干维尔岛 第17军
东南亚 1945年 指挥官 军衔
军衔 下辖番号 中将 步兵第238联隊 步兵第239联隊 第18军 步兵第66联隊 第51师团 中野英光 中将 步兵第102联隊 步兵第115联隊 司令官 土桥勇逸 中将 步兵第4联隊 参谋长 幸道貞治 少将 第2师团 马奈木敬信 中将 步兵第16联隊 塞班 司令部 步兵第29联隊 歩兵第62联隊 第21师团 三国直福 中将 步兵第82联隊 步兵第83联隊 步兵第112联隊 第55师团 佐久间亮三 中将 步兵第143联隊 步兵第144联隊 第38军 步兵第2联隊 第14师团 井上贞卫 中将 步兵第15联隊 步兵第59联隊
中将
山田清一
中将
第32师团 石井嘉穂 第2军
中将
第35师团 池田浚吉
中将
第36师团 田上八郎 军直属
中将
司令官 安达二十三 中将 参谋长 吉原矩 中将 第20师团 中井増太郎 中将 新几内亚 司令部 第41师团 真野五郎 中将
指挥官 鈴木鉄三 直属部队 第61旅団 来栖猛夫 步兵第126联隊 金田長雄 高階於菟雄 步兵第5联隊 第8师团 横山静雄 中将 步兵第17联隊 藤重正従 步兵第31联隊 小林島司 步兵第73联隊 田中実 第19师团 尾崎义春 中将 步兵第75联隊 名越透 步兵第76联隊 古見政八郎 步兵第64联隊 中井春一 西山福太郎 第23师团 中将 步兵第71联隊 二木栄蔵 步兵第72联隊 中島嘉樹 步兵第10联隊 岡山誠夫 第10师团 冈本保之 中将 步兵第39联隊 末吉実展 步兵第63联隊 林葭一 独立混成第26旅团 尾子熊一郎 少将 第103师团 村冈丰 中将 第105师团 津田义武 中将 战车第2师团 岩仲义治 中将 机动步兵第2联隊 並松程一 大佐 第1挺身集団 塚田理喜智 中将 第4飛行师团 三上喜三 中将 独立混成第58旅团 佐藤文蔵 少将 木村松治郎 中将 步兵第8联隊 师团长 藤森茂 步兵第37联隊 細川志道 第4师团 步兵第61联隊 門松正一 步兵第51联隊 山内清之 第15师团 渡左近 中将 步兵第67联隊 滝口一郎 步兵第60联隊 鈴田正忠 步兵第84联隊 深野時之助 第22师团 平田正利 中将 步兵第85联隊 河野省介 步兵第86联隊 中川紀士郎 独立混成第29旅団 佐藤源八 少将 步兵第51联隊 山内清之 大佐 步兵第67联隊 滝口一郎 大佐 步兵第60联隊 鈴田正忠 大佐 步兵第11联隊 佐々木五三 大佐 步兵第21联隊 佐々木慶雄 大佐 步兵第42联隊 步兵第211联隊 三吉梯一 大佐 步兵第212联隊 步兵第210联隊 松永英夫 大佐 步兵第219联隊 清水季貞 大佐 步兵第221联隊 鈴木友吉 大佐 步兵第220联隊 金井塚勇吉 大佐 步兵第222联隊 葛目直幸 大佐 步兵第223联隊 步兵第224联隊 吉野直靖 大佐 独立混成第57旅団 远藤新一 少将 独立混成第128旅団 宮内幸五郎 大佐 步兵第78联隊 松本松次郎 大佐 步兵第79联隊 林田金城 少将 步兵第80联隊 井出篤太郎 大佐 步兵第237联隊 奈良正彦 少将
近卫步兵第三联隊
指挥官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少将 大佐 大佐 柏原無農之輔 大佐
司令官 坂垣征四郎 大将 参谋长 綾部橘樹边盛武 中将 参謀長 谷萩那華雄 少将 第25军 司令官 参謀長 石黒贞蔵 川原直一 中将 少将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司令官 寺内寿一 元帅 中将 副総参謀長 森本軍蔵 少将
総参謀長 沼田多稼蔵
南方军
指挥官 第41师团 真野五郎 指挥官 山口達春 高橋澄次 遠藤房俊 堀慶二郎 安田隆美 一刈勇策 堺吉詞 三宅健三郎 田副正信 江川励 一宮基 古谷朔郎 木村雄一郎 吉田章雄 中川州男 福井義介 江口八郎 服部尚志 江藤大八 山口武夫 大島兼治 丸山巌 陶村政一 平田源次郎 军衔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少将 下辖番号
指挥官 军衔 木村兵太郎 司令官 大将 参谋长 四手井綱正 中将 副参謀長 一田次郎 少将 缅甸 驻 地
第18师团
第31师团
第33师团 缅甸方面军 方面军直属 第53师团
第56师团
独立混成第24旅团
独立混成第105旅团
下辖番号 步兵第111联隊 宮崎繁三郎 中将 步兵第121联隊 步兵第154联隊 小原金祐 少将 步兵第55联隊 中永太郎 中将 步兵第56联隊 步兵第114联隊 步兵第58联隊 河田槌太郎 中将 步兵第124联隊 步兵第138联隊 步兵第213联隊 田中信夫 中将 步兵第214联隊 步兵第215联隊 步兵第119联隊 林义秀 中将 步兵第128联隊 步兵第151联隊 步兵第113联隊 松山祐三 中将 步兵第146联隊 步兵第148联隊 作间乔宣 少将 松井秀治 少将
独立混成第47旅团 独立混成第48旅团
军直属
独立混成第50旅团 独立混成第51旅团 独立混成第52旅团
牢田豊治 福田環 菊地三郎 木岛袈裟雄 金子篤 大橋彦四郎 末長常太郎 緒方敬志 伊藤豪 鈴木栄助 小川雪松 柴野為亥知 山中万次郎 林田敬蔵 加岛三郎 重松洁 北村胜三 伊集院谦信 渡边雅夫
大佐 大佐 大佐 少将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少将 大佐 中将 中将 少将 少将 少将
横山静雄 角健之 第41军
中将 少将
方面军直属
司令官 中村明人 中将 参谋长 花谷正 中将 副参謀長 浜田平 中将 泰国 司令部
司令官 参謀長
片冈四八 吉田権八 第15军
中将 少将
第18方面军
方面军直属
司令官 丰島房太郎 中将 参谋长 吉田茂登彦 少将 第15师团 司令部 苏拉威西島 第5师团
渡左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