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量子理论发展史..

合集下载

物理学史量子力学发展史

物理学史量子力学发展史

物理学史量子力学发展史量子力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理论之一、它对我们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揭示了微观领域中的非经典行为和奇特现象。

下面将从早期经典物理学的发展、量子力学的奠基、量子力学的发展以及当代量子力学的新前沿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量子力学的发展史。

在经典物理学发展初期,人们对自然界的理解主要是基于牛顿力学和经典电磁学。

然而,19世纪末期的实验观测结果却对这些理论提出了挑战。

比如,黑体辐射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典电磁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辐射能量的分布,即所谓的紫外灾难。

此外,光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证据也无法用经典理论解释。

这些问题催生了新的物理学理论的产生。

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他认为辐射能量只能取离散值,称之为“能量子”。

这一理论为量子力学的奠基奠定了基础。

随后,爱因斯坦利用普朗克的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奇异现象,即光的粒子特性,为光子的概念提供了支持。

量子力学的发展主要是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

1925-1926年,薛定谔、海森堡、狄拉克等人先后提出了量子力学的不同形式。

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最重要的数学工具之一,描述了微观粒子的波函数演化规律。

海森堡提出了矩阵力学,它用矩阵代替了传统经典物理学中的物理量。

狄拉克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相对论形式,狄拉克方程,成功地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结合起来。

量子力学的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实验验证。

1927年,约翰内斯·斯特恩和沃尔夫冈·伦琴的斯特恩-伦琴实验证明了电子具有自旋的性质,违背了经典理论对电子运动的描述。

1929年,保罗·狄拉克提出了反粒子的概念,并预言了反质子的存在。

1932年,卡尔·安德森实验证实了反质子的存在。

到了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框架。

但是相对论的引入使得量子力学面临新的挑战。

狄拉克方程描述了粒子的相对论性质,但无法解释一些重要的物理现象,比如粒子的自旋、量子场论等。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微观领域的物质和能量的行为规律。

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原子和分子的行为,但是经典物理学并不能解释这些微观领域的现象,于是量子力学就被提出来了。

量子力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波动力学阶段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量子化假设,即能量是量子化的,也就是说能量只能存在于长为h的不连续的能量量子中。

这一假设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连续性的假设,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波粒二象性假说,即物质不仅具有粒子的性质,同时也具有波动的性质。

这个假说解释了一些微观领域的现象,如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成为量子力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波恩和海森堡等人在德布罗意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相应的波动力学,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结构。

二、矩阵力学阶段1925年,海森堡和约旦等人提出了矩阵力学,这是量子力学的另一种基本形式,它说明了物理量如何通过测量来测量,同时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即无法同时确定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三、波恩统计力学阶段1926年,波恩提出了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解决了原子内部运动的问题。

他提出了概率波函数的概念,并对其作出了一些论证。

此外,他还对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量子力学不是描述自然的完整理论,而是对一些确定问题的理论描述。

四、量子力学的完善阶段1927年,波尔在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上发表了著名的“科学是一个特殊的观察者”的文章,这为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2年,物理学家狄拉克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它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在一起,成为理论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此外,量子力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半导体、材料科学和生物物理学等领域。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量子力学已经发展了一个世纪之久,但它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例如解释量子纠缠、重正化等问题。

量子力学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信未来仍有很多值得探索的领域。

量子力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量子力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量子力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曾被喻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量子力学的起源、基本原理、实验验证、建立标准模型等方面来进行详细的讲述,以探究其历史和发展。

一、量子力学的起源与基本原理量子力学的起源始于1900年左右,当时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提出了一个假设:辐射在吸收和发射时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由一个一个被称为“量子”的能量单位构成的。

随着后来的研究,这个假设得到了证明,被称为“普朗克能量子”。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光电效应理论,提出光子假说,即光是由一些分散的、能量离散的粒子组成的。

这一理论的确立,在量子力学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更多的证据,量子力学逐渐奠定了与经典物理截然不同的基础。

基于量子力学,许多热门领域得以诠释和解释。

其最基本的原理是能量和物质的离散化,即能量存在于基本单元中,同时它也支持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量子效应,如量子隧道效应、量子纠缠、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等。

二、量子力学的实验验证理论的建立离不开实验的验证。

20世纪初,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被提出来,用来验证和探究这个新兴的物理学体系。

以双缝实验为例,它是探究光子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双缝实验中,以光子为例,它通过两个狭缝进行干涉,最终形成了干涉条纹,这种形象的结果直接说明了粒子波粒二象性的存在。

除此之外,狄拉克提出的“反粒子”假说也成功得到验证,情况是那么普遍,以至于最基本和常见的物理机制都可以在实验验证中得到印证。

三、标准模型的建立随着量子力学的逐步发展和实验验证,标准模型逐渐建立起来。

标准模型是一个涉及量子力学、相对论和各种粒子的理论框架,旨在对基本相互作用和基本粒子的特性进行描述。

它由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三部分组成。

标准模型虽是一个与实验结果吻合度非常好的理论框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理论,它的历史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时期:
1.早期量子理论:在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对于原子和辐射现象的研究中遇
到了一些难题,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原子谱线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量子概念,如能量量子化和波粒二象性。

2.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的建立:1925年至1926年间,海森堡、薛定谔和狄拉
克等科学家分别独立提出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两种描述量子系统的数学形式。

矩阵力学强调通过矩阵运算来计算系统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而波动力学则将波函数引入描述量子系统的状态。

3.不确定性原理的提出:1927年,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指出在
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时,无法同时确定它们的精确值。

这一原理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本质上的不确定性和测量的局限性。

4.量子力学的统一表述:1928年至1932年间,狄拉克等科学家通过引入量子
力学的波函数和算符形式,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进行了统一。

这一统一表述被称为量子力学的第二次量子化。

5.发展和应用:随着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渐解决了许多问题,并
在其基础上推导出了很多重要的结论和定理,如量子力学中的态叠加、纠缠、量子力学力学量的算符表示和观测值计算等。

量子力学的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展,包括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科学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量子力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仍然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如量子引力和量子计算等。

因此,对于量子力学的研究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quantum theor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quantum theor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quantum theory量子理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它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量子理论的发展是一段漫长而充满曲折的历史。

以下是量子理论的历史发展: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提出了黑体辐射理论,这是量子理论的开端。

普朗克发现,无法用经典物理学解释黑体辐射的特性。

他假设能量是以离散的量子形式发射和吸收的,这个假设引发了量子化概念的诞生。

1905年,爱因斯坦在他的光电效应论文中提出了光是以粒子形式存在的理论,这个理论被称为光量子说,它也是量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3年,尼尔斯·玻尔提出了玻尔模型,该模型可以解释氢原子的光谱线。

这个模型的关键是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能级中运动,并且电子在跃迁时会释放或吸收能量。

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伯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它指出,我们不能同时精确地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个原理改变了我们对粒子的认识。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方程式,这个方程式描述了量子系统的演化。

它也是量子力学的基础。

1927年,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提出了狄拉克方程式,它描述了电子的行为,并预测了反物质的存在。

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提出了著名的EPR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

这个实验也引发了量子信息学的发展。

以上是量子理论的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

现在,量子理论已经成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它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加密等。

能量量子化

能量量子化
例如:铁块随温度升高 从看不出发光到暗红到橙色到黄白色
800K
1000K
1200K
1400K
一、黑体与黑体辐射
2、热辐射的特点 任何物体任何温度均存在热辐射,温度不同时 ,辐射的波长分布不同
温度
发射的能量
电磁波的短波成分
如一个20瓦的白炽灯和一个200瓦的白炽灯 在一定温度下,不同物体所辐射的光谱成分有 昏黄色 激光、日光灯 贼亮 刺眼 显著不同。
发光不是热辐射
热辐射是热能转化为电磁能的过程
一、黑体与黑体辐射 3、在热辐射的同时,物体表面还会吸收和反射 电磁波,对于一般物体,辐射电磁波的情况与 温度、材料种类和表面状况有关。 4、黑体:如果某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各种波 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物体是绝对黑体, 简称黑体。 5、研究黑体辐射的规律是 了解一般物体热辐射性质 的基础。
λ
0 1 2 3 4 5 6 (μm)
二、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M 0 (T )
实验值
紫 外 普 灾 朗 难 克 线
维恩线
维恩公式在短波区符合 瑞利公式在长波区符合
瑞利--金斯线
o
1
2
3
4
5
6
7Leabharlann 8 /μm三、能量子 1.能量子假说: 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是某一最小能量值ε的 整数倍,即:ε,2ε,3ε...nε.当带点微粒辐射 和吸收能量时,是以最小值ε为单位一份一份地 辐射和吸收。 ε称为能量子,n为正整数,称为量子数。 2、频率为γ的谐振子最小能量为
量子理论发展史:
(一)量子论的初期发展 1.黑体辐射的研究 2.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3.光量子假说 (二)量子力学理论的建立 1.德布罗意波 2.薛定谔的波动力学 3.海森伯的矩阵力学 4.量子力学的万本哈根学派的诠释

量子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从量子论到量子力学

量子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从量子论到量子力学

发展历程
量子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电子、光子等 微观粒子的性质。在经典物理学中,这些微观粒子被视为连续的波动,但随着实 验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微观粒子的行为越来越像粒子,具有不连续性和不可预 测性。这促使了量子论的诞生。
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著名的普朗克公式,成功解释了黑体辐射实验数据, 标志着量子论的开端。之后,爱因斯坦、玻尔、德布罗意等人不断完善和拓展量 子理论,提出了光子概念、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等重要观点。到了20世纪 30年代,海森堡、薛定谔等人建立了量子力学,实现了对微观世界的更准确描述。
量子力学的பைடு நூலகம்立与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纪念普朗克创立量子论100周年
在21世纪的开端,我们迎来了物理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量子力学诞生 100周年。自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量子这一概念以来,量子力学的发展改变了我 们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并引领了无数科技创新。本次演示将回顾量子力学的建立 过程,探讨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并展望量子力学的未来发展。
一、量子力学的建立
20世纪初,随着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众多科学家的努力,量子力学逐 渐建立起来。这一理论突破了经典物理学的限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微观 世界。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不确定性原理、量子态叠加原理以及量子纠缠等。 这些概念在物理学、化学、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量子计算机的研 制和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对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量子理论的应用范围广泛,它在各个领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物理 学中,量子理论不仅成功解释了许多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还为新材料的研 发和精密测量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化学领域,量子理论帮助研究者们更好地理解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为材料的设计和合成提供了指导。在生物学中,量子理论为 研究细胞代谢、光合作用等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量子力学发展史

量子力学发展史

量子力学发展史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中一门重要的理论,它对于解释微观世界的现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经典物理学到今天的现代量子力学。

1. 发现电子量子力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物理学家们对于原子和分子的结构一无所知。

然而,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实验的探索,人们开始逐渐揭示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

在其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上,约瑟夫·约翰·汤姆逊在1897年发现了电子,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发现,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

2. 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在电子的发现之后,物理学家们开始探索原子结构。

然而,他们采用的是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即基于经典力学和电磁学的理论。

然而,他们很快发现这种观点在解释微观世界的现象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例如,根据经典物理学,电子应该在原子中围绕核心旋转,但实际上电子的运动轨道并不符合经典的轨道理论。

3. 波粒二象性为了解决原子结构的难题,物理学家们转向了电磁辐射的研究。

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这对于解释黑体辐射现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后,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光电效应的解释,他认为光具有粒子性。

这些突破性的发现打破了传统物理学中波动和粒子之间的界限,揭示了物质和辐射的波粒二象性。

4. 德布罗意假设接下来,路易斯·德布罗意提出了他的假设,即所有物质都具有波动性。

根据德布罗意的假设,粒子的动量和波长之间存在着关系。

这一假设在随后的实验证实了,加深了人们对量子力学的理解。

5. 渐进波函数量子力学的重要突破发生在1920年代,当时埃尔温·薛定谔和马克斯·波恩通过独立的研究,揭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他们引入了波函数的概念,即描述粒子行为的数学函数。

薛定谔方程的提出为解释原子和分子的行为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成为量子力学的核心。

6. 测不准关系和量子力学危机在量子力学的初期发展中,物理学家们也遇到了困惑和挑战。

《量子论初步》课件

《量子论初步》课件

THANK YOU
汇报人:PPT
量子密码学
量子密钥分发:利 用量子力学原理实 现密钥分发,确保 通信安全
量子加密通信:利 用量子密钥加密通 信,确保通信内容 不被窃听
量子安全认证:利 用量子密钥进行身 份认证,确保身份 真实性
量子安全存储:利 用量子密钥进行数 据存储,确保数据 安全
量子传感器和量子成像
量子传感器:利用量子效应进行高精度测量,如磁场、温度、压力等
1926年,薛定谔提出波动力学,量子论 得到进一步完善
1913年,玻尔提出原子模型,量子论开 始形成
1927年,狄拉克提出相对论量子力学, 量子论进入新阶段
量子论的发展历程
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论的雏形,提出能量量子化概念 1913年,玻尔提出玻尔模型,解释氢原子光谱 1925年,海森堡提出不确定性原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1926年,薛定谔提出薛定谔方程,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之一 1927年,玻尔提出互补原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1930年,狄拉克提出狄拉克方程,描述电子的运动和自旋
量子论初步
汇报人:PPT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量子论的背景和历史 量子论的基本概念 量子论的实验验证 量子论的应用前景 量子论的哲学思考
添加章节标题
量子论的背景和历史
量子论的起源
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量子论 开始萌芽
1925年,海森堡提出不确定性原理,量 子论进入成熟阶段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量 子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量子成像:利用量子效应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如医学成像、遥感成像等 量子通信:利用量子效应进行安全通信,如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 态等 量子计算:利用量子效应进行高效计算,如量子模拟、量子优化等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课件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课件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课件量子力学是20世纪最革命性的科学之一,它引领着物理学的进化。

本文将概述量子力学发展的主要历程。

1. 黑体辐射难题和普朗克的规定量子化黑体辐射是一种理论上的亮度恒定的物体,而且在任何波长下都能产生辐射。

这种辐射的亮度与其温度有关,这是被称为“黑体辐射”现象。

在19世纪末,科学界发现了用传统物理理论无法解释黑体辐射的难题。

这个难题在1900年被解决,由普朗克提出的规定量子化理论揭示了通过全新的想法——能量的离散化,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2. 光的波粒二象性和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20世纪初,爱因斯坦在分析光电效应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效应只有通过将光看做粒子来解释才有意义。

这一发现揭示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3. 波尔的原子模型和半经典量子理论波尔于1913年提出了原子模型。

这个模型揭示了原子在一个不可数的态空间中存在的离散性,并且引入了一些量子条件。

从此,量子力学进入了半经典阶段,理论在计算原子模型的稳定态和简单的光谱时非常成功。

4. 薛定谔方程的诞生和波粒二象性的完全承认薛定谔方程于1926年提出,它是包含波粒二象性的量子力学方程。

在这之前,波动力学以波的形式解释实验结果,而粒子力学则以粒子的形式解释实验结果。

通过薛定谔方程,波动力学和粒子力学被统一起来。

5. 测量问题和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它表明测量粒子位置和动量的精度必然受到限制,因为任何测量都必然干扰了粒子的状态。

6. 量子场论和量子电动力学(QED)量子场论被用于研究电磁场,并得到了电动力学的量子描述。

量子电动力学是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通过计算精确的物理量来解释一系列精细的实验结果。

7. 狄拉克方程和相对论性量子力学狄拉克方程是用相对论中的知识推导出的量子动力学方程,它描述的是自旋1/2的质量粒子(例如电子)。

这个方程是量子场论的发展量子场论的发展中的重要一步,也导致了相对论性量子力学的发展。

量子力学发展史详细

量子力学发展史详细

量子力学发展史详细量子力学是一门研究微观世界中微观粒子行为的科学。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电子,并确定其具有粒子性质。

几年后,他提出了原子的模型,即“面包糠模型”,将电子沿轨道分布在原子核周围。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的第一个量子理论,即玻尔模型。

他指出,电子只能沿特定的轨道运动,并具有特定的能量级。

这些轨道和能量级被称为量子态。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粒子具有波动性的假设,即德布罗意波。

他认为,所有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没有完全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分。

这为后来量子力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薛定谔发表了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即薛定谔方程。

这个方程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运动方式,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出粒子的能量和波函数。

1927年,丹麦物理学家卡尔·逻辑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则,即哥本哈根解释。

这个解释指出,测量结果是随机的,而波函数则代表了系统的概率分布。

20世纪上半叶,许多科学家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保罗·狄拉克提出了狄拉克方程,描述了电子的相对论性运动。

此外,玻恩、海森堡、狄拉克等人还对量子力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建立了量子场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量子力学在理论和实验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例如,量子电动力学的建立、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量子纠缠和量子计算等。

总之,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充满探索和突破的故事。

通过科学家们的努力和不断的研究,量子力学为我们理解微观世界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量子学说发展历程

量子学说发展历程

量子学说发展历程量子学说是20世纪物理学的重要发展之一,它从经典物理学的基础出发,通过对微观世界的观察和实验现象的解释,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量子学说的发展历程。

1. 热辐射问题:19世纪末,物理学家们在研究热辐射时发现了一个难题,即黑体辐射频谱的问题。

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曲线,这一问题成为量子学说发展的起点。

2. 普朗克量子假设: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即辐射能量具有量子化的性质。

他认为辐射能量以离散的方式传播,而不是连续的。

这样,普朗克解决了黑体辐射问题,并开启了量子理论的研究。

3. 波粒二象性:根据普朗克的量子假设,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光的粒子性质,并解释了光电效应。

他认为光是由粒子(光子)组成的,这种观点与经典物理学中的光的波动理论形成了对比。

4. 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玻尔原子模型,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奇异特性。

玻尔认为原子的电子绕核运动具有离散的能级,只有当电子跃向一个能级到另一个能级时,才能发射或吸收特定的光子能量。

5. 德布罗意波: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德布罗意波)的概念,他认为物质具有粒子与波动的性质。

德布罗意的理论被后来的实验证实,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海森堡量子力学:1925-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和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等人独立发展了矩阵力学,提出了运动量和位置的不确定性原理。

海森堡量子力学通过矩阵运算和波函数描述了微观粒子的性质,成为现代量子力学的基础。

7. 薛定谔方程: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方程,也称为波动力学。

薛定谔方程通过波函数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以外的原子和分子的性质。

8. 量子力学的发展:20世纪中叶以后,量子力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下,德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提出了量子电动力学,并成功地解释了电子的自旋性质。

量子理论发展史

量子理论发展史

量子理论发展史20世纪初,Planck提出了能在全波段与观测结果符合的黑体辐射能量密度随频率分布的公式,即Planck公式。

要从理论上导出Planck公式,需假定物体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只能以“量子”(quantum)的方式进行,每个“量子”的ε.由于能量不连续的概念在经典力学中是完全不容许的,所以尽管这能量为hv=个假设能堆到出与实际观测极为符合的Planck公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量子假设并未受到重视。

Einstein在用量子假设说明光电效应问题时提出了光量子概念,他认为辐射场就是由光量子组成,采用光量子概念后光电效应中的疑难迎刃而解。

Einstein 和P.J.W.Debye进一步把能量不连续的概念应用于固体中原子的振动,成功解释了温度趋于零时固体比热容趋于零的现象。

至此,物理学家们才开始重视能量不连续的概念,并用它来解决经典物理学中的其它疑难问题。

比较突出的是原子结构与原子光谱的问题。

1896年,汤姆生提出原子结构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即正电荷均匀分布于原子中,电子以某种规则排列镶嵌其中。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的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原子的正电荷及几乎全部质量集中于原子中心很小的区域,形成原子核,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

有核模型可以很好解释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实验,但引来了两大问题:(1)原子的大小问题。

在经典物理框架中思考卢瑟福的有核模型,找不到一个合理的特征长度。

(2)原子的稳定性问题。

电子围绕原子核的加速旋转运动。

按照经典电动力学,电子将不断辐射能量而减速,轨道半径不断缩小,最后掉到原子核上,原子随之塌缩。

但现实世界表明,原子稳定地存在于自然界。

矛盾就这样尖锐地摆在面前,亟待解决。

此时,丹麦年轻的物理学家玻尔来到卢瑟福的的实验室,他深深为此矛盾吸引,在分析了这些矛盾后,玻尔深刻认识到原子世界必须背离经典电动力学。

玻尔把作用量子h(quantum of action)引进卢瑟福模型,提出原子的量子论:一是原子的具有离散能量的定态概念,一是两个定态之间的量子跃迁概念和频率条件。

第七章量子理论发展史

第七章量子理论发展史

康普顿实验的重要意义
为光的辐射确立了粒子观。 过去,至多认为在能量的吸收和发射上,其能量的改变具 有“粒子性”。 但是,康普顿散射实验却将光辐射看成是既有能量又有动 量的粒子,而且通过牛顿力学中早已研究过的能量守恒定 律和动量守恒定律,就能预言出这一弹性碰撞将能导致光 量子波长或频率的改变。
第七章量子理论发展史
第七章量子理论发展史
1900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根据统计力学和电磁理论,推 导出另一辐射定律。这一定律在1905年经英国物理学家金 斯加以修正,以后通称瑞利-金斯定律。 瑞利-金斯定律在长波部分与实验很符合,但在短波部分 却偏离很大。古典理论的这一失败被物理学家埃伦菲斯特 称为“紫外灾难”。 “紫外灾难”所引起的是物理学理论的一场革命。
第七章量子理论发展史
玻尔提出定态轨道原子模型始末
1911年,玻尔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学习和工作, 正好这时曼彻斯特大学的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 卢瑟福也曾是卡文迪什实验室的研究生。一天,卢瑟福回 到卡文迪什实验室,向研究人员报告自己的新发现。
第七章量子理论发展史
玻尔很有兴趣地听了卢瑟福的报告,对卢瑟福根据实验结 果大胆地作出原子有核的决断深表钦佩,也很了解卢瑟福 困难的处境,于是向卢瑟福表示希望到卢瑟福所在的曼彻 斯特大学当访问学者。
第七章量子理论发展史
康普顿实验的确证
1923年,康普顿在测量X射线和某些物质的散射时,发现某 些散射后的X射线的波长变长了。康普顿为了解释这一现象,
就除了假定光子的能量:E=hv以外,还吸收了在1917年由 爱因斯坦对光子还具有动量p的假定,亦即p=hv/c
这样,光子就被看成为既具有确定能量,又有确定动量的 完整的粒子。
第七章量子理论发展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简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简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简史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假定电磁场和物质交换能量是以间断的形式(能量子)实现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辐射频率成正比,比例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从而得出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

1905年,爱因斯坦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子的能量、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其后,他又提出固体的振动能量也是量子化的,从而解释了低温下固体比热问题。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原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分立的轨道上运动,在轨道上运动时候电子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出能量。

原子具有确定的能量,它所处的这种状态叫“定态”,而且原子只有从一个定态到另一个定态,才能吸收或辐射能量。

这个理论虽然有许多成功之处,但对于进一步解释实验现象还有许多困难。

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3年提出了物质波这一概念。

认为一切微观粒子均伴随着一个波,这就是所谓的德布罗意波。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方程:E=ħω,p=h/λ,其中ħ=h/2π,可以由E=p²/2m 得到λ=√(h²/2mE)。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就不同于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也就不同于描述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

当粒子的大小由微观过渡到宏观时,它所遵循的规律也由量子力学过渡到经典力学。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差别首先表现在对粒子的状态和力学量的描述及其变化规律上。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描述,它是坐标和时间的复函数。

为了描写微观粒子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就需要找出波函数所满足的运动方程。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ppt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ppt

3. 固体比热的研究
1906年,爱因斯坦将普朗克的量子假说应用于 固体比热,解释了固体比热的温度特性并且得 到定量结果。然而,这一次跟光电效应一样, 也未引起物理界的注意。不过,比热问题很快 就得到了能斯特的低温实验所证实。量子理论 应用于比热问题获得成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有些物理学家相继投入这方面的研究。在这样 的形式下,能斯特积极活动,得到比利时化学 工业巨头索尔威的资助,促使有历史意义的第 一届索尔威国际物理会议的召开,讨论的主题 就是《辐射理论和量子》,这次会议在宣传量 子理论上起了很好的作用。
3.矩阵力学的创立
矩阵力学的创立者海森伯1924年到哥本哈根跟玻尔和克拉末斯合 作研究光色散理论。在研究中,他认识到不仅描写电子运动的偶 极的振幅的傅里叶分量的绝对值平方决定相应辐射的强度,而且 振幅本身的位相也是有观察意义的。海森伯由这里出发,假设电 子运动的偶极和多极电矩辐射的经典公式在量子理论中仍然有效。 然后运用玻尔的对应原理,用定态能量差决定的跃迁频率来改写 经典理论中电矩的傅里叶展开式。这样,海森伯就不再需要电子 轨道等经典概念代之以频率和振幅的二维数集。他当时并不知道 这就是矩阵运算,于是就向玻恩请教有没有发表价值。玻恩经过 几天思索才发现海森伯用来表示观察量的二维数集正是线性代数 中的矩阵,此后,海森伯的新理论就叫《矩阵力学》。 玻恩着手 运用矩阵方法为新理论建立一套严密的数学基础。与数学家约丹 联名发表了《论量子力学》一文,首次给矩阵力学以严格的表述。 接着,玻恩、约丹、海森伯三人合作,系统地论述了本征值问题、 定态微扰和含时间的定态微扰,导出了动量和角动量守定律,以 及强度公式和选择定则,从而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三 .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争论
玻恩、海森伯等人提出了量子力学的诠释之后,遭到了爱因斯坦 和薛定谔等人的批评,他们不同意对方提出的波函数的几率解释、 测不准原理和互补原理,双方展开了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大论战, 许多理论物理学家、实验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卷入了这场论战,至 今还未告结束。 正是由于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EPR一派和以玻尔 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的长期争论,才使得量子力学越来越完备, 很多问题得到了系统性的研究。 1965年,贝尔在定域隐参量理论 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关系,人称贝尔不等式,于是有可能 对隐参量理论进行实际的实验检验,从而判断哥本哈根学派对量 子力学的解释是否正确。从70年代开始,各国物理学家先后完成 了十几项检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这些实验大多数都明显地违反 了贝尔不等式,而与量子力学理论预言的相符。但也不能就此对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作出最后裁决。目前这场论战还在进行之 中,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

第七章量子理论发展史

第七章量子理论发展史

第七章量子理论发展史量子理论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的粒子行为,如原子、分子和基本粒子等的行为。

量子理论的发展历经了几十年的探索和研究,下面将对量子理论的发展史进行探讨。

19世纪末,物理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实验结果与当时的经典物理学理论相悖。

例如,黑体辐射实验和光电效应实验,无法用经典物理的理论来解释。

为了解决这些困扰,麦克斯韦和普朗克等物理学家提出了量子理论的雏形。

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化假设,即能量不连续,而是以不可分割的量子单位出现。

这个概念首次引入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为量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着,爱因斯坦利用光电效应现象解释了光的粒子性,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并称之为光子。

这一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石。

1913年,玻尔提出了玻尔模型,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现象。

他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原子模型,即电子在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在其中一可能的轨道上存在能量量子化的状态。

玻尔模型的提出,为原子结构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框架,也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启示。

1925年至1926年间,根据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发展,海森堡和薛定谔分别提出了量子力学的两个等价形式。

海森堡提出了矩阵力学,通过代数和矩阵运算的方法描述了粒子的行为,而薛定谔提出了波动力学,将粒子的行为转化为波函数的描述。

这两种形式都能描述量子力学体系的物理现象,它们的提出标志着量子力学的建立。

1927年,海森堡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即无法同时精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个原理挑战了牛顿力学中的确定性观念,并深刻影响了科学哲学的发展。

不确定性原理的提出,标志着量子力学的成熟。

随后的几十年里,量子力学经受了严谨的数学推导和实验验证。

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如狄拉克、费米、玻姆和海森堡等,对量子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他们提出了量子场论、费米-狄拉克统计和玻姆对称等重要概念,并为量子力学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如核物理、固体物理和量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

简述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简述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简述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探索了微观世界的行为,并提供了一种描述粒子和波动性质的理论框架。

下面将介绍量子力学发展的历程。

量子理论的奠基者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普朗克。

当时,普朗克研究黑体辐射时,发现通过将能量量子化为小包团,可以更好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根据普朗克的假设,能量以不连续的方式来传播,而不是连续的波动。

接下来的突破性发现是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

在光电效应中,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会释放出电子。

爱因斯坦解释了这一现象,认为光的能量以粒子形式的“光子”传播。

这个想法进一步证明了能量和物质的微观粒子性质的存在。

爱因斯坦的工作促使德国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理论的量子化概念,即电子只能处于特定的能级中,并通过辐射和吸收能量来跃迁到不同的能级。

这一解释为后来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也被称为量子力学的基本公式。

这个方程描述了微观粒子的波函数随着时间的演化。

根据波函数的模的平方,可以计算出粒子在不同位置的出现概率。

同时,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也提出了著名的量子力学的另一种数学形式,即矩阵力学。

他发展了矩阵和波函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可以用来计算物体的动力学性质。

同时,他提出了不确定关系原理,即无法同时准确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在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取得了多个重要结果。

德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相对论性版本,即量子场论。

狄拉克获得了著名的相对论性自旋方程,描述了粒子的自旋性质。

同时,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也让人们对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贡献,例如泡利不相容原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激光原理等。

这些发现不仅推动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众多实际应用,如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纠错等。

总的来说,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概念,到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和物质的粒子性质,再到玻尔的量子化假设和薛定谔的波函数方程的提出。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分支之一,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对物质的微观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许多神奇而又令人困惑的现象。

这些现象在当时的经典物理学中无法解释,因此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理论来描述它们。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假设,这种假设认为能量并不是连续的,而是以粒子的形式存在,这种粒子被称为光子。

这一假设为量子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的量子化假设,认为原子的电子只能存在于特定的能级上,而不能存在于任意的能级上。

这种假设解释了许多原子光谱现象,成为了现代量子力学的基础。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波粒二象性假设,认为所有的物质都具有波动性,而且波动的频率和能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

这种假设不仅解释了光的粒子性和物质的波动性,还为后来的量子力学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矩阵力学,这是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矩阵力学认为量子力学中的物理量不是像经典物理学中那样具有确定的数值,而是具有一些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可以通过矩阵来描述。

这种做法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为了量子力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了波函数的概念,这是量子力学的又一个重要分支。

波函数是描述量子力学中物体状态的数学函数,通过对波函数的求解,可以得出物体的各种物理量。

这种方法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这是量子力学的又一个重要成果。

不确定性原理认为,对于某些物理量,比如位置和动量,我们无法同时知道它们的精确数值,只能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

这种做法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争议,但后来证明是正确的。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发现新的量子现象,比如量子纠缠、量子隧穿等。

这些现象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还为未来的量子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量子场论发展历史

量子场论发展历史

量子场论发展历史咱来唠唠量子场论的发展历史,那可真是一部超级有趣的科学大冒险故事呢!一、早期萌芽。

1. 量子力学的诞生。

故事得从量子力学开始说起。

20世纪初,那时候的物理学家们发现,微观世界里的东西跟咱平时看到的宏观世界完全不一样。

像普朗克,他就发现黑体辐射的能量不是连续变化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就像一小包一小包的能量糖果一样。

这就打破了经典物理学里能量连续变化的观念,就好比你一直以为水是可以无限细分的,结果突然发现水是由一颗颗小水滴组成的那种震惊。

然后爱因斯坦又提出了光子的概念,说光不仅是一种波,还能看成是一个个小粒子,这就是光量子假说。

这就像你本来以为光就像水面上的波浪一样连续不断,结果发现光原来是由一个个像小弹珠一样的光子组成的。

2. 从量子力学到相对论性量子力学。

在量子力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它和相对论不太搭调。

相对论描述的是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引力的那些事儿,量子力学呢,主要是研究微观世界的小粒子。

于是,物理学家们就想把这俩家伙结合起来。

狄拉克就做出了一个超厉害的事情,他把相对论的思想引入量子力学,搞出了狄拉克方程。

这个方程能很好地描述电子这种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而且还预言了反物质的存在呢!就好像你本来有一套拼图,又有了另一套拼图,然后你发现可以把这两套拼图的部分拼在一起,拼出一个更神奇的图案。

二、量子场论的初步建立。

1. 场的概念引入。

量子场论的想法开始冒头啦。

物理学家们想啊,微观粒子周围是不是有个什么东西在影响它们呢?这时候场的概念就被引进来了。

就像每个粒子都住在一个自己的小“能量场”房子里一样。

比如说电磁场,我们早就知道有电场和磁场,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了它们的规律。

现在把量子的概念加进去,就有了量子电磁场。

这就好比你给一个普通的房子装上了智能设备,变得超级高科技了。

海森堡和泡利开始着手建立量子场论的基本框架。

他们把粒子看成是场的激发态,就像是场这个大海里泛起的小浪花一样。

这个想法超级新颖,因为以前人们觉得粒子就是粒子,是单独的小个体,现在把它们和场联系起来,就像是发现了小蚂蚁其实是生活在一个超级大的蚂蚁王国里,而且这个王国还有自己的一套规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后,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
假说,并在固体比热问题上成功地运用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的 发展打开了局面。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量子化概念,对氢光谱 作出了满意 的解释,使量子论取得了初步胜利。 旧量子论
波粒二象性新思想的提出

以后,玻尔、索末菲(A.J.Sommerfeld)和其他许多物理学家为发展量子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的出台

1894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开始研究黑体辐射问题。
1899年他从热力学推导出维恩的辐射定律,确信这是惟一 正确的辐射定律。 但在年底,他注意到德国物理学家鲁本斯等人于 1899 年 9 月发表的实验报告指出,维恩定律在短波部分同实验有偏 离。 于是普朗克不得不尝试修改他的理论。

这种能量子,他称为“光量子”,对于频率为的辐射,它的
一个光量子的能量就是 h,以后人们称光量子为“光子”,

19 世纪末期,实验已经能对热辐射所产生的光谱及其强度
的分布进行精密的测定。 1893 年,德国物理学家维恩发现黑体的温度 ( 绝对温度 ) 同 所发射能量最大的波长成反比 ( 维恩位移定律 ) 。 1896 年维 恩通过半理论半经验的办法,找到了一个可用来描述能量

分布曲线的辐射定律。

这个定律或说公式,在短波部分同实验很符合,但在长波 部分却偏离很大。
会上报告了这一结果。鲁本斯当天晚上做实验检验,证明 普朗克的新的辐射定律同实验结果完全相符。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的出台

但是,当时普朗克的辐射公式是根据实验数据凑出来的半
经验定律公式的理论根据,普朗克紧张地工作了两个 月,终于发现,要对这个公式作出合理的解释,惟一可能 的出路是假设:物体在发射辐射和吸收辐射时,能量不是 连续变化的,而是以一定数量值的整数倍跳跃式地变化的。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的出台

1900年10月7日,鲁本斯夫妇访问普朗克,告诉他,瑞利 的辐射定律在长波部分同他的实验结果一致。普朗克受到 启发,立即尝试去寻找新的辐射定律,使它在长波部分渐
近于瑞利定律,而在短波部分则渐近于维恩定律。

当天晚上他把自己1899年的公式加以修改,就得到了合乎
上述要求的辐射定律。1900年10月19日他在德国物理学
理论花了很大力气,却遇到了严重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待 于新的思想,那就是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早在1905年和1916年就已由爱因斯坦提出,并于1916
年和1923年先后得到密立根光电效应实验和康普顿X射线散射实验证实。

物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却是晚至1923年才由德布罗意(Lous de Broglie) 提 出 , 这 以 后 经 过 海 森 伯 (W.Heisenberg,1901~1976) 、 薛 定 谔 (E.Schrodinger,1887~1961) 、 玻 恩 (Max Born,1882~1970) 和 狄 拉 克 (P.A.Dirac)等人的开创性工作,终于在1925~1928年形成完整的量子力 学理论,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并肩形成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
第七讲
量子理论的发展史
量子论的建立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 5个阶段:1、“紫外灾 难”的出现和普朗克量子论的提出; 2 、爱因斯坦的光量 子论和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提出; 3 、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 的提出;4、旧量子论的困难和物质波的发现;5、量子力 学的建立。
量子理论的创建

20世纪初,物理学的另一项重大的创新是量子论的建立。 1900年普朗克 (Max Planck)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 难,引入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石。

1900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根据统计力学和电磁理论,推 导出另一辐射定律。这一定律在1905年经英国物理学家金 斯加以修正,以后通称瑞利-金斯定律。

瑞利 - 金斯定律在长波部分与实验很符合,但在短波部分
却偏离很大。古典理论的这一失败被物理学家埃伦菲斯特 称为“紫外灾难”。

“紫外灾难”所引起的是物理学理论的一场革命。
2、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继承了普朗克所提出的这一革命性的观 念,用以解释当时的电磁理论所不能完全解释的光电效应, 亦即在光的照射下,由金属逸出的电子的能量和光的强度
无关,但和波长有关。

爱因斯坦指出,如果接受了普朗克的量子假说,那么将能 很自然地解释光电效应。爱因斯坦由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为“紫外灾难”。
物理天空的第二乌云:“黑体辐射”

黑体(“绝对黑体”)是指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全都吸收落在
它上面的一切辐射而没有反射和透射的理想物体,是用来 研究热辐射的。

黑体辐射的特点是:各种波长 (颜色)的辐射能量的分布形 式只取决于黑体的温度,而同组成黑体的物质成分无关。
对“黑体辐射”的研究导致“紫外灾难”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的出台

也就是说,在辐射的发射或吸收过程中,能量不是无限可 分的,而是有一最小的单元。这个不可分的能量单元,普 朗克称之为“能量子”或“量子”,它的数值是h,其中 是辐射的频率,h叫做“作用量子”,是一个普适常数,以
后人们称之为“普朗克常数”。

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向德国物理学会报告了他的这一 大胆假说,这就是量子论的诞生。
普朗克和爱因斯坦
从能量子到光量子

但爱因斯坦不满足普朗克把能量不连续性只局限于辐射的发
射和吸收过程,而认为即使在空间的传播过程中,辐射也是 不连续的,是由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

于是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的论文中, 指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瞬时现象,波动论的结论同经验 不相符,要解释这类现象,只能假设光是由能量子所组成。
1、“紫外灾难”的出现和普朗克量 子论的提出

物理天空的第二朵乌云:“黑体辐射”→ “紫外灾难” 量子论的产生是由黑体辐射问题引起的。根据经典物理学,

可以得到:辐射的能量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当辐
射频率极高时,能量必然趋于无穷大,即在紫色端发散。
对于由经典物理学解决热辐射问题导致的这一结果,被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