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基本状况

合集下载

白银市环境质量现状及对策措施

白银市环境质量现状及对策措施

白银 市 20~ 09 05 20 年各年 废水 中主要 污染物 排放情 况见 表 2 。 20 —0 9 , 白银 市 工业 废水 中 C D和氨 氮 的年 均排 放量 分别 05 20 年 O 为 3 2 . 吨 、28. 62 1 3 17 5吨 ;城 镇 生 活 污 水 中 C D和 氨 氮 的年 均 4 O 排 放 量分 别 为 76. 、l6. 82 5吨 10 2吨 ;石 油类 排 放 量 呈 现逐 年 减 0 少 的趋 势 ,由 20 年 的 2.1 09 7 6吨减 少 到 20 0 09年 的 5 6 吨 ,减 .1 5 少 了 7 . %;近 两 年 砷 、铅 排 放 保持 相 对 稳 定 ,年均 排 放 量 分 92 4
4. %:汞 年均 排 放 量为 0 5 吨 ;镉 排放 量 逐年 减 少 ,由 20 23 9 .8 2 05 年 的 1.1 减少到 20 年 的 3 7 ,减少 7 . %;近 四年六价 91 吨 09 . 吨 8 97 5 铬排 放 相 比 20 年 明 显减 少 ,并 于 20 05 09年实 现 零 排放 。C D O 、 氨氮 和石 油类 的排放 区域 主要 为白银 区和平川 区 ,砷 、铅 、汞 、 镉和 六价 铬排 放 区域 主要 集 中在 白银 区的 东大 沟 。重 金属 污 染物 排放 以有 色金 属 冶炼业 为 主 ,其 他 污染 物排 放 主要集 中在 有 色金 属冶炼 、电力 、化工 行业 。
据 此 ,本文 通 过 对 白银 市环 境 保护 现 状进 行 分析 ,并 针 对 主要 环
表 1 2 0 — 0 9年全市 废水 排放情 况 0 520
Fi. at trds h r ei ii n2 0 -2 0 g 1W sewae ic a g nBayni 0 5 0 9

白银市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白银市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白银市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摘要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的交接带 ,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 ,环境变化剧烈。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人类文明才能够得以延续。

关键词:白银;干旱;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综合防治一、主要问题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北临腾格里沙漠,南接陇西黄土高原,特定的地理位置致使全市境内生态环境异常严酷,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干旱问题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北部紧靠腾格里沙漠,气候属温带干旱荒漠及干旱气候带。

降水稀少,降水量157~432.7mm,由北向南逐步增加。

蒸发量则相反,北部的景泰县年蒸发量为3038mm,是降水量的16倍之多,干旱度达3.53,属极干旱地区,而南部的会宁县年蒸发量为1736.4mm,相当于年降水量的4倍,干燥度为1.6,为半干旱地区。

全市年降水量400mm以下的半干旱、干旱地区的面积占90%以上。

据记载,自1960年至2010年的50年间发生大小旱灾就达35次之多,平均不到一年半就发生一次。

2013年在全市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持续近5个月时间未形成一次有效降雨,造成全市大部分干旱山区夏粮因无法下种而受灾,以致大部分灾区人畜饮水发生困难,给群众生活造成了极大危胁。

(二)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区主要由黄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祖厉河流域构成。

黄河流经白银区、靖远县、平川区和景泰县,全长214km,其支流祖厉河纵贯会宁全境和靖远5个乡,全长150km。

根据白银市水土保持区划,白银市水土流失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6%。

除景泰西北部降雨稀少,土壤侵蚀以风蚀为主外,其它地区均以水蚀为主,全年降水的60%~70%形成地表径流,年流失土壤6 112万吨,土壤侵蚀模数达3174.09t/km2。

仅祖厉河流域年侵蚀总量就达4316.0万吨,占全市水土流失总量的70.60%。

甘肃省白银市市情概况

甘肃省白银市市情概况

甘肃省白银市市情概况2006-11-27 09:16甘肃省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距离省会兰州60多公里,地处以银川、西宁、西安和呼和浩特等为代表的黄河上游城市群中心位置,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黄河、万里长城、古丝绸之路在此汇聚,印证和记载着这里的古老和丰饶。

早在明朝洪武年间,“白银厂”就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

全市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万人,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城市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

白银是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

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同行业第一的辉煌业绩,“白银炼铜法”曾长期代表我国铜冶炼技术的最高水平。

目前,已形成铜铝铅锌、贵金属、稀土金属多品种、多层次发展格局,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生产能力40多万吨,累计生产有色金属500万吨,享有“铜城”盛誉。

白银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明清时代,沿岸人民开渠引水,开创了灌溉农业的先河,发展自流灌区20多万亩。

依托黄河水资源,近几十年来先后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水地面积达到132万亩,高扬程提灌工程蜚声海内外。

沿黄地带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中华自然奇观—黄河石林,被纳入“国家地质公园”。

农业、水电、航运、旅游开发全面展开,黄河经济带建设初具规模。

白银是正在崛起的西部高科技新城。

中科院和地方政府合作的第一个产业园落户白银,建设面积达到5.3平方公里,引进建设项目40多项,投资20多亿元,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产业园成为西部一颗闪耀的明珠。

同时,白银被纳入“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白银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方。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宁,中国革命由此实现重大转折。

会宁会师旧址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中国20个红色旅游城市”之列,“红色圣地”美誉名扬四方,成为全国重点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白银市概况

白银市概况

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

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固原二市接壤,东南依平凉市,南邻定西市,西与兰州、武威二市交界,北靠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总面积20099平方千米。

白银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

据志书记在,白银矿藏的开采,始于汉代。

明洪武年间,官方曾在现市政府驻地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

1956年设市时定名为白银市。

因白银是全国著名的铜工业基地,又被誉为“铜城”。

现辖白银、平川两区和靖远、景泰、会宁三县,有20个镇、47个乡、1个民族乡、10个街道办事处。

市政府驻地白银区。

总人口174.55万人,有汉、回、满、壮、蒙古等民族。

白银位于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余脉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275—3321米。

北部为沙漠平川和山间盆地,地势平坦,最北部呈流动沙丘。

中部为祁连山余脉山地,山峦起伏,丘陵连绵,部分川、塬、墚、峁交错,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白银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冬春干冷风沙大,夏秋少于日照强。

年均气温6.6℃。

年均降水量110—352毫米,但四季降水分布不均,变率较大。

年均蒸发量1595—2147毫米。

日照时数2635—2805小时。

全年无霜期160—220天。

自然灾害频繁,尤以干旱对全市农业威胁最大。

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

黄河横贯境内两县两区达258千米,其支流祖厉河,纵贯会宁县,经靖远县汇入黄河,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不能灌溉和饮用,故称苦水河。

在国家扶持下初步形成了以高扬程店里引黄灌溉为主,机灌、库灌、自流灌为辅的农业水利网络。

主要有景泰川电力提灌一、二期工程,靖远县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以及靖远县刘川、白银区工农渠等高扬程电力引黄提灌工程等。

白银是省内以提灌为主导的黄河灌溉农业区,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现有耕地29.8万公顷、草场133.3万公顷、森林8.6万公顷。

初步形成了以蔬菜、养羊、小杂粮、啤酒大麦、食用菌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格局。

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服务白银经济转型

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服务白银经济转型

序较好,交通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交通 理 面临的首要 问题 。全市道路 基础建设 员不 足 、经 费短缺等 问题 的影 响 ,农村
管理科 技应 用覆 盖 面不 断扩大 。但从 投资每年接近 60亿元,但市区道路面 地区的交通管理仍处在非常艰难的时
长 远 发 展 的角 度 及 现 代 城 市 发 展 的 积 率 不 到 8% ,路 网密 度 为 1.58KM/ 期。
度缺乏 ,占道经 营 ,车 辆乱停乱 放堵 塞 导 以及守点式 的控 制等问题 ,交通管理 左右 ,警力 严重不 足 ,大多依靠 聘用协
交通 的问题难 以根治 ,防护设施 缺失 , 科技 应用 范围小 、结构 单一 ,各业 务领 勤人员来 弥补警力不足 。
2008年第 11期 ,总第 217期
道 109线 、312线 、309线 横贯 全 市 ,5 出入 口,过往车辆 出入不 便 ,城 区东西
四是广 大农村地 区管理力量薄弱 ,
条省道 ,44条县 、乡道路 、5条专用道 连接不 畅 ,对支路 规划不 足 ,市区 未能 安全状况没有根本改善。白银市辖两区 和 96条 城 市 街 道 组 成 了 发 达 的 路 规划有效的停车场 ,在 国道城 区过境段 三县 ,70%以上 的交 通参与者来 自农村
l1AZHAN·sHlDlAN


一 、 白银市道路交通状况分析 与评 一 些路 口设计不合理 ,人行道和非机动 域不能 实现 良好 的协调 衔接与道 路资

车道 时宽 时窄 ,不够通 畅 ,使这些 路段 源共享。已建成的代 表交通管理最新成
甘肃省 白银市交通 发 达 ,道 路管 交通压力大 、秩序混乱。城区道路 网结 果 的监控 中心 、城管 中心作 用发 挥不 辖 里程 达 3000余 公 里 。其 中三 条 国 构欠发达 ,在省道 217线 南北各有一个 够 ,控制力度较小。

白银市简介

白银市简介

白银市基本情况白银市位于丝绸古道、黄河上游。

全市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7.5万人。

1956年设县级市,1958年升格为地级市,1963年撤销,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建市,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

白银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白银境内有色金属、煤炭、水能等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奠定了白银工业的基础。

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甘肃重要的复合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化工基地。

白银是黄河上游大型电力提灌农业区。

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占流经甘肃段的52%,为白银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先后建成了景电、靖会、兴电等15处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加上自流和井泉灌溉,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0万亩,集中解决了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通过兴修“三田”、实施集雨节灌工程、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旱作农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瓜菜、草畜两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5%。

黄河石林是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中华自然奇观”。

白银是红军长征三军会师的地方。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

光荣的革命历史铸就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

2007年2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瞻仰了会师旧址,赞誉会宁是革命圣地。

会宁会师旧址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列,并被列为全国首批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首批50个廉政教育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会宁县是全国20个“红色旅游城市”之一。

白银是甘肃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白银地处兰白核心经济区,不仅是河西走廊东端门户,也是兰州、河西通向华北的重要通道,西气东输管道过境。

交通比较便利,包兰、甘武两条干线铁路和靖远矿区铁路支线通过白银,京藏、青兰高速公路穿越四个县区,中心城区距离兰州中川机场90多公里。

白银市农村经济现状分析及发展探讨

白银市农村经济现状分析及发展探讨
弱, 无法 起步 。
益 , 展 根 资 重
维普资讯
第 2 2卷 第 7期 20 0 6年 7 月
甘肃科 技
Ga u Sc e e a d Te h l gy ns inc n c no o
 ̄D 。2 No。 ,f 2 7
J l. 20 uy 0 6
白银 市农 村 经济 现 状 分 析及 发 展探 讨
陈永 莲
( 白银 市 技 术 开 发 服 务 中心 , 肃 白银 7 0 0 ) 甘 3 90
摘 要 : 白银 市农村 经济 的发展状 况展 开探 讨 , 出存在 问题 , 出发展措 施 , 对 指 提 以寻 求促 进农村 经
济发展 的更好道路 , 使农 村 经济得 以更好 地 向前推 动 。
商 品经济 的 发达程 度 和市 场 经 济 的 发展 动 向 , 可 也
以反映 出农 民的经济 收入 和富裕 程度 。大凡农 村 经
济 发达 的地 区 , 农产 品 的商 品化 程度 就 比较 高 , 品 商
经 济发 展迅 速 , 民的 收入 和 积累也 比较 多 , 之则 农 反 大 相径 庭 。所 以重 视 农 村 经济 发 展 问题 , 取 相 应 采 对 策 和措 施 , 断促 进农 村经 济发展 , 不 既是确 保农 业 发展 和农 民增收 的需 要 , 是 推动 社 会 进步 和 确保 也
远三 县 和 白银 、 川两 个 区。其 中市 政府 所 在 地 白 平 银 是全 国有名 的有 色金属基 地 , 盛产 铜 、 、 、 及 铝 铅 锌
金 、 等 贵 重金 属 ; 川 区 是 甘 肃 省 重 要 的能 源 基 银 平 地, 煤矿 资源 丰富 ; 远县 由于 黄河 的养育具 有 比较 靖 发 达 的农 业 , 县城 商 贸流 通 历 史悠 久 , 兴旺 发 达 ; 会 宁 县是红 军会 师圣地 , 具有 独特 的政 治优 势 , 并且 耕

白银市市情简介

白银市市情简介

白银市市情简介白银市市情简介白银市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1956年11月设市,1958年4月升格为地级市,1963年10月撤销,1985年8月恢复建市。

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万人。

白银因矿得名,因企设市。

白银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

明朝洪武年间,官方在此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一时“日出斗金,积销金城”。

1956年震惊世界的白银矿山大爆破,拉开了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开发的序幕,白银市由此在一片戈壁荒滩上迅速崛起。

白银物华天宝,资源富集。

白银既有丰富的铜、铅、锌、金、银等金属矿藏,又有大量的煤炭、石膏、芒硝、石灰石等非金属资源。

境内已发现矿产45种,有23种矿产储量位居甘肃省前列,其中煤炭量16亿吨,凹凸棒储量居世界第一。

白银既有丰富传统能源,又是国家风电、光伏发电重点区域,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450万千瓦,是正在崛起的西部复合能源基地。

白银基础雄厚,跨越发展。

“一五”时期,全国156个重点项目有2个在白银布局。

先后建成了白银公司、银光公司、靖煤公司、稀土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素有中国“铜城”之美誉。

有色金属年生产能力68万吨,黄金10吨、白银217吨、稀土3万吨,原煤生产能力1300万吨。

以TDI为龙头的化工产业链基本形成,建材工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

白银先后被确定为甘肃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白银产业集群,前景广阔。

以白银国家高新区为龙头,包括银东、银西、刘川、平川、正路、会宁六个工业园在内,总规划面积340平方公里的白银工业集中区(“一区六园”),是国家设立的甘肃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区域。

白银是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市,着力打造“三个千亿元产业链”和“四个百亿元产业”的产业链(“3+4产业链”),先后引进项目534个,中信、中铝、中材、统一、正大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已成为西部最具潜力的新兴经济区域。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自然地理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自然地理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自然地理地理位置白银区位于北纬36°14′38″至36°47′29″、东经103°53′24″至104°24′55″之间, 黄河上游中段,甘肃省中部,白银市西部,是白银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和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以“铜城”闻名遐迩。

西与兰州市皋兰县接壤;南临黄河,与榆中县青城镇及靖远县平堡乡隔河相对;东与靖远县刘川乡毗邻;北与景泰县中泉乡交界。

距省会兰州市(经兰白高速公路)69 千米。

地貌白银区地处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地貌总体为四面环山的构造盆地,南有黄河谷地。

地形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在1500~2200米之间,最高点是武川乡境内青石岘标杆山,海拔2273米;最低点是东南四龙镇境内黄河河滩,海拔1420米,高差853米。

地貌类型区境地貌主要以低中山地、山间盆地、黄土梁峁、河谷盆地为主。

在黄土梁峁山谷区常见风蚀蘑菇状山岩,呈丹霞地貌景观,局部有石灰岩溶洞。

低、中山分布在西部及北部界域,主要山峰海拔在2273米以下,相对高度在200~500米之间;地貌特征大部分为裸露岩层,山势陡峭,呈“V”字型冲沟及峡谷。

山间盆地分布以城区为中心,总面积约100平方千米,海拔1700米左右,总体地形比较平坦,稍有起伏,四周环山,北高南低。

黄土梁峁主要分布在黄河北岸水川盆地、四龙盆地的北部边缘和郝家川盆地的南部边缘之间,川口、武川一带亦有成片分布。

域内黄土梁、峁为高原上剥蚀低山丘陵区,海拔1500~1800米,最高2000米左右,相对高差30~200米左右,面积约670平方千米,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0%左右。

河谷盆地地貌主要有大峡、乌金峡峡谷及水川、四龙两个盆地。

河谷盆地发育有Ⅰ~Ⅴ级阶地,总宽度一般在3~6千米。

水川盆地东西长约16千米,四龙盆地在域内东西长约5千米。

自然景观山峰分水岭域内海拔1500~1800米的山峰约有41座,其中,武川乡域内8座,强湾乡域内10座,王岘镇域内16座,四龙镇域内2座,水川镇域内5座;海拔1800米以上的无名高地近550座,其中武川乡约有350座,王岘镇约有120座,强湾乡50多座,水川镇近20座,四龙镇4座。

“十一五”期间白银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对策建议

“十一五”期间白银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对策建议
2 0 1 3 年6 月
环境评价( 6 0 — 6 2 )
环境研究与监测
第2 6 卷
“ 十一五 ’ ’ 期 间白银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对策建议
陈 静
白银 7 3 0 9 0 0 )
( 白银市环境监测站 甘肃

要: 通过对“ 十一五” 期 间( 2 0 0 6 - 2 0 1 0 年度 ) 白银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 的研究总结 , 概述了 白银 市环境空气质
1 . 1 主要 污染物年 均值 变化
气 自动监测子站 , 从 自动监测数据分析 , 东市区平均
综合污染指数为 2 . 5 2 , 与“ 十五” 期 间的平均综合污 从 “ 十一五 ”期 间的环境空气 自动监测数据来 染指数相 比有所下降; 西市区平均污染指数为 2 . O 2 , 看, S O : 日 均值范 围为 0 . 0 3 1 ~ 0 . 0 9 2 m g / m 。 之间,年均 与“ 十五 ” 期间的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相 比有所 下降。
第2 期

静: “ 十一五” 期 间 白银 市 环境 空 气质 量 现 状及 对 策建 议
6 1
全市工业废气年均排放总量较 “ 十五”期 间有所增 地利用不当, 极易诱发土地沙漠化 。现在几乎每年都
长 ,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 S O : 及可吸人颗粒物。S O : 有不同程度的沙化危害发生 。土地沙漠化和风沙危
白银依矿设企 , 因企立市 , 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值为 O . O 1 9 m g / m 3 , 与“ 十五” 期间相 比有所下降。 而崛起的矿业城市 。矿产资源 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 导 致 了矿产资源的萎缩枯竭 ,也造成 了触 目 惊 心的环
( 3 ) P Ml 0

白银市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着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白银市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着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白银市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着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加快建设白银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打造青山常在、绿色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白银。

一、着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按照“北御风沙、中建绿洲、南保水土”空间布局,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为重点,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构筑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一)着力提升水源涵养功能。

加快实施水源涵养治理工程,全面保护区域内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涵水于地、涵水于林草。

建立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体系,实施黄河湿地保护工程,恢复黄河湿地功能区。

提升祖厉河流域水源涵养能力,推进会宁县华家岭水源涵养林、景泰白墩子盐沼国家湿地公园、靖远县湿地公园建设。

强化水利基础设施保障,继续实施景电、靖会、兴电等大中型高扬程提灌区和沿黄自流灌区节水改造提升、盐碱地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提高灌溉保障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建设现代化灌区,振兴灌区发展。

(二)大力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深入实施白银治黄方略,打造黄河生态带、黄河风情带和黄河经济带,建设安全、生态、文化、数字、幸福黄河。

实施黄河之滨(白银)百公里生态廊道提升、黄河上游(白银)高扬程灌区节水示范区等重大生态工程,全面提升沿黄生态功能。

大力推进采煤采矿沉陷区、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及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提升生态自我修复功能。

着力推进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区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寿鹿山、哈思山等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保护,提升水土流失防治能力,构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

加快推进黄河干流及祖厉河流域沿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标准梯田建设、重要水源地绿化进程,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63平方公里。

“十四五”白银市生态安全格局白银市人民政府(三)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全面推行林长制,认真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补政策,推动生态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善,森林碳汇能力显著提高。

白银市地理环境

白银市地理环境

白银市地理环境
白银市位于中国西北部,是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和祁连山北麓,地理环境多样且独特。

下面将从地貌、气候、水系等方面介绍白银市的地理环境。

地貌
白银市地势起伏较大,主要由丘陵、山地和盆地组成。

西部为连绵的祁连山,东
部为黄土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带交错分布,地形多为起伏不平,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市内有河谷、峡谷等地貌景观,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

气候
白银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风。

昼夜温差大,降水
不均,年降水量较少。

春季多风沙天气,秋季气候宜人,是旅游的好时节。

气候条件
对当地农业和旅游业产生一定影响。

水系
白银市的水系主要由灵泉河、黑河和白泉河等组成,河流纵横交错,为当地的农
业灌溉和生活用水提供了重要支持。

灵泉河沿市区穿流而过,是白银市的母亲河,河
畔风光秀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综上所述,白银市地理环境丰富多彩,地貌起伏变化,气候独特,水系发达。


些特点为白银市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业增
添了独特魅力。

白银区农村小康建设的调查

白银区农村小康建设的调查

19 9 7年根据 《 甘肃省农村小 康县 、 、 乡 村
考 核 验 收 办 法 》 的 具 体 规 定 , 全 区 7 . % 的村 、 0 的 乡 ( ) 过 达标 验 86 8% 镇 通 收 , 白银 区 也 于 19 9 8年 2月 被 甘 肃 省 委、 省政 府 确 认 为 全 省 十 个 “ 现 农 村 小 实
1. 3 , 过 小 康 目标 6 0元 。 .物 质 0 1% 超 8 2 生 活 更 加 丰 裕 。抽 样 调 查 显 示 , 0 1 2 0 年 全 区 人 均 生 活 消 费 支 出 为 2 6 . 9元 , 39 1 其 中食 品 消 费 支 出 下 降 1 . 1 。 农 户 84% 家庭 普 通 拥 有 电视 机 、 衣 机 、 录 机 、 洗 收 V D机 等 高档 耐 用 消 费 品 。 户 人 均 住 C 农
70% , . 3 低于 1 %的小康值 。农 村教育 2 事业发 展迅速 ,九年义务教育 已全面得
保人 E供养 率 19 l 9 7就 已达到 10 。 0 % 同
《 发展》 02 第1期 2 年 1 0

维普资讯
DAGNJ INJGI F I
区各 乡( ) 镇 以庄点改造 、 环境整治 、 巷道
绿 化 美 化 、道 路 硬 化 等 为 内容 的 新 一 轮 环 境 整 治 已 见 成 效 。在 一些 小 康 村 ,农
房面积 2 . 0 5平方 米 ,使用 房屋 价值较 19 9 7年 增加 5 . % 。3 84 .精神 生活 比较
主要做法 和成 功经验

抓住 “ 远羊羔 肉”争 靖 加 强 领 导 , 泛 动 员 , 力 形 成 奔 小 康 的 强 大 合 力 。自 温室花卉产业 和反季节果 品生 产技术 ; 广 努 创 品 牌 和 白银 雨 润 公 司 在 西 区 上 马 的 有 利 时 机 , 整 优 化 种 、 调 19 9 2年 特 别 是 19 9 4年 被 列 为 全 省 2 6个 率 先 奔 小 康 县 ( ) 区 以 合 现 花 园 来 , 区对 乡 ( ) 至各 村 , 成 立 了相 应 的 领 导 机 构 , 从 镇 直 都 由党 养 殖 结 构 , 理 农 业 布 局 , 已 形 成 了 特 色 盆 景 、 卉 、 艺 、

白银市自然资源

白银市自然资源

白银市自然资源
白银市位于中国甘肃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白银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白银市是中国著名的矿藏之地,拥有丰富的金、银、铅、锌等矿产资源。

其中,白银资源得名于此地,被誉为“白银之乡”。

这些矿产资源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和游客前来探寻。

水资源: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相对匮乏。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和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白银市正在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倡节水理念,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森林资源:白银市境内山地众多,森林覆盖率较高。

这里的森林资源丰富多样,涵盖了许多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

白银市政府致力于森林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保护着这片宝贵的绿色财富。

综上所述,白银市自然资源的丰富与保护并重,不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也为人们创造了宜居的自然环境。

未来,白银市将继续致力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白银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白银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退化 草地平均 草产 量 下 降 3 % ~5 %。客 观 分析 0 0
造 成 退 化 的原 因 , 有 大 气 候 环 境 变 化 导 致 的 干 旱 既 等 自然 的 不 可抗 因 素 , 又有 长期 超 载 过 牧 、 樵 乱 采 滥 等 超 过 草 地 生 态 系 统 自我 修 复 能 力 极 限 的 人 为 因
分界线 , 全市 3县 2区均属 干旱地 区, 降水量低 于 且
3 0Ir 0 l T n的地 域 面 积 在 7 0% 以 上 。 据 记 载 , 9 0~ 15 20 0 0年 的 5 0年 间 发 生 大小 旱 灾 就 达 3 5次 之 多 , 平 均 不 到 1 5年 就 发 生 1次 。 2 0 . 0 0年 在 全 市 发 生 了
化土地 。
靖远 5个乡 , 长 10k 全 5 m。根据 白银 市水土保 持 区
划, 白银 市 水 土 流 失 面 积 1 9 . 3万 kT , l2 占总 土 地 面 l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积 的 9 . %。除景泰西北部 降雨稀 少 , 60 土壤侵蚀 以 风蚀为主外 , 它 地 区均 以水 蚀 为 主 , 年降 水 的 其 全
1 1 干 旱 问题 .
20 年 气 像 资 料 显 示 , 市 降 水 量 均 在 40 00 全 0
1I 以 下 , 部 的 会 宁 县 为 3 9 2 mm, 蒸 发 量 为 TI II 南 8 . 年 16 3 6 Ir , 降 水 量 的 4 4倍 , 部 的 景 泰 县 年 9 . l 是 Tn . 北
6 %N7 %形成 地表 径 流 , 流失 土壤 6 12万 t 0 0 年 1 , 土壤 侵 蚀 模 数 达 31 4 0 / m2 仅 祖 厉 河 流 域 年 7 .9tk 。

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

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

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这里既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又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历史文化白银市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活。

汉代时,这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唐代时是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朝时期,这里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贸城市,是当时陕西、甘肃、宁夏三省的商贸中心之一。

清代时,白银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边防军事重镇,并在此期间修建了大量的城墙、城楼、城门等建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在白银市,可以看到许多反映历史文化的古建筑,比如白银古城墙、雷台古城、西关回民街等。

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符号。

此外,白银市还有许多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比如马踏飞燕、金塔寺、白银博物馆等,这些都是文化的宝库,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自然风光白银市是一个拥有独特自然风光的城市,这里的山水景观、地质地貌、动植物资源丰富多彩。

比如,白银市有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马蹄寺,这是一座依山傍水的佛教圣地,其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宗教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此外,白银市还有天水市的麦积山、银川市的沙湖、兰州市的黄河壶口等知名景点都在该市附近。

这些自然景观不仅美丽壮观,也是城市旅游业的重要支柱。

特色文化白银市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比如白银马踏文化、白银白水河文化、白银手工艺等。

其中,白银马踏文化是白银市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它是指明代徐祯在白银地区发现的一件马踏飞燕青铜器,这件文物被誉为中国青铜器史上的珍品,也成为了白银市的象征。

白银白水河文化则是指白银市丰富的水资源和水利文化,白银市的白水河是黄河的支流之一,这里的水文化和水利工程在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白银市的手工艺也十分有特色,比如白银银器、白银手绣、白银皮影戏等,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白银市的文化名片。

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是这座城市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

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

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白银市在古代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以下将从历史文化和特色两个方面介绍白银市。

一、历史文化1.丝绸之路文化白银市地处丝绸之路沿线,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在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白银市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

丝绸之路为白银市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2.黄河文化白银市地处黄河上游,黄河文化对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白银市,黄河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黄河的流域面积广阔,流经白银市的黄河段风景秀丽,形成了独特的黄河风光。

3.民俗文化白银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汉、回、藏、蒙古等多个民族。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包括民间歌舞、传统手工艺、节日庆典等。

二、特色1.美食特色白银市的美食特色丰富多样,有许多美食特产值得品尝。

例如靖远羊羔肉、景泰枸杞鸡、白银麻食等。

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方法而闻名,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2.艺术特色白银市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皮影艺术。

皮影戏是白银市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它以驴皮为材料,制作出各种形象生动的皮影人物,通过灯光和屏幕表现故事情节。

如今,皮影戏已成为白银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

3.自然景观特色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景泰石林。

景泰石林位于白银市景泰县境内,是一片由石灰岩经过亿万年的风化侵蚀形成的奇特地貌。

这里的石柱、石林、石峰造型奇特,形态各异,被誉为“中华自然奇观”。

此外,还有平川十里荷花池、靖远鸡公山等自然景观,都为白银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白银市概况介绍

白银市概况介绍

白银市概况介绍目录1、城市历史2、经济建设3、区域4、城市建设5、文化6、总结白银市概况介绍一、城市历史甘肃省白银是一个美好的名字。

白银市是一块宝地,早在汉代就有采矿业。

据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松山之南,矿炉二十座”,采矿点30余处,开采人员盛时达三、四千之众,“日出斗金,集销金城”,官方在据市区10公里处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专设办矿机构“白银厂”。

白银市缘此而得名。

白银历史悠久。

已经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16处之多。

说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

西汉以后,境内置祖厉、鸇阴、媪围三县,是白银地区建县之始。

西魏至唐,属古会州之地。

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为吐蕃所据有。

北宋以后,又长期为宋、西夏、金争战的前沿。

明置靖虏卫、会宁县。

清置红水分县(今属景泰县)、打拉池分县(今属平川区)。

至此,境内有4个县级行政单位。

民国以后,撤消打拉池分县,形成了靖远、会宁、景泰三县建制的格局。

自汉开通丝绸之路后,白银就成为丝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桥梁。

唐“贞观之治”时,会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土贡驼毛、褐野马、革履、鞍毡、鹿舌、鹿尾”。

“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说明白银物产丰饶,经济繁荣。

白银地区贮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铅、锌、锰等矿物。

民国时期,白银是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地方之一。

1936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9年9月,白银解放。

从此白银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经过近40年的峥嵘岁月,勤劳的白银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开拓出一片片绿洲,建成一座座现代化工厂,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社会发展生机勃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经济建设白银市恢复成立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

白银市热量资源评估

白银市热量资源评估

白银市热量资源评估陈少勇;邢晓宾;张俊红;郑延祥【摘要】利用白银市及周边28个气象站的气温资料,分析了区域内近50年和30年热量资源的状况.建立了气温、积温与经纬度、海拔的关系,利用回归方程计算了全市各乡镇的年平均气温和积温,与气象站的实测值一起,利用Surfer软件分别绘制了平均气温和积温的分布图,对周边地区有重要参考价值;从热量的时间演变来分析,白银市气温适宜,日较差较大,气候变暖显著,热量资源增加明显,作物生长期延长了20天,未来还将持续变暖;以80%保证率≥10℃积温为热量资源的区划指标,将全市分为温暖、温和、温凉3个区;与近50年相比,近30年白银市年平均气温增加了0.5℃,≥0℃、≥10℃积温都增加了50℃,80%保证率≥10℃积温增加了140℃,温暖区明显扩大.【期刊名称】《甘肃科学学报》【年(卷),期】2014(026)001【总页数】6页(P47-52)【关键词】白银市;热量资源;评估;气温;积温【作者】陈少勇;邢晓宾;张俊红;郑延祥【作者单位】白银市气象局,甘肃白银730900;白银市气象局,甘肃白银730900;白银市气象局,甘肃白银730900;白银市气象局,甘肃白银730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3.21+1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位于甘肃中部.全市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北部濒临腾格里沙漠,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东陡西缓.白银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大陆性气候表现十分典型.白银山区地形复杂,山地气候垂直和水平差异都十分明显,构成了复杂的气候环境和不同的气候资源.但总体气候特征干暖现象明显[1-5].热量资源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所必需的资源.热量资源的评估是气候资源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温度的剧烈变化对人类健康和各种生产活动都有很大影响,所以在气候资源分析中,热量资源通常以温度的各种统计指标来表示.热量资源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条件之一,因此对热量资源的估算更复杂,其重要性也更大.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处于干旱半干旱区的白银市热量资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必要进行细致地分析,以期为气候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提供更加精细的参考依据.1 资料和方法选取白银市周边以及辖区内景泰、白银、靖远、会宁等28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1961—2010年).有关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如下:(1)用耿贝尔(Gumbel)分布拟合高、低温概率[6] ;(2)小波分析使用MHAT小波[7];(3)等值线图使用Surfer软件绘制,其中数学插值模型使用Kriging插值法;(4)使用线性趋势计算气温变化倾向率.2 结果与分析2.1 气温(1)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为了定量地描述气温分布与地理因素的关系,通过气温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最优子集回归,得到以下关系式(R=0.98,α=0.001):Y=78.973-0.382X1(经度)-0.592X2(纬度)-0.006X3(高度).(1)利用式(1)计算、绘制了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见图1).从图1可知,白银市年平均气温为3.1~9.1 ℃,受地形影响,总的地理分布是从东西两边向中部递增,海拔较高的地方气温较低,最低值在景泰西南部的正路乡,约3.0 ℃,另外平川西部的哈思山区和南部的屈吴山区至会宁东北部、靖远的若笠乡和会宁南部平均气温较低,在5.0 ℃左右.市中部的黄河谷地,年平均气温最高在8.0~9.0 ℃,地区差异十分明显.与过去的50年相比,近30年(1981—2010年)区域年平均气温增加了0.5 ℃.图1 白银市及周边区域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1961—2010年,单位:℃)Fig.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annual temperature inBaiyin and peripheral region (1961—2010,Unit:℃)(2)年平均气温的长期变化由于区域内靖远站资料年代长,1937年建站,因此我们以该站为代表,分析70多年来白银市平均气温的长期变化特征(见图2).1937—1970年平均气温以-0.91 ℃/10 a的速率急速下降,1971—1985年处于稳定的偏冷期,气温变化不大,1985—2010年以0.59 ℃/10 a的速率急速增温.从小波演变可以看出,近74年基本经历了3个阶段:2个偏暖期,1937—1953年和1997—2010年,1个偏冷期1954—1996年.目前的偏暖期正在持续,未来15年,即2025年以前还将存在偏暖的趋势.图2 靖远年平均气温的小波分析Fig.2 MHAT wavelet analysis of the annualtemperature in Jingyuan据估计21世纪全球气候将继续变暖,近100年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增温速率约为0.08 ℃/10 a,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8-10],但近50年平均地表增温速率接近0.22 ℃/10 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11,12].从西北地区来看,从1961—2006年近46年整个区域的平均增温率为0.35 ℃/10 a,95%的站增温显著.而白银地区近50年平均增温率为0.40 ℃/10 a(景泰0.37 ℃/10 a,白银0.42 ℃/10 a,靖远0.32 ℃/10 a,会宁0.48 ℃/10 a),高于西北地区的平均增温率[13].(3)月、季平均气温白银市月平均气温年变化为“单峰型”.冬季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6.8 ℃,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1.2 ℃,月际间的变化,以10—11月降温幅度-7.5 ℃为最大,其次是3—4月的升温幅度6.9 ℃.春季各月升温幅度和秋季各月降温幅度都较大,但从季节变化来看,春季气温高于秋季气温,并且春季的升温幅度为14.7 ℃,要大于秋季的降温幅度-12.0 ℃.全市月平均气温的增温率以2月最高,为0.77 ℃/10 a,其次是12月、11月、1月、6月、9月、3月、4月、7月、10月、5月、8月.其中5月0.27 ℃/10 a,8月最小0.18 ℃/10 a,增温不显著,其余各月增温显著.全市各季度平均气温的增温率以冬季0.55 ℃/10 a为最大,且北部大于南部;其次是秋季0.39 ℃/10 a,春季0.35 ℃/10 a,夏季0.21 ℃/10 a,除了夏季其余各季都显著增温.(4)极端高温和低温最高、最低气温也是一种重要的热量指标,同时反映了气温的波动幅度.用耿贝尔(Gumbel)分布拟合极端高温、低温概率(图略),统计不同保证率和重现期下各县的极端高温、极端低温(见表1).如在百年一遇(P=1%的保证率)的概率下,景泰的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是40.4 ℃(-28.7 ℃),白银的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是39.6 ℃(-27.2 ℃),靖远的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是40.3 ℃(-25.8 ℃),会宁的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是36.6 ℃(-27.7 ℃);在P=80%时,即在大多数年景下(P=80%的保证率),极端最高气温为29.9~34.0 ℃,极端最低气温为-17.7~-16.2 ℃.表1 白银市各县区各级保证率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Table 1 The extreme highest temperature and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in all levelsof guarantees rate in variousCounties areas in Baiyin重现期保证率/%极端高温/℃景泰白银靖远会宁极端低温/℃景泰白银靖远会宁100140.439.640.336.6-28.7-27.2-25.8-27.750239.438.639.435.7-27.2-25.7-24.5-26.233338.838.138.935.2-26.3-24.8-23.8-25.420538.137.438.334.5-25.2-23.7-22.9-24.3101037.136.437.433.5-23.6-22.1-21.5-22.852036.135.436.432.5-22.0-20.5-20.2-21.33.33035.534.835.931.9-20.9-19.5-19.3-20.32.54035.034.335.431.4-20.2-18.7-18.7-19.625034.633.935.031.0-19.5-18.1-18.1-19.06034.233.634.730.7-18.9-17.4-17.6-18.47033.933.234.430.3-18.3-16.9-17.1-17.88033.532.834.029.9-17.7-16.2-16.6-17.2(5)气温日较差日较差不仅指出了气温昼夜变化的程度,还表征了一个地区的大陆性气候强弱、下垫面的性质等.日较差大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尤其对瓜果、蔬菜及块茎作物的栽培,以及牧草营养物质的积累都是有益的.气温日较差大,也相对提高了积温的利用率.白银市各地年气温日较差在11.2~13.2 ℃,最大出现在靖远,最小出现在会宁.气温年较差是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表示一个地方冬冷夏热的程度.白银市气温年较差的变化范围在25.7~29.5 ℃之间.介于甘肃省的中间(敦煌最大34 ℃,文县、玛曲最小20~21 ℃).近30年,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略有减小.2.2 农业界限温度(1)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及间隔日数根据不同农作物及品种和不同生长发育期的下限温度和适宜温度,通常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5 ℃、10 ℃的初、终日期,间隔日数及其积温称之为农业界限温度,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热量指标.0 ℃以上的持续时期为农耕期,表征一地农事季节的总长度,而0 ℃以上的积温可反映一地农事季节中的总热量.白银市≥0 ℃初日出现在3月9—16日,终日出现在11月11—15日,间隔日数242~259天.近50年初日有显著提前趋势,终日有推迟趋势.2001—2010年近10年北部初日3月3日,南部3月7日,终日在11月17—20日,间隔日数北部261天,南部255天(见表2).表2 各界限温度初终日期、间隔日数及积温Table 2 The beginning day,ending day,gap date number andaccumulated temperature for various boundaries temperature地名界限温度/℃初日/(月.日)终日(月.日)间隔日数/d积温/℃景泰≥03.1111.152513 668≥53.3010.252103 493≥104.2410.61663 073白银≥03.0911.152523 593≥53.2910.272133 441≥104.2510.061653 006靖远≥03.0411.182593 818≥53.2410.282203 670≥104.1810.101763 272会宁≥03.1611.112423 037≥54.1310.211932 824≥105.099.251402 3205 ℃以上的持续时期称为生长期或植物期.白银市≥5 ℃初日出现在3月24—29日,南部4月13日,北部终日出现在10月25—28日,南部在10月21日,间隔日数北部210~220天,南部193天.近50 a初日有提前趋势,终日有推迟趋势.2001—2010年近10年北部初日3月22—31日,南部4月2日,终日北部在10月26日—11月3日,南部在10月24日,间隔日数北部210~227天,南部206天.10 ℃以上的持续时期可作为喜温作物生长的时期和喜凉作物积极生长的时期,所以10 ℃ 以上积温在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评价中是具有重要而普遍意义的一个指标,也是评价一地热量资源的基础.白银市≥10 ℃初日出现在4月18—25日,南部5月9日,北部终日出现在10月6—10日,南部在9月25日,间隔日数北部165~176天,南部140天.近50年初日有提前趋势,终日有显著推迟趋势.这与王风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近10年(2001—2010年)北部初日4月17—22日,南部5月2日,终日北部在10月7—14日,南部在10月4日,间隔日数北部170~181天,南部157天.(2)积温在农业气候中,一般采用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0 ℃)较多.它包括气温强度和持续时间两个方面,可反映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条件的基本要求,所以活动积温(以下简称积温)是鉴定一个地区热量条件广泛应用的指标.① 积温的空间分布:与气温一样,积温多少要受到海拔等地理因素的影响.为此,我们以白银和周边的28个气象站的资料建立积温与经度、纬度和海拔的回归关系(R=0.98,α=0.001),其中≥0 ℃积温方程为Y=19 042.9-95.680X1(经度)-83.693X2(纬度)-1.547X3(高度),(2)≥10 ℃积温方程为Y=19 558.8-107.147X1(经度)-70.846X2(纬度)-1.724X3(高度).(3)利用式(2)和式(3)绘制了≥0 ℃、≥10 ℃积温的分布图,见图3.图3 靖远活动积温的年际变化(单位:℃)Fig.3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a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in Jingyuan(Unit:℃)白银市历年平均≥0 ℃的积温在2 300~3 900 ℃之间,与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基本一致,中部黄河谷地最高,年平均积温在3 500 ℃以上,与年平均气温8 ℃的等温线包围的区域接近一致.最低值为景泰的正路乡2 322 ℃,其余各地在2 500 ℃以上,大部分地方的积温在2 900 ℃以上.与1961—2010年50年平均值相比较,近30年白银市区域内≥0 ℃的积温增加了50 ℃.白银市历年平均≥10 ℃的积温在1 700~3 500 ℃,分布格局与≥0 ℃的积温相同.黄河谷地最高达3 000 ℃以上,最低值出现在景泰西南部的正路乡1 700 ℃,其余各地在2 000 ℃以上,大部分地方的积温在2 300 ℃以上.与50年平均值相比较,近30年白银市区域内≥10 ℃的积温也增加了50 ℃.②积温的时间变化:因为白银市区域积温变化的一致性较高,考虑资料样本,以靖远站为代表,分析1951—2010年各界限温度积温的历史演变,从图3可以明显看出,各界限温度的积温基本经历了两个阶段,1951—1976年下降,1976年发生转折,1977—2010年上升,这与1970年中期年平均气温的转折相一致.2.3 无霜期根据农作物生长的温度界限,一般情况,地面温度≤0 ℃时,作物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冻害.无霜期是指一年中春季终霜冻到秋季初霜冻出现期间的日数.无霜期也是衡量一地热量资源的一个重要指标.白银市各地无霜期平均初日在5月5日—12日,平均终日10月3日—5日,平均无霜期148~158天.1961年以来,平均以4.2 d/10 a的速率显著增多,近50年无霜期增加了20天; 1960—1970年平均初日5月14日,平均终日10月1日,平均无霜期139天,1980—2010年平均初日4月6日,平均终日10月5日,平均无霜期152天.其中景泰、白银150天,靖远158天,会宁148天 .近30年无霜期日数比过去的1960—1970年延长了13天.2.4 热量资源区划以≥10 ℃积温为热量资源的主导指标,分析28个气象站在80%保证率下,≥10 ℃积温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回归关系(R=0.98,α=0.001):Y=20 617.010-116.154X1(经度)-78.472X2(纬度)-1.732X3(高度).(4)利用式(4)分别计算了全市各乡镇80%保证率的≥10 ℃积温,从而将全市分为3个区(见图4).图4 白银市热量资源区划(1961—2010年,单位:℃)Fig.4 H eat resources regionalization in Baiyin(1961—2010,Unit:℃)(1)温暖区:≥80%保证率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活动积温在3 000~3 300 ℃,主要包括景泰的五佛,靖远的黄河谷地,白银区南部等7个乡镇.该区域年平均气温在8~9 ℃,近30年无霜期158天,农作物两年三熟,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喜温作物;(2)温和区:≥80%保证率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活动积温在2 200~3000 ℃,主要包括景泰中部、靖远大部、平川区全部、白银区北部和会宁中北部.该区域年平均气温在6~8 ℃,无霜期150天左右,农作物一年一熟有余,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喜温作物;(3)温凉区:≥80%保证率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活动积温在1 500~2200 ℃,主要包括景泰西南部,靖远的若笠、双龙,会宁东北部和南部等18个乡镇.该区域年平均气温在4~6 ℃,无霜期140天左右,农作物一年一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耐寒作物.与过去的50年相比,近30年白银市区域平均80%保证率≥10 ℃积温增加了140 ℃,温暖区明显扩大.3 结论利用28个气象站资料计算分析了白银市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热量资源的空间分布,对白银市区域内细化到了乡镇,而对相邻的周边地区则较粗略,因此对周边地区只能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市内来说,未考虑阴、阳坡以及甚小区域地形起伏的变化.众所周知,气候变暖导致热量资源增多,但这种变化具有地域性差异.处于干旱半干旱过渡区的白银市气候变暖显著,热量资源增加明显.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晚霜冻有推迟的趋势,因此,在利用热量资源的同时要兼顾无霜期的年代际、年际变化,通过选择合理播种期和加强防霜冻措施两个方面,达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灾减灾的目的.(1)利用28个站的气温资料,建立了气温、积温与经纬度、海拔的关系,计算了白银市各乡镇的年平均气温和积温,分别给出了近50年和近30年的年平均气温和积温的分布图.近50年白银市年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40 ℃/10 a,略高于西北地区的平均增温率.全市各季度的增温率以冬季0.55 ℃/10 a为最大,且北部大于南部;其次是秋季0.39 ℃/10 a,春季0.35 ℃/10 a,夏季0.21 ℃/10 a,除夏季其余各季都显著增温.各月气温的增温率以2月最高为0.77 ℃/10 a,8月最小为0.18 ℃/10 a,增温不显著,其余各月增温显著.(2)从季节变化来看,春温高于秋温,春季升温幅度大于秋季降温幅度.全市各地无霜期平均初日在5月5日—12日,平均终日10月3日—5日,平均无霜期148~158天.近50年作物生长期延长了20天.用Gumbel分布拟合了极端高温、低温概率,统计了不同保证率和重现期下各县的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值.在大多数情况下,白银市各地气温适宜.全市各地气温日较差11.2~13.2 ℃,年较差25.7~29.5 ℃.介于甘肃省的中间,近30年,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略有减小.(3)以≥10 ℃积温为热量资源的区划指标,将全市分为温暖、温和、温凉3个区.与过去的50年相比,近30年平均气温增加了0.5 ℃,≥0 ℃、≥10 ℃积温都增加了50 ℃,白银市气候变暖显著,热量资源增加明显,温暖区明显扩大,未来还将持续变暖.【相关文献】[1] 陈少勇,邢晓宾,乔立,等.白银市降水气候资源评估[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1):79-85.[2] 陈少勇,李逢春,曹治国,等.白银市干旱气候特征[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0(4):93-97.[3] 陈少勇,孙秉强.白银市霜冻的气候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甘肃科学学报,2006,18(4):46-49.[4] 陈少勇,韩通.白银市作物生长期降水变化的稳定性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08,20(1):69-72.[5] 王风,郭江勇,林纾,等.甘肃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4—10月降水的气候特征 [J].甘肃科学学报,2006,18(4):22-25.[6] 章国材.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7] 林振山,邓自旺.子波气候诊断技术的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8] 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增刊):1-5.[9] 唐国利,任国玉.近百年来我国地表气温变化的再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4):791-798.[10] 秦大河,陈振林,罗勇,等.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2):63-73.[11]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五十年来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6):942-956.[12] 丁一汇,王遵娅,何金海,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气象学报,2004,62(2):228-236.[13] Chen Shao-yong,Shi Yuan-yuan,Guo Yu-zhen,et al.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 in Northwest China Over a Recent 46 Year Period[J].Journal of Arid Land,2010,2(2):87-97.[14] 王风,郭江勇,孙成权,等.甘肃黄土高原地区10 ℃气温初日的气候特征[J].甘肃科学学报,2004,16(4):54-57.。

白银市概况的介绍

白银市概况的介绍

市概况介绍目录1、城市历史2、经济建设3、区域4、城市建设5、文化6、总结市概况介绍一、城市历史省是一个美好的名字。

市是一块宝地,早在汉代就有采矿业。

据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松山之南,矿炉二十座”,采矿点30余处,开采人员盛时达三、四千之众,“日出斗金,集销金城”,官方在据市区10公里处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专设办矿机构“厂”。

市缘此而得名。

历史悠久。

已经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16处之多。

说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

西汉以后,境置祖厉、鸇阴、媪围三县,是地区建县之始。

西至唐,属古会州之地。

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为吐蕃所据有。

北宋以后,又长期为宋、西夏、金争战的前沿。

明置靖虏卫、会宁县。

清置红水分县(今属景泰县)、打拉池分县(今属平川区)。

至此,境有4个县级行政单位。

民国以后,撤消打拉池分县,形成了靖远、会宁、景泰三县建制的格局。

自汉开通丝绸之路后,就成为丝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桥梁。

唐“贞观之治”时,会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土贡驼毛、褐野马、革履、鞍毡、鹿舌、鹿尾”。

“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说明物产丰饶,经济繁荣。

地区贮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铅、锌、锰等矿物。

民国时期,是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地方之一。

1936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9年9月,解放。

从此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经过近40年的峥嵘岁月,勤劳的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开拓出一片片绿洲,建成一座座现代化工厂,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社会发展生机勃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经济建设市恢复成立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

全市上下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开拓,奋力拼搏,使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型地貌
白银市地处陇西黄土高原、祁连山东延余脉与腾格里沙漠三大区域过渡地带。大体上是南北高,中间低,海拔在1275-3321米之间,高差2046米。从地形特征来看,可分为祁连支脉构造中山、北部山前冲洪积平川、中部低山丘陵、南部黄土梁峁残塬四个区域,穿越全市中心地带的黄河谷地为全市地势最低一级,最高点为祁连山余脉老虎山。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东经103°3′-105°34′和北纬35°33′-37°38′之间。南北相距380多公里,东西相距140多公里,区域面积21158平方公里,形似一片巨大的桃叶。周边与甘肃、宁夏、内蒙古7个市盟和13个县旗接壤。距省会兰州69公里,地处西宁、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中心位置,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积
白银地处祖国腹地,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地带,东邻宁夏,南连定西,西界兰州并接河西走廊,北靠内蒙。东西宽174.75公里,南北长249.25公里。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总面积的4.4%。
河流水系
黄河干流流经白银258km,占流经甘肃总长的52%,过境河道呈S形,流域面积14710km2。多年平均过境流量1048.25m3/s,最大瞬时流量为6100m3/s,最小流量为300m3/s。径流量328亿m3。境内河道坡降大、峡谷多,不仅为发展灌溉和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水源,也为建设梯级电站提供了有利条件。黄河支流有祖厉河、渭河、清水河三大水系。北部内陆河流域面积仅800多平方公里。
平川区 面积2106平方千米,人口20万。邮政编码730913。
靖远县 面积5809平方千米,人口46万。邮政编码730600。县人民政府驻乌兰镇。
会宁县 面积6439平方千米,人口58万。邮政编码730700。县人民政府驻会师镇。
景泰县 面积5483平方千米,人口23万。邮政编码730400。县人民政府驻一条山镇。
气候特征
白银属干旱半干旱性季风气候。全市太阳年均辐射总量130—1404卡/cm2,年日照时数2500—28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0-10℃,并且冬夏温差较大。通常情况下,年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份,为19-20℃,年平均最低出现在一月份,为-8--7.7℃,年际温差在30℃左右,年均日温差在12.4-13.6℃之间。无霜期169-220天。正常年景年降水量176-498mm之间,分布不均匀,呈北低南高。
白银基本状况
行政区划
白银市辖2个市辖区、3个县。即会宁、靖远、景泰3县和白银、平川2区。
白银市 面积21209平方千米,人口175万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白银区,邮编:730900。代码:620400。电话区号:0943。拼音:Baiyin Shi
白银区 面积1372平方千米,人口28万。邮政编码7309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