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内胚窦瘤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
原发性纵隔内胚窦瘤的影像诊断(附6例分析)
原发性纵隔内胚窦瘤的影像诊断(附6例分析)
郑石芳;蔡林峰;许淑桂;姚逸琦
【期刊名称】《实用肿瘤学杂志》
【年(卷),期】2009(023)005
【摘要】目的探讨纵隔内胚窦瘤的临床与影像表现.方法收集6例经X线和CT 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病例,回顾分析临床表现.结果肿瘤大小在3.7cm-17cm 之间,形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状,边缘部分光滑,密度不均,平扫CT值19HU-
43HU,增强CT值60HU-70HU,多为周边环形强化,中心可见低密度坏死区.临床表现甲胎蛋白(AFP)升高达1000ng/mL以上.结论临床表现纵隔巨大肿块、AFP升高(>500ng/mL)应考虑内胚窦瘤.
【总页数】2页(P476-477)
【作者】郑石芳;蔡林峰;许淑桂;姚逸琦
【作者单位】福建省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福州,350014;福建省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福州,350014;福建省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福州,350014;福建省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福州,3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5
【相关文献】
1.纵隔原发性内胚窦瘤3例临床病例分析与文献复习 [J], 陈爱萍;丁宁;李海;俞同福;
2.纵隔原发性内胚窦瘤3例临床病例分析与文献复习 [J], 陈爱萍;丁宁;李海;俞同福
3.纵隔畸胎类肿瘤影像诊断探讨(附13例分析) [J], 卢向彬
4.纵隔原发性内胚窦瘤(附3例报告) [J], 刘学刚;葛霞
5.原发性纵隔内胚窦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例报告) [J], 王善政;田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纵隔内胚窦瘤
0%。
发生于生殖细胞及胚胎学上生殖细胞自卵黄 囊向生殖腺移行的沿途区域,多见于卵巢及睾丸, 其次为骶尾部,松果体区、纵隔、后腹膜、肝、 胃、前列腺和阴道少见。发生在纵隔的内胚窦瘤
非常罕见,仅占纵隔肿瘤的1%。
主要发生于儿童或青壮年,男多于女,临床 表现极具侵袭性,常为短期病程,早期即可有血 型转移,发生于儿童者较成人更具侵袭性;常见 症状多为肿瘤压迫及侵犯周边组织器官产生,如 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
患者男,17岁,咳嗽咳痰1月,加重7天。1月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白痰,无发热、盗汗、 胸闷、胸痛等不适。 实验室检查: AFP :133.420 ng/ml(↑ ↑ ) CA-199 :45.01 ng/ml CA-50:32.36 ng/ml NSE:33.35 ng/ml TAP肿瘤特异蛋白:560.3 ng/ml (↑ ↑ ) CA125:82.33 ng/ml
内胚窦瘤具有合成甲胎蛋白(AFP)的生物学 特性,故血清中肿瘤标记物AFP含量常升高。血清 AFP水平的变化,不仅对本病的诊断具有提示作用, 尚可作为了解患者术后复发或对治疗反应的有效 指标。
内胚窦瘤CT特征:
②发病部位均为前纵隔
①肿块为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实性肿块,边界不清;
一般体积较大,轮廓不规则 ③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匀,坏死、囊变,钙化均可见 ④高度恶性肿瘤,极具侵犯性,浸润式生长,临床
淋巴瘤:青少年多见,纵隔肿大淋巴结分布
以前纵隔和支气管旁组最常见,可融合成块,也可
分散存在,肿块较大时中心可坏死,增强呈轻度强 化,可包绕血管 “莲蓬征”,纵隔内结构受压移
位。全身可有多发淋巴结肿大,AFP不升高。
鉴别诊断:
侵袭性胸腺瘤:多见于成年人,纵隔偏一侧 多见,浸润性生长,侵及胸膜可见胸膜结节及胸 腔积液,侵及心包引起心包积液,可囊变,增强
纵隔生殖细胞肿瘤(卵黄囊瘤)CT表现
纵隔生殖细胞肿瘤(卵黄囊瘤)CT表现临床资料男,37岁,因“右侧间断胸痛2月”入院。
病例特点:1.患者为中年男性,因“右侧间断胸痛2月”入院。
2.患者自述病史(可靠):患者2013年0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胸部间断隐痛,与体位、呼吸无关,与时间无关,无晕厥,无眼睑下垂,无咳嗽、咯血,无呼吸困难,无心前区疼痛,无血尿、黑便,无恶心、呕吐。
患者曾于通城人民医院就诊,考虑为胸膜炎,未予特殊处理。
患者为寻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讨论影像表现:前纵隔见巨大囊实性肿块,形态不规则,实性部分可见点状钙化灶,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增强扫描病灶持续性不均匀明显强化.鉴别诊断:1淋巴瘤病灶强化相对较弱,不会这么大的坏死囊变,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并相互融合.2精原细胞瘤实性,少许小液化坏死、囊变,这么大的囊性成分不用考虑3胸腺瘤一般是实性病变中央囊变坏死,年纪偏大些.典型临床有重症肌无力.4畸胎瘤没脂肪成份还是罕见的.探查见:前上纵隔肿物,升主动脉、上腔静脉前方,10×10cm大小,质硬,与上腔静脉无名静脉粘连紧密,无明显外侵,左右分别呈囊肿样,左侧6×5cm大小,右侧2×3cm大小。
检查所见:肿物一个10x6x4cm,包膜完整,切面灰白、灰黄,实性,质细腻,部分呈颗粒样,少数区呈囊性。
肿物表面见一2.5x2x1cm结节,灰白色、实性、质硬。
(纵隔囊肿)淡黄组织7x5x3cm,切面见一6x3.5cm囊腔,内壁稍粗糙。
(纵隔淋巴结)一枚1.8x1.5x1cm。
印象:1.(前纵隔)恶性肿瘤,结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考虑生殖细胞肿瘤(卵黄囊瘤)。
送检(纵隔淋巴结)见癌转移(1/1)。
2.(纵隔)囊肿。
建议:EMA(+),CK7(+),CK5/6少数(+),CD117弱(+),CK8/18(+),Bcl-2(+),VIM(-),TTF1(-),CEA(-),PLAP(-),TDT(-),CD30(-),CD5(-),SMA(-),Ki-67:约15%,PAS:特染(-)。
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MSCT诊断
adpo cn es e T e esyw so ln8O n r r ehn e fr o ̄s s n T ee a o aysaebten n r etgt o d . h ni a wo p i (/adb d s nacda e en atc . hr w s tn c e e j i on i d t l n a :1 , o e t a n p w
w t emio ee e rl d i i w r i g r n ma w r n e t s ok.Al c s s u d r e t li n o t s— n a c d s a y G ih e d 1  ̄ e . - h o nh l a e n ew n a a d c nr te h n e c n b E L g  ̄p e 6 s e s cr Re p n a s is 5 le ee trtl T e trtmaw slc t t u e o d l d ad u a d a tr rme isia .1 a e e ema g a t u t : 3 e s 8w r aol e  ̄. h ao a ae a p r rmideme is n m n ne o d a t 1 e s sw r l n n e o d s i i n 1 i
g nnn ma.T e szs o lg a tg n n ma r ewe n7. e io h ie fmain n e nio swe eb t e 0~ 2 0 c .T e o i,o slc td a u e ra d mid eme is n m 8. m h ft n t o ae ts p 6o n d l da f u c 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btat O jc v :oipoed goi f ennm ei fu y nl n a rs ne . to sS t f r ae ̄ A src】 be ̄ eT r i ns r n i ai m dai m b a  ̄ gf t e T Me d :iy o tn m v a sog o n sn a y eu O h x —u p i
纵隔内胚窦瘤
参考答案
[请选择答案]
(多选)
A、恶性胸腺瘤 B、卵黄囊瘤 C、恶性畸胎瘤 D、淋巴瘤 E、肋骨转移瘤
诊断结果
前上纵隔胸腺区恶性肿瘤,伴坏死及钙化,结合 免疫组化,诊断为卵黄囊瘤。
胸壁第一肋骨纤维骨骼肌及骨组织内见瘤组织浸 润。
诊断分析
卵黄囊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又称内胚窦瘤,常发 生于生殖器官内(80%),发生于生殖腺外者较为 少见,只占10%-20%左右。若发生于生殖器外,则 多见于人体中线或者中线附近,比如:人体松果 体、中枢神经、纵隔、骶尾部、眼眶、后腹膜等 部位。纵隔卵黄囊瘤非常罕见,文献报道患者的 年龄最大为 66岁,最小只有13岁。其病变部位多 发生于前纵隔,或者上纵隔,
放射科病例讨论12-16 Nhomakorabea 病例介绍
性别:女
年龄:44岁
主诉:左侧胸部疼痛1年半余
影像表现 CT定位相示纵隔增宽,左侧纵隔区域可见肿块 影,部分边界清晰;胸部CT示前上纵隔中线左 侧内可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边界尚清,大 小约74mm×60mm,其内可见散在片状钙化影, 邻近大血管受压移位,分界清晰,增强扫描病 灶轻度强化;前缘邻近胸壁与之分界清晰。左 侧第一前肋骨质破坏,局部可见椭圆形软组织 密度影,大小约20mm×26mm,边界尚清,局部 突向胸腔内,增强扫描可见均匀强化。
胸部 CT 示胸腺区巨大肿块,以软组织成分 为主、边界模糊不规则、伴有邻近脏器受 侵犯的肿块,密度极不均匀,增强后肿瘤 实质部分较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
纵隔卵黄囊瘤与其他原发恶性纵隔肿瘤较难鉴别。
侵袭性胸腺瘤多为胸腺区较大肿块侵犯或包绕邻近纵隔结 构,边缘隆起,伴有肺转移、胸膜、心包增厚和/或胸腔、 心包积液等胸膜心包膜浸润现象,增强后肿瘤常伴有因坏 死和囊变而形成的低密度区。淋巴瘤胸腺浸润同样可以引 起上述征象,远处淋巴结肿大以及肿块不相连的胸壁侵犯、 椎管内侵犯有利于淋巴瘤诊断;而血行转移更多见于侵袭 性胸腺瘤。病变肿块内发现钙化和脂肪成分常提示恶性畸 胎瘤,常伴有分化不良的恶性肿瘤性脂肪组织,其密度往 往低于一般性肿瘤性软组织密度,形成密度极不均匀的混 杂性肿块。
巨大原发性纵隔内胚窦瘤1例临床分析
巨大原发性纵隔内胚窦瘤1例临床分析高楠;刘政甲;薛锦儒【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2页(P2136-2137)【作者】高楠;刘政甲;薛锦儒【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胸外科,吉林长春 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胸外科,吉林长春 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胸外科,吉林长春130033【正文语种】中文在临床中,纵隔肿瘤术前的诊断主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形状、密度等来大致进行诊断,再具体根据穿刺或手术取得病理来证实。
但体积巨大的纵隔肿瘤往往压迫正常器官的解剖结构及位置,增加了对其初步判断的难度。
应用经皮进行穿刺活检的方法并不是每次都能取得有效的阳性结果。
从而加大了巨大纵隔肿瘤的诊断难度。
我科收治了一例巨大纵隔肿瘤患者,CT检查提示该肿瘤已经压迫心脏,改变了其正常解剖位置。
术后病理回报为内胚窦瘤。
纵隔内胚窦瘤,又被称为纵隔卵黄囊瘤,是纵隔部位原发的,原始的生殖细胞肿瘤。
巨大纵隔肿瘤,尤其巨大的生殖细胞肿瘤非常罕见。
所查文献报道的生殖细胞肿瘤类型还有畸胎瘤、胚胎瘤、精原细胞瘤、绒毛膜癌等。
但属原发在纵隔内的内胚窦瘤较为罕见。
患者,男,21岁。
因胸痛伴发热2个半月,刺激性咳嗽1个月入院。
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部疼痛,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在38.0-38.6℃之间,于当地医院行胸透检查发现右侧胸部可见阴影。
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后发热症状好转。
1个月后再次出现刺激性咳嗽,时伴有发热,给予对症处置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于我院门诊行胸部CT检查,诊断为右侧“纵隔肿瘤”,入住本院。
入院体格检查,右侧肺呼吸音减低,其余无特殊情况。
术前检查肿瘤标志物,其中AFP为758.3μg/L,CA12-5为75.3 μg/L。
影像学检查:胸部增强CT示右肺见不规则团块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153.3 mm×122.2 mm×135.5 mm,动脉期边缘强化,CT 值为61.5HU,右心房受压,考虑恶性肿瘤(如图1)。
前纵隔胸腺上皮性肿瘤MSCT诊断分析及其病理相关性研究
・
临床 医学 ・
前 纵 隔胸 腺上 皮性刖嚯i MS C T诊 断分 析及 其 病 理 相 关 性 研 究
门 立 明
【 摘 要 】 目的
分析胸 腺瘤多层 螺旋 C T ( M S C T ) 诊断特点 , 了解 其最新病 理学分型之 间的相关性 ,
6 O例 患者 中显示 原 发于前 纵 隔 , 肿 块最 大
指导 临床治疗方法 选择。方法 回顾 性! 分析 6 0例经手术及穿刺 病理证实胸腺 瘤 、胸腺癌患者 的 MS C T 影像 学特 点 , 并 与相应 病理 学分 型进行 比对 研究 。结 果
1 . 4 影 像学 分析
所 有病例均 由全科 会诊得 出结论 , 分析
方法包括 : 肿块 的描述 : 包括肿块大小 f 取最大截面 ) 、形态 、
边缘 、密度 ( 内密度 是否均匀 , 有无钙化灶及局 限性坏死 区 ) ,
胸腺上皮性肿瘤 ( . I 1 E , I 1 ) , 是指胸腺瘤 和胸腺 癌 , 是前纵 隔 增 强扫描强化是否均匀强化及有无不 强化坏死区。与邻近纵 的常见 肿瘤 之一 , 是 一种 异质性 很 强的肿 瘤 。最新 2 0 0 4 隔关 系 , 脂 肪线清晰或分界 不清。临近血管有 否受 侵。是否
版 WH O分类 为来 源于胸腺上皮 的肿瘤 , 在 1 9 9 9年版 的基础
有纵 隔淋巴结 增大 , 骨质受侵及胸膜种植转移 、胸水 。
上, 保 留 了 A型 、A B型 、B 1 型 、B 2型 、B 3型 , 并 提 出 了 少见 的胸 腺瘤亚 型 , 取消 了 1 9 9 9年版 分型 中 c型胸腺 瘤 即 为胸腺 癌 的部 分 , 单 独划分 为胸腺 癌 , 并 分为多 种亚型 , 增 加神经 内分泌性肿瘤 归类在胸 腺癌 J 。鉴 于 A型及 A B型胸 腺瘤的 良性生物学特性 , 建议避免使用恶性胸腺瘤这一术语 。
纵隔生殖源性肿瘤影像诊断
概述
86th美国、加拿大病理学术年会,报道322例纵隔GCT
精原细胞瘤
混合型GCT
37%
3%
畸胎瘤
GCT
16%
非精原细胞性GCT
44%
Moran CA, Cancer 1997;80:681–690
临床表现
PMGCTs 临床阻症状; 3、急性症状:发生继发感染和出血时,常可肿块迅速增
左侧中上纵膈骗前部类 圆形混杂密度肿块影, 密度不均匀,周边见环 状钙化及其内脂肪密度 影,边界清晰,增强后
实性部分强化。
恶性畸胎瘤
恶性畸胎瘤
纵隔生殖源性肿瘤CT表现
2、精原细胞瘤
多见于20~40岁; 绝大多数为男性,女性极少见; 80%伴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 10%有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的轻 度升高,但甲胎蛋白(AFP)水平不高; 属中低度恶性肿瘤,对放化疗均敏感。
1、畸胎瘤
纵膈畸胎瘤是发生在纵膈的生殖细胞肿瘤,一般 认为畸胎瘤多系个体发育初期,部分多能性原始细胞 迷离出来,在纵隔内增殖发展成肿瘤。绝大多数位于 前纵隔,多发于30岁以下的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 显差异。良性畸胎瘤多见,病程较长。
畸胎瘤
根据畸胎瘤成熟程度分为3类: 囊性成熟性畸胎瘤:又称皮样囊肿,包膜完整,
纵隔生殖源性肿瘤CT表现
3、内胚窦瘤
纵隔内胚窦瘤又称纵隔卵黄囊瘤,是一 种非常罕见的由胚外结构一卵黄囊发生的 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主 要 发 生 于 儿 童 或 青 壮 年,男 多 于女。
血清AFP水平多明显升高,肿块内坏死、 出血、囊变明显,可有钙化。
内胚窦瘤
CT表现:
①肿块为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实性肿块,边界不清; 一般体积较大,轮廓不规则;
纵隔肿瘤CT、MR诊断PPT课件
CT平扫
CT增强扫描
实性畸胎瘤MR表现
• 信号不均匀,可出现脂肪、水与软
组织信号强度
• 钙化较大时T1W、T2W图均见低信号 像
恶性畸胎瘤CT、MR表现
• • • • 形态多不规则呈分叶状 边界模糊,边缘不规则 密度不均,可有 CT与MR均显示纵隔脂肪受侵,血管 与气管受压、受侵 • 胸腔积液 • 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淋巴瘤CT表现
• 受累淋巴结边界清楚,有结外浸润时边 缘模糊。 • 肿大淋巴结一般密度均匀,增大快时或 放疗后可出现坏死、囊变,偶可见钙化。 • 增强扫描,可有轻度到中度强化。 • 可侵犯胸膜、心包和肺组织,出现胸腔 积液、心包积液或/和胸膜、心包增厚, 肺内出现结节状或斑片状、毛玻璃状浸 润灶。
重症肌无力
良性胸腺瘤MR表现
• MR显示良性胸腺瘤与正常胸腺的信 号相等或相近,即与肌肉的信号相 似,较脂肪的信号高。囊变时与胸
腺囊肿难鉴别,T1W为低信号,T2W
呈高信号。
恶性胸腺瘤CT表现
• 形状不规则或呈内分叶状 • 常较大,边缘不规整、毛糙,与周围结构间脂 肪间隙消失 •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有低密度囊变区,也可 有点状、弧形或环形钙化 • 50%侵犯胸膜、心包 • 胸外转移少见,可经胸膜、后纵隔、降主动脉 侵及膈肌与腹膜后脏器。偶见肺内或远处血行 转移灶 • 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
木,压迫脊髓可有截瘫。
CT、MR表现
• 位置:多位于后纵隔即两侧脊柱旁沟,
向一侧肺野内突出 • 形态: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节细胞神经 瘤常呈条状或三角形,恶性可呈分叶状 • 边缘:边缘清楚锐利
CT平扫
CT、MR表现
• 密度:多均匀,略低于肌肉密度,肿块 若坏死、液化或囊变、或钙化则密度不 均匀。 • 钙化: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可有细小 钙化,神经母细胞瘤可有粗大钙化;囊 变之囊壁也可有钙化。
胸腺瘤的MSCT诊断分析
胸腺瘤的MSCT诊断分析胸腺瘤起源于胸腺上皮,是前上纵隔内最常见的肿瘤,约占前纵隔肿瘤的50%,包括非侵袭性与侵袭性胸腺瘤[1]。
影像学的正确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CT是公认的早期检出及诊断胸腺瘤的最佳方法。
对收治的22例胸腺瘤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胸腺瘤的CT诊断准确性,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5年2月~2011年5月收治胸腺瘤患者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8~72岁,平均45岁;其中非侵袭性胸腺瘤14例,侵袭性胸腺瘤8例;非侵袭性胸腺瘤中出现重症肌无力3例;侵袭性胸腺瘤中2例伴重症肌无力,胸痛2例,咳嗽1例。
方法:使用设备:采用sensation16层螺旋CT,行胸部平扫及增强扫描,由胸廓入口扫描至横隔。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20mA,层厚5mm,扫描完成后进行2mm层厚重建。
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佛醇300mgI/ml),剂量按患者每千克体重15ml计算,肘前静脉快速团注法注射,速率25~30ml/秒。
结果本组病例中手术及病理诊断非侵袭性胸腺瘤14例,侵袭性胸腺瘤8例,其影像学表现如下:14例非侵袭性胸腺瘤均位于前中上纵隔,最大直径25~7cm,边界光滑,肿瘤平扫为均匀软组织密度,CT值35~55Hu,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肿瘤与心脏、大血管间的脂肪间隙清晰(图1);8例侵袭性胸腺瘤均位于前中上纵隔,其中1例累及下纵隔,最大直径4~13cm,外形均不规则或分叶,肿瘤密度不均匀,5例可见坏死、囊变,1例伴有钙化,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肿瘤与心脏、大血管间脂肪间隙均消失(图2),侵犯大血管4例,侵犯心包2例,胸腔积液2例,肺转移1例。
非侵袭性胸腺瘤CT增强扫描轴位纵隔窗显示前上纵隔占位,肿块呈圆形,均匀强化,边界光滑,与周围大血管间的脂肪间隙清晰。
侵袭性胸腺瘤CT增强扫描轴位纵隔窗显示前中纵隔占位,呈分叶状,不均匀强化,与周围大血管脂肪间隙消失。
纵隔生殖细胞瘤34例的CT表现
则, 瘤 内一般无钙化 、 脂肪 , 侵犯周 围组织 器官 。结论 纵隔生殖细胞肿瘤难 以与纵 隔其他 恶性 肿瘤相 区别 。 良性 生殖细胞瘤根据 C T影像特征 能做 出准确诊断 , 恶性
【 关键词】 纵隔肿瘤; 生殖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中图分类号】 R 7 3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3 - - - 6 3 5 0 ( 2 0 1 3 ) l 9 —2 8 5 5 —o 4
H a i m m Me d J , O c t .2 0 1 3 , V o 1 . 2 4 , N o .1 9
海南 医学 2 0 1 3 年l 0 月第 2 4 卷第 l 9 期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6 3 5 0 . 2 0 1 3 . 1 9 . 1 1 9 2
纵隔生殖细胞肿瘤40例的CT表现
NO 2011 V.
纵隔 生殖细胞 肿瘤 4 0例的 C T表现
田 丽 ,谢 传淼 ,崔 春 艳 ,刘 立 志 ,樊 卫
( 华南 肿瘤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肿瘤 防治中心 1影像介入 中心 ; . 医学科 , . 2核 广东 广 州 50 6 ) 10 0
摘
要 : 目的 】 析 4 例纵 隔生殖细胞肿 瘤的 c 【 分 0 T征象 , 高其 c 提 T诊 断准确性 。【 法 】 方 回顾 性分析 4 例 病理证实 的 0
pahoo i al t lg c l y, we e e r le r n ol d. Al te t , i cudig 2 te s wih tr t ma a d 6 pai n swih n n—e aomao e l lpai n s n l n 4 paint t e ao n 1 te t t o tr t tus g r cel m
m a s s r v ld hee o e e us at n to o n n e ha c d CT m a e t t h o a tn to c o e at n to s lg ty s e e eae t r g n o te uain n o n n e i g s wih pac y lw— te uai n f iwh s te uai n i ih l o
ma s so a in swi r t ma a p a e o n e r v l n e lcr u c i e 2 f ih r v ae a n a cf ai n o o — s e f t t t t a o p e r d r u d d o a d w l i ms rb d, 0 o c e e ld f t d c l i c t n n n D e he o a — c wh a i o
上纵隔内胚窦瘤1例
上纵隔内胚窦瘤1例孙志刚;谢家声;魏松洋;寇卫军【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1(003)001【摘要】患者,男,38岁,因“声嘶3个月”于1999年8月入院。
胸部X线片示:上纵隔阴影增宽,突向左侧胸腔,可见一类圆形肿块,直径约6cm。
拟诊为后上纵隔肿瘤,行左开胸探查术。
术中见:肿物位于左后上纵隔,呈类圆形,直径6cm,侵及左肺动脉、降主动脉,无法切除,取肿瘤组织送病理检查后关胸。
病理报告:镜下见分化不清的未分化细胞组成的具有不规则腔隙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外含有PAS染色阳性的玻璃样滴状物。
病理诊断:内胚窦瘤。
术后给予放疗、化疗。
于2个月后死于脑转移。
【总页数】1页(P40-40)【作者】孙志刚;谢家声;魏松洋;寇卫军【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55医院,河南,开封,475003;解放军第155医院,河南,开封,475003;解放军第155医院,河南,开封,475003;解放军第155医院,河南,开封,475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6【相关文献】1.左上纵隔内胚窦瘤伴胚胎性癌1例 [J], 潘功茂;吴铭;夏云宝2.巨大前上纵隔肿瘤的外科诊疗体会 [J], 沈涛;卢珠明;梁湘源;段楚骁;张东熙3.右后上纵隔脊索瘤1例 [J], 郑重;李微;柏涛;周太成4.甲状腺乳头状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治思考: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赵敬柱;郑向前;高明;赵金坤;魏松锋;运新伟;池嘉栋5.胎儿上纵隔锁骨水平横切面筛查心脏血管变异的应用 [J], 彭红玲;王琼;易靖佳;王艳;钟薇超;欧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SCT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MSCT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凌盈盈;徐超【摘要】目的分析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多层螺旋(MSCT)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患者的MSCT表现,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程度等,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14例病灶均为单发,其中位于肋侧胸膜8例,纵隔侧胸膜4例,膈侧胸膜1例,叶间胸膜1例,病灶最大径为2.0~20.0cm(≥10.0 cm者6例,<10.0 cm者8例),CT平扫肿瘤边界较清晰,呈等或稍高密度,9例病灶密度较均匀,5例病灶密度不均匀,瘤内可见2种不同密度的实质成分.增强扫描显示8例病灶呈较均匀中等强化,6例病灶呈"地图状"不均匀强化(5例病灶最大径≥10.0 cm),其中4例内见显著强化血管影(4例病灶最大径均≥10.0 cm).4例病灶内见不规则坏死区(4例病灶最大径均≥10.0 cm),3例病灶出现钙化,3例病理结果为低度恶性.结论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MSCT平扫及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尤其对于较大肿瘤,增强后地图状不均匀的强化方式,瘤内血管的显示及内部出现囊变坏死,对SFTP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8(027)006【总页数】5页(P977-981)【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胸膜;体层摄影术【作者】凌盈盈;徐超【作者单位】信阳市中心医院影像科河南信阳 464000;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呼吸内科河南郑州 4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软组织肿瘤,被认为是起源于CD34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好发于胸膜[1]。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the pleura,SFTP)来源于胸膜间皮下的结缔组织,约占所有胸膜肿瘤的5%[2]。
原发性纵隔内胚窦瘤2例报告
原发性纵隔内胚窦瘤2例报告
傅伟;周立君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1(003)004
【摘要】@@ 内胚窦瘤是一种内胚外结构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的生殖细胞瘤,它主要发生于卵巢和睾丸,也可发生在纵隔等性腺外器官.原发性纵隔内胚窦瘤(primary mediastinal endodermal sin us tumor,PMEST)首次由Teilum于1 959年描述了该病的特征[1].目前国内报道的PMEST仅20余例,近年来,我院诊治2例,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456-457)
【作者】傅伟;周立君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工人医院(华北煤炭医学院教学(实习)医院),唐山,063000;河北省唐山工人医院(华北煤炭医学院教学(实习)医院),唐山,0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5
【相关文献】
1.原发性纵隔内胚窦瘤一例报告 [J], 王桂洪;毕建立;隗和敏
2.1例罕见的原发性纵隔内胚窦瘤并成熟畸胎瘤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J], 刘立刚;姚枫;潘铁成;李军;陈涛;郑智
3.原发性纵隔内胚窦瘤1例报告 [J], 周洁;王雯;高孟秋;方秋红;;;;
4.纵隔原发性内胚窦瘤1例报告 [J], 杨小平;陈国强;陆晓生
5.原发性纵隔内胚窦瘤(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吴崇学;杨林;冯伦高;王家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 a t n f Ra ilg pe rme t d oo y,Th rtPepl' Hop t lo a g o g,Feh n 5 8 0 o eFis o e s ia f Gu n d n s s a 2 0 0,P. C ia R. h n
[ b tat O jci T x l e MS T ma i s t n f da t a e d d r l iu u r( S .Meh d A s c r ] be t e v o e po C nf t i so r e a0 me i i l n o ema s st mo ME T) sn n to s
une ha e n nc d CT ,t um o fe c a epr s nt d w ih ba - e i d m a gi n o tts f u or O ft a e he t r o a h c s e e e t d d fne r nsf d s f i s e t m . i he7 c § s,6 c e s pr s nt d w ih e a i l t r n ou te a i ni e e e t r l tvey he e ge e s a t nu to n,5 c s sw ih n c oss,a a e ih c liiato a e t e r i nd 2 c s sw t acfc in. A tc nta te o rs n ha e nc d CT ,t ors owe i- i htr n nh um h d m d heg a ge i omoge o n nc m e ,a e s l e e s e n 1 a g ES . Co nc us e ha e nt nd v s es w r e n i lr e M T n- cu in M EST s a r r t m or wih t pe iiy o he lso i a e u t he s c ft f t M S CT a f s a ins; t SCT i a — os p o e sn i r m nie t to he M m ge p t r c s i g s ve y h l f lf EST mons r ton;CT e t e a oton y i i a et a ossoft ie s sa l ur c lp a ni e p u or M de tai f a ur s c n n l nd c t hedign i he d s a e nd hep s gia l n ng
M SCT e t e f7 c s s w ih M EST e e a lz d r t o pe tv l . Reuls The t m or he t t c s lc t d i f a ur s o a e t w r nay e e r s ci e y s t u s oft o al7 a es o a e n
【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纵 隔 内胚 窦 瘤 ( dat a e d dr l iu u r ME T)的 多 层 螺 旋 c MS T) 现 , 高 meis nl n o ema s stmo , i n s T( C 表 提 临 床 诊 断 水 平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 7例 病 理 证 实 的 纵 隔 内胚 窦 瘤 的 MS T 表 现 。结 果 C 7例 病 例 均 位 于 前 纵 隔 , 中前 其
MS CT a f sa i n d d a o s i a u f me a tn n d r a i ust m o m nie t to san i g no tc v l eo disi ale do e m lsn u r
ZH OU Ta o,PAN Aiz e — h n,GAO Qi n a g,Y ON G n Fa g
a t r rm e is i u ,i c u i g u p r me is i u ( n e i da t m o n n l d n p e da tn m n一 4 ,a t ro d l p e d a tn m ( 一 3 ,r s e tv l .At ) n e ir mid e u p r me is i u n ) e p ciey
医学影像学杂志 21 0 2年第 2 2卷 第 6期 JMe ma igVo. 2No 62 1 dI gn 12 . 0 2
纵 隔 内胚 窦 瘤 的 MS T 表 现及 诊 断价 值 C
周 涛 , 爱 珍 , 强 , 防 潘 高 雍
(Hale Waihona Puke 东 省 佛 山市 第 一 人 民医 院 C 室 广 东 佛 山 5 8 0 ) 广 T 2 0 0
上 纵 隔 4例 , 中上 纵 隔 3 ; T平 扫 显 示 肿 块 均 为实 性 软 组 织 肿 块 , 界 不 清 ; 密 度 不 均 匀 , 例 肿 块 内部 可 见 坏 死 前 例 C 边 6例 5
囊 变 , 可 见 不 规 则 钙 化 ; 强 扫 描 肿 块 中 度 ~ 高 度 不 均 匀 强 化 ; 较 大 肿 块 内可 见 强 化 血 管 。 结 论 纵 隔 内胚 窦 瘤 2例 增 1例
C 表 现 具 有 一 定 的特 征 性 , C 图像 后 处 理 有 利 于 病 变 细 微 结 构 的显 示 , 据 C T MS T 根 T表 现 可 以提 示 诊 断并 帮助 确 定 手术 方 案 和 推 测 预 后 , 确 诊需 依靠 病 理 学 。 但 【 键 词】 纵 隔 ; 关 内胚 窦瘤 ; 层 摄 影 术 , 体 x线 计 算 机 中图 分 类 号 : 7 4 5R8 44 R 3 . ;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9 1 (0 2 O—9 60 10 —0 12 1 )60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