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本质 (复习题)教案资料
基因的本质(复习课) 教案
《基因的本质(复习课)》教案 1【知识网络】【疑难突破】1.染色体在传种接代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每种生物都有恒定的染色体数。
如玉米的染色体数是20,普通水稻的染色体数是24,猪的染色体数是38,黄牛的染色体数是60等。
实验研究表明,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的行为和数目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即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细胞中的染色体与遗传密切相关。
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如何确定DNA和蛋白质对遗传的决定性作用呢?科学家设法将生物体内的DNA和蛋白质分开,并证明将DNA放入另一生物体内时,原来那种生物的性状可在另一生物体中体现出来,而蛋白质没有这种作用。
1928年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1952年赫尔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足以证明DNA和蛋白质在遗传过程中,DNA起决定性的作用。
思考讨论:生物体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的原因是什么?2.怎样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从物种真核生物细胞中都有一定形状和数量的染色体特征看从生物的生殖过程看生物体通过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三个过程,使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从染色体组成看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在染色体里含量稳定从DNA 分布看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里,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染色体;少量分布在细胞质里的线粒体、叶绿体中,以DNA分子形式存在结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3.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以及”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中的“主要”二字的理解生物的遗传物质有两种,即DNA和RNA。
在真核生物、原核生物体内既有DNA也有RNA,它们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RNA。
在病毒和类病毒中,有的只含DNA,有的只含有RNA,它们的遗传物质有的是DNA,有的是RNA。
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真核生物(占生物种类的绝大多数)体内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少数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叶绿体中,因此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复习教学案
第3章基因的本质【基础回顾】1.染色体是由和组成的,其中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2.D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实验和实验。
3.首先向传统观点提出挑战的是,而他的实验又是在的实验基础上的。
4.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材料:,类型:和,其中有多糖类荚膜,菌落表面,毒。
现象:注射、的两组小鼠会死亡。
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可以将无毒性的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型活细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实验及现象: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和等物质,分别加入型活细菌中培养,发现只有加入,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而且培养基中可以形成两种菌落:和。
结论:是遗传物质。
例题1.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哪项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使小鼠死亡 B.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不引起小鼠死亡C.无毒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射后使小鼠死亡D.用S型活细菌的DNA培养R型细菌,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材料:和。
(2)过程:① T2噬菌体的被35S标记,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细菌内无放射性。
② T2噬菌体的被32P标记,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细菌内有放射性。
(3)结果分析:侵染过程中,只有进入细菌,而未进入,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遗传的。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例题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几个经典实验中,实验设计思路最关键的是()A.要用同位素标记DNA和蛋白质B.要分离DNA和蛋白质C.要得到噬菌体和肺炎双球菌D.要分开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例题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在细菌体内合成蛋白质正确的叙述是()A.原料、模板和酶来自细菌 B.模板和酶来自噬菌体,核糖体和氨基酸来自细菌C.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细菌,核糖体、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噬菌体D.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噬菌体,核糖体、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细菌6.病毒内只有一种核酸或,则遗传物质是或;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真核和原核生物)体内有两种核酸和,其中是遗传物质。
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
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基因的构成和功能,掌握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机制。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简单描述基因的构成和功能。
2. 学生能够理解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机制。
3.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基因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4. 学生能够运用基因知识解释遗传性疾病和变异现象。
教学重点:1. 基因的构成和功能。
2. 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机制。
教学难点:1. 理解基因的本质。
2. 解释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机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基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与学生讨论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二、讲解基本概念(15分钟)1. 基因的定义和构成。
2. 基因的功能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3. 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机制。
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案例或实验,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解释基因的传递和变异现象。
四、讨论互动(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与同学一起讨论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并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五、学以致用(15分钟)学生完成一些实践活动或者练习题,加深对基因的理解,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六、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导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思考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基因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实验器材、练习题。
教学反馈: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指导学生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人教版教学教案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基因(遗传物质)的本质【课标扫描】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运用水平)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理解水平);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理解水平);概述DNA 分子的复制(理解水平)。
【知识网络】一、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①R 型细菌(无荚膜,无毒)+ 小鼠②S 型细菌(有荚膜,有毒)+ 小鼠 小鼠死亡 ③杀死的S 型细菌 + 小鼠 小鼠不死亡 ④R 型细菌+ 杀死的S 型细菌+ 小鼠 小鼠死亡⑤从④中死亡的小鼠体内发现R 菌和由R 菌转化成的S 菌,转化成的S 菌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 菌 结论:加热杀死的S 型菌内含有R 菌转化成S 菌的转化因子(假说) ① 提取S 型活菌中的 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分别加入培养 R 菌的培养基中,只有加入 DNA 时,R 菌才能转化成S 菌。
② 用 DNA 水解酶 分解DNA ,S 型细菌则不能使R 型细菌发生转化。
结论: DNA 才是使R 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① 用35S 标记T 2 子代噬菌体 无 放射性② 用32P 标记T 2 子代噬菌体 有 放射性③结论:子代噬菌休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 DNA 来遗传。
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此实验还证明了DNA 能够自我 复制 ,在亲子代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 连续 性,也证明了DNA 能够 指导 蛋白质的合成。
两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将DNA 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 的作用。
(全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既有DNA 又有RNA,其遗传物质是 DNA ; ②无细胞结构的生物- 病毒 ,由于只含有DNA 或RNA,它们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SARS 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T2噬物质是 DNA ③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核酸 ;④因为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因此说DNA 是 主要 遗传物质。
DN A 是遗物质的实验证据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生遗质二、DNA分子的结构1.DNA分子的化学结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三种小分子组成;很多个脱氧核苷酸聚合成为脱氧核苷酸链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而成;②外侧的基本骨架由[1]磷酸和[3]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4]碱基对排列于内侧;③两长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4]碱基对。
基因的本质教案
基因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基因的定义和本质;2.掌握基因的结构和功能;3.了解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4.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基因与遗传性状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基因的定义和发现历程;2.基因的结构和组成;3.基因的功能和作用;4.基因与遗传性状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激发学生兴趣,导入主题:通过展示有关基因和遗传性状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产生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基因的好奇心。
2.讲授知识,概念解释:通过讲解PPT或黑板板书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基因的定义、结构和发现历程,并引导学生理解基因是DNA分子中编码蛋白质或RNA分子的特定序列。
3.实例分析,引导思考:通过给出一些实际案例(如血型遗传、眼色遗传等),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遗传性状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讨论。
4.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基因实验,如观察种子颜色的遗传规律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基因的本质和遗传规律。
5.总结归纳,概念强化: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巩固对基因的理解和认识。
四、评价方式1.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价。
2.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基因实验后,要求他们撰写实验报告,并根据报告的内容和质量进行评价。
3.小组合作表现:根据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互动程度、分工合作情况以及实验结果等来评价。
4.知识理解和应用: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来考察学生对基因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展示有关基因和遗传性状的图片或视频;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知道基因是什么吗?它与遗传性状有什么关系?第二步:讲授基因的定义和发现历程(15分钟)1.通过PPT或黑板板书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基因的定义和发现历程;2.引导学生理解基因是DNA分子中编码蛋白质或RNA分子的特定序列。
第三步:讲授基因的结构和组成(15分钟)1.通过PPT或黑板板书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基因的结构和组成;2.引导学生了解基因由多个碱基对组成,每个碱基对代表一个遗传密码。
生物《基因本质》教案模板
生物《基因本质》教案模板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基因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基因本质的好奇心。
1.1.2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1.1.3 强调基因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基因本质的探究。
二、知识点讲解2.1 基因的概念2.1.1 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
2.1.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由DNA序列组成的。
2.1.3 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2 基因与DNA的关系2.2.1 DNA是基因的载体,基因是DNA的一部分。
2.2.2 基因由DNA序列编码,DNA序列决定了基因的遗传信息。
2.2.3 基因的表达产物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调控。
2.3 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2.3.1 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3.2 基因的不同等位基因决定了生物体的不同性状。
2.3.3 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生物体的性状表现。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重点3.1.1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的概念和特点。
3.1.2 解释基因与DNA的关系,理解基因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3.1.3 探讨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理解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3.2 教学难点3.2.1 基因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3.2.2 基因与DNA的关系的阐述。
3.2.3 基因与生物性状关系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4.1.1 学生能够理解基因的概念和特点。
4.1.2 学生能够解释基因与DNA的关系。
4.1.3 学生能够探讨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4.2 能力目标4.2.1 学生能够运用基因的概念解释生物的遗传现象。
4.2.2 学生能够运用基因与DNA的关系解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4.2.3 学生能够运用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解释生物的多样性。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基因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5.1.2 基因与DNA的关系的阐述。
5.1.3 基因与生物性状关系的深入探讨。
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3篇
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的定义和概念;2. 了解基因的本质,即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3. 掌握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4. 能够解释基因突变对个体和种群遗传的影响。
教学重点:1. 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 基因的作用和遗传意义。
教学难点:1. 基因突变对个体和种群遗传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例如遗传的基本规律和重要概念。
二、理论讲解(20分钟)1. 解释基因的定义和概念,即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2. 介绍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原则。
3. 分析DNA分子的功能,即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设计一项简单的实验,以展示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2. 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例如提取番茄或其他植物的DNA。
3. 引导学生观察DNA提取物的外观和性质,并让他们探究DNA分子在实验中的功能。
四、讨论和总结(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
2. 探讨基因突变对个体和种群遗传的影响,包括突变的原因和类型。
3.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邀请学生进一步了解基因相关的前沿研究和应用,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和基因组学研究。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分享他们在基因研究领域感兴趣的话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讨论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基因的本质,并了解其在遗传中的作用和突变对个体和种群遗传的影响。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亲自参与DNA提取,加深对基因的认知。
拓展延伸环节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难易程度。
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过程;2.了解植物的根系结构和功能;3.掌握植物的水分运输方式;4.了解水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_第10单元基因的本质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10第10单元基因的本质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内容了解理解应用六年考情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过程、结果和结论√6年2考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过程、结果和结论√6年3考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过程√未考查阐明DNA分子的结构√6年6考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未考查概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结果和意义√6年5考说明基因与DNA的关系√6年3考简述基因的概念√6年2考说明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多样性的关系√未考查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2。
1认同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2.3初步形成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3、能力方面3.1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2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3。
3就科学家探索基因的本质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假说—演绎和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过程、结果和结论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过程、结果和结论概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结果和意义说明基因与DNA的关系三【教学难点】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过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四【教学方法】练习法和讲授法相结合五【教学工具】学案、PPT六【教学时数】1标准课时七【教学过程】1基础知识梳理1.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问题:转化因子是什么?(2)体外转化:1944年美国艾弗里活S菌错误!+R菌培养基→错误!结论:转化因子是DNA。
1。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952年赫尔希、蔡斯,电镜观察和同位素示踪,错误!结论: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1。
3烟草花叶病毒实验,结论:RNA也是遗传物质.1.4DNA分子的结构1.4。
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1。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二年级一班的学生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对细胞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观察和实验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操作。然而,部分学生对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于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理解存在困难。
在学习习惯上,学生们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高,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较为内向,课堂参与度不高,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不够积极。此外,部分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对于课堂内容的复习和巩固不足。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合作学习法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在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时,我利用了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直观的方式呈现DNA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抽象概念。同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参与度不高,影响了课堂的整体氛围。此外,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实验经验,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实验的效率。
2.教学总结
然而,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影响了课堂氛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3.实例分析:
①DNA在医学中的应用:基因检测、基因治疗等。
②DNA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4.趣味性设计:
①利用图片或图示展示DNA的结构,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②通过动画或视频展示DNA的复制过程,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五篇
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五篇《基因的本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制作脱氧核苷酸和dna结构模型的活动,使学生理解dna的分子结构,理解dna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和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通过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dna立体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dna结构中的碱基数量关系及dna分子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制作模型、实验、探究式学习法。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准备四张边长为10 cm不同颜色的硬卡纸,并用其中一张白色的剪出4个等大的五边形,用一张黄色的剪出四个直径为1.5cm的等大的圆,用粉色和绿色卡纸分别剪成长8 cm、宽1.5 cm的长条,并按照虚线图示剪成下面的形状。
导入新课(情景创设)教师:同学们,矗立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村创业大厦前的城市雕塑──中关村的“麻花”,成为世人瞩目的标志。
然而,就是这个雕塑曾引发一起纠纷案件,那就是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受理的北京世纪盛典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起诉北京大学dna雕塑合同纠纷案(教师对案情进行简短介绍)。
看完图片,听完案情介绍,同学们又什么想法呢?有同学会问:案件的发生是由于dna的空间结构的旋转方向的问题,dna到底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呢?就是这样两条链吗?为什么要在这里制作一个dna结构的雕塑呢?新课教学第一部分:dna的研究教师:1869年德国生物化学家米歇尔最早发现dna这种化合物的存在。
在之后的近一个世纪里,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分析dna的化学结构和组成,并努力探索这蕴涵生命奥秘的物质的结构,希望揭开dna结构的神秘面纱。
同学介绍在网上查到资料:1944年,发现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可能携带遗传信息。
1953年英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推断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第二部分:跟随科学家研究足迹,认识dna的结构教师:在沃森和克里克之前,人们已经认识了dna的化学成分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每分子的脱氧核苷酸又是由三个分子组成。
第3章 基因的本质(复习课件)-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2)
T2 噬菌体增殖需要的条件 模板
合成 T2 噬菌体 DNA 的原料 合成 T2 噬菌体蛋白质
原料 场所
内容
T2 噬菌体的 DNA 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大肠杆菌的氨基酸
大肠杆菌的核糖体
5.过程及结果:
(1)实验过程:
标记大肠杆菌 → 标记 T2 噬菌体 →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 搅拌离心 → 观察
小鼠体内作为对照实验来说明
某种物质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确实发生了转化
结果观察
小鼠是否死亡
培养基中菌落类型
实验结论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 DNA 是 S 型细菌的遗传物质,
体内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联系
①所用的材料相同:都巧妙选用 R 型和 S 型两种肺炎双球菌
②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仅说明 S 型细菌体内有“转
酯
R型+S型 注意:这个实验证明了DNA是
DNA
R型
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艾弗里及其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进行实验,如下表所示。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组号 接种菌型
加入物质
A.①~④均会出现S型活细菌 B.②③④⑤利用了酶的专一性
①
R型
-
S型细
②
R型
蛋白酶
菌的细
③
R型
RNA酶
胞提取
4.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是 主 要 的
1.谁做的实验? 2.选用的实验材料是什么?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噬菌体的结构成分?噬菌体侵染 细菌的过程?
《基因的本质和表达》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方案
《基因的本质和表达》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方案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在生物体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的基础上,通过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完成的,保持了生物界物种的相对稳定。
《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是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分子与细胞部分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详尽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
它是高中必修本中“遗传和变异”一章中的重要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之一。
该内容在高考中占重要的位置,其中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基因的表达功能是历来统考、高考必考的内容。
同时,该部分涉及的实验和分子学知识较多,还含有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复习课中对DNA是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基因的表达功能等知识点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重复和对比,使学生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有关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2.课时安排两课时3.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思维能力和总结、推理能力,本人所教班学生总体素质较好,思维比较活跃,在复习阶段,如能给予适当的引导,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变通,让学生通过对题目的归纳、整理,亲历思考、总结的过程,使已学知识升华,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4.教学策略的选择在复习课中,老师满堂灌的现象极为普遍,学生要在短短的一两节课中回忆并熟练掌握大量的知识是枯燥的学习过程。
新课改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节复习课,选取相同,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并举出相应的例题,通过老师对例题的讲解,及学生对拓展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
达到以知识点帮助解题,以解题帮助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二、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相应知识点及题目的复习,使学生掌握:(1)证实DNA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2)DNA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及其中的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对科学家研究、实验过程的回忆,使学生进一步领会科学研究思路、遵循实验的设计原则和采用一些科学方法;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类、分析,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习惯和能力。
复习课基因本质PPT教案
第37页/共86页
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第38页/共86页
B [解析] 豌豆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只有DNA,A 错;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线粒体中有少量分布,B对;C中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不含S元素;D中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水解后产生4 种核糖核苷酸。
第14页/共86页
练习:
2、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
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的含量变化情况如图
所示:
含量
a a、从免疫学角度解释:曲线ab段下降的原
因是
S型细菌
c
R型细菌
R型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所消灭
b
0 时间
b、曲线bc段上升的原因是
部分R型细菌转化
为有毒S型细菌后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 的免疫力下降
离;
上清液中主要
沉淀物中主要
3、离心后取上清液和沉是淀物什分么别检物测其质放?射性,结果如是下:什么物质?
噬菌体颗粒
被感染大肠杆菌
分组 噬菌体的标记
A
35S
B
32P
结论: D才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上清液
很高 很低
第19页/共86页
沉淀物
很低 很高
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外壳蛋白质
细菌内无放射性
第20页/共86页
2.直接证据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①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体内转化)
③注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的本质(复习题)必修2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归纳】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实验a.R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________。
b.S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________。
c.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________。
d.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________。
并从小鼠体内提取分离出R型细菌和。
问1.a组结果说明R型细菌________(有、无)毒性;b组实验说明S型细菌________毒性;c组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______毒性。
问2.d组实验中小鼠死亡,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了S型细菌,它是怎样产生的?问3.格里菲思的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4.已知在80~100 ℃温度范围内,蛋白质将失去活性,DNA的结构也会被破坏,但当温度降低到55 ℃左右时,DNA的结构会恢复,但蛋白质却不能恢复。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应该是________,而不是________。
(2) 艾弗里的实验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之上,艾弗里等人做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结合实验过程完成下列探究内容:问1.甲、乙、丙三组实验对照说明:。
问2.丁组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T 2噬菌体约有60%的 和40%的 ,蛋白质构成它的外壳,而 藏在它的头部中。
T2噬菌体以自己的_______为模板,利用________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组成物质而实现增殖。
3、生物体内核酸的种类及遗传物质的判别4. DNA 的空间结构是 ,其结构特点如下:⑴DNA 分子由两条 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
⑵DNA 分子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骨架。
⑶DNA 分子两条链的内侧的碱基按照 配对,并以 互相连接。
5.DNA 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________边________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______等基本条件。
DNA 分子独特的________________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________________,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6.染色体、DNA 、基因、脱氧核苷酸的关系如图:染色体是________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上有一个DNA 分子;基因是有________________的DNA 片段;每个DNA 分子含有许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含有许多个____________________;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________________。
7.DNA 结构的特性作为绝大多数生物遗传物质的DNA ,其结构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其作为遗传物质的基础。
【基础训练】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 )A .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B .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C .蛋白质比DNA 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D .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中,发生转化的细菌和含转化因子的细菌分别是( ) A .R 型细菌和S 型细菌 B .R 型细菌和R 型细菌生物类型 所含核酸 遗传物质 举例细胞生物 真核生物 DNA酵母菌、玉米、人原核生物 细菌、蓝藻 非细胞物大多数病毒 DNA T2噬菌体极少数病毒 RNA 艾滋病病毒、SARS 病毒C.S型细菌和R型细菌D.S型细菌和S型细菌3、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4、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型和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和R型两种类型的细菌B.小鼠体内出现S型活细菌是R型细菌基因突变的结果C.曲线ab段下降是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作用所致D.曲线bc段上升与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关5、下列生物中只含有一种核酸的是()A.噬菌体 B.细菌C.酵母菌D.油菜6、关于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叙述,正确的是()A.伴性遗传的物质基础是隐性基因B.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C.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基础是DNA和RNA D.细胞核遗传的物质基础是核酸7、在DNA分子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之间的连接结构是()A.氢键 B.-磷酸-脱氧核糖-磷酸-C.肽键 D.-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8、某学生制作的碱基对模型,其中正确的是()9、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占碱基总数的18%。
其中一条链中G占20%,那么,此链中C应为() A.8% B.16% C.18% D.无法确定10、某DNA分子复制三次后,所得到的第四代DNA分子中,含有第一代DNA中脱氧核苷酸链的条数是() A.1条B.2条C.4条 D.8条11、DNA分子某片段包含m个碱基,其中胞嘧啶n个。
该片段复制2次,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 A.(m-2n)/2 B.(3m-6n)/2 C.m-2n D.2m-4n12、不同物种的DNA分子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① (A+G)/(T+C)的不同② (A+T)/(G+C)的不同③ (A+U)/(G+C)的不同④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⑤核糖核酸的排列顺序⑥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A.①⑤B.②⑥ C.③④ D.②③④⑤13、1952年,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以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证明了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他们首先用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用该大肠杆菌来培养T2噬菌体,再用上述T2噬菌体去感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并经过保温、搅拌器搅拌、离心等步骤进一步开展实验(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与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相比,本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培养过的大肠杆菌来培养T2噬菌体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保温时间不宜过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含32P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经过离心,沉淀物放射性很高,这说明____ ____;上清液也有很低的放射性,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右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写出①至⑧的名称,并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填写名称:①;②;③;④;⑤;(2)连接G与C,A与T之间的化学键名称是。
(3)决定DNA分子结构特异性的是。
(4)DNA分子的这种结构称为。
15.下图是从人类染色体到碱基的连续放大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1)A图所示正常人的一个体细胞具有()A.45条常染色体,1条X染色体 B.45条常染色体,1条Y染色体C.44条常染色体,2条性染色体 D.46条常染色体(2)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染色体共有______条,其中包括__________两条性染色体。
(3)C图所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图所示物质能自我复制,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16.亚硝酸盐可使DNA 的某些碱基脱去氨基,碱基脱氨基后的变化如下:C 转变为U(U 与A 配对),A 转变为I(I为次黄嘌呤,与C 配对)。
现有一DNA 片段为—AGTCG —①—TCAGC —②,经亚硝酸盐作用后,若链①中的A 、C 发生脱氨基作用,经过两轮复制后其子代DNA 片段之一为 ( )A.—CGTTG ——GCAAC —B.—GGTCC ——CCAGG —C.—GGTTG ——CCAAC —D.—CGTAG ——GCATC —17.女性子宫肌瘤细胞中最长的DNA 分子可达36 mm ,DNA 复制速度约为4 μm/min ,但复制过程仅需40 min 左右即可完成。
这是因为DNA 分子 ( ) A .边解旋边复制 B .一个复制点双向复制,使子链迅速延伸 C .以半保留方式复制 D .复制起点多,分段进行复制18.R 型肺炎双球菌无多糖类的荚膜,是无毒性的细菌;S 型肺炎双球菌有多糖类的荚膜,是有毒性的细菌,可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
科学家艾弗里及其同事利用肺炎双球菌来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问题。
实验材料、用具:S 型细菌、R 型细菌、DNA 水解酶、培养基、培养皿等。
艾弗里等人先做了以下三组实验:①S 型细菌的蛋白质+R 型活细菌――→培养基R 型菌落 ②S 型细菌荚膜中的多糖+R 型活细菌――→培养基R 型菌落③S 型细菌的DNA +R 型活细菌――→培养基R 型菌落+S 型菌落(1)艾弗里等人后来发现上述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于是又做了第四组实验,请按照①②③的表达形式写出第四组实验的方法和结果: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肺炎双球菌一定具有的细胞器是___ ____,其控制遗传性状的基因主要存在于___ _中。
【知识归纳】1.(1)格里菲思的实验存活 死亡 存活 死亡 活的S 型细菌 问1、无 有 无问2、S 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把R 型活细菌转化为S 型活细菌。
问3、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问4、DNA 蛋白质 (2) 艾弗里的实验问1、DNA是转化因子,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转化因子问2、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从反面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2.蛋白质 DNA DNA DNA 细菌3.DNA和RNA 仅有DNA仅有RNA4.双螺旋结构反向平行碱基互补氢键5.解旋复制酶双螺旋碱基互补配对6、DNA遗传效应脱氧核苷酸遗传信息7、多样性特异性相对的稳定性【基础训练】1-5:CACBA 6-10:BDABB 11-12:BB13.(1) 本实验把DNA与蛋白质分开,从而可以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2)使T2噬菌体带上放射性标记(3)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菌裂解,影响实验结果的分析(4) T2噬菌体在侵染细菌的过程中,DNA进入细菌上清液中可能有未发生侵染的T2噬菌体(或上清液中可能有侵染后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14、(1)①胸腺嘧啶②脱氧核糖③磷酸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⑤碱基对(2)氢键(3)DNA分子中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4)双螺旋结构15.(1) C(2) 24X和Y(3) A—T,G—C (T—A,C—G)(4) 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两条链的碱基可以互补配对【能力提升】16-17:C D培养18.(1) S型细菌的DNA+DNA水解酶+R型活细菌 R型菌落(2) 核糖体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