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国各地习俗一览

合集下载

春节的各地特色

春节的各地特色

春节的各地特色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家家户户阖家团圆、共度欢乐的时刻。

然而,由于中国广袤土地上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以及历史背景的不同,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传统和习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中国各地春节的特色。

一、北京的灯会和庙会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春节期间举办的灯会和庙会是北京人民喜爱的传统活动之一。

这些活动通常在北京的历史遗址和文化景点举行,如颐和园、天坛等。

游人可以欣赏到华丽的灯笼展示,品尝各种传统美食,还可以观看精彩的京剧表演和民间艺术表演。

此外,庙会上的各种游戏和娱乐活动也深受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喜爱。

二、上海的花灯和长街灯光秀在上海,春节期间举办的花灯和长街灯光秀是一大亮点。

著名的外滩、南京路等地,会被装饰成一片灯海,充满了热闹的节日气氛。

人们可以欣赏到精美的花灯展示,沿着街道散步,感受到璀璨的灯光秀。

此外,上海人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习俗,即穿着鲜艳的新衣去拜年,祈求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三、广州的花车巡游和舞狮表演在广州,春节期间会举办隆重的花车巡游和舞狮表演。

花车巡游是一项庆祝春节的传统活动,花车上装饰着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朵和灯饰,音乐欢快、热闹非凡。

另外,舞狮表演也是广州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舞狮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人们相信舞狮能够驱邪、祈福,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财富。

四、成都的川剧和火锅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以其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美食而闻名。

春节期间,成都人民喜欢欣赏川剧表演,川剧以其激昂的旋律和绚丽的服饰吸引了许多观众。

与此同时,春节期间也是品尝火锅的绝佳时机。

成都的火锅以其麻辣的味道和独特的风味而闻名,人们可以与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度过一个温暖而美味的春节。

五、香港的花市和国际烟花汇演在香港,春节期间举办的花市是非常有特色的活动。

花市上会有大量的鲜花、盆栽和各种年货出售,人们可以享受到繁华而热闹的市场氛围。

此外,每年香港都会举办国际烟花汇演,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观赏。

过年各个地方的过年习俗

过年各个地方的过年习俗

过年各个地方的过年习俗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亲情和友情的交流。

在中国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过年习俗,这些习俗既有恢弘的庆典,也有朴实的家庭团聚,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种不同地方的过年习俗。

一、北方1. 年夜饭:年夜饭是北方最重要的过年习俗之一,一家人在一起享用年夜饭,代表家庭团圆、万事如意。

2. 贴春联:春联是用红纸剪出的对联,代表着喜气洋洋、万事如意,一般都贴在门上,以示热闹和吉祥。

3. 放鞭炮:打鞭炮是为了驱逐旧年的不祥和迎接新年的好运,北方人尤其喜欢放大鞭炮,让整个城市都沉浸在炮声中。

二、南方1. 拜年:南方人过年习俗中最重要的就是拜年,拜年代表着一种尊敬和温情,一般会带着一份礼物去拜访长辈和亲朋好友。

2. 吃年糕:年糕是南方人过年必备的食品,年糕蒸得软糯,寓意着一家人年年高升、步步高升。

3. 舞狮子:南方人过年不可少的就是舞狮子,狮子代表着吉祥和勇气,舞狮子可以带来好运和好兆头。

三、西南地区1. 赛龙舟: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城市,人们会举办龙舟比赛来庆祝新年,赛龙舟是一种有力、健康、富有战斗气息的活动。

2. 买年货:在西南地区,人们过年前都会赶集买年货,年货种类很多,包括糖果、糕点、水果和各种食材。

3. 吃火锅:在西南地区,过年不吃火锅就不算完整,因为火锅寓意着“团圆”和“热闹”,一家人围坐在火锅周围,吃着美食,闲聊着家常,非常温馨。

四、东北地区1. 板鸭杀猪:在东北地区,人们过年前会买回一只板鸭和一头猪,制成糯米饭和各种腌制肉品,这是一种浓郁的东北味道。

2. 打冻中一:打冻中一是指在冰面上划出一个巨大的正方形,里面再分成许多小正方形,然后在每个小正方形上放上猪骨头、豆腐等食品,上面再加上一层冰,等到年三十晚上就可以来一场盛大的“冻肉宴”。

3. 吃饺子:在东北地区,过年要吃饺子,饺子馅儿里还要放上香菜、猪肉等食材,饺子代表着团圆和美好。

五、西北地区1. 火把节:在西北地区的宁夏、甘肃等地,人们在农历十五的夜晚点燃火把,跳舞、吟唱、祈福,放飞心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的各地特色与地方习俗

春节的各地特色与地方习俗

春节的各地特色与地方习俗中国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多彩的特色和各地不同的地方习俗而闻名于世。

每年的春节期间,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特色活动,今天我们就来一一了解一下。

一、北方地区的春节特色与地方习俗1. 北京:在北京,除夕夜的时候,人们会放烟花爆竹来驱邪,同时还有传统的庙会活动,人们可以在庙会上品尝到各种传统美食和手工艺品,还可以欣赏到传统的表演节目。

2. 天津:天津有着独特的年画和鲜花市场,每年春节期间,天津的年画和鲜花市场都非常热闹,人们可以在这里购买到精美的年画和各种鲜花,同时还可以欣赏到由年画和鲜花组成的各种艺术展览。

3. 河北:河北省的农村地区有着浓厚的年味,人们会在除夕夜的时候贴春联、贴福字,还会举行祭祖祈福的仪式,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度团圆时光。

二、南方地区的春节特色与地方习俗1. 上海:上海的春节庆祝活动中,灯笼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人们会在除夕夜的时候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美丽的灯笼给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

2. 广州:广州的春节以花市和花车巡游而著名,人们会在花市上购买各种花卉,如桃花、梅花等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还可以观赏到花车巡游的盛况。

3. 长沙:长沙的春节习俗中,湘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品尝到各种美味的湘菜,同时还会进行舞龙舞狮等传统的表演活动。

三、其他地区的春节特色与地方习俗1. 四川:四川的春节庆祝活动中,舞狮和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人们穿上狮子舞服,舞动着灵动的身姿,同时还会放鞭炮来驱散邪气。

2. 新疆:新疆的春节习俗中,人们会进行美食分享,亲朋好友相聚在一起,品尝各种传统美食,如羊肉串、包子等,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综上所述,中国春节的各地特色和地方习俗非常丰富多样,无论是北方地区还是南方地区,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

这些特色和习俗不仅让人们享受到团圆的喜悦,也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我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

我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

我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1、浙江省,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

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点一次“关门炮”。

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2、山西省,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

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

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3、福建省,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

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

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

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

漳州初四称为“接_”,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在厅上迎神下降。

4、辽宁省,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

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嫁出去的闺女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

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

5、广东省,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

潮州春节节食有菜_、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

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

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6、江苏省,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

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

苏州人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

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

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

全国各地春节习俗

全国各地春节习俗

全国各地春节习俗1. 北京:年夜饭饰菜巧妙设计春节期间,北京人会花费很多时间准备年夜饭。

装饰菜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以展示美学和创造力。

从切割技巧到雕刻,北京人对饰菜的追求致力于打造独特、精致的形象。

2. 上海:春联彩绘手工艺精湛春节期间,上海人会利用细腻的彩绘技术制作春联。

这项手工艺需要高度的技术和耐心,因此上海的春联艺人以其精湛的技巧而闻名。

3. 广东:走亲访友温馨有礼春节是广东人重要的亲情时刻,他们喜欢走亲访友,传递温暖和祝福。

这其中,访友时的贴心礼物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东人会准备精心挑选的礼物,以表达他们的关心和尊重。

4. 四川:守岁放鞭炮热闹非凡四川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时非常热闹。

他们会放鞭炮,以驱赶邪灵和带来好运。

这个传统习俗在四川非常受欢迎,当夜晚的天空被各种烟花爆竹点亮时,整个城市都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5. 湖南:舞狮舞龙表演引人瞩目湖南人对舞狮舞龙表演情有独钟。

他们认为,舞狮舞龙能够驱赶恶运,祈求好运。

在春节期间,湖南人会聚集在一起观看精彩纷呈的表演,欢度佳节。

6. 浙江:悬挂红灯笼喜气洋洋浙江人喜欢悬挂红灯笼来庆祝春节。

他们认为红灯笼能够驱赶邪灵,给家人带来好运。

在街道和家庭里都可以看到装饰华丽的红灯笼,被人们视为新年的象征。

7. 西藏:藏戏演出庆贺新年在春节期间,西藏人会举办盛大的藏戏演出。

这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通过表演和音乐,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欢乐。

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参与到热闹的演出中。

8. 新疆:买新衣穿新衣迎接新年春节前,新疆人喜欢购买新衣,并在新年时穿上。

他们相信新衣能够带来好运和新的开始。

因此,人们会在新年来临之前充实家庭成员的衣柜,并享受穿上新衣的快乐。

9. 四川:制作汤圆尝甜美四川人在春节期间制作汤圆。

汤圆是一种传统的年糕,由糯米制成,多填充甜味的馅料。

制作汤圆既是一种传统技艺,也是聚集家庭成员的方式。

人们会感受到制作和品尝汤圆的甜美。

10. 广西:放花炮营造喜庆氛围广西人在春节期间喜欢放花炮,以庆祝新年。

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中国春节习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不同地区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

以下是一些地区的春节习俗:
1. 北方: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较为传统和守旧。

人们会进行扫房、除旧迎新的活动,以清除旧年的晦气和不祥之物。

此外,北方还有贴春联、贴福字、祭祖、吃饺子等习俗。

2. 南方: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较为热闹和繁琐。

人们会进行舞龙舞狮、放鞭炮、踩高跷等庆祝活动,以求辟邪和欢乐。

此外,南方还有烧香拜神、祭拜祖先、包粽子等习俗。

3.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春节习俗多与民族文化有关。

例如,在云南地区,人们会进行泼水节,以洗涤一年的烦恼,迎接新的一年。

在西藏地区,人们会进行活动、舞蹈和传统的供奉仪式。

4. 江浙地区:江浙地区的春节习俗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人们会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祖仪式,然后进行"破五"活动,意味
着告别旧年,迎接新年。

此外,江浙地区还有煮年糕、书写福字等习俗。

5. 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的春节习俗也非常丰富多样。

人们会进行祭拜祖先、祈福、舞狮、打太平鼓等传统活动。

此外,广东地区还有吃汤圆、挂花灯等习俗。

无论是哪个地区的春节习俗,都体现了人们迎接新年、祈福团
圆的愿望。

每个地区的习俗都有其特色和意义,为春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

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

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南年俗送神慌年忙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

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

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

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

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

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

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

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

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

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

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

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

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

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

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

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

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

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

各地春节习俗

各地春节习俗

各地春节习俗1. 北京春节习俗在北京,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在除夕夜守岁,家家户户会贴上红色的年画和对联,寓意着吉祥。

除夕夜还有燃放鞭炮的习俗,用来驱邪辟邪。

此外,花灯、舞狮、舞龙等传统表演也是北京春节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上海春节习俗在上海,春节期间人们会扫除房屋、换新衣,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与家人团聚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人们会共进团圆饭,品尝特色年夜饭。

此外,逛庙会、赏花灯、贴对联等也是上海春节期间常见的习俗。

3. 广东春节习俗广东地区有许多独特的春节习俗。

在除夕夜,广东人会祭拜祖先,并点燃“年糕炉”,寓意着“团团圆圆”。

此外,广东人还喜欢赶集逛街,选购年货。

在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特色小吃,观看精彩的舞狮、舞龙表演。

4. 四川春节习俗四川地区春节习俗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

在农村地区,人们会在除夕夜守岁,并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在城市里,人们会前往老街逛庙会,品尝特色美食。

此外,四川人还喜欢玩打牌、打麻将等娱乐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5. 江苏春节习俗江苏地区有许多独特的春节习俗。

在除夕夜,人们会在家中守岁,点燃烟花鞭炮,以驱除恶灵。

除夕夜还有祭拜祖宗的习俗,人们会为祖先上香、献祭。

江苏地区还有划龙船、舞狮子等传统表演,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6. 浙江春节习俗浙江地区的春节习俗丰富多样。

在除夕夜,人们会贴春联、年画,以寓意吉祥。

浙江人还喜欢吃饺子和年糕,寓意着团圆和团结。

此外,江南水乡地区的船灯游行也是浙江春节习俗中的亮点之一。

7. 湖南春节习俗湖南地区的春节习俗与其他地方略有差异。

在湖南,人们会在除夕夜进行祭祖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湖南的舞狮表演也非常有特色,人们会在街头巷尾欢聚一堂,观看舞狮的表演。

8. 云南春节习俗云南地区的春节习俗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春节期间,云南的少数民族会进行盛大的春节庆典,有独特的舞蹈和歌曲。

此外,云南地区还有泼水节的习俗,人们可以互相泼水,祈求来年平安幸福。

春节期间的各地特色活动与习俗

春节期间的各地特色活动与习俗

春节期间的各地特色活动与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共同期盼的时刻。

作为一个庆祝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活动和习俗。

让我们一起探索春节期间各地的精彩活动和传统习俗。

一、北方的冰雪乐园在北方的寒冷地区,冰雪运动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雪季到来时,人们会前往雪场进行滑雪、滑冰等各种冰雪运动,欢乐的笑声在冰天雪地中回荡。

同时,还会举办各种冰雪节庆活动,如冰灯展览、冰雕比赛等,展现了北方地区独特的冰雪文化和艺术魅力。

二、南方的花市文化相比北方的寒冷,南方地区在春节期间更多的是花市文化的展现。

各地会举办盛大的花市,市场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鲜花、盆栽和年货,人们络绎不绝地前往购物和欣赏。

除了花市,南方地区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表演和游行庆典,如龙舞、舞狮、踩高跷等,这些活动都寄托着人们对春天的美好憧憬。

三、东方的灯笼文化在东方文化中,灯笼被视为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

灯笼的制作和装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

春节期间,街道、公园和庙宇都会装饰上各式各样的彩灯,灯笼高悬,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此外,人们还会举行灯笼展览活动,让人们欣赏各式各样的灯笼艺术,并且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比赛,如放风筝、焰火等,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

四、西北的舞狮舞龙在西北地区,舞狮和舞龙是春节期间非常受欢迎的活动。

人们身穿五彩缤纷的服装,手持舞狮和舞龙道具,在街道和广场上展示华丽的舞姿。

这些表演不仅增添了喜庆的氛围,还代表着对新年的祈福和吉祥。

此外,西北地区还有独特的民间习俗,如放飞孔明灯、舞火龙等,各具特色,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度过春节。

五、西南的巡游习俗在西南地区,春节期间有一种特殊的习俗,那就是巡游。

巡游是指人们穿着传统的节日服饰,沿着街道或村庄巡游,与路人互动和祝福。

人们手拿竹竿、锣鼓等道具,载歌载舞,传递节日的喜庆和祝福。

这种巡游习俗不仅展示了西南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也让人们感受到节日带来的团圆和温暖。

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中国,由于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不同地方会有很多不同的春节习俗。

以下是我总结的中国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1. 北方在中国北方,春节被称为“年”。

北方的习俗是庆祝年的到来,而非猪年、鸡年等具体的年份。

北方人在春节期间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

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贴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用红色纸张印有吉祥话语,表示向新一年祈福。

北方还有发放压岁钱的习俗,家长在春节期间会给自己的孩子们一些钱,这个钱叫做压岁钱。

在北方,吃饺子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活动。

吃饺子被认为是保佑一年中温暖和幸福的象征。

除了饺子,还有吃年糕和腊肉等食品,以及放烟花等活动。

2. 南方在中国南方,春节也被称为“年”。

南方的习俗与北方有很多不同之处。

南方人会在春节期间进行祭拜活动,向祖先祈求平安和幸福。

此外,南方人也会制作年画和灯笼,这是南方春节的主要装饰。

年画是用彩纸、水墨或其他颜料绘制的作品,描绘了主题人物、花鸟、神话传说等。

灯笼则是用彩纸或其他材料制成的,有各种形状和颜色。

在南方,吃年夜饭也是传统习俗之一。

年夜饭通常会包括一些南方的特色菜,如腌臜肉、油条、南瓜饼等。

此外,南方也会进行烟花和爆竹等燃放物品的活动。

3. 西北在中国西北,春节被称为“过头年”。

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大多数的春节活动都是在室内进行的。

其中,摆放灯笼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西北人会在家门口挂上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灯笼,这些灯笼取代了夜晚的明灯。

此外,过贴门神和剪窗花也是春节期间流行的传统活动之一。

在西北,饺子依然是春节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和北方人不同的是,西北人喜欢吃新鲜的生饺子,不用把饺子煮熟。

食用生饺子是西北人的一种传统饮食习俗。

4. 西南在中国西南,春节同样被称为“年”。

西南地区的春节习俗与北方和南方都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活动是撒豆子,这被认为是一种驱除邪恶的象征。

撒豆子可以让家庭和谐,家人关系融洽。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1、江苏年俗: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2、陕西年俗:吃“五豆”,在春节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样豆子,如大豆、黄豆、绿豆、豌豆、打江豆等熬制而成,这是几千年来流传的风俗。

3、云南年俗: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4、天津年俗: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

“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5、东北年俗: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6、山西年俗:年夜饭不说话;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

春节的重要性和意义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年、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以“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由此开启。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

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是个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的习俗大全(附各地习俗)

春节的习俗大全(附各地习俗)

春节的习俗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习俗大全,欢迎阅览。

广东省春节的习俗从年前腊月廿三的灶神上天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夜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

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腊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然后整修房屋,购置新家具、新用品,添制新衣,购买与制作过年食品等。

旧时初一,清晨有乞丐或孩子作“派财神”之俗。

他们用小红纸写上“财神”二字,在各家门口高叫“财神到”,主家闻声开门接过小红纸“财神”,回以“利市”一封。

旧俗年初一那天,家人吃过早餐,开始行贺岁礼。

晚辈向长辈道贺,然后平辈间互相作揖道喜。

行礼时,互相要说些吉利的祝词,礼毕,长者向少者赏赐红包利市。

接着出门拜年,从亲到疏,拜年时要携带自家制作的煎堆、油角,水果等作为见面礼。

广东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2、置鲜花。

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4、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

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

但不能去远的地方。

5、谢灶: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

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

6、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女儿回娘家。

7、正月初7吃7样菜,然后初7,要全家出去玩。

8、12点,要在家里守岁。

9、广东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

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东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

春节民俗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

春节民俗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

春节民俗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中国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各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

本文将通过介绍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一、北方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家庭联欢:北方地区的春节以家庭聚会为主,亲人们会相聚一堂,共同享受丰盛的年夜饭。

人们会在餐前向祖先敬献祭品,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晚餐后,家人们会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起欣赏丰富多样的文艺演出。

2.燃放鞭炮:北方地区的人们在新年的时刻会触发鞭炮,以驱逐邪恶的灵魂,辟邪祈福。

鞭炮的声音象征着吉祥和喜庆。

3.拜年:北方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到亲友家拜年,同时也会给家人和亲戚送上祝福和红包。

这是一种表达敬意和祝福的方式,也是增进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方式。

二、南方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舞龙舞狮:南方地区的人们会表演舞龙和舞狮的传统舞蹈,以驱逐恶鬼,呈现繁荣和好运。

这些舞蹈通常在街头、市场和庙宇等地展示,吸引了众多观众。

2.包饺子:南方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包饺子,这是一种寓意吉利的食物。

包饺子的过程中,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亲手制作和品尝这道传统美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3.花市:南方地区的城市会出现花市,市民们会在这里购买花卉和年货,以供庆祝春节之用。

花市不仅提供了热闹的购物场所,还呈现出浓厚的春节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

三、西南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苗族烧花灯:西南地区苗族的传统习俗是烧花灯。

人们用火燃烧蜡烛,点亮花灯,并将花灯放置在门前或窗户旁,以祈求来年有一个光明和幸福的未来。

2.舞蹈节目:西南地区的藏族和彝族等民族会表演传统的舞蹈节目,这些舞台剧和舞蹈演出通常展示了当地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3.祈福仪式:西南地区的一些地方会举行祈福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这些仪式通常包括舞蹈、音乐、祷告和祭祀等环节,人们在仪式中表达对神灵的虔诚。

各地迎新春的风俗

各地迎新春的风俗

各地迎新春的风俗
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重大节日,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迎新春风俗。

具体如下:
1. 北方地区: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人们会为灶王爷准备甜食,希望他“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进行大扫除,意在扫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腊月二十八:写桃符,用以辟邪保平安。

-腊月二十九:上供请祖,祭拜祖先,感谢他们的庇佑。

-大年三十:早上贴春联和门神,晚上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守岁。

2. 南方地区:
-广东:春节期间会举行花市,家家户户购买鲜花装点家居,象征花开富贵。

-福建:有的地方会舞龙舞狮,以驱邪迎祥。

-江浙一带:流行包饺子、吃年糕,象征着财富和高升。

3. 少数民族地区:
-藏族:会举行跳神节,通过宗教舞蹈来祈求新年的平安吉祥。

-蒙古族:会有赛马、摔跤等活动,展现民族的勇敢和力量。

-壮族:三月三的歌圩节,通过歌唱比赛来庆祝春节。

每个地方的春节习俗都蕴含着对过去一年的感恩和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这些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春节风俗:
1. 贴春联、贴窗花:春联、窗花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含有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寓意。

2. 放鞭炮: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3.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表达新年祝福,祈求健康幸福、事业顺利。

4. 吃年夜饭、水饺、汤圆、年糕等:这些食物都有着美好的寓意,如水饺象征财富,汤圆象征团圆,年糕象征年年高升等。

5.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表演形式,寓意着驱邪避害、迎祥纳福。

6. 祭祖、祭神:这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会在春节期间祭祖、祭神,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和祈福。

此外,各地还有一些独特的春节风俗,如放烟火、打秋千、猜灯谜、逛庙会等。

这些风俗活动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都会迎来这个欢乐的节日。

然而,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春节风俗也各具特色。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各地过春节的独特风俗。

一、北方地区1. 守岁习俗在北方地区,守岁是一项重要的习俗。

在除夕夜,人们会整家团聚,晚餐常被称为“团圆饭”。

夜晚,人们会互道新年祝福,分享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

在子夜之前,全家人会一起观看春节晚会,并点燃鞭炮以驱除邪灵。

2. 贴春联和窗花北方地区的人们还会贴春联和窗花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联通常写有吉祥的对联,如“福寿康宁”、“年年有余”等。

而窗花则是以红纸剪成各种吉祥图案,如蝴蝶、牡丹等,粘贴在窗户上,寓意着繁荣和好运。

3. 吃饺子北方地区的人们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吃饺子。

饺子象征着团圆和财富,因为其外形酷似中国古代的银两。

在除夕夜,人们会全家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并在饺子中包入一枚铜钱,认为能带来财富和好运。

二、南方地区1. 走亲访友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较为热衷于亲戚间的走亲访友。

在这个时间里,人们会去探望亲朋好友,拜访长辈,并互相送上新春的祝福。

在南方地区,这是一种表达亲情和友谊的方式。

2. 舞龙舞狮南方地区的春节还有一个精彩的表演项目,那就是舞龙舞狮。

在正月初一,各地会有醒狮团队和舞龙队前来表演,带来喜庆和好运。

舞龙舞狮被认为可以驱邪、开运、保佑丰收。

3. 吃年糕和糖藕南方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还有特殊的食品习俗,其中包括吃年糕和糖藕。

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升”,而糖藕则象征着“甜甜蜜蜜”。

人们相信吃了这些食物能够带来好运和甜蜜的日子。

三、西南地区1. 赛龙舟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沿江沿海的地方,人们会在春节期间举行龙舟比赛。

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

人们齐聚江边观看比赛,并为参赛者加油助威,为新年增添了一丝热闹。

2. 藏戏表演在西南地区的藏族地区,春节期间会有传统的藏戏表演。

藏戏是藏族人民的重要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包括歌舞、说唱、音乐等。

春节南北方风俗习惯

春节南北方风俗习惯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南北方在庆祝春节时都有一些共同的风俗习惯,也有一些地区特有的习俗。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春节南北方的风俗习惯:
1. 年夜饭:无论南北方,年夜饭都是春节的重要活动。

家人会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饭菜,象征着团圆和丰收的寓意。

2. 贴春联:无论南北方,人们都会在春节期间贴春联。

春联是用红纸写有吉祥话语的对联,贴在门上或墙上,以祈求新年平安和吉祥。

3. 放鞭炮: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是在除夕夜放鞭炮,以驱走邪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而在南方地区,放鞭炮的习俗逐渐减少,主要以烟花爆竹为主。

4. 守岁:无论南北方,人们都会在除夕夜守岁。

家人会一起待在家里,等待新年的到来,以祈求新年平安、幸福。

5. 拜年: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对方新年好运。

南北方的拜年方式略有不同,北方人通常会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而南方人则更多使用“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的祝福语。

6. 舞龙舞狮:南北方都有舞龙舞狮的表演。

舞龙舞狮是一种传统舞蹈,人们穿着龙狮舞动,以祈求新年平安和好运。

7. 家庭团聚:春节期间,无论南北方,家人团聚是重要的传统。

人们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共度新年,共享团圆的喜悦。

这些是春节南北方共同的风俗习惯,当然还有很多地方特色的习俗,因为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春节不同地区的庆祝习俗

春节不同地区的庆祝习俗

春节不同地区的庆祝习俗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习俗。

每个地方都有其特色和传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春节在不同地区的庆祝习俗。

一、北方地区在北方地区,春节庆祝活动非常隆重。

北方人常以守岁为主要活动之一,除夕夜全家人一起守夜,等待新年的到来。

夜晚,人们通常要吃年夜饭,这是一顿丰盛的饭菜,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幸福。

此外,北方还有一些特色的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门神等。

人们还会前往庙宇祈福,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一到初一,大街小巷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参与各种游戏和表演,欢度新年。

此外,北方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等传统活动。

二、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春节庆祝习俗与北方有所不同。

除夕夜,南方人会举行年夜饭,但食物更为特色和丰富。

比如,南方人习惯吃年糕、汤圆等,寓意着团圆和团结。

此外,南方人还有一项独特的庆祝活动——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们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好运。

此外,南方还有一种称为“放爆竹”的活动,与北方的放鞭炮类似,但南方人的放爆竹更为注重声响效果。

三、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春节庆祝习俗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在西部,人们喜欢踩高跷、打土豆、放风筝等活动。

踩高跷是西部地区最为盛行的传统庆祝活动之一,人们会在高跷上表演各种技巧动作,非常有趣。

打土豆是一项农耕文化的遗产,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聚在一起,互相比赛挖土豆的速度,寓意着来年的好收成。

此外,西部地区还有一些宗教庆祝活动,人们会前往寺庙祈福,烧香拜佛。

四、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春节庆祝习俗又有所不同。

在东部,人们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家庭聚会和亲友团聚。

除夕夜,家人会一起包饺子、蒸年糕等传统食物。

此外,东部地区还有一项独特的庆祝活动——舞蹈。

各种传统舞蹈演出是东部地区春节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人们会穿着传统服装,跳起欢快的舞蹈。

此外,东部地区还有一项传统活动——挂红灯笼。

人们会在春节期间挂上红灯笼,寓意着家中的喜庆和繁荣。

春节的传统习俗

春节的传统习俗

春节的传统习俗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全国人民最重要的假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中国各地的人们都会按照一系列传统习俗庆祝春节。

这些习俗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为你介绍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

一、除夕夜之夜除夕夜是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时刻。

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例如扫尘、贴窗花、剪纸等,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晚上,家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共进团圆饭。

这顿年夜饭十分丰盛,通常会有鱼、鸡等寓意吉祥的食物。

二、拜祭祖先除夕夜的重要仪式之一是拜祭祖先。

家中人们会摆上供品,包括水果、糕点、酒等,用于祭祀祖先。

在拜祭祖先的过程中,人们会祈求祖灵的保佑。

此外,也有人会在门前燃放爆竹,以驱逐邪灵,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三、红包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这是一种传统的礼金。

红包通常以红色的信封装着,象征着好运和幸福。

对于孩子们来说,收到红包既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对新年的祝福。

四、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表演之一。

人们会在街头巷尾表演狮子和龙的舞蹈,以求取福气和吉祥。

舞狮舞龙也是与观众互动的活动,观众可以扔糖果或红包给表演者,以示喜庆和赞赏。

五、爆竹和烟花春节期间燃放爆竹和烟花是一种传统习俗,人们认为声音和火光能够驱逐邪灵,带来好运和祝福。

然而,受到环境和安全因素的考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对燃放爆竹和烟花做出了限制。

六、庙会和花市春节期间,许多地方都会举办庙会和花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购物。

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和小吃摊位,游客们可以尽情享受各种传统活动,例如舞狮、京剧、杂耍等。

花市则是一个花卉交易的市场,人们可以购买各种各样的花草盆栽和年货。

七、贴春联和福字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贴春联和福字,以寓意吉祥和祝福。

春联是由对联和横批组成的,对联通常贴在门上,横批则贴在门上方。

福字则是贴在门上的,以求吉祥和好运。

总结:春节的传统习俗是丰富多彩的,承载着家人团聚、祈福和祝福的美好寓意。

中国春节各地拜年习俗

中国春节各地拜年习俗

中国春节各地拜年习俗中国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全国人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在中国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拜年就是最常见的习俗之一。

中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拜年方式和习俗,下面将为您介绍中国春节各地拜年的习俗。

一、北方拜年习俗1. 拜年送贺岁:北方人在春节期间会互相拜年,并送上贺岁礼品,通常是一些吉祥的食物或礼品。

这是表示对对方的祝福和美好祈愿。

2. 爆竹鞭炮:北方人喜欢燃放鞭炮、爆竹,这被认为可以驱赶邪恶的力量,保佑家庭平安。

二、南方拜年习俗1. 拜年祭祖:南方人在春节前会进行祭祖活动,他们会给祖先上坟祭拜,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2. 贴春联:南方人会在家门上贴春联,春联是用红色纸张写有对联的装饰物,寓意祈求新年吉祥、幸福。

3. 红包传统:在南方,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里面装有压岁钱,象征着祝福和好运。

三、西部拜年习俗1. 剪纸装饰:西部地区的人们喜欢在春节时用红纸剪纸做装饰,比如剪红纸窗花,将其贴在窗户上以求来年幸福安康。

2. 动物表演:一些西部地区的人们喜欢让表演团体演绎动物戏剧,如龙、狮子等表演,这些表演活动充满了喜庆与热闹。

四、东部拜年习俗1.舞龙舞狮:东部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有舞龙舞狮的表演,用来驱邪祈福,希望来年平安顺利。

2. 猜灯谜:东部地区有着猜灯谜的传统习俗,人们在灯笼上贴上与生活有关的谜语,大家猜谜语可以增加节日氛围的乐趣。

五、其他地区拜年习俗1. 舞火龙:在福建地区,人们喜欢以舞火龙的形式来拜年,据说可以驱邪辟邪。

2. 拜神爷:在台湾地区,人们会到庙宇拜神,并祭拜地方神明,祈求平安和好运。

总之,中国春节的拜年习俗多种多样,各地的习俗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习俗。

这些拜年习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一种传统习俗,又是人们向亲朋好友表达情谊的方式。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东部还是西部,拜年习俗都是人们欢度春节的重要环节,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充满希望和祝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中国各地习俗一览春节是中国最传统、隆重的节日,也是历时最久的。

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爷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地让人热闹了一个月。

老北京爱说腊七、腊八儿,冻死寒鸦儿。

清代,雍和宫内就有熬制腊八粥敬献佛、皇室权贵的传统,谓之佛粥,目的是与佛结缘,寓意像佛祖一样,喝了牧女施舍的杂豆粥而得道成佛。

农历二十三,传说灶王爷第二天就要上天奏明玉帝人间善恶,玉帝依此降福祸,家家忙着祭灶。

这天晚上,供上关东糖、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口)等,由家长主祭上香行礼,而后连将灶神连龛带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点火焚化,谓之送祭。

这天晚上,鞭炮齐鸣,北京人说是过小年除夕是全中国的狂欢夜,一切的辞旧迎新、祈福迎祥都在这一夜。

全家团团围坐举行家宴,互相祝福尽享天伦,称之为围炉。

饭后,小孩会把芝麻秸撒在庭子里,人行其上,称之踩岁。

老北京有守岁至午夜时分,鸣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辈要给长辈叩首拜年,讨要压岁钱,全家再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

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说是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一年诸事顺遂。

现在北京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加上丰富多彩文艺节目,喜庆气氛更加浓郁。

1994年,北京禁放烟花、爆竹后,北京人只能到郊区的几个定点地方去看喜庆的新年烟花,但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在尝试以越来越新鲜的方式来渡过这中国人的新年。

承德一带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开始的。

腊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称腊八粥,一来纪念释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来喜庆五俗谷丰登,这天市场上开始上市年画、爆竹、肉类等。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这一天被称为过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祭灶王爷。

腊月二十五开始张贴春联,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

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欢同乐,初二请姑爷、姑娘回门、初三会亲家,初四会朋友,初五春节高潮结束。

正月十五上元节,也称元宵节,人们耍龙灯、舞秧歌、踩高跷、玩狮子、昼夜尽欢。

正月十六以后,各行各业开始按部就班,恢复营业,春节至此结束。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

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

”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

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

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

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除夕贴春联的习俗始自明代的南京。

除夕又叫大年夜,是人们最忙的一天,掸尘扫地,做年饭,贴春联。

史载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令“公卿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令对联所用纸笺必须朱砂染色,名为“万年红”。

“红”、“朱”同意,暗示朱家子孙永坐江山。

此为汉地大年贴春联风俗之始。

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

比如家有丧者,头年贴紫色春联,第二、三年贴黄色春联并加贴横批和“天庆”。

天庆是镂空成花纹的长方形红纸,贴在门楣上,一般贴五张,然后贴横批。

另外,中秋节吃月饼也缘于朱元璋的提倡。

据说徐达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曾命以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消息所用“月饼”作为赏赐群臣的节令糕点。

南京市民过年一般都要炒一样素菜,叫“十香菜”。

菜以镜冬腌咸菜为基础,配以胡萝卜、金针、木耳、冬笋、白芹、黄豆芽、豆腐干、千张、面筋、藕、红枣、花生米等十多种素菜,重油炒成,往往在以荤菜为主的年饭家宴中最受欢迎。

灯节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或上元节。

南京灯节前后历时10天,初八上灯,十八落灯。

明代灯节最盛,从笪桥至评事街,鱼龙纷沓,五光十色。

届时老少看灯,万人空巷。

后来集中挂灯区移到了夫子庙一带,至今每年灯节这一带仍很热闹。

旧时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说南京人灯节期间的食俗。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

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

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

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

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吊钱儿: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

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

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闹元宵也是过年,因此,要闹得轰轰烈烈,要闹出年味来。

从正月十三到十七的每天晚上,城内繁华的街道,游人如织,灯火辉煌,锣鼓喧天,非常热闹。

十五这天,平时分家单过或外出工作的,都要集中在家长的住处吃晚饭,因为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的日子,月圆家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湘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不但古老、朴素,而且丰富多彩。

特别是在游艺娱乐方面,百艺竞献,异彩纷呈。

如舞龙灯,耍狮子,赞土地,舞春牛,送财神,打花鼓……长沙一带,流行的大年初一风俗有:大清早起,开门炮后,摆好供品,由男子长者择吉利方向奠酒三巡,作揖三次,谓之出天行;然后全家大小梳洗完毕,于堂屋齐向祖先礼拜,再依辈份高低,全家相互拜见,俗称全家拜年,又谓之团拜。

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

舞龙灯先要接龙。

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

接龙后,开始舞龙。

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

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

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春节是中国人民普天同庆的日子。

但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或多或少都形成了自己的节日习俗,湘潭也不例外。

尤其在食俗方面,更是别具特色。

春节期间,湘潭人喜欢以海南槟榔敬客,甚至年节唱大戏,对演唱出众的演员,也以槟榔作为奖赏。

清人有《潭州竹枝词》道:风流妙剧话情长,艳姿娇容雅擅扬,一串珠喉歌宛转,有人台下掷槟榔。

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

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

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

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

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合肥人过年有两点与全国不同:一是要打香炭;二是鞭炮通宵达旦,节日气氛非常热烈。

打香炭即在大年三十扫尘后,家家都要在屋内用醋浇红木炭,刹时,浓烟滚滚,烟雾缭绕,这时闭上大门,以求净化空气,去邪避灾。

吃罢年饭后,开始燃放鞭炮,从晚上到次日早上,连续不断,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大有千军万马攻城之势。

如今,此风虽有所消退,但较全国而言,仍属数一数二。

孔府年节有些和民间不同的地方。

腊八:腊八的一切活动围绕腊八粥,熬粥时安排很多人,烧火户这天专来烧火。

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给当差喝的,一种是内宅、本族和上供用的,因对象的不同而佐料各异。

除夕: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木,院里搭彩棚,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

大人给孩子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写长命百岁。

每人都备一个景泰蓝食盒,放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以示来年吉祥。

端午节:端午节时用雄黄酒为孩子抹前额,在幼年衍圣公的额上写一个王字。

七月七:在前堂楼院子里,桌上搭桌,叠好几层,最上面一张摆香炉,供巧果,巧果用模子扣出,有各种七巧形,油炸而成。

八月十五:和七月七一样叠桌设供,供的月饼是孔府自制月饼。

两个节日叠桌设供,传说是供品摆得高,离天近,嫦娥、玉兔,或牛郎织女看得见,就会下来吃。

正月十五,山西各地都要举行灯节,灯节里最有情趣的就是转九曲黄河阵。

晋北一带转九曲的活动更盛。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二十、二十五、二月二,都要举行九曲黄河灯会,会期一般为3至5天,白天唱戏,晚上转九曲。

九曲,即用木杆或玉米杆扎成弯弯曲曲的道路,当地讲究摸摸老杆,祛病延年。

木杆上端置有圆形木质灯托,灯数一般为365盏(闰年另加30盏),象征一年365天。

灯场中心,栽一根高达7~10米的老杆,上面挂有大灯笼,灯场外面有许多用块炭垒砌成的圆锥形的旺火。

吉时一到,鸣炮三声,这时场内灯光齐亮,场外的旺火冲天。

秧歌队披红着绿,载歌载舞;各种社火队伍及村中男女老少,也依序进阵。

人们自由自在地转悠倘样,一派热闹景象。

当活动进入高潮,老杆上的焰火点燃,上下鞭炮齐鸣,会场群情激昂,欢声雷动。

关于九曲黄河灯会的来历,山西各地有着不同的解释。

而这诸多的解释,正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民众心理的积淀,它们共同赋予这一悠久的民俗活动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南昌人过元宵叫闹元宵,闹了十五还要闹十六。

闹元宵这天地,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住户,都必须吃元宵,象征全家团圆、幸福。

吃了元宵之后,便开始闹灯了。

南昌邻县农村元宵节的龙灯,各式各样,有龙灯、板凳灯、关公灯、采莲灯等。

板凳灯最长由1000多条板凳组成,有1000多号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