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叙事观念的古今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4期第37卷(总第181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ZHEJIANGNORMALUNIVERSITY

(SocialSciences)

No.4,2012

GeneralNo.181

Vol.37中国文学叙事观念的古今演变

付建舟倡

(浙江师范大学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金华321004)

摘 要:中国文学叙事观念经历了长期的古今演变过程。秦汉时期,叙事观念初步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叙事理论已经发生;唐宋时期,叙事理论进一步发展;元明清时期,叙事理论继续深化。中国文学叙事观念以传统的传记、叙事散文、小说、戏剧等为对象,由批评上升到理论,具有感性批评的鲜明特点。

关键词:中国文学;叙事观念;古今演变;感性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12)04-0019-07

一般认为,中国文学以抒情见长,叙事文学则相当欠缺;与此相应,抒情文学理论也比较发达,叙事文学理论则相对欠缺,从而造成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的局面。其实,我国历史著作十分丰富,其中的史传著作也十分发达,史传很讲究叙事法则;而我国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史传的艺术成就很高,史传又往往被视为叙事文学。另外,古代散文很发达,散文理论十分丰富,其中不乏叙事法则,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由此可见,中国叙事文学理论也是十分丰富的,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从上古时代起,我国典籍里就出现了许多叙事,形式多种多样。法国学者罗朗·巴尔特说:“叙事可以用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图象、手势以及所有这一井然有序的混合体来表现;它存在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小说、史诗、历史、悲剧、正剧、喜剧、哑剧、图画、玻璃窗彩绘、电影、连环漫画、社会新闻、交谈之中。”[1]许多叙事形式就存在于我国汗牛充栋的叙事典籍中。在文字发明以前,有“结绳记事”,“刻木为契”;文字发明后,“始画八卦,造书契”,后有甲骨问事、青铜铭事和其后的枟山海经枠、枟尚书枠、枟春秋枠、枟左传枠、枟史记枠、枟汉书枠等史地书籍以及诸子书籍,这些都是中国叙事的资源。中国历代的叙事理论资源散存于诸子著作、文学理论著作、历史论著以及大量的序跋、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之中。总体来看,中国文学叙事观念的古今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萌芽期、发生期、发展期、繁荣期。

一、秦汉时期叙事观念的萌芽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提出了一些叙事原则。枟易枠曰“言有物”,又曰“言有序”。枟书·毕命枠曰:“辞尚体要。”枟礼记·表记枠曰:“情欲信,辞欲巧。”左氏襄二十五年枟传枠曰:“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这里的“物”与“序”、“要”与“体”、“志”与“文”都分别是“义”与“法”之意,强调叙事内容与叙事形式的统一。由此可见,早在先秦,“义法”就成为了重要的理论命题,并受到普遍关注。叙事首先要充实,不能空疏;要真实,不能虚伪。所以,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充实而真实的内容需要富有文采的文辞来表达,缺乏文采就会影响其顺利传播。于是孔子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

91

倡收稿日期:2011-07-01

作者简介:付建舟(1969-),男,湖北孝感人,浙江师范大学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文学博士。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文学思想观念的近现代转型”(20060400603)

远。”不管是纪实性著作还是虚构性著作都是如此,不过虚构性的叙事作品走得更远,极其文饰之能事。美国学者哈米顿指出:“传记历史之完善者,必用作稗史之方法,其理不难推知。模范史家,其视事实为真理之表示,而彼所企图以艺术手腕表现者,即是真理耳。故史家亦如小说家。”[2]认为史学家和小说家都讲究叙事方法,可谓一言中的。

先秦“言有物”和“言有序”的叙事原则与西方现代叙事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结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叙事都由两部分组成,即“故事”(his-

toire)和话语(discourse)。故事是“内容或一连串事件(行为、事件)加上我们称之为存在的东西(人物、环境)”;话语是“表达,是内容得以传达的手段”。[3]简单地说,故事就是描述什么,话语则是如何去描述。“描述什么”要解决的是叙事内容问题,“如何描述”要解决的是叙事技巧问题。写作技巧历来就是史学家和文学家关注的一个重点。与“言有物”、“言有序”叙事原则相应的,是秦汉时期各种政教活动的具体实践。礼官必须按照一定次序来记录各种重要的政教活动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许多典籍中经常出现“序事”、“叙事”等词语的重要原因。这些词语虽然与现代意义上的叙事有很大差别,但仍然表达了记辨秩序的叙事内涵,尤其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对事件的记录。枟礼记枠表现出了强烈的叙事意识,尤其是叙事结构意识。该典籍设立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天官及地官,前四者以时间为序,后二者以空间为序。他们不仅注重时间,也注重空间,这充分反映出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他们从感性经验出发,把宇宙和人事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眇者无度量。故天之圆也不得规,地之方也不得矩。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道在其间,而莫知其所。”[4]礼官们还产生了区别“记事”与“叙事”的朦胧意识。在他们看来,“记事”是对事件的直接或间接记录;“叙事”除了“记事”的含义之外,还包括技巧的使用。

先秦典籍中屡屡提到“序事”,频繁地按照一定次序记录各种政教活动。枟周礼·春官宗伯下枠曰:“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予小舞。……凡乐掌其序事,治其乐政。”这句话表明,乐师的职掌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根据礼乐仪式的要求,安排乐器陈设的位置以及奏乐的前后次序。唐代贾公彦疏曰:“掌其叙事者,谓陈列乐器及作之次第,皆序之,使不错谬。”枟周礼·春官宗伯下枠又云:“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表明了春官宗伯属下掌管天文星历的冯相氏的职掌范围。“辨其叙事”是次序四则应行的事。枟周礼·春官宗伯下枠还云:“内史,掌王之八材之法以诏王治。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以逆会计。掌叙事之法,受讷访,以诏王听治。凡命诸侯及公卿大夫,则策命之。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王制禄,则赞为之,以方出之,赏赐,亦如之。内吏掌书王命,遂贰之。”这句话表明了内史的职责。“掌叙事之法”即按职务的尊卑次序,接纳臣下谋议,转告国君处治。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叙事”是“记事”的含义,就是把发生的一些事件按照一定的次序记录在案,虽然与现代“叙事学”意义上的“叙事”含义相差甚远,但毕竟包含了按照一定次序记录的含义,而这一含义是任何“叙事”都必须具备的。另外,先秦叙事文学初具形态,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以记事为主与以写人为主。前者如枟左传枠,所记为国家大事;后者如枟晏子春秋枠,所记为杰出人物的主要事迹。这种叙事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潜在的影响。[5]

到了汉代,叙事文不仅要求按照一定次序记录或叙述,还必须讲究技巧。“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枟春秋枠,言为枟尚书枠。”[6]把记言与记事分开很重要,对记事的突出使叙事文的叙事技巧大大提高了。“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枟后汉书·班彪传枠)叙事文讲究次序是很自然的事情,礼官只凭借事件的自然时序就可以了,礼仪制度所规定的各种等级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次

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