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论文 一等奖 叛逆型孩子行为特征及教育策略研究浓缩版

合集下载

儿童叛逆期心理教育案例(3篇)

儿童叛逆期心理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华,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就读于小学五年级。

近期,他的父母发现小华变得有些叛逆,经常顶撞家长,不愿意做家庭作业,甚至在学校里与同学发生冲突。

这让父母感到十分困惑和担忧,他们不知道如何引导小华度过这个叛逆期。

二、案例分析1. 叛逆期的定义儿童叛逆期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表现出对家长和老师的不满和反抗。

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儿童6-14岁之间。

2. 小华叛逆期的原因(1)生理原因:小华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变化,这使他感到困惑和不安。

(2)心理原因:小华渴望独立,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但同时又害怕被拒绝和束缚。

(3)社会环境原因:小华受到同学的影响,开始模仿他们的行为,追求所谓的“酷”。

3. 小华叛逆期的表现(1)顶撞家长:小华经常对父母的安排和批评表示不满,甚至顶撞父母。

(2)不愿意做作业:小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经常逃避做作业。

(3)与同学冲突:小华在校园里与同学发生冲突,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三、心理教育策略1.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1)家长要耐心倾听小华的想法,尊重他的意见。

(2)家长要与小华进行平等的对话,避免命令式的语气。

(3)家长要鼓励小华表达自己的感受,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小华的独立性(1)家长要逐步放手,让小华自己处理一些事情。

(2)家长要鼓励小华参与家庭决策,增强他的责任感。

(3)家长要培养小华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3. 引导小华正确认识自我(1)家长要帮助小华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2)家长要鼓励小华勇敢面对挫折,培养他的抗挫折能力。

(3)家长要引导小华学会欣赏他人,培养他的同理心。

4. 加强家校合作(1)家长要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小华在学校的表现。

(2)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家长要与老师共同关注小华的成长,共同引导他度过叛逆期。

四、案例实施1. 第一阶段:建立沟通机制家长开始尝试与小华进行平等对话,耐心倾听他的想法,尊重他的意见。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逆反心理的矫正论文.doc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逆反心理的矫正论文.doc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逆反心理的矫正论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逆反心理的矫正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逆反心理的矫正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逆反心理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关系僵化,甚至对立,长而久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酿成大错,甚至是违法乱纪走上犯罪道路,给学生一生及整个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三、逆反心理产生的理由 1.认知方式变化影响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和认知方式的发展,思维视角已超越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调查表明,小学生容易出现偏激、冷漠、做事任性、心理孤独等一些心理理由,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现象,其中最突出的是逆反心理。

如何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调控,塑造健全人格,对小学生以后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甚至是关键作用,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逆反心理,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它是集正确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二、逆反心理的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带来过重的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

对小学生来讲还会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长而久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酿成大错,甚至是违法乱纪走上犯罪道路,给学生一生及整个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三、逆反心理产生的理由1.认知方式变化影响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和认知方式的发展,思维视角已超越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多向思维方面发展。

对事物和理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于越是禁止的事物,向往之情越为迫切,越想探个究竟,以致产生“你越不让我做,我就做做试试,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千方百计去探知”的逆反心理。

叛逆心理研究性论文

叛逆心理研究性论文

造成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一)研究目的和重要性:确切了解青少年长生叛逆心理和行为的原因,正确地面对这种普遍情况,从而更好地掌握解决此现象地方法,是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健康成长。

主要内容:调查了青少年叛逆心理造成的危害、造成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如何面对青少年叛逆心理和行为,主要通过网上、报纸上搜索资料;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和同学进行采问;向家长、老师咨询等途径进行研究。

获得研究成果:得出造成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1.家长的管教方法有误;2.老师的教育方法有误;3.受社会氛围影响;4.青少年在青春期本具有的心理特点及自身的防范意识弱。

(二)在大人们眼中,90后是叛逆的一代。

然而叛逆不只是90后独有的,而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是很美好的,在这个阶段时,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都会有很大程度上的发展,行为作风,意识形态和心理状况可能多会有很大的改变。

在这样的一个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候可能会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导致有时会容易做出令自己出乎意料的事情,而就在这样的时候,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于是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因此,叛逆心理就这样产生了。

在叛逆的“作用”下,我们会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认为绝大多数规章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厌烦;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认为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他们反感和愤怒: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

近年来,我国有关“叛逆少年”的种种不良行为案件屡屡发生,如果不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和对应措施,那么整个社会则陷入严重的误区,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叛逆”是把双刃剑,虽然具有消极作用,使家庭教育不能顺利进行,进而转化为矛盾,严重者会造成事故,但它也具有求异思变的特点,而产生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

有关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报告(共5篇)

有关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报告(共5篇)

有关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报告(共5篇)第一篇:有关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报告有关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报告现如今青少年的反叛现状是越来越明显,这也是令家长,老师无比头痛的问题。

但我们必须要探讨的就是什么是叛逆心理?青少年什么会产生叛逆心理?产生了又如何去解决?家长,老师应该如何去对待逆反期的青少年?叛逆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变态心理了一.是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指逆反心理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情绪色彩和内在的意识,具有对立性质或者否定性质的心理倾向。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这一时期又被称为“暴风骤雨时期”、“危机时期”。

这一时期的个体往往要经历较为激烈的内心冲突和外部冲突的磨练,情感两极化明显,也易出现挫折感、悲观等心理不平衡现象。

二.为么青少年会产生叛逆心理?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

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以上位者自居的方式抵消长辈对他们带来的威压感。

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1.孩子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一般叛逆心理都是出现在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并未完全成熟,但自身却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成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生理上身体迅速变化,生殖成熟。

认知发展上市具有抽象思维。

社会化发展上是人格独立,两性关系的建立。

同时在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接触范围增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的丰富,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与父母,老师的价值观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很多事情上的认识会有很大的不同,争执也就从此而来。

家庭教育的方式错误从上面可以看出,矛盾就这样出来了,可是大部分家长都无法了解孩子在心理生理上的变化,一味的要求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不允许反抗,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

关于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的研究性学习报告[5篇范文]

关于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的研究性学习报告[5篇范文]

关于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的研究性学习报告[5篇范文]第一篇:关于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关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导入:青少年是最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的人群,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

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研究人员:罗曦(明阳学校,高53班)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调查研究,了解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各个方面,得出一套对于青少年叛逆的教育对策,从中让青少年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况,使之健康成长。

研究内容:搜集案例及资料,得出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及其表现。

研究主要方法和手段:上网搜集相关案例及资料,查阅书籍,询问心理老师等。

研究过程:共青团长沙市委、长沙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长沙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联合长沙倍腾学校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工作机构,以湖南省会长沙市为中心,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近两万个家庭和1万名12岁至18岁的青少年进行了教育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分析研究。

调查表明,13岁至16岁的年龄段中,青少年厌学、网瘾、暴力倾向等行为特征表现明显,而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根据专业的分析研究,具有厌学、辍学、休学、叛逆、网瘾、暴力倾向等行为特征的青少年称之为“困惑青少年”,其中超过90%的“困惑青少年”集中在13岁至16岁这个年龄段,其中又以13岁至15岁为最多。

调查显示,“困惑青少年”呈低龄化与扩大化趋势。

其突出表现为:一是“网瘾”现象。

98%的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由此引发的各种偷盗行为已成为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类型。

二是“与父母沟通困难”现象。

占叛逆青少年56%。

三是“早恋”现象。

占叛逆青少年的27%(这仅仅是家长所了解到的数据)。

四是“叛逆”现象。

青春期男孩叛逆教育案例(3篇)

青春期男孩叛逆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小明,一个14岁的男孩,正值青春期。

在这个时期,他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当,小明变得叛逆、厌学,甚至与父母关系紧张。

为了帮助小明走出叛逆期,学校和家长共同制定了以下教育方案。

二、问题分析1. 家庭教育问题小明的家庭属于传统型家庭,父母对小明要求严格,期望过高。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忽视了对小明情感、心理需求的关注,导致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 学校教育问题小明就读于初中,正值青春期。

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此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小明的关心不够,导致小明在学校没有归属感。

3. 社会环境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小明接触到了大量的不良信息。

这些信息对小明的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他更加叛逆。

三、教育方案1. 家庭教育(1)家长要关注小明的情感需求,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和困惑。

(2)家长要调整教育方式,避免过度批评和指责,给予小明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3)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2. 学校教育(1)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关心小明,了解他的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

(2)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学校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社会环境(1)家长要加强对小明上网的管理,限制其接触不良信息。

(2)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四、实施过程1. 家庭教育家长开始关注小明的情感需求,多与他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和困惑。

在家长的努力下,小明逐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逆反心理有所缓解。

2. 学校教育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关心小明,了解他的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

学校还开展了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小明调整心态。

3. 社会环境家长加强对小明上网的管理,限制其接触不良信息。

儿童叛逆期的心理特点及有效引导策略

儿童叛逆期的心理特点及有效引导策略
1.儿童叛逆期的心理特点2. 自我意识增强: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个性,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3. 情绪波动: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孩子可能会产生各种情绪波动,如焦虑、愤怒、失望等,这些情绪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注和理解。
4. 行为反常:叛逆期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行为,如故意和父母对着干、破坏物品等,这是他们试图表达不满和反抗的表现。
儿童在叛逆期时会经历快速的生长和发育。身高、体重、骨骼和肌肉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孩子在行动、感知和思考方面都变得更加活跃和灵活。同时,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生活。
2.儿童叛逆期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变化:关注情绪与卫生,助力成长儿童在叛逆期时,内分泌系统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例如,性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这可能与性激素的变化有关。因此,家长需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2. 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和空间
儿童叛逆期的心理特点及有效引导策略
2.儿童叛逆期的心理特点
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有效引导策略二:鼓励独立思考
Effective Guidance Strategy 2: Encourage Independent Thinking
03
了解叛逆期特点,理解是关键,耐心引导成长
自主权
独立性
情绪波动
社交需求
叛逆心理的原因
儿童叛逆期:成长中的必经之路
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人生中最富有挑战性的阶段
身体变化是健康生活的晴雨表
困惑和不安,人生路途的阴影
自主权,人生之舵手
独立性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质

初中生叛逆学生教育案例(3篇)

初中生叛逆学生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迅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本文将以一个典型的初中生叛逆学生教育案例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叛逆学生的教育工作。

二、案例介绍小张,13岁,某中学七年级学生。

进入初中后,小张开始表现出叛逆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态度消极: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逃课、迟到,作业不做或者抄袭。

2. 交友不慎:结交了一些不良朋友,参与打架斗殴、吸烟等不良行为。

3. 与父母关系紧张:经常顶撞父母,不听家长劝告,甚至与父母发生争吵。

4. 自我认知不足:缺乏自信,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规划。

三、教育策略1. 家校合作,共同关注(1)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学生情况,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2)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让家长亲身感受学校的教育环境,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信任。

2. 心理辅导,关注学生内心需求(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邀请专业心理老师为学生授课,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心理特点,提高心理素质。

(2)个别心理辅导:针对小张等叛逆学生,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强化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1)邀请法制副校长、警察等专业人士来校开展法制教育讲座,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

(2)组织学生参观监狱、法院等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力量。

4. 丰富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篮球、足球、绘画、音乐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2)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 强化家校合作,共同引导(1)建立家校联系卡,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2)定期与家长沟通,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张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1. 学习态度转变:开始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逐渐提高。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文献综述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文献综述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文献综述
本文以青少年叛逆心理的文献综述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形成机制、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干预与调节措施。

研究发现,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体心理及生理特点等。

家庭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结构、沟通模式等方面;社会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学校教育、社会机构等方面;个体心理及生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个体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

此外,研究发现,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发展趋势主要受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影响,其中家庭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结构、沟通模式等方面;社会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学校教育、社会机构等方面。

最后,研究发现,针对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干预与调节措施主要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个体心理辅导等,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结构、沟通模式等方面;社会教育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学校教育、社会机构等方面;个体心理辅导主要体现在个体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

综上所述,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形成机制、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干预与调节措施均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体心理及生理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干预与调节措施中,应根据当前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体心理及生理特点等因素,采取多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个体心理辅导等措施,以有效改善青少年叛逆心理。

谈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论文

谈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论文

谈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论文逆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对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谈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谈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论文篇一《论青少年叛逆》摘要:青少年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叛逆现象十分突出。

家长及老师面对青春期叛逆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感到十分困惑。

关键词:青少年叛逆原因应对一、青少年定义青少年,是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段时期,介于童年与成年(多指13周岁-20周岁)之间,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

二、青少年叛逆定义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本质依然是幼稚心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来引起别人注意,试图改变别人和事物对自己原本看法的心理。

三、青少年叛逆表现青少年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不合理;厌烦父母的再三叮嘱;佩服敢于顶撞老师的同学;喜欢与众不同的装扮;因违反规定而感到快乐;认为冒险是一种很酷的行为;越是禁止的东西,越要想办法得到.....四、青少年叛逆原因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内在和外在诱因。

青少年叛逆表现是自身内在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不平衡和外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共同导致的心理现象。

1.研究表明叛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生物变化过程,是人性的本质使然。

青少年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思维开始有独立性、批判性,但由于思维不全面客观会出现偏激、片面甚至极端化,把家长、教师的建议和督促都看成管教与约束而叛逆。

2.青少年叛逆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个性。

由于年代差异,孩子与父母在思想上有强大偏差。

父母生长的时代几乎只有物质需求,而现代青少年却恰恰相反,物质盈余,精神需求更大,想找求寻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而父母相对不太在意孩子的精神和情感需求的满足。

逆反优秀教育案例(2篇)

逆反优秀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是一名初中生。

他在学习上成绩优异,但性格叛逆,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

父母为了纠正小明的逆反行为,尝试过各种方法,但效果不佳。

二、案例分析1. 逆反心理的原因(1)小明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立意识,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

(2)小明在家庭中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如学习压力、父母期望等,导致他产生逆反心理。

(3)小明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方式存在问题,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矛盾加剧。

2. 教育措施(1)尊重小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尊重小明的独立意识,给予他适当的自主权。

同时,父母要关注小明的内心需求,关心他的成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调整教育方式,关注小明身心健康父母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小明的兴趣爱好,关注他的身心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小明交流,了解他的想法,帮助他解决问题。

(3)开展心理辅导,缓解逆反心理父母可以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帮助小明缓解逆反心理。

心理辅导师可以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小明成长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定期沟通,了解他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

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共同解决小明的问题。

三、教育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逆反心理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开始尊重父母,与家人和睦相处。

在学习上,他更加努力,成绩稳步提升。

同时,他积极参与各类活动,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四、启示1.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 教育方式要灵活多样,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3. 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4. 针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2篇案例背景:小明,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在小学时一直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

然而,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小明开始出现了一些逆反行为,与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

有关青春期叛逆心理的论文

有关青春期叛逆心理的论文

有关青春期叛逆心理的论文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青春期叛逆心理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青春期叛逆心理的论文篇一《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探讨》摘要:叛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的叛逆心理”这个主题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关键词: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对待方法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叛逆心理深有体会。

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这个主题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

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

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

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

叛逆期研究报告

叛逆期研究报告

叛逆期研究报告1. 概述本篇研究报告旨在探讨青少年叛逆期的特点、原因及应对策略。

叛逆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对于个体和家庭都可能带来一系列的挑战与困惑。

通过深入研究叛逆期的相关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阶段,并提供关于如何应对叛逆行为的建议。

2. 特点叛逆期通常发生在青少年的早期,约12至18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巨大变化。

以下是叛逆期的几个主要特点:•自我认同:青少年开始建立自己的独立个性和身份,他们渴望在家庭和社交圈中获得认同感。

•对抗性行为:叛逆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反叛的表现,青少年常常表现出不服从和挑战权威的行为。

•探索身份:青少年对自己的兴趣、才能和价值观进行探索,他们需要尝试不同的事物以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目标。

•情绪波动:由于荷尔蒙和身体发育的变化,青少年常常情绪化并且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3. 原因叛逆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多种因素,包括身体发育、社会环境和心理需求等。

以下是影响叛逆期的几个重要因素:3.1 生理因素青少年叛逆期的起因之一是生理因素。

在这个阶段,他们经历了荷尔蒙水平的剧烈变化,这对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了影响。

大脑结构的变化也可能导致青少年在决策、情绪调控等方面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行为。

3.2 社交影响青少年在叛逆期开始时开始独立于父母,并试图与同伴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他们可能受到同龄人的影响,特别是在对抗性行为和冒险行为上。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外界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

3.3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叛逆行为也起着重要作用。

缺乏父母的支持和监督,或者家庭冲突频繁,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叛逆行为。

3.4 心理需求青少年在叛逆期更加重视自我价值感和独立性。

他们渴望被认可、理解和尊重,当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可能通过叛逆行为来表达自己。

4. 应对策略了解叛逆期的特点和原因后,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来处理青少年的叛逆行为,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儿童叛逆期教育案例(3篇)

儿童叛逆期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儿童成长环境日益复杂,儿童叛逆期问题日益凸显。

叛逆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表现为对父母、老师的权威挑战,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案例,探讨儿童叛逆期的教育方法。

二、案例描述小华(化名),男,12岁,初中一年级学生。

小华从小性格开朗,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

然而,进入叛逆期后,小华开始表现出一些叛逆行为。

1. 学习方面:小华对学习兴趣下降,成绩下滑,经常玩手机、玩游戏,导致作业拖延,成绩一落千丈。

2. 亲子关系方面:小华对父母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经常与父母发生争吵,甚至拒绝与父母沟通。

3. 人际交往方面:小华与同学的关系紧张,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性格变得孤僻。

三、教育方法针对小华的叛逆期问题,家长和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家长方面(1)沟通:家长与小华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的内心想法,尊重他的个性,给予适当的关爱和支持。

(2)引导:家长引导小华正确看待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的兴趣爱好,提高他的综合素质。

(3)以身作则: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小华学会自律。

2. 老师方面(1)关心:老师关心小华的学习和生活,关注他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爱和指导。

(2)引导:老师引导小华正确对待学习,帮助他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3)家校合作:老师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小华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华的叛逆期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1. 学习方面:小华重新拾起学习兴趣,成绩稳步提升,作业按时完成。

2. 亲子关系方面:小华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愿意与父母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3. 人际交往方面:小华与同学的关系得到改善,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性格变得更加开朗。

五、总结通过对小华叛逆期问题的教育,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家长和老师应密切关注儿童叛逆期的心理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逆反孩子的行为特点和心理原因

逆反孩子的行为特点和心理原因

逆反孩子的行为特点和心理原因逆反孩子是指那些经常表现出违背规则、抗拒权威、反叛激进的行为的孩子。

他们可能会经常违抗父母的要求,挑战教师的权威,甚至会采取激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种行为特点常常令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和无奈。

逆反孩子的行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反抗权威:逆反孩子对权威和规则的抵触情绪很强,他们会常常挑战父母、教师等成人的权威,不服从指令和规定。

2. 激进行为:逆反孩子可能会采取激进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大声抗议、辱骂他人、破坏物品等。

3. 挑战性:他们有较强的挑战性,喜欢挑战规则和常规,常常会采取违背规定的行为来突显自己的存在感。

4. 固执己见:逆反孩子往往有自己固执的观点和看法,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坚持自己的立场。

逆反孩子的这些行为特点往往源于他们的心理原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原因:1. 自主性需求:逆反孩子往往渴望获得自主权,他们对被他人控制和限制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2. 自我肯定不足:逆反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足够的信心,通过反抗和挑战来获取他人的注意和肯定。

3. 不良角色模型:逆反孩子可能受到了不良角色模型的影响,他们模仿并学习了这些角色的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逆反的行为模式。

4. 沟通困难:逆反孩子可能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只能通过逆反的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针对逆反孩子的行为特点和心理原因,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理解和尊重: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逆反孩子的情感需求,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观点,避免过度限制和指责。

2. 提供积极引导:给逆反孩子提供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情绪和需求,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肯定。

3.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帮助逆反孩子学会良好的沟通方式,让他们能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而不是通过逆反的行为来表达。

4. 建立积极的角色模型:提供积极的角色模型给逆反孩子,让他们看到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并给予他们正面的激励和肯定。

中学生逆反心理研究综述

中学生逆反心理研究综述

中学生叛逆心理研究综述陈铭五矿中学摘要:初中生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但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

这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教育难题,因此,什么是逆反心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哪些表现,造成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辩证地看待逆反心理,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怎样应对中学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引导其健康成长,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个性,成为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近年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初中生逆反心理特点表现形成原因对策一、前言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其实质在于突出主题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同时逆反心理也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它不是一种异常现象,而是由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知识、经验增长、个性和独立性发展的必然表现,每个青少年都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得表现出逆反心理,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不成熟、不稳定性;反抗性与依赖性、情感的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与懦弱;不喜欢按别人说的去做;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就会感到厌烦;佩服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喜欢与众不同;违反某些规定会感到很快乐;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反感和愤怒;不管别人怎么阻止也不会改变主意;会对课堂上出现一些老师没有意料的情况感到很开心;对伤害自己自尊心的人,想要给他添些麻烦,让他感到自己是不好惹的;越是禁止的东西,越要想办法得到。

因此,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对教师、家长、社会各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学生心理特点(一)自我意识的高涨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这一阶段初中生自觉不自觉的将一部分精力放到自己身上,内心情感丰富起来,经常会考虑“我为什么是我?”“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倾向在他们的作文和日记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当然最好事先征得他们的同意。

叛逆期孩子的特点与表现挑战权威追求自由

叛逆期孩子的特点与表现挑战权威追求自由

叛逆期孩子的特点与表现挑战权威追求自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叛逆期是一个特别敏感而又重要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与权威人物的抗衡和对自由的追求。

了解叛逆期孩子的特点与表现对于父母与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叛逆期孩子的特点与表现,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应对这一挑战。

一、探究叛逆期孩子的特点1. 寻求独立身份叛逆期孩子渴望独立,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份进行探索,并试图建立与外界有所不同的独特个性。

他们对于成为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有着强烈的内驱力。

2. 反抗权威在叛逆期,孩子会对权威和父母的意见采取怀疑和反对的态度。

他们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被别人指导或限制。

3. 追求自由叛逆期孩子渴望自由,他们对于自己的选择和决策拥有更大的控制权。

他们不希望受到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的过度管制。

二、叛逆期孩子的表现1. 反抗与挑战叛逆期孩子常常表现出明显的反抗行为和对权威的挑战。

他们可能会故意违背规定、抗拒完成家庭作业或者与父母发生争执。

2. 社交圈变化在叛逆期,孩子们的朋友圈经常发生改变。

他们会开始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并形成新的社交群体。

这是因为他们希望尝试与外界接触,并寻找属于自己的社交圈。

3. 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叛逆期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并且更加追求独立的思考方式。

他们会提出更多问题并开始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是他们建立自我身份的重要一步。

三、应对叛逆期孩子的挑战1. 理解与尊重理解叛逆期孩子的需求和动机,以及他们对权威的反抗,是应对挑战的第一步。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决策,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空间。

2. 建立沟通渠道保持良好的沟通对于解决叛逆期孩子的问题至关重要。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与孩子建立起开放、互相尊重的对话,倾听他们的意见并给予积极回应。

3. 建立合理的规矩和边界尽管孩子渴望独立和自由,但仍然需要建立一定的规矩和边界。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合理的规则,让他们明白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小学生叛逆心理论文

小学生叛逆心理论文

小学生叛逆心理论文推荐文章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热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例文热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热度:小学生英语学习心理论文热度:小学生心理论文精选热度:在对小学生的施教过程中,家长、教师及专职教育工作者们普遍感到当代小学生存在严重的“叛逆心理”现象,并且不断地向低年级蔓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小学生叛逆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生叛逆心理论文篇一《浅谈小学生“叛逆心理”的调节方式》【摘要】在对小学生的施教过程中,家长、教师及专职教育工作者们普遍感到当代小学生存在严重的“叛逆心理”现象,并且不断地向低年级蔓延。

一旦形成“叛逆心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调节方式。

【关键词】小学生;叛逆心理;调节方式“叛逆心理”一词在最近几年广泛流行,而且这一现象呈现出了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

根据《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小学生中经常存在“叛逆心理”的达到了32.6%,偶尔存在“叛逆心理”的达89.4%。

“叛逆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促使学生健康、有序的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探究小学生“叛逆心理”的化解艺术,获得主动权。

1积极鼓励。

合理调试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

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进步,就应该得到表扬。

在实际的教学情境里,每个学生都希望教师公平地对待自己,盼望得到教师的赏识,讨厌教师的厚此薄彼、偏袒和不公。

特别是对“后进生”,家长、教师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从心里感到快慰,进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小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

曾经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涵,上课时不是开小差玩文具用品就是插嘴扰乱课堂秩序,另各个任课老师极为头疼。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合集5篇]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合集5篇]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合集5篇]第一篇: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地会表现出来一些逆反行为。

那么,当孩子发生逆反行为之后,我们做家长的该怎样来应对呢?一、保持冷静,制定规则,说出自己的期望。

有一些孩子喜欢就每一个事情与家长争论、顶嘴,当这样的行为发生过一两次之后,便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并且越来越恶劣。

在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控制情绪,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也不要与孩子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当中去。

而要制定一些规则,用简单而明确的语言冷静而有威严地告诉他,什么是可以争论的,什么时候争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争论,什么样的问题是不可以争论的,如果违反规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案例】:6岁的亮亮玩过了积木之后没有收拾好东西就去看电视,积木扔了满地——“马上把积木捡起来。

”妈妈说。

“等一会儿再捡。

”“你知道,我们的规矩是先收拾玩具,后看电视。

”“你怎么那么多规矩阿,我就不想捡,你管得着吗?”“看来你很喜欢说‘你管得着吗?’这句话,现在给你5分钟的时间,你可以一遍遍地这么说。

以后我再也不想听到这句话。

如果你下次还这么不礼貌地跟我说话,那一天你将不能够使用电话;第二次你将一个晚上不能够看电视;第三次……”【点评】:我们要尊重孩子,但不是迁就孩子,我们要对他们宽松一些,但不是放任他们。

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家长可能会碰到一些反抗。

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动怒,那样于事无补,反而会使矛盾激化。

但家长一定要坚定地阐明自己的立场,制定相关的规则,说出自己的期望,然后要严格地执行规则。

当孩子再犯时,他可能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一般的孩子都懂得趋利避害,不愿意去冒这个风险。

二、提供选择。

当孩子不按家长的要求去做时,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几个选项,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而不是采用强制的命令。

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一定的权力控制自己,自己作出的行为是出于自愿的,而不是家长强迫的结果。

青少年叛逆心理问题的相关论文(2)

青少年叛逆心理问题的相关论文(2)

青少年叛逆心理问题的相关论文(2)青少年叛逆心理问题的相关论文篇二《浅论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问题教育的对策》[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本质;表现因素[摘要]当代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常常使教师和家长表现出难以应对的困惑,以致使他们的教育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挫折和影响。

因此。

如何有效应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问题,便值得我们正视和探讨。

本文阐明了逆反·心理的本质,指出了逆反心理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的种种体现,论述了应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在对青少年的施教中,老师和家长普遍感到当代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

逆反心理正使许多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挫折和影响。

为此。

揭示逆反心理的实质、分析其成因、寻求解决它的对策等问题便摆在我们面前。

一、逆反心理的本质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突出的表现是内心世界更为丰富。

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多地进行反省,“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等等,这些有关“我”的问题常常萦绕在他们的心头。

记日记是他们的明显表现。

到了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基本稳定。

这一时期,青少年普遍存在着反抗心理。

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逆反心理”期。

关于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中有一种说法比较一致:“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简言之,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长期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认知信息的比较稳定的一种心理倾向,其心理结构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心理因素构成的。

进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点:(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叛逆型孩子行为特征及教育策略研究新昌县儒岙镇中心学校[摘要] 叛逆型孩子是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

因此探索有效途径,帮助叛逆型孩子实现转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了这些孩子的行为特征及其成因,并从尊重、赏识、生活、策略、合力等方面着手寻找对策进行实践,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叛逆型孩子;行为特征;教育策略;研究叛逆,严格地说是个中性词,从特征看,可分为本能叛逆和理性叛逆。

前者是依据自己的感觉、好恶来判断,只要自己不喜欢的,就持反对态度。

后者则依据理智思考、分析,作出理性判断,是为了改变现状而持反对态度。

青少年儿童时期的叛逆现象往往属于前者,笔者研究的对象是那种倾向于本能叛逆的叛逆型孩子,即那些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孩子。

一般而言,从小学高年级开始逐步出现不同程度的叛逆型孩子,他们虽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但明辨是非能力还比较薄弱,常常表现出具有不满、敌对、挑衅性质的不合群体的行为。

这种叛逆行为需要及时矫正。

因此,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克服思想障碍,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笔者通过多方调查,梳理、分析了叛逆型孩子的行为特征及成因,并寻求有效对策进行了实践。

一、叛逆型孩子行为特征及成因分析(一)叛逆型孩子的行为特征通过调查分析,他们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如下:1.厌倦说教。

“这是我自己的事,由我作主!关你什么事?不要你管!”这些耳熟能详的反抗声常回荡在耳际,尤其是教师和长辈喋喋不休的教育劝告,他们听了就烦。

2.爱唱反调。

故意喜欢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

如:学校不允许烫发、染发和抽烟,他们偏要染成黄色,偏要抽烟,挑战老师和家长的权威,面对批评阻止,则嬉皮笑脸。

3.放纵自己。

他们常常我行我素:我喜欢怎样就怎样,关你屁事啊!当遇到矛盾或挫折时,从不轻易向老师家长求助,而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听不进正确的劝告建议。

4.喜欢挑衅。

对正统的东西看不顺眼,对正当的行为、优秀正派的人持敌对态度,故意打击讽刺,喝倒彩。

平时喜欢争强好斗,毫无理智,报复心强,以暴力压服别人。

(二)叛逆型孩子行为的成因分析叛逆性行为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社会不良文化的污染。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

因此,社会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是不容轻视的。

社会上流传的淫秽书刊、网络上的黄色网站时刻毒害着青少年;网络游戏使部分青少年迷恋不能自拔;社会上一些小流氓团体的不良习气影响着青少年,这都是滋生叛逆型学生的土壤,要引起足够重视。

2.家庭教育的失当。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因素。

家长的言行和教诲对孩子心理、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而一些家庭教育方式十分堪忧。

(1)专制简单型家庭。

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庭中根深蒂固,教育缺乏民主意识。

他们认为,孩子要绝对服从自己,当孩子出现过失时,就一味打骂孩子。

(2)溺爱放纵型家庭。

一些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只注重孩子衣锦食美,却忽视他们的思想教育,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傲慢自私的心理特征。

家长无视孩子的缺点,纵容不良行为,孩子犯了错,认为孩子小没关系,使孩子形成错误的是非观和人生观,最终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3.学校教育的缺陷。

学校教育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也存在着缺陷。

(1)学校偏重于学业教育。

素质教育践行多年,但考试制度却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展开,教师将大部分精力致力于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漠视德育功能。

(2)教育缺乏持久力。

教师对待叛逆型孩子缺乏耐心和恒心,常常虎头蛇尾,以你暴我更暴的方式处理,以失败告终。

4.自我调控的缺乏。

青少年由于缺乏明辨是非和自控能力,导致产生叛逆思想和行为。

(1)新异的对象、反常的现象、禁忌的东西,对青少年都有较大的诱惑力,从而产生叛逆行为。

(2)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有了独立思维的倾向,他们有了喜怒哀乐,又不愿向父母吐露,有时还要报怨父母不能理解自己。

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学校和老师的硬性规定和禁止相冲突,因此,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二、叛逆型孩子的教育策略本课题组在2008年9月初确定11个对象进行研究,通过走访、座谈、问卷、分析原因、建档立案、研究他们的共同点,采用结对帮教等方式,摸索、归纳、总结出了一些有效方法。

下面我们以朱某同学的个案研究为例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朱某,男,15岁,小学六年级学生,性格特犟,经常欺侮同学,什么都和老师对着干,常搞得一些任课老师哭笑不得,影响极坏,是位典型的叛逆型孩子。

据以往班主任介绍,可以说他们一半的班主任工作是应对这个头疼学生,我们针对其个性特征展开分析研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取得了预期成效。

(一)从尊重上起步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孩子是一个有思想感情的人,只要以诚相待,说服教育的工作到位了,孩子就会在叛逆的道路上渐渐回头。

作为教师,我们应多一些扪心自问,深刻反思。

面对叛逆,抱怨和指责只能激化矛盾,促使孩子更叛逆,所以我们要以尊重为前提对孩子进行引导。

我私下找他谈心,告诉他:老师淡忘你曾经的历史,相信你能给老师一个惊喜。

每逢接到学生关于朱某闹事的报告,我总是耐着性子宽慰自己。

面对我的亲和做法,朱某慢慢地愿意和我做朋友、聊聊天。

(二)从赏识中突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叛逆型孩子也不例外。

我们应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赏识,并化为其成长的动力。

朱某有体育特长,我找他谈话,肯定了他的特长,让他担任体育委员负责班级运动会事宜。

在集训备战运动会期间,他不但自己带头认真训练,还积极组织同学刻苦训练,结果他拿了2个冠军,破了1个学校记录,班级拿了团体冠军。

同学们都为他、为班级欢呼。

他还有捉鸟、捉松鼠的本领。

一次下课时,我找他说:“下周,老师要上一堂写小动物的作文课,可是手头没有小动物,这事只能靠你了。

”第二天,他提着两只笼子高兴地来到办公室对我说:“老师,任务完成了。

”有一次,上课后,同学们静静地等待老师来上课,唯有他还在吹口哨(经常如此)。

陈老师走进教室后并没指责他,反而表扬他:“吹得很动听,现在请你为大家表演一首最拿手的曲子。

”他疑惑不解地盯着老师,似乎在说:其他老师都因此骂我,你让我吹给大家听,分明是捉弄我。

不屑一顾地说:“我吹够了。

”陈老师富有诚意地说:“我真没听过这么好的口技,况且你的表演欲特强,老师真诚希望你用自己的特长为大家带来快乐。

”这激起了他的犟脾气,吹起了最拿手的曲子。

曲毕,陈老师带头鼓掌,接着说:“大家欣赏了优美的曲子,让我们带着欢快的情绪去学习新的知识。

”从此,每逢活动课,他总为同学们献上美妙动听的曲子。

陈老师借机点燃了学生的闪光点,采用表扬、肯定的做法,引导学生解决了问题。

就这样,我们不断寻找他的闪光点,帮他树立自信,培养情感,让他爱上老师,爱上班级,爱上同学。

(三)从生活中切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他们。

”叛逆型学生一般不善交往,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为此,我们要做好“关心”文章,用真挚的情感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体验到交往的快乐。

平时可选在操场、花园等气氛比较宽松的环境进行交流,消除他们的心理隔阂。

教师要主动地、全方位地与他们交往,营建师生、生生之间充满信任和关爱的友谊,帮助这些孩子树立爱的人生信念。

有一次,朱某重感冒发烧住院,得知这一消息,我买了水果去卫生院看望他,并且坚持每天去一次,一连就是五天。

打那以后,他惹是生非的事明显减少了。

平时我以校为家,有时周末我会约他来校陪我打乒乓、下棋。

他生日时,我买了一双运动鞋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并鼓励他继续不遗余力帮助老师和同学。

通过生活上的关心,慢慢地我们建立了友谊,感恩之心在他心里渐渐发芽。

(四)从方法上研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个问题学生都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找准切入口,做到因材施教。

朱某从三年级开始染上抽烟恶习。

一次,数学老师发现他上课在走廊角落抽烟,便大发雷霆,非要拿掉他的烟不可,双方僵持不下。

得知这件事后,我并没发怒,从关心他的健康拉开了话题,打破了僵局。

他说:“身体没有别的不适,只感到胸闷,偶有咳嗽。

”于是,我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原因在于吸烟,你不妨少抽几支试试?”他点了点头。

几天后,我又问他情况怎样。

他说现在每天少抽半包。

我肯定了他的进步,并向他提出新的要求,每天减少一支,他答应了,三个月后,他戒掉了抽烟恶习。

还有一次下课时,我亲眼目睹惊人的一幕。

朱某趁体育老师不注意,在他背后突然跳起抱住老师脖子企图将他摔倒,幸好老师反应敏捷才没得逞。

当时我并没批评,后来在一次运动训练休息时我对他说:“现在社会上坏人很多,我们从小要学会正当防卫,老师教你一招制敌的妙招,但不能欺侮同学,怎么样?”他好奇地说:“一定做到。

”接着,我故意提高嗓音说:“你站在我面前,我数到3你肯定倒在地上了。

”我之所以这样说,就是迷惑他,减弱他的抵抗能力,使自己的动作轻松到位而不让他受到伤害。

说时迟,那时快,我用一个抓手垫脚推肩法将他轻松摔倒,在他将要着地的瞬间,我故意拉住他的手,抱住他的脖子,让他轻轻倒地。

他爬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笑呵呵地说:“佩服!佩服!”我这样做是让他明白强中更有强中手,帮助他逐步消除以大欺小的念头。

对于叛逆型学生一时难以改掉的陋习,用常规的压制手段只能适得其反。

我们要蹲下身来用平视的眼光,采用弹性管理法,逐级递进的要求,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五)从合力上下手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是影响叛逆型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

所以转化叛逆型孩子,必须将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三位一体,产生教育合力,方能成效。

要开展针对性家访,给家长介绍孩子的心理特征,介绍一些有效的育人方法。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必须要帮助这些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朱某常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他们通宵达旦地玩耍,有时还去娱乐场所游玩。

根据这个情况,我们通过社会关系,找合适的人劝告那些社会青年不要找他玩。

每逢双休日,我们轮流安排老师约他来校陪伴老师。

同时也和社会青年家长联系,诚心诚意地说出我们的工作目标。

经过4个月的努力,有效克服了社会负面因素干扰,转化工作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经过一年的转化实践,已初见成效。

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叛逆型孩子的转化教育,是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

我们一定要扎根实际,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找准入口持续深化。

我们要将自己的爱驻入他们的心田,用教育智慧架设他们前进之梯,引领他们从曾经的无知叛逆一步一步走向理智成熟。

2010年12月1日参考文献[1]朱玉、吴立德.中学班主任工作原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1989年6月第1版[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学校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1999年5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