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中医护理学》绪论
明清时期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温病学。明代吴又可在其所著《温疫论》中,阐 述了温病的护理经验。清代钱襄所著《侍疾要语》是早期关于中医护理的专著。
感谢观看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详细介绍了中医护理的原则以及各种疾病的护理 与食疗等内容。
南宋医学家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是一部妇科专著,对妇人妊娠及产后护理一一进行了 论述,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妇产科护理学的内容。
宋金元时期,补脾派的李东垣在《脾胃论》一书中论述了许多有关护理的内容,如 “假令病饮酒或过食寒,或过食热皆可以增病”。养阴派的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 出了老年人的保健护理及疾病中的饮食调护原则,如要“日节饮食”,宜食“谷、菽、菜、 果”等“自然冲和之味”的食物,不宜多食、偏食厚味的食物。
周代宫廷医生中已经有食医(即营养学医师)、疾医(即内 科医师)、疡医(即外伤科医师)、兽医之分,且建立了一套医 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并开始进行灭鼠、除虫、改善环境卫生 等防病调护活动。
战国至三国时期,在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天人合 一的系统整体观,对以往的医学实践经验和医疗成就进行了认真 系统的总结,初步建立了中医理论体系。
当体表发生创伤时,人们常用泥土、草茎、 树叶等涂敷伤口,以止血止痛,久而久之,人 们逐渐掌握了一些适合于敷治外伤的药物。这 些形成了早期药物外治法护理的萌芽。
二、夏商周至三国时期——中医护理初步形成
夏、商时代,人们已开始注意个人卫生,有了洗脸、洗手、 洗脚、淋浴的习惯。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疾病和医药卫生知识 的记载。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与中医 理论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实践
古代中医护理的方法和原则
整体观念:注 重人体内外环 境的协调统一
辨证论治:根 据病人的症状、 体征、舌象、 脉象等综合判
断病情
扶正祛邪:通 过扶助正气、 祛除邪气来达
到治疗目的
因人制宜:根 据病人的体质、 年龄、性别、 生活习惯等因 素制定个性化
的护理方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医护理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领 域:包括骨科、神经科、心血管 科、呼吸科等。
中医护理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效 果:通过中医护理手段可以有效 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 活质量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中医护理学的未来展望
中医护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护理学是现代医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 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 实践方法。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中医护理学的起源 3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 4 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 5 中医护理学的实践与应用 6 中医护理学的未来展望中医护理的萌芽
元朝:中医护理学继续发展 出现了《丹溪心法》等著作
唐朝:中医护理学开始形成 出现了《千金方》等经典著 作
明朝:中医护理学进一步发 展出现了《本草纲目》等著
作
清朝:中医护理学达到顶峰 出现了《医宗金鉴》等著作
近现代中医护理的演变
19世纪末中医护 理学开始受到西 方医学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医护 理学逐渐形成独 立的学科体系
起源:古代中医护理起源于古代中医学 发展:古代中医护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发展 特点:古代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应用:古代中医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都有应用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PPT
概念
一、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概况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 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养生等措施,并 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 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概况
约距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在与疾病作斗 争中,逐步积累了不少护理知识。如从西安半坡村发掘的带 有门户通道房屋的遗址,说明上古人已懂得筑房可避狂风暴 雨和野兽的袭击。用兽皮和树皮作衣可避寒防邪等护理。
二、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目的要求】 熟悉:中医辨证施护的概念 了解:中医的整体观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
防护结合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 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 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 上是相互影响的。
是我国最早一本养生专著
清代钱襄的《待疾要语》,记载了饮食护理、生活 起居护理和老年患者的护理。
第一部中医护理学 专著。
近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清末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可谓近代最早的医学 院,由各国教会合办的北京协和医科大学(1915年) 和齐鲁大学医学院(1916年)所附设的护士学校, 在全国颇有影响。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概况——辉煌时期
温病学家叶天士首创了对温病采用察舌、验齿以辨 别斑疹的护理方法。
在护理技术方面,胡正心的“凡患瘟疫之家,将初 病人之衣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的蒸气消毒法。 到清代,已知温热病人进行口腔护理和物理降温等 方法。
中医护理学1
六、外伤、虫兽伤
自学
第六节
预防与治则
(一)治病求本 1治标与治本 2正治与反治 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逆治.热者寒之\寒者 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从治.热因热用\寒因 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中医护理学
绪
论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一、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概况
• 起源:医、药、护同源 (一)中医护理学的起源 远古生产劳动 (二)~的形成与发展 甲骨文:疾病、医药卫生记载 周易:专科医师 诗经、山海经:大量动植物、药物
黄帝内经: 吕氏春秋: 伤寒杂病论: 华佗---五禽戏 诸病源候论 备急千金要方
四、气、血、津液
• 气血津液精共同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一)气 ~: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气的生成:肾中精气、水谷精气、自然界清气。 肺、脾、肾 气的生理功能: 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气机”,形式:升、降、出、入 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郁,气脱,气 结,气闭 气的分布、分类及生理功能: (1)元气 (2)宗气:行呼吸、行气血 (3)营气:营阴 (4)卫气:卫阳。 (5)中气: 其他气
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及精微物 质的吸收和输布作用。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 散作用。 脾主升清:以上升为特点。正常吸收 和输布水谷精微物质;使机体内脏 不致下垂。
(四)肝 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主疏泄,主藏血。 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在志 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二)血 ~: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 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 营养和滋养作用。 生成:营气和津液所组成。精血同源 功能:营养和滋润全身。神志活动的 物质基础。 运行:心气、脉道、血液。肺、心、 肝、脾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古代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所以护理实践与人类社会发展紧紧相连,护理学是在人类祖先自我防护本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抗病害斗争和劳动实践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其中“七分养”的实践就是护理,中医护理学的实质就是研究这“七分养”的科学内涵。
随着祖国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护理学也在不断的总结、研究与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大至经历了以下九个时期: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的拼挣中,必然会遭到外界的伤害。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学会了用草茎、泥土、树叶对伤口进行涂裹包扎,这是最早的外科包扎止血法;对四肢的跌仆损伤部位进行抚摸揉按,起到消肿散瘀止痛作用,形成了最原始的按摩术。
为了避免暴雨雷击及野兽的袭击,他们过着“六巢而居”的生活;为了防寒避邪用兽皮或树皮作衣;他们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懂得了哪些动、植物食后可充饥或治病,哪些会致病或中毒等。
例如《史记·补三皇本记》说:“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样便出现了药物的内服,外敷及动物的内脏、骨骼、甲壳的运用。
中医护理技术方面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五十二病方》分别记载了热熨和针刺,这些都是最早的中医护理技术之一。
二、夏至春秋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夏至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经济思想及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医药卫生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医学逐渐摆脱了宗教的羁绊,开始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例如医学分科,专职医生的出现,最早的医学制度建立等。
又如早期病因学说及疾病诊疗的产生,为医学理论的形成作了准备。
这一时期有关医学知识的记载已包含有护理的内容。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01
健康教育
通过开展中医健康教育活动, 提高公众对中医护理学的认识 和了解。
02
预防保健
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开展预 防保健工作,提高公众健康水 平。
03
康复护理
针对慢性病和伤残患者,采用 中医护理技术进行康复训练和 指导。
04
社区护理
将中医护理学融入社区卫生服 务,为居民提供便捷、有效的 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传播
科研合作
国际学术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中医护理学术交 流活动,推动中医护理学的国 际发展。
跨国医疗服务
向海外提供中医护理服务,满 足国际市场对中医护理的需求 。
培训与教育
开展国际中医护理培训和教育 项目,培养国际化的中医护理 人才。
与国际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中医 护理科学研究,共同探索中医 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中医护理学在临床的应用
针灸护理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 节人体气血,缓解疼痛
和不适感。
推拿护理
运用手法推拿,舒缓肌 肉紧张和疲劳,促进血
液循环。
中药护理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 药内服或外敷,以调理
身体和治疗疾病。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 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调节身体机能。
中医护理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目录
• 中医护理学起源 •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 • 中医护理学的特色与优势 • 中医护理学在现代的应用 • 中医护理学的未来展望
01
中医护理学起源
古代中医护理
古代中医护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 们已经开始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养生,提倡“ 治未病”的理念。
古代中医护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为核心思想,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注重个体差异和疾病的特殊性。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得形成与发展1、早在远古时代期,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以植物和野兽为食,用兽皮或树叶遮体,是过着“巢穴而居”的生活。
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并通过对动物、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逐渐熟悉和认识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
原始人类这些本能的保护白身、减轻痛苦的自疗和互动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
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2、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杰出医家华他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不仅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还吸取前人“引导”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使头、身、腰等各个关节都得到运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壁犹户枢不朽是也”,把体育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
这是最早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也对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著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5、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书中对各科护理均有详细的阐述。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
5、《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应了自《皇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并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及养生、婴幼儿保健、护理等内容,对妇女怀孕、养胎、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记载了许多小儿喂养和护理方法7、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8、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这一时期饮食营养学得代表作9、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深化发展时期。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国际化发展
人才培养
中医护理学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 不断完善,为中医护理事业培养了大 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中医护理学逐渐走向国际化,与国际 护理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为世 界各地提供中医护理服务和技术支持。
现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特点
强调整体观念
现代中医护理学注重整体观念,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 进行全面评估和护理,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突出辨证施护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手段,体 现了中医护理个性化的特点。
融合现代科技
中医护理学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如信 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提升中医护理的科技含量和临床应用价值。
现代中医护理学的代表人物与著作
代表人物
现代中医护理学的代表人物包括李时中 、张仲景等,他们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文献记载与传承
中医护理学的早期发展也体现在相关文献的记载和传承上。古代医家通过著书 立说等方式,将护理实践经验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整理,为后世中医护理学的 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期护理实践与理论
整体护理观念
中医护理学强调整体护理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因此护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采取综合措施进行调理。
融合中西
中医护理学在近代发展中,积极吸收和融合 了西方医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实践创新
近代中医护理学注重实践和创新,不断探索 和总结临床经验,为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和实 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术交流
近代中医护理学在发展中,积极开展学术交 流和合作,促进了学科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发 展。
VS
中医护理学-绪论
2. 《伤寒杂病论》与中医护理学基础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
《金匮要略》两部分。它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 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创了先河 ,为中医护理技术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 1)首创药物灌肠法。《伤寒论·阴明篇》中 记载了对津枯肠燥,大便秘结者,用蜜煎导而 通之,或用猪胆汁灌肠以排出宿粪。以后逐渐 发展成目前各种灌肠法。
14
(2)开展复苏术。在《金匮要略·杂疗方》中,详细记 载了人工呼吸,体外心脏按摩、抢救自溢、溺死 患者的具体操作过程,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展 急诊复苏护理的典范。如对自缢者,应“徐徐抢救 ,不得截绳,中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肩,年 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 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 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 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这与现代 急救技术的人工胸外按摩法相似。
到外界伤害。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学会了用草 茎、泥土、树叶对伤口进行涂裹包扎,这是最 早的外科包扎止血法;对四肢的跌仆损伤进行抚 摸揉按,起到消肿散瘀止痛作用,形成了最原 始的按摩术。
8
为了避免狂风暴雨及野兽的袭击,过着“六巢而居”的 生活;为了防寒避邪用兽皮或树皮作衣。他们定居下 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了更 多的动、植物,懂得了哪些动、植物食后可充饥或治 病,哪些会致病或中毒等。例如《淮南子·修务训》:“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三
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
宋金元
流派。即刘完素的火热说“寒凉
时期 金元四大家 派”、张从正的攻邪说“攻下派”、
李东垣的脾胃说“补土派”和朱震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绪论
• 异病同护 • 就时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 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 • 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 现为中气下陷证,都可采升提中气的护理方法。如用黄芪 、党参免炖母鸡,苡仁粥、茯苓粥等益气健脾之品;注意 休息,避中益气;保持会阴部清洁,用五倍子、白矾煎水 熏洗以促使回纳等。疲劳,以培育中气;采用针刺百会、 关元、长强 症—— 个别、孤立的表象
证
症状 体征
内在联系的组合
• 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如见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 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 反应性不同,又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 有把感冒病所表现的“证”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辨别清楚, 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如属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 护理原则,应采用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高。饮食上可给豆 豉汤、生姜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法;若属风热感冒,根据 “热者寒之”的护则,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 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 、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
中医护理
主讲:李创南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医护理学的定义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研究和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的一门学 科,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 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护理特点,又汲取了现代 护 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 新 进展。
• 是临床护理中最常用,最具普遍性的基 本 理论与技术 • 中医护理学起到了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辨 证施护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2)人与社会的和谐性
•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 社会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关系
二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及相关知识培训
中药调理
02
根据小儿的体质和病情,采用适当的中药治疗方法,如中药汤
剂、中成药等。
饮食调理
03
根据小儿的生长发育需求和病情,指导家长合理安排饮食,促
进小儿健康成长。
05
中医护理学的前景与展望
中医护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现代化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中医护理的精准 性和效率。
国际化
推动中医护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中医护理的理念和方法传播到 世界各地。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中药汤剂、 中成药等药物治疗方法。
非药物治疗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 非药物治疗手段,以及食疗、运 动疗法等自然疗法。
中医护理学的常用药物
01
02
03
04
解表药
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外感病 症。
清热药
用于治疗发热、上火等热性病 症。
温里药
用于治疗虚寒、腹痛等寒性病 症。
利水渗湿药
用于治疗水肿、黄疸等湿性病 症。
03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01
02
03
起源
中医护理学起源于古代中 国的医疗实践,最早可追 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理论基础
古代中医护理学以阴阳五 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中医理论为基础,强调整 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实践应用
古代中医护理学在临床实 践中注重情志护理、饮食 调理、起居调理和养生保 健等方面。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按摩,促进气血 流通,缓解内科疾病的症 状。
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药 汤剂、中成药等方法,调 理身体,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护理学在外科的应用
中医护理学基础教程
中医护理学基础教程第一章:绪论1.1 中医护理学的定义与发展中医护理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中医护理理论、原则、技术及护理过程的规律,以促进和维护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康复护理的一门科学。
中医护理学起源于远古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医护理学与西医护理学相互融合,共同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
1.2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中医护理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重整体观察,调整阴阳平衡,促进人体康复。
2.辨证施护:中医护理学认为,不同疾病具有不同的病因、病机、证候。
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环境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护,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3.预防为主:中医护理学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重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
4.注重调养:中医护理学认为,调养精神、饮食、运动、睡眠等方面,对于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过程中要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加强调养。
1.3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中医护理学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需求,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2.尊重生命:中医护理学强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维护患者的生命尊严。
3.平等关爱:中医护理学要求护理人员对待患者要平等、关爱、尊重,关注患者的人格和权益。
4.敬业奉献:中医护理学提倡护理人员具备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发挥护理专业价值。
第二章:中医基础理论2.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1.阴阳:中医学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2.五行:中医学将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万物生成和发展的基本元素,五行相生相克,维持自然界和人体的平衡。
3.脏腑:中医学将人体内的脏腑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一、建国以后的中医护理(1949至1965年)(一)低谷时期建国以后,中医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中医的政策。
1949年,毛主席指示:“必须很好团结中医,搞好中医工作,才能担负起几亿人口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
1950年,毛主席为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而奋斗。
”由于在建国初期,卫生行政领导部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挥中医的作用问题,使整理和发展中医的工作进展缓慢。
(二)起步时期1953年,毛主席批评了卫生部某些领导轻视、排斥中医的错误做法。
1954年,毛主席对当时中医存在的问题作了重要指示:“中医对我国人民贡献是很大的,中国有六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民所以能够生衍繁殖,日益兴盛,当然有许多原因,但卫生保健工作必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这方面首先要归功于中医,今后最重要的是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中医学习西医。
”1954年,毛主席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
”为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加强对中医的研究和提高,1955年12月19日,由卫生部直接领导的第一所中医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医研究院所属的附医院和中医研究班也同时宣告成立并举行了开学典礼。
1956年,卫生部和高教部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城市筹建中医学院,培养具有研究、教学、医疗工作能力的高级中医人才。
1958至1959年,南京和北京先后开办中医护士学校。
可以认为,中医护理教育是自50年代后期随着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全国各地大力开展中医事业,为了适应中医护理工作的需要,而开始举办的。
从此改变了过去的由西医护校毕业分配到中医医院后再重新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局面。
随着中医治疗、教学和研究机构的建立,广大护理人员通过学习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出具有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方面的经验和论著,如《小儿肺炎的中西结合护理》、《破伤风的中医治疗和护理》、《中暑的中医护理》、《中医护理概论》等,为中医护理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近现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总结词
现代化与国际化
详细描述
近现代以来,中医护理学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成果,逐步实现现 代化和国际化。中医护理学在临床实践、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 重要贡献。
03
中医护理学的特色与优势
中医护理学的特色
01
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学发展的机遇
国家政策的支持
01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中
医护理学的壮大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际市场的需求
02
随着全球对自然疗法的关注度提高,中医护理学在国际市场上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研成果的积累
03
近年来,中医护理学的科研成果不断积累,为学科发展提供了
强大的支撑。
中医护理学注重预防保健,通过健康教育 、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方式,帮助患者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护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学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个性化的 护理方案和健康指导,能够帮助患者控制病情、缓解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
古代中医护理注重个体差异,根 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地 域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
古代中医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如针灸、推拿、 拔罐等非药物疗法,以及各种药
物外治法。
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人体内部五脏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护理时应遵循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
中医护理
•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是著名 医家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 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 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 证论治原则,结合实践确立了辨证论治, 使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 合起来,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 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了先河,为后 世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儿科护理方面: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一书中,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常 见病的辨证施护都有独特的创见。刘防 的《幼幼新书》,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的重视和护理,对小儿脐风以烧灼脐带 预防之法为世界首创。
• 宋金元期的学术争鸣,促进了医学发展,丰富了中医 护理学的内容。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 朱震亨四位医家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刘 完素主张“火热致病”,善用寒凉药物,故称作“主 火派”或“寒凉派”;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善用 “汗”、“吐”、“下”攻邪法,故称作“攻下派”; 李杲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益气升 阳”,故称作“脾胃派”或“补土学派”;朱震亨主 张“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善用养阴降火, 故称作“养阴派”。补土派重视对脾胃的调养护理; 滋阴派重视老年护理。
夏商周时期:护理学的雏形阶段
• 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专职医生,有了早期 医事制度与医学分科,人们对预防治疗疾病及 维护健康有了更多的认识。 • 《周礼》是一部记载周代王室的官职、执掌、 和施政要领的典籍,其中记载医生分为“食 医”、“疾医”、疡医”、“兽医”,食医掌 管调味与配食,类似于营养师,说明当时已注 重饮食调护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六)、近代及现代
•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医学的逐渐 传人,医院、医护学校的设立,中医护理开始 吸收了新的科学知识,但由于北洋军阀和国民 党政府妄图消灭中医,致使传统的中医护理受 到严重摧残并停滞不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 中医及中医护理学处于停滞不前阶段。中医护 理发展到清代,虽趋向成熟时期,但由于历史 条件的限制,长期处在医护不分的状态,使中 医未能形成一支专门的护理队伍。
中医护理学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首创葱管导尿术,并对热熨、
疮疡切口换药引流等进行了论
述。
7
时期 作品
主要贡献
三
宋金 元时
期
金元四 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 大家 学流派。即刘完素的火热说“寒 凉派”、张从正的攻邪说“攻下 派”、李东垣的脾胃说“补土派” 和朱震亨的养阴说“滋阴派”。
四 王肯堂 明清 《证治 时期 准绳》
介绍了创伤缝合术后的护理方法;
31
如下表:
(3)制化 :制约,克制,化生,变化。
木(肝)→火(心)→土(脾)→金(肺) →水(肾)→木(肝)
木(肝)
↗
↘
水(肾)
火(心)
↖
↙
金(肺)←土(脾)
32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2、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二)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与护理
(例如:感冒有风寒感冒与风热感 冒的不同,风寒感冒当辛温解表, 风热感冒当辛凉解表)
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 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性质相 同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17
@ 同样的 所谓“同病异护”,是指同一种疾病,由
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不同或患者机体的反 应性不同,或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而 采用不同的护理原则、措施和方法。 所谓“异病同护” 是指不同的疾病,由于 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性质相同的证,可 采用相同的护理原则、措施和方法。 (比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式不 同的疾病,但都表现为中气下陷的证候, 都可采用补中升提的护理原则与方法。)
应用。
23
@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 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朴素的 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属于中国古代哲学 范畴。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人 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来分析归 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指导预防、诊 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用以说明人体 的生命活动规律,贯穿于中医 学理论的 各个方面,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建国以后的中医护理(1949至1965年)(一)低谷时期建国以后,中医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中医的政策。
1949年,毛主席指示:“必须很好团结中医,搞好中医工作,才能担负起几亿人口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
1950年,毛主席为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而奋斗。
”由于在建国初期,卫生行政领导部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挥中医的作用问题,使整理和发展中医的工作进展缓慢。
(二)起步时期1953年,毛主席批评了卫生部某些领导轻视、排斥中医的错误做法。
1954年,毛主席对当时中医存在的问题作了重要指示:“中医对我国人民贡献是很大的,中国有六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民所以能够生衍繁殖,日益兴盛,当然有许多原因,但卫生保健工作必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这方面首先要归功于中医,今后最重要的是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中医学习西医。
”1954年,毛主席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
”为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加强对中医的研究和提高,1955年12月19日,由卫生部直接领导的第一所中医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医研究院所属的附医院和中医研究班也同时宣告成立并举行了开学典礼。
1956年,卫生部和高教部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城市筹建中医学院,培养具有研究、教学、医疗工作能力的高级中医人才。
1958至1959年,南京和北京先后开办中医护士学校。
可以认为,中医护理教育是自50年代后期随着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全国各地大力开展中医事业,为了适应中医护理工作的需要,而开始举办的。
从此改变了过去的由西医护校毕业分配到中医医院后再重新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局面。
随着中医治疗、教学和研究机构的建立,广大护理人员通过学习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出具有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方面的经验和论著,如《小儿肺炎的中西结合护理》、《破伤风的中医治疗和护理》、《中暑的中医护理》、《中医护理概论》等,为中医护理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文革”十年动乱中的中医护理(1966至1976年)在十年“文革”动乱期间,中医护理工作受到很大的损失。
(一)正常秩序被破坏,原有机构被拆散。
“文革”开始后,正常工作秩序被破坏,原有的护理指挥系统被打乱,有效地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被废除,使整个护理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
大批干部和医护人员下放到“五七”干校进行“劳动锻炼”,短者一年半载,长则2至3年。
1969年,中医系统一批医护人员下放到甘肃,青海等地安家落户。
这些人员虽在基层卫生单位,但多数不在中医护理岗位,或因条件所限,无法开展中医护理工作,不但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也给刚刚起步的中医护理工作再次受到损失。
(二)中医护士学校停办,中医护理队伍后继乏人当时全国仅有的两所中等中医护校也于1962年停办,直到1971年。
为解决护士短缺,许多地区以医院办护训班形式招生,但由于当时学生文化基础不一,系统学习业务时间少,基础理论缺乏,大多数学生很难达到中等专业护士水平。
在十年动乱中,因护理人员不能及时补充,造成人才的后继缺乏人和青黄不接,并在年龄结构、职称层次和学术水平等方面无法形成合理的梯队,阻碍了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和队伍建设。
(三)中西医结合护理工作的开展“文革”期间,中医护理虽受到一定损失,但广大护理人员在困难条件下,抱着对护理事业执著的精神,刻苦学习业务,积极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和新医学习班学习,掌握了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中医常用技术操作。
在贯彻落实“六·二六”指示中,积极参加农村医疗队,送医送药上门,帮助农村建立合作医疗,培养赤脚医生,搞好计划生育和爱国卫生活动。
利用一根针、一把药为群众防病治病,开展新医疗法等。
通过实践,掌握了针灸、拔火罐、刮痧、捏脊、推拿、耳针、耳穴刺激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等多种中医传统护理技术,为中西医结合护理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三、中医护理发展与兴盛时期(1977至1995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全国加快了中医护理工作的步伐。
经过拨乱反正,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一)初步培养了一支中医护理专业队伍目前,在全国2522所中医医疗机构内,有8万余名护士以上职称人员从事中医护理工作。
她们经过专业教育及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和临床实践锻炼,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对常见病症进行辩证施护,成为发展中医事业中一支必不可少的专业队伍和重要力量,其中还涌现出一批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护理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二)中医护理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随着全国中医护理临床、教育科研工作的迅速发展,各地认真做好中医古医籍中有关护理内容的收集、整理和发掘提高工作。
通过临床的不断实践,陆续编写出版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护理专著。
1958年,江苏率先编写出版《中医护病学》填补了我国护理学中中医护理著作的空白。
1978~1985年北京、南京等地中医医院相继编写出版《中医护理学》、《中西医结合护理浅说》、《中医护理管理》等。
1986至1996年的十年中,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北京、南京、广州、湖南、江西、陕西、四川、河南等地,编写出版了《中医护理手册》、《中医内儿科护理学》、《中医用药护理指南》、《中医护士常用中医术语浅释》、《中医古籍汇要》、《仲景护理与临床》、《中医护理诊断与施护指南》、《中医护理研究》、《中医护理常规,护理文件书写,技术操作规程》、《辩证施护手册》等。
以上诸多著作的编写出版,预示着中医护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在不断发展,日臻完善。
(三)中医护理科研成果建国以来,中医护理科研工作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果。
198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吕素英主编的《中医护理学》获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进步乙等奖。
1986年以后,随着全国省、市级中医院中医护理研究室的建立,各级政府在人力、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投入。
1989年,成都中医学院附院的护理研究项目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招标中首次中标,对中医护理的模式,辩证施护内涵,中医护理管理等进行研究,并取得成果。
1993年,中华护理学会在北京召开的首届护理科技进步奖颁奖会上,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附属中医药学校吕素英主编的《中医护理学》获一等奖,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张淑良的论文《中药空气消毒液消毒作用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获二等奖,青海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刘静的论文《青番黄胶囊用于泌尿系造影前肠道准备80例观察》、成都中医学院附院王之渠的论文《中医护理病历标准化研究》和湖北中医学院附院龚美娴的论文《净肠饮代替清洁灌肠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获三等奖。
填补了中医护理科研成果的空白。
1995年,在中华护理学会召开的第二届护理科技进步奖颁奖会上,上海中医学院吴霞的论文《现代中医护理的应用与研究》获二等奖,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段亚萍的论文《一次性多功能手套简介及使用体会》,武汉市中医院龚有珍的论文《银花清口液治疗口腔疾患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景俊英的论文《肌注后硬结护理与治疗述要》,天津市中医医院范淑芬的论文《肾衰灌肠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操作方法的临床研究》获三等奖,为中医护理科研成果又增添了新的一页。
(四)中医临床护理规范化、标准化中医临床护理在较长时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已逐步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辩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
1984年卫生部中医司组织湖南、北京、南京的护理专家编写《中医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对中医护理提出了初步的规范和要求。
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为加强临床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和护理文件书写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全国中医院分级管理中护理工作的检查评分办法,组织全国有关人员对《中医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1984年版)进行全面修订和补充,形成了有内、外、妇、儿等各科常见证护理常规和有21项常用的技术操作规程,增加了五种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并附有评分标准和流程图。
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医医院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职责不明和无章可循的问题,为中医临床护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依据。
(五)学术活动生机蓬勃,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历史原因,中医护理长期以来未能形成一门专业学科。
1978年前,全国各地中医院在护理方面几乎互不往来,更无什么学术交流。
中医护理技术只是在热心于护理事业的老护士带领下,自发地、散在地、进行临床实施和积累经验,进展相当缓慢。
自1983年中华护理学会第十九次理事会上决定增设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委员会后,中医护理学术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而有成效。
1984年6月18日至23日,在南京市召开首届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会议。
正式代表107名,列席代理35名。
卫生部中医司、中华护理学会、江苏省卫生厅、省科协及南京中医学院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中华护理学会林菊英理事长致开幕词。
大会收到论文517篇,80篇在大、小会议上交流。
论文内容有:中医护理理论、教育、科研及内、外、妇、儿等科的护理经验。
不少论文对中西医结合护理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会上宣布成立中华护理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委员会。
孟锦余任主任委员,何宝昌、裘月娟任副主任委员。
1985年,在北京举办首次全国中医护理理论提高学习班,邀请中医和护理专家讲课。
内容包括: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及展望,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八纲辩证方法,情志所伤和心理护理,中医护理要突出中医特色,漫谈辩证施护,近年我国针灸经络进展,中医的预防与气功,中医营养学展望,谈中医食疗与护理,中医护理科研刍议等。
参加学员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49名。
1986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在南宁召开第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会,出席会议代表171名。
这次会议是在“七五”计划开始之际,举国上下经济政治形势大好,国务院作出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的形势下召开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术会上,共交流论文73篇,论文特点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在第一次学术大会的基础上对中医护理特色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探讨。
如天津南开医院裘月娟的论文《对中医时间护理学的几点设想》,湖北中医学院附院王玉瑛的论文《适时阴阳护理浅识》、从“生物钟”理论和祖国时间医学理论,结合护理实践,探索如何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时间护理学,为中医护理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也体现了中医护理的特色和精华。
同年3月20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首界中美护理学术会议。
中医护理方面有四篇论文在大会上交流。
包括:《应用舌诊指导急腹症的临床护理》,《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压缩骨折垫枕练功的护理》、《单纯性屈曲型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护理》和《中医护理发展概况及展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