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1-4测量平均速度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课题测量平均速度单元第一章第4节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和方法。

①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

②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距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难点准确计时,体会实验课的整体环节。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视察图片中几种物体的运动情况思考:①根据前边所学知识,怎样知道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②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怎样计算和比较它们的平均速度?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小艇下滑时做什么运动?仔细观察,回想体会。

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引起学生兴趣。

②怎样表示运动小艇的快慢?③小艇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整个路程和上半段路程的速度相同吗?④怎样测量小艇的平均速度呢?引入新课,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讲授新课1、测量平均速度(1)提出问题由此图片过渡到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并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怎样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呢?(2)猜想与假设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3)设计实验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方法:刻度值测出SAC的长,同时测出小车从A滑到C所经历的时间t,用算出速度③实验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块。

④怎样测小车运动的时间?1、学生设计实验,交流设计方案。

2、组长明确操作、记时、记录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开拓学生思维。

A、秒表的使用方法:针对实物讲解机械秒表(或电子秒表)的使用方法。

B、上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直接用秒表测出小车从A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AB段的时间是:t2 =t B,AC段的时间是:t1 =t CC、下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思考:能让小车从B点开始运动吗?能让小车运动到B点时开始计时吗?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新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如描述一辆汽车从学校出发到家的行驶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
2.提问学生:“我们如何知道这辆汽车行驶的速度快慢呢?”引发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回忆和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要计算这辆汽车从学校到家的平均速度,应该如何进行呢?”激发学生对平均速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相互鼓励和反馈,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课堂总结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一节“测量平均速度”,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对物体运动快慢有一定的理解。但平均速度的计算和实际应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速度的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精品教案及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精品教案及导学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导学目标知识点:1. 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3.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导学方法:观察实验法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 )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二、思考讨论1. 实验原理;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4.分析自己跑步(竞走、行走)的三个阶段的平均速度特点,比较哪一段最大?为什么?三、自主学习、挑战自我1、实验目的:练习用和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用公式表示)3、了解实验仪器:(1)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2)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4、实验器材:、需要测量的物理量、5、数据记录6、实验结果讨论:通过实验求得的v1、v2是否相等? ,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米/秒,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米/秒,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7、 请同学们计算出实验中下半段路程:S 3=下半段路程所用时间T 3= 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3= 8、计算232v v = ,将结果与v 1对比,二者是否相等? (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一章 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一章 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复习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2、导入: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齐读,理解。

1.2003年8月10日,第8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0m短跑决赛中,美国选手琼斯荣获冠军,这表明在比赛全过程中:()A.琼斯用的时间最短 B.琼斯跑的路程最长C.琼斯平均速度最大 D.琼斯始终一马当先2.为了实现全球快速、简捷地通信,人类发射了各种各样的通信卫星,同步通信卫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同步通信卫星:() A.在高空静止不动 B. 相对于地球静止C.相对于月亮静止 D.相对于太阳静止3.在公路上行驶的大货车与小轿车的速度之比是3:5,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1:3,大货车与小轿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A.9:5 B.3:2 C.2:3 D.5:94.下列物体运动速度最大的是()A.百米世界纪录是9.84s. B.手扶拖拉机每分钟行驶300m. C.某学生骑车速度20km/h. D.城区汽车10min行驶6km5.判断下述几个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 )A、太阳从东方升起B、月亮躲进云里C、客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D、飞机里的飞行员看到大地向北运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激流勇进设疑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板书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二、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模拟情境本节课我们用小车代替下滑的人,搭起的长木板(斜面)代替轨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思考讨论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如何粗略描述?2、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3、具体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4、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等等。

小结&板书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设计意图:测量性实验,必须先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进行分段?学生讨论后老师用PPT展示如下图所示:第二步明确实验步骤:明确了路程和时间的测量,那么做实验的先后顺序又是怎样的?请你把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用PPT展示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把S1和以后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②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底端的时间t1③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④将金属片移到(),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⑤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第三步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你能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吗?试一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物理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物理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表格式)

4、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5、实验步骤: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 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

3) 根据测得s1、t1,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 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三、质疑再探
1、通过平均速度的测量,你还有哪些问题,请大胆提出来,咱们共同解决。

2、教师质疑:
四、运用拓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3.能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并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4.掌握速度的单位和换算,如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
5.通过对实际运动物体的速度测量,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过程,增强他们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平均速度的数值?
2.小组代表汇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实验方案和操作技巧。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存在的问题,提供改进建议。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如计算题、实验操作题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的核心是使学生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原理。学生需了解并能够运用以下知识点:
1.理解速度的定义,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2.学会使用刻度尺、秒表等基本工具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掌握简单实验操作技巧。
-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解释平均速度的定义,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结合公式和图表,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
3.实践操作教学:
-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测量平均速度的过程。
-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操作错误及时纠正,提高实验准确性。
2.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理解在测量过程中如何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原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3.针对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知识点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技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速度测量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实践与探究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际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2.利用实验数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究,追求真理。
4.通过对速度测量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交通安全,提高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速度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然而,对于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技巧,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实验操作充满兴趣。但同时,他们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沟通与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中心任务:会使用测量工具,会处理实验数据设问导读测量平均速度实验:1. 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4、实验中斜面的倾斜坡度要(大或小),目的是。

5、实验中斜面底端的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6、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₁;(2)释放小车,用停表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₁;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₁;(3)根据测得的s₁、t₁,利用公式v=st(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₂和小车从顶端滑到金属片所用的时间t₂,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₂。

7、通过上述的数据可知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段,小车的平均速度大小也不同。

自我检测:1、如图所示是小明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2)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撞到金属片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明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所用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4)若小车通过上半段和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₁、v₂,则两者的大小关系为v1 v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人教版八上物理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上物理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上物理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设计背景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测量平均速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到实际生活中的运动问题,还是后续学习中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培养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能够利用计算公式计算出平均速度;•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能够运用仪器和工具进行实验测量;•培养对实验数据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种测量工具:卷尺、计时器等;–实验用具:小车、直线轨道等;–实验记录表格。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熟悉Markdown文本格式的使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识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速度的概念,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速度的概念。

2.在黑板上或课件上给出如下问题:小明骑车行驶了100米,花费了20秒的时间,求小明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计算公式。

实验探究1.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任务: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测量小车在直线轨道上的平均速度。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准备,每组由2-4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需要准备一辆小车、直线轨道和测量工具。

3.每个小组安排一名学生负责记录实验数据。

4.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测量,记录实验数据。

5.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总实验数据,计算出小车在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6.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回答以下问题:–小车的平均速度是否与其行驶的距离和时间有关?–小车的平均速度是否在不同时间段内相同?讲解与应用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结论。

2.教师讲解平均速度计算公式:平均速度 = 总距离 / 总时间。

3.教师讲解平均速度的单位:米/秒(m/s)。

4.教师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求解平均速度。

5.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讨论并解答问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教学重点】测量斜面小车在不同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归纳、补充讲解、巩固提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的图片等。

【提问】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否变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刘翔跑完110米所用的时间为12.61,下面我们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平均速度的求法:V=S/t=110m/12.61s= 8.72(m/s)=31.4公里/小时。

刘翔每秒都能跑8.7米吗?很明显不是,我们求出的是他的平均速度。

那么这节课我们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些实验来测量平均速度,通过例题巩固结论。

二、新课学习(一)实验原理【过渡】在上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为,那么我们知道,在今天的实验当中,我们所依据的也就是这个速度公式。

【总结】实验原理:【分组交流】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公式,并结合课本图1.4—1来讨论一下在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

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实验器材【总结】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三)设计实验【过渡】下面我们通过直尺、小车、秒表、卷尺、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同步学案 1.4 测量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同步学案  1.4   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学案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要 点 讲 解要点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 原理:v =st。

2. 实验仪器:刻度尺,停表,小车,长木板,木块,金属片等。

3. 实验步骤:用刻度尺测出小车经过的路程s ,用停表测量小车经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 ,则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 =st。

4. 实验结论:通过分析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下半段以及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可以看出小车沿斜坡滑下的速度是变化的,小车在滑下的过程中越来越快。

5. 实验注意事项:(1)斜面坡度应该小一些。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容易计时,其时间误差就会越大,所以为了尽量减小时间误差,应该减小斜面坡度。

(2)该实验中,测量的平均速度分别是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和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可以把这两次实验的平均速度进行对比,得出小车的运动情况。

经典例题1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________。

(2)小车从位置甲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丙为止,通过的距离是________cm 。

(3)小车从位置甲出发开始计时,到位置乙时,所用时间如数字钟所示,小车从甲到乙所用时间是________s 。

(4)小车由甲至乙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小车由乙至丙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小车由甲至丙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

解析:(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v =st 。

(2)由图中刻度尺可以看出:小车从甲位置到丙位置通过的距离是90.0cm 。

(3)小车在位置甲时的时间为00:05:04,到位置乙时的时间为00:05:06,因此所用时间为2s 。

(4)小车由甲至乙路程为s 甲乙=26.0cm ,时间为t 甲乙=2s ,故甲到乙的平均速度为v 甲乙=s 甲乙t 甲乙=26.0cm2s=13cm/s =0.13m/s ;小车由乙至丙路程为s 乙丙=64.0cm ,时间为t 乙丙=4s ,故乙至丙的平均速度为v 乙丙=s 乙丙t 乙丙=64.0cm4s =16cm/s =0.16m/s ;小车由甲至丙路程为s 甲丙=90.0cm ,时间为t 甲丙=6s ,故甲至丙的平均速度为v 甲丙=s 甲丙t 甲丙=90.0cm6s =15cm/s =0.15m/s 。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学案设计(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学案设计(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1.实验目的:2.实验器材:3.实验原理:4.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与记录数据】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结论:【交流评估】1.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2.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3.还有哪些可以完善的地方?【跟踪训练】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用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计时的同学反应较慢,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s1段的平均速度偏(填“大”或“小”).课堂检测1.一小汽车在一段10 km的平直公路上,以3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则小汽车( )A.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大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B.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小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C.在任意1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D.在第1 s内通过的路程与第2 s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2.在记录数据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记录的数据是不合理的,这个数据是(填“可以”或“不可以”)修改的,应该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纠正错误.3.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 m、20 m、30 m、40 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1)从起点到1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2)从10 m处到2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3)从20 m处到4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4)在这40 m内王军同学做的是运动.参考答案自主探究跟踪训练1.刻度尺停表v=2.小3.大课堂检测1.C 解析: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等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故A、B两项错误;小汽车的速度v=36 km/h=10 m/s,表示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即在任意1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vt=10 m/s×10 s=100 m,故C项正确,D项错误.2.答案:不可以原因解析:实验数据的记录必须符合实验事实,不可以把不合理的数据加以修改,因为不合理数据可以反映实验过程中的不合理的地方,便于纠正错误,减小实验误差或避免错误.3.答案:(1)4 (2)6.7 (3)8 (4)变速解析:(1)从起点到10 m处的路程s1=10 m,所用时间t1=2.5 s则平均速度v1==4 m/s.(2)从10 m处到20 m处的路程s2=10 m,所用时间t2=(4-2.5) s=1.5 s.则平均速度v2==6.7 m/s.(3)从20 m处到40 m处的路程s3=20 m,所用时间t3=(6.5-4) s=2.5 s.则平均速度v3==8 m/s.(4)王军同学在40 m内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他做变速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速度概念,并能够清楚区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含义。

2.学会通过实验测量平均速度,并能够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计算方法。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

2.教具:速度计、计时器、测量距离的器材。

3.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主题(5分钟)在开始本节课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即什么是速度,了解速度的概念。

然后,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速度的注意。

步骤二:讲解概念(10分钟)1.通过板书或PPT,引领学生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进行理解和区分。

–瞬时速度: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即速度的瞬时变化率。

–平均速度:物体在总时间内运动的位移除以总时间。

2.以示例和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速度公式。

步骤三:实验操作(15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要求:用速度计测量相同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

3.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得到平均速度。

步骤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并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数据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联系。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影响因素,例如距离、时间、速度计的精确度等。

步骤五:概念巩固(10分钟)利用课堂练习和问题解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概念巩固和运算能力的训练。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计算出相应的速度,并加以分析解释。

步骤六:小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同时,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

五、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实时评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

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

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

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

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

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

时间为10分钟。

开始: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

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

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4.阅读拓展:查阅与平均速度相关的物理知识,了解平均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在其他学科领域的作用。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同学分享,提高彼此的物理素养。
5.合作探究: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以下问题:
a.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b.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时,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c.平均速度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3.教师强调平均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28页的练习题1、2、3,并认真核对答案,对自己的解答进行反思和总结。
5.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物体运动速度与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过程自主探究平均速度的概念。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实际案例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2.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正确使用刻度尺、秒表等测量工具,进行物体运动速度的测量。
3.能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体运动速度与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3.实践操作,培养技能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备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备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测量平均速度”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和“测量平均速度”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测量平均速度”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3. 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从而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4. 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确保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准确性,减小误差等。
5. 能够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中误差的减小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测量平均速度”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测量平均速度”内容,强调“测量平均速度”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测量平均速度”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4. 团队合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v=Δx/Δt。
(2)掌握计算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能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问题驱动:提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难点:1.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绘制表格。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 生活中大部分物体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我们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我们要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速度的测量。

激流勇进的视频,学生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教师顺势提出: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部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如何测量平均速度?(二)新课讲授:实验原理教师提出问题: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实验原理是v =s t。

学生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刻度尺和停表。

小组同学讨论以下问题:(1)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2)要使用停表前应观察什么?教师点拨:1.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使用时要放对、读对、记对。

2.观察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停表的最小刻度是0.1 s ,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

教师提问: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学生讨论得出:需要的实验器材有: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实验设计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分段。

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2.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明确实验步骤。

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实验前练习测量几次,并根据要测量的数据讨论交流如何绘制实验表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4 测量平均速度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
【导学目标】
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导学方法】观察实验法、练习法。

【复习回顾】
1、刻度尺的使用
2、停表的使用
3、速度的公式
【课堂导学】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器材
(四)设计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实验步骤: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
路程S1
2.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到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
路程的平均速度V2
6.计算出小车在斜面后半段的距离S3= ,后半段路程S3所用时间
t3= ,得到小车在斜面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五)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表格
(六)分析与论证
结论:
1、在同一次斜面上的运动中,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路程段通过的平均速度________。

2、在斜面上的运动中,物体的运动速度越来越________。

(七)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之处?操作有没有失误?......)
(八)交流(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与同学和老师分享)
【课堂反思】
1.学校操场上跑道的长度是已知的。

怎样利用这条跑道和手表,测定自己正常步行时、竞走时、长跑时的平均速度?
2.有一个量程为2m的卷尺,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估测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写成具体的步骤。

3.体育课上,同学们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由四位同学分别测出李军跑步经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李军跑步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3)分析表中数据和你计算所得的数据,可以发现李军跑步有什么规律___________
4.为测量运动员短跑时的平均速度.在室外测出50m的路程,每隔10m作一记号.选出5位记时员分别站在10m、20m、30m、40m、50m处;让该运动员跑完50m路程即告实验完毕。

(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是_______和_______;
(2)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
(3)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