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之“楷”者,法 也,式也,模也。草书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书之名则 反之。虽然篆书和隶书也有草写者,以此而论,其工整者 亦可谓之为“楷”,但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自成一体、 现在通用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的字 等。 钟繇的楷书文字 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 因为自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 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 所创。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 度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 家。 今天的楷书,其笔画端庄,波磔势少,是由古隶之方 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等脱化、演变而来的(注: 章草指“用于章程文书之上者”,是由八分隶再简约其点 画,以便于书写之字体)。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 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 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覃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 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 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 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 篆为社会亟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 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隶书文字 今人心目中的隶书,一般是指那种有波磔的、一横一 捺都拖着刻刀一样的长长的尾巴的隶字。其实这只是隶字中的一种。 波磔并不是隶书唯一的特征。 隶书从出现到成熟,有着一段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种类也多有不 同。一般说来,普通称作隶书的,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 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人们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 隶中的“八分”而言。“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归于整齐、 规范,转化而来的。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遒美、成熟,为人 们喜爱而又得到长期使用之文字了。 隶书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到了汉末魏初(公元三世纪初 期),又出现了“真书”。真书又名“正书”、“今隶”(以区别于 汉隶),也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楷书”。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 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 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 定型文字。 19世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农民在耕地时偶尔发现了甲骨的碎片,他们把这 些甲骨作为龙骨卖到药房。1899年,古文字学家刘鄂在别人所服的中药中,发现 了这种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开始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 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 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 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 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 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 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 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 统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 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它始变古文,别创新体,以趋简便。著有《大篆》十五篇。大篆是 相对于小篆而言的。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 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 与古文或同或异。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 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小篆字体 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 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 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 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 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 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为反映中国文字发展的联贯、系统,对印刷字体作简要介绍。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 逐渐向适于印版镌刻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 印刷字体──宋体。
宋体字始发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 故日本人称这种字体为“明朝体”。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几百 年来,在宋体字的基础上又衍生出长宋、扁宋、仿宋等多种变体。 这些新生的字体,都是应雕版印刷和传统的活字印刷的需要 诞生的。近代西方印刷术传入后,在西文字体影响下,又出现了 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 然而,由于宋体字即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 视觉要求,一直沿用至今,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 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这 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 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 故称之“行书”。自晋迄今,行 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 书写几乎均用之。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 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 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字中的大部分 均章草或行书趋于简捷者。 汉字发展到草书一体,已近完美无暇。唐朝之后,虽又出新体,即张旭之 “狂草”。但狂草写出来他人多不能识,只能作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但失去 了它作为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鉴于此因,草书难以再向前发展。文字 的发展只能另辟新径,沿着新开辟的方向──印刷字体演进了。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 于这种文字多铸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 鼎文或青铜器铭文。 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 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 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 金文是雕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常 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铸币、 铜镜和金属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 最多。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 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 大盂鼎就载字二百九十一个。 现存字数最多的是西周遗物“毛公鼎”,载 文五百字。其次是战国时期河北平山县的中山王 鼎,载文四百六十九字。 再次是与中山王鼎同时出土的中山王方壶, 载文四百四十八字。各种器物上的文字,多刻或 铸在器物的外面,但也不乏铸于器物内壁者,甚 至还有的刻或铸在器物的盖、柄、耳子、足、颈 之上。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