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内村庄规划的思考——以高淳区国际慢城内垄上村村庄规划为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景名胜区内村庄规划的思考——以高淳区国际慢城内垄上
村村庄规划为例
摘要:随着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风景名胜区中的村庄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不仅具有一般农村的特点,更重
要的是它直接影响着风景名胜区的整体发展,因此显得十分重要。

南京市高淳区
国际慢城景区内存在大量村庄,这些村庄由于地处风景区内,对风景区的旅游发展、环境保护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风景区的发展也影响着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
和提升。

本文以高淳区国际慢城中的垄上村为例,依托国际慢城景区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理念的指导下,从用地功能布局优化、配套设施完善、景观环境提升、综合交通整治等方面协调村庄整治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提出村庄整治规划的策略,对村庄与风景区旅游的协调发展进行探索。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美丽乡村,国际慢城,可持续发展
1 背景
南京市高淳区拥有优美的山水自然景观,是清朝乾隆皇帝钦赐的“江南圣地”,素有“日出
斗金、日落斗银”的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高淳国际慢城位于高淳区东部丘陵地带,2010年
被国际慢城联盟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成为中国首个国际慢城,并将国际慢城联盟中国总部
设置在此。

其中三条垄片区位于慢城最南端,是南京最大的茶叶种植基地,拥有优美的山地
茶园景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曾在此处取景。

垄上村位于三条垄片区的中部,是典型的“景中村”[1]。

未来随着三条垄片区的整体发展,垄上村将成为其中重要的旅游点和旅游服务区,承担着旅游、休闲娱乐、接待服务等职能。

近年来,随着高淳旅游业进一步发展,风景区内基础设施不足、接待能力较弱、周边村
庄“脏、乱、差”且建筑风格、体量与景区不协调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如何依托慢城丰富
的旅游资源,做好垄上村综合整治工作,协调好垄上村与国际慢城景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垄
上村与三条垄片区及周边地段的共同发展,成为推进高淳国际慢城旅游发展的重要任务。

2 现状概况及发展分析
2.1 现状概况
垄上村总用地面积约10.04公顷,其中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约2.23公顷,以村民住宅用地
为主。

村庄路网走向和建筑布局顺应地势,垂直或平行于等高线。

受国际慢城景区旅游发展
的带动,村庄外部道路建设情况较好,与国际慢城景区各景点联系便捷。

由于村庄发展建设
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引导,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粗放,布局散乱,村民自主搭建的情况较多。

2.2 SWOT分析
2.2.1 优势
一、区位优势:村庄距离南京主城约80公里,距离高淳区主城约16公里,处在南京城
区乡村旅游的出游范围内。

村庄对外道路连接双望公路,到达东坝镇区只需十分钟,到达高
淳区主城需半小时,通过宁宣高速也只需一个半小时左右到达主城。

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
大大减少南京城区游客前来的交通成本。

同时,村庄位于由高淳国际慢城三条垄片区、游子
山风景区、武家嘴农业科技园以及得半庄园所形成的高淳全域旅游发展核心区内,向北距离
慢城主游线1.4公里,向西距离武家嘴农业科技园不到1公里,区位优势明显。

二、生态资源优势:垄上村位于青山茶场覆盖范围内,青山茶场作为高淳最著名的茶叶
种植区和茶园景观区,同时也是南京规模最大的茶园种植区,在周边区域有着明显的品牌优
势和竞争优势。

该村位于高淳东部丘陵地区,村庄自然环境优美,村落以大山为背景,周边
大小水库环绕,绿树掩映,同周边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三、产业发展优势:随着高淳国际慢城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接待游客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促进当地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村庄自身农业发达,没有任何工、矿企业的污染;经济作物和
农副产品丰富,村庄及周边地区以茶园为主,同时种有部分早园竹。

这些都为农业观光、游
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2.2 劣势
一、村庄不在国际慢城主游线上,与武家嘴农业科技园也缺乏直接联系通道。

二、村庄现状布局形式、建筑形式、内部道路连通性等条件距离旅游村的要求尚有很大
差距。

三、通过前期的调研了解,由于村庄建设用地的面积限制,本次规划以对现状建筑的征
收利用和改造为主,由于村民的积极性不高,整治难度较大。

2.2.3 机遇
旅游产业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游客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层级已有很
大提高;企事业单位带薪休假的普及为旅游者提供的闲暇时间将越来越多。

同时,由于高淳
区政府对国际慢城以及武家嘴农业科技园片区发展的重视,位于其中的垄上村有着难得的发
展机遇。

2.2.4 威胁
规划区位于风景区内,在村庄整治的同时保护环境也是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
村民对于住宅整治的积极性不高,如何在符合生态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政府调控,合理调动
村民整治改造村庄的积极性,是本次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1 高淳国际慢城鸟瞰图图2 高淳国际慢城三条垄片区鸟瞰图
3 基于旅游发展的村庄产业策划
3.1 规划定位
本规划将垄上村定位为以赏茶品茗为特色的生态茶乡慢村,即充分利用慢城景区良好的
自然生态资源和游客资源发展旅游服务业。

主要以茶园和村庄为载体,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环境和特有的茶文化展示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娱乐、体验于一体的新兴休
闲产业带动村庄建设。

这样既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又能解决景区内基础设施不足,接待能力较弱等问题。

3.2 发展目标
尊重青山地区现有发展基础,从“乡村旅游”和“茶产业”出发,充分发挥地域环境优势,通过茶田的规模化和集中化种植,强化茶主题的外在展示;注重多样化景观与乡村生活氛围的
打造和运用;有针对性的植入茶与旅游融合业态,并适当进行概念延展,丰富产品形态;优
化运营,确保区域发展的可持续。

通过景观环境、产业产品、村庄主题业态等方面的发展,最终形成极具主题特色、拥有
扎实产业、文化与社区生活双发展的特色产业乡村。

3.3 发展策略
茶产业具有一定的一、二产业属性,如何发挥和突出茶主题,与目前的休闲旅游发展基
础相融合,保持错位发展,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本次规划提出以下策略。

3.3.1 统筹考虑,打造茶文化旅游片区
融入慢城,考虑垄上在高淳国际慢城及高淳全域旅游中的关系。

以垄上行片区茶园、垄
上特色村、青山茶厂为主要节点,以慢城南路为游览轴线,统筹考虑,打造茶文化旅游片区,形成“一览三亲”的茶文化体验性线路。

其中,垄上行茶园以亲自然的景观体验为主,垄上村
以亲人文的茶道文化体验为主,青山茶厂以亲乡土的茶叶制作体验为主。

三个区域紧密联系
但又有区分。

3.3.2 明确定位,构建茶文化产业体系
结合垄上特色定位,构建相对完整的茶文化产业体系,并对茶本身概念进行演化,增加
更多的景观和业态的可能性。

将茶道文化体验作为垄上的主要项目,包括茶具、茶室、茶艺、茶人等多个方面。

同时,结合周边茶园,将采茶以及采茶也融入游客体验中。

3.3.3 特色塑造,打造村庄茶文化意向
强化文化品牌,树立垄上自身茶村形象,通过村庄环境整治以及节点营造,装饰“茶”相
关符号元素,塑造乡村意象,尤其是对村庄主要展示节点以及对外展示界面进行重点打造。

3.4 项目布局
3.4.1 布局原则
在设置旅游项目时,注重游居分离,处理好游客活动区与居民生活区之间的关系;遵循
自然地形规律,以道路、现状地形为分区划分依据;同时,各分区必须与其他分区及基地外
部区域产生良好对话关系,有利于整合周边资源及分期建设开发。

3.4.2 项目策划
将主要的游客活动区域集中在村庄南侧,并划分主题活动区、茶园采摘区以及农事体验
区三大旅游区域。

其中,主题活动区以现有的三栋老旧建筑作为基础,以茶艺表演、茶具制作、茶点制作、炒茶工艺等多种茶艺展示为主要活动,同时适当融入茶主题餐厅、茶主题民
宿等功能,打造垄上最主要的旅游核心区;茶园采摘区以垄上村西侧茶园为游览区域,集茶
园采摘、游览登山为一体;农事体验区则对村庄东侧的一般农田进行改造,提供菜园认领等
体验服务。

最终形成以从村庄主要形象入口到文化展示核心区为主要“一”字形游览线路,串
联茶园采摘游线,田园体验游线,以及餐饮、民宿、文化展示馆等主要功能建筑,组织相关
旅游活动。

4 基于旅游发展的村庄整治
4.1 用地功能布局优化
结合垄上村现状土地利用情况及慢城景区旅游配套用地需求,合理优化其用地功能布局,重点增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以及绿地与广
场用地。

将村庄入口区域的部分村民住宅用地调整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以适应旅游配套
的用地需求;将闲置用地和拆除临时建筑清理出的用地,调整为公园绿地、广场用地、社会
停车场用地,以增加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停车位。

4.2 配套服务设施完善
根据垄上村自身发展条件,结合慢城景区旅游发展和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其配套服务
设施。

整治规划可将现状居住建筑进行局部更新、改造以实现功能拓展,赋予其商业、休闲、娱乐功能,形成集餐饮、购物、住宿、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区,满足游客食、宿、游、购、娱等需求。

4.3 景观环境提升
村庄绿化景观应点、线、面相结合,使村庄绿化与周围山体、农田融为一体。

面状景观
以村庄周围茶园和田园景观为主,线状景观以村庄道路沿线景观、茶园步道景观以及村庄界
面景观为主,点状景观则以村口景观、滨水景观及公共空间景观等开敞空间景观为主。

村口景观:规划在村庄主入口增设村庄标识体系,展现“茶村”形象,强化村庄文化,并
形成供游客驻足、拍照的空间。

进村道路材质选用陶粒混凝土,与外部道路形成区分,两侧
以茶花行列式种植,强化入村指引。

滨水景观:通过设置暗渠或者进行滚水景观处理,连通现有水塘,在塑造滨水景观的同时,打造“生生不息”的水体环境;整修现状水域驳岸,河塘岸线根据村庄实际情况建设,以
软质驳岸为主,减少水泥等硬质驳岸的使用,同时增加岸线绿化。

公共空间景观:整治村庄宅间空间,通过梳理宅间道路对宅间空间进行限定,并种植本
土低矮植物或打造庭院菜地,形成共享绿地;同时设置具有乡土风味和展现村庄茶文化的小品,营造出具有独特乡村气息的公共空间,在提升村庄环境品质的同时也为村庄旅游提供优
美环境。

图3 垄上村口现状图图4 垄上村口改造意向图
4.4 综合交通整治
优化对外交通道路断面,合理组织交通,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结合旅游停车需求,在入口、公共开敞空问、配套服务设施周边,建设方便快捷、与景区环境协调的停车设施,从而
解决部分停车问题,不仅方便游客,节省时问,使游客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游览景区,而且
可为景区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村庄道路以通畅为原则,适当考虑两侧景观要求,采取自由式的布局形式。

规划理顺村
庄内部主要道路,拆除妨碍道路通畅的建筑物、构筑物,要求村内主要道路及入户路全部硬化,主要道路采用陶粒混凝土、水泥等材料,步行道采用青石或者块石铺面,同时结合村内
地形,地势高差太大的部分道路建成梯步形式。

4.5 建筑院墙整治
4.5.1 建筑整治
将现有的建筑按质量不同分成三类处理,对于危房、简易厕所以及影响村容村貌的建筑
建议拆除;对于村庄保存较好的20世纪60、70年代的青砖、夯土建筑,由于其自身的历史
特色,规划保留该类建筑的样式和材质,按照原有风貌进行翻新;对于现状质量较好的民居,建议以粉饰刷新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

图5 垄上公共建筑现状图图6 垄上公共建筑改造意向图
4.5.2 院墙整治
围墙在起到围合与隔离作用的同时对公共景观也存在较大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
围墙趋向通透化、低矮化,并附有装饰性。

对现状院墙进行分类处理,依据院墙高度和所属建筑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现状高度小于1.5米的民居院墙,以保留现状为主,水泥面进行刷白,青砖或其他贴面
进行清洁,同时沿墙种植爬藤植物,进行院墙空间的优化提升;对于高度大于1.5米的实体
院墙,进行漏窗改造,同时沿墙种植爬藤植物,进行院墙空间的优化提升。

用于旅游接待的
建筑院墙,将院墙高度控制在1米以下,墙面以青砖或石块堆砌,同时进行院墙镂空,保持
内外视线景观联系。

4.5.3 院落整治
现状村民院落混乱、大小不一,院落占道现状严重。

规划延续现有院落肌理和庭院组织
手法,对于占道的院落加以整治。

对于商户院落,以多种方式塑造室外院落灰空间,同时为二楼提供大开敞空间或阳台,
满足商户建筑的茶园景观需求。

对于民居院落,以清理整洁为主,同时以开花类植物或茶花
盆景营造院落绿化空间,降低院落硬化地面的可视性。

4.6 市政基础设施提升
随着高淳旅游的发展以及乡村旅游热度的不断提升,国际慢城景区的游客量也将也来越多,需要不断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及服务能力。

规划从“大景区”统筹考虑,结合现状市
政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大基础设施整治和完善力度,增强供水排水、垃圾收集、公共厕所等环卫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为垄上村及慢城景区提供设施保障。

5 结语
风景区内的村庄整治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规划工作,既要考虑村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要保障其与风景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最终实现村庄与风景区、村民与游客的协
调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从旅游发展的角度和需求出发,将村庄放在整个风景区层面综合考虑,从功能布局优化、配套设施完善、景观环境提升、建筑院墙整治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

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利用风景区旅游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旅游环境,实现村庄与风景区的
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当然,村庄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规划层面,如何在符合生态与景观要求的前提下保
证村庄规划与实际整治实施的延续性,是今后实施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韩宁,马军,卫立群.风景名胜区“景中村”景观整治探讨——以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村庄
为例 [J].现代园林,2011(03):34-36
[2]刘吉,李飞翔.结合乡村旅游的村庄建设整治规划——以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张营村村庄
建设规划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07.12
[3]徐颖,崔昆仑,刘振中.风景名胜区内村庄整治的思考——以天台山国清寺景区周边村庄整
治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9(2):24-27
[4]邓明艳.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变迁与优化[J].生态经济,2011(2):82-86
[5]欧阳高奇,颜颖.风景名胜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风景名胜区内村庄为例[J].中国园林,2009(1)
[6]丁金华,陈雅珺,胡中慧.低碳旅游需求视角下的乡村景观更新规划——以黎里镇朱家湾村
为例[J].规划师,2016(1):51-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