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学复习资料
中医辩证学重点-免费
中医辩证学重点-免费中医辨证学重点六经辨证1. 太阳病证以浮脉、头项疼痛、恶寒发热为主要变现。
病因病机是风寒袭表,营卫不和,性质为表寒证。
2. ①.太阳中风: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脉浮→中风表虚证因卫失固密,营阴外泄,以汗出,脉浮缓为诊断要点,治疗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汤。
②.太阳伤寒:发热恶寒,头项疼痛,脉浮→伤寒表实证因卫闭营郁,以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诊断要点,治疗以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麻黄汤。
3. 太阳中风兼证:项背强儿儿用桂枝汤加葛根汤;兼气逆作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发汗太过,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②.小青龙汤:共为表里同治,均有无汗发热,恶寒,身疼痛→外受寒邪,内停水饮而见咳嗽喘息,痰多质稀,面部青黑,水滑苔,脉弦或浮紧。
6. 喘的辨别:小青龙汤的喘是外寒里饮所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固外邪束表,肺气上逆;麻黄汤的伤寒表实,发热,无汗之喘。
7. 太阳表郁症状表现:发热外寒,面色红,身痒;或发热恶寒,形似疟一日再发;或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8. 热多寒少症见: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表郁少重);桂枝二麻黄汤方(表郁更轻);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表寒内热)。
9. ①.太阳蓄水:发热恶寒,小便不利,消渴,烦渴,甚者水入则吐,下肢水肿,脉浮或脉数;行气行水,解表散邪→五苓散方。
②.小便不利:①.缺水→饮水后症状减轻;②.蓄水→饮水后不减。
③.消渴:①.蓄水证→饮不解渴;②.糖尿病→三多一少;③.热证的口渴→喜冷饮,饮水后减缓。
④.下利:①.热利→口渴;②.寒利:肾阳虚→口渴;脾阳虚→口不渴。
10. 太阳蓄血:发狂,如狂,少腹急结,或硬满,发黄,小便自利,脉浮结。
→核桃承气汤(轻症),抵挡汤(重症)。
11. 阳明无形邪热证:无形邪热炽盛,而无肠中燥屎结聚。
证型病机身主证治鉴热心烦清热法别点栀子鼓汤证热郁胸隔烦虚不眠,心中懊恼宣郁病在上焦白虎加人参汤阳明燥热,津气两伤渴饮汗出,背微恶寒,脉洪养阴益气病在中焦猪苓汤阴虚水热互结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脉浮育阴利水病在下焦12. 白虎汤与桂枝汤辨别:阳明病之发热是里热向外蒸腾,必与不恶寒同时并见;太阳病因邪烦太阳,营卫失和,见翕翕发热,必见恶寒。
中医内科鉴别诊断重点复习题大全(doc 9页)
中医内科鉴别诊断重点复习题大全(doc 9页)01、阳黄与阴黄的鉴别?加急黄。
阳黄为湿热蕴蒸所致;急黄为热毒壅盛,内陷心包所致;阴黄为寒湿困脾,阳气不宣所致。
在病性上,阳黄、急黄为实热证,阴黄为虚寒证。
在病势上,急黄病程短,最为凶险;阳黄病情较急,病程较短;阴黄病势较缓,病程较长。
在颜色上,急黄其色如金;阳黄其色鲜明,阴黄色泽晦暗或如烟熏,且三者的伴随症状也有所不同。
02、眩晕与中风的鉴别诊断?眩晕仅是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以仆倒。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者不经昏仆,仅以喎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03、眩晕与厥证鉴别?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眩晕仆倒的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04、眩晕与痫证鉴别?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
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05、中风与口僻鉴别?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
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06、中风与厥证鉴别?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中医学复习宝典(辨证)
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第一节八纲辩证——概括性辩证纲领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病位- 表证、里证;病性- 寒证、热证;邪正胜衰- 实证、虚证;类别- 阳证、阴证一、表里先治表证,再治里证1、概念:皮毛、肌腠——表;脏腑——里2、意义:辨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病势趋向3、表证:特点:急短浅——感冒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见头身痛、鼻塞、咳嗽等症治法:发汗解表病因:外感六淫4、里证:特点:缓长舌改变脉象不浮表现: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病因:表证入里,邪直入脏腑5、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6、表里的关系:表里同病:同在一人身上出现表里转化:由表入里→病势加重;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二、寒热1、意义:辨性→阴阳盛衰2、目的:提供治疗依据。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3、寒证: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退的证候临床表现:恶寒或畏寒喜暖,淡口不渴,面色苍白,肢冷倦卧, 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脉迟。
机理:外感寒邪,或内伤久病,耗伤阳气,阴寒偏盛致治法:温以祛寒。
4、热证:感受热邪,或阳盛阴伤——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机理:外感热邪,或素体阳盛,或寒邪入里化热,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蓄积为热,而使体内阳热过盛治法:清热泻火6、寒热关系(1)寒热错杂:二证同时并存。
表现为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
(2)寒热转化:由寒转热、由热转寒。
(3)寒热真假:治病求本①真热假寒: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而表现一些假寒现象临床表现:里热炽盛+肢冷、脉沉等②真寒假热:阴寒内盛,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临床表现:里寒极重+身热、面红等热象三、虚实1、概括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
中医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doc
中医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重痛——疼痛专著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空痛一一气血精血亏虚。
掣痛一经脉失部病源诊断的专著养,多与肝有关。
酸痛一一疼痛而有酸望神内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头痛连项一一太阳经,两侧头痛一一少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阳经,前额痛一一阳明经,巅顶痛一一预后好失神:止气已伤,脏腑功能衰厥阴经。
真心痛一一胸痛彻背如针刺刀败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绞,面色青紫,脉微欲绝。
头晕:有晕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脏腑精眩之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
肝阳上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亢一晕眩伴见头胀,耳鸣,腰膝酸软,阳外越颜曲烘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血亏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每因劳累加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革为精气内虚,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所致21、弱脉极软而沉细,主病: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虚22、濡脉浮而细软,如絮浮水主诸虚,又主湿,凡气虚,自汗,身倦乏力,短气等可见濡25、促脉数而一止,止无定数主阳盛热实26、结脉:缓而一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阴寒凝滞,心阳被抑多见于气结、血瘀、寒痰、饮食停滞、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亡阴亡鉴别表:病因辨证,是运用病因学的基本理论,综合分析各种病因侵入人体所致疾病各种证候的辨证方法(一)风淫证候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
1、风邪侵表:发热恶寒、汗出、鼻塞或喷嚏,咳嗽,咽喉痒或痛,苔薄白,脉浮缓2、风客肌肤:皮肤瘙痒,或起丘疹,或起风团,此起彼伏,游走不定3、风袭经络:颜面麻木仁,口眼歪斜,病色:善色一五色有异常但光明润泽恶色一枯槁、晦暗、暴露五色主病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黄色主虚证、湿证,口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淡口无华—气血不足,恍白一阳虚水泛,苍白一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或大失血证。
中医诊断复习题
中医诊断复习题中医诊断复习题中医诊断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的脉象、舌苔、面色、声音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疾病的病机和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综合性要求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下面是一些中医诊断的复习题,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根据患者的面色,可以判断出以下哪种病证?A. 脾胃虚弱B. 血虚C. 气滞D. 寒湿困脾2. 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舌质淡白,脉象沉迟,下述哪种中药最适合?A. 当归B. 人参C. 陈皮D. 丹参3. 患者出现面色红赤,舌质红绛,脉象滑数,下述哪种中药最适合?A. 白芍B. 黄连C. 石膏D. 大黄4. 患者出现面色黄,舌苔黄腻,脉象弦滑,下述哪种中药最适合?A. 黄芩B. 黄连C. 黄柏D. 黄耆5. 患者出现面色青紫,舌质紫暗,脉象涩弦,下述哪种中药最适合?A. 紫苏B. 紫草C. 紫菀D. 紫河车6. 患者出现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脉象细弱,下述哪种中药最适合?A. 人参B. 黄芪C. 白术D. 丹参7. 患者出现面色青灰,舌苔白腻,脉象滑数,下述哪种中药最适合?A. 黄芩B. 石膏C. 陈皮D. 大黄8. 患者出现面色淡白,舌质淡白,脉象沉迟,下述哪种中药最适合?A. 当归B. 人参C. 陈皮D. 丹参9. 患者出现面色红赤,舌质红绛,脉象滑数,下述哪种中药最适合?A. 白芍B. 黄连C. 石膏D. 大黄10. 患者出现面色黄,舌苔黄腻,脉象弦滑,下述哪种中药最适合?A. 黄芩B. 黄连C. 黄柏D. 黄耆以上是一些中医诊断的复习题,通过对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出他们的病机和病因,然后再针对性地选择中药进行治疗。
中医诊断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机和病因,并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希望大家通过复习题的练习,能够加深对中医诊断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中医辨证学考试题及答案
中医辨证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辨证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下列哪项不是中医辨证学的研究内容?A. 中医辨证的原则和方法B. 中医辨证学的分类和发展历程C. 中医辨证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D. 中医辨证学与西医辨证学的比较研究答案:D2. 关于中医辨证的基本原则,下列哪项表述是正确的?A. 辨证以病机为中心,辨证的目的是找出病因B. 辨证工作只需从病人的症状入手即可C. 辨证应该以饮食调养为基础D. 辨证要全面准确,综合分析病因、病机、症状等因素答案:D3. 辨证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其中之一?A. 望诊B. 闻诊C. 切诊D. 问诊答案:B4.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辨证学的分类?A. 典型病证辨析B. 中医养生辨证C. 中医体质辨证D. 中医四诊合参辨证答案:B5. 中医辨证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其中之一?A. 望、闻、问、切四诊法的确立B. 剖研体证学说的形成C. 中医辨证学与现代科学的结合D. 辨证论治理论的创立答案:C二、判断题1. 中医辨证学的研究内容只包括中医辨证的原则和方法。
A. 对B. 错答案:B2. 中医辨证的目的是找出病机和病因。
A. 对B. 错答案:A3. 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是中医辨证的主要方法。
A. 对B. 错答案:A4. 中医辨证学的分类包括典型病证辨析、中医体质辨证和中医四诊合参辨证等。
A. 对B. 错答案:A5. 辨证论治理论的创立是中医辨证学的发展历程的一部分。
A. 对B. 错答案:A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中医辨证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方法。
答:中医辨证学研究内容包括中医辨证的原则和方法、中医辨证的分类和发展历程、以及中医辨证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等。
主要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病症表现来进行辨证。
这些方法综合分析病人的病因、病机、症状等因素,以达到全面准确的辨证目的。
中医辨证学
八纲辨证(纲领证)、病性辨证(基础证)、脏腑辨证(具体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第七章、八纲辨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八纲辨证: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
表里(病变部位)、寒热(病变性质)、虚实(邪正斗争)、阴阳(病证类别)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
外邪侵犯肌表,病位浅 => 表证病在脏腑,病位深 => 里证(一)表证(寒热并见!)表证: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二、寒热辨证(发热≠热证!恶寒(畏寒)≠寒证!)热寒阳邪侵袭 => 阳气偏盛 => 阳盛则热阴邪致病 => 阴气偏盛 => 阴盛则寒阴液亏损 => 阴不制阳 => 阴虚则热阳气亏损 => 阴寒内盛 => 阳虚则寒(一)寒证寒证: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外感阴寒邪气,内伤久病伤阳,过服生冷寒凉 => 寒证特点:症状:冷——恶寒,畏寒,冷痛,喜暖,肢冷,脉紧稀——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淡——口淡,面色白,舌淡,苔白润——苔润,口不渴静——脉迟,蜷卧病位:(二)热证热证: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外感火热阳邪,过服辛辣温热,机体阳气过盛,久病阴液耗损 => 热证特点:症状:热——发热,恶热,喜冷稠——痰、涕稠,小便短深——痰黄,面赤,涕黄,小便黄,舌红,苔黄燥——苔燥少津,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动——脉数,烦躁不宁病位:三、虚实辨证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实),精气夺则虚(正气不足)”;“虚实者,有余不足也”实证: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那么: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开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开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病症、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那么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区分。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脱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2)肾阴虚证与肾精缺乏证的鉴别。
第六节辨腑病证候1、各照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病因、常见病症、体征、证型。
2、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胃热炽盛证、寒饮停胃证、寒滞胃肠证、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虫积肠道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依据。
中医诊断复习要点.doc
中医诊断学绪论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询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屮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其为精当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吋珍《濒湖脉学》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一、市察内外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辨证求因病证结合,以证为主三、四诊合参四诊并重,不可偏废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木方法望一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闻一听声音、嗅气味问一询问冇关疾病的情况切一诊脉和按诊(-)八纲(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辨证的方法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第一章望诊一、望神(一)望神的含义:神是人体牛命活动的总称广义一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一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二)望神的要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形态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而色:而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意义: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活动迟钝、H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新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额红如妆两FI:冃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鉤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粘: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蝎,阴阳即将离决二、望面色(一)常色与病色1、常色:健康人而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一有胃气,有神气(1)主色一面色、肤色一牛不变的色泽(2)客色一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而色常色2、病色⑴五色善恶顺逆善色一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恶色一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廣乏,脏腑楮神衰败,不能上荣于而,“气不至”,预后较差(二)五色主病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一阴寒内盛而色青灰,口唇青紫一心阳虚衰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一心阳暴脱眉间、盾周青灰一小儿惊风2、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实热:满脸通红、目赤虚热:午后额红戴阳证:面红如妆3、黄色主虚证、湿证虚证:脾虚一黄胖(黄而虚浮)血虚一萎黄(淡黄枯槁无光)黄疸:阳黄一黄而鲜明如橘子阴黄一黄而晦暗如烟熏4、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淡白无华一气血不足恍白一阳虚水泛苍白一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大失血证5、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肾虚:阳虚一面黑暗淡阴虚一黑而干焦水饮:眼眶黑瘀血:熬黑,肌肤甲错三、望头颈五官九窍(一)望头面凶门高突「'冈填” 一多属实证、热证下陷:“凶陷”一多属虚证迟闭、不闭:“解颅”一肾气不足(二)望颈项瘗瘤一颈前颌下结喉Z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辨证学复习资料.docx
1、症、证、病、辨证、辨病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症:症状和体征统称为症状,简称症。
症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证: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做的病理概括。
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的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病:在病因作用下,机体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全部演变过程。
辨证:屮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所属“证” 作出判断,提出证名的思维过程。
辨病:又称诊病,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 提出病名的思维过程。
证比症深刻,比病具体,是对疾病本质的反应「'病”和“证”的确定,均是以“症”为主要依据;证是疾病瞬间的症状总和,是信息群,而病是症状和证候的主体,是一种状态, 也是一个过程,同一“证”可见于多种“病”,而同一“病”的全过程和不同的邪正斗争形式,又可反应为不同的“证”。
只有辨证是不够的,辨证的同吋应追求辨病,将辨病和辨证结合起來,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前提下,辨证才是比较准确的。
2、常用的辨证方法的特点及关系(1)八纲辨证特点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运用八纲辨证可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纲领性证候。
它们之I、可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如辨别表里必须与寒热虚实联系,辨别虚实又必须与表里寒热联系。
此外还有表证入里、里证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虚实互变以及寒热真假等。
这样才可以找出疾病的关键,认识疾病的本质,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
⑵病因辨证特点病因辨证方法指运用病因学的基本理论,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主要有六淫、疫病、七情、饮食、劳倦以及外伤和虫兽所伤等,综合分析各种病因侵入人体所致病的各种证候,推求病人之病因所在,从而给治疗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方法。
这一辨证方法即“审证求因”或“辨证求因”。
⑶气血津液病辨证特点气血津液病辨证是根据气血津液的相关理论,分析四诊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判断为某种证候的辨证方法。
中医内科鉴别诊断重点复习题大全(doc 9页)
中医内科鉴别诊断重点复习题大全(doc 9页)01、阳黄与阴黄的鉴别?加急黄。
阳黄为湿热蕴蒸所致;急黄为热毒壅盛,内陷心包所致;阴黄为寒湿困脾,阳气不宣所致。
在病性上,阳黄、急黄为实热证,阴黄为虚寒证。
在病势上,急黄病程短,最为凶险;阳黄病情较急,病程较短;阴黄病势较缓,病程较长。
在颜色上,急黄其色如金;阳黄其色鲜明,阴黄色泽晦暗或如烟熏,且三者的伴随症状也有所不同。
02、眩晕与中风的鉴别诊断?眩晕仅是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以仆倒。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者不经昏仆,仅以喎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03、眩晕与厥证鉴别?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眩晕仆倒的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04、眩晕与痫证鉴别?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
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05、中风与口僻鉴别?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
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06、中风与厥证鉴别?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中医全科主治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总论中医诊断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诊察疾病,辨别证候的一门学科诊断、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症---即症状(患者个人感受)和体征(那个观察所得)的总称,是疾病过程表现个别、孤立的现象病---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抗争所引起机体阴阳失调、生理功能失常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第二章四诊:第一节问诊《十问歌》(明·张景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恶风:遇风觉冷,避之可缓恶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不减——外邪侵袭,卫阳被遏畏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缓解——阳气不足,失去温煦寒热症状有四个证型(一)恶寒发热——是表证的特征,多见于外感表证机理:卫阳被遏不能达于肌表则恶寒,邪正相争则发热1、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表实证2、外感风热--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3、伤风表证--发热轻,恶风自汗---太阳中风证(二)但寒不热——只怕冷而不发热,有虚实之分,里寒症新病恶寒--实寒(新病)--里实寒证久病畏寒--虚寒(久病)--里虚寒证(三)但热不寒——只发热不怕冷,见于里热证,根据发热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壮热:持续高热39以上,属里实热证,见满面通红、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证潮热:发热象潮水一样有定时,有一定的规律日晡潮热:热势较高,日晡热甚,兼见腹胀、便秘属阳明腑实证骨蒸潮热:午后或夜间发热,兼见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属阴虚火旺湿温潮热:午后发热明显,身热不扬,兼头身困重,属湿郁热蒸淤血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兼见肌肤甲错,舌有瘀斑瘀点,属淤血积久,郁而化热微热:体温在37-38之间,直觉发热。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辨证
营分证辨证
总结词
以烦躁不安、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 为主要表现。
详细描述
营分证是营分功能失调的一种病理变化,多 由热邪内陷或阴虚火旺所致。其症状主要表 现为烦躁不安、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等。治疗原则为清营解毒,养阴透热。
血分证辨证
总结词
以出血、神志不清、舌质绛紫、脉细数或芤 等为主要表现。
总结词
总结词
阳证多见于外感热病初期或体质壮实者,病情较重; 阴证多见于久病或体质虚弱者,病情较轻。阳证易转
化为阴证,阴证易转化为阳证。
详细描述
判断疾病预后
CHAPTER
03
脏腑辨证
心与小肠辨证
总结词
心主血脉,主神明,小肠主化物,主液
详细描述
心与小肠相互表里,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小肠主化物,吸收水谷精微,参 与水液代谢,同时也与心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状态。心火旺盛时可能出现口舌生疮、失眠等症状,小肠实热时可 能出现尿血、尿道涩痛等症状。
详细描述
卫分证是卫气功能失调的一种病理变化, 多由外感风寒、风热之邪所致。其症状主 要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 口微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等。治疗原 则为解表散邪,宣肺止咳。
气分证辨证
总结词
以高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主要表现。
详细描述
气分证是气分功能失调的一种病理变化,多由外感热邪或湿热内蕴所致。其症状主要表 现为高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治疗原则为清热泻火,利
阳明病辨证
阳明病是热邪炽盛的阶段,表现为高热、汗出、口渴、脉洪 大等。
阳明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泻火,代表方剂有白虎汤、承气汤 等。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全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全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创辨证论治理论,奠定诊断学基础5、《中藏经》—华佗诊病学术经验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对传染病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作出诊断8、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9、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10、施发《察病指南》是诊法专著11、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象12、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3、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14、元朝敖氏《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15、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16、陈修园《医学实在易》17、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18、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法则中医诊断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诊察疾病,辨别证候的一门学科诊断、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症---即症状(患者个人感受)和体征(那个观察所得)的总称,是疾病过程表现个别、孤立的现象病---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抗争所引起机体阴阳失调、生理功能失常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基本原则:审察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第二章四诊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目光、神志、面色、形态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二、望面色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色与泽的关系色与泽,又称“气色”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四)常色与病色1、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常色2 五色主病青主寒瘀痛经风戴阳证—面色苍白,却时而面红如妆,嫩红带白,游走不定,赤热虚实妆戴阳多为虚阳外越,此为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黄主脾虚湿黄疸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白寒阳虚气血脱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黑寒肾虚饮痛瘀疳积—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腹大青筋恍白──白而虚浮带水气--阳虚不能气化水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大失血证黧黑—黑中带黄—脾肾阳虚黑而黯淡—阳虚黑而干焦---阴虚眼眶黑---水饮三、望形体桶状胸—痰饮,或肾不纳气扁平胸---肺肾阴虚,气阴两虚单腹肿大,四肢反瘦---肝郁或脾虚,气滞水停血瘀四、望头颈五官九窍(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1、头形过小──囟门早闭过大──先天性脑积水均属先天性发育不良,多伴智力不全(肾精亏虚)2、囟门高突:“囟填”──多属实证、热证下陷:“囟陷”──多属虚证迟闭、不闭:“解颅”──肾气不足3、面肿──水肿:●阳水:快,头面部先肿●阴水:慢,下肢腹部先肿抱头火丹---焮红肿胀,色如涂丹,压之褪色,伴有疼痛──火毒邪热上攻大头瘟—头肿大如斗,面目肿盛,目不能开5、腮肿:耳下肿痛──感受时邪热毒●痄腮---腮部突然肿起,面赤咽痛,或兼耳聋---温毒证●发颐—颧骨之下,腮颌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发疽肿起—少阳,阳明经毒热上攻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基础理论 复习资料
1百骸5.证 6.辨证论治7.同病异治 8.异病同治 9.五脏一体观 10.形神一体观3.骸,泛指骨骼。
百骸,指全身骨骼。
6.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7.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8.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的五个生理系统,是完整统一的整体。
10.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
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
6.阴阳10.阴阳交感13.阴阳互根14.阴阳互藏15.阴阳自和16.中和17.阴阳消长18.阴平阳秘19.阴阳转化20.重阴必阳21.重阳必阴22.阳胜则阴病23.阴胜则阳病24.阳病治阴25.阴病治阳26.阴中求阳27.阳中求阴28.阴损及阳29.阳损及阴30.五行36.五体38.五行相生39.五行相克40.五行制化41.五行胜复42.五行相乘43.五行相侮44.五行学说50.母病及子51.子病犯母52.虚则补其母53.实则泻其子54.滋水涵木55.益火补土56.培土生金57.金水相生58.抑强扶弱59.抑木扶土60.培土制水61.佐金平木62.泻南补北6.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既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10.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13.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基础中医学资料:辨证
八纲辨证气血津夜辨证1气虚元气虚神疲乏力;宗气虚气短息弱,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脉虚;卫气虚自汗易感冒心气虚:心悸、怔忡、胸闷肺气虚:咳喘无力、易于感冒、痰白清稀脾气虚:食少腹胀便澹肾气虚:二便、胎元、精关、经带不固,呼多吸少2血虚(一黄五白加病位)面色萎黄五白:面色、唇、睑、龈、甲淡白无华+脉细无力头目失养,头晕眼花;筋失所养,手足麻木;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冲任不足月经少、闭经心血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血虚证肝血虚(筋脉目爪失养+血虚证)头晕目眩,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视物模糊或夜盲,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润动,或见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舌淡,脉细3阴虚瘦-形体消瘦;红-颗红,唇红,舌红少苔;热-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骨蒸劳热,盗汗;干一口燥咽干,便秘澳黄,舌苔少津;数-脉细数心阴虚:心血虚(心T季怔忡)+阴虚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阴虚内热肝阴虚:(头目筋脉肝络失于滋润,阴虚内热)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胸胁灼痛,手足蠕动,脉弦肾阴虚: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女子经少、闭经或见崩漏4阳虚气虚自汗,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寒象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便清,面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心阳虚:心悸怔忡,胸闷或胸痛,脉弱或结代,+阳虚证•脾阳虚:寒象+纳少腹胀,大便稀清+腹痛喜温喜按、•肾阳虚:性机能减退阳痿、宫寒不孕腰膝酸冷,形寒肢冷,下肢为甚等虚寒之象脏腑辨证心病辨证生理功能•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1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2心主神明,为人体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A心病的常见症状1心脏本身:心悸、怔忡、心痛、胸闷;2血:面色无华、暗晦;3神志: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躁狂、神昏、神识错乱;4舌:舌尖红、绛、起刺、舌疮;5脉:细微、结代或促B小肠病的常见症状1泌别清浊:大便失调、小便短赤;2坠入阴囊:疝气。
中医辨证复习要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中医辨证复习要点总结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辨证的相关概念一、四诊望:(一)形;(二)神。
例子:(一)喜问喜按的解释;(二)蜷卧的原因;(三)面色发白的原因(一个)。
趣话:一眼便知患者来自何方。
结论:望诊应细致入微,并且可以通过看到的信息分析病情。
闻:(一)听声音例子:1、实喘(体质壮实);2、虚喘(皇帝);3、张仲景: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二)嗅气味例子:1、烂苹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氨味尿毒症趣话:陈茂蒙与病人的故事。
问:注意方法。
切:(一)脉诊;(二)腹诊。
1/ 4二、症(一)症状病人主观感受(二)体征医生客观体察三、证(一)古代:同症,表现。
(二)现代:1、病机学概念;2、现象,表现。
四、病(一)病因+人体产生作用症状、体征。
(二)一病分可分数证(n0)第二节辨证分析方法一、定性(一)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二)定性的复杂性:并非单纯的某一性质。
1、寒热并见:老袁诊所员工案 2、虚实并见:同上 3、表里同病:治则 4、阴阳交错:泰安二、定位(一)脏腑(二)经络(三)六经(四)三焦(五)卫气营血三、定因(一)陈无择: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笼统)张仲景: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二)病因:---------------------------------------------------------------最新资料推荐------------------------------------------------------ (一)客观存在;(二)归纳:风热感冒不一定是感受热邪(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插曲:对于虚邪贼风的认识:牛皋与金兀术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症、证、病、辨证、辨病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症:症状和体征统称为症状,简称症。
症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证: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做的病理概括。
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的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病:在病因作用下,机体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全部演变过程。
辨证: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所属“证”作出判断,提出证名的思维过程。
辨病:又称诊病,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提出病名的思维过程。
证比症深刻,比病具体,是对疾病本质的反应;“病”和“证”的确定,均是以“症”为主要依据;证是疾病瞬间的症状总和,是信息群,而病是症状和证候的主体,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同一“证”可见于多种“病”,而同一“病”的全过程和不同的邪正斗争形式,又可反应为不同的“证”。
只有辨证是不够的,辨证的同时应追求辨病,将辨病和辨证结合起来,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前提下,辨证才是比较准确的。
2、常用的辨证方法的特点及关系(1)八纲辨证特点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运用八纲辨证可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纲领性证候。
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如辨别表里必须与寒热虚实联系,辨别虚实又必须与表里寒热联系。
此外还有表证入里、里证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虚实互变以及寒热真假等。
这样才可以找出疾病的关键,认识疾病的本质,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
(2)病因辨证特点病因辨证方法指运用病因学的基本理论,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主要有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以及外伤和虫兽所伤等,综合分析各种病因侵入人体所致病的各种证候,推求病人之病因所在,从而给治疗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方法。
这一辨证方法即“审证求因”或“辨证求因”。
(3)气血津液病辨证特点气血津液病辨证是根据气血津液的相关理论,分析四诊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判断为某种证候的辨证方法。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成和作用的发挥,与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密切关系,而脏腑生理功能的维持,又依赖于气血津液的滋养和推动。
因此气血津液的病变与脏腑病变密切相关,二者相互补充。
(4)脏腑辨证特点脏腑辨证法是利用四诊的方法及八纲辨证的原则,结合脏腑经络的理论,进行辨证而判断病变的脏腑和所患何证,凡见到哪一脏腑功能失常的症状表现,即可确定病在何脏何腑。
但由于脏腑之间及脏腑与各组织器官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进行脏腑辨证时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注意脏腑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全面正确地做出诊断。
(5)辨经络病证特点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不能发挥其卫外作用及濡养调节功能时,病邪就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
反之,如果内腑发生病变,同样也可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
每一经络均有其循行部位、所连脏腑,因此,经络能够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根据这些证候,有助于推断疾病发生于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和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时应注意当一症状发生于同一部位,而必须推求是某脏、某腑或某一经脉的特发病变时,当从同时出现的若干症状,或者是先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来对照经与经之间的关系,以及经脉与脏腑之间的络属关系,才能辨清每一症状是属于某经的病变,从而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
(6)辨伤寒六经病证方法六经即太阴、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它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根据人体体质的强弱、气候因素和地理环境以及病因属性、脉症表现、病势的进退缓急,将外感病及杂病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讨论病变的部位、性质、病势、证候特点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六经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六经病证既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临床反映,而脏腑经络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一经的病变,常会涉及到另一经,从而出现相互传变,或为合病,或为并病等。
六经病证的传变规律大多由表入里,由实而虚,但在正复邪衰的情况下亦可由里达表,由虚转实。
一般来说,阳证大多从太阳开始,然后传人阳明、少阳,如正气不足,亦可传及三阴;阴证大多从太阴开始,然后传人少阴、厥阴,但亦有邪气直中三阴的。
疾病的传变与病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治疗的恰当与否、护理调适好坏均有关系。
(7)辨温病卫气营血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运用脏腑理论,将外感温热病按其发展过程的深浅轻重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温热病邪从口鼻而入,由卫及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这是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但因感邪性质的差异,病人体质的不同及治疗的恰当与否,其传变规律又非一成不变,也有初起即见气分证,或卫气同病,或气营同病者。
(8)辨温病三焦证方法三焦病证归纳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阶段。
三焦病变的传变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受病机体抵抗力的强弱,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开始,可向中焦阳明传变,致胃热亢盛或热结肠腑,亦可传入心包,中焦病证不愈,则多传入下焦肝肾。
以上八种辨证方法各有侧重,应用范围又有区别,但都以八纲辨证为总纲,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是对八纲辨证的进一步深化,主要是从病因跟病性两方面来深化的,而其他的五个辨证方法,又是对前边两种辨证方法的深化,主要是在病位方面进一步深化。
从这几个辨证方法的发展情况来看,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对前一种方法的继承和深化发展,来丰富医家诊断的手段和准确性,从而提高诊断的效率3、表虚证存在吗?如何理解所谓的表虚证?不存在表虚证,表虚证本质属实,而非虚。
表虚证是指风邪侵袭太阳经,以致卫强营弱,表现出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的证候,又称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表虚证中的虚是个相对概念,相对于表实证而言,并非真虚。
从以下方面分析(1)病机:表虚证的病机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所谓卫强,指风邪袭表,卫气浮盛于外与邪相争而呈发热亢奋的现象;所谓营弱,非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指卫气受邪,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权,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
(2)脉象:脉缓,非指脉来一息不足四至,而是指脉来怠缓迟纵之象。
寒邪凝滞阳气,阳气失于温散,故脉象迟缓;若寒邪剧烈,与正气相搏,以致脉道紧而拘急则见紧脉。
故寒轻则脉缓,寒重则脉紧。
所以,浮缓脉并不能体现因虚致病。
(3)以方测证,仲景治太阳表虚证的治法为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桂枝汤可解表,可调和,以调和来解肌,并未见补寓于其中。
虚者补之,未见补之,则说明桂枝汤证不是虚证。
4、举例说明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凡病表证,表邪不解,内传入里,称为表邪入里。
多因机体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误治/失治等因素所致。
例如,凡病表证,本有恶寒发热,若恶寒自罢,不恶寒而反恶热,并见渴饮、舌红苔黄、尿赤等症,便是表邪入里的证候。
(2)里邪出表:某些里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称为里邪出表。
多因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邪能力增强而成。
例如,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而发热汗出,或见痧,或出疹点,是病邪由里达表的证候。
病邪入里表示病势加重,里邪出表反映邪有去路,病势减轻,掌握表里出入的变化,对于推断疾病的发展转归,有重要意义。
5、如何理解虚实证的转化?疾病的过程往往是邪正斗争的过程。
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虚实的变化。
在疾病的过程中,有些本来是实证,由于病邪久留,损伤正气,而转化为虚证;有些由于正虚,脏腑功能失常,而致痰、食、血、水等凝结阻滞为患,成为因虚致实。
例如高热、口渴、汗出、脉大之实热证,因治疗不当,日久不愈,导致津气耗损,而见肌肉消瘦,面色枯白,不欲饮食,虚羸少气,舌上少苔或光净无苔,脉细无力等,证由实转虚。
又如病本心脾气虚,见心悸气短,久治不愈,突然心痛不止,这是气虚血瘀,心脉痹阻所致。
虚证已转变为实证,治当活血去瘀止痛。
6、症、证规范化研究内容(举例说明)(1)症的规范化研究:1.症状术语规范。
这种规范主要是指含义相同、表述各异症状的规范。
例如,与纳呆意思相同的症状至少有纳差、胃纳减少、纳少、食纳减少、纳谷减少、胃纳不佳、胃纳欠佳、少食、食欲减退等;而腰膝酸软则有腰酸膝软、腰酸腿软、腰腿酸软等症状与之相类。
因此,中医辨证规范研究理应顺便解决这个问题。
即通过对词义相同或相近症状的整理归类,统一、减少或简化它们的称谓,进而为其他方面的辨证规范铺平道路。
2.症状之间逻辑关系规范。
(1)复合症状的规范(2)起注释作用症状的规范(3)极端症状的规范(4)对有鉴别诊断意义“症状”的确认3.症状体征分级规范。
中医辨证规范研究应当明确选定病证所属症状的分级方法;明确所选疾病中医各证的症状分级;明确病证各级症状的具体构成。
在逻辑判断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和数据挖掘等方法加以论证,并进行必要的修正。
4.症状体征测量方法规范。
(1)症状体征的量化分级:对中医症状轻重程度的量化普遍分为轻、中、重度三级,加上正常,实为四级。
运用通用量表对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评定。
编写有中医特色的症状评定量表如VAS量表和PRO(2)量化术语的规范(3)舌象和脉象诊断的客观化和标准化(2)证的规范化研究:《中医医学百科》证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和体征,对于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各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整体体质反应特征与周围环境之间,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系发生紊乱的综合表现)7、证的诊断标准的模式①探求病因→②落实病位→③分析病性→④审度病势→⑤判断病情→⑥阐释病机→⑦确定证名1,探求病因即探求病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辩证的主要内容。
任何病证都可寻求其发病的原因,一般可通过问诊,直接询问发病时的各种因素。
但有些病因不能直接获得,故对病因的探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审证求因,即从对病情资料的分析来探求病证之因。
2,落实病位即确定病证发生所在的部位。
病位不仅要落实在脏腑等具体部位上,而且应该结合生理病理变化来探求病位之所在,如心气虚证、脾阳虚证等,其中心气、脾阳均可理解为病位;另外,病证传变的层次也可视作病位,如表与里是病位,卫、气、营、血也是病位。
3,分析病性即分清病证性质。
在外感病证中,寒热属性常可揭示邪气的性质;在内伤杂病证中,则常揭示体内阴阳盛衰的变化。
机体处于虚弱、衰退、不足状态,抗病能力低下者,可定性为虚;凡机体处于亢盛、有余、兴奋状态,邪正交争剧烈者,可定性为实。
除寒热、虚实之外,还要注意其错杂与真假。
4,审度病势即分析病证发展演变的趋势。
目的在于从整体动态的思维中,推测预后和转归,要注意将病证特点、患者体质、病邪性质、感邪轻重、治疗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