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及未来的眼光看发展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育, 特别在素质 教育 中占有特 别重要 的地位 和作用 。
2 确定学 生在 历史学 习过程 中的主体 地位
学习、 主动学 习, 特 别是形 成历史 思维定 势 , 以历 史 的眼光看 待 事物 与分析事物 , 从而形 成科学 的、 完整 的历史思 维链 。 日
注重激发 学生 的主体 意识 ,这是提 高学生素 质的重要 途 新 月异 ,渐进践行历 史知识的积 累与运用 辩证 唯物 主义历史 让学生在开 放式的学 习环境 中学 习, 让教师 成为学生 主动 径。 素质 教育的主体 性原则告诉我 们 , 要 在充分发挥教师 的主 观 。
导作 用下 , 广 泛地让学生 主动参与 , 积极思考 、 亲 自实践 ; 要 培 学 习的指导者和组 织者 ,明确教 学相长 ,重视 学生 的学 的过
见历 史在 中学教 育中具有举足轻 重的作用 。但 是升学 至上的 成 不是瞬问 的 , 而是有 着各 自的历 史渊源 。人 们常常需要 “ 以 错误 观念严重影 响了 中学历史教 学的发展 ,学生在教 学过程 史为鉴 ” , 通过借鉴历史 的经验 , 来 自我反 省 , 认 识 自我和 超越
增强 民族 的凝聚力 ,历史教育在构 建人的思想 品德方面 具有 学会 从更深更广 的角度去思考 问题。
重要 作用 。 历史课堂 教学是实施素 质教育的主渠道 之一 , 历史 4 求变创新 、 树立科 学的历史素质教 育观
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功能 ,
人 类创造的全部文化 , 都蕴含在历史 知识之 中。 要提 高中
素质教育是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教学过程便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它对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等各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也是衡量和评价教育过程质量的标准和依据。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过程的终极目的,是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但这种使命与学生自身的水平之间的矛盾和相对的差距,始终存在,所以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此,这种困恼才不断促进我们去改进教学过程,促进其发展,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动力。
有效的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应具备以下几个要求:遵循教学规律,实现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
在这里,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遵循教学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间接地去经验。
比如我们在学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节课时,学生是从书本上得到经过系统加工和删减的信息,间接了解1789—1814年的那段历史,信息量有限,而且会觉得枯燥,无非就是三个阶层和派别的上台、措施、下台,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覆亡。
如此史诗般的法国大革命不能给他们带来兴奋和共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是很沮丧的,所以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无效的。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作为基础。
他们不能回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那么用什么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战火与斗争的残酷性呢?必须创设情境,模拟情景,让他们获取“仿直接经验”。
狄更斯关于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代表作《双城记》(1859),讲述了法国贵族的荒淫残暴、人民群众的重重苦难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威力。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复 。为什么帝 罔辛义列强伴随各 国瓜分 和 意对学生不 良竞争心理的矫正 , 很多优秀生
~
作者单位 : 河南省沁阳市第二中学
使 教 和 学 产 生共 鸣 、 生 动 力 和 主 动 性 , 产 这 回答这个 问题? ” 复习巩固 、 堂/ i 时我 课 b ̄ l J
总之 , 要认 识到 实施素质 教育需 要一
既符合教育规律义符合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 采 用男 女分 组 、 级竞 赛 的形 式 , 才能形成 历史学 班 每次 按 个较 为长期 的实践过程 ,
获胜 的人 , 才是真正的强者。 对于那些考试 失败的学生 , 帮助他们找 出失败 的原因后 ,
合 作。现今 的国际竞争 , 是科技的竞争 ,
人才素质的较 。所以 , 作为历史教师教学 生学会创造 , 学会学习及做人 , 学会竞 争与
我会及时 帮他们调整 学习情 绪 , 增强对失
败 的心 那 承 受力 。
、
教 学 生 学会 创 造
租借 了我 国大 片的领土 , 不断扩 大势力 日益 密切 、 并 这就需要 2 世纪 的劳动者具有 1
创造是人类 的特征之一 , 是人类生存发 范围 , 步控制 了我 国的经济命 脉 , 逐 直到解 合作精神。教学 中, 我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
展的手段 , 由于当今社 会高科技的发展 , 放前夕 , 国仍然是一个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 的培养 , 我 我 例如课堂小测 时 , 我采用 的是抽查 国必 须从 劳动 密集 型转 向知识 密集 型社 会的国家呢?学生听后 , 群情激 昂 , 复仇 的 和 学 生 互 查 相 结 合 的 方 法 , 挥 学 生 的互 发
从我国语文课程的百年演进逻辑看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期待
从我国语文课程的百年演进逻辑看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期待一、概述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课程设置与演进始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价值。
从我国语文课程的百年演进历程来看,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反映国家教育政策、社会变迁以及文化观念变革的鲜活史册。
在这一历程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发展,无疑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力量。
百年间,我国语文课程经历了从传统的经史之学向现代文学教育的转型,再到当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这一过程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等都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指导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旨在通过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学素养、思维品质和文化传承能力等方面,培养具有全面素养的现代人。
这一价值期待不仅体现了对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
从我国语文课程的百年演进逻辑出发,深入探讨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期待,对于推动语文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简述我国语文课程百年演进的历史背景(1)20世纪初至1949年:我国语文课程的初创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的时期,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
语文课程内容以文言文为主,注重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2)1949年至1978年:我国语文课程的探索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课程进入了全面改革阶段。
1956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全国统一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是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的重要手段”的指导思想。
这一时期,语文课程内容以现代文为主,注重现代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3)1978年至2000年: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文课程进入了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展望教育改革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探讨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教育改革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都有着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改革。
以下将从中国和西方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回顾。
1. 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中国教育改革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中国教育改革的起点,这一制度的废除解放了思想,推动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和实践。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教育改革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需求。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规模普及教育,到改革开放后的素质教育和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国教育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2. 西方教育改革的历史西方教育改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这些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对西方教育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教会教育占据主导地位,但启蒙时期的教育改革推动了教育的民主化和普及化。
随着产业革命的到来,工业化国家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近代以来,西方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尽管教育改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
1. 教育资源不均衡在一些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
这导致了大量的教育机会差距,限制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
2. 教育内容和方式滞后当前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仍然较为传统,缺乏与时俱进的改革。
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
3. 评价体系不合理目前的评价体系过于侧重成绩和考试,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育改革的展望为了解决现有问题,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教育改革应朝着以下方向发展:1. 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提高公共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水平。
浅谈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趋势
浅谈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趋势摘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活动;我国古代自孔子时期就开始了教育的发展,随后而来的官学到私学,中国的教育发展同国外一样,先后经历了古代,近代以及现代的种种历程,这其中,有传承,有改变,也有新的发展;当今社会,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新的方式,不断变换的引导着教育发展多元化的趋势;本文旨在对教育发展历程的总结中,对于我国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式并提出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指出创新并且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也能更好的继承教育的发展,不断前进;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发展历程未来教育绪论当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风靡于而今世界的各个角落时,随其而来的是各个国家或者说整个社会对于科学技术以及信息化产业的一种深切关注,因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一种代表性的表现形式,而教育事业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一种前提条件,这样的社会境况对于它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会;传统意义上认为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的整个过程,也是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而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其涵义是根据一定社会或的要求,有、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等;①在我国,对于教育的关注,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潮流性的话题,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这就意味着,教育这一话题也随之有着深远的历史,随着文化的前进,不断地更新变革;近些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制度、体制、方式等多方面也在与时俱进;今天,我们能看到一些详细的,优质的教育方案,正是我们的教育成熟的结晶,当然这之中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的东西和要素,需要我们用很长的时间来完成这一在变化发展中前行的伟大事业;社会发展背景不同,各个区域的教育状况和形式也不尽然相同,以我国为实例,在我国古代,原本没有文字的产生,人们从远古时期的打猎,到刀耕火种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进步,不仅表现在劳动分工上,更重要的是,人们学会了,用文字去记录信息,也正是由于文字的出现,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因为要掌握文字和由文字保存下来的社会经验,就更加需要专门的指导和学习,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也就随之而起;一、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状况我国素来有“教育大国”的称号,孔夫子的名号已经响彻国内外,然而对于我国现今教育问题发展的局面,我们却要为此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无论是素质教育阶段还是大学教育都似乎进入到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愿意用习惯性的眼光来审视教育,认为教育之重在于“教”,所以“填鸭式教学”才得以成为普遍现象生存于传统的意识形态中;而当教育成为一种义务在大众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各种关于教育的言论便出现于社会舆论中;1、传统教育方式的发展状况当下,我国的课堂教学,从小学到大学,甚至是研究生,虽然一直在强调启发式、研究式,但实际上主要的还是灌输式占据主流,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的,课下是闲散的,造成了无所大收获的局面;纵观我国的教学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推广多年,但是传统教育模式,即填鸭式得教学模式或多或少的束缚了青年学生的创新型发展思维,大多数学生局限于传统思维的教条式发展,不懂得举一反三,不能够灵活运用,这种滞后性使我们的教育呈现一种完全的制度化,模式化,少了活力和动力,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存在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之路上的一个顽固的绊脚石;我国基础教育过程中,总是在追求教育教学质量,通过集中式教学,采用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教育办学质量,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自身的特质,忽略了素质教育的问题,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四十五分钟只有老师发挥光热的身影,却没有学生的发展空间,长此以往,在学生的世界中,会错误的认为老师会安排好一切,他们只是原封不动的将老师所教的东西复制到自己的笔记中,形成一种对老师的依赖,所以会出现很多这样的结果,比如,老师进行了一节课堂测验,只是将自己所讲的东西进行了一个形式的转变,即“换汤不换药”,可是学生却会茫然的不知所措,觉得老师没讲过,自己不会答;2、教育发展区域间不平衡以及“教育不公平”的问题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办学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同;而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也使得学生接受到的教育有所不同;虽然教育只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基于不公平入学条件毕业出来的学生,社会很难区分其真实水准,从而导致就业竞争的不公平;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似乎存在“品牌劣势”某沿海城市在举办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时,甚至打出“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谢绝入内”的标语,严重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还有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这势必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公;二、针对于我国的教育现状所需要做出的改变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在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也成了一个必然的趋势,教育改革开始在关注个人的自身价值以及全面发展的问题,并且在现代教育的影响下,传统教学的方式从教师指导和教学的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弊端,由此革新教学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被重视;1、针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出现是教育改革中一个很好的举措,我们可以在新教材中找到很多具有现实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并且会留给学生自主创新的空间,以此类练习来展示学生的思考创新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实际操作平台,使学生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以实践过程展现出来;这就尊重了学生,还给了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社会讲求的是全面的人才,这需要学生除了学习以外,还要能够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彰显自己的个性优点,这样既可以为服务于社会,同时可以使个人价值得到体现;新课标的改革也正好体现了这一点;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主体失去了前进的兴趣,那么向导说再多做再多都是徒劳,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应该给学生自由,尊重他们,学生之间由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会有参差不齐的水平,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老师不应该只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能否有效将老师所讲的内容消化;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才会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某方面上的突出能力显现出来,使学生受到鼓励,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才可得到加强;总而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教育改革中很关键的一步;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能否很好的交流也是教育改革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关键环节,课本上的东西往往只是一种范例,作为老师,应该运用一些技巧性的教学新方法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而学生,也应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无论是在课内外,都应扩大自己的视野,不让自己完全被课本所束缚,并且是否能将所学的东西运用的实际生活中也是学生是否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实践创新的一个能力的体现;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思多问,老师多启发多方式的解决学生思想中的疑难杂症,学生老师共同合作,整理经验,才会达到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得到“共赢”的结果;2、如何促进不同区域教育发展的协调性以及改变“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在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边远山区教育的投入力度,拉近地区教育的距离,使东、西部地区以及城乡之间教育经费的投入处于一个相对协调的状态,而在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中,这也是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帮助,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导致了教育投资内部结构的不合理,这就需要一定的调整,而且对于技术教育的投入也应有一定的力度,而不应该只是一味的增强高等教育的投入;三、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综合国力的较量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实力的较量;我们可以认知到,面对今天的信息化社会,创新型人才已经是未来教育事业发展所要培养的重要对象,创新对于任何一种事物或者机制来说,都是促使其历史车轮源源不断向前迈进的动力;1、发展创新型人才在世界上,经济实力的较量就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纵观世界上的各个发达国家以及综合能力强劲的大国,教育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长期任务;不能否认的是,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时期,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能够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只有当文化素质提高,科学技术实力增强,才能够在国际上的综合能力竞争中脱颖而出;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型人才正以前所未有的时代需求推进着国家的自主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说,创新型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品质;具备了这样一种品质,才能够有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才能构成创新型人才的强大精神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所以,发展和壮大教育事业就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必须做好的长期工作; 2、网络教育的发展以及多媒体的运用如今,站在时代前沿的我们这一代人正处于一个信息化突飞猛进的时代,网络教育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逐渐的也似乎成为了未来全球化形势下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们已经明确的认识到当人类进入网络教育时期,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组织形式以及教育的目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的,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必须得到转型;只有教学方式和受教育的对象的接收方式相吻合,孩子们才能够得到更大的收获,获得更好的教育;①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而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教育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近年来,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重视;由于多媒体能够形象、直观、大容量反映教学内容的特点,从而使课堂教学能够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真正切实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当前的生活中,我们已经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一些有关网络教育的知识,但我们所能认知到的只是局域性的,面对未来的世界,我们还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了解网络教育的深层体系,从而知道我们的教育走向一种具有时代性的方向中;3、发展现代教育,构建新型教学机构所谓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其中的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应对改革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时代的特点进行改革,使之顺应潮流;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做到培养出来的人具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素质,同时师资力量包括校长都要具有应对具有时代特征的同学的能力,课程和教材内容的设定更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特征;②对于现代教育来说,需要的是以个人的吸收能力为基础的,人不单单再是传统观念所认为的生产主体,更重要的是要发展个人的潜力,并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急需解决的任务;目前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普遍提出:要大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要以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要以国际化、信息化为背景重新制定改革方略;要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要充分认识教师素质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积极倡导和探索教育转型与具体教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对于教育改革的成功进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机构,培育和创造未来教育的新型模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机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对于教育将会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结论对于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一个重要体现;要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就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做大文章,既要努力学习①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30)②曹青阳.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情报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18)科学知识,又要积极陶冶文化素养;既要努力增加知识积累与储备,又要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要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要积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在教育这条无尽无止的大路上,我们必须坚守好绝对的心理素质,披荆斩棘的前进着,前方的道路永远是光明且充满阻碍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毫不松懈的在这条改革之路上不断努力前行,才能看到最终的阳光灿烂;21世纪是我们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世纪,是寄托我们美好梦想的知识经济时代;当跨进这一崭新的历史时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既充满了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既有高科技的挑战,同时又会面临着生态破坏、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①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教育必须肩负起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更加告诉我们,未来的教育发展,将会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前进,未来需要新型人才,需要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来贡献于社会,造福于世界,以一个迅速适应新的发展模式的身份参加的教育过程以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将个人价值以及能力发展到最大化;以一个发展的眼光来关注教育事业,使其朝着一个融合理想与现实意义的方向.。
中国的教育发展
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教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古代的儒学教育到现代的素质教育,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古代中国的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古代的教育以经书、典籍为教材,强调死记硬背和默写,而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则并不重要。
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限制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文明的传入,中国的教育开始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1905年,中国开始实行新式教育制度,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和品德的培养。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中国的教育改革并没有取得太大突破,许多西方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986年,中国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这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普及化的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教育迅速发展,教育资源不断增加,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大幅度扩大。
与此同时,中国的大学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现代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中国的教育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首先,中国的学龄人口得到了充分保障,广大的农村学生得以接受与城市学生相当的教育资源。
其次,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中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一些学科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此外,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更多的人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提升了整个国家的综合素质。
同时,中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资源也逐渐走出国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可。
然而,中国的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得中国的教育过度依赖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在应试能力上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浅析“核心素养”历史发展及教育本质
浅析“核心素养”历史发展及教育本质摘要:自古以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但培养怎样的人这一答案随着时代的更迭一直变化。
从素质---素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同时代对培养的人才各有怎样的需求,体现了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同样涵盖了核心素养于教育之本质。
但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仍存在不足,还需改进。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发展;教育本质;课堂教学一、核心素养之历史发展1994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至此,我国的教育发展正式步入素质教育时代。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1】2015年以来,教育部重点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学会于2016年3月4日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9大核心素养。
英国继续教育联盟(Further Education Unit)是最早使用核心素养进行课程设计的组织,曾列出100多个关键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被分成10个领域。
【2】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DeSeCo)是一个标志性的举措。
该项目归纳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3】2006年,欧洲联盟采用了语言、数学、信息、学习、文化、创新等终身学习八大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组织都对核心素养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为我国发展和完善这一核心概念提供诸多启示。
二、核心素养于教育之本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浅谈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途径
浅谈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途径摘要】中学历史课改教学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从2001年——2011年中学历史课改教学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13年至今向纵深推进,直到高中历史课标(2017年版)正式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三个阶段。
“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
学科素养下教师教学目标的拟定应是:把先进理念结合学科基本特征进行融合,强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即如何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正在发生的事、未来即将发生的事。
基于此,历史学科素质教育将成为今后教学的侧重点。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简要探讨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历史;学科素质;途径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5-098-01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深化的表现之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教育领域中重点研究的教育课题。
高中历史学科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核心素养与历史课程需要进行紧密的结合,主要的方式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史料总结经验,从而影响自身的价值观和思想观,突破时空限制,利用历史内容提升自身的素养,并能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
将知识教育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觀和情感态度进行平衡,以此来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笔者认为,进行历史学科素质教育,应当从以下几点出发:一、以导学案为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做好课堂导学对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最终效果有着关键性作用。
在设计导学环节时,教师要充分依据学生历史学习的情况和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设计合理的课堂导学案,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按照导学案的引导顺利有效的展开课本的阅读和探究式学习。
谈素质教育下初中历史教学
谈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摘要:社会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及时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才能不会被时代淘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如何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思维训练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学是研究这一过程的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中学历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培育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就历史学科而言,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有选择、有针对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经常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1.重新审视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则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人手。
历史学科具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思维的价值越来越重要。
不仅如此,历史学的思维训练在培养以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特性。
一是历史的历史性与共时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的培养。
历史的存在形式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
就时间这个维度来说,历史是历史性和共时性的统一。
历史具有历史性,即指历史是纵向的以时间为发展流程的从古到今、从过去到现在的过程,任何空间所发生的事物都具备这个特定时间的特征,并互为影响。
历史性反映的是历史趋势,共时性反映的是时代特征。
历史的这一特点为人们思考问题提供了横向和纵向的思维方式,在研究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时候,既要追溯它的渊源,在时间长河中给它定位,同时也要横向思考当时的时代特点及同时性的相关因素对它的影响。
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解析
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解析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进行解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90年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基础教育开始了新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教育体制起步阶段,主要目标是普及教育资源,推动基础教育的普及化。
政府投入巨大,扩大了学校规模,提高了师资水平,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基础教育大规模普及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世纪初的新变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21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基础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改革。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开始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此外,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历史方位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
在这个方位下,教育改革不再只关注教育的数量和质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教育体制改革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这意味着新时代基础教育将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要目标,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新时代,基础教育将继续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泛的综合素养。
基础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数理逻辑能力、科学素养、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等。
2. 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基础教育应该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浅说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一样吗?
圆园12年第4期浅说素质教育■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吕渭源———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一样吗?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是有联系的两个范畴,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提升、飞跃。
两者的区别:其一,背景、理念不同。
全面发展教育是计划经济、阶级斗争、在教育被定为上层建筑的背景下提出的。
历史可以追溯到前苏联,他们把教育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谁把它掌握在手里去打击谁”,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建国后,我国“一边倒”,将苏联全面发展教育全盘移植到我国,提出教育为政治服务,“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
显然,全面发展教育是计划经济、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以社会、国家为本的教育,简称“国本教育”。
素质教育是取消阶级斗争,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受竞争理念的支配,在呼唤自由、个性的思潮下,人们意识到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提出个性,承认天性,教育慢慢回归人自身———人(素质)的教育———教育的真谛解放人,语言实在是比比皆是,常常让人忍俊不禁。
作家若不热爱生活,不深入生活是不可能这样随意写出如此鲜活的语言的。
五、多种艺术形式的语言相约展现伍剑作品的语言绝不呆板、枯燥,读起来可谓津津有味,色彩斑斓,这与他深厚的语言文化功底是分不开的。
写文学作品是要用技巧的,尤其是舞文弄墨写小说,不可能是直愣愣,干巴巴地去写,但是作者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技巧,为了技巧而用技巧,并为此纠结。
舞弄文字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一切浑然天成”,用技巧的最高境界就是你感觉不到他用了技巧,甚至作者自己都没感觉到,即:千锤百炼,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顺理成章,宛如天籁!《可爱的胖嘟嘟》,在这方面也着实可爱,它生动活泼、形象幽默的语言令人沉醉,耐人品味。
仔细侦查,发现了不少不露痕迹的技巧。
比如:大量象声词、叠音词的运用。
“哈哈”“哼哼”“呼呼啦啦”“呜———”“咯咯”“当当”“呼哧,呼哧”“咕咚,咕咚”“憨憨的”“傻傻的”……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样有声有响的文字怎不吸人眼球!比喻手法随性使用。
如何做好素质教育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如何做好素质教育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山西省昔阳中学李志斌史学素有“垂鉴育人”的社会功能。
历史教学的全部作用和意义,就在于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了解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即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社会,思考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它既有情感功能,又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灿烂辉煌的文化,绚丽多彩的经济,璀璨群星的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睿智明达的先人哲理…这一切使历史课呈现出其独有的特性,人文精神中最可贵的真善美,使历史课凸显出其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但现在的历史课却变得枯燥乏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状的出现呢?我们应当如何来改变这一局面?一、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学科的教学,作为人文学科教育,是以认识和叙述历史为特征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认识和社会认识为目的的教育。
1.历史学科就其性质来讲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了解和认识历史基础知识不仅包括具体的历史史实,而且也包括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还包括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这些都具有借鉴的作用和教化的功能,从而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2.历史教育有鲜明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概括地说包括两类:一类是指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类是指那些普遍性的能力,如观察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
3.学习历史是提高人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平时阅读书籍、观看影视作品、游览名胜古迹时,都会处于历史的体验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是一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学问”历史学习有利于今后的工作,在多样化的休闲活动中,阅读书籍、观看影视、出处旅游、社会交流与交往等活动,都可能会接触到有关历史的信息,处于历史的体验之中。
所以,学好历史就与生活的范围、乐趣、感受等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关联。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我们真是生活在历史中,历史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中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中国的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封建社会时期。
在此时期,除了皇家家族的后代以外,其他人都没有机会接受教育。
封建社会的儒家文化,也为中国的教育打下了基础。
明清两朝后,中国的教育体制逐步完善,出现了徽派、浙江沪派等多种流派。
其中,明清时期的学堂教育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
这时期的学堂教育以“读书于案,背书于心”为教育理念,不仅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品德的培养,其中包括尊敬长者、团结协作等。
同时,学堂教育的普及,也拉近了不同地区人民的距离,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被后代称为“琅琊社”。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危机期。
新政府试图推动教育现代化,但由于多种原因,进展缓慢。
20世纪初期,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加剧,各地高校和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普遍恶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从1952年开始,中国实行了大规模的义务教育政策,确保了大多数儿童都能上学。
此后,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
多所优秀高校的建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也带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教育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国际交流的扩大,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变革。
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成为了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持,实现教育的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现在都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
在现代中国,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资源的更加均衡分配,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
全面落实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助推人民群众全面发展,才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另外,当前中国教育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例如,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带来的教育资源和质量不均,以及一些地区和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等。
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质量,也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实行多年,特别是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2006年6月29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首次将素质教育写进法律,成为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
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过程中,各地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成绩巨大。
但是正如教育部领导所指出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从区域来看,既有一些地区。
例如南通、深圳、潍坊、铜陵、大连等地,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沉重;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明显,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即使智育也不是全面科学的智育,往往以扼杀学生兴趣和创造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代价。
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决心解决的时候了。
1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些难题,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过程。
其中如何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政策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也可以说,政策和策略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可见素质教育政策的极端重要性。
素质教育政策既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总政策、总法规,也包括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应的区域性政策和法规,甚至包括一些有关的行政决定。
素质教育政策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
为了更好地运用素质教育政策解决实践中的难题,应该对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有所了解,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研究,以便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素质教育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发展。
一、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1.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素质教育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但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深刻的现实背景。
素质教育的定义或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仍在争议中。
素质教育发展背景和现状
成概 为念 基提 本出 国研 策讨 素 质政 评策 价落 机地 制探 改索 革
在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理论研讨的基础上,国 家政策文件正式使用了“素质教育”这一术 语并构建了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 素质教育很快成为教育领域的“基本国策”, 并从国家层面正式开始推行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素质教育” 术语 1997年 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和 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 和发展纲要》一起,构成了素质教育政策体系的基本构架 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通过,标志着从国家层面正式开始 推行素质教育,施行素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基本国策”
自主管理能力;思维能力
收集、分析与组织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能 力;计划及组织活动的能力
参与和贡献能力
中国台湾地区
沟通、表达和分享;欣赏、表现、审美及创新;运用科 技及资讯
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与 问题解决;规划、组织与执行;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
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
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是1970年代北美兴起的一种的教育思潮,后来传播到亚洲、大洋洲等地区。以人文主义 心理学和强调情感取向的教育为思想资源,主张抛弃传统上对课程和智能的强调,转而强调人智 力、情感、社会、身体、创造力、直觉、审美和精神潜能等各方面的整体发展。 作为教育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素质教育和全人教育的终极方向是一致的,强调人的整体发展
主要面向3-15岁学生提供校外素质教育服务的教育形态
本次报告对研究范围进行了聚焦:面向3-15岁年龄阶段(即幼儿园、小学、初中学段)儿童提供校外素质类教育培训的教 育形态。中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方式,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从而达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而中国素质教育培训行业里,针对学生不同细分维度的素养提升已经形成多样化的培训服务,包括启蒙教育、语言能力培 养、STEAM、体育、户外营地、艺术以及其他新兴的素养提升品类。这些细分赛道并不完全独立甚至互有交叉彼此关联, 共同特点是均服务于中国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1. 引言1.1 概述素质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学科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应运而生。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水平,并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素质教育进行概述,并阐明文章结构。
然后,在第二部分将介绍素质教育的定义、背景以及现代社会对其需求的原因。
紧接着,在第三部分将探讨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包括与传统学科教育的关系、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作用以及班级、学校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将探讨素质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包括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水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能力。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探讨推进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落实的方法,同时还将展望素质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通过对素质教育概念、背景以及其与传统学科教育之间关系的阐述,以及对素质教育在综合素质评价和班级、学校与社会互动关系中的作用进行剖析,进一步说明了其在现代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此外,还通过阐述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强调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指出了推进素质教育落实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旨在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并促进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与发展。
2. 素质教育的定义和背景:2.1 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指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
它不仅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关注其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不断前行
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不断前行摘要: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育,更加突出国家要求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把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主要途径,突出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力争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高中历史素质教育核心素养随着历史的脚步踏入到二十一世纪,我国的高中素质教育也迈开了改革的步伐。
经历了十余年的曲折反复,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新世纪的中国教育终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新时期的中国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教育的首位,大力提倡“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教育的需要,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又被推到了台前。
历史学是揭示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释,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并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基于此,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经过不断的打磨而逐渐的清晰,即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一、唯物史观它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自身发展过程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二、时空观念它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狭义时空观念为时间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广义时空观念为历史事件(人物)发生相关的实物、环境都是它的时空定位。
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
我们看待具体的历史问题,不能盲目主观地进行判断,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历史及未来的眼光看“发展素质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教授袁振国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校长,特别是来自台湾的各位学者:大家中午好!非常高兴且荣幸参加本次会议!两岸中小学教学改革研讨会开展了22届,第一届时我作为论文评论者参加,这是第二次参与。
如此推进下去,这对于两岸的教育思想、教育经验的交流,对于很多项目的推进都非常有价值。
刚才我听了三位报告人的演讲,以及三位点评人的点评,非常精彩。
这种以合作的方式开展研讨,精彩、深刻,也很实在。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改革,简化为“素质教育”。
为什么简化为“素质教育”呢?这里面是有一些深刻的考虑的。
从历史发展的大格局中思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后,大陆的教育可以说是百废俱兴,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尊重教育的环境是我们当时的首要任务。
经历了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后,乐于学习、尊重知识的氛围很快形成了,并历时多年。
但之后一段时间之内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背后的问题就是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对于体育和艺术的发展也很不关注。
于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概念,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
中央政府当时发布了一个重要的文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当时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把素质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素质教育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学校的教育改革层面上也有了很多的成功经验。
2010年左右,中国开始思考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点。
此时,中央政府又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一重要文件,它提出“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强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到了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发展素质教育”。
从字面上看,“发展素质教育”跟“实施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没什么不一样,大部分人并没有注意这一提法的变化。
实际上,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需要放在重要的历史背景下去思考,要在大格局下来看待和思考这个问题。
·从人类文明发展看未来发展趋势这里的四张图代表的是四个重大的历史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石器时代,第二个是铁器时代,第三个是蒸汽机时代,第四个是网络时代。
人类的文明被分成四个重大的历史节点,这四个重大的历史节点有什么有趣的巧合呢?石器时代大约在两万年前,铁器时代在两千年前,蒸汽机时代在两百年前,网络时代在20年前,这是一组非常漂亮的几何数字。
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发问:两年以来发生了什么?真的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
概括来说,这两年中我们从信息技术时代,发展到了数字时代,现在已经进入到新的AI人工智能时代。
这种变化引起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的变化,也包括教育方式的变化。
我们中国有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现在中国有新四大发明。
第一个是电子商务。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中,24小时之内在网上销售了2135亿元的商品。
2135亿相当于韩国全年销售量的120%,所以韩国人非常惊讶,说中国一天24小时里卖了我们一年的东西,而且全世界220个国家和地区都参与到了这场狂欢当中。
同时产生了13亿个邮包,速度之快。
双十一是从夜里12点开始的,全国人民都不休息,等着12点的到来。
12点下单,早上8点邮包就到了。
这就是现在的电子商务和人工速递。
第二个微信支付。
两个月前中央银行发了一个通知,要求全国的所有金融机构和营业网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使用现金,这说明什么?说明拒绝使用现金的现象已经很严重了。
所以很多老人感觉到无所适从,带着钱没有地方去。
我亲自体验了这个事件。
第一次是在机场,我在机场买了一个机餐,68块钱,但是旁边有个二维码扫一扫就能打对折34块钱。
我当时还没有用微信支付,所以我就付了68块,其他人都只付了34块。
我第一次感觉到了。
你说不公平吗?人家给你的机会是公平的。
你说公平吗?明明68和34不一样。
第二次是我停车。
我把车开到地下车库去,等我出来的时候没有人,杆子不提起来。
结果旁边有一行小字,请用微信支付。
我这次遇到了大麻烦了,我出不去。
后面的人在按喇叭,按喇叭就是说“你这个傻瓜”。
我满头大汗找人,那个人很不高兴。
我付了钱,他把杆子提起来,他说赶快去学会用微信支付。
我当天下午回来就搞了一个微信支付,因为我觉得已经不能维持我的正常生活了。
第三个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到了什么程度?在一两个月前,我和一些人在巴黎参加会议。
在塞纳河畔散步的时候,我看到了这个小黄车。
我们七个人说,这个小黄车用我们的APP可以打开吗?我们有两组意见,一组说不可以,一组说可能。
最后我们试了下,用APP打开了。
我们的APP可以在塞纳河畔打开任何一辆共享单车。
现在已经开始发展到有共享汽车,而共享汽车都是无人驾驶的。
在中国的雄安,新的出行计划就是没有人的汽车,全部是无人驾驶汽车,用的是共享理念。
第四个是高铁。
现在的交通中没有高铁的话我们已经很难适应了。
很多外国朋友离开中国后就不适应,又回来了,说我们那里没有高铁,我们那里没有共享单车,我们那里没有快递,我们那里没有微信,所以中国的生活太方便了。
这种变化就是在近几年当中发生的,这已经不是局部性的变化,而是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种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一定会引起人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变化。
美国1790年的劳动力构成中,95%是农业劳动人口,3%是工业制造人口,2%是知识服务有关的;到了2020年(其实现在已经是这样了),农业人口只有1%不到,大概是0.8%,工业和制造业是12%,87%以上的人是从事知识服务业的。
最近有两本书非常值得一看,一部是以色列的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一部是美国的未来学家库兹维尔的《奇点临近》,这两本书都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并且有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做支撑。
他们预测到2040年前后,人工智能将会全面超越人的智能。
这个就是我们人类的智能发展。
我们很难说在现代人的脑子比2000多年前的人聪明很多,我没有这个自信。
但是计算机的发展却是这样的速度,大概在2040年前后整个人工智能就会超越人的智能。
美国的一份报告说到2020年前后,像出租车、邮政、造纸、固定电话、手机、信用卡、钱包、电影院、CD、快餐店员工等这些领域或职业统统就要消失。
如果把这些写满墙的话,可能有一两千个工作。
美国有一份报告指出,在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9%到47%的工作将会受到威胁,将会逐步被自动化所替代。
我们可以稍微总结一下。
在农业时代,人的肌肉就是力量,牲口是最大的财富;而到了工业时代,我们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技术就是财富;到了信息时代,信息就是力量,智慧就是财富;那么未来呢?按照现在未来学家的观点,数据就是力量,预知能力就是财富。
发展素质教育:从广度、深度、高度视角的思考这样的变化向人们提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这就是我们在座的各位,我们所有人不得不面对和需要回答的问题。
我想答案就是发展素质教育。
为什么要发展素质教育?按照我们以往所说的“实施素质教育”已经不够了,要“发展素质教育”。
怎么发展?我想从广度,深度,高度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广度上——从认知能力向社会情感能力拓展从广度上来说就是要拓展。
怎么拓展?就是从我们熟悉的认知能力向社会情感领域拓展。
认知能力我们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刚才有一位演讲者提到了心理学家加德纳,他提出了人类智能的七个要素,应该说是在人类的认知结构方面做的最成功的。
那么现在呢?世界经合组织OECD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叫“社会情感领域”。
因为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在离开学校以后的幸福和成功,并不取决于我们的知识和认知能力,而是取决于我们的非认知能力,也有人把它叫做情商。
但对这个问题我们没有研究,我们只是概念。
现在OECD提出一个概念叫做“社会情感能力”(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这一提法就把这个问题变成学术研究的对象。
他们通过5年的研究,得出了社会情感能力的要素,一共五个维度,每个纬度里有三个要点。
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呢?首先他们回答了一个“为什么”的问题。
他们研究了不同年龄孩子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有什么不同;不同性别与家庭背景孩子的社会情感能力差异是什么;以及哪些社会情感能力能够预测儿童的成功与幸福。
然后他们从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层次来研究怎么能够促进孩子们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
这五个维度中,第一点是“任务表现”。
通俗地来说,事情交给你能不能放心,这个人靠谱不靠谱。
如果这个人在人们心目当中是不靠谱的人,这个事情就不敢交给他,这就是责任,里面有“成就导向、自我控制、坚持力”三个要素。
第二点是“情绪调节”。
人是有情绪的,人工智能没有情绪。
但是一个人的情绪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是不是能够跟大家实现“共振”,这个对他在社会中的适应和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而情绪调节的要素是抗压力、乐观性和情绪控制的水平。
第三点是“合作”。
现在这个世界靠单枪匹马干不成什么事,能不能够合作,善于不善于合作,合作的要点是“同情、信任和协作”。
同情心、同理心是我们一个人的工作方式、沟通方式,也是人的境界。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忠恕”,“恕”是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你反对我,我知道你反对我的理由,我能够理解你反对我的理由。
第四点是“思想开放”。
不是封闭的,而是要开放的。
开放性表现在:具有好奇心;有宽容的心态,包罗万象;还要保持不断创新的精神状态。
第五点是“与他人交往”。
能够和人保持一种良好的沟通,包括你的社会成熟性,对大家的接纳水平;跟他人交往时的决断性,跟人交往的时候要经常做出决策和决断,如果在跟人交往的时候永远没有决定,永远不表态,那人家以后也没有办法跟你合作;以及保持活力,不断接受新的事物,愿意进行新的尝试。
除了这五个维度,OECD组织还有一项“复合”技能,即个人技能不同方面的组合,测评指标包括自我效能、批判性思维和元认知。
这里面有五个维度,有15个要素,各要素有78个检测题。
通过检测题可以度量,你每一个要素的分数是多少,你的每个维度的分数是多少,你整个的社会情感能力水平是多少。
并且这个是可以进行比较的,现在正在制定世界的常模。
我们也参与了OECD的这项研究,这个测量出来的结果,要有一个校正。
怎么校正呢?就是看你对这个问题的感知,你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所以有自我效能的测试这一环节。
可以说,这个事情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成熟度,现在正在苏州全市十个区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情感测试,将来可以和PISA做非常好的对照。
这是我要说的“发展素质教育”的第一点,即首先是要从“广度”上发展,广度上可以拓展的内容非常多,目前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拓展我们的社会情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