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 概论
化学分析与分离_01_概论

相差
2.9-3.6 3-3.5 2.7
火花源质谱
10
12-13
2-3
化学分析与分离
青岛农业大学 化学与药学院 侯婷
17
需要采用分离富集技术的情况
样品中存在干扰物质 待测组分在样品中分布不均匀
待测组分含量 测定方法的检测限
样品的物理、化学状态不适于直接测定
……
化学分析与分离
青岛农业大学 化学与药学院 侯婷
22
下节课内容
沉淀与共沉淀
化学分析与分离
回收率(RT)
定义: RT = QT/QT0 100%
QT0:分离前待分离组分的量 QT:分离后待分离组分的量
通常RT < 100%
无机分析对RT的要求:
含量>1%的组分:RT > 99%
水和己烷的密度差(重力势能) 对抗混合
化学分析与分离
青岛农业大学 化学与药学院 侯婷
8
分离过程的本质
实例3:Fe3+和Ti4+的混合实验(一)
混合均匀
Fe3+
6mol/L HCl
Ti4+
6mol/L HCl
抽掉隔板
Fe3+ Fe3+ Ti4+ Ti4+
6mol/L HCl 6mol/L HCl
“分离”与“富集”往往同时实现
化学分析与分离
青岛农业大学 化学与药学院 侯婷
13
现代分析化学的挑战
分析对象越来越复杂 待测组分含量越来越低:g/g, ng/g, pg/g (地球和宇宙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 材料科学、医学、考古学等领域) 基体效应 & 其他干扰 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分析仪器难以发挥 作用
第01章-广告概论-广告学原理(第二版)课件全篇

产品广告有商品广告及服务广告之分。 商品广告是指以推销产品为目的,而为 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为主要特征,其广 告内容是以介绍商品的性质、特点、功 能、商标、价格、使用价值为主。
2024/10/11
广告学原理(第二版)_第一章 广告概论
18
服务广告则是指宾馆饭店、健身、休闲 、旅游、修理等行业运用广告来介绍其 服务的性质、内容、方式等。
广告学原理(第二版)_第一章 广告概论
21
公益广告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 供免费服务的广告。
2024/10/11
广告学原理(第二版)_第一章 广告概论
22
第一章 广告概论
第一章 广告概论
第一节 广告的概念 第二节 广告的演进 第三节 广告的功能 第四节 广告的分类
2024/10/11
广告学原理(第二版)_第一章 广告概论
2
第一节 广告的概念
一、广告的定义 二、广告活动的构成要素
2024/10/11
广告学原理(第二版)_第一章 广告概论
2024/10/11
广告学原理(第二版)_第一章 广告概论
19
企业广告系指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 誉度为目的,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可信 任的形象的广告。
2024/10/11
广告学原理(第二版)_第一章 广告概论
20
观念广告是在媒介上发布的、非营利性 的陈述意见、发表政论、表明信念的广 告。
2024/10/11
2024/告概论
14
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标准,对广告进行分 类:
(1)按媒介; (2)按发布范围; (3)按传播对象分类; (4)按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 (5)按广告的诉求方式; (6)按广告的目的。
2024/10/11
01.微机接口_第一章1

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①微型计算机诞生: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 在美国问世以后,人们接触最多的是微型计算 机,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发展以微处理 器的发展为主要标志。
②微处理器的概念与发展
分代 第一代 年份 1971~1972 软 件 机器语言、简单汇编 4/8位 12000个管/片 语言 以上 汇编程序高级语言、 (FORTRAN PL/M等 9000个管/片 8位 BASIC 以上 操作系统 汇编语言 29000个管/片 高级语言 16位 以上 操作系统 15~50万个管/片 操作系统 32位 以上 高级语言软件硬化 操作系统 高达330万个 32位 高级语言软件硬化 管/片 字 长 芯片的集成度 典型的芯片 Intel 4004 Intel 8008 Intel 8080,8085 MC 6800 Z-80 Intel 8086,8088 MC 68000 Z-8000 Intel 80386,80486 MC 68020 Pentium586 Pentium PII PIII PIV
(1) 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 (2) 可靠性高、对使用环境要求低 (3) 结构简单、设计灵活、适应性强 (4) 性能价格比高
2.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科学计算
过程控制 人工智能 网络通信
信息处理
计算机辅助技术
三、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1. 按处理器同时处理数据的位数或字长分: 4位机、8位机、16位机、32位机、64位机
控制总线(Control Bus): 传送控制信息的总线。其中,有些信号线 将CPU的控制信号和状态信号送往外设,外设 请求或联络信号送往CPU,个别信号线兼有以 上两种情况。所以在讨论控制总线的传送方向
时要具体到某一个信号,它们可能是输出、输
01概论 国家公务员制度 教学课件

2020/10/28
• 公务员是现代国家的管理者,是管理社会 的重要主体,其素质的好坏、管理能力的 强弱、管理水平的高低,标志着一国政府 的能力与水平。
• 管理者应首先接受管理,只有把管理者管 好,才能使他们履行好管理职责。
2020/10/28
职能标准
编制标准
2020/10/28
2020/10/28
②美国文官制度的形成
• 美国的文官制度是在英国文官制度 基础上,经过多次调整、改革而逐 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2020/10/28
(1)克服官吏制度中的腐败现象是美国建立 文官制度的直接起因
• 1829—1833年期间,美国盛行政党 分肥制度,政府的职位大都是政治性 任命,总统把政府职位作为对竞选支 持者的一种恩赐,分配给支持者。由 此带来了严重的腐败,使政府机关冗 员增加,政绩低劣,从而影响政府工 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020/10/28
2.我国公务员的分类管理
① 分解国家工作人员,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工作人员管 理体系,实行科学管理;
② 不象日本、法国涵盖所有公职人员,不象英国只包括 副部长以下的政府工作人员。
③ 公务员的范围:七类机关工作人员。行政机关、中国 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 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
2020/10/28
2.西方主要国家公务员制度的 演进过程
公务员制度,作为与现代经济、政治和 社会管理发展相适应而形成的政府人事 管理制度,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 到很快传播和推广。英国公务员制度的 建立,对世界其他各国,特别是西方国 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2020/10/28
①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020/10/28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01-第一章 概论

第三节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与临床免疫检验
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经典免疫学技术
• 免疫凝集试验 • 免疫沉淀试验 • 补体结合试验
现代免疫学技术
• 标记免疫学技 术(特异性及 敏感性提高)
自动化免疫学技术
• 自动化免疫分 析仪(反应进 行加快)
(一)经典免疫学技术
1. 免疫凝集试验 (1)直接凝集试验: 1)肥达试验 2)外斐试验 3)交叉配血凝集试验 (2)间接凝集试验: 1)间接血凝试验 2)胶乳凝集试验 3)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总结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粘膜伴随淋巴组织
免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
疫
系 统
免疫细胞
免疫辅助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中性粒细 胞、肥大细胞等
免疫分子
免疫球蛋白 补体系统 细胞因子 黏附分子 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
四、免疫与免疫应答
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 种生理功能。
重点提示
1、免疫系统组成及功能 2、免疫学检验技术的的发展
第一节 免疫学基础简介
免疫学(immunology)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对其在免 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免疫保护与免疫损伤机制的研究,探 讨有效的免疫措施,实现以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门现代医 学学科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
1960
学者
贡献
J.Bordet
补体与溶菌活性
H.Durham,M.von Gruber
特异凝集反应
G.Widal,A.Sicad
肥达试验
R.Kraus
01概论

视频:卓别林--摩登时代
本章重点、难点回顾
重点 理解并记忆以下概念: 运营、运营管理、运营 管理者 能够区分制造业和服务 业 了解运营管理的演进过 程 难点 区分制造业与服务业
运营
组织业务 活动及成果
运营
顾客的需求
运营管理
计划
设计
组织
控制
运营管理者
二、运营的基本转换模型
投入
转换过程
产出
反馈
反馈在投入-产出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反馈可 以使运营管理者改善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反馈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来源得到。
基本转换模型的局限性
现实中的运营管理远比基本转换模型复杂的 多。 现代运营管理已不再局限于一个狭窄的组织 中的具体活动,而基本转换模型只是关注日 常的运营活动,并将这些活动与总是变化中 的运营环境结合在一起。
运营管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什么是运营管理(Operations Management)
定义:运营管理就是对组织向社会提供产品 或服务整个流程的计划、设计、组织和控制。 关键词:运营流程 管理
3、什么是运营管理者(Operations Manager)
定义:就是设计、管理和改进组织工作过程 的人。
4、运营、运营管理、运营管理者的区别与联系
纯粹的 服务业
三、如何区分制造业和服务业
可触摸性 可储存性 可运输性 可转让性(所有权) 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 质量可测性
四、运营管理的演进示意图
工业革命
•1765年英国人 James Watt发 明了蒸汽机。 •劳动分工。 •ASM:在一套 流程中用专用 的机器生产可 以互相替换的 零部件。1801 年美国人艾力• 惠特尼向总统 托马斯 •杰斐 逊推销可零件 互换的武器。
第01章 金属固态相变概论

∆G =−n∆G +ηn γ + nE V
n代表晶核中的原子数。
临界形核功:
2 3
4 η3γ 3 ∆G∗ = 2 27 (∆G − E) V
推导过程。从表达式中理解 均匀形核的动力与阻力。
形核率:
Q+∆G∗ I = N exp(− ν ) kT
固态下,原子扩散激活能Q较大,相变应 变能进一步加大了形核所需功,所以I十 分小(与凝固转变相比) 均匀形核一般形核率低,不为固态相变 形核的主要形式 固态中存在大量缺陷→ 储存畸变能→ 提 供形核能量→ 能促进形核 非均匀形核为固态相变的主要形核方式
时效合金: 时效合金:能够发生时效现象的合金称为时效型合 金或简称为时效合金。 金或简称为时效合金。 成为这种合金的基本条件:一是能形成有限固溶体; 成为这种合金的基本条件:一是能形成有限固溶体; 二是其固溶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二是其固溶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速冷
三、固态相变的特征 结构变化 同素异构转变、多形性转变、马 氏体转变 成分变化 调幅分解 有序程度变化 有序化转变
图1-2 Fe-Fe3C相图的伪共析区 相图的伪共析区
(2) 马氏体相变 钢在快冷时,若能避免其发生扩散型转变, 钢在快冷时,若能避免其发生扩散型转变, 则将无需原子的扩散,以一种切变共格的方式 则将无需原子的扩散, 以一种切变共格的方式 切变共格 实现点阵的改组, 实现点阵的改组,而转变为马氏体 (3) 块状转变 在一定的冷速下奥氏体转变为与母相成分相 同而形貌呈块状的α相的过程 同而形貌呈块状的 相的过程
问题:两个相相同为什么组织不同,性能也不同。 (金属的强化理论)
为什么土木堡之变时明朝50万军队都赢不 了瓦剌,但北京保卫战时仅有22万人却击 退了瓦剌?王振 于谦
01 第一章 文物保护学概论

• 从文物保护研究的主要内容可知,文物保 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保存环境对文物 的影响,控制环境因素,防止环境因素对 文物的破坏,进而研究如何采用新的、性 能良好的保护材料和新的保护方法来提高 文物抗老化(变质)能力,使已遭到损蚀 破坏的文物得以抢救性保护处理,使文物 材料的病害清除,强度增强,重新变得稳 定。。
• 这种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是作好文 物保护工作的依据。防是主动防止,即尽 量减少外界因素对文物的侵蚀和破坏,防 患于未然,防的本质就是延缓文物材料老 化进程,尽量延长文物的寿命
二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2.保存或恢复文物原状的原则 • 保持文物原貌,即保存或恢复文物的原状, 整旧如旧,是文物保护修复的一条基本原 则。
• 3 考古学 博物馆学 古建筑学对文物保护与研究的 促进 • A 考古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的出现,特别是进 入20世纪以后,在理论上、方法上有了很大发展, 田野考古发掘技术有了显著提高,使人们认识到 对地下埋藏的文物进行非科学性的发掘的破坏性 和危害性。从而促使各个国家在制定文物保护法 规的时候,都严格禁止对地下文物的非科学性发 掘。
• 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受到过本科以上文化 遗产保护专业培训的科学与技术保护工作 人员不过百余人,技术成熟的文物保护修 复技术人员不过400余人,远远不能满足文 物保护科技工作的需要。
2 缺乏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和学术带 头人
• 单霁翔局长在报告中也已明确指出:“学 术带头人和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人员特 别匮乏。” • 文物保护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第一章 文物保护学概论
• 第一节 文物的基本内容Fra bibliotek分类 • 第二节 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 方法 • 第三节 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 • 第四节 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内燃机简史热机是将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变为机械功的热力发动机。
区别于外燃机,内燃机是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而将能量释放做功的,它的工质在燃烧前是燃油与空气的混合气,在燃烧后则是燃烧产物。
本书介绍的主要是点燃式发动机(汽油机,尽管它也能燃用其他燃料)和压燃式发动机(柴油机,也能燃用其他燃料)。
燃气轮机也是内燃机的一种,但它的工作原理与汽油机和柴油机完全不同,因而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
由于内燃机的热效率高(是当今热效率最高的热力发动机)、结构简单、比质量(单位输出功率的质量)轻、移动方便,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陆上、内河、海上和航空)、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和发电时作为动力。
内燃机的出现和发明可以追溯到1860年,莱诺依尔(J.J.E.lenoir,1822—1900年)首先发明了一种大气压力式内燃机,煤气和空气在活塞的上半个行程被吸入气缸,然后放火花点燃;后半个行程为膨胀行程,燃烧的煤气推动活塞下行膨胀做功。
活塞上行时开始排气行程(它的示功图见图1—1),这种发动机在燃烧前没有压缩行程,热效率低于5%,最大功率为4.5kW,1860—1865年共生产了约5000台。
1867年奥托(Nicolaus A. Otto,1832—1891年)和浪琴(Eugen Langen,1833—1895年)发明了一种更为成功的大气压力式内燃机。
它利用燃烧所产生的缸内压力升高,在膨胀行程时加速一个自由活塞和齿条机构,它们的动量将使气缸内产生真空,然后大气压力推动活塞内行。
齿条通过m滚轮离合器与输出轴相啮合,输出功率。
这种发动机热效率可达11%,共生产了近5000台。
为了克服莱诺依尔和他本人提出的这种大气压力式内燃机热效率低、质量大的缺点,奥托提出了一种四冲程循环的内燃机,即进气、着火前的压缩、膨胀与排气,他的四冲程的原型机于1876年投入运行,这种发动机的热效率提高到了14%,而质量则减少了近70%,从而有效地投入工业使用而形成了内燃机工业。
至1890年,有50万台机器销往欧洲和美国。
接着在1890年前英国的克拉克(Dugald Clerk,1854—1913年)和罗伯逊(James Robson,1833—1913年)、德国的卡尔·奔驰(Karl Benz,1844—1929年)成功地发明了二冲程内燃机,即在膨胀行程末期和压缩行程初期进行进气和排气行程。
1892年德国的工程师鲁道夫·狄塞尔(Rudolf Diese,1858—1913年)提出了一种新型内燃机的专利,即在压缩终了将液体燃油喷入缸内,利用压缩终了气体的高温将燃油点燃,它可以采用大的压缩比和膨胀比,没有爆燃,热效率可以比当时其他的内燃机高一倍。
这种构想在5年之后终于变为一个实际的机器,即压燃式发动机——柴油机。
之后,学者们曾提出了各种各样回转式内燃机的结构方案,但一直到1957年才由汪克尔(F.Wankel)成功地试验了他发明的转子发动机。
这种发动机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在成功地解决了密封与缸体震纹之后,也在一定领域(如赛车和小型发电机组)获得较好的应用。
燃料在发动机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最早用来产生机械功的是煤气;1900年之后,汽油和原油中的轻馏分油成为商品,山现了各种各样将这种油料汽化并与空气混合的化油器。
在1905年之前,为避免爆燃,压缩比用得较低(<4=,汽油的性能与供应都不存在问题,高挥发性的油料使发动机起动容易,在寒冷地区使用有较好的性能。
在1907—1915年,汽油需求量增加了5倍,要求增加从原油中提炼出来的汽油产量。
威廉·伯尔顿(William Burton,1865—1954年)发明了将重油在压力下加热裂解成易挥发轻馏分油的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汽油的产量。
但这种汽油沸点较高,使冷起动困难。
由于在1912年发明了起动电机,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对爆燃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通用汽车公司发现了四乙铅的抗爆作用,1923年美国开始将它用来作为汽油的添加剂。
尤金·荷德莱(Eugene Houdry)发明了催化裂化法,既提高了汽油的产量,同时使汽油获得越来越好的抗爆性,从而使发动机的压缩比不断增加,改进了发动机的动力性能与经济性能。
1902年法国的路易斯·雷诺(Louis Renault)提出了增加缸内压力的发明专利,也就是后来被广泛接受的机械增压。
190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一家工厂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增压发动机,它采用了曲轴通过传动带驱动一个直径为8in(约203mm)的离心式压气机的机械增压方案。
1915年,瑞士工程师阿尔弗雷德·波希(Alfred Buchi)将这种增压器的机械驱动改造成为发动机的排气涡轮驱动,这是第一台用于内燃机的涡轮增压器的雏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压技术开始在压燃式发动机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并逐步扩展到汽油机中。
近30年来,影响发动机设计和运行的主要因素,是控制发动机对环境的污染。
40年代在洛杉矶出现汽车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事件后,1952年哈琴·史密特(A.J.Haagen Smit)阐明了光化学烟雾来自日照下的氯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而汽车则是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以及一氧化碳的主要贡献者,柴油机则是烟气微粒以及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主要来源。
美国加州首先建立了汽车排放标准。
60年代在美国,接着在欧洲、日本,相应确立了汽车排放标准,从而发展了汽油喷射、三效催化剂、无铅汽油的应用,以控制汽油机的排放。
内燃机也是一个重要的噪声来源,噪声来自空气动力效应、燃烧过程中气体的压力和旋转、往复零部件的机械激励等。
70年代末,国际上开始制订车辆噪声法规,以降低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70年代初,由于石油危机导致原油价格成倍上涨,引起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重视,但由于要控制排气污染,因而增加了改进燃油经济性的困难。
为了减少内燃机对日益短缺的石油基燃料的依赖,各国正在进行内燃机燃用代用燃料的研究工作,以逐步取代汽油和柴油,如燃用天然气、甲醇、乙醇、合成汽油、合成柴油以及二甲基醚(CH3OCH3)等。
在我国,随着车辆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汽车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国已经制订了一系列排放与噪声法规来限制它们对环境的污染,这些法规将越来越严格。
我国正在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以及发展汽油喷射、三效催化技术,到2000年将停止生产有铅汽油,同时大力发展代用燃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以求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及缓解石油基燃料短缺的矛盾。
内燃机和汽车给世界带来了现代物质文明,在经过了超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它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其顶点,在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污控制方面还在不断地改进。
新材料的出现导致内燃机可以进一步减轻质量、降低成本和热损失,新型的综合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特点,可以使用多种燃料的分层充量发动机将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这些都对内燃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让我们应用对内燃机工作过程日益增加的了解和知识,设计制造出更好的内燃机以造福人类,造福社会。
第二节内燃机分类内燃机种类很多,它们可以按如下不同方式分类:第三节各种内燃机的典型结构一、点燃式发动机小型点燃式发动机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割草机、链锯、移动式小发电机组、植保、够外机和摩托车,它们通常是单缸机,其特点是尺寸小,质量轻,便宜。
但出于是单缸价,因而转矩不均匀性和振动较大。
图l—2给出了一台二冲程点燃式发动机的横剖面图。
它的主要型式为单缸、直立风冷、缸径×行程为50mm×50mm、12h功率/曲轴转速为 2.2kW/4000r·min-1、15min功率/曲轴转速为3 kW/5000 r·min-1、采用曲轴箱换气。
这种型式发动机的优点为结构简单、零件数少,每缸仅有3个运动零件,即活塞、连杆、曲轴。
由于做功次数为四冲程机的一倍,因此升功率比四冲程高;但由于有扫气损大。
加之采用混合油(将润滑油以一定比例加入汽油中)或采用润滑油一次性地润滑活塞、活塞环与缸套,因此它的燃油、润滑油消耗量,未燃碳氢排放量比四冲程发动机高,常用于小型轻便动力装置上。
图l—3为一台368汽油机的剖视图。
它的主要型式为直立、四冲程、水冷、3缸机,缸径×行程为68.5mm×72mm,标定功率/标定转速为26.2 kW/5500 r·min-1,采用化油器供油、二气门、多球形燃烧室和单顶置凸轮轴。
由曲轴前端的定时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带动安装于气缸盖上的凸轮轴,再通过摇臂驱动气门。
这种传动方式较之下置凸轮铀、齿轮传动,简化了配气机构传动装置,减少了挺柱、推杆等往复运动零件,降低了配气机构的动力载荷,降低了噪声。
该发动机主要用于奥拓轿车以及其他小型动力装置。
多缸机常应用于汽车,它们的转矩输出较均匀,平衡也比单缸机好。
2.5L以下排量的汽车通常使用四缸机为多。
六缸机通常用于排量为2.5—4.5L的发动机,其转矩比四缸机更均匀,但气缸直线排列会增加发动机长度,使曲轴扭转振动增加;由于进气管长、使燃料在各缸之间分配不易均匀。
V-6发动机将气缸分成二列,每列三缸;二列气缸轴线夹角力60°,使发动机更为紧凑,一级惯性力可以得到平衡,但二级惯性力平衡情况要比直立式差。
V-8和V-12缸机也是常用的发动机,它们工作柔和、紧凑、排量大、振动小、增压汽油机可以在给定排量下获得更大的功率输出,因为发动机的功率取决于缸内燃烧的燃料量,燃料量又取决于每循环吸入气缸的新鲜混合气量,增压可以增加进入气缸混合气的密度,从而增加发动机在给定排量下的输出功率。
图1—4为桑塔纳(普通型)轿车用的JV型发动机的纵横剖面图。
桑塔纳轿车JV型发动机的型式为直列4缸4冲程水冷发动机,缸径×冲程为81mm×86.4mm,最大功率为66 kW (5200r/min时),最大转矩为145N·m(3500r /m小时),采用化油器供油、顶置凸轮轴,由曲轴前端的定时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中间轴和凸轮轴上的同步带轮带动安装于气缸盖上的凸轮轴,高速性能好。
桑塔纳2000型轿车发动机采用德国莫特朗尼克(Motronic)电子控制多点顺序喷射系统代替化油器(图6—24),即通过不同的传感器测得的参数确定发动机的工况,再根据存储器内储存的数据或综合特性曲线确定该工况下的最佳点火提前角、闭合角,对喷油时刻和喷油时间进行优化控制,精确控制空燃比在化学计量空燃比附近(即Φa=1附近)很小范围内,以降低汽油机的有害排放。
采用电控汽油喷射后,直列4缸,1.78L排量发动机的升功率由37 kW/L提高到40kW/L,升转矩由81.4N·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