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六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病毒概述
晚期蛋白
抗 病 毒 蛋 白
早期蛋白
干扰素抗病毒机制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干扰素生物学功能: 抗病毒 抗肿瘤 免疫调节 干扰素抗病毒意义: 早期中断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扩散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二)特异性免疫作用
1、体液免疫的保护作用: IgG、IgM、IgA中和抗体 2、细胞免疫的保护作用: CD8+ T细胞直接杀伤作用 CD4+ 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作用
痘病毒300×250nm 脊髓灰炎病毒27~30nm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病毒形态
1、球形:大多数人类和动物病毒多为球形 2、杆状或丝状:如烟草花叶病毒 3、蝌蚪状: 微生物病毒(噬菌体) 4、砖形:如痘类病毒。 5、弹状:如狂犬病病毒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病毒形态
核心
刺突 衣壳
核 衣 壳
包膜
壳粒
病毒体结构模式图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病毒的衣壳类型
螺旋对称型
20面体立体对称型
复合对称型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病毒的增殖
病毒增殖方式是复制。其复制周期包括:
吸附
穿入
脱壳
生物合成 组装与释放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生物合成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脊髓灰质炎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球形及细长形甲型H1N1流感病毒电镜照片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蝌蚪状噬菌体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医学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2 病原生物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病原生物描述病原生物的基本特点1.3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免疫学解释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相互关系阐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细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细菌的特点和分类2.2 细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细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细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2.3 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细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2.4 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病毒的基本结构解释病毒的特点和分类3.2 病毒的感染机制解释病毒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病毒的感染过程和机制3.3 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病毒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3.4 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真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真菌的特点和分类4.2 真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真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真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4.3 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真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4.4 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寄生虫的基本结构解释寄生虫的特点和分类5.2 寄生虫的感染机制解释寄生虫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寄生虫的感染过程和机制5.3 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寄生虫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5.4 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六章:抗原和抗体6.1 抗原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抗原的概念描述抗原的分类和特点6.2 抗原的识别和呈递阐述抗原如何被免疫系统识别和呈递6.3 抗体的结构和功能描述抗体的结构解释抗体的功能和分类6.4 抗原-抗体反应阐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第七章:免疫应答7.1 先天免疫应答介绍先天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特点7.2 适应性免疫应答解释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7.3 细胞免疫应答阐述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7.4 体液免疫应答描述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第八章:免疫失调8.1 自身免疫病解释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和典型例子8.2 过敏反应描述过敏反应的机制和特点8.3 免疫缺陷病阐述免疫缺陷病的类型和原因8.4 免疫调节和治疗介绍免疫调节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第九章:疫苗和免疫接种9.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9.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9.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9.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实际应用10.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0.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阐述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0.3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0.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前景探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前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十一章:感染性疾病概述11.1 感染性疾病的定义和特点解释感染性疾病的概念描述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特点11.2 感染过程和感染类型阐述感染过程的阶段和特点解释不同类型的感染性疾病11.3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介绍感染性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解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11.4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探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策略描述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第十二章:常见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12.1 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2 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3 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4 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寄生虫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第十三章:免疫接种和免疫预防13.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13.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13.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13.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四章: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14.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4.2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4.3 免疫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实例介绍免疫学技术在临床治疗和诊断中的应用实例14.4 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探讨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第十五章: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15.1 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影响阐述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5.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策略解释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5.3 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探讨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5.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描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第十六章:实验技能与案例分析16.1 实验室技能介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的基本技能16.2 实验数据分析解释实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16.3 案例分析提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相关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病原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分类;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抗原和抗体的定义和分类;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疫苗和免疫接种的应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等。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总复习题(2)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总复习题(2)1、能杀灭芽胞的方法是 [单选题] *A.消毒B.清洁C.灭菌(正确答案)D.防腐E.巴氏消毒2、控制细菌某些特定遗传性状的是 [单选题] *A.核质B.核蛋白C.质粒(正确答案)D.蛋白质E.胞质颗粒3、细菌繁殖的主要方式是 [单选题] *A.有性繁殖B.复制C.二分裂(正确答案)D.有丝分裂E.减数分裂4、以下不是微生物特点的是 [单选题] *A.生长快B.繁殖快C.适应能力强D.代谢旺盛E.不易变异(正确答案)5、紫外线杀菌的机制是 [单选题] *A损伤细胞壁B. 破坏细胞膜C损伤DNA(正确答案)D.破坏酶系统E.干扰蛋白质合成6、具有何种结构的病原菌抵抗力最强 [单选题] *A.英膜B.鞭毛C.菌毛D.芽胞(正确答案)E. 异染颗粒7、下列不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单选题] *A.细菌B.衣原体C.支原体D.放线菌E.病毒(正确答案)8、下列属于病毒特性的是 [单选题] *A.有典型的细胞结构B.有产生能量的酶系统C.只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正确答案)D.以二分裂繁殖E. 无核膜、核仁、只有拟核9、病毒的基本结构是 [单选题] *A.衣壳和核酸(正确答案)B. 衣壳和包膜C. 核衣壳和包膜D.核酸10、对流感病毒包膜刺突成分叙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 *A.溶血素B. 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正确答案)C.磷脂酶D. 胆碱指酶E.受体11、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单选题] *A.消化道传播B. 血液、血制品传播(正确答案)C.呼吸道传播D直接接触E.狂犬咬伤12、乙脑的传播媒介是 [单选题] *A.蚊(正确答案)B.蜱C.白蛉D.螨E.蝇14、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的培养基是 [单选题] *A半固体培养基(正确答案)B.液体培养基C.固体培养基D.营养培养基E选择培养基15、下列有关菌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单选题] *A.可分为S、R菌落B.肉眼可见C.某些带有颜色D.由一个细菌形成E.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正确答案)16、分离肠道致病菌应选择 [单选题] *A基础培养基B.营养培养基C.鉴别培养基(正确答案)D.厌氧培养基E.以上均可17、牙关紧闭和角弓反张是何种细菌感染所出现的症状 [单选题] *A.肉毒梭菌 1B.破伤风梭菌(正确答案)C.鼠疫耶尔森菌D.霍乱弧菌E.炭疽杆菌18、引起肉毒中毒的细菌是 [单选题] *A病毒B.大肠埃希菌C.产气荚膜梭菌D艰难梭菌E.肉毒梭菌(正确答案)19、1929年发现青霉素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科学家 [单选题] *A.弗莱明(正确答案)B.列文虎克C.李斯特D.巴斯德E.柯赫20、下列对条件致病菌表述错误的是 [单选题] *A.机体正常时一般不致病B.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致病C.寄居部位改变可致病D.菌群失调时可致病E.由其引起的体内感染称为外源性感染(正确答案)21、免疫系统包括 [单选题] *A.免疫器官B.免疫细胞C.免疫分子D.以上均是(正确答案)E.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22、现代免疫学的“免疫”概念是 [单选题] *A.免于疾患B.机体抗感染过程C.清除和杀灭体内衰老和突变的细胞D 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异物的一种功能(正确答案)E.机体清除突变细胞的能力23、免疫系统对病原体过强的免疫应答会导致 D [单选题] *A.感染加重B 局部感染扩散至全身C.迅速清除病原体D.超敏反应(正确答案)E.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24、人类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部位是 A [单选题] *A.骨髓(正确答案)B.法氏囊C.胸腺D.脾脏E.扁桃体25、 B细胞活化增殖为浆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单选题] *A.产生红细胞(正确答案)B.产生血小板C.产生各类抗体D.产生抗原E.产生酶类26、胸腺发生异常会导致 [单选题] *A. T细胞缺失或减少(正确答案)B. B细胞缺失或减少C. T细胞和B细胞数量均减少ID.体液中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E.体液中补体水平降低27、完全抗原具有 [单选题] *A.抗原性B.免疫原性C. 反应原性D.抗原性和反应原性E.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正确答案)28、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温度为 D [单选题] *A.25°CB.30℃C.33°CD.37°C(正确答案)E.40°C29、人类ABO血型抗原属于 [单选题] *A.异种抗原B. 异嗜性抗原C.同种异型抗原(正确答案)D.自身抗原E.半抗原30、血液中分子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是 [单选题] *A. IgMB. IgG(正确答案)C. IgAD. IgEE.IgD31、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单选题] *A. C1C1C.C3(正确答案)D.C4E.C532、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单选题] *A.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B.无MHC限制性C.生物学效应极强D.在体内维持时间长(正确答案)E.作用具有多向性33、对感染性疾病的早期具有诊断意义的抗体类别是 A [单选题] *A.IgM(正确答案)B.IgGC.IgAD.IgEE. lgD3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E [单选题] *A.抗原的大小B 抗原的电荷性质C抗原的物理性状D抗原的种类E.抗原决定基(正确答案)35、可以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 A [单选题] *A.特导性(正确答案)B.比例性C.可逆性D.亲和性E.以上都是36、关于青霉素过敏引起的I型超敏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单选题] *A.反应发生快、反应重B. 参加的抗体是IgEC.属生理功能紊乱D.有明显的个体差异E.有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正确答案)37、关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错误的是 [单选题] *A注射抗体B.免疫力出现快(正确答案)C.可从母体获得D.免疫维持时间长E.可用于紧急预防38、新生儿溶血症主要是由于母子间Rh血型不符引起的何种超敏反应 [单选题] *A.I型超敏反应B.Ⅱ型超敏反应(正确答案)C.III型超敏反应D.IV型超敏反应E .血管炎型超敏反应39、某病人血清检测HBsAg (+) 、HBeAg (+),则说明该病人 D [单选题] *A.无传染性B.对HBV具有免疫力C 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D.具有较大传染性(正确答案)E.以上都不是40、比较有效地广谱抗病毒作用物质是 [单选题] *A抗生素(正确答案)B.干扰素C.抗毒素D.细菌素E.白细胞介素41、杀死芽胞最有效的方法是 C [单选题] *A.消毒B.紫外线照射C.高压蒸汽灭菌滤过灭菌(正确答案)E.巴氏消毒42、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是 D [单选题] *A.噬菌体B.细胞核C.核质D.质粒(正确答案)E.核蛋白43、测量细菌大小常用的计量单位是: A [单选题] *A.um(正确答案)B. nmC.cmD.mmE.m44、以下不是微生物特点的是 E [单选题] *A.生长快B.繁殖快C.适应能力强D.代谢旺盛E.不易变异(正确答案)45、无菌室空气消毒常用 C [单选题] *A.高压蒸汽灭菌B.滤过除菌C.紫外线照射(正确答案)D.巴氏消毒E.热灭菌法46、下列不属于细菌侵袭力的是 D [单选题] *A.荚膜B.菌毛C.侵袭性酶D.外毒素(正确答案)E.微荚膜47、下列属于非细胞型生物的是 [单选题] *A.细菌B.衣原体C.支原体D.放线菌E.病毒(正确答案)48、病毒的基本结构是 A [单选题] *A.衣壳和核酸(正确答案)B.衣壳和包膜C. 核衣壳和包膜D. 核酸和包膜E.都不是49、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人体主要通过 [单选题] *A呼吸道传播B.血液传播C.皮肤感染D.神经传播E.消化道传播 (粪口途径传播)(正确答案)50、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 [单选题] *A.流感嗜血杆菌B. 流感病毒(正确答案)C 副流感病毒D.呼吸道合胞病毒E.鼻病毒51、下列不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方式的是 D [单选题] *A.性传播B. 母婴传播C.共用剃须刀D.呼吸道传播(正确答案)E.输血传播52、预防乙脑的基本措施是 E [单选题] *A.接种丙种球蛋白B.接种干扰素C.防鼠灭鼠D.防蚤灭蚤E.防蚊灭蚊(正确答案)53、下列不属于肠道病毒的是 D [单选题] *A脊髓灰质炎病毒B.轮状病毒C.柯萨奇病毒D.麻疹病毒(正确答案)E.埃可病毒54、为减少麻疹的发病率,应对3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儿童进行: C [单选题] *A.注射母亲全血B.注射丙种球蛋白C.接种麻疹疫苗(正确答案)D.注射麻疹患者恢复期血清E.注射胎盘球蛋白55、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的培养基是 A [单选题] *A.半固体培养基(正确答案)B.液体培养基C.固体培养基D.营养培养基E.选择培养基56、下列有关菌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E [单选题] *A.可分为S、R菌落B.肉眼可见C.某些带有颜色D.由一个细菌形成E.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正确答案)57、内毒素的特点不包括: B [单选题] *A.主要由G菌合成的脂多糖B.毒性强,对组织有选择性(正确答案)C.性质稳定,耐热D.抗原性弱,很少产生抗体G菌合成的脂多糖 B.毒性强,对组织有选择性 C.性质稳定,耐热 D.抗原性弱,很少产生抗体G菌合成的脂多糖 B.毒性强,对组织有选择性 C.性质稳定,耐热 D.抗原性弱,很少产生抗体E.以上都不是58、破伤风梭菌引起全身肌肉痉挛是属于下列哪种感染 [单选题] *A、菌血症B.败血症C.毒血症(正确答案)D.脓毒血症E.带菌状态59、金黄色葡萄球菌一般不引起: [单选题] *A.败血症B.风湿热(正确答案)C.食物中毒D. 假膜性肠炎E.脓疱疮60、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为: [单选题] *A.毒素与抗毒素中和反应B.沉淀反应C. I型超敏反应D.凝集反应E. IV型超敏反应(正确答案)61、最先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 [单选题] *A.弗莱明(正确答案)B.列文虎克C.李斯特D.巴斯德E.柯赫62、下列物质中抗原性最强的是 [单选题] *A.蛋白质(正确答案)B.多糖C.多肽D.脂多糖E.脂肪63、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将导致 [单选题] *A.抵御病原体增强B. 自身免疫增强C.超敏反应D.免疫缺陷E.病毒感染或肿瘤(正确答案)64、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 [单选题] *A.骨髓B.法氏囊C.胸腺(正确答案)D.脾脏E.扁桃体65、甲胎蛋白属于 [单选题] *A.异种抗原B.异嗜性抗原C.同种异性抗原D.自身抗原E.肿瘤抗原(正确答案)66、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B [单选题] *A.完全抗原B. 半抗原(正确答案)C. TD-抗原D. TI-抗原E变应原67、HLA不存在于: [单选题] *A.成熟RBC膜上(正确答案)B.WBC膜上C.淋巴细胞D.组织细胞膜上E.肌细胞68、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 [单选题] *A.生来就有B.能遗传给下一代C.个体之间无差异作用D.抗感染作用非特异性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69、血液中分子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是 [单选题] *A. IgMB.IgG(正确答案)C.IgAD.IgEE.IgD70、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 [单选题] *A.参与反应的补体成分相同B.C3转化酶的组成相同C. C5转化酶的组成相同D.激活物质相同E.攻膜复合体的形成及其溶细胞效应相同(正确答案)71、比较有效地广谱抗病毒作用物质是 [单选题] * A抗生素(正确答案)B干扰素抗毒素D细菌素E白细胞介素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A.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B.无MHC限制性C.生物学效应极强D.在体内维持时间长E.作用具有多向性73、初次免疫应答时,抗体产生的特点是 [单选题] *A.早期以IgM为主(正确答案)B.IgG与IgM几乎同时产生C.抗体效价高D.在体内维持时间长E.为高亲和性抗体74、条件致病菌的特点是 [单选题] *A.原属正常菌群(正确答案)B.无害C.拮抗病原微生物D.提高营养物E.引起外源感染75、ABO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属于 [单选题] *A.I型超敏反应B.II型超敏反应(正确答案)C.III型超敏反应D.IV型超敏反应E.以上均不是76、ABO血型鉴定常用的方法是 [单选题] *A玻片凝集法(正确答案)B试管凝集法C.间接凝集反应D.间接凝集抑制试验E.沉淀反应77、下列属于人工主动免疫制剂的是 [单选题] *A.疫苗B.抗毒素C.丙种球蛋白(正确答案)D.活化的淋巴细胞E.细胞因子78、某病人血清检测HBsAg(+)、HBeAg(+),则说明该病人: [单选题] *A.无传染性B.对HBV具有免疫力C.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D.具有较大传染性(正确答案)E.以上都不是79、新生儿脐带血中哪类Ig水平增高,表示有宫内感染 [单选题] *A.IgM(正确答案)B.IgGC.IgAD.IgEE.IgD80、卫生学上可用哪种细菌作为判断环境被粪便污染的指标 [单选题] *A.大肠埃希菌(正确答案)B.痢疾志贺菌C.伤寒沙门菌D.变形杆菌E.霍乱弧菌13、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是 [单选题] *A. 脊髓灰质炎病毒(正确答案)B. 柯萨奇病毒C. 麻疹病毒D. 腮腺炎病毒。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介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
解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性。
1.2 病原生物的定义和特点解释病原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描述病原生物的基本结构和生命周期。
1.3 免疫学的定义和原理解释免疫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组成。
2.2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介绍细菌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细菌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2.3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细菌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细菌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描述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病毒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
3.2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介绍病毒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病毒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3.3 病毒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病毒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形态和结构描述真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组成。
4.2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介绍真菌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真菌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4.3 真菌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真菌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真菌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形态和结构描述寄生虫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和感染阶段。
5.2 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介绍寄生虫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寄生虫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5.3 寄生虫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寄生虫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六章:免疫学基本原理6.1 免疫反应的类型介绍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基本概念。
解释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差异和相互作用。
6.2 抗原和抗体描述抗原的定义和特性。
解释抗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抗体产生的机制。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复习题试题及答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复习题试题及答案1. 1.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单选题]*细菌放线菌真菌(正确答案)支原体衣原体2. 2.细菌生长繁殖最适宜的酸碱度是[单选题]*6.5-6.87.0-7.82.2-7.6(正确答案)7.6-8.08.0-9.03. 3.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代谢产物是[单选题]*细菌素色素毒素与侵袭性酶(正确答案)维生素抗生素4.抗原特异性决定于[单选题]*异物性分子量化学组成抗原决定簇(正确答案)分子结构5.类毒素具有[单选题]*免疫原性无毒素(正确答案)免疫原性有毒素无免疫源性的与有毒性无免疫原性和毒素无毒型6.关于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正确的是[单选题]*初次应答,抗体产生快初次应答,抗体含量高再次应答抗体以lgG为主再次应答,抗体以lgM为主(正确答案)初次应答,抗体维持的时间长7.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单选题]*脾脏骨髓胸腺(正确答案)淋巴结扁桃体8.中枢免疫器官是[单选题]*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免疫细胞定居、增殖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正确答案)是人体的神经系统9.由于输血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属于哪种超敏反应[单选题]*I型II型(正确答案)III型IV型III型+IV型10.制备卡介苗的变异原理是[单选题]*形态变异毒立变异(正确答案)荚膜变异耐药性变异菌落变异11.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单选题]*细菌病毒(正确答案)真菌支原体衣原体12.下列不属于细菌的基本结构的是[单选题]*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正确答案)细胞膜核质13.细菌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最强的结构是[单选题]*荚膜鞭毛菌毛芽孢(正确答案)细胞壁14.细菌的生长繁殖的方式是[单选题]*有丝分裂复制出芽无性二分裂(正确答案)孢子生殖15.细菌构成毒力的物质基础是[单选题]*基本形态基本结构侵袭力和毒素侵入的数量(正确答案)侵入的途径16.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细胞是[单选题]*中心粒细胞致敏淋巴细胞红细胞Nk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正确答案)17. I型超敏反应特点除外[单选题]*引起功能混乱造成细胞组织损伤(正确答案)igE介导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发生速度快18.属于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单选题]*过敏性休克血清病(正确答案)输血反应传染性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19.沙眼衣原体引起沙眼的主要传染方式是[单选题]*接触传播(正确答案)空气飞沫传播输血传播消化道传播以上均不是侵袭力(正确答案)内毒素外毒素荚膜与其他细菌联合感染21.因长期大量使用光谱抗生素引起的细菌性腹泻多属于[单选题]*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过敏性反应菌群失调症(正确答案)二重感染22.防御病原生物的侵袭集中和其毒素毒性的免疫功能是[单选题]*免疫防御(正确答案)免疫监视免疫稳定过敏反应免疫耐受23.能特异性的杀伤靶细胞的细胞是[单选题]*TH细胞Tc细胞(正确答案)NK细胞吞噬细胞中心粒细胞24.化脓性球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引起其他器官化脓性病灶称为[单选题]*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病毒血症脓毒血症(正确答案)25.关于超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题]*是异常的免疫应答(正确答案)均可导致组织损伤均有个体差异均有补体参与不需要抗原参与26.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的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单选题]*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正确答案)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共同抗原27.没有抗体参与的超敏反应属于[单选题]*I型II型III型IV型(正确答案)以上都不是28.接种类毒素可产生[单选题]*人工主动免疫(正确答案)人工被动免疫自身免疫自然被动免疫自然主动免疫29.关于人工主动免疫的描述错误的是[单选题]*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免疫接种1周后出现免疫力免疫力维持的时间较短(正确答案)机体只产生了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机体只是产生了特异性细胞免疫力的30.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单选题]* IgAIgEIgG(正确答案)lgMlgD31.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物质是[单选题]*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肠毒素(正确答案)自溶酶耐热外毒素32.治疗链球菌感染首选抗生素是[单选题]*氯毒素红霉素青霉素(正确答案)罗红霉素头孢霉素33.引起猩红热的病原体[单选题]*葡萄球菌链球菌(正确答案)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淋球菌34.为预防破伤风应注射[单选题]*破伤风减毒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正确答案)破伤风外毒素破伤风溶血素35.病毒增殖的方式是[单选题]*有丝分裂二分裂减数分裂芽生方式复制方式(正确答案)36.造成流感大流行的原因是[单选题]*流感病毒型别多流感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的亚型(正确答案)流感病毒免疫原性不强以上都不是37.检查结核分枝杆菌的染色法是[单选题]*吉姆染色法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法(正确答案)墨汁染色法镀银染色法38.再次产生抗体的特点是免疫力形成快的原因是[单选题]*记忆细胞的存在(正确答案)巨嗜细胞数目增加B细胞数目增加T细胞数目增加细胞因子介入39.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是[单选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肝炎传染性非典型肝炎(正确答案)流行性出血热40.引起化脓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单选题]*金黄色葡萄球菌(正确答案)A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巴奈瑟菌41.典型霍乱患者的粪便是[单选题]*脓血便水样便米泔水样便(正确答案)陶土样便果酱样便42.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是[单选题]*完全抗原半抗原(正确答案)抗体类毒素佐剂NK细胞浆细胞(正确答案)B细胞粒细胞44.免疫活性细胞是[单选题]*T细胞和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正确答案)B细胞和巨噬细胞T细胞和NK细胞B细胞和NK细胞45.免疫应答中最早合成的lg是[单选题]* IgAlgElgGlgM(正确答案)lgD46.杀死物体上病原生物的方法是[单选题]*消毒(正确答案)灭菌无菌防腐紫外线消毒煮沸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正确答案)干燥灭菌法间接蒸汽灭菌法48.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单选题]*V LCHCLVH与VL(正确答案)49.病毒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是[单选题]*质粒衣壳蛋白病毒核酸(正确答案)结构蛋白包膜50.与鼻咽癌有关的病毒是[单选题]*疱疹病毒I型疱疹病毒II型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正确答案)乙肝病毒51.感染后选择性破坏CD4+T淋巴细胞致免疫缺陷的病毒是[单选题]*HZVHlV(正确答案)HBVHAVHCV52.机体抵抗病毒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单选题]*血脑屏障皮肤粘膜屏障(正确答案)胎盘屏障吞噬细胞补体53.预防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是[单选题]*使用抗毒素使用中草药免疫预防(正确答案)使用1FN使用抗生素54.与细胞粘附作用有关的是[单选题]*荚膜鞭毛芽孢菌毛(正确答案)细胞壁胸腺骨髓淋巴结(正确答案)肝胰腺56.属于APC细胞的是[单选题]*巨噬细胞(正确答案)T细胞NK细胞红细胞中性粒细胞57.最常引起流感流行的病毒性是[单选题]*甲型流感病毒(正确答案)乙型流感病毒丙型流感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58.下列与输血反应有关的代谢产物是[单选题]*热原质色素毒素侵袭性酶细菌素(正确答案)25 ℃30 ℃37℃(正确答案)40 ℃50 ℃60.某些细菌产生的只对近缘菌起杀菌作用的是[单选题]*外毒素细菌素(正确答案)热原质色素抗生素61.细菌的分解产物是[单选题]*抗生素细菌素热原质色素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62.免疫是指[单选题]*机体清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机体抗感染的功能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正确答案)机体抗肿瘤的功能免疫监视免疫稳定免疫防御(正确答案)免疫耐受免疫识别64.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单选题]*易发生超敏反应易发生肿瘤(正确答案)易发生感染易发生自身免疫病易发生免疫耐受65.实验动物新生期摘除胸腺将表现为[单选题]*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均不受影响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缺陷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受损(正确答案)免疫功能66.乳汁中含有丰富的抗体,特别初乳中含量更高。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感染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免疫器官分类: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部位。
2、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分类:1、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胸腺3、法氏囊外周免疫分类:1、淋巴结:分布全身的豆形淋巴器官2、脾脏(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骨髓的功能:1、造血(所有血细胞的发源地)2、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是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3、形成血-胸腺屏障:阻止血液中大分子进入胸腺。
淋巴结的功能:1、成熟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IR)场所3、过滤淋巴液捕获抗原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的功能:1、免疫细胞居住地2、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细胞因子4、过滤血液捕获抗原5、存储红细胞的血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1、形成生理屏障2、参与局部免疫应答3、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T、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免疫细胞分类:1、干细胞2、淋巴细胞3、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分类:1、T淋巴细胞2、B淋巴细胞3、NK细胞第三章抗原抗原(Ag):指一类能刺激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结构或基团。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即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笔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笔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笔记一、病原生物的分类和特征1. 病原生物的分类:病原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几大类。
- 细菌:单细胞微生物,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 病毒:非细胞遗传物质,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内才能繁殖。
- 真菌:多细胞生物,可以分为酵母菌和霉菌。
- 寄生虫:可以分为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三类。
2. 病原生物的特征:- 病原性:能够引起疾病的能力。
- 繁殖能力:能够迅速繁殖,增加感染的机会。
- 毒力:能够产生毒性物质,对宿主造成伤害。
- 抗原性: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抗体。
二、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1. 先天免疫:由于先天免疫的机制是天生具备的,因此对于任何病原生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能力。
先天免疫的主要防御机制包括:- 机械屏障:皮肤和黏膜形成机械屏障,阻挡病原生物的进入。
- 化学防御: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具有抗菌作用,如胃酸、唾液中的溶菌酶等。
- 细胞免疫: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可以直接吞噬和杀死入侵的病原生物。
-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使得病原生物无法生存和繁殖。
2. 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在遭遇病原生物后,机体通过免疫应答产生的免疫防御机制。
获得性免疫主要包括:- 细胞免疫:T细胞通过识别和杀伤感染的细胞,起到清除病原生物的作用。
- 体液免疫:B细胞通过产生特异性抗体来中和和清除病原生物。
- 记忆免疫:机体在初次感染后,会产生免疫记忆细胞,使得再次遭遇相同病原生物时,可以迅速产生免疫应答,提供更强的免疫防御能力。
三、免疫失调和免疫疾病1. 免疫失调: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激活或功能障碍的情况,导致免疫应答的失衡。
常见的免疫失调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疾病和免疫缺陷病等。
2. 免疫疾病:由于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导致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应答。
常见的免疫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等。
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1. 预防:通过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病原生物等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总结归纳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总结归纳第一节总论一、绪论1.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基本形态:2.细菌的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⑴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功能:①维持菌体外形;②维持渗透压;③决定细菌的抗原性;④脂多糖是具有致病作用的内毒素。
结构特点:化学成分是肽聚糖。
(又称黏肽)Ⅰ:G-菌细胞壁由内向外依次是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层共同构成外膜。
⑵细菌的特殊结构:三、细菌的繁殖与代谢:㈠细菌的生长繁殖: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⑴条件:营养物质(包括水分、无机盐类、蛋白胨和糖)、酸碱度(pH7.2~7.6)、温度(37℃)、气体⑵根据对氧气的需要不同分为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四大类;2.生长方式与速度:⑴生长方式: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法繁殖,繁殖速度极快。
⑵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㈡细菌的新陈代谢:1.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⑴对糖、蛋白质的分解⑵细菌的生化反应是鉴别细菌的重要依据⑶常见的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分解试验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㈢细菌的人工培养:最常用的是需氧培养法。
四、细菌的变异㈠细菌的变异现象及变异机制:1.细菌的变异现象:①细菌的形态结构变异:包括L型变异、荚膜变异、鞭毛变异等;②抗原性变异;③毒力变异;④耐药性变异;⑤菌落变异。
2.细菌变异机制:㈡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⑴影响细菌学诊断:发生变异的细菌可以失去其典型的特征。
(L型变异)⑵预防耐药菌株扩散。
(药敏试验)⑶制备疫苗。
(减毒活疫苗)⑷检测致癌物。
(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⑸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质粒、噬菌体-载体-目的基因-受体菌。
五、消毒与灭菌㈠基本概念:1.消毒:指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2.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包括杀灭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全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全集本教材旨在全面介绍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相关知识,涵盖了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和致病机制,以及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研究本教材,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以及人体免疫系统如何抵御这些病原微生物。
本教材分为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病原微生物概述本章介绍了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病原性的基本概念。
读者将了解到病原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二章:细菌学本章详细介绍了细菌的结构、生长和繁殖方式,以及细菌对人体的致病机制。
读者将研究到各种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并了解到抗生素对细菌的影响。
第三章:病毒学本章探讨了病毒的结构、复制方式和致病机制。
读者将了解到各种病毒引起的疾病,并研究到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第四章:真菌学本章介绍了真菌的分类、形态和生活史,以及真菌感染的致病性和治疗方法。
读者将了解到真菌感染的常见疾病,并对抗真菌感染有所了解。
第五章:寄生虫学本章涵盖了寄生虫的分类、寄生方式和致病机制。
读者将研究到各种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并了解到寄生虫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第六章:免疫学基础本章介绍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调节机制。
读者将了解到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并研究到免疫系统的相关概念和实验方法。
第七章:免疫系统异常与疾病本章详细讨论了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症。
读者将研究到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
第八章:免疫预防与治疗本章介绍了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读者将了解到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以及免疫治疗在某些疾病中的应用。
本教材全面而简明地介绍了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核心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免疫系统的重要性。
希望本教材能够成为研究和研究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好帮手。
该文档共计800字。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病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第⼀章微⽣物基本概念、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节微⽣物基本概念【知识点】1微⽣物:存在于⾃然界当中的⼀类体形微⼩,结构简单,⼈类⾁眼⽆法直接看见,必须⽤光学或电⼦显微镜放⼤数百直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物。
2、微⽣物的种类:细菌、⾐原体、⽀原体、⽴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病毒3、三型微⽣物的特征:1)原核细胞型微⽣物:有细胞膜;细胞器不完善,仅有核糖体;⽆核膜及核仁;⽆性⼆分裂⽅式繁殖;属于该型微⽣物的有细菌、⽀原体、⾐原体、⽴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
2)真核细胞型微⽣物:有细胞膜;细胞器完善;有核膜及核仁;以有丝分裂⽅式繁殖;属于该型微⽣物的有真菌。
3)⾮细胞型微⽣物:⽆细胞膜;⽆细胞器;⽆核膜核仁; 以复制⽅式增殖;属于该型微⽣物的有病毒。
第⼆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知识点】1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2 ?细菌基本结构的组成及意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胞浆重要颗粒性物质:质粒、核糖体、胞质颗粒)、核质⽑、普通菌⽑,性菌⽑为F+菌才有的特殊结构,⽤于传递质粒,间接不良后果是导致耐药性的传递,普通菌⽑介导粘附,寄⽣于黏膜处的细菌⼤多有菌⽑,避免被分泌液冲刷⾛;荚膜是某些细菌在营养丰富或侵⼊机体后为避免被吞噬或杀菌物质破坏⽽产⽣的粘液性物质将⾃⼰包裹起来;芽孢,某些⾰兰阳性菌的休眠形(不繁殖),当缺乏营养时(体外),细菌为减少代谢消耗⽽形成的⼀种结构,抵抗⼒强,⼀般消毒灭菌⽅法⽆法将其杀死,杀死芽孢最可靠的⽅法是⾼压蒸汽灭菌,消毒灭菌时应以芽孢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5?细菌⾰兰染⾊的步骤:龙胆紫-碘液-脱⾊液-稀释复红第⼆章细菌⽣理【知识点】1细菌⽣长繁殖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温度(37C)、pH?(7.2-7.6 )、⽓体(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2 ?细菌⽣长繁殖的⽅式:⽆性⼆分裂3. 细菌繁殖的速度:⼤多数20-30min分裂⼀次,结核分枝杆菌18-24h分裂⼀次。
病原生物学试题集
、
、
.具有特异性杀伤功能
的淋巴细胞是
.
5、具有 ADCC 作用的细胞有
、
、
、
.
6、MØ、中性粒细胞等细胞表面具有
受体,它的杀伤作用必须依赖
作
为桥梁,故称为 ADCC 作用.
7、NK 细胞的杀伤作用不依赖
的存在,也不需要
的致敏,它是机体
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三、问答题
1、简述 NK 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2、试述 T、B 淋巴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及意义.
多数不需要
抗体
IgG
IgM
细胞免疫应答
引起
一般不引起
回忆应答
引起
不引起
诱导免疫耐受
难
易
机理
T、B 细胞决定簇
B 细胞决定簇
2、答:
⑴、自身隐蔽的抗原:如 精子、眼角膜、晶状体及甲状腺球蛋白等.
⑵、自身修饰的抗原:如 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导致自身表面抗原改变或
消失,转变成自身抗原.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
D.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
E.相应的抗体产生需 T 细胞辅助
5、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抗原决定基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荷性质
D.载体的性质
E.抗原的物理性状
6、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完全抗原
B.TD 抗原
C.TI 抗原
D.半抗原
E.超抗原
7、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
、
、
、
。
5、可产生肠毒素的细菌有
、
、
。
三、问答题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2. 掌握病原生物的分类及特点3. 了解病原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1. 病原生物的定义及特点2. 病原生物的分类a. 微生物b. 寄生虫3. 病原生物与宿主的关系a. 感染b. 免疫反应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讨论流行性疾病,引导学生思考病原生物的概念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 讲解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病原生物的特点。
3. 讲解病原生物的分类,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特点。
4. 讲解病原生物与宿主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感染和免疫反应的概念。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病原生物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病原生物分类及特点的理解。
教学目标:1. 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2. 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3.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及特点2. 微生物的分类a. 细菌b. 病毒c. 真菌d. 原生动物3.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a. 生长条件b. 繁殖方式4.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讨论食品腐败,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 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及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3.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的特点。
4. 讲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繁殖方式。
5. 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微生物分类及特点的理解。
三、教案名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第三章病毒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1. 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2. 掌握病毒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3. 了解病毒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教学内容:1. 病毒的定义及特点2. 病毒的分类a. DNA病毒b. RNA病毒c. 逆转录病毒3.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a. 结构与组成b. 繁殖方式4. 病毒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讨论流感,引导学生思考病毒的特点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
2. 掌握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
3. 了解常见病原生物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免疫接种。
4. 培养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及分类病原生物的定义病原生物的分类(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2. 病原生物的特点病原生物的形态与结构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病原生物的致病机制3.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的概念与分类(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免疫应答的过程4. 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的功能与结构(脾脏、淋巴结、胸腺等)免疫细胞的功能与分类(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等)5. 常见病原生物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呼吸道病原生物(流感病毒、肺炎球菌等)消化道病原生物(大肠杆菌、肝炎病毒等)血液传染病原生物(疟原虫、艾滋病病毒等)预防措施(消毒、疫苗接种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原生物感染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病原生物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验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病原生物实验室检验的基本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4. 课程论文: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某一病原生物或免疫学话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材。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包含图片、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
3. 实验器材:生物显微镜、实验室仪器及试剂等。
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期刊、在线课程、科普文章等。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免疫学基础绪论一、名词解释1、免疫2、免疫防御3、免疫稳定4、免疫监视二、判断题1、清除自身损伤衰老细胞属于生理性,免疫稳定。
2、清除病原微生物属于免疫监视。
3、免疫对机体都有利的。
4、胸腺微环境对骨髓来源的前体细胞具有调节作用。
三、选择题[A型题]1、免疫的概念是:A.机体认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能力B.机体抗感染免疫的过程C.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功能D.机体清除自身的损伤或衰老细胞的一种能力E.清除和灭杀自身突变的细胞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A.免疫耐受B.免疫增生病C.肿瘤D.超敏反应E.自身免疫病3、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A.自身免疫病B.反复感染C.肿瘤D.超敏反应E.移植排斥反应4、机体对特定抗原免疫反应答过强易导致:A.移植排斥反应B.免疫增生病C.反复感染D.超敏反应E.肿瘤5、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是:A.感染病微生物而获得B.接种疫苗而获得C.机体输入淋巴因子而获得D.由遗传而获得E.由母亲的抗体通过胎盘给婴儿而获得6、免疫系统包括:A.免疫器官B.免疫细胞C.免疫分子D.免疫器官和免疫分子E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B型题]A.免疫防御B.免疫稳定C.免疫监视D.免疫耐受E.免疫缺陷1、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及中和毒素属于:2、清除衰老、损伤、死亡细胞,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稳定属于:3、清除体内突变细胞,以防止肿瘤发生属于:4、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表现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属于:5、机体不能抵御病原性微生物的侵袭而发生反复感染属于;[C型题]A.非特异性免疫B.特异性免疫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1、先天遗传而获得的免疫功能属于:2、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属于:3、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4、机体获得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抗原的免疫功能属于:5、补体的溶菌作用属于:6、溶菌酶的溶菌作用属于:[X型题]1、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A.免疫监视B.免疫稳定C.免疫防御D.免疫调节E.免疫耐受2、免疫防御功能异常可发生:A.肿瘤B.免疫缺陷C.免疫增生病D.自身免疫病E.超敏反应3、免疫稳定功能是指:A.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B.清除体内突变细胞C.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和死亡的细胞病原微生物D.抑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生长繁殖E.清除体内病原微生物,维持息身稳定4、免疫监视功有是指:A.防止病毒的持续感染B.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和死亡细胞C.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D.清除体内病原微生物,维持自身稳定E.抑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生长繁殖四、填空题1、免疫应答的类型有和。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1.补体C系统是具有多种调控机制的蛋白质酶促反应系统,广泛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2.补体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补体调节蛋白3.补体来源:肝细胞、巨噬细胞4.补体极不稳定,应保存在-20℃或冷冻干燥保存;5.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旁路途径经典途径1激活物与激活条件激活物: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IC条件:每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IC中两个以上Ig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结合后才能活化,单个IgM即可激活2活化过程:识别阶段C1识别IC进而活化的过程活化阶段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阶段3膜攻击阶段:膜攻击复合物MAC在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通道,能使可溶性小分子、离子和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膜,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膨胀而被溶解;6.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2)调理作用(3)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5)免疫调节作用第三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进行组织移植时会发生排斥反应,编码此类抗原的基因群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2.人类的有关抗原在白细胞发现,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编码这些抗原的基因群称为HLA复合体;人类MHC分子一般指经典HLA基因编码产物,简称HLA分子提呈抗原肽;Ⅰ结构:肽结合区信息传递、Ig样区、跨膜区、胞浆区分布:各种有核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表面,成熟红细胞和滋养层细胞表面不表达;抗原肽与Ⅰ类分子的结合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并不像抗原抗体那样高度结合,只要多肽2~3个关键的氨基酸能恰当地连接而沟槽内相应位置,多肽即可与之结合;4.HLAⅡ类分子的分布:主要表达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5.MHC分子的免疫学功能(1)参与抗原的加工与提呈(2)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3)制约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TCR识别APC上抗原肽的同时还必须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自身MHC分子,此现象为MHC限制性(4)参与T细胞分化成熟(5)参与调控自然杀伤细胞第四节其他免疫因子一、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K是指多种细胞受免疫原、丝裂原等刺激后合成分泌的,通过与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多种生物效应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是机体内细胞间信号传递的重要介质;(一)细胞因子的分类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最先发现的CK、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家族(二)CK的共同特性绝多数CK是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1.作用方式: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2.生物学效应的重复性:1重叠性几种不同的CK可作用于同一靶细胞2高效性和多效性3拮抗性和协同性4网络性(三)CK的生物学作用1.刺激造血并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2.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3.参与炎症反应二、白细胞分化抗原免疫应答有赖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膜分子则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免疫细胞表面的白细胞分化抗原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功能密切相关;(一)白细胞分化抗原与CD分子的概念1.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以及分化的不同阶段和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表面标记;2.CD:位于细胞膜表面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二)CD分子的免疫学功能1.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目前已知的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的CD分子主要是CD1分子,其处理抗原的方式与MHCⅡ类分子相似2.参与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1参与T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CD3、CD4、CD8、CD28CD4----与MHCⅡ分子结合CD28----与配体CD80和CD86结合,提供T细胞协同刺激信号CD80/86----CD28 的配体2参与B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CD40---与CD40L结合3.参与免疫效应细胞凋亡相关的分子:CD95第五章免疫细胞第一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一、髓系免疫细胞单核/巨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树突状细胞(1)单核/巨核细胞{不仅参与固有免疫,也参与适应性免疫}的免疫学功能:吞噬杀伤病原体;清除损伤、衰老细胞和肿瘤细胞;抗原提呈;免疫调节(2)DC主要功能是高效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DC是专职性APC中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DC免疫学功能: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参与中枢神经和外周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3)NK细胞:主要通过其细胞毒作用及分泌细胞因子发挥作用;抗感染作用;抗肿瘤作用NK细胞通过多种途径杀伤肿瘤细胞,无需抗原预先刺激,是机体抗肿瘤的第一线细胞(4)肥大细胞可引起炎症反应,参与抗感染免疫和Ⅰ型超敏反应;备注: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摄取、加工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专职性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通过MHCⅡ类分子结合抗原肽并提呈给CD4+T细胞,进一步促进其活化;表达MHCⅠ类分子的细胞均能将内源性蛋白抗原异常加工为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8+T细胞而被其识别和杀伤;二、淋巴系免疫细胞淋巴样干细胞来自于骨髓多能干细胞HSC,由淋巴样干细胞分化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一)T细胞来源于骨髓,在胸腺中发育成熟1.T细胞抗原受体TCR的发育-----与β链的基因重排密切相关2.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阳性选择----使T细胞获得了抗原识别的MHC限制阴性选择----使T细胞获得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经过胸腺内的发育和选择后,成熟T细胞的特征为:表达功能性TCR;CD4或CD8单阳性细胞;获得抗原识别的MHC限制性;获得自身的耐受性;成熟的T细胞离开胸腺,进入外周免疫器官;(二)B细胞来源于骨髓,在骨髓成熟3.B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阴性选择-----在中枢免疫器官完成并获得中枢免疫耐受阳性选择---在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心完成,获得抗体亲和力的成熟(三)NK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三、谱系交叉的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DC是免疫细胞中唯一部分来自于髓样干细胞,部分来源于淋巴样干细胞的免疫细胞;第二节适应性免疫细胞一、T细胞T细胞表面具有TCR-CD3复合体、CD4/CD8分子、共刺激因子即细胞因子受体等多种特征性表面膜分子;一T细胞的表面分子T细胞表面分子是T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信号刺激并产生应答的物质基础,也是鉴别和分离T细胞的重要依据;复合体 TCR特异性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借助CD3分子转导进入细胞内;TCR不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表位,仅能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与MHC分子结合的抗原肽pMHC,这也是T细胞与B细胞识别抗原的不同之处;CD3表达于所有成熟T细胞表面,CD3具有稳定TCR结构和传递抗原识别信号的作用,但并不参与抗原识别过程;2.共受体 CD4和CD8都是TCR的共受体,但分别表达在不同的T细胞亚群上;CD4和CD8分子可增强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之间的作用,CD4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gp120的受体;3.共刺激因子 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不仅需要由TCR-CD3复合体分子提供的起始信号第一信号,还必须有共刺激信号第二信号如:CD28、CD154CD40LCD40配体4.负调节分子5. 细胞受体因子6.丝裂原结合分子二T细胞亚群与功能细胞根据功能不同分为:辅助性T细胞Th----多为CD4+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膜分子多为CD8+,分泌穿孔素及颗粒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调解性T细胞Treg-----膜分子多为CD4+二、B细胞一B细胞的表面分子不能传递抗原刺激信号到细胞内,可直接识别具有天然构象的抗原分子;CD79a/b 与BCR结合,为B细胞提供第一活化信号2.共受体 CD19、CD21和CD81CD21是EB病毒的受体,可显着增强BCR识别抗原的信号传导,促进B细胞的活化;3.共刺激分子 B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为T、B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主要包括:1CD40:其配体为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的CD154CD40L2CD80/CD86:高表达于活化的B细胞表面,是T细胞CD28和CD152的配体,CD80/CD86与CD28相互作用,为T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二信号;CD80/CD86与CD152相互作用,则可抑制T细胞的活化;细胞的功能根据B细胞是否表达CD5分子,分为B1CD5+细胞和B2细胞功能:产生抗体----B2细胞主要识别蛋白质抗原,是参与B细胞介导的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提呈抗原----B2细胞是专职性APC,具有抗原提呈功能分泌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危险信号刺激所形成的一种反应过程;1.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识别对象、识别受体、效应方式一、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T细胞抗原受体只能识别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后的抗原肽-MHC复合物pMHC1抗原的加工提呈: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MHC I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加工处理--MHC I类分子途径2抗原识别: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本质是对pMHC的识别,T细胞的TCR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时,必须同时与识别抗原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即T细胞的双识别,称为MHC限制;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1T细胞的活化CD8+T细胞、CD4+T细胞的活化:初始CD4+T、CD8+T细胞细胞的活化必须由DC为其提呈抗原;需要双信号.B7/CD28提供第二信号3.抗原清除阶段2种形式,CD4+细胞介导的效应和CD8+细胞介导的效应1CD4+细胞介导的效应:Th1细胞的效应---介导细胞免疫效应Th2细胞的效应---表达CD40L2CD8+细胞介导的效应:CTL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一个CTL可循环往复、连续、高效地杀伤靶细胞;三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1.初次应答抗体的主要类型------IgM2.再次应答抗体的主要类型------IgG第七章免疫损伤与疾病第一节超敏反应1.定义:以往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或持续接触相同抗原所致的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免疫应答;2.分类: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其中Ⅰ~Ⅲ型超敏反应均由抗体介导,Ⅳ型超敏反应由效应T细胞介导;一、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介导,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特征:发生快;生理功能紊乱,一般可逆;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一参与成分1.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尘螨、动物皮毛食入性变应原动物蛋白药物性变应原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和有机碘,属于小分子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某些蛋白质结合长成完全抗原成变应原2.IgE 正常人血清IgE含量极低,过敏时异常增高;3.主要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4.细胞因子 IL-4和IL-3诱导B细胞发生抗体类别转换产生IgE,IL-4刺激肥大细胞的增殖二发生机制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致敏阶段、发敏阶段和效应阶段1.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IgE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Ⅰ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这种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数年,如长期不接触变应原,致敏状态可逐渐消失;2.发敏阶段单个IgE结合FcεRⅠ是不能激活细胞的,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同时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IgE结合,使FcεRⅠ发生交联,方能启动激活信号,诱导已致敏的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3.效应阶段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与相应的靶细胞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细胞内的生物活性介质有两类:1 预先存在的介质及其作用:①组胺可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刺激平滑肌收缩,促进黏膜腺体分泌增强;②类胰蛋白酶可刺激邻近的肥大细胞释放介质,起到放大炎性效应的的作用;2 新合成的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D2、细胞因子根据效应发生的时相不同,Ⅰ型超敏反应可分为两种类型:速发相反应于再次接触变应原十几分钟内发作、且迅速消退的反应主要由组胺、前列腺素等引起;迟发相反应于再次接触变应原4~6小时后发作并持续24小时以上;主要表现为由粒细胞、Th2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致组织损伤三临床常见疾病1.全身过敏性反应是最严重的一种过敏反应,于再次接触变应原后数秒至数分钟内发生,以药物及血清过敏性休克最常见;1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2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进行紧急治疗时,某些患者由于曾经注射过相同的血清制剂已被致敏,而发生过敏性休克,严重可致死亡;2.局部过敏性反应(1)呼吸道超敏反应:主要引起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2)消化道超敏反应:主要引起过敏性肠胃炎,同时可伴有皮肤超敏反应;(3)皮肤超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湿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二、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直接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1.激活补体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攻膜复合物,导致靶细胞溶解;2.调理吞噬作用二临床常见疾病1.输血反应2.新生儿溶血症3.免疫血细胞减少症4.肺出血-肾炎综合征5.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三、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是指抗原抗体复合物未被及时清理,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一)参与成分可溶性抗原,IgG或IgM类抗体,补体、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二)发生机制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是Ⅲ型超敏反应发生的基础;(三)临床常见疾病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家兔皮下注射马血清和类Arthus反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局部反复注射胰岛素;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初次接受大剂量抗毒素血清注射;(2)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3)类分湿关节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四、Ⅳ型超敏发应是指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引起的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主要特点:发生缓慢,一般于再次接触抗原24-72小时后发生;抗体与补体不参与反应;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引起的组织损伤;(一)参与的主要成分1.抗原主要是胞内寄生微生物和接触性抗原;2.免疫细胞主要是CD4+Th1细胞、CD8+CTL细胞、巨噬细胞(二)发生机制抗原刺激使T细胞活化分化为效应T细胞致敏T细胞(三)临床常见疾病1.感染性超敏反应2.接触性皮炎第八章免疫学应用1.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与离子强度、PH值和温度有关;实验中常用%NaCl 作为稀释液,最适PH值在6-8之间,最适温度37℃;2.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1)凝集反应(2)沉淀反应(3)免疫标记技术:酶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是目前检测抗体最常用的方法---用已知抗原包被固相载体,洗涤后加入待检血清一抗标本,充分反应洗涤后再加酶标记得二抗进行反应,之后再次洗涤并加底物观察显色反应;(4)蛋白质芯片技术3.免疫细胞的分离与鉴定:依据不同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对免疫细胞进行鉴定与计数;如绵羊红细胞表面有人类T细胞CD2的配体,故可应用T细胞周围黏附绵羊红细胞形成“花环”E花环实验检测人T细胞;第十章医学病毒1.病原生物:引起其他生物感染的生物称为病原生物;2.病毒是一类具有独特生物学性状的非细胞型生物;主要特征有:①个体微小,大小用纳米表示最大为痘病毒,能通过滤菌器②结构简单,无完整的细胞结构,一种病毒只含一类核酸③寄生的专一性,严格细胞内寄生,对抗生素不敏感④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3.病毒的形态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是病毒在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感染性;4.病毒的结构病毒体的基本结构分为核心和衣壳,由衣壳包裹核心组成核衣壳,有的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包膜,由包膜的病毒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病毒称为裸病毒;1核心:主要成分是核酸,是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复制和感染的物质基础;2衣壳:包绕在核心外的蛋白质外壳;衣壳的主要功能:①保护病毒核酸②参与感染过程③具有免疫原性3包膜:一些种类的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膜或其他膜结构时,以出芽方式向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病毒薄包膜的蛋白质几乎都是由病毒基因进行编码,而脂类和多糖成分则源于宿主细胞;包膜表面的不同形态称为包膜子粒或刺突;包膜的主要功能:①保护病毒②参与病毒感染和释放③具有免疫原性5.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增殖是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至释放子代病毒的连续过程,又称为病毒的复制;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病毒需要先吸附于宿主细胞才能启动病毒增殖的自我复制过程;主要通过病毒包膜或衣壳表面的病毒吸附蛋白VAP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不可逆的相结合来完成;穿入---病毒体吸附于宿主细胞后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脱壳---病毒穿入宿主细胞后脱去蛋白质外壳,将核酸游离释放的过程;生物合成---基因组的复制与基因表达装配----将生物合成的蛋白质和核酸及其已形成的构件,组装成子代病毒颗粒的过程;成熟与释放----装配完成的病毒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体的阶段;6.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1)病毒的异常增殖:①顿挫感染---病毒进入非容许细胞,因宿主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等必需条件,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②缺陷病毒---不能完成复制周期的病毒,需要与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细胞,在其辅助病毒提供有关组分后才能增殖出完整病毒;(2)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长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增殖的现象;6.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病毒的感染:病毒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细胞中增殖的过程;1垂直传播母体的病毒经过胎盘-胎儿、产道-新生儿和母亲-婴儿哺乳途径,由亲代传播给子代;以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风疹病毒多见; 2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7.病毒感染的类型(1)隐性感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2)显性感染:根据出现早晚和持续时间长短分为:1急性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甲型肝炎2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感染---病毒持续存在于血液中并不断排出---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EB病毒潜伏性病毒---病毒不复制也不出现临床症状,以常规方法检测不出有感染活性的病毒---水痘-带状孢疹病毒慢发性病毒---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经数年或几十年后,此时集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HIV8.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的致病作用是指病毒侵入机体后,从进入宿主细胞并在细胞中增殖复制,并扩散到多数易感细胞,最终导致宿主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1)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1)杀细胞效应:指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成熟后,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造成宿主细胞被破坏、死亡;主要为无包膜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一般引起急性感染;2)稳定状态感染:某些有包膜的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后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其过程缓慢、病变相对较轻,细胞在短时间内不会溶解和死亡;包括细胞融合和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3)包涵体的形成: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出现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包涵体本质:病毒颗粒聚集体,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产物;包涵体的检测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如狂犬病病毒; 4)细胞凋亡:由细胞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如HIV感染T细胞;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某些DNA病毒或逆转录病毒及基因组结合至宿主细胞染色体中称为整合;(2)病毒感染的免疫损伤一般主要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所致,少部由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1)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Ⅱ型超敏反应---细胞表面的抗原病毒与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在补体参与下引起的细胞破坏;Ⅲ型超敏反应---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某些器官组织的膜表面;2)T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3)致炎性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损伤(3)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损伤(4)病毒的免疫逃逸9.抗病毒免疫(1)固有免疫:干扰素IFN、NK细胞可直接破坏病毒感染的靶细胞(2)适应性免疫:T细胞介导的免疫:CTL分泌穿孔素和CD4+Th1细胞B细胞介导的免疫:主要针对细胞外的游离病毒,中和抗体可阻止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能够稳定病毒使其不能正常脱壳,还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被巨噬细胞清除,以及通过激活补体使病毒裂解;抗体与病毒感染细胞表面抗原结合,介导NK细胞、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ADCC作用及免疫调理作用而杀伤受感染细胞,发挥抗病毒作用;10.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目前对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物,因此病毒感染的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人工免疫是通过给人群接种疫苗人工主动免疫和输注免疫效应物人工被动免疫而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第十一章常见致病病毒第一节呼吸道病毒1.概念:是指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常见的病毒包括: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冠状病毒科SARS病毒2.正粘病毒概念:是指对黏液蛋白有特殊亲和性、有包膜、有分节段RNA基因组的病毒、3.生物学形状:球形,病毒体由核心、基质蛋白和脂质包膜构成;(1)核心由分节段的RNA组成;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有8个RNA节段,每个RNA节段编码不同的蛋白质;第1-3片段编码RNA多聚酶,第4片段编码血凝素HA,第5片段编码核蛋白NP,第6片段编码神经氨酸酶NA,第7片段编码M1和M2两个基质蛋白;RNA分节段的特点使病毒易发生变异;病毒RNA均由螺旋对称排列的NP盘旋包绕,称为核糖核蛋白RNP,即核衣壳;(2)基质蛋白和脂质包膜包裹在RNP及RNA多聚酶的外面;根据NP和MP的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表面HA和NA抗原性的不同分为若干亚型,迄今发现HA有16种抗原,NA有9中抗原,目前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亚型主要有H1、H2、H3和N1、N2等抗原构成的亚型;4.抵抗力: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醛、过氧化氢等化合物敏感,不耐热,56℃,30分钟即被灭活;5.治疗措施: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托纳米韦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一、教案名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二、课时安排:每章安排2学时,总共10学时。
三、教学目标:1. 了解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2. 掌握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
3. 理解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的免疫反应过程。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病原生物概述1.1 病原生物的概念1.2 病原生物的分类1.3 病原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基本结构2.2 细菌的繁殖方式2.3 细菌的致病机制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基本结构3.2 病毒的繁殖方式3.3 病毒的致病机制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基本结构4.2 真菌的繁殖方式4.3 真菌的致病机制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基本结构5.2 寄生虫的繁殖方式5.3 寄生虫的致病机制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病原生物的致病机制。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提问:评价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视频3. 案例资料4. 课后作业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学时2. 第二章:2学时3. 第三章:2学时4. 第四章:2学时5. 第五章:2学时九、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理解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的免疫反应过程。
培养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
十、课后作业:1. 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2.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病毒的抵抗力
病毒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可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1. 物理因素:病毒耐冷不耐热,经加热56℃30分钟
2. 免疫病理损伤 体液免疫的病理损伤 细胞免疫的病理损伤 免疫抑制 免疫耐受性
二、抗病毒免疫 (一) 固有免疫
屏障作用 吞噬细胞和NK细胞作用 体液中的抗病毒物质
(二)适应性免疫
特异性体液免疫作用 特异性细胞免疫作用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一、标本采取与送检
(一)标本采集的原则和要求 1.临床评估及病程采集不同标本 2.无菌操作 3.早期采集 4.由感染部位采集 5.血清学检查的标本采取
(四)防治原则
1.人工主动免疫 ①灭活疫苗 ②减毒活疫苗 ③基因工程疫苗
2.人工被动免疫 免疫血清、人血清丙种球蛋白等
3. 干扰素治疗 4 .化学药物治疗 5 .中草药治疗
第二篇 病原微生物
第六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
第一节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第二节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病毒(Virus)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的非细胞型微生物。主要特点是其基本结构由 白质与核酸组成,基因组只含一种核酸(DNA 或RNA),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对抗生素 不敏感,只能寄生在敏感的宿主细胞内以复制 方式进行增殖。
或100℃几秒钟即可被灭活。病毒在 pH6.0~9.0的 范围内比较稳定;X射线、紫外线等均可破坏病毒。 2. 化学因素: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病毒对过氧化 氢、高锰酸钾、含氯石灰、碘和碘化物很敏感,卤素 类化学物质是病毒的有效灭活剂。抗生素对病毒无抑 制作用,某些中草药如板蓝根、大青叶等对某些病毒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病毒在体内的传播方式
1.局部传播:如流感病毒所致的呼吸道炎症、轮状病 毒所致的急性胃肠炎。
2.血液传播:腮腺炎病毒进产生一次病毒血症,而麻 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水痘病毒能产生两次以上病毒血 症。
3.神经传播:有些病毒可以从末稍神经播散到中枢神 经系统,也可以从中枢神经播散到外周组织或器官,如疱疹 病毒、狂犬病毒等。
(二)标本的处理 避免杂菌污染;冷藏、速送
二、检查方法
(一)病毒的分离培养 1.动物接种 是最原始的病毒培养方法 2.鸡胚培养 9~12天龄的鸡胚 3.组织细胞培养 将离体活组织块或分散的活细胞
加以培养。常用人胚肾原代细胞、人胚二倍体细胞及传代 细胞(如HeLa细胞、Hep-2细胞等) 。
(二)病毒的鉴定
2.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细胞缺乏病毒复制作 需要的能量、酶及必要成分时,只是病毒虽可进入细胞但不 能复制的感染过程,成为顿挫感染,构成顿挫感染的细胞称 为非容纳细胞。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可生一 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干扰现象发生在:异种病毒之间;同种、同型以及 同株病毒之间;灭活病毒与活病毒间。
五、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病毒在自然或人工条件下发生多方面的变异。两种 或两种以上不同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有时会发生 基因的交换,称为基因重组;病毒基因组核酸链中发生 碱基置换、缺失或插入引起的称为基因突变。具有重要 医学意义的病毒变异有:
1.抗原性变异:包括抗原结构或病毒抗原与抗体结 合力的改变。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1. 隐性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 2.显性感染 病毒侵入宿主易感细胞内大量增殖或 毒性产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引起明显临床症状感染。 根据病程分为: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续持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四)病 稳定状态感染 细胞转化与细胞凋亡 包涵体形成
1.病毒在细胞中增殖的指标 细胞病变效应(CPE):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所引起
的特有的细胞病变。
2.红细胞吸附现象
红细胞吸附现象:受到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等) 感染的细胞膜上含有病毒的某些抗原成分(血凝素), 故能吸附脊椎动物(豚鼠、鸡、猴等)的红细胞。
(三) 病毒的快速诊断
1.形态学检查 2.免疫学检查 3.病毒核酸杂交技术 4.多聚酶链反应(PCR)
2.毒力变异:即病毒由强毒变为弱毒或由弱毒变为 强毒。
3.耐药性变异:运用各种药物治疗病毒感染疾病时, 病毒会发生耐药性变异,产生对抗病 毒药物的耐受。
4.宿主范围变异:指整体动物宿主或体外宿主细胞 类型的变异。
第二节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病毒的致病性 (一) 病毒感染的途径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动物咬伤传播 水平传播 节肢动物叮咬传播 性传播 接触传播 胎盘传播 垂直传播 产道传播
第一节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一、病毒大小与形态
病毒的个体微小, 病毒的测量单位为纳米 (nm) ;病毒的大小差别 悬殊, 最大约为300nm ,最小约为20nm。病毒 的形态大致分6种,大多 数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 形。
二、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核心 (核 酸)
结构 衣壳(蛋白质) 包膜(脂类 、蛋白质)
三、病毒的增殖
病毒的增殖方式称 为复制。病毒侵入细胞 到子代病毒生成释放称 为一个复制周期,包括 吸附、穿入、脱壳、生 物合成、装配、成熟和 释放六个段 。
• 病毒的异常增殖
1.缺陷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发生严重改变的病毒称为
缺陷病毒。其本身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但能干扰成 熟病毒体进入细胞,又称为缺陷干扰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