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六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免疫病理损伤 体液免疫的病理损伤 细胞免疫的病理损伤 免疫抑制 免疫耐受性
二、抗病毒免疫 (一) 固有免疫
屏障作用 吞噬细胞和NK细胞作用 体液中的抗病毒物质
(二)适应性免疫
特异性体液免疫作用 特异性细胞免疫作用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一、标本采取与送检
(一)标本采集的原则和要求 1.临床评估及病程采集不同标本 2.无菌操作 3.早期采集 4.由感染部位采集 5.血清学检查的标本采取
第一节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一、病毒大小与形态
病毒的个体微小, 病毒的测量单位为纳米 (nm) ;病毒的大小差别 悬殊, 最大约为300nm ,最小约为20nm。病毒 的形态大致分6种,大多 数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 形。
二、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核心 (核 酸)
结构 衣壳(蛋白质) 包膜(脂类 、蛋白质)
或100℃几秒钟即可被灭活。病毒在 pH6.0~9.0的 范围内比较稳定;X射线、紫外线等均可破坏病毒。 2. 化学因素: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病毒对过氧化 氢、高锰酸钾、含氯石灰、碘和碘化物很敏感,卤素 类化学物质是病毒的有效灭活剂。抗生素对病毒无抑 制作用,某些中草药如板蓝根、大青叶等对某些病毒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细胞缺乏病毒复制作 需要的能量、酶及必要成分时,只是病毒虽可进入细胞但不 能复制的感染过程,成为顿挫感染,构成顿挫感染的细胞称 为非容纳细胞。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可生一 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干扰现象发生在:异种病毒之间;同种、同型以及 同株病毒之间;灭活病毒与活病毒间。
第二篇 病原微生物
第六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
第一节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第二节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病毒(Virus)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的非细胞型微生物。主要特点是其基本结构由 白质与核酸组成,基因组只含一种核酸(DNA 或RNA),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对抗生素 不敏感,只能寄生在敏感的宿主细胞内以复制 方式进行增殖。
三、病毒的增殖
病毒的增殖方式称 为复制。病毒侵入细胞 到子代病毒生成释放称 为一个复制周期,包括 吸附、穿入、脱壳、生 物合成、装配、成熟和 释放六个段 。
• 病毒的异常增殖
1.缺陷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发生严重改变的病毒称为
缺陷病毒。其本身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但能干扰成 熟病毒体进入细胞,又称为缺陷干扰颗粒。
干扰现象的意义:能终止病毒感染,使机体康复, 属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给机体接种病毒减毒 活疫苗可阻止毒力较强的病毒感染;使用各种病毒性疫 苗预防接种时应避免发生干扰现象以提高免疫效果。
四、病毒的抵抗力
病毒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可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1. 物理因素:病毒耐冷不耐热,经加热56℃30分钟
(二)病毒在体内的传播方式
1.局部传播:如流感病毒所致的呼吸道炎症、轮状病 毒所致的急性胃肠炎。
2.血液传播:腮腺炎病毒进产生一次病毒血症,而麻 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水痘病毒能产生两次以上病毒血 症。
3.神经传播:有些病毒可以从末稍神经播散到中枢神 经系统,也可以从中枢神经播散到外周组织或器官,如疱疹 病毒、狂犬病毒等。
五、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病毒在自然或人工条件下发生多方面的变异。两种 或两种以上不同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有时会发生 基因的交换,称为基因重组;病毒基因组核酸链中发生 碱基置换、缺失或插入引起的称为基因突变。具有重要 医学意义的病毒变异有:
1.抗原性变异:包括抗原结构或病毒抗原与抗体结 合力的改变。
(四)防治原则
1.人工主动免疫 ①灭活疫苗 ②减毒活疫苗 ③基因工程疫苗
2.人工被动免疫 wenku.baidu.com疫血清、人血清丙种球蛋白等
3. 干扰素治疗 4 .化学药物治疗 5 .中草药治疗
1.病毒在细胞中增殖的指标 细胞病变效应(CPE):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所引起
的特有的细胞病变。
2.红细胞吸附现象
红细胞吸附现象:受到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等) 感染的细胞膜上含有病毒的某些抗原成分(血凝素), 故能吸附脊椎动物(豚鼠、鸡、猴等)的红细胞。
(三) 病毒的快速诊断
1.形态学检查 2.免疫学检查 3.病毒核酸杂交技术 4.多聚酶链反应(PCR)
2.毒力变异:即病毒由强毒变为弱毒或由弱毒变为 强毒。
3.耐药性变异:运用各种药物治疗病毒感染疾病时, 病毒会发生耐药性变异,产生对抗病 毒药物的耐受。
4.宿主范围变异:指整体动物宿主或体外宿主细胞 类型的变异。
第二节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病毒的致病性 (一) 病毒感染的途径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动物咬伤传播 水平传播 节肢动物叮咬传播 性传播 接触传播 胎盘传播 垂直传播 产道传播
(二)标本的处理 避免杂菌污染;冷藏、速送
二、检查方法
(一)病毒的分离培养 1.动物接种 是最原始的病毒培养方法 2.鸡胚培养 9~12天龄的鸡胚 3.组织细胞培养 将离体活组织块或分散的活细胞
加以培养。常用人胚肾原代细胞、人胚二倍体细胞及传代 细胞(如HeLa细胞、Hep-2细胞等) 。
(二)病毒的鉴定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1. 隐性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 2.显性感染 病毒侵入宿主易感细胞内大量增殖或 毒性产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引起明显临床症状感染。 根据病程分为: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续持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四)病毒的致病机制
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损伤 杀细胞效应 稳定状态感染 细胞转化与细胞凋亡 包涵体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