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ppt课件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件-免疫学基础
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 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称为共同抗原。可引起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是机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 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 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 动物免疫血清 ➢ 异嗜性抗原 ➢ 同种异型抗原 ➢ 自身抗原 ➢ 肿瘤抗原 ➢ 超抗原
天花 (smallpox)
由天花病毒引起的急性 传染病。天花病毒繁殖速度快、 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潜伏期 7~17天(平均约12天)。
天花患者的手部症状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 (三)近代免疫学和现代免疫学
第二节 抗 原
【学习目标】 1.解释抗原、抗原决定簇、交叉反应、异
嗜性抗原、超抗原的概念。 2.说出抗原特异性及分类。 3.分析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4.列出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5.简述佐剂的生物学作用。
由于Edward Jenner‘s 首次用牛痘来预防天花而引起的恐 慌
1798年英国格罗斯特郡 Edward Jenner 发明用 接种牛痘来预防天花获 得成功,并发表论文。 此后推广至全球,使天 花流行得以控制。
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于 1976年在索马里被治愈, 其后未再发现。
世界卫生组织(WHO) 于1979年10月26日正式 宣布全世界消灭天花。
案例2-3 患者王某,男,37岁,因哮喘来院 就诊。自诉以前发病是打喷嚏、流鼻涕 并伴有眼部发痒、红眼,近3、4年加重, 出现呼吸不畅甚至哮喘,每到夏季频繁 发作,使用脱敏药物可缓解。经询问其 住宅附近多有花草树木。经测试该患者 对蒿草类花粉过敏。临床诊断为花粉过 敏症
思考:
1.疫苗、花粉、异型血作为抗原具备了那 些条件?
水清 苗《 法种 的痘 描心 述法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临床免疫ppt课件
释放更多的核抗原
四.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的相关因素
(一) 抗原因素 1. 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精子、眼内容物、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 手术、外伤、感染 交感性眼炎、自身免疫性睾丸炎
2. 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生物、物理、化学(包括药物)等因素
肺炎支原体感染
红细胞抗原改变
变性IgG
抗自身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此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放疗、化疗、手术、创伤
等均有明显抑制或破坏免疫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
.
18
四、免疫缺陷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感染:持续、严重的反复感染常常是免疫缺陷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 因,应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同时应避免接种活疫苗。 2、免疫重建 :同种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代替受损的免疫系统以达到免 疫重建,可用于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病和 WiskottAldrich 综合征。胎儿胸腺移植可用于治疗 Di George 综合征。 3、基因治疗:借助逆转录病毒载体将正常腺苷脱氨酶 (ADA) 基因转染患 者淋巴细胞,再回输体内以治疗腺苷脱氨酶缺陷引起的重症联合免疫缺 陷病已获得成功,患者免疫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4、免疫制剂:输注免疫球蛋白、新鲜血浆 ( 补体 ) 、中性粒细胞可用于治 疗体液免疫缺陷病、补体缺陷病和吞噬细胞缺陷病。如定期给 Bruton 病 患者补充免疫球蛋白,可以明显减轻感染。转移因子 (TF) 、胸腺素、干 扰素 (IFN) 、白细胞介素 2(IL-2) 及某些中药如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对 细胞免疫缺陷病都有一定疗效,集落刺激因子 (CSF) 可增强中性粒细胞 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功能。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称为自身免疫。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PPT课件
根据免疫应答过程中是否出现抗体,可将免疫应答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类型。体液免疫是指通过抗体与 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毒作用,最终清除抗原的免疫应答类型;细胞免疫是指通过T淋巴细胞与抗原的直接 接触,激活细胞毒T细胞或巨噬细胞等,最终清除抗原的免疫应答类型。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ppt课件
• 病原生物概述 • 免疫学基础 • 病原生物感染与免疫反应 • 免疫预防与治疗 •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
01
病原生物概述
病原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原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的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 虫等。
分类
病原生物可根据其形态、遗传特征、致病特点等进行分类,如细菌中的革兰氏 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病毒中的DNA病毒和RNA病毒等。
抗体的概念
抗体是指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 具有高度特异性的蛋白质分子,能 够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原与抗体的关系
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特 异性,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 发生结合。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力取 决于它们之间的亲和力。
免疫应答的过程与类型
免疫应答的过程
免疫应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感应阶段是指抗原进入机体后被识别和处理的 阶段;反应阶段是指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的阶段;效应阶段是指免疫应答产生的效应物质与抗原结合, 最终清除抗原的阶段。
疫苗的研制与应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通过人工制备减毒或灭活的病原微生物或 其代谢产物,研制出各种疫苗,用于预防 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利用免疫学技术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诊 断和治疗,如检测自身抗体、调节免疫功 能等。
呼吸道感染感染常见微生物(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内容
1、概念
2、病因和发病机理:结核杆菌、流行 环节、人体反应性。
3、结核病演变过程及常见临床类型 4、临床表现 5、辅助检查: 6、诊断: 7、鉴别诊断: 8.治疗:抗结核药物、化疗原则
呼吸道感染细菌
• 经呼吸道传播引起呼吸系统或呼吸系统以外症状 的细菌。
❖ 想一想:已经学习的细菌中有哪些可以通过呼吸 道传播?
❖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
除前面所学细菌外 • 分枝杆菌属——结核分枝杆菌 • 棒状杆菌属——白喉棒状杆菌 • 军团菌属 —— 嗜肺军团菌 • 鲍特菌属 —— 百日咳杆菌 • 嗜血杆菌属——流感嗜血杆菌
(4) 结核菌素试验用途
◆筛选BCG接种对象; ◆检测BCG免疫效果; ◆辅助结核病的诊断; ◆测定机体的细胞免疫; ◆流行病学调查。
四. 微生物学检查法
1. 标本采集 2. 直接涂片镜检 3. 分离培养 4. 动物试验 5. 快速诊断
五.防治原则
预防
◆控制传染源——及时发 现和治疗结核病人;
◆提高对MTB的抵抗力— —接种BCG
见菌落生长
菌落特点: 呈颗粒、结节或花菜状,乳白色或 米黄色,不透明,表面粗糙
3. 抵抗力强 “四怕”
◆ 对乙醇敏感——在70%乙醇中2min死亡 ◆ 对湿热敏感——62~630C 15min杀死(巴氏消毒) ◆ 对紫外线敏感 ◆ 对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环丝氨酸、乙胺丁醇、卡那霉
素、对氨基水杨酸等抗痨药物敏感,但长期用药容易出现耐 药性
病后、隐性感染及预接种均可获得免疫力。 新生儿通过胎盘可由母体得到抗毒素。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说课(临床专业)PPT课件
根据免疫应答过程中是否出现抗体,可将免疫应答分为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两种类型。体液免疫应答是 指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细胞免疫应答是指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 为效应T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的过程。
03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关系
病原生物感染与免疫应答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说课 (临床专业)ppt课件
• 病原生物学概述 • 免疫学基础 •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关系 • 临床病例分析 • 展望与未来发展方向
01
病原生物学概述
病原生物的分类与特点
分类
病原生物可以分为病毒、细菌、 真菌、寄生虫等不同类型,每种 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 病机制。
特点
碍。
超敏反应
机体对某些外来物质过度敏感,引 发过敏反应。
免疫缺陷病
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功能缺陷, 导致机体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疫苗种类
包括减毒疫苗、灭活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等。
疫苗研发流程
包括病原生物的分离与鉴 定、疫苗株的筛选与培育、 疫苗制备与质量控制等。
疫苗接种
通过注射、口服等方式将 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机 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预 防疾病的发生。
03
04
总结词
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学 机制,发病机理。
总结词
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方 法,诊断标准。
总结词
熟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 则,治疗方案。
总结词
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措 施,预防方法。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实践
总结词
掌握肿瘤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研究进展。
总结词
熟悉肿瘤免疫治疗的药物选择 ,治疗效果。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ppt课件
2
免疫系统三大功能
功能 正常表现
免疫防御
(immunologic defense)
抗感染
消除炎症或衰老细胞 控制癌变细胞
免疫稳定
(immunologic homeostasis)
免疫监视
(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ppt课件
3
免疫学的概念
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
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 子)、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 (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功能 的学科。
ppt课件 4
二、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 (三)近代免疫学时期 (四)现代免疫学时期
ppt课件
5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公元17世纪我国记载接种“人
痘”,预防天花。
ppt课件
6
3天
5天
7天
天花发病过程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
公元18世纪后叶,英国乡村医生 Jenner观察发现种牛痘预防天花, 既安全又有效,是一划时代的发明。
ppt课件 19
第一章
抗原
抗原的概念与分类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抗原的特异性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ppt课件
20
第一节
一、抗原的概念 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 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 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两种特性: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 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医学节肢动物-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件
03
病原生物与医学节肢动物互作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在病原生物与医学节肢动物互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如病原生物在医学节肢动物体内的生存、繁殖和传播机制,以及医学节
肢动物对病原生物的免疫防御机制等。
新技术、新方法在领域中的应用前景探讨
高通量测序技术
高通量测序技术可用于病原生物和医学节肢动物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有 助于深入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03 常见医学节肢动物及其病 原生物
蚊类及蚊传播疾病
蚊类概述
包括生活习性、分类、地理分布 等。
蚊传播疾病
如疟疾、登革热、黄热病、乙型 脑炎等。
蚊类防治
包括环境整治、化学防治、生物 防治等方法。
蝇类及蝇传播疾病
蝇类概述
01
包括生活习性、分类、地理分布等。
蝇传播疾病
02
如伤寒、霍乱、细菌性痢疾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跨学科交叉融合
未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件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如与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学科 的交叉融合,以更全面地揭示病原生物和医学节肢动物的生态学和行为学特性。
宏基因组学和宏蛋白质组学研究
未来将进一步开展病原生物和医学节肢动物的宏基因组学和宏蛋白质组学研究,以揭示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 群落结构、功能以及与环境因素的互作关系。
生物信息学分析
生物信息学分析可用于挖掘高通量测序数据中的关键信息,如基因功能注释、代谢通路分 析、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等,有助于揭示病原生物和医学节肢动物的生物学奥秘。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可用于研究病原生物和医学节肢动物的细胞结构、功能以及分子互 作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它们的致病和传播机制。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绪论课件
1 2Leabharlann 培养创新人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病原生物学与免 疫学的基础知识,为未来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 培养创新人才。
促进跨学科合作
本课程将为学生提供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领域的 交叉知识,促进医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合作。
3
推动医学领域发展
通过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研究,将不断推动 医学领域的发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免疫应答的诱导
病原生物成分作为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 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
免疫病理损伤
某些病原生物可引起超敏反应或自身免疫病,导 致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造成损伤。
免疫系统对病原生物的防御机制
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包括屏障结构、吞噬作用和炎症反应等,阻止病原生物的入侵和 扩散。
特异性免疫应答
通过抗原识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途径,清除被感染的细胞和 病原生物。
毒素作用
某些病原生物能产生毒素, 对细胞和组织造成损伤, 如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和外 毒素。
免疫损伤
某些病原生物能引起强烈 的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 伤,如风湿热和某些类型 的肾炎。
病原生物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04
空气传播
如流感病毒、结核杆菌等通过 飞沫或气溶胶传播。
接触传播
如肠道病毒、疱疹病毒等通过 直接接触传播。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免疫疗法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免疫疗法在肿瘤、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 病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免疫预防
新型疫苗的研发和应用,如mRNA疫苗,为预防传染病提供了 更有效的方法。
免疫监测
免疫监测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早期发现免疫系统异常,及时采取 干预措施。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全套课件298P) ppt课件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 人体寄生虫学
8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一.微生物定义(P6)
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个体微小、结构简 单、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显 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 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9
二.微生物的特点 1. 体积微小、结构简单 2. 种类多、繁殖快 3. 易变异、分布广
37
郭霍
(Robert Koch,1843~1910)创用固体 培养基,使有可能将细菌从环境或 病人排泄物等标本中分离成为纯培 养,利于对各种细菌的特性分别研 究。他还创用了染色方法和实验动 物感染,为发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 菌提供实验手段。
38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第九章 细菌概述
39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P110)
10
体积微小:
以微米(μm)或纳米(nm)来测量
11
结构简单:
• 由单细胞、简单多细胞或非细胞 生命物质所构成
12
种类多
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达数十万以上, 按其分化程度、化学组成与结构分为 三大型八大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3
繁殖快:
一般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
一、细菌的形态 (一)大小 — 微米(μm) (二) 基本形态
1. 球菌: 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 杆菌 3. 螺形菌
40
双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
41
链球菌
42
葡萄球菌
43
球菌 ----四联球菌
44
球菌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
医学蠕虫-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中职课件
早期治疗
一旦发现感染,应尽早 开始治疗,以减少蠕虫 在体内的繁殖和危害。
综合治疗
根据不同蠕虫种类和病 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 施,包括药物治疗、手
术治疗等。
支持治疗
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 应给予支持治疗,如补 充营养、纠正水电解质
紊乱等。
预防复发
治疗结束后,应继续观 察并采取预防措施,以
防复发。
防治中的挑战与展望
免疫应答的过程与机制
免疫应答的分类
根据参与的免疫细胞和产生的 免疫效应的不同,免疫应答可 以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特 异性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的过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由天然 免疫细胞和天然免疫分子介导 ,而特异性免疫应答由适应性 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分子介 导。
免疫应答的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通过吞噬、 抗菌肽等机制清除病原体,而 特异性免疫应答通过抗原识别 、淋巴细胞活化、细胞因子分 泌等机制发挥效应。
免疫学在医学蠕虫防治中的应用
80%
疫苗研发
利用免疫学技术研发针对医学蠕 虫的疫苗,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 疫力,预防感染。
100%
诊断与监测
利用免疫学技术检测医学蠕虫感 染,如抗体检测、抗原检测等, 以及监测病情和治疗效果。
80%
药物研发
基于免疫学机制,研发针对医学 蠕虫感染的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
04
医学蠕虫的危害与影响
危害
医学蠕虫感染可导致各种疾病,如肠道感染、肝脏疾病、肺部感 染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影响
医学蠕虫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02
病原生物基础
病原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讲授三大类微生物
• 生物学性状 细
• 致病性
菌
支 原 体
衣 原 体
细螺 菌旋 体
• 免疫性
• 实验室检查 放
• 防治
线 菌
立 克 次
病 毒
体
真 菌
细 菌
放 线 菌
蓝 细 菌
人体寄生虫学
医医医 学学学 蠕 原 节肢 虫 虫 动物
形态结构 生活史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所致疾病 易感人群
防治
第三节 医学免疫学
一、免疫的概念
免疫的传统概念 机体对再次感染具有的抵抗力称为免疫 (immunity),即免除瘟疫。
来自拉丁文“immunitas”,在古罗马 时代的本意是指免除个人劳役或对国 家的义务。 immunitas → immunity
第二节 寄生虫
概念:一些低等小动物失去了在外界环境中自主生活的能 力,暂时或永久居留在其他生物体表或体内,从这些 生物中摄取营养,维持生存,并对其产生损害,这些 低等动物称寄生虫。
寄居在人体并引起就损害的低等动物称为人体寄生虫。
蠕虫
人体寄生虫
原虫
节肢动物
在我国肆虐的五大寄生虫病: 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
天花病毒 Pox virus
Day 3
Day 5
Day 7
人类治疗传染病过程中所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
18世纪末的伟大发明——牛痘苗
感染牛痘的挤奶女工 不易患天花
英国乡村医师Jenner 1749-1822
一次冒险的尝试:
取少许牛痘脓液
常见病毒ppt课件
④引起人类多种疾病,如麻痹性疾病、无菌性脑膜炎、心肌 损伤、腹泻和皮疹等。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脊髓灰质炎 , 又称小儿麻 痹症,是一种危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 多数儿童感染后为隐性感染。 开展活疫苗预防以来,已基本消灭了此病。
风疹:
是一种以皮疹及耳后、枕下淋巴 结肿大为特征的常见儿童传染病。
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病毒可通 过胎盘引起胎儿畸形、死亡、流产。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第2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肠道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新型肠道病毒:包括68、69、70、71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共同特点
单吞系/淋巴组织 第2次V血症
全身表现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大多数患儿口颊黏膜出现灰 白色外绕红晕的柯氏斑
临床表现:高热、畏光、眼 结膜炎、咳嗽等症状,全身 皮肤相继出现红色斑丘疹。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一年内席卷全球 病死约两千万人,最严重 死亡约十万人 波及 155 个国家 许多国家受影响 许多国家受影响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结构: 球形或丝状 ,螺旋对称型 RNA(分节段) 核衣壳 NP(核蛋白)
基质蛋白MP 宿主膜成分 脂质双层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医学原虫(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形疟原虫可引起复发,这二种疟原虫有迟发型子孢子。
红 内 期 虫 数
时间
红 内 期 虫 数
再燃
发热阈值
复发
发热阈值
(四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周围血中检测疟原虫——确诊 1、方法:最常用的为_——薄血膜涂片法或厚血膜
涂片法。 2、检查对象: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各阶段,恶性疟原
流行虫种:我国主要流行间日疟原虫,其次 是恶性疟。
2. 流行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外周血中有疟原虫配子体的带虫者和病 人,在自然的情况下为疟疾的传染源。输血时,血液 中有红内期疟原虫(除了配子体)的病人和带虫者。
(2)传播途径:主要经媒介昆虫蚊传播,在我国有中 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此外还有 输血传播和胎盘传播。
原因: (1)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繁殖导致红细胞 的破裂,使红细胞数量下降。 (2)脾功能亢进,吞噬大量正常红细胞。 (3)免疫病理学原因使红细胞被破坏。 (4)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
4. 脾肿大
5. 凶险型疟疾 多见于恶性疟,高度地方性流行区
的儿童、少年及疫区无免疫力的其它人群,因未能及时治 疗所致。其主要症状为剧烈头痛、持续高热、昏迷、惊厥 等。死亡率高。常见的有脑型(昏迷型/最常见/最危险)、 超高热型、厥冷型和胃肠型等。
胃内配 子生殖
胃壁孢 子生殖
• 疟原虫的形态鉴别主要依据其寄生在红细 胞内期虫体的形态特征、及被寄生的红细 胞的变化。
1.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2. 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3. 裂殖体(未成熟、成熟)
4. 配子体(雌、雄)
人
体 环状体
四
种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件第三章常见病原菌
第三章常见病原菌第一节化脓性球菌第二节肠道杆菌第三节弧菌属第四节厌氧性细菌第五节分枝杆菌属第六节其他病原性细菌第一节化脓性球菌一、化脓性球菌概述二、葡萄球菌三、链球菌四、肺炎链球菌五、脑膜炎奈瑟菌六、淋病奈瑟菌1.列出葡萄球菌、链球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说出血浆凝固酶、抗O试验的临床意义;3.了解其他化脓性球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一、化脓性球菌概述病原性球菌因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故称化脓性球菌。
主要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见图1-3-1)。
图1-3-1 化脓性球菌(一)主要生物学特性1.菌体呈球形,平均直径1µm,典型排列呈葡萄串状,革兰染色阳性。
2.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光滑的有色菌落。
在血平板上,致病菌株可形成透明溶血环。
3.根据色素和生化反应的不同,葡萄球菌可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4.抵抗力强于其他无芽胞菌。
在干燥的脓汁、痰中可存活2~3个月;加热80℃30min才被杀死;耐盐性强;对龙胆紫敏感;对青霉素和庆大霉素高度敏感。
但本菌易产生耐药性。
(二)致病性1.致病物质包括:凝固酶、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
2.所致疾病包括:化脓性感染、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
(三)标本的采集与检查根据不同疾病,可采集脓汁、渗出液、血液、剩余食物、呕吐物、粪便等。
根据镜下细菌形态、排列和染色性作出初步诊断。
再经培养后根据菌落特点、凝固酶试验等鉴定是否为致病性葡萄球菌。
(四)防治原则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创伤应及时消毒处理。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选择药物。
三、链球菌(一)主要生物学特性1.革兰阳性,球形或卵圆形,常呈链状排列。
2.营养要求较高,在血平板上不同菌株表现不同的溶血现象,据此将链球菌分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的病原微生物的 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 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6
第二章 细菌概述
7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一)细菌的大小
通常以微米(um)作为测量单位 1um=1/1000mm
32
芽孢形成的意义
• 1.芽孢的大小、形状和在菌体中的位置随菌 种而异,可用以鉴别细菌
• 2.对高温、干燥、化学消毒剂和辐射等理化 因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33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
•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 •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 1.营养物质 生长因子 • 2.酸碱度 • 3.温度 • 4.气体 专性需氧菌 专性厌氧菌 兼性厌氧
• 由内而外依次为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 糖三层
• 其中脂多糖(LPS) 为内毒素,与细 菌的致病性有关
20
细菌的L型
• 细菌细胞壁受损,细菌在高渗环境中仍可 生长繁殖,成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
21
2.细胞膜
• 细胞壁内层紧包在细胞质外面的一层柔软 并富有弹性的半透性生物膜
• 主要化学成分:脂质、蛋白质、少量多糖 • 功能: • 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 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 • 生物合成的重要场所 • 参与细胞分裂
22
3.细胞质
• 细胞膜包裹的透明胶状物 • 基本成分:水、无机盐、蛋白质、脂质、
核酸及少量的糖 • 为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23
细胞质中其他重要结构
• 1.核糖体:即核蛋白体,有RNA和蛋白质组 成,为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 2.质粒: (1)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的双
链DNA分子。 (2)主要特征: 携带遗传信息、自我复制、
性 • (3)与致病性有关
30
3.菌毛
• 1.普通菌毛:粘附作用
• 2.性菌毛:雄性菌
•
雌性菌
31
4.芽孢
• 形成原因: • 芽孢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
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 圆形小体。 • 芽孢是细菌抵抗不良环境形成的休眠状态, 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芽孢又可发育成菌体。 与芽孢相比,菌体能进行分裂繁殖,称为 繁殖体。 • 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基础
.
1
第一章
微生物概述
2
一、微生物的概念及种类
• 1.什么是微生物? • 微生物是一群存在于自然界中肉眼不能直
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 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 察到的微小生物。 • 2.微生物有什么特点? •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分布广 泛、种类繁多、容易变异等特点
8
(二)细菌的形态
• 基本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 1.球菌 • (1)双球菌 • (2)链球菌 • (3)葡萄球菌
9
10
11
12
2.杆菌
13
• (1)弧菌 • (2)螺菌
3.螺旋菌
14
二、细菌的结构
•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15
1.细胞壁
• 细胞壁是位于细菌细胞膜外的一层坚韧而 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菌 微需氧菌
34
细菌的方式与速度
• 细菌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 大多数20-30分钟繁殖一代 • 一般细菌培养8-18小时生长最旺盛,大小、
形态、生理特性等都比较典型
18
•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 化学组成的差异
• 肽聚糖(黏肽) 主要化学成分 • 革兰阳性菌 15-50层,含量高。占细胞壁
干重的50%-80% • 另还有大量磷壁酸,表面抗原,与致病性
有关
19
• 革兰阴性菌 1-3层,含量少。占细胞壁干 重的10%-20%
• 肽聚糖层外有较厚的外膜,为革兰阴性菌 细胞壁的主要结构,占细胞壁干重的80%,
3
• 微生物的分类 • 根据结构、组成等的差异,可分为三大类: • 1.非细胞型微生物
• 非细胞型微生物是结构最简单和最小的微 生物,它体积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没 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 只能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的微生物。 这种微生物仅有一种核酸类型,即由DNA或 RNA构成核心,外披蛋白质衣壳,有的甚至 仅有一种核酸不含蛋白质,或仅含蛋白质 而没有核酸。如病毒(virus)、亚病毒 (subvirus)、朊粒(prion)。
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 1.荚膜:某些细菌分泌并包绕在细胞壁外的一
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 意义:(1)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2)具有免疫原性,可作为细菌鉴 别和分型的依据
(3)抗干燥
27
28
2.鞭毛
• 按鞭毛的数目和部位,分为四类 • 单毛菌 、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29
鞭毛的意义
• 意义: • (1)运动器官 • (2)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具有免疫原
在细菌间传递
24
细胞质中其他重要结构
• 3.胞质颗粒:多数为细菌营养贮存物质 如:白喉棒状杆菌中的异染颗粒
25
核质
• 细菌是原核细胞,无核膜和核仁,故称核 质或拟核。
• 核质由一条双链环状DNA分子反复盘绕卷曲 而成,与细胞质界限不明显,多位于菌体 中央。
• 为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6
细菌的特殊结构
4
•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仅有原始核,无核膜和核仁,缺乏完整的 细胞器,如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 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等
•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 体,胞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真菌
5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是有益的, 有些则是必需的。
• 功能: • (1)维持细菌的固有外形 • (2)保护细胞抵抗低渗的外环境 • (3)参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 (4)具有免疫原性
16
• 细菌学中较常用的染色方法: • 革兰染色法 •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
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17
•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 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 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 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 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 碱性蕃红等进行复染。阳性菌仍带紫色, 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