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配修复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错配修复蛋白和p53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关系及其相关性
错配修复蛋白和p53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关系及其相关性赵喜连;郗彦凤;白文启;吴月琴;步鹏【摘要】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mismatch repair protein,MMRP)及p53蛋白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的表达,进而分析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p53与CR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法对980例CRC中4种MMRP及p53进行检测,将4种MMMP中的1种及以上表达缺失定为MSI组,全部阳性表达定为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le,MSS)组.结果 (1)MMRP表达缺失率为11%,MLH1 、PMS2、MSH2及MSH6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7.3%、7.1%、2.0%及1.9%;其中共同缺失表达类型为MLH1-PMS2、MSH2-MSH6者分别为52例、14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均呈正相关(ra=0.712),4种蛋白均缺失者3例.(2) p53阳性率为59.1%.(3)MSI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Ki-67有关(P<0.05).(4)p53与组织学类型、大体分型、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及Ki-67有关(P<0.05).(5)MSI与p53呈负相关(rs=-0.118).结论 MLH1、PMS2缺失表达较MSH2和MSH6多见.MLH1与PMS2、MSH2与MSH6常常协同表达或缺失.MSI及p53与CR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对预测CRC的风险、恶性程度的评估等具有指导意义.MSI与p53表达呈负相关,提示二者可能参与CRC的不同发生、发展过程.【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6(032)004【总页数】6页(P370-374,379)【关键词】结直肠肿瘤;错配修复基因;p53;MSI【作者】赵喜连;郗彦凤;白文启;吴月琴;步鹏【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太原030013;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太原030013;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太原030013;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太原0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第3位[1]。
错配修复蛋白和Ki6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错配修复蛋白和Ki ̄6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马春涛1㊀许春芳2㊀张海玲3∗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消化内科1(215131)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2㊀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3DOI:10.3969/j.issn.1008 ̄7125.2019.01.009∗本文通信作者ꎬEmail:zhl051022@yeah.net㊀㊀背景:结直肠癌(CRC)是常见的癌症之一ꎬ是具有多种生物学发病机制的异质性疾病实体ꎮ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MMRP)和Ki ̄67蛋白在CRC中的表达ꎬ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MSI)㊁Ki ̄67与CR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 2016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0例CR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种MMRP(MLH1㊁PMS2㊁MSH2㊁MSH6)和Ki ̄67蛋白表达ꎬ并分析MSI㊁Ki ̄67与CR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MSI与Ki ̄67表达的相关性ꎮ结果:MMRP表达缺失率为16.7%ꎬ其中MLH1㊁PMS2㊁MSH2和MSH6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1.1%㊁11.1%㊁6.7%㊁4.4%ꎮKi ̄67阳性率为90.0%ꎮMSI与肿瘤部位有关(P<0.05)ꎬKi ̄67表达与肿瘤部位和大体类型有关(P<0.05)ꎮMSI与Ki ̄67表达无关(P>0.05)ꎬMLH1与PMS2表达呈正相关(r=0.577ꎬP<0.05)ꎬMSH2表达与MSH6表达呈正相关(r=0.739ꎬP<0.05)ꎮ结论:CRC中MLH1㊁PMS2表达缺失较MSH2和MSH6多见ꎮMSI与肿瘤部位相关ꎬKi ̄67与肿瘤部位和大体类型有关ꎬ对CRC的诊疗和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ꎮ但MSI与Ki ̄67表达无关ꎬ两者联合检测并不能提高诊断CRC的准确性ꎮ关键词㊀结直肠肿瘤ꎻ㊀错配修复蛋白ꎻ㊀Ki ̄67抗原ꎻ㊀微卫星不稳定性ExpressionandClinicalSignificanceofMismatchRepairProteinandKi ̄67inColorectalCancer㊀MAChuntao1ꎬXUChunfang2ꎬZHANGHailing3.1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ꎬSuzhouXiangchengPeople sHospitalꎬSuzhouꎬJiangsuProvince(215131)ꎻ2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ꎬ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SoochowUniversityꎬSuzhouꎬJiangsuProvinceꎻ3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ꎬSuqianFirstHospitalꎬSuqianꎬJiangsuProvinceCorrespondenceto:ZHANGHailingꎬEmail:zhl051022@yeah.net㊀㊀Background:Colorectalcancer(CRC)isacommonlyseencancerꎬandisaheterogeneousdiseaseentitywithadiversebiologicalpathogenesis.Aims:Toinvestigatetheexpressionsofmismatchrepairprotein(MMRP)andKi ̄67inCRCꎬandanalyzethecorrelationsof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ꎬKi ̄67withclinicopathologicalfeaturesofCRC.Methods:Clinicopathologicaldataof90CRCpatientsfromJan.2014toDec.2016at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SoochowUniversity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Immunohistochemicalstainingwasusedtodetecttheproteinexpressionsof4MMRP(MLH1ꎬPMS2ꎬMSH2andMSH6)andKi ̄67inCRCpatients.CorrelationsofMSIꎬKi ̄67withclinicopathologicalfeaturesofCRCpatientswereanalyzed.CorrelationofMSIwithKi ̄67wasalsoanalyzed.Results:ThelossexpressionrateofMMRPwas16.7%ꎬandthatofMLH1ꎬPMS2ꎬMSH2andMSH6were11.1%ꎬ11.1%ꎬ6.7%and4.4%ꎬrespectively.PositivityrateofKi ̄67was90.0%.MSIwascorrelatedwithtumorlocation(P<0.05)ꎬandexpressionofKi ̄67wascorrelatedwithtumorlocationandgrosstype(P<0.05).MSIwasnotcorrelatedwithexpressionofKi ̄67(P>0.05).ExpressionofMLH1waspositivelycorrelatedwithexpressionofPMS2(r=0.577ꎬP<0.05)ꎬandexpressionofMSH2waspositivelycorrelatedwithexpressionofMSH6(r=0.739ꎬP<0.05).Conclusions:ThelossexpressionsofMLH1ꎬPMS2aremorecommonthanthoseofMSH2ꎬMSH6inCRC.MSIiscorrelatedwithtumorlocationandKi ̄67iscorrelatedwithtumorlocationandgrosstypeꎻtheymaybeofsomesignificanceforthediagnosisandpredictionofprognosisofCRC.HoweverꎬMSIisnotcorrelatedwithKi ̄67ꎬandjointdetectionofMMRPandKi ̄67couldnotimprovethediagnosticaccuracyofCRC.Keywords㊀ColorectalNeoplasmsꎻ㊀MismatchRepairProteinsꎻ㊀Ki ̄67Antigenꎻ㊀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㊀㊀结直肠癌(CRC)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ꎬ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三位ꎬ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40万CRC新发病例[1]ꎮ近年我国CRC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ꎬ死亡率居所有癌症的第五位ꎮCRC可能由结肠黏膜细胞大量癌基因㊁抑癌基因㊁错配修复基因以及细胞周期调节基因的表观遗传学和基因改变而导致[2]ꎬ其主要的致病途径包括染色体不稳定性(CIN)㊁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CpG岛甲基化(CIMP)ꎬ表观遗传学改变包括DNA甲基化㊁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的改变[3]ꎮMSI是由错配修复蛋白(MMRP)(包括MLH1㊁PMS2㊁MSH2㊁MSH6)失活导致基因突变而产生[4]ꎮMMRP是一种核酶ꎬ参与修复增殖细胞DNA复制产生的错配碱基ꎬ其缺失将导致DNA错配积聚ꎬ导致MSI[5 ̄6]ꎮMMRP与细胞生长㊁分化㊁凋亡有关的基因突变有关ꎬ若在DNA合成过程中丢失保真度将影响CRC的发生㊁发展[7]ꎮKi ̄67是一个反映细胞增殖状态的指标ꎬ在静止的细胞中无表达ꎬ在细胞周期M期㊁G1后期㊁G2期和S期均有表达ꎬ与细胞增殖活性以及肿瘤的发生㊁发展和转移有关[8]ꎮ本研究通过探讨MMRP㊁Ki ̄67在CR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ꎬ并分析MMRP与Ki ̄67的相关性ꎬ旨在分析MSI㊁Ki ̄67与肿瘤发生㊁发展之间的关系ꎮ对象与方法一㊁资料来源收集2014年1月 2016年12月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CRC切除标本90例ꎬ其中男性57例ꎬ女性33例ꎬ男女之比为1.73ʒ1ꎻ年龄28~86岁ꎬ平均(62.5ʃ2.1)岁ꎮ排除标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ꎻ非原发性CRCꎻ放化疗后复发性CRCꎻ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非结直肠癌ꎮ所有病例均具有完整的临床信息ꎬ且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放化疗ꎮ二㊁研究方法所有患者的标本经4%甲醛溶液固定ꎬ石蜡包埋后存档ꎮ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MLH1㊁MSH2㊁MSH6㊁PMS2和Ki ̄67表达ꎬ具体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ꎮ鼠抗人单克隆抗体MLH1(工作浓度1ʒ500)㊁鼠抗人单克隆抗体PMS2(工作浓度1ʒ500)㊁鼠抗人单克隆抗体MSH2(工作浓度1ʒ500)㊁鼠抗人单克隆抗体MSH6(工作浓度1ʒ500)和即用型鼠抗人单克隆抗体Ki ̄67均购自罗氏公司ꎮ结果判断:MLH1㊁PMS2㊁MSH2㊁MSH6均定位于细胞核ꎬ呈黄色或棕黄色颗粒为阳性表达ꎬ肿瘤细胞核不着色判定为缺失ꎮMLH1㊁PMS2㊁MSH2㊁MSH6蛋白中任意一种缺失判定为MSIꎬ四种蛋白均表达为微卫星稳定(MSS)ꎮKi ̄67定位于细胞核ꎬ呈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ꎬ按阳性细胞比例数分为:(-)ꎬɤ10%ꎻ(+)ꎬ11%~25%ꎻ(++)ꎬ25%~50%ꎻ(+++)ꎬȡ50%ꎬ(-)归为Ki ̄67阴性表达组ꎬ(+)㊁(++)㊁(+++)归为阳性表达组ꎮ每例标本均经两位资深病理医师复诊ꎮ三㊁统计学分析应用GraphPadPrism6统计软件ꎬ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ꎬ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ꎬ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结㊀㊀果一㊁MMRP㊁Ki ̄67在CRC中的表达90例CRC中MMRP阳性者75例(83.3%)ꎬ表达缺失者15例(16.7%)ꎬ其中MLH1㊁PMS2㊁MSH2㊁MSH6表达缺失者分别为10例(11.1%)㊁10例(11.1%)㊁6例(6.7%)和4例(4.4%)ꎬMLH1和PMS2共同表达缺失者9例(10.0%)ꎬMSH2和MSH6共同表达缺失者4例(4.4%)ꎬ4种蛋白表达均缺失者1例(1.1%)ꎮKi ̄67阴性表达者9例(10.0%)ꎬ阳性表达者81例(90.0%)(图1)ꎮ二㊁MSI㊁Ki ̄67表达与CR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A:Ki ̄67(ˑ100)ꎻB:MLH1(ˑ400)ꎻC:PMS2(ˑ400)ꎻD:MSH2(ˑ400)ꎻE:MSH6(ˑ400)图1㊀CRC组织中MMRP和Ki ̄67的阳性表达(免疫组化染色)㊀㊀MSI与肿瘤部位有关(P<0.05)ꎬ而与患者性别㊁年龄㊁肿瘤直径㊁大体分型㊁组织学类型㊁分化程度㊁肿瘤分期㊁淋巴结转移㊁浸润程度㊁远处转移㊁脉管浸润等均无关(P>0.05) (表1)ꎮKi ̄67表达与肿瘤部位㊁大体分型有关(P<0.05)ꎬ而与患者性别㊁年龄㊁肿瘤直径㊁组织学类型㊁分化程度㊁肿瘤分期㊁淋巴结转移㊁浸润程度㊁远处转移㊁脉管浸润等均无关(P>0.05)(表1)ꎮ三㊁MSI与Ki ̄67的相关性分析MSI与Ki ̄67表达无相关性(r=-0.149ꎬP=0.161)ꎬMLH1表达与PMS2表达呈正相关(r=0.577ꎬP<0.05)ꎬMSH2表达与MSH6表达呈正相关(r=0.739ꎬP<0.05)ꎮ表1㊀MSI和Ki ̄67表达与CR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n)临床病理特征例数MSI(+)χ2值P值Ki ̄67(+)χ2值P值性别0.0860.7690.0210.884㊀女33629㊀男57952年龄(岁)0.0470.8290.0260.872㊀<6023420㊀ȡ60671161肿瘤直径(cm)0.2700.6030.0060.938㊀<426324㊀ȡ4641257肿瘤部位4.3360.0375.7540.017㊀右半结肠411133㊀左半结肠49448大体类型3.2140.0734.0180.045㊀隆起型18517㊀溃疡型641059㊀浸润型805组织学类型0.0520.8190.0290.865㊀其他腺癌861578㊀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403分化程度1.9740.1600.4150.519㊀中 ̄高分化67959㊀低分化23622肿瘤分期0.0090.9250.0200.888㊀Ⅰ+Ⅱ43739㊀Ⅲ+Ⅳ47842淋巴结转移0.4500.5020.0200.886㊀无531047㊀有37534浸润程度0.3210.5710.0200.888㊀不超过肌层615㊀肌层以外841476远处转移0.0530.8170.1190.731㊀无711264㊀有19317脉管浸润0.0830.7740.1840.668㊀无791471㊀有11110讨㊀㊀论CRC的发生㊁发展是一个受多基因㊁多步骤调控的复杂过程ꎬ约15%的CRC伴有DNA错配修复缺陷和高水平MSI[9]ꎮMSI可能对CRC的预后评估和治疗分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ꎮ本研究显示ꎬMLH1 ̄PMS2㊁MSH2 ̄MSH6的共同缺失率分别为10.0%㊁4.4%ꎬ且MLH1与PMS2㊁MSH2与MSH6均呈正相关(r=0.577ꎬr=0.739)ꎬ提示MLH1与PMS2㊁MSH2与MSH6常协同表达或缺失ꎬ这可能与DNA在损伤修复过程中MLH1和MSH2分别与其同源性MMRP形成复合体发挥作用机制相关ꎮ国外研究显示ꎬMMRP缺失的CRC患者可伴有一系列临床病理特征ꎬ如肿瘤常见于结肠近端㊁肿瘤分期为Ⅱ期㊁分化差以及黏液腺癌[10 ̄11]ꎮ本研究显示ꎬ肿瘤位于右半结肠者的MMRP表达缺失率更高ꎬ但MSI与性别㊁年龄㊁肿瘤分期㊁肿瘤分化㊁病理分型㊁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ꎮKi ̄67是应用最广泛的判断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指标之一ꎬ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相关ꎮKi ̄67表达与CR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ꎮForones等[12]的研究表明Ki ̄67与CRC临床病理指标无关ꎬ评估患者预后的价值有限ꎮSen等[13]认为Ki ̄67表达与CRC分化程度㊁分期有关ꎬ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越低㊁伴有淋巴结转移者的Ki ̄67表达水平越高ꎮ本研究中ꎬCRC患者的Ki ̄67阳性率为90.0%ꎬ且与肿瘤部位㊁大体分型有关ꎬ即在左半结肠肿瘤㊁溃疡型和隆起型的肿瘤中具有较高的表达ꎬ提示Ki ̄67在CRC的增生程度㊁预后评估中均有一定的意义ꎮ关于Ki ̄67在CRC中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是由于样本数量㊁地域种族㊁非标准化操作等所致ꎮ本研究还发现ꎬMSI与Ki ̄67表达无相关性(P>0.05)ꎬ提示MMRP和Ki ̄67联合检测可能并不能提高对CRC诊疗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ꎮ但通过检测MMRP和Ki ̄67可更好地了解我国CRC的特点ꎬ对CRC的早期诊断㊁风险评估㊁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ꎬ需要今后增大样本量并行随访来进一步证实ꎮ参考文献1㊀VermaMꎬKumarV.EpigeneticBiomarkersinColorectalCancer[J].MolDiagnTherꎬ2017ꎬ21(2):153 ̄165.2㊀MiglioreLꎬMigheliFꎬSpisniRꎬetal.Geneticsꎬcytogeneticsꎬandepigeneticsofcolorectalcancer[J].JBiomedBiotechnolꎬ2011ꎬ2011:792362.3㊀PancioneMꎬRemoAꎬColantuoniV.Geneticandepigeneticeventsgeneratemultiplepathwaysincolorectalcancerprogression[J].PathologResIntꎬ2012ꎬ2012:509348.4㊀BolandCR.Clinicalusesof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testingincolorectalcancer:anongoingchallenge[J].JClinOncolꎬ2007ꎬ25(7):754 ̄756.5㊀IonovYꎬPeinadoMAꎬMalkhosyanSꎬetal.Ubiquitoussomaticmutationsinsimplerepeatedsequencesrevealanewmechanismforcoloniccarcinogenesis[J].Natureꎬ1993ꎬ363(6429):558 ̄561.6㊀ThibodeauSNꎬBrenGꎬSchaidD.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incanceroftheproximalcolon[J].Scienceꎬ1993ꎬ260(5109):816 ̄819.7㊀YoonYSꎬYuCSꎬKimTWꎬetal.Mismatchrepairstatusinsporadiccolorectalcancer:immunohistochemistryand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analyses[J].JGastroenterolHepatolꎬ2011ꎬ26(12):1733 ̄1739.8㊀ZolotaVꎬBatistatouAꎬTsamandasACꎬetal.ImmunohistochemicalexpressionofTGF ̄beta1ꎬp21WAF1ꎬp53ꎬKi67ꎬandangiogenesisingastriccarcinomas:aclinicopathologicstudy[J].IntJGastrointestCancerꎬ2002ꎬ32(2 ̄3):83 ̄89.9㊀SiegelRꎬNaishadhamDꎬJemalA.Cancerstatisticsꎬ2013[J].CACancerJClinꎬ2013ꎬ63(1):11 ̄30.10㊀LanzaGꎬGafàRꎬSantiniAꎬetal.ImmunohistochemicaltestforMLH1andMSH2expressionpredictsclinicaloutcomeinstageⅡandⅢcolorectalcancerpatients[J].JClinOncolꎬ2006ꎬ24(15):2359 ̄2367.11㊀RibicCMꎬSargentDJꎬMooreMJꎬetal.Tumor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statusasapredictorofbenefitfromfluorouracil ̄basedadjuvantchemotherapyforcoloncancer[J].NEnglJMedꎬ2003ꎬ349(3):247 ̄257.12㊀ForonesNMꎬOshimaCꎬNanogakiSꎬetal.DeterminationofproliferativeactivityusingKi67andexpressionofp53incolorectalcancer[ArticleinPortuguese][J].ArqGastroenterolꎬ1999ꎬ36(3):122 ̄126.13㊀SenAꎬMitraSꎬDasRNꎬetal.ExpressionofCDX ̄2andKi ̄67indifferentgradesofcolorectaladenocarcinomas[J].IndianJPatholMicrobiolꎬ2015ꎬ58(2):158 ̄162.(2018 ̄05 ̄15收稿ꎻ2018 ̄07 ̄05修回)。
微卫星稳定错配修复完整型结直肠癌的免疫联合治疗进展(完整版)
微卫星稳定/错配修复完整型结直肠癌的免疫联合治疗进展(完整版)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分子亚型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在临床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对微卫星高度不稳定(high microsatellite instable, MSI-H)/错配修复缺失(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 dMMR)的转移性CRC表现出显著的效果。
此类肿瘤的特征是高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 TMB),这导致了炎症性肿瘤微环境,这种微环境中含有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IL),特别是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但在转移性CRC患者中,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le, MSS)/错配修复完整(mismatch repair proficient, pMMR)型占大多数,ICIs对此类肿瘤却并未显示出明显效果。
因此,MSS/pMMR型CRC被认为是一种“冷”肿瘤,对晚期CRC的免疫治疗形成了巨大的挑战,需要找到方法来调节肿瘤微环境,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这将是克服晚期CRC免疫治疗难题的关键。
一、免疫联合治疗在MSS/pMMR型CRC的应用现状及机制探讨MSS型CRC患者几乎不能从ICIs单药治疗中获益。
KEYNOTE-016研究结果显示,10例dMMR型CRC患者的免疫相关客观应答率和免疫相关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0%(4/10)和78%(7/9),而18例MSS型CRC 患者的免疫相关客观应答率和免疫相关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0(0/18)和11%(2/18)。
KEYNOTE-028研究结果显示,23例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阳性(PD-L1≥1%)的CRC 患者中,仅1例MSI-H同时合并有v-raf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体B (vrafmurine sarcoma viral oncegene homolog B, BRAF)V600E突变的患者观察到了免疫应答,其他22例MSS患者均未见免疫治疗获益。
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论著·临床辅助检查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22期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敖永琴408200丰都县人民医院,重庆结直肠癌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实际发病中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结直肠癌病灶位置较为特殊,使用影像学方法往往无法较好确诊[1]。
同时结直肠癌患者的早期症状也非常不显著,因此无法通过这些方法得到有效诊断。
有研究显示,通过检测错配修复蛋白可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取得较好效果。
通过对错配修复蛋白进行检测,也能够判定结直肠癌的发展和预后情况[2-3]。
本研究分析了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错配修复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具体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8年1-12月收治结直肠癌患者55例,均通过结肠镜和病理诊断确诊,其中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45.69±6.48)岁。
将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标本进行检测,作为观察组。
收集同期接受体检健康人群50例的肠黏膜上皮组织作为对照组。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实施错配修复蛋白检测。
检测过程中,所使用试剂为鼠抗人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MLH1、PMS2)单克隆抗体以及免疫组化S-P 试剂盒。
实际操作过程中,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并严格按照免疫组化染色的操作实施,避免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若发现细胞核中出现棕黄色或黄褐色颗粒,则表示为MSH2、MSH6、MLH1、PMS2阳性细胞。
同时需和背景染色进行对比,无色表示0分,浅黄表示1分,棕黄表示2分,棕褐色表示3分。
若染色评分为0~1分,则表示相应蛋白缺失。
观察指标:分析两组MSH2、MSH6、MLH1、PMS2缺失率,同时对比观察组存在有淋巴结转移和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MSH2、MSH6、MLH1、PMS2缺失率。
统计学方法:数据使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 (%)]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MMR蛋白表达变化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
错配碱基 结合并将 其游离 。在 DNA复制过 程发生 碱
74
维普资讯
山东 医药 2018年第 58卷 第 8期
基 错配后 ,MMR系 统启 动 修 复。修 复过 程 包括 错 配 碱 基识 别 、MMR蛋 白聚 集 、错 配碱 基 修 复 。相 应 的 MMR蛋白在形成异二聚体后,切除包含错配碱基 的 DNA片段 ,然 后补充新合 成的正确 DNA片段 ,以确保 基因信息准 确。当 MMR基 因发生 突变或修 饰后 , MMR蛋 白表达 缺失 ,继而 MMR功能缺 失 ,最 终 导致 肿 瘤发生 ]。MMR蛋 白低 表达可 降低 基 因错配修 复 功能 ,增加肿瘤发 生的易感性 。其 引起 肿瘤 发生 的机 制 :① MMR功能缺失 可引起基 因组变 化 ,造 成简单 重 复序列 的累积 ,发 生微 卫星 不稳 定 ,而 微卫 星不 稳 定 可 造 成 某 些 癌 基 因 的激 活 ,进 一 步 诱 发 肿 瘤 ; ② MMR系统缺陷会直 接造 成某些 原癌 基 因和抑癌 基 因突变 ,如 无法及时 纠正 ,将 导致 癌基 因异常 表达 、累 积 ,最终导致 肿瘤发生 。
本研 究 结 果 显 示 ,SCC组 织 MMR 蛋 白表 达 缺 失率 达 16.1% ,与 Ghanipour等 ¨ 研 究 结 果 基 本 一 致 。既往 研究 发现 ,MMR蛋 白表 达缺 失 与肿 瘤某 些 临床 病 理 特 征 有 关 ,”]。本 研 究 发 现 ,MMR 蛋 白 表 达 缺失 与肿瘤 直径 、TNM 分期 、组 织分 化 程 度 、淋 巴结 转 移有 关 ,与 既往 研究 14,15]结 果 基本 一致 。有 研 究 发现 ,MMR蛋 白表 达变 化 与肿瘤 患者 预后 密 切 相关 _l ;以 5.Fu为 基 础 的 化 疗 可 延 长 结 直 肠 癌 患者 生存 时 间 ,提 高患 者 5年 生存 率 【1 。但也 有 研 究 认 为 ,dMMR者无 法从 以 5一Fu为基 础 的 化疗 方 案 中获 益 ,对 TNM 分 期 为 Ⅱ期 的 dMMR 者 甚 至 有 害 l 。本研究 发 现 ,dMMR者 5年 无 病 生存 率 及 总 生存 率均 高 于 pMMR者 。提 示 dMMR 者 预 后 相 对 较 好 ,可 能 与 MMR 可 增 强 患 者 免 疫 监 视 功 能 有 关 _1引,也 可能 与肿 瘤组 织胸 苷合 成 酶 和二 氢 嘧啶 脱 氢酶过 表达 有关 H引。
应用优化的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方案检测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应用优化的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方案检测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摘要】目的探究应用优化的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方案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的表达。
方法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我院结直肠癌手术标本40例,并采用机器操作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皆通过显微镜观察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表达的差异,并对比实验结果。
结果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可以实现着色均匀、定位准确、无边缘效应和背景清晰等多项优点,在各项指标上表现优异。
结论经过优化的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可以实现高度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从而提高染色的规范性和减少人为误差。
在临床结直肠癌组织中,使用该设备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的异常表达,从而为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错配修复蛋白;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40岁以上中老年人好发,通常是由于环境、生活习惯或基因的因素导致,患者会出现便秘、腹泻、便血或大便细软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可通过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推荐检测错配修复蛋白MLH1和PMS2的表达情况,从而指导患者用药。
有学者表示[1],基因错配修复是一种针对DNA中存在错配碱基的修复方式,它可以恢复正常的核苷酸序列。
此外,错配修复还能够区分DNA的母链和子链,只会切除存在错误的核苷酸的子链,不会影响到母链上的正常核苷酸。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基因错配修复缺陷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检测结果不仅稳定且可靠性强。
因此,本文通过应用优化的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方案检测4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观察其检测结果的稳定性,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我院病理科40例结直肠癌手术标本,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36-82岁,平均(58.25±4.21)岁。
纳入标准:(1)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原发性结直肠癌[2];(2)未进行放疗。
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结果解读列表
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结果解读列表在肿瘤学领域中,错配修复蛋白(MMR)免疫组化结果的解读对于诊断和治疗决策至关重要。
MMR基因的功能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MMR免疫组化结果的准确解读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结果的解读列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的临床信息。
一、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1. MMR基因的作用及其在DNA修复中的重要性2. MMR基因的异常与肿瘤的关系3. MMR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二、免疫组化结果的解读列表1. MLH1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2. MSH2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3. MSH6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4. PMS2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三、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结果的临床意义1. 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预后的影响2. 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预后的影响3. 对其他肿瘤的诊断和预后的影响四、个人观点与理解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于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病理形态学和分子病理学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
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MMR免疫组化结果的解读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深化理解,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
总结通过本文的详细介绍和讨论,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结果的解读列表,包括其基本原理、具体的解读内容以及临床意义,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一重要的临床信息。
对于医生和临床实践者来说,掌握并深入理解MMR免疫组化结果的解读列表,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肿瘤,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通过介绍了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结果的解读列表,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对其进行了深入讨论。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也期待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多地应用这一重要信息,为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错配修复蛋白(MMR)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异常与肿瘤的遗传不稳定性以及治疗反应密切相关。
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结果解读列表
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结果解读列表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结果解读列表引言对于肿瘤治疗而言,错配修复蛋白(Mismatch Repair Protein,MMR)免疫组化结果解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MMR蛋白在细胞中起到修复DNA错配的作用,而错配修复系统的缺陷则会导致微卫星不稳定现象的发生,进而促进肿瘤的发展。
对于肿瘤组织中MMR蛋白的免疫组化结果解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针对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结果解读列出一个详细的列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这些结果。
一、背景知识1. 错配修复系统及其功能:错配修复系统是一种能够修复和纠正DNA 分子中错配碱基的重要系统。
MMR蛋白是错配修复系统的主要成分之一,通过识别和修复DNA序列中的错配碱基,维护了基因组的稳定性。
2. 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在MMR缺陷的情况下,DNA序列中的微卫星位点容易发生插入、缺失或错位等错配,导致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发生。
MSI成为了MMR缺陷的重要标志。
二、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结果解读列表在进行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结果解读时,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要点和列表供参考。
1. 错配修复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正常表达:正常表达指的是错配修复蛋白在细胞核和/或胞质中呈现出良好的染色强度和均匀分布。
正常表达通常意味着MMR系统的功能正常,并具有DNA修复的能力。
- 异常表达:异常表达是指错配修复蛋白在细胞核和/或胞质中呈现出较低的染色强度、不均匀的染色分布或无染色的情况。
异常表达可能暗示着MMR系统的缺陷或功能异常。
2. 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结果的解读- 异常表达:当某个或多个错配修复蛋白的免疫组化结果为异常表达时,可能暗示着MMR系统的缺陷或功能异常。
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检测是否存在MSI现象以确定MMR缺陷的具体类型和程度非常重要。
- 正常表达:正常表达通常意味着MMR系统的功能正常,并具有DNA修复的能力。
结直肠癌组织中MMR蛋白表达、MSI、RAS和BRAF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㊃论 著㊃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9455.2024.01.001结直肠癌组织中MM R 蛋白表达㊁M S I ㊁R A S 和B R A F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向林果,谭憬一,姚 远,孙雪琴,张阳丽ә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子医学检测中心,重庆400016摘 要: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错配修复(MMR )蛋白表达㊁微卫星不稳定性(M S I)㊁大鼠肉瘤(R A S )基因和致癌同源体B 1(B R A F )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㊂方法 选取该院2022年1-12月接受根治手术治疗的35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血液标本㊁42例非肠癌患者的实体瘤组织和血液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M R 蛋白表达,一代测序片段分析法检测M S I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K R A S ㊁N R A S 和B R A F 基因突变状态,分析MM R 蛋白表达㊁M S I 和3种基因突变状态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㊂结果 352例C R C 患者肿瘤组织中检出MM R 缺陷(d MM R )29例(8.2%),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 S I -H )26例(7.4%),K R A S 基因突变161例(45.7%),N R A S 基因突变13例(3.7%),B R A F 基因突变11例(3.1%)㊂与d MM R 有关因素为低龄㊁黏液腺癌㊁原发于右半结肠癌(P <0.05);与M S I -H 相关因素包括低龄㊁肿瘤家族史㊁原发于右半结肠癌(P <0.05);K R A S 和N R A S 基因高突变率分别与黏液腺癌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B R A F 基因高突变率与低分化和原发于右半结肠癌有关(P <0.05)㊂B R A F 基因突变与d MM R和M S I -H 有关(P <0.05)㊂结论 MM R 蛋白表达,M S I ,以及K R A S ㊁N R A S 和B R A F 基因突变与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㊂通过这5种分子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以对肿瘤进行分子分型,进一步为结直肠癌患者的个体化精准诊疗提供理论依据㊂关键词:结直肠癌; 大鼠肉瘤基因; 致癌同源体B 1基因; 错配修复蛋白; 微卫星不稳定性; 基因突变中图法分类号:R 73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455(2024)01-0001-07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m i s m a t c h r e p a i r p r o t e i n e x pr e s s i o n ,M S I ,R A S a n d B R A F g e n e m u t a t i o n i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t i s s u e s w i t h 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X I A N G L i n g u o ,T A N J i n y i ,Y A O Y u a n ,S U N X u e q i n ,Z HA N G Y a n g l i әC l i n i c a l M o l e c u l a r M e d i c a lD e t e c t i o n C e n t e r ,F i r s t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o n g q i n g 400016,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 m i s m a t c h r e p a i r p r o t e i n (MM R p r o t e i n )e x p r e s s i o n ,m i c r o s a t e l l i t e i n s t a b i l i t y (M S I ),r a t s a r c o m a g e n e (R A S )a n d c a r c i n o g e n i c h o m o l o g B1g e n e (B R A F )g e n e m u t a t i o n i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C R C )t i s s u e s w i t h t h e 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i c f e a t u r e s .M e t h o d s T h e t u m o r t i s s u e a n d b l o o d s a m p l e s i n 352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r e c e i v i n g t h e r a d i c a l o pe r a t i o n t r e a t m e n t a n d t h e m a s s t u m o r t i s s u e a n d b l o o d s a m p l e s i n 42p a t i e n t s w i t h n o n -i n t e s t i n a l c a n c e r i n t h i s h o s pi t a l f r o m J a n u a r y t o D e c e m b e r 2022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T h e i mm u n o h i s t o c h e m i s t r y wa s u s e d t o d e t e c t t h e MM R p r o t e i n ,t h e f i r s t 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f r a g m e n t a n a l y s i s w a s p e r f o r m e d t o d e t e c t M S I ,a n d t h e r e a l -t i m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P C R w a s u s e d t o d e t e c t t h e g e n e m u t a t i o n s t a t u s o f K R A S ,N R A S a n d B R A F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e t w e e n MM R p r o t e i n e x p r e s s i o n ,M S I a n d t h r e e g e n e m u t a t i o n s t a t e s w i t h t h e 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i c f e a t u r e s o f C R C w a s a n a -l y z e d .R e s u l t s I n t h e t u m o r t i s s u e s o f 352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R C ,t h e 29c a s e s (8.2%)o f MM R (d MM R )a n d 26c a s e s (7.4%)o f M S I -H w e r e d e t e c t e d 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h e m u t a t i o n r a t e s o f K R A S ,N R A S ,B R A F g e n e s w e r e 45.7%(161c a s e s ),3.7%(13c a s e s )a n d 3.1%(11c a s e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h e f a c t o r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d MM R w e r e t h e a g e ,m u c i n o u s c a r c i n o m a a n d o r i g i n a t e d f r o m r i gh t -s i d e d c o l o n c a n c e r .T h e f a c t o r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M S I -H i n c l u d e d t h e l o w a g e ,f a m i l y t u m o r h i s t o r y a n d o r i g i n a t e d f r o m r i gh t -s i d e d c o l o n c a n c e r (P <0.05).H i g h m u t a t i o n r a t e s o f K R A S a n d N R A S g e n e s w e r e r e l a t e d w i t h m u c i n o u s a d e n o c a r c i n o m a a n d l y m p h n o d e m e t a s t a s i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H i g h B R A F m u t a t i o n r a t e w a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p o o r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a n d o r i gi n a t e d ㊃1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1月第21卷第1期 L a b M e d C l i n ,J a n u a r y 2024,V o l .21,N o .1*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卫联合医学科研项目(2020F Y Y X 145)㊂ 作者简介:向林果,女,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诊断新技术研究㊂ ә通信作者,E -m a i l :346170823@q q.c o m ㊂ 网络首发 h t t p://k n s .c n k i .n e t /k c m s /d e t a i l /50.1167.R.20231130.1627.002.h t m l (2023-12-04)f r o m f r i gh t -s i d e d c o l o n c a n c e r (P <0.05).T h e B R A F g e n e m u t a t i o n w a s r e l a t e d w i t h d MM R a n d M S I -H.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MM R p r o t e i n e x pr e s s i o n ,M S I s t a t u s ,a n d t h e g e n e m u t a t i o n s o f K R A S ,N R A S a n d B R A F a r e c o r r e l a t e d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i c f e a t u r e s .T h e c o m b i n e d d e t e c t i o n o f t h e s e f i v e m o l e c u l a r m a r k -e r s c o u l d b e u s e d t o c l a s s i f yt h e t u m o r m o l e c u l e s ,w h i c h f u r t h e r p r o v i d e s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 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 i z e d p r e c i s i o n d i a g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t h e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R C .K e y w o r d s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 r a t s a r c o m a g e n e ; c a r c i n o g e n i c h o m o l o g B 1g e n e ; m i s m a t c h r e p a i r p r o t e i n ; m i c r o s a t e l l i t e i n s t a b i l i t y; g e n e m u t a t i o n 结直肠癌(C R C )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位于恶性肿瘤的第2位和第5位,且呈逐渐上升趋势[1]㊂C R C 的发生㊁发展涉及多个基因和多条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遗传和表观遗传事件逐步累积所致[2-3]㊂相关分子标志物的检测不仅可作为C R C 筛查的有效补充,还在用药方案选择㊁预后判断及疗效预测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㊂错配修复(MM R )蛋白㊁微卫星不稳定性(M S I)㊁大鼠肉瘤(R A S )基因和致癌同源体B 1(B R A F )基因突变已被公认是影响C R C 患者个体化治疗策略的主要标志物[4]㊂此前虽有研究报道了关于MM R 蛋白㊁M S I ㊁R A S 和B R A F 基因在C R C 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但由于病例纳入标准的差异,标志物组合不同和临床资料的覆盖度不同以及样本量的限制,研究结果不尽相同[5-6]㊂因此,本研究分析了352例C R C 患者的病理标本和详细的临床资料,旨在更完整地探讨MM R蛋白表达㊁M S I ㊁R A S (含K R A S 和N R A S )基因和B R A F 基因突变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R A S 和B R A F 基因分别与MM R 蛋白表达和M S I 的关系,为C R C 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22年1-12月352例病理诊断明确㊁临床病历资料完整患者(C R C 组)的C R C 组织和血液标本,以及42例非C R C 的其他实体瘤患者(非C R C 组)癌组织和血液标本㊂非C R C 的其他实体瘤包括胆管癌㊁肝癌㊁卵巢癌㊁胰腺癌㊁肺癌等共计42例㊂所有患者未接受放化疗㊁靶向或免疫治疗,未合并其他肿瘤㊂患者和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㊂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伦理审批号:K 2023-566号)㊂C R C 组和非C R C 组研究对象之间性别㊁年龄㊁病理特征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见表1㊂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比较[n (%)]组别n性别男女年龄(岁)ɤ50>50高血压史有无糖尿病史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有无C R C 组352201(57.1)151(42.9)51(14.5)301(85.5)86(24.4)266(75.6)53(15.1)299(84.9)97(27.6)255(72.4)78(22.2)274(77.8)非C R C 组4222(52.4)20(47.6)5(11.9)37(88.1)5(11.9)37(88.1)5(11.9)37(88.1)11(26.2)31(73.8)4(9.5)38(90.5)χ20.3400.2053.3150.2970.0353.635P0.5600.6500.0690.5860.8510.057组别n肿瘤家族史有无分化程度中+高分化低分化T NM 分期(期)Ⅰ+ⅡⅢ+Ⅳ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有无C R C 组35239(11.1)313(88.9)290(82.4)62(17.6)185(52.6)167(47.4)149(42.3)203(57.7)50(14.2)302(85.8)非C R C 组424(9.5)38(90.5)30(71.4)12(28.6)19(45.2)23(54.8)21(50.0)21(50.0)10(23.8)32(76.2)χ20.0022.9540.8050.9002.682P0.965a0.0860.3700.3430.102注:a 为连续性校正χ2检验㊂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D a k o c yt o m a t i o n )㊁基因测序仪(A B I 3500D x )㊁荧光定量P C R 仪(S L A N 96S )㊁移液器(E p pe n d o rf )㊁紫外分光光度计(N a n o D r o p On e )㊁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奥盛A u t o -P u r e 32A )㊁涡旋混匀器(其林贝尔Q B -328)㊁微型高速离心机(M i n i -15K )㊁恒温金属浴(奥盛M i n i T -H 2C )㊂试剂:友芝友人类K R A S 基因7种突变检测试剂盒㊁人类N R A S 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㊁人类B R A F 基因V 600E 突变检测试剂盒㊁新百基F F P E核酸提取或纯化试剂盒㊁桐树M S I 检测试剂盒㊁福州迈新抗体㊂1.3 方法1.3.1 MM R 蛋白表达检测 使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检测394例癌组织标本MM R 蛋白(含㊃2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1月第21卷第1期 L a b M e d C l i n ,J a n u a r y 2024,V o l .21,N o .1M S H 2㊁M S H 6㊁M L H 1㊁P M S 2)表达㊂M S H 2㊁M S H 6㊁M L H 1和P M S 2四者均表达为(+)判断为错配修复功能完整(p MM R ),任意一种表达为(-)则判为错配功能修复缺陷(d MM R )㊂1.3.2 K R A S ㊁N R A S 和B R A F 基因突变检测 每个癌组织标本制备3张8μm 厚的石蜡切片用于核酸提取,1张4μm 白片用于H E 染色㊂H E 染色后由两位病理医师镜下阅片标识出肿瘤细胞比例>20%的区域㊂于H E 染色片肿瘤富集区域刮取3张白片对应区域组织用于D N A 提取㊂采用全自动核酸提取仪进行D N A 提取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得D N A 标本的浓度和纯度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 C R )技术检测标本D N A 中K R A S 基因第2外显子,N R A S 基因第2㊁3㊁4号外显子,B R A F 基因第15号外显子的热点突变㊂D N A 标本的提取㊁稀释㊁加样㊁扩增程序和结果判读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㊂1.3.3 M S I 检测 采用一代测序片段分析法(荧光P C R -毛细管电泳法),使用M S I 检测试剂盒对所有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液标本进行M S I 检测㊂试剂盒覆盖5个M S 位点(B A T -25㊁B A T -26㊁D 5S 346㊁D 2S 123㊁D 17S 250)㊂结果判定:ȡ2个M S 位点不稳定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 S I -H );1个M S 位点不稳定为低度微卫星不稳定(M S I -L );若5个M S 位点均稳定,则为微卫星稳定(M S S )㊂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 P S S 25.0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㊂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突变状态及临床特征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当理论数1ɤT<5时用连续性校正χ2检验;当T<1或n ɤ40时,用F i s h e r 确切概率法;多因素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基于单因素分析结果㊂采用一致性检验(K a p p a 值)统计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MMR 蛋白和荧光P C R -毛细管电泳法检测M S I 结果的一致性程度:K a p p a 值<0表示极差;0~0.2表示微弱;>0.2~0.4表示弱;>0.4~0.6表示中度;>0.6~0.8表示高度;>0.8~1.0表示极强㊂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 果2.1 MM R 蛋白表达,M S I ,K R A S ㊁N R A S ㊁B R A F 基因突变情况 352例C R C 患者中d MM R 检出率为8.2%,4种MM R 蛋白(M S H 2㊁M S H 6㊁M L H 1㊁P M S 2)的缺陷检出率分别为0.9%㊁1.7%㊁4.5%和6.8%㊂M S I -H 检出26例,M S I -L 检出3例,M S S 共323例㊂K R A S ㊁N R A S ㊁B R A F 基因突变率依次为45.7%㊁3.7%㊁3.1%;N R A S 基因只检出G 12D 和Q 61R 位点突变,未发现K R A S ㊁N R A S ㊁B R A F 基因之间存在交叉突变㊂42例非C R C 的肿瘤患者d M -M R 检出率㊁M S I -H 检出率㊁K R A S 和N R A S 基因突变率依次为2.4%㊁4.8%㊁23.8%㊁2.4%,未检出B R A F 基因突变㊂与非C R C 组相比,C R C 组的K R A S 基因突变率显著升高(P <0.05),两组MM R 蛋白表达,M S I ㊁N R A S 和B R A F 基因突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2㊂表2 d MM R ,M S I -H 以及K R A S ㊁N R A S ㊁B R A F 常见基因突变类型分析[n (%)]组别nd MM RM S H 2缺陷M S H 6缺陷M L H 1缺陷P M S 2缺陷合计M S I -H C R C 组3523(0.9)6(1.7)16(4.5)24(6.8)29(8.2)26(7.4)非C R C 组421(2.4)0(0.0)0(0.0)1(2.4)1(2.4)2(4.8)χ21.0920.095P0.296a0.758a组别nK R A S 基因突变G 12CG 12SG 12RG 12VG 12DG 12AG 13D合计N R A S 基因突变G 12D Q 61R合计B R A F基因突变V 600EC R C 组35213(3.7)11(3.1)1(0.3)31(8.8)64(18.2)10(2.8)31(8.8)161(45.7)7(2.0)6(1.7)13(3.7)11(3.1)非C R C 组421(2.4)0(0.0)0(0.0)5(11.9)3(7.1)0(0.0)1(2.4)10(23.8)0(0.0)1(2.4)1(2.4)0(0.0)χ27.346<0.001-P 0.007>0.999a0.616b注:a 为连续性校正χ2检验;b为F i s h e r 确切概率法;表示无数据㊂2.2 不同临床病理特征C R C 癌组织中MM R 蛋白表达,M S I ,K R A S ㊁N R A S ㊁B R A F 基因突变状态 352例C R C 患者的5种分子标志物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ɤ50岁㊁黏液腺癌㊁原发于右半结肠的患者d MM R 检出率更高(P <0.05);M S I -H 多见于年龄ɤ50岁㊁有肿瘤家族史㊁黏液腺癌㊁原发于右半结肠㊁T NM 分期Ⅰ+Ⅱ期㊁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 <0.05)㊂K R A S 基因高突变率的临床特征表现为女性㊁无吸烟史㊁黏液腺癌(P <0.05);N R A S 基因仅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突变率升高㊃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1月第21卷第1期 L a b M e d C l i n ,J a n u a r y 2024,V o l .21,N o .1(P <0.05);B R A F 基因突变率在低分化和原发于右半结肠的患者中更高(P <0.05)㊂见表3㊂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 o g i s t i c 回归模型㊂由于在单因素分析中只有淋巴结转移与N R A S 基因突变有关,因此在多因素分析中排除了N R A S 基因突变㊂多因素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黏液腺癌患者更易发生K R A S 基因突变(P <0.05);低龄㊁有肿瘤家族史的右半结肠癌患者更易表现出M S I -H (P <0.05);d MM R 和B R A F 基因突变多因素分析结果与单因素分析一致㊂见表4㊂表3 不同临床特征下MM R 蛋白表达,M S I ,K R A S ㊁N R A S ㊁B R A F 基因突变情况分析[n (%)]项目nM M R 蛋白d M M Rχ2PM S IM S I -Hχ2PK R A S 基因突变χ2PN R A S 基因突变χ2PB R A F 基因突变χ2P性别 男20120(10.0)1.8160.17815(7.5)0.0040.95081(40.3)5.5870.01810(5.0)2.1650.1418(4.0)0.5690.451a女1519(6.0)11(7.3)80(53.0)3(2.0)3(2.0)年龄(岁) ɤ50519(17.6)5.6040.018a 10(19.6)11.0170.001a 21(41.2)0.5000.4791(2.0)0.0950.758a1(2.0)0.0070.935a>5030120(6.6)16(5.3)140(46.5)12(4.0)10(3.3)高血压史 有865(5.8)0.8850.3474(4.7)1.2450.26540(46.5)0.0270.8692(2.3)0.1980.657a2(2.3)0.0180.894a无26624(9.0)22(8.3)121(45.5)11(4.1)9(3.4)糖尿病史 有535(9.4)0.0050.942a4(7.5)<0.001>0.999a 21(39.6)0.9400.3324(7.5)1.4860.223a1(1.9)0.0180.894a无29924(8.0)22(7.4)140(46.8)9(3.0)10(3.3)吸烟史 有9710(10.3)0.7590.3847(7.2)0.0060.94034(35.1)6.1620.0134(4.1)<0.001>0.999a 5(5.2)1.0140.314a 无25519(7.5)19(7.5)127(49.8)9(3.5)6(2.4)饮酒史 有788(10.3)0.5400.4636(7.7)0.0140.90732(41.0)0.8970.3442(2.6)0.0670.796a3(3.8)0.0020.963a无27421(7.7)20(7.3)129(47.1)11(4.0)8(2.9)肿瘤家族史 有396(15.4)1.9950.158a 8(20.5)8.9950.003a 19(48.7)0.1570.6920(0.0)-0.376b1(2.6)<0.001>0.999a 无31323(7.3)18(5.8)142(45.4)13(4.2)10(3.2)病理类型 普通腺癌30820(6.5)8.1650.004a 19(6.2)4.0110.045a 132(42.9)8.2430.00412(3.9)0.0110.915a 10(3.2)<0.001>0.999a 黏液腺癌449(20.5)7(15.9)29(65.9)1(2.3)1(2.3)分化程度中+高分化29021(7.2)2.1660.14121(7.2)<0.001>0.999a 136(46.9)0.8890.34610(3.4)0.0240.876a 3(1.0)20.009<0.001a 低分化628(12.9)5(8.1)25(40.3)3(4.8)8(12.9)原发部位 左半结肠+直肠27217(6.3)6.2610.01215(5.5)6.1290.013119(43.8)1.9070.16712(4.4)0.9620.327a5(1.8)4.8090.028a 右半结肠8012(15.0)11(13.8)42(52.5)1(1.3)6(7.5)分期(期) Ⅰ+Ⅱ18518(9.7)1.1470.28420(10.8)6.6850.01078(42.2)2.0100.1564(2.2)2.5700.1093(1.6)2.9110.088Ⅲ+Ⅳ16711(6.6)6(3.6)83(49.7)9(5.4)8(4.8)淋巴结转移 有14910(6.7)0.7970.3725(3.4)6.1360.01373(49.0)1.1030.29410(6.7)6.6170.0107(4.7)1.3070.253a 无20319(9.4)21(10.3)88(43.3)3(1.5)4(2.0)㊃4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1月第21卷第1期 L a b M e d C l i n ,J a n u a r y 2024,V o l .21,N o .1续表3 不同临床特征下M M R 蛋白表达,M S I ,K R A S ㊁N R A S ㊁B R A F 基因突变情况分析[n (%)]项目nM M R 蛋白d M M Rχ2PM S IM S I -H χ2PK R A S 基因突变χ2PN R A S 基因突变χ2PB R A F 基因突变χ2P远处转移 有502(4.0)0.8090.369a2(4.0)0.4850.486a29(58.0)3.5300.0601(2.0)0.0790.779a3(6.0)0.6770.411a无30227(8.9)24(7.9)132(43.7)12(4.0)8(2.6) 注:a 为连续性校正χ2检验;b 为F i s h e r 确切概率法;-表示无数据㊂表4 影响MM R 蛋白表达,M S I ,K R A S ㊁B R A F 基因突变的多因素分析项目d M M RO R 95%C IP M S I -HO R 95%C IP K R A S 突变O R95%C IP B R A F 突变O R95%C IP性别(女v s .男)1.360.83~2.240.225年龄(ɤ50岁v s .>50岁)2.831.17~6.850.0224.681.80~12.170.002病理学类型(黏液腺癌v s .普通腺癌)3.011.23~7.390.0162.160.75~6.200.1532.481.27~4.840.008原发部位(左半结肠+直肠v s .右半结肠)0.410.18~0.920.0300.310.12~0.760.0110.230.06~0.820.024分期(Ⅰ+Ⅱ期v s .Ⅲ+Ⅳ期)2.230.26~19.400.468淋巴结转移(有v s .无)0.510.05~5.130.569分化程度(高v s .低)0.070.02~0.28<0.001肿瘤家族史(有v s .无)4.621.70~12.540.003吸烟史(有v s .无)0.670.38~1.170.157注:括号内a v s .b 表示a 同b 比较,b 为参考,b 的O R 赋值为1㊂2.3 不同MM R 蛋白表达和M S I 状态下R A S 和B R A F 基因突变情况 352例C R C 患者中,K R A S ㊁B R A F 基因突变与d MM R 有关,与p MM R 患者相比,d MM R 患者K R A S 基因突变率降低而B R A F 突变率显著升高(P <0.05)㊂M S I -H 的患者同样具有更高的B R A F 基因突变率(P <0.05),而K R A S 和N R A S 基因突变率与M S I 状态无关(P >0.05)㊂见表5㊂表5 不同MM R 蛋白表达和M S I 状态下R A S 和B R A F 基因突变情况分析[n (%)]项目n K R A S 突变χ2P N R A S 突变χ2P B R A F 突变χ2Pd MM R 297(24.1)5.9420.0152(6.9)0.1940.659a4(13.8)8.3510.004apMM R 323154(47.7)11(3.4)7(2.2)M S I -H268(30.8)2.5350.1110(0.00)-0.610b3(11.5)3.9060.048a M S I -L 及M S S326153(46.9)13(4.0)8(2.5) 注:a 为连续性校正χ2检验;b为F i s h e r 确切概率法;-表示无数据㊂2.4 MM R 蛋白检测与M S I 检测一致性分析 将M S S 和M S I -L 划为一组,d MM R 对应M S I -H ,p M -M R 对应M S S 或M S I -L ,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MM R 和荧光P C R -毛细管电泳法检测M S I 结果的一致性㊂两组共394份标本中,MMR 蛋白检测和M S I 检测结果相符的共有378例,总体相符率为95.9%,K a p pa 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高度一致(K a p p a =0.702,P <0.001)㊂结果不一致标本中有9例免疫组化检测为d MM R ,P C R -毛细管电泳结果为M S S ;7例P C R -毛细管电泳结果为M S I -H ,免疫组化显示p MMR ㊂3 讨 论MM R 基因的主要功能是修复D N A 复制和重组过程中的碱基错配,以确保基因结构的稳定性,其编码的最重要的蛋白家族包括M S H 2㊁M S H 6㊁M L H 1和P M S 2㊂d MM R 可引起微卫星复制错误㊁不能被修㊃5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1月第21卷第1期 L a b M e d C l i n ,J a n u a r y 2024,V o l .21,N o .1复,导致微卫星长度改变,从而表现为M S I㊂既往研究已经证实,MM R基因突变或高甲基化和M S I不仅是林奇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也是C R C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2,7]㊂本研究显示,d MM R在C R C患者中的检出率为8.2%,与之前报道3%~13%的亚洲C R C患者表现出d MM R状态的结果相符[8];M S I-H检出率为7.4%,略低于d MM R检出率㊂在本研究中,与d MM R和M S I-H高检出率有关的共同临床病理因素为低龄和原发部位为右半结肠癌,表明d MM R和M S I-H与C R C疾病早发性和原发部位有关㊂也有研究报道,T NM分期为Ⅰ~Ⅱ期的无淋巴结转移的C R C患者中M S I-H的发生率较高[9-10],这与本研究中M S I的单因素分析结论相符㊂但在多因素L o g i s-t i c回归分析中,与M S I相关因素排除了病理学类型㊁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示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M S I-H,黏液腺癌更容易发生d MM R㊂既往研究发现,d MM R或M S I-H的C R C患者中B R A F V600E突变和M L H1启动子甲基化与散发性C R C密切相关[11-12]㊂本研究显示,B R A F V600E突变与d MM R和M S I-H密切相关,其突变率在d MM R 和M S I-H患者中明显高于p MM R和非M S I-H(M S S 和M S I-L)患者㊂因此,当C R C患者单独检测到M S I-H或M L H1缺失时,有必要进行B R A F基因突变和(或)M L H1启动子甲基化的后续检测,如有B R A F V600E突变则不能确诊为林奇综合征㊂有报道指出,在d MM R或M S I-H的转移性C R C患者中,若存在B R A F基因突变则提示生存率更差,而R A S基因突变可能与生存率无关[13]㊂尽管MM R蛋白表达和M S I反映的是同一生物学事件,但本研究中MM R蛋白表达和M S I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仍存在略微不同,这可能是由于两种标志物检测结果不完全一致所致㊂同一标本出现免疫组化结果为p MM R而荧光P C R-毛细管电泳法结果为M S I-H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MM R蛋白的基因发生变异,这些变异虽不影响蛋白的抗原结构,但却能影响其MM R功能,导致微卫星位点MM R 失败;另一方面可能是其他MM R蛋白(除外M S H2㊁M S H6㊁M L H1和P M S2这4种主要的MM R蛋白)的缺失亦会影响微卫星的稳定性,表现出p MM R而微卫星不稳定[14]㊂当然,由于MM R蛋白之间存在功能重复(P M S2和P M S1㊁M S H6和M S H3),当孤立性的M S H6缺失时,M S H3可以功能性替代部分M S H6,活化MM R系统而继续保留M S S状态,从而表现为d MM R而M S S[14]㊂此外,免疫组化法依赖于染色过程,染色质量不佳会影响结果准确判读,同一份标本不同的切取角度也有可能造成两种检测结果不一致㊂因此,为提高检测准确性,不管是在林奇综合征的筛查时,还是C R C患者治疗指导时,建议进行MM R蛋白和M S I联合检测,相互补充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 G F R)是临床上治疗C R C 的主要靶点之一㊂K R A S㊁N R A S和B R A F基因是E G F R依赖的下游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 P K)信号通路中的3个关键分子,这些基因的突变可导致MA P K通路的激活,促进大多数癌细胞增殖和抗凋亡,使E G F R受体抑制剂无效㊂临床研究表明,M S S㊁R A S和B R A F基因野生型的转移性C R C患者能从抗E G F R单抗治疗中获益[15]㊂本研究中K R A S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率为45.7%,与文献[16]报道结果相近㊂在单因素分析中,与K R A S基因突变有关的临床病理参数为女性㊁黏液腺癌和无吸烟史,但多因素L o-g i s t i c回归分析显示,仅黏液腺癌是K R A S基因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㊂已有研究报道,由于C R C中K R A S等位基因的多样性,不同K R A S基因突变可能具有不同的预后,但导致预后不同的原因尚不清楚㊂其中K R A S基因第2外显子12号密码子G12C已被证明与较差的总生存率相关[17-18]㊂N R A S基因突变较少发生,本研究中C R C组N R A S基因突变检出率为3.7%,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N R A S基因突变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0),有肿瘤家族史和M S I-H的C R C患者未检测出N R A S基因突变㊂笔者推测N R A S突变可能与淋巴结转移㊁肿瘤家族史及M S I有一定关系,但因本次N R A S基因突变例数较少,有待增加病例数进一步分析证实㊂B R A F基因编码一种R A F激酶蛋白,参与调控细胞生长㊁增殖㊁分化和凋亡等过程,其突变状态与多种肿瘤的发生㊁发展和临床预后相关㊂B R A F基因V600E突变往往被认为是肿瘤侵袭性的标志,与B R A F野生型相比,它是转移性C R C患者预后不良和总生存期更短的危险因素[19]㊂本研究中,C R C组B R A F基因V600E突变率为3.1%,低于西方人群8%~12%的突变率[20],但与之前报道的中国C R C患者B R A F基因突变率相当[21],进一步证实C R C患者B R A F基因突变在中国和西方人群存在种族差异㊂本研究显示B R A F基因在低分化㊁原发于右半结肠的患者中突变率高,但未发现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其他不良预后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㊂B R A F和R A S基因同处于R A S-R A F-MA P K通路,突变结果相互排斥,本研究未发现R A S和B R A F基因同时发生突变㊂毋庸置疑,MM R蛋白,M S I,以及K R A S㊁N R A S㊁B R A F基因已经成为需要新辅助治疗和转移性C R C肿瘤患者的常规检测项目[4]㊂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适用于肿瘤早筛早诊的分子标志物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㊂硫酸类肝素蛋白多糖2(S D C2)㊁隔膜蛋白9(S E P T9)㊁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因子2(T F P I2)基因被认为是潜在的C R C早筛分子标志物,特别是粪便标本S D C2基因甲基化检测,有望普及作为一种新的无创的高灵敏度㊁高特异度的㊃6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1月第21卷第1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a n u a r y2024,V o l.21,N o.1C R C辅助诊断方法[22]㊂循环肿瘤细胞(C T C)检测也是一种理想的临床肿瘤液体活检技术,可提供C R C 患者疾病状态的实时信息,有助于C R C的预后评估㊁治疗反应监测㊁复发转移风险评估等㊂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了C R C患者的MM R蛋白,M S I,以及K R A S㊁N R A S㊁B R A F基因共5个分子标志物,发现它们与多种临床病理特征相关㊂这些发现为C R C的临床诊断和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额外的支持㊂本研究也存在不足,缺乏这些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的数据,不能分析这些分子标志物与疗效或预后之间的关系,下一步将继续完善随访数据,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探讨㊂参考文献[1]X I A C,D O N G X,L I H,e t a l.C a n c e r s t a t i s t i c s i n C h i n aa n d U n i t e d S t a t e s,2022:p r o f i l e s,t r e n d s,a n d d e t e r m i-n a n t s[J].C h i n M e d J,2022,135(5):584-590. [2]J A S M I N E F,HA Q Z,K AMA L M,e t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t w e e n m i c r o s a t e l l i t e i n s t a b i l i t y(M S I)a n d t u m o r D N Am e t h y l a t i o n i n 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r c i n o m a[J].C a n c e r s(B a s e l),2021,13(19):4956.[3]H A R A D A S,M O R L O T E D.M o l e c u l a r p a t h o l o g y o f c o l o r-e c t a l c a n c e r[J].A d v A n a t P a t h o l,2020,27(1):20-26.[4]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 S C 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临床检测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1,24(3):191-197.[5]K I M T W,HWA N G S W,K I M K O,e t a l.T h e p r o g n o s-t i c U t i l i t i e s o f D N A m i s m a t c h r e p a i r s t a t u s a n d k r a s a n db r a f m u t a t i o n i n k o r e a n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t h ek a s i d m u l t i c e n t e r s t u d y[J].O n c o l o g y,2023,101(1):49-58.[6]F A N J Z,WA N G G F,C H E N G X B,e t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m i s m a tc h r e p a i r p r o t e i n,R A S,B R A F,P I K3C Ag e n e 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 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e l d e r l y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J].W o r l d J C l i n C a s e s,2021,9(11):2458-2468.[7]C OH E N S A,P R I T C HA R D C C,J A R V I K G P.L y n c hs y n d r o m e:f r o m s c r e e n i n g t o d i a g n o s i s t o t r e a t m e n t i n t h ee r a of m o d e r n m o l e c u l a r o n c o l og y[J].A n n u R e v G e n o m-i c s H u m G e n e t,2019,20:293-307.[8]B A T T A G L I N F,N A S E E M M,L E N Z H J,e t a l.M i c r o s a-t e l l i t e i n s t a b i l i t y i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o v e r v i e w o f i t s c l i n i-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d n o ve l p e r s p e c t i v e s[J].C l i n A d v H e-m a t o l O n c o l,2018,16(11):735-745.[9]Z H E N G J,HU A N G B,N I E X,e t a l.T h e 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 i-c a l f e a t u r e s a nd p r o g n o s i s o f t u m o r M S I i n E a s t A s i a n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 u s i n g N C I p a n e l[J].F u t u r e O n-c o l,2018,14(14):1355-1364.[10]T OH J W T,P HA N K,R E Z A F,e t a l.R a t e o f d i s s e m i-n a t i o n a n d p r o g n o s i s i n e a r l y a n d a d v a n c e d s t a g e c o l o r e c-t a l c a n c e r b a s e d o n m i c r o s a t e l l i t e i n s t a b i l i t y s t a t u s:s y s-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J].I n t J C o l o r e c t a l D i s, 2021,36(8):1573-1596.[11]T O O N C W,W A L S H M D,C H O U A,e t a l.B R A F V600Ei m m u n o h i s t o c h e m i s t r y f a c i l i t a t e s u n i v e r s a l s c r e e n i n g o f c o l o-r e c t a l c a n c e r s f o r l y n c h s y n d r o m e[J].A m J S u r g P a t h o l, 2013,37(10):1592-1602.[12]L Y N C H H T,L Y N C H J F,L Y N C H P M.T o w a r d a c o n-s e n s u s i n m o l e c u l a r d i a g n o s i s o f h e r e d i t a r y n o n p o l y p o s i s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L y n c h s y nd r o m e)[J].J N a t l C a n ce rI n s t,2007,99(4):261-263.[13]T A N E,WH I T I N G J,X I E H,e t a l.B R A F m u t a t i o n s a r e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p o o r s u r v i v a l o u t c o m e s i n a d v a n c e d-s t a g em i s m a t c h r e p a i r-d e f i c i e n t/m i c r o s a t e l l i t e h i g h 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J].O n c o l o g i s t,2022,27(3):191-197.[14]E V R A R D C,T A C HO N G,R A N D R I A N V,e t a l.M i c r o-s a t e l l i t e i n s t a b i l i t y:d i a g n o s i s,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d i s c o r d a n c e, a n d c l i n i c a l i m p a c t i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C a n c e r s(B a-s e l),2019,11(10):1567.[15]B I L L E R L H,S C H R A G D.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m e t a s t a t i c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a r e v i e w[J].J AMA,2021, 325(7):669-685.[16]B E L L I O H,F UM E T J D,G H I R I N G H E L L I F.T a r g e t i n gB R A F a n d R A S i n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C a n c e r s(B a-s e l),2021,13(9):2201.[17]Z HU G,P E I L,X I A H,T e t a l.R o l e o f o n c o g e n i c K R A Si n t h e p r o g n o s i s,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J].M o l C a n c e r,2021,20(1):143.[18]J O N E S R P,S U T T O N P A,E V A N S J P,e t a l.S p e c i f i cm u t a t i o n s i n K R A S c o d o n12a r e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w o r s e o v e r a l l s u r v i v a l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d v a n c e d a n d r e c u r r e n t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B r J C a n c e r,2017,116(7):923-929.[19]S I N I C R O P E F A.E v a l u a t i n g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m i c r o s a-t e l l i t e i n s t a b i l i t y a n d m u t a t i o n i n b r a f a s p r o g n o s t i c f a c-t o r s f o r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C l i n G a s t r o e n-t e r o l H e p a t o l,2019,17(3):391-394.[20]S A N Z-G A R C I A E,A R G I L E S G,E L E Z E,e t a l.B R A Fm u t a n t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p r o g n o s i s,t r e a t m e n t,a n d n e w p e r s p e c t i v e s[J].A n n O n c o l,2017,28(11):2648-2657.[21]Y E Z L,Q I U M Z,T A N G T,e t a l.G e n e m u t a t i o n p r o f i-l i n g i n C h i n e s e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 a n d i t s a s s o c i a-t i o n w i t h 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p r o g n o s i s [J].C a n c e r M e d,2020,9(2):745-756.[22]张阳丽,汲广岩,胡登华,等.粪便S D C2基因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3,44(8):961-965.(收稿日期:2023-04-16修回日期:2023-10-22)㊃7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1月第21卷第1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a n u a r y2024,V o l.21,N o.1。
【1437】【一文概览】结直肠癌错配修复状态的价值
【1437】【一文概览】结直肠癌错配修复状态的价值引言本部分内容的详细论述参见【肿瘤资讯】APP “结直肠癌共识分子亚型和精准医疗进展” 、“错配修复缺陷在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 和“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作用的进展”。
结直肠癌(CRC)是一组异质性疾病,传统上按分子途径分为二大类:染色体不稳定型(CIN)和微卫星不稳定型(MSI),CIN又分为3类共识分子亚型(CMS):CMS2、CMS3和CMS4,MSI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肿瘤多代表CMS1亚类,其诊断依靠PCR或IHC方法检测特定的微卫星序列是否扩增或MMR蛋白是否缺失。
CRC的第三种分子途径是“锯齿状通路”,特征是抑癌基因启动子富含CpG岛区域的DNA过甲基化,此种CIMP表型与散发MSI有交叉,源于MLH1启动子甲基化和BRAF突变活化,BRAF检测或MHL1启动子甲基化检查可排除林奇综合征(LS)。
CRC中的MSI/MMR状态具有如下4个作用:检测LS,患者因此可从密切随访、预防性阿斯匹林、根治性手术、不同的辅助治疗中获益;预后,MSI肿瘤较少淋巴结转移和同时性肝转移,细胞分化程度与预后无关,不过转移性疾病时MSI为不良预后作用;化疗反应,II期患者不能从化疗中获益;免疫调节治疗。
本文主要论述MSI肿瘤的病因与诊断,并总结MMR状态对治疗CRC的重要性。
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是DNA MMR系统缺陷的一种反应,DNA MMR缺陷可致“突变表型”,形成免疫表型。
误配修复基因系统MMR对保证遗传学稳定性非常重要,二聚体MSH2/MSH6 (MutSα)和MSH2/MSH3 (MutSβ)负责检测复制错误,招募MLH1/PMS2降解突变片段并重新合成DNA。
MSH6 表达是MSH3的10倍,MutSα:MutSβ为10:1,因DNA损害引起的细胞周期捕获和程序化细胞死亡也需要MMR系统参与,因此dMMR时严重受损细胞不能去除,导致突变和癌症发生进展。
应用优化的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方案检测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细胞全阴性(即没有 1个细胞核着色)时,表明该蛋白表达缺 失;若内对照和肿瘤细胞全阴性,表明此次操作存在假阴性。 所有染色切片均由本院病理科两名主治医师进行评判,若两 个医师判定结果有分歧,则重新判定。 2 结果 2.1 MLH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要从事免疫组化工作。E-mail:315581326@qq.com 【通讯作者】 肖华亮(1973-),男,湖 南 邵 阳 人,副 主 任 医 师,主 要
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工作。E-mail:dpbl_xhl@126.com
修复(mismatchrepair,MMR)系统与肿瘤的关系已被人们重 视。MMR是一种纠正 DNA复制或损伤过程中产生突变的 进化保守机制,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2-3]。基因表 达 缺 失 可 引 起 DNA复 制 过 程 中 错 配 的 累 积,导致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的发生, 约 15%的结直肠癌是经由 MSI途径引发的。 免疫 组 化 染 色 (immunohistochemicalstaining,IHC)是 检 测 MMR缺陷的一种有效初筛方法,这种检测结果稳定、可靠 性强,目前国内多家大型医院的病理科已常规开展这种免疫 组化检测[4-5]。免疫组化检测 MMR蛋白的表达主要分为手 工染色和机器染色,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以其标准化、操
【摘要】 目的:通过优化的全自动免疫组化检测方案提高 MLH1和 PMS2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的稳定性。方 法:收集 2018年至 2019年大坪医院结直肠癌手术标本 20例,经石蜡包埋、切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错配修 复蛋白表达的差异。采用 Ventana公司生产的 BenchMarkUltra,二抗检测系统分别采用 UltraViewUniversal DABDetectionkit(简称 UV)、OptiviewDABIHCDetectionkit(简称 OV)和扩增试剂盒。结果:BenchMarkUltra 染色机采用 UV二抗检测系统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强度偏弱,背景不清晰,PMS2的表达可能会出现假阴性。 优化染色方案后,改用 OV二抗检测系统,MLH1和 PMS2(PMS2需用扩增试剂盒)染色各项指标优于 UV二 抗检测系统,染色效果和手工相比,染色强度和阳性率比手工略好。结论:MLH1、PMS2等抗体指标在应用全 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机染色前均需进行最适条件的摸索与优化,从而获得该抗体指标最佳的染色方案。 【关键词】免疫组化;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错配修复蛋白;结直肠癌 【中图分类号】R73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4992.2021.13.010 【文章编号】1672-4992-(2021)13-2254-04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四种DNA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对判断肿瘤微卫星状态的价值
第39卷第4期2021年4月CHINESE HEALTH CARE中华养生保健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癌症,其中DNA 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引起微卫星不稳定(MSI )导致的癌症区别于其他癌症,其发生部位、组织形态有较强的特殊性,需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及预后护理,否则会影响恢复效果,故早诊断尤为重要[1]。
近年来,MSI 发病机制较为明确,PCR 能对结直肠癌分子进行鉴别,但准确性较低,而免疫组织学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有机体损伤小、操作方便、结果获取速度快的优势,可应用于疾病的筛查诊断。
故本研究选择了我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37例直肠癌患者,旨在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四种DNA 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在肿瘤微卫星状态传播方式有性接触、母婴以及血液等三种,是由于感染HIV 病毒所致。
HIV 病毒对CD4T 淋巴细胞的功能破坏效果较强,而CD4T 淋巴细胞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免疫细胞,所以患者在感染HIV 病毒后,身体的免疫能力大幅度下降,进而容易感染其他类型的疾病,甚至发生肿瘤,治疗的难度也非常大,容易致死[4]。
由于艾滋病目前并没有特效根治性药物,也无有效的预防疫苗,所以艾滋病的防控便非常重要。
对无症状感染者而言,可以正常开展日常生活及工作活动,应该注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传染给其他人,对于显示出症状的感染者而言,应该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是否住院,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医务人员控制病情。
对所有的艾滋病感染者而言,我们应重视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保持平稳的心态看待疾病,积极接受治疗,提高感染者的疾病知识水平及实践自我护理能力,确保从认知及行为两个方面全面开展防控工作[5]。
而对于未感染者而言,我们也应该重视疾病的宣传,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因认知不足而感染疾病,也避免因偏差的认知而对感染者产生歧视,从而对其心理等产生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艾滋病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感染者自身缺乏保健能力及疾病知识,所以较为容易产生感染源进而传染他人;二是未感染者的预防措施不到位,生活中个人生活习惯不够良好,或者防控知识存在较大的缺陷。
结直肠癌的基因检测
史;则可行MLH1基因结构性表观突变
检测,和/或LS相关胚系突变检测
+
+
--
N/A (-)
(+) 1.散发肿瘤;2.罕见MLH1基因胚系突变或
MLH2基因结构性表观突变
+
+
-- N/A (-)
(-) 1.MLH1基因或罕见PMS2基因胚系突变;2.1.LS相关胚系突变检测;2.若胚系突变
散发肿瘤
检测阴性,考虑体细胞MMR基因检测
纯/杂合子 临床意义 杂合 良性多态性 纯合 良性多态性 杂合 良性多态性 杂合 良性多态性 纯合 良性多态性 杂合 良性多态性 杂合 良性多态性 纯合 良性多态性 杂合 良性多态性 杂合 良性多态性 杂合 良性多态性 杂合 良性多态性
说明:
已知致病突变,表示该突变在现有的研究报道中与疾病有关,致病机理明确,遗 传统计学意义显著,有相关功能验证。疑似致病突变,是指功能预测可能是致病 的,但还未有确凿的临床证据。临床意义未明表示该变异有研究报道,但与关系 不明的变异。疑似良性多态性是指该变异有研究报道是良性的,但还未有确凿的 临床证明。良性多态性是指该变异在临床研究表明不能导致疾病,与疾病没有关 系
BRAF V600E
N/A
N/A
合理的病因
MLH1 启动子甲
基化
N/A 1.散发肿瘤;2.其他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 1.无
征(非LS)
进一步检查
N/A 1.任一LS相关基因的胚系突变;2.散发肿 1.LS相关胚系突变检测;2.若胚系突变
瘤
检测阴性,考虑体细胞MMR基因检测
N/A N/A N/A MSI-H N/A N/A 1.散发肿瘤;2.任一LS相关基因的胚系突 1.可通过IHC检查指导基因检测;2.如果
联合检测MLH1、MSH2、MSH6、PMS2在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差异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50投稿邮箱:sjzxyx88@10·论著·联合检测MLH1、MSH2、MSH6、PMS2在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研究张宁1,何洪芹2(通讯作者*)(1.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2.沧州市人民医院,河北 沧州)摘要: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MMR)MLH1、MSH2、MSH6、PMS2在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研究。
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9至2019年2月承德医学院附属沧州市人民医院经内镜切除的结直肠息肉标本127例及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标本8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标本中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的表达情况,以便探索MMR 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进一步了解MMR 在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的相关性,以便为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提供相关依据。
结果 在8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hMLH1蛋白的缺失率为23.8%,hMSH2蛋白的缺失率为13.0%,hMSH6蛋白的缺失率为15.5%,hPMS2蛋白的缺失率为29.8%,hMLH1缺失率显著高于hMSH2;在127例结直肠息肉标本中,hMLH1蛋白的缺失率为9%,hMSH2蛋白的缺失率为2%,hMSH6蛋白的缺失率为4.7%,hPMS2蛋白的缺失率为15.7%。
结论 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在部分结直肠息肉组织中出现缺失现象,与年龄无关(P>0.05),与息肉大小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说明结直肠息肉与结直肠癌的发病以及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结直肠息肉是否可以演变为癌?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研究hMLH1、hMSH2、hMSH6和hPMS2四种基因在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差异,为临床早期精准化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能。
微卫星不稳定:这个肿瘤指标你绝对不能忽视
微卫星不稳定:这个肿瘤指标你绝对不能忽视“很多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患者需要做 MSI/MMR 检测来选择后续治疗。
2017 年,FDA 批准 K 药用于「MSI-H/dMMR」实体瘤治疗,K 药也成为首个「不看部位看 marker」的抗肿瘤免疫药物。
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MSI/MMR,以及哪些患者应该接受检测。
”MSI/MMR 简介MMR 的中文名叫做「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系统成员包括 MLH1,MSH2,MSH6 和 PMS2 等蛋白。
DNA 复制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小 DNA 错配错误,可以被这些蛋白识别后剪切,并合成新链进行修复。
整个基因组有超过100000 个被叫作「微卫星」的短串联重复序列区域,复制过程中易于滑动出现错误,因此非常依赖于MMR 系统修复。
上面4 个蛋白出现异常时,引起MMR 缺陷(deficient MMR, dMMR),不能发现和修改微卫星复制错误而造成弥漫的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
虽然大部分微卫星位于非编码区,但是错置的突变会导致移码突变,引起肿瘤相关基因出现异常,进而诱导癌症发生。
高度 MSI(MSI-H)在大约 15% 的 CRC 中起决定作用,此外,MSI-H 也可导致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胃癌等其他肿瘤。
dMMR 常见于两种情况:一种是 MMR 基因的胚系突变,这种情况叫做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常在一个家族中恶性肿瘤遗传性聚集发生[1];更常见的则是MMR 基因表观修饰失活引起的散发病例,通常伴有CpG 岛甲基化表型(CpG island methylation phenotype, CIMP),50% 的病例同时具有 BRAFV600E 活化突变。
反过来说,具有 CIMP 和 BRAFV600E 突变通常可排除林奇综合征[2,3]。
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在Lynch综合征筛查中的意义
1.1 材 料 收集 2014年 2月 ~2015年 8月南 京 中 医药大 学 附属 医院病 理科存 档 的 102例 结直 肠 癌石 蜡 包埋 标本 ,所有 病 例 均 经两 位 病 理 医 师 确诊 为腺 癌 。其 中男 性 65例 ,女 性 37例 ,年龄 23~90岁 ,中 位 年 龄 60岁 。左 半 结 肠 癌 32例 ,右 半 结 肠 癌 29 例 ,直 肠癌 41例 。36例 高分 化 ,4O例 中分化 ,26例 低分 化 。34例有淋 巴结 转移 ,68例无 淋 巴结转 移 。 1.2 方法 1.2.1 免 疫组化 标 本 均 经 10% 中性缓 冲福 尔 马 林 固定 ,常规脱 水 、石蜡包 埋 ,3—4 m厚切 片 ,烤 片 后脱 蜡 ,梯 度 乙醇 脱 水 ,采 用 免 疫 组 化 EnVision两 步 法检 测 MLH1、MSH2、MSH6和 PMS2蛋 白 表 达 , 所 有抗体 均 购 白福 州 迈新 公 司 ,用 PBS液代 替 一 抗 作 阴性对 照 。阳性 染 色定位 于 细胞核 。 1.2.2 微卫 星不稳 定 分析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检 测 肿瘤 组织 蜡块 切 片 ,HE染 色 ,选 取 肿瘤 细胞 ,Qiagen公 司试剂 盒提 取基 因组 DNA备 用 。同
结直 肠癌 发病 率 及 病死 率 逐 年 升 高 ,已成 为位 居全球 男 性 第 3位 、女 性 第 2位 的 高 发 恶 性 肿 瘤 。 大部 分结 直肠 癌是 散发 的 ,在 临床 工作 中 ,年 轻 的结 直肠 癌患 者需 要排 除遗 传性 结 直 肠癌 。Lynch综合 征 是 错 配 修 复 (mismatch repair, MMR)基 因 (MLH1、MSH2、MSH6、PMS2)胚 系 突 变 导 致 的 遗 传 性结 直肠 癌 ,MMR蛋 白突 变者 发生结 直肠 癌 的几 率 为 50% ~80% ¨ 。研 究 显 示 美 国的 结 直 肠 癌 患 者 中 2.8%确诊 为 Lynch综 合 征 J,不 同研 究 显 示 结 直 肠癌 人群 中 Lynch综合 征 比例 变化 很大 (0.5% ~ 13% ) J。其发 病机 制 和病 死率 区别 于散 发 性 结 直 肠 癌 ,早 期 发 现 对 治 疗 和 预 防有 重 大 意 义 。然 而 Lynch综 合 征 目前在 国 内 尚未 受 到 重 视 ,日常 的筛 查 工作 尚未普 及 ,导 致许 多 Lynch综合 征 被 归人 散 发 性结 直肠 癌 中 。本 文按 照 Lynch综合 征 的诊 断 流
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在Lynch综合征筛查中的意义
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在Lynch综合征筛查中的意义李惠;孙怡;刘春样;赵苏苏;韩梅;陈劼;钱晓萍【摘要】目的探讨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0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表达缺失情况,分析蛋白表达缺失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对其中20例进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检测.结果 102例结直肠癌有15例(14.7%)发生MMR蛋白表达缺失,MLH1、MSH2、MSH6、PMS2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2.7% (13/102)、3.9% (4/102)、4.9% (5/102)、10.8% (11/102).结直肠癌标本中MLH1、MSH2、MSH6、PMS2的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 >0.05);MLH1与PMS2蛋白表达缺失与组织学分化高低相关(P<0.05).进行MSI检测的10例MMR蛋白缺失病例中有2例(2.0%)为高频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其余8例为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另10例无MMR蛋白缺失的病例微卫星状态均为低频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low,MSI-L)/MSS.结论免疫组化检测MLH1、MSH2、MSH6和PMS2的缺失可以用于Lynch综合征的初筛,对结直肠癌患者行MMR免疫组化检测和MSI联合检测可提高Lynch 综合征的诊断率.%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mismatch repair proteins MLH1,MSH2,MSH6 and PMS2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colorectal cancer.Methods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ct MLH1,MSH2,MSH6 and PMS2 protein expression in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tissues from 102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and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 was tested in 20 cas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MR protein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pathological features was also analyzed.Results 15 cases (14.7%) had MMR protein loss.The loss rate of MLH1,MSH2,MSH6 and PMS2 protein was 12.7% (13/102),3.9%(4/102),4.9% (5/102) and 10.8% (11/102),respectively.MLH1,MSH2,MSH6 and PMS2 protein losses were not related with gender,age,tumorsize,depth of invasion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P > 0.05).MLH1 and PMS2 protein losses were related to hist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P <0.05).MSI was detected in 10 Lynch syndrome candidates.2 cases (2.0%)of high-frequenc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H) were identified,and the remaining 8 cases were MSS.However,10 cases without MMR expression abnormality all showed MSI-L/MSS.Conclusion Immunohistochemical detection of MLH1,MSH2,MSH6 and PMS2 can be used as primary screening for Lynch syndrome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MSI test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diagnostic rate in Lynch syndrome.【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7(033)004【总页数】5页(P360-364)【关键词】结直肠肿瘤;错配修复基因;Lynch综合征;免疫组织化学【作者】李惠;孙怡;刘春样;赵苏苏;韩梅;陈劼;钱晓萍【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29;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结直肠癌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升高,已成为位居全球男性第3位、女性第2位的高发恶性肿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错配修复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居全球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和第二位,其发生途径主要为染色体不稳定(chromosomal instability,CIN)途径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途径,MSI结直肠癌是由于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发生胚系突变、甲基化或缺失,出现DNA错配修复缺陷引起,12%左右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大约3%与Lynch综合征有关。
分析结直肠癌中四种常见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的表达情况、微卫星不稳定CR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方法1.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手术切除且术前未经放化疗确诊的,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310例CRC病例。
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四种MMR蛋白在310例CRC中的表达情况,对其中部分病例采用MSI分子检测及MMR基因突变检测,并回顾性分析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与MMR蛋白表达缺失(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dMMR)情况的关系。
3.应用SPSS 17.0电脑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相关性分析。
结果1.四种MMR 蛋白在CRC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分析310例CRC中,58例表现为dMMR,缺失率为18.7%,MLH1、MSH2、MSH6、PMS2蛋白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2.3%、2.3%、2.3%、1
4.8%。
58例dMMR中,MLH1与PMS2蛋白联合缺失33例(56.9%),MSH2和MSH6蛋白联合缺失4例(6.9%)。
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MLH1与PMS2的表达呈显著正
相关(r_s=0.758,P<0.05),MSH2与MSH6蛋白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r_s=0.708,P<0.05)。
CRC中MMR蛋白常联合表达缺失,以MLH1与PMS2联合缺失为主。
2.dMMR和MMR表达正常CRC病例间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310例CRC,均经免疫组化检测,58例dMMR CRC中26例(44.8%)男性,32例(55.2%)女性;年龄从15~79岁,平均年龄56(±14)岁,中位年龄57岁,≤60岁33例(56.9%);肿物最大径≤5cm 37例(64.0%);右半结肠30例(51.7%),左半结肠11例(19.0%),直肠17例(29.3%);高分化1例(1.7%),中分化50例(74.1%),低分化7例(24.2%);黏液腺癌或含有较多细胞外黏液11例(19.0%);TNM分期Ⅰ-Ⅱ期37例(63.8%),Ⅲ-Ⅳ期21例(36.2%);淋巴结转移20例(34.5%),脉管癌栓22例(37.9%),神经侵犯12例(20.7%)。
dMMR/MSI-H结直肠癌与发生部位、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及神经侵犯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物大小、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关(P>0.05)。
3.四种MMR蛋白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MLH1蛋白的表达在肿物发生部位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MS2蛋白的表达在肿物大小、发生部位、分化程度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SH2蛋白的表达在年龄、发生部位、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H6蛋白的表达在分化程度及组织学类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4.部分CRC MSI分子检测及MMR基因检测310例结直肠癌中14例行MSI分子检测,7例显示MSI-H,7例显示为MSS。
16例行MMR基因突变检测,4例可见MMR 基因胚系突变,均表现为MSI-H,均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确诊为Lynch综合征。
结论1.结直肠癌中MMR蛋白常联合表达缺失,常见MLH1与PMS2、MSH2与MSH6联合缺失,以MLH1与PMS2的联合缺失为主;2.dMMR/MSI-H结直肠癌常发生于右
半结肠、以低分化为主,常为黏液腺癌或较多细胞外黏液,较少发生神经侵犯,MSH2蛋白表达缺失者发病年龄小,PMS2蛋白表达缺失者肿物可能较大;3.结直肠癌MMR蛋白的检测对于筛查Lynch综合征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