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白向玉1,李晓冬1,邵超峰2
(1.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2.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有全民的共同参与,而共同参与的前提是全民要有较高的环境意识。为此,本文详细论述了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公众环境意识;现状;影响因素;对策
1.前言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获得了空前规模上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明智的体现出来,就会给人类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过于轻率,就会给人类自身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目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及环境等热门话题,其实质就是反映了人类与环境间的不协调,从而出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矛盾。
公众环境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各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实践证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全民参与,基础是公众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外在表现形式是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活动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非常艰巨的环境保护任务,其公众的环境意识、参与状况等将直接决定着中国环境保护的未来走向,这也是中国政府及其地方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的重要基础。2003年3月27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下发了《2003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明确指出:2003年是实施全民环境教育计划的第一年,计划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通过一系列环境教育活动的实施,促进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公众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主动性有所增强,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科学知识得到初步普及,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开始形成。为此,认识了解我国目前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是我国实施环境教育计划的基础。
2.当前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现状
改革开放的20 年也是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萌发和成长的20 年。进入90 年代以后,我
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与国际社会环境意识的主流进一步靠近。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公众环境意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有待于提高。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外热内凉,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1)说的多、做的少,新闻媒体和著书立说中反映的公众环境意识水平与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很不协调;(2)学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而一般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欠缺;(3)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较强,但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欠缺;(4)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较高,但实际承受能力有限,即使在城市居民中,环境意识的水平与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能力也存在较大差距。
从调查的情况看,公众的环保意识中隐含着下列四种矛盾: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个体环境意识觉醒与群体环保意识薄弱之间的矛盾;个人投入与国家投入之间的矛盾;主张依法保护环境与法律观念淡薄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普遍存在,导致人们行为与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脱节,以至于日常生活中公众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对于环境保护来说往往是消极的。
2.1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我国大多数公众知道并关注环境保护,而且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环境保护在我国公众中已经广为人知。根据“公众对环境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这一调查了解,可以认为:我国公众的大多数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如在上海市的调查表明,69.5%的人认为“环境保护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只有4.4%的人同意“先污染后治理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仍有一部分公众对环境保护缺乏了解,而且对大多数公众来说,对环境保护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还不够。
2.2对环境污染的认识
目前我国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公众的认知,反映出公众对当前环境状况的不满。比如,城市公众认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和公共场所污染;农村公众认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水污染、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农药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公共场所污染。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对于当地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有67%的认为是由人们的环境意识差造成的,33%的人认为是由经济发展速度过快造成的,55%的人认为是由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造成的。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公众对各种生态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的认知不够。
2.3对环境保护价值观念的认识
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在公众心目中已经占有重要位置。面对环境问题公众已经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但因其基本驱动力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取向仍属于自我保
护型,所以还没有上升到维护整体环境利益和后代持续发展的高度。这与当前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是相一致的。
各地公众对本地区的环境形势的变化发展及各级政府、部门的环保做法较为关心,并具有较为强烈的参与意识,其表现出的行为取向也是较为积极的,但因这种行为驱动力仍然取决于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故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面对本地区环境污染构成的威胁具有一定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其寻求良好的生活质量的愿望是每个公众所迫切的,但仅限于一些局部地区和经济条件较好的阶层,还没有形成社会化行为取向。因此可以说,当前物质基础仍然主宰着人们的环保观念和行为取向,环境意识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及其变化发展所表现出的能动作用仍显薄弱。
2.4对环境保护参与意识的认识
我国公众的大多数认为自己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但同时大多数人又认为环境保护主要靠政府,只有少数人认为改善环境主要靠公众的努力。我国多数公众对周围人的环境意识评价不高,同时大多数人认为周围人不爱护公共环境卫生,而且承认自己在公共场所也会采取不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此外,很大一部分公众不能积极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据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调查表明,公众的低度参与比例为65.9%,高度参与度比例仅为8.3%,为此我国公众环境保护的参与水平较低。人们一方面呼唤文明和改善环境,一方面在行为方式上又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冷漠,这一矛盾现象令人深思。
3.影响公众环境意识的主要因素
公众环境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其所表现出的特点,一方面受到各种社会和经济客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个人因素的影响。
3.1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
环境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其在总体上和大趋势上是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中解决好环境问题。
3.1.1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公众环境意识状况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的。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离发达国家仍然相距甚远,因此,发展经济是我国现阶段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问题十分严重,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