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合集下载

试述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述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述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环境是我们生产生活的场所,环境问题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

今天,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与人们的联谊越来越密切,随之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注意力也越来越强,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分析了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给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众参与环保意识法律制度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也就是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他是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

我国现行的公众参与制度,又称为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民主制度,是指在环境保护中,任何公民既享有保护环境的权利,同时也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都有平等保护环境事业和环境决策繁荣权利,都应积极主动的参与环境保护事业。

但是在实践中,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的民众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调查,提出了一些提高民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的举措。

一、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1、从公众参与意识和态度来看,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有待提高。

据调查统计,56.7%的公众认为中国环境污染状况“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远高于认为“不太严重” 和“没有问题”的22.8%。

但对面临的环境问题重视程度较低,排在社会治安、教育.人口.就业之后.位居第5。

但是公众的环境保护的“知”与“行”有较大的差距.公众的环境忧患意识和环境索取意识远高于环境参与意识和奉献意识。

公众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环境意识,对自身的环境问题较为关心,但是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却依然表现出“政府依赖性”.即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职责而非个人义务.对环境保护不参与、不奉献,民众心理普遍存在着想拥有一个好的环境.却不愿意为此有所付出的心态。

2、公众的环保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环保知识包括公众对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知识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理解程度.对环保政策法规,政府环保措施.公众环保权利和反映环境问题的渠道的了解情况,对生态环境和日常生活环境问题严重程度的认知度。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对策研究亟需展开。

空气、水、土壤、噪音污染等问题频现,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系统遭受不小打击。

为此,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至关重要。

推动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也是当务之急。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力度,从源头上控制城市化进程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为城市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环境问题、对策研究、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生态破坏、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环境监测、治理力度、意识培养。

1. 引言1.1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持续流动,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不断加快。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已经超过50%,城市化率持续增长。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的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生活垃圾等污染源不断增加,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已经变得日益突出,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也要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带来的严重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只有在认识到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后,才能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相关对策,实现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1.2 环境问题的突出性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突出性日益凸显。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污染物排放导致空气质量恶化,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

水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工业废水、城市污水以及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水资源质量遭受严重破坏。

土壤污染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工业废弃物和化肥农药残留导致土壤污染不断积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

样文—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样文—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白向玉1,李晓冬1,邵超峰2(1.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2.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1)摘要: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有全民的共同参与,而共同参与的前提是全民要有较高的环境意识。

为此,本文详细论述了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公众环境意识;现状;影响因素;对策1.前言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获得了空前规模上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明智的体现出来,就会给人类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

如果使用不当或过于轻率,就会给人类自身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

目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及环境等热门话题,其实质就是反映了人类与环境间的不协调,从而出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矛盾。

公众环境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世界各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实践证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全民参与,基础是公众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外在表现形式是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活动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非常艰巨的环境保护任务,其公众的环境意识、参与状况等将直接决定着中国环境保护的未来走向,这也是中国政府及其地方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的重要基础。

2003年3月27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下发了《2003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明确指出:2003年是实施全民环境教育计划的第一年,计划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通过一系列环境教育活动的实施,促进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公众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主动性有所增强,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科学知识得到初步普及,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开始形成。

为此,认识了解我国目前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是我国实施环境教育计划的基础。

2.当前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现状改革开放的20 年也是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萌发和成长的20 年。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
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如洁净煤、煤层气利用,绿色照明、再制造等。

因此我们可以效仿,加强环保科技的投入,加速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得强化环保科技内容,提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还大力培养环保科技人才,满足对环保产业发展和执法队伍人员的需求。

(3)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
在推进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工作的同时,还需充分认识到公众在解决环保问题上的力量。

首先,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只有提高了意识,手法,间顿,环保,参与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其次,鼓励公众与新闻媒体舆论对政府、工业污染大户等监督,施以压力才能使环保政策切实。

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环保民间组织的兴起开始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形成与实施,并在引导环保节能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6月
[3] 《为什么要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日报,2004年12月
[4] 《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华夏出版社,2002年。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护环境,各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

本文将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存在的问题1. 信息不透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信息不透明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评价单位往往在提供信息时存在隐瞒和篡改的情况,使得评价结果失去公正性和客观性。

评价报告的发布和公开程度也较低,公众很难获取到相关的评价信息。

这不仅影响了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了解,也很难让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2. 缺乏参与性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公众的参与度较低。

评价活动往往是由相关部门和企业独立进行,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很少被征求和采纳。

这导致了评价工作的片面性和不全面性,评价结果很难客观反映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

3. 专业性不足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问题。

一方面,由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专业性较高,需要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专业人员的数量比较有限;一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受到质疑。

4. 监管不力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相关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企业和评价单位往往可以轻易规避监管,从而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和不客观。

二、对策分析1. 加强信息公开针对信息不透明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要求评价单位在进行评价活动时必须公开信息,并对相关评价报告进行公开。

加强信息公开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使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持续关注。

2. 加大公众参与力度为了增强公众的参与度,需要建立起相关的参与机制,要求评价单位在开展评价活动时必须主动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环境保护行业中污染治理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环境保护行业中污染治理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环境保护行业中污染治理困难的原因及对策一、问题意识与现状描绘在当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然而,环境保护行业中,尤其是污染治理领域普遍存在着种种困难。

本文将从根本原因和对策两个方面解析环境保护行业中污染治理困难的原因及对应的解决办法。

二、污染治理困难的根本原因分析1. 应用技术不足目前,环境工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依然存在一些关键技术缺失或者成熟技术无法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

这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很多技术难题无法克服,影响了污染治理效果的达到。

2. 治理成本高昂由于环境工程建设所需材料和设备价格较高,并且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需要维护和更新设备设施,造成了巨大的投入成本。

很多企业和地方政府难以承担这些费用,导致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受限。

3. 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环境保护工作涉及到重要产业部门,往往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一些情况下,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治理污染被放在次要位置。

这就产生了环境保护意识的不足以及对污染源监管不严格的问题。

4. 法律法规执行乏力尽管各国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环境保护工作,但是由于执法机构力量不足、执法标准不统一以及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等原因,导致法规执行效果不佳。

污染企业或个人常常逃避处罚或仅受轻微惩罚。

三、解决办法及对策探讨1. 加强技术创新和研究增加对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并大力倡导实践转化,使得创新成果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培养更多具备环境科学和工程背景的人才。

2. 推动政府与企业合作政府应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并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污染治理工作。

政府可以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吸引私营企业参与环境保护行业。

3. 建立有效监管机制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完善执法标准和监管机制。

建立多部门协作、信息共享的监管体系,提高执法部门的效能,并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严格有效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公共参与在环境治理中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公共参与在环境治理中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公共参与在环境治理中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公众对环境治理的参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然而,公
众参与在环境治理中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难以克服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公众参与的影响
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公众对环境治理的参与。

首先,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获得的不足。

公共参与需要公众具备足够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信息不
对称的情况,导致公众无法获得所需的信息。

二是参与方式的限制。

公众参与的方式往往以公听会,公示和问卷调查为主,但这些
方式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参与方式的多样性。

三是参与意愿的不同。

在环境治理中,公众的参与意愿存在差异,部分公众因为环保
意识不足或利益冲突等原因而不愿意参与。

以上三点是影响公共参与的重要因素,接下来提出相应的对策:
对于信息获得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通过透明度政策,公开环境信息,建立一个有效
的信息传递机制。

此外,还需要提供必要的培训,使公众可以理解环境数据,并更好地保
护自己的权益。

对于参与方式的限制问题,政府应该给予公众更多的参与方式选择,如新媒体平台等,同时建立新的参与机制和流程,以满足不同群体和个人的需求。

对于参与意愿不同的问题,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使更多人认识
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在政策设计上考虑到公众的利益,为公众提供一个更具有参与
意愿的环境。

总之,公众参与是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强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一个合理的参与机制,让公众真正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有效治理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有效治理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有效治理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日益凸显,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治理对策,下面就是一些可能有效的对策。

一、加强环境意识的普及和宣传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在于人们的环保意识,只有人们自觉地重视环境保护,才能真正实现治理。

因此,社会各界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和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传达环保重要性,让大家知道环境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宣传环保政策法规,对环境污染者给予严厉的惩罚,提高违法成本,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二、加强监督和管理环境污染的成因主要在于人为因素,所以加强污染源的管理和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应该加强对各行各业的监管力度,强化执法力度,对违反环保法规和标准的企业实行罚款、停产、关闭等严厉的制裁措施,同时加强企业的自我监测和自我约束,极力避免“一企一策”。

三、提高环保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广和应用环保技术成为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增加环保投入,完善技术与资金保障机制,推动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融合,加强产品设计的环保性,提高企业的环保水平和管理能力,减少企业环境污染,推进大气、水、土地污染控制。

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是治理污染的有力武器。

要加强对环保法规的制定,完善法律体系,建立严格的法律框架,提高惩罚的力度。

此外,也需要增加对环保法律的普及程度,提高普通公众的环保意识,让群众知晓和检举环境违法行为。

五、加强国际合作目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各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

因此,加强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环保知识和技术,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推进环境保护事业,这也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

总之,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之一,只有采取有效的治理对策,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实现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文明的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在更加清新、健康的环境中。

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及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及环境保护现状

目录•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环境保护现状•我国环境保护的挑战与对策•环境保护的未来展望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01水资源短缺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较少,且分布不均,许多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02水污染严重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源导致许多江河湖泊水质恶化,影响水资源的使用安全。

03水资源浪费水资源使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尤其是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等领域。

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浪费01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土地被占用,其中很多是优质耕地,导致土地资源浪费。

02土地退化过度开垦、放牧、采矿等人类活动导致土地退化,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03土地污染农药、化肥、工业废气等污染源导致土地污染,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食品安全。

土地资源问题许多城市和地区空气质量恶化,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浓度较高。

空气污染严重雾霾频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雾霾天气频繁出现,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工业化进程中,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

030201噪声污染法规不完善噪声污染法规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噪声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噪声污染普遍交通、工业、娱乐等活动中产生大量噪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学习。

0102放射性污染严重核能、工业、医疗等领域存在放射性污染问题,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

放射性废物处理不当放射性废物处理不当,存在泄漏和环境污染的风险。

放射性污染问题环境保护现状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目前已出台了多项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

严格监管执法政府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实行严厉的处罚措施,以保障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推动企业环保自律政府通过实施环保自律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开展环保工作,减少环境污染行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一、概述环境教育作为提升公众环境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环境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我国环境教育在各级政府和学校的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环境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

社会各界也积极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如环保志愿服务、环保主题宣传等,以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环境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环境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不够明确,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评价标准,导致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各异,难以保证教育质量。

环境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制约了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

公众对环境教育的认识程度和参与度不高,也是制约环境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教育体系、丰富教育资源、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措施,推动我国环境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1. 环境教育的定义与重要性在探讨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环境教育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顾名思义,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手段,旨在增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多个领域,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教育形式。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过环境教育,我们可以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念,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采取的主要措施摘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各种大问题。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难题。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文章对目前我国环保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资源环境破坏和社会各种体制的不健全等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现阶段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环境问题社会根源采取措施引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然而环境问题却一再为我们所忽视。

自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一眨眼35年过去了,我国的环保问题却并不尽人意,很多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其中资源环境破坏和社会各种制度不完善成为环保建设过程中的最大两个障碍。

1.我国的环境问题1.1我国环境的历史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伴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而产生、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我们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把环境保护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并在污染源治理、达标排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大幅度增加; 国家环境重点保护区域、流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是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相当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局部地区甚至还在加剧。

在我国, 环境污染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1.2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1.2.1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我国是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它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农田、牧场、城镇、村庄、交通线路和水利设施等受到严重威胁。

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及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及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及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摘要:我国的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是环境治理模式落后造成这一问题。

本文通过探讨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的成就及问题,提出了今后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优化的具体策略,为环境污染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环境污染;治理;保护;策略引言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战略,是把中国建设为强大国家的重要目标。

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环境污染治理可以优化环境治理体系。

1.我国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1.1 生活污染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即便人们的生活水平处于一种持续稳步发展的状态下,环境保护意识却未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企业的发展也更加重视短期利益的获取,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并未投入足够资金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为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为薄弱,通常会出现垃圾随地乱扔、垃圾分类不全面的问题,生活污水出现了随意排放的现象,这些富营养化的污水在进入到正常水体之后会出现水生植物疯狂生长的现象。

1.2 工业生产污染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产业,部分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节省在污水处理方面的设施以及成本投入,通常会选择工业生产废水排放的方式,这些带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在进入水体之后会导致水体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从而带来较为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同时工业生产带来的固体废弃物,在未经过妥善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放也会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的重金属元素会逐渐渗透到地下水中,从而带来地下水污染问题。

1.3 农业生产污染农业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随着相关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化学和农药得以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产量增加以及病虫害降低的主要技术措施。

但农民群体因为自身文化水平相对有限,在化肥和农药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过度使用的情况,这些过量的化肥和农药通常都会随着雨水以及水体运动进入到地下或者是更为广阔的水体中,这也是我国水污染现象仍旧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浅谈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对策浅谈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对策一、引言环境保护是全球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

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价值1. 公众参与的概念和原则公众参与是指公众在环境决策中获得信息、表达意见和参与决策的过程。

公众参与原则包括透明度、全面性、及时性、独立性等。

2. 公众参与对环境保护的价值公众参与可以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培养环保责任感,提高环保行动的效果,还可以促进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科学性,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三、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现状1. 环境信息公开度不高我国环境信息公开不足,公众对环境问题的了解不全面,限制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

2. 公众参与渠道不畅通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有限,缺乏有效的互动平台和途径,限制了公众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机会。

3. 公众参与意见不被充分采纳政府在环境决策中往往忽视公众的建议和意见,决策结果缺乏公众参与的成分,导致环境保护的效果不佳。

四、加强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对策1. 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建立环境监测数据的公开平台,向公众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环境信息。

2. 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平台,包括建立环保咨询热线、开展公众座谈会、设立网络互动平台等,为公众提供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

3. 加强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公众参与的程序、权利和义务,加强对环境保护组织和志愿者的支持和保护。

4. 增强公众参与的实质性影响力政府部门应重视公众参与,认真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环境决策进行科学论证,增强公众参与的实质性影响力。

附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保护法: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责任。

中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西方国家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证明,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的治本之策。

目前中国不论是环保制度建立还是环境监督,政府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公众的参与存在着环保知识认知较差、参与程度较低且多位末端参与、参与制度不完善及环保民间组织发展面临困难等诸多问题。

应通过加大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建设及支持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发展等手段提高公众参与水平。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NGO自19世纪以来,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它给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包括加快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而危害生物的健康,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等,并诱发越来越多的利益冲突与利益政治纠葛。

目前中国正处在以重化工业快速发展为特征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能源消耗来实现,不少地方政府为了争先进位,纷纷将加速工业化作为工作重点,能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很可能呈密集增长的态势,环境保护形势将愈发严峻[1]。

中国对环保的重视始于1978年,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应制定环境保护法。

三十多年来,中国政府对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视,如1984年将环保提到“基本国策”的地位,1994年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2003年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等。

然而,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愈来愈严重,我们治理的速度似乎愈来愈赶不上破坏的速度,人们对此也越来越不满,涉及空气、水、土壤的全方位污染,令环境问题成为中国当前最为敏感的社会性问题,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2]。

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公布的《2013年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态度调查》显示,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34个城市的近80%受访者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优于经济发展,接近一半的民众认为政府应将额外收入用于环境保护,这一数字超过了用于改善医疗条件、多盖廉租房和发展经济;67%的民众甚至愿意以捐款、纳税和提高水价的方式出资来改善所居住城市水的环境。

我国环境保护宣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环境保护宣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环境保护宣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公众对环境意识都比较薄弱,环境宣传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日益严重,这与我国建设小康、和谐社会不相适应。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大对环境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本文就对我国环境保护宣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环境;保护;宣传;问题环境保护工作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关系群众的身体健康,同人民群众的接触最经常,联系最直接。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推进,环境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形成了较完善的环境法体系,环境问题愈来愈受到广大人民的广泛关注,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

但是,不同群体的环境意识存在着明显差异。

因此,急需扩大环境宣传力度,开拓环境宣传阵地,提升环境宣传水平,形成公众参与、人人关心环保的社会新风尚。

1、当前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从而在顶层设计上为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明确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201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新《环保法》中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从而在国家法律层面比较明确指出了政府部门在环境宣传教育中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作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担负着凝聚共识、引导动员、助力发展的重任,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事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正如曲格平同志所言:“我国的环境保护靠宣传起家,今后还要靠环境宣传去发展。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一、内容综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详细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污染问题、生态系统退化、资源过度消耗等。

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了详细检测和分析,总结了其污染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探讨了导致生态环境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也分析了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社会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国内外经验借鉴: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成功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总结了先进的生态保护经验和技术手段,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对策建议:根据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国内外经验借鉴,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包括加强环境法规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旨在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背景介绍: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之背景介绍部分: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频发,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水源污染事件,更是让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

森林砍伐、湿地排水、草原退化等现象普遍,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这不仅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威胁到许多物种的生存。

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事业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新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污染物排放增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排放量大幅增加,导致空气、水、土壤等多个环境要素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污染物排放增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排放量大幅增加,导致空气、水、土壤等多个环境要素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 资源消耗过快:由于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使得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许多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资源消耗过快:由于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使得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许多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3. 环境治理体制不健全: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完善,但执法力度和监管体系有待加强,有些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导致环境违法行为难以有效遏制。

环境治理体制不健全: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完善,但执法力度和监管体系有待加强,有些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导致环境违法行为难以有效遏制。

4. 公众环保意识不强:一些公民的环保意识较差,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产生浪费资源、乱丢垃圾等行为。

公众环保意识不强:一些公民的环保意识较差,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产生浪费资源、乱丢垃圾等行为。

原因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包括:1. 经济发展压力: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将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次要位置,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环境影响。

经济发展压力: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将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次要位置,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环境影响。

2. 监管不力:环境保护执法不严格,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存在偷排、违规排放等行为,并未受到有效制约。

监管不力:环境保护执法不严格,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存在偷排、违规排放等行为,并未受到有效制约。

3. 公众环保意识缺失:一些人缺乏环境保护知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深,缺乏主动参与和监督的意识。

全国城市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

全国城市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

4
20.5
3.9 0.4
1.7
21.0 样本量=1037
32.0
20.4
不识字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 大学本科 硕士及以上
图 1.3 被访对象受教育程度的分布 (%)
4、城乡生活背景分布
受试者 18 岁以前生活在农村的有 268 人,占总体 25.8%;受试者 18 岁以前生活在小城 镇的有 149 人,占总体 14.4%;受试者 18 岁以前生活在中小城市的有 301 人,占总体 30.8%; 受试者 18 岁以前生活在大城市的有 319 人,占总体 30.8%。
24.5
34.0
4.1 10.0 样本量=1037
12.1
15.3
16-29岁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60岁以上 不回答
图 1.2 被访对象的年龄分布 (%)
3、受教育程度分布
样本中不识字的有 4 人,占总体 0.4%;小学学历的有 40 人,占总体 3.9%;初中学历 的有 213,占总体 20.5%;高中学历的有 332 人,占总体 32.0%;大专学历的有 212 人,占 总体 20.4%;本科学历的有 218 人,占总体 21.0%;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有 18 人,占总体 1.7%。
三、调查实施
调查实施自 2006 年 1 月 5 日至 1 月 23 日,采用 CATI 方式访问了上述 20 座城市的 1037 位居民,及部分精英人群(仅 200 余人)。调查数据采用 SPSS 统计软件处理,形成含有 1037 样本 117 个变量的数据库。
四、样本概况
1、性别分布
样本中男性 522 人,占总体 50.3%;女性 515 人,占总体 49.7%。
41人数影响很小影响较小影响较大影响很大不大确定01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不健全103718543655253802政府环保执法不严103706383176083203政府决策时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103711433385822604环保执法人员专业素质较差103709593425127805环保执法人员不秉公执法103710442696156206环保信息不够公开103718703944764107环保资金投入不够103724734004178608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保103706182267272309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103713574414771310公众的环保意识差103706303116401411没有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1037241134333755512人口增长过快103719943694912713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过快103710923235919210814消费快速增长1037116230368194921037288335248850为了更加鲜明地比较上述14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力通过均值分析我们可以将14个影响因素按其影响力大小进行排序

浅谈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环评影响评价是我国关于建设项目在环境管理上的一项重要制度。

自1973年首先提出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以来,它在贯彻“以防为主”的环保方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合理企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调查,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看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建议科技水平的持续进步以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社会经济取得巨大的收获,但同时却也造成了各种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环保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能得到根本改变,仍有不少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差、地表水污染严重,地下水、土壤污染也逐渐体现出来,生态系统功能出现退化,且逐步呈现出区域性和流域性的特点。

笔者提出有关的建议,希望可以为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提供参加意见,让其更加适应当前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

1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1.1环评的编制时间的问题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项目应该在建设前办理各种手续,环评是其中之一。

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82号)第9条“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开工建设前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很多建设项目的环评报告是在开工建设后才通过当地环评主管部门的审批。

1.2环保行政部门对于环评的不作为最近几年环评行业一直在改革,环保行政部门对拟编制的环评报告要求建设单位作出实施环评文件中所提措施的承诺等,但缺乏法律依据。

此外,部分地区环评报告的审批权限已由生态环境局移交到行政审批局,由于主管部门自己的知识水平不足以支撑环评报告的审批工作,审批环评文件时会组织专家评审,由于专家大多对项目本身及环评工作并不熟悉,审阅环评报告时间过短,无法对报告中的很多数据进行核对,对环评文件的编制内容把关不严,评审意见大多无价值也不具操作性,部分环评文件技术评审专家未真正发挥技术把关作用,为认真履行专家职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白向玉1,李晓冬1,邵超峰2(1.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2.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1)摘要: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有全民的共同参与,而共同参与的前提是全民要有较高的环境意识。

为此,本文详细论述了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公众环境意识;现状;影响因素;对策1.前言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获得了空前规模上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明智的体现出来,就会给人类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

如果使用不当或过于轻率,就会给人类自身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

目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及环境等热门话题,其实质就是反映了人类与环境间的不协调,从而出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矛盾。

公众环境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世界各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实践证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全民参与,基础是公众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外在表现形式是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活动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非常艰巨的环境保护任务,其公众的环境意识、参与状况等将直接决定着中国环境保护的未来走向,这也是中国政府及其地方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的重要基础。

2003年3月27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下发了《2003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明确指出:2003年是实施全民环境教育计划的第一年,计划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通过一系列环境教育活动的实施,促进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公众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主动性有所增强,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科学知识得到初步普及,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开始形成。

为此,认识了解我国目前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是我国实施环境教育计划的基础。

2.当前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现状改革开放的20 年也是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萌发和成长的20 年。

进入90 年代以后,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与国际社会环境意识的主流进一步靠近。

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公众环境意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有待于提高。

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外热内凉,参差不齐。

具体表现在:(1)说的多、做的少,新闻媒体和著书立说中反映的公众环境意识水平与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很不协调;(2)学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而一般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欠缺;(3)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较强,但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欠缺;(4)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较高,但实际承受能力有限,即使在城市居民中,环境意识的水平与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能力也存在较大差距。

从调查的情况看,公众的环保意识中隐含着下列四种矛盾: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个体环境意识觉醒与群体环保意识薄弱之间的矛盾;个人投入与国家投入之间的矛盾;主张依法保护环境与法律观念淡薄之间的矛盾。

正是这些矛盾的普遍存在,导致人们行为与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脱节,以至于日常生活中公众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对于环境保护来说往往是消极的。

2.1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我国大多数公众知道并关注环境保护,而且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环境保护在我国公众中已经广为人知。

根据“公众对环境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这一调查了解,可以认为:我国公众的大多数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境保护科学知识。

如在上海市的调查表明,69.5%的人认为“环境保护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只有4.4%的人同意“先污染后治理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是,仍有一部分公众对环境保护缺乏了解,而且对大多数公众来说,对环境保护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还不够。

2.2对环境污染的认识目前我国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公众的认知,反映出公众对当前环境状况的不满。

比如,城市公众认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和公共场所污染;农村公众认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水污染、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农药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公共场所污染。

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对于当地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有67%的认为是由人们的环境意识差造成的,33%的人认为是由经济发展速度过快造成的,55%的人认为是由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造成的。

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公众对各种生态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的认知不够。

2.3对环境保护价值观念的认识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在公众心目中已经占有重要位置。

面对环境问题公众已经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但因其基本驱动力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取向仍属于自我保护型,所以还没有上升到维护整体环境利益和后代持续发展的高度。

这与当前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是相一致的。

各地公众对本地区的环境形势的变化发展及各级政府、部门的环保做法较为关心,并具有较为强烈的参与意识,其表现出的行为取向也是较为积极的,但因这种行为驱动力仍然取决于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故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面对本地区环境污染构成的威胁具有一定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其寻求良好的生活质量的愿望是每个公众所迫切的,但仅限于一些局部地区和经济条件较好的阶层,还没有形成社会化行为取向。

因此可以说,当前物质基础仍然主宰着人们的环保观念和行为取向,环境意识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及其变化发展所表现出的能动作用仍显薄弱。

2.4对环境保护参与意识的认识我国公众的大多数认为自己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但同时大多数人又认为环境保护主要靠政府,只有少数人认为改善环境主要靠公众的努力。

我国多数公众对周围人的环境意识评价不高,同时大多数人认为周围人不爱护公共环境卫生,而且承认自己在公共场所也会采取不负责任的环境行为。

此外,很大一部分公众不能积极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

据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调查表明,公众的低度参与比例为65.9%,高度参与度比例仅为8.3%,为此我国公众环境保护的参与水平较低。

人们一方面呼唤文明和改善环境,一方面在行为方式上又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冷漠,这一矛盾现象令人深思。

3.影响公众环境意识的主要因素公众环境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其所表现出的特点,一方面受到各种社会和经济客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个人因素的影响。

3.1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环境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其在总体上和大趋势上是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中解决好环境问题。

3.1.1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公众环境意识状况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的。

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离发达国家仍然相距甚远,因此,发展经济是我国现阶段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问题十分严重,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这些现实的问题和矛盾,使得公众往往处于一种两难的心理状态:人们既关注环境问题对自身和后代健康的危害,同时又希望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

无论是政府、企业的决策层还是公众个人,都要不断地在经济利益和环境质量之间做出选择。

此外,由于我国(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使得公众的整体文化教育水平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环境宣传教育的体制和手段也不完备。

因此,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公众对环境保护知识缺乏了解,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缺乏认识也制约了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

3.1.2 管理体制的影响公众环境意识调查表明,我国公众在环境保护上存在着对政府的高度依赖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多年来的传统管理体制造成的。

管理体制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可从行政管理体制和环境管理体制两个方面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中,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采用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形式。

在这种体制下,政府担负着众多的职能:一是几乎所有福利性、服务性、公益性的活动都由政府负责和推动,政府依靠强有力的行政体系,通过行政化的单位为公众提供服务;二是几乎所有的重要资源,从生活必需品到就业机会,基本上都由政府分配。

在这种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体制下,公众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缺乏主体意识和独立性,表现在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必然是对政府的高度依赖。

改革开放以来,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旧体制至今仍尚未完全改变,并继续对公众的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环境管理体制看,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环境污染负主要责任的企业和其它单位是国家和政府的附属物,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和投资,从本质上说都是由国家和政府承担的。

各种具体的环境保护事务,也都是由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直接组织完成的,缺乏社会各界的参与,这也致使公众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完全依赖政府。

另外,虽然我国政府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十分普遍,使得公众在环境权益受到损害时,仍然主要依靠政府解决,而很少运用法律武器、利用自身的力量去捍卫自己的正当环境权益。

3.1.3 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状况的影响环境质量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是双面的,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工作状况等因素有关。

环境状况很差,一方面可能是当地只注意发展经济,而不注重环境保护、公众环境意识水平低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会引起公众的严重关注,从而促进公众环境意识的加强。

同样,环境状况很好,一方面可能表明当地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宣传教育得力,公众环境意识很强,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环境污染少,但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未必很高。

虽然公众环境意识与环境质量和环保工作状况的关系视具体情况而不同,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是显而易见的。

3.1.4 环境宣传教育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除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亲身感受外,环境宣传教育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形成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作用。

从80年代后期起,我国新闻媒介大大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报道,既传播了各种环保知识,也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执法不严现象进行了曝光,促进了一些“老大难”环境问题的解决,大大增强了公众监督和参与意识。

调查表明,学生由于年轻,思想简单,易于接受正面的环境保护知识和建立爱护环境的意识。

因此,学校教育作为获取环境信息的渠道之一,也已经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提高环境意识水平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已经推出了“绿色小学”、“绿色中学”、“绿色大学”的创建工作,至在提高大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力度。

3.2 个人因素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环境意识水平和个人受教育程度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不同的职业群体中,受教育程度高的职业和企事业干部群体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水平,个体经营者的环境意识水平较低;环境意识与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由于受文化程度和职业等因素的重要影响,缺乏一致的和显著的相关性;城镇居民由于受教育程度和平均收入水平都高于农村居民,其环境意识也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平均年龄对环境意识的影响不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