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知识点名词解释期末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
1、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整体出发,通过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结构和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2、社会学的功能:
描述、解释、预测、规范功能
3、马克思对社会学的贡献:
马克思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学概念,但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将社会学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体现在毛泽东思想上,比如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孔德斯宾塞迪尔卡姆)的基本观点:
经验是科学的唯一来源,只有经过经验验证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知识,未经验证的只是假设;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原则;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纯客观的,因此社会学的
首要原则和任务就是客观描述事实揭示真相;
人的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因此分析人的行为要了解外部因素,探求人的意识是没有意义的。

2、反实证主义(韦伯)的基本观点:反实证主义也称人本主义社
会学。

强调区分自然客体与社会现象,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
化;
强调社会参与者的主体性、意识性、能动性,反对把人作为非人格的客观实体的物化现象;
注重运用价值关联,主张对社会事实与价值判断、理论与实践进行分别处理。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
实践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阶级分析理论、实事求是的观点
第三章社会
1、社会唯实论的观点:
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外在于个人而存在,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2、社会唯名论的观点:
社会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名称,个人是真实存在
的,社会是个人行动的产物和互动的形式。

3、对两种观点的评价:
首先,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看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区别;
社会唯实论承认社会的独立性,但忽略了个人对社会的依懒
性,认为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

社会唯名论否认社会的存在,用个人的存在排斥社会的存在。

实际上,社会既不在整体也不在个人,而应该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寻找。

4、社会的含义: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5、社会的特征:群体性、制度规范性、系统性、能动性
6、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导向功能、交流功能、继承与发展
功能
7、社会的构成要素:环境、人口、文化因素
8、社会结构内容:
人群组合结构、社会关系结构、生存地域空间结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结构
9、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
10、转型社会的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社会分化与社会转型
不稳定性和冲突性
11、社会分化:
指社会结构体系分解形成新的社会要素,社会关系分解重组,
最终形成新的结构与功能专门化的现象与过程。

社会分化的基本形式:
群体数量增多,社会异质性增强
群体间差异增大,不平等状况加剧
当前中国的分化:阶层分化、利益分化、区域分化、组织分化12、社会整合:社会通过各种方式,使社会结构不同的构成要素、
互动关系、功能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推动社会一体化程度的过程。

整合的方式:法律整合、政策整合、价值观念整合
第四章文化
1、文化对社会的基本意义:
文化是人类独特的生存方式;
文化为人创造,文化也影响人;
文化与社会不可分割,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没有社会就没有文化;
2、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时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

3、文化的含义:
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人类全部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产品
4、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是文明产生的基础,文化的发展必然促进文明的发展;
文化与社会相伴而生,但是文明是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
物;
文明是一种进步的状态,但文化不一定进步,也有落后文化。

5、文化的类型:
物质文化:一切由人类创造并体现自己思想的东西
精神文化: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主文化: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并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仅为一部分接受或者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反文化:表现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否定、抵制、反抗的文化
中心文化、边际文化
评比性文化、非评比性文化
6、文化结构:指文化体系的层次结构
7、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
8、文化丛:当一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组成一种文化现象时,就把
这组文化特质称为文化丛
9、文化模式:一个社会的全部文化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特定形式和
结构
10、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民族或社会分野的标志;
文化具有导向作用,为社会提供系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文化具有整合作用,文化可以使人们的价值观念趋于一致;
文化具有使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社会化功能
文化具有负功能。

11、文化的特征:
非自然性、习得性、复合性、共有性、象征性、传播性
12、文化传播的含义:一种文化从发源地扩散到其他地方而被模
仿、采借、接受的过程
13、文化传播的现象:
文化休克:长期处在一种文化中的人在接触到新文化时产生思想混乱和心理压力等不适的现象。

文化滞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变迁速度产生时间差的现
象。

14、对待文化的态度:
坚持文化民族性,热爱本民族文化
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含义:
狭义: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学习社会知识、技
能、规范,形成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意识和实践,最终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

广义:指继早期社会化之后的成人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

2、社会化本质:
角色学习的过程
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
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社会化的必要性:
社会需要:社会要发展进步,就要产生人口,就要对新人口进行社会化,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推动社会的发展
个人需要:家庭、学校的教育难以满足人一生对知识的需求,同时社会是快速发展和变化的,人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适应新环境。

此外,人的认知也存在由浅入深逐渐深入的过程。

4、社会化特性:
社会强制性
个体能动性:一方面表现个人将社会价值文化内化,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的外化;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人既是社会化的客体,也是社会化的主体。

5、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主动、强制~)
6、社会化内容:
生存技能社会化:使人们掌握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
政治社会化:培养遵纪守法自觉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合格公民道德社会化: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是一个体系,包括道
德情感、道德判断、道德勇气、道德实践)
社会性别角色社会化:人们接受自己所处文化对性别角色的规定的过程
7、社会化途径:
社会教化:社会通过社会化执行者(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个人内化:个人认识社会现实的内在关系,吸收改造社会影
响,最终将外部现实内化成内部意识的过程,包括角色模仿、主观认同、认识加工、角色扮演。

8、社会化问题:社会化的不一致性、代差问题、网络的冲击
第六章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的含义:指有社会地位决定的一整套行为模式和规范
系列,使人们对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的行为期望。

2、社会角色的特征:规范性、期待性、基础性、发展性
3、先赋角色:指由遗传、血缘等先天因素获得的社会角色。

4、自致角色:指个人通过自身努力、业绩而取得的社会角色。

5、角色距离:指角色扮演者与角色之间的不相容和差异现象。

6、角色障碍的表现形式:
角色不清:社会或角色扮演者不清楚角色的行为规范
角色中断: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停滞现象
角色冲突:包括角色间和角色内冲突
角色崩溃:是角色冲突的极端形式,是角色扮演者扮演失败不得不退出角色的现象
7、角色障碍的克服:
角色学习、角色转移、角色换位、角色教育
第七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含义: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
间通过信息沟通建立相互影响性的行为方式与过程。

2、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
行动者:社会互动的主体
利益与目的:社会互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
情景定义:社会互动发生的环境
手段:进行社会互动的方式或借助的工具
规范:社会互动的规则
符号:互动中人们表意的工具
3、社会互动的功能:
对社会:社会互动是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互动为社会提供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人口、社会互动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对个人: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满足需求
4、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合作型互动:合作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一致行动。

合作的形式有互助、社会交换、援助
行为
冲突型互动:人们为了某些目标、利益、价值观念而产生的敌对性的互动行为。

积极作用在于促进社会变迁和增强群体凝聚力。

竞争型互动:人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而产生的相互超越的互动行为。

顺从型互动:互动中的一方自愿改变自己的行为按照另一方的要求行事的互动行为,包括从众、暗示、模仿。

5、社会网络的含义:社会关系相互联系建立的关系结构体系
社会资源:个人通过社会联系从他人那里获取的资源
社会资本:能够为人所动用、为人提供各方面社会支持的社会资源才能转化为社会资本。

社会地位:人们在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6、集合行为:指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不稳定的情况
下对某一共同刺激做出反应的群体行为。

7、集群含义:由于具有共同的关注点而聚合到一起的人群。

8、集群的特点:不稳定性、无明显的情境、无明显的结构特征和
目的
9、集群的类型:偶合集群、常规集群、表意集群
10、大众行为的表现形式:恐慌、流行、时尚、狂热
11、社会运动的含义:有大批人组成,他们集合起来为了实现或抵
抗某种社会变革的群体行为,是一种以非制度化的方式产生社会变迁的集体努力。

12、社会运动的类型:改革运动、革命运动、抵抗运动、表意运动
13、社会运动的产生条件:
冲突的价值观念和规范
相对剥夺感
社会控制机制的崩溃
促发因素
资源动员
第八章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的含义:是人们基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共同活动、
情感交流的的群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社会群体的特征:
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有明确的身份认定和成员关系
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
有经常性的互动行为
有明确的规则和规范
3、社会群体的类型:
假设群体:指统计群体
实际群体:具有实际可感的范围的群体
大群体:规模大,成员之间以间接交往联系在一起没有直接交往和互动的群体
小群体:规模小,成员之间直接交往,关系密切
初级群体:以面对面互动为基础人际关系密切感情色彩浓厚的群体
次级群体:以间接互动为基础缺乏密切人际关系的群体
正式性群体、非正式性群体
内群体:成员内心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外群体
所属群体
参照群体:成员身份上不属于该群体但心理上认同的群体
4、群体凝聚力的含义及因素:群体吸引成员,将成员凝聚在群体
里并整合在一起的能力。

利益因素、压力因素、认同因素、安全因素
5、群体领导的含义及类型:在群体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并且
能对成员进行引导施加影响的角色。

工具型和表意型领导
6、初级群体的含义:以面对面互动为基础人际关系密切情感色彩
浓厚的群体
7、初级群体的特征:
规模小
成员人格全部投入并得以体现
以情感交流为主
成员的难以替代性
经常性的面对面互动
8、初级群体的功能:
社会化功能:初级社会群体是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维护社会稳定功能:初级社会群体的稳定性能影响社会的稳定性。

满足情感需求功能:初级群体以情感交流为主,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负功能(限制个人独立自由,干扰社会组织,容易形成小集团意识影响决策)
9、初级社会群体衰落的表现:功能的外移、成员间关系日益松
散、某些初级社会群体趋于解体
10、初级社会群体衰落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个人自由,有利于正式的社会组织的发展,促进更大规模的社会整合
消极:人际关系疏远、情感需求出现问题、非控制性作用影响力减弱
第九章婚姻家庭
1、家庭的含义:家庭是以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收养关系为基础
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家庭的功能:
教育、生育、生产、消费、满足性需求、满足情感需求功能
3、婚姻的本质:使男女双方结成婚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4、现代社会离婚率上升的原因:经济依赖降低、离婚的社会成本
降低、男女双方期待过高、社会流动速度加快
5、家庭关系的含义: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互动与联系
6、家庭的类型:
核心家庭(考过)
主干家庭:含三代以上成员并且每代只有一对夫妻的家庭
扩大家庭:含三代以上成员并且每代至少有两对夫妻的家庭
其他家庭
7、空巢家庭:子女离家只留难老的夫妻的家庭
8、失独家庭:子女14~30岁之间离世的家庭
9、工业革命以来家庭的变化:
婚姻对性行为的控制力减弱,婚前婚外性行为增多
婚姻形式创新,突破传统婚姻模式
婚姻寿命减短,离婚率升高
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关系变化
10、上述变化的原因:
人的平均寿命延长,在婚姻中所处的时间增多
人的初次性行为提前,性成熟提早
工业革命带来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11、家庭问题:
夫妻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失调、婆媳关系失调、老年人问题第十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的含义:社会被分成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和层次的现
象和过程
2、分层标准:收入、职业、受教育水平、权力、家庭背景、居住
区位
3、恩格尔系数:家庭的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4、基尼系数:反映社会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
5、社会流动的含义:从动态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关系空间上人们
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6、社会流动的类型:
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一生中流动和代际流动(两代人之间职业和地位的变动)
结构性流动(由于社会方面或生产技术方面的变革导致的大批人职业、地位、地区的变动)和非结构性流动
7、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结构性因素(社会分层结构制度和结构性调整)
先赋因素:生而具有的条件
自治因素:个人努力获得的机会条件
8、合理社会流动的意义:
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有利于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相互了解缓解矛盾,提高社会整合度
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第十一章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的含义: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是人们社会实
践的适应性的行为模式和执行机构。

2、社会制度的四个构成要素:
观念体系:阐述社会终极目标和存在价值的观念和思想,集中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
规范体系:表明社会的功能和意义
履行规范的个人群体组织:是社会制度的实体部分和能动主体社会机构和设施:是社会规范实行的条件和媒介
3、习俗:一个地区沿袭已久的风俗习惯的总称
4、道德:以善恶、荣辱观念评价社会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
5、宗教:与神或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
6、制度化逃避的含义:形式上的制度与现实中的制度相矛盾的现

7、社会制度体系的含义:一个社会领域内某些社会制度或者一个
领域内的相关制度相互作用形成的制度综合体
8、制度的生命周期:
形成期:一个规范制度化的过程
效能期:一个制度概念明确、普遍适用、结构合理、控制功能有效时,制度化完成,进入有效发挥作用的效能期。

萎缩期:制度环境改变,难以有效发挥效能时。

需要进行制度
变革。

9、制度变迁的含义:一个制度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第十二章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的含义: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环
境、文化等一切社会现象突发的急剧的或缓慢的渐进的变化。

2、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
环境、人口、文化、技术因素(物质文明、生活方式、观念的改变)
3、社会变迁的类型:
进步的变迁和倒退的变迁
进化的变迁:即社会进化,是社会原有的成分、要素在数量上的增长和发展。

革命的变迁:即社会革命,是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

自发的变迁:人们以盲目的不自觉的姿态参与社会变迁
自觉的变迁:人们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自觉参与社会变迁4、现代化的含义:是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发展
为基础,社会各方面脱离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

5、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工业化、城市化、农业机械化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
政治民主化、科学教育的普及、社会生活的理性化、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一体化
6、社会现代化的特征:目标差异的缩小、强制扩散性、体制化特

7、社会问题的含义: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失调现象
8、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客观事实、公共问题、公众认定、社会
行为
9、社会问题的二面性:
一方面,回避社会问题会使问题加重恶化
另一方,社会问题具有预警作用。

分析社会问题,寻找对策消除社会问题的消极影响会促进社会变迁。

10、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建立健全利益整合机制社会预警机制社会治理机制社会舆情引导机制
11、常见社会问题的类型:人口、贫困、生态环境、犯罪、网络社
会、突发公共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