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十年变化
回 眸 年 历 届 党 的 三 中 全 会
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 化的大 背景下,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 突出,这次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 干重大问题决定的形成,标志着全党对 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 深刻了,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自觉性 更高了。
十三届三中全会: 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1988 年 9 月 26 日~30 日,十三届 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原则通过了 《关 于 价 格 、 工 资 改 革 的 初 步 方 案》和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 治工作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
这次会议是在一个特殊时期召开 的。当时,中国正处在新旧两种体制的 转换时期,并因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其 中突出的问题是经济秩序混乱、物价上 涨过快,并由此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
十七届三中全会 : 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三次全体会议 于 2008 年 10 月 9 日 至 12 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 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决定》的核心内容就是 按 照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要 求 ,深 化 改 革 ,创 新 发 展 ,走 现 代 化 农 业 发 展 的 道 路 ,解 决“ 三农”的 深层 次 矛 盾 问 题,推 进 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 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 和 发 展 作 出 了大 力 推 进 改 革 创 新,加 强农村制度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 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等重大部署。
改革开放30年变化
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只是一 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小岗作 为“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 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大多 数村民都曾出门讨过饭。 1978年 冬,小岗村的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 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 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了 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了中国农 村改革的序幕。“大包干”这种家庭 联产承包制度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最终上升为中国农村的基本制度,解 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
小岗人敢想、敢干、敢闯的大包干创新 精神,仍然具有时代的特征,融入中国 农村改革的洪流之中,成为当代中国宝 贵的精神财富。现在的小岗村已成为大 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社会调研与培训基 地。两年来,共有美国、法国等中外游 客5万多人来小岗村参观学习。目前,小 岗村新的振兴经济等领域规划正在实施。 新农村建设再次给小岗带来发展的机遇, 小岗的明天会更美好。
• • • • • •
第十个“第一人” 十大外国企业家 IT业界十大突出事件 淡出视界的品牌 信息化政策法规 信息化国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2.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3.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的不足之处 不足 1——政治改革进展缓慢,与经济改革现状明显不适应 内地的言论、新闻自由与国际标准仍有不小的差距,中共的政治体制改 革步伐至今仍未恢复到1987年十三大时的水准。前广州市长黎子流都认为, 现时的村官直选、扩大差额选举等,仍嫌“步伐太小”。 不足 2——官员中的贪污腐化,引发各种社会冲突 社会的不公刺激了社会矛盾,仅从1993年到2003年间,内地集体请愿示 威或骚乱已由1万宗增加到6万宗。 不足 3——城乡、东西部以及各阶层的贫富悬殊,激化了各种矛盾 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中国的坚尼系数从1993年的40.7窜升至2004年的 47.3,已处于拉丁美洲国家水平。 不足 4——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出现了造假、吸毒、卖淫等丑恶现象 从制贩假药、假酒,到生产毒奶粉,内地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反映的 是30年来的信仰缺失造成了道德的沦丧。打假14年的民间“打假英雄”王海 认为,如今内地假货泛滥愈来愈严重,而且表现得愈来愈具隐蔽性。诗人汪 国真说,他的诗集《年轻的潮》竟有40多种盗版本。 不足 5——经济发展的同时,付出了环境污染的高昂代价 调查显示,13亿人中有3亿人喝不上安全的食水,北京的沙尘暴、太湖和 滇池的蓝藻、沿海的赤潮,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频仍的矿难和工业意 外,也是不顾人命安全只顾掠夺性赚钱的结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十年变化
1984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3.3元,比1978 年增长1.4倍
1979年至1983年,轻工业总产值从1979 年2045亿元增加到1983年的3135亿元, 增长53.3%;
同期重工业总产值仅从1979年的2636亿 元增加到1983年的3326亿元仅增长26.2%。
[
二、解决知识青年回城就业与提 高城市工人生活水平
产业结构政策、就业 和工资政策、个体经 济和城乡集市贸易政 策等
“三五”、“四五”计划
经济体制
文革时期:
计划经济Βιβλιοθήκη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 调节为辅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经济成果
生产水平
1976年和1966年主要产品产量相比: 钢增长33.5%, 原煤增长91.7%, 原油增长499%,发电量增长146%, 农用氮、磷、钾化肥增长117.7%, 塑料增长148.2%, 棉布增长20.9%, 粮食增长33.8%, 油料增长61.6%。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农民责、权、利相结合
。 意义: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 2,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渤海地
区开辟经济开发区,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3.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987) 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
(一)解决知识青年回城就 业
(二)提高城市工人工资补 贴,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
三、支持个体经济,恢复和发展 城乡集市贸易,方便人民生活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及其意义
自新中国建立起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由民主使我们这个民族更加的自信和富有活力,但错误而且残酷的文革运动以及四人帮反革命团体使得我们这个新兴起来的国家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是一次会议给我国带来了新的转机和发展。
这次会议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一场思想的解放和党的执政方式,方向的反思,20世纪中国发生了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每次思想解放运动都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与二十年来所经历的思想解放休戚相关。
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最大潮”,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它解决的是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要否定“文化大革命”,要平反冤假错案,解放干部,首先就要破除“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十年“文化大革命”不仅给社会造成巨大破坏,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且给人们的思想造成巨大的混乱,是非扭曲。
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两个凡是”的批判,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去掉了精神桎梏。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为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开辟了道路。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他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又一次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时期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共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为全会作了充分准备。
在分组讨论中,陈云率先提出,为实现党内的安定团结,需要由中央考虑和决定,解决一些“文化大革命”遗留的和历史遗留的问题,平反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这一建议得到与会同志的响应,引起广泛热烈的讨论。
在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35年来的历届三中全会回顾
35年来的历届三中全会回顾作者:时文来源:《时代报告》2013年第12期35年前,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扬起了改革之帆。
中国,从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改革征程。
此后,中国共产党又多次召开三中全会,而历届党代表大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具有特殊意义,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决策,都是在三中全会上做出的,这既体现该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特点,又为五年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布署了任务。
35年后,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在召开前即被媒体和中国民众拿来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较。
后者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而此次全会出台的总体改革方案,将是化解社会深层矛盾、纾解内部压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药方”。
如同35年前一样,它必将为整个国家新一轮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此,我们对35年来历届三中全会作一个回顾和梳理,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时点上力求早日实现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强国富民的“中国梦”。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时间: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议题: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
意义:随着揭批林彪、“四人帮”斗争取得伟大的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全国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1979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这是我国革命道路上又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自此,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十二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时间:1984年10月20日。
议题: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
意义: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在深刻总结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最近几年城乡经济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表明我们党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历次三中全会看中国的改革发展
强调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历次三中全会的目标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的历次三中全会,把强调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会议研究的目标,如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强调: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地建设社会主义。全会公报着重强调,对于几亿农民“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十二届三中全会强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正确解决职工和企业的关系,真正做到职工当家作主,做到每一个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工作,人人关注企业的经营,人人重视企业的效益,人人的工作成果同他的社会荣誉和物质利益密切相联。十四届三中全会强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及时总结群众创造出来的实践经验,尊重群众意愿,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在深化改革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妥善处理积累和消费、全局和局部、长期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关系,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使改革赢得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十五届三中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讨论农业农村问题,都重点强调了保护农民利益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从历次三中全会看中国的改革发展
中共中央通过历次三中全会都对中国的改革发展作出战略性部署,引领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前进方向,推动改革开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并不断取得新成就,也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个个重要里程碑。在中共党史和共和国史上如此重要的党的历次三中全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密不可分,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与中国人民的生活福祉息息相关。
评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评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导言:1978年12月18日,即将迎来冬至的北京异常寒冷,此时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春天的大门,中国再次站到了历史拐点上。
改革开放,这是刚走出浩劫不久的中国做出的抉择。
从此,中国的思想开始波澜壮阔的解放,中国的经济开始奇迹般的腾飞,这是中国命运的大转折。
1978年因此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元年,在其后的30年间,中国开始书写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历史,并日益深刻的影响着世界。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处在新世纪的我们,周围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就把对中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写下来。
(一)体制机制跨越: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创造财富的活力奔涌而出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非凡跨越。
对社会主义到底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进行真正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是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为起点的。
“在探索和解决社会主义实践中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与矛盾过程中,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改革开放春潮涌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朝着完善的目标迈进。
“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创举。
这是改革开放30年发展中最关键的变革,最重要的跨越。
”厉以宁说。
改革正向纵深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其他各项改革也在有序进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为生产力的解放、财富的创造打开更广阔的通途和空间。
中共十三大的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浅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发展变化
7 % 。经 过全党 全 国的努 力 ,上述调 整计 划在 1 9 8 1 年 年底基 本 上实 现 了 。据 国家 统计 局 提供 的数 字 ,1 9 8 1 年 ,我 国 国民 经 济贯 彻 执
秋 之 际 ,以万 里 为第 一 书记 的 中共 安 徽 省 委作 出把 土 地 借 给农 民 耕 种 ,不 向农 民征 统购 粮 的决 策 。这 一 决 策激 发 了农 民 的 生产 积
极 性 ,引 发 一些 农 民包 产 到 户 、包 干 到 户 的行 动 。 同时 ,四川 省
紧缩 支 出的条 件 下 实现 的 ,因而 是 不 够 巩 固 的 ;二是 一 部 分 消 费 品 的增长 还赶 不上 人 民需 要 的增 长 ,市 场商 品供 应 紧 张 的状 况 还
孔令 晖
中图 分类号 :D9 2 2 文中 国 经 济 发 展 变 化
文章 编号 :1 6 7 2-5 8 3 2( 2 0 1 7)0 7—0 1 1 8—0 1
刘 晓 曦
( 中央 民族 大学 北 京 1 0 0 0 0 0 )
|
t
1 9 7 8年 3月 , ̄ P J j , 平 指 出 :“ 独 立 自主不 是 闭关 自守 , 自力更 生 不是 盲 目排外 。科 学技 术 是 人 类 共 同创 造 的财 富 。任 何 一 个 民 族 、一 个 国家 ,都需 要 学 习别 的 民 族 、别 的 国 家 的 长处 ,学 习 人
行 进一 步调 整 的方 针 ,取 得 了 比较 明显 的 成 效 。工 农业 生产 稳 步 发 展 ,农 轻重 比例关 系有 所改 善 。农 业 总 产值 达 到 2 3 1 2 亿 元 ,比 上 年增 长 了 5 .7 % 。其 中粮 食 3 2 5 0 2万 吨 , 比上 年增 长 了 4 4 6万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史
1,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场讨论,是延续延安整风之后的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2,1978年11月10日至1978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
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3,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4,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5,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过去在这方面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
6,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在省委的支持下,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
7,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发挥其主动性。
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了包产到户这种形式,指出它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
跨越时空的改革坐标——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35年前,发端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如春风吹拂大地,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从那时起,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自己每届的三中全会上,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推出一个个事关全局宏观战略的重大决策。
也正因此,在中国的政治语汇中,“三中全会”几乎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
时代脚步疾速前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幕即将开启。
35年,弹指挥间,8次“三中全会”,改革,是不变的主题词。
35年,栉风沐雨,一路高歌奋进,改革开放,成为中华大地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
冲破樊篱伟大转折“这速度真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
”35岁的卢丽今年国庆节去泰山旅游,坐上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只用1个多小时就从北京到了山东。
卢丽并不知道,在她出生的1978年,中国旅客列车的平均时速仅为43公里。
那时的中国,慢的远不只是火车的时速。
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中国,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贫困人口高达2.5亿,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一个沉重的问号摆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中国向何处去?危机的深处是转机。
1978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
这次历时36天的会议原本准备讨论经济工作,最终开成了一次全局性的拨乱反正的会议。
12月13日,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国内的困局,外部竞争的压力,促使我们必须要改革开放,要寻找一条新的建设社会主义、使国家繁荣富强的道路。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
1978年12月18日,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
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015年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根本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三、对外开放的开始(1979年起)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对外开放的原因
★
①历史教训:新中国长期受西方封锁,过分强调自力更 生,关起门来搞建设,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 差距扩大。 ②现实需要:经过“文革动乱”的破坏,国民 经济已到 了崩溃的边缘。 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看: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④从世界政治形势看: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走 向缓和。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 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社员签 订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 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 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上海郊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后,农民在年终分配时露出了笑脸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 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土地改革 农业生产 合作社 人民公社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 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 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 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 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 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 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 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 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深 圳
珠 海
对外开放的开 端:1980年 经济特区的建 立
汕头
厦门
三、对外开放的开始(1979年起)
3.2公开课课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好主观题的关键,是要把握好以下原则、观点:
1、商业原则:人无我有(创新原则)、人有 我优((标准化原则)、人弃我取(全面原则) 2、政治、经济、文化史联动的原则
3、牢固把握好以下几种史观 其一,近代史观(例如,对洋务运动意义的分析、 对辛亥革命意义的分析) 其二,全球史观(例如,对新航路影响的分析、近 代西方代议制的影响) 其三,人文史观(例如,对妇女婚姻观的比较、16 世纪的宗教改革) 其四,整体史观(例如,从几个角度去分析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其五,文明史观(例如,人类思想自由之进程)
1980年产粮
1981年产粮 1982年产粮
5.02亿公斤
6.70亿公斤 7.15亿公斤
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 %;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 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 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3.意义:是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调动了,改变了, 推动城市改革.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空前发展
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被多种所有制结构代替
平均主义转变为按劳分配方式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四大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后增加了海南为特区
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2.开放格局
经 济 特 区 沿 海 开 放 城 市
点
线
沿 海 经 济 开 放 区
内 地
面
我国从1979 年到1990年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1.1979年7月----对广东,福建两省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措施。 2.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四个经济 特区。 3.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4.1985年----开放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地区、环渤海 地区为经济开放区。海南为经济特区。 5.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成为我国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标志。
十一届三中全会
14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
恩格尔系数
人均GDP
低标准、偏物质、不均衡
15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和谐社会的提出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16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和谐社会的目标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 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1
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共 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
全会的中心议题:把全党的工作重点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到来了
4
三条主线
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真理标准大讨论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本质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统筹国内发展和对 外开放
26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性举措包括:
发展战略或战略性举措
新 农 村
结 构 调 整
区 域 发 展
城 镇 化
两 型 社 会
科 技 教 育
体 制 改 革
对 外 开 放
和 谐 社 会
27
(三)战略举措——促进四个和谐
1、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类过度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情况下,人 类必须重新思考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寻找新的 生存发展方式
8
党的十七大
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的变化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通过了第一个党纲。
大会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大会确定当时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一大”宣告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经过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发展起来。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30年代,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加剧,中共的任务也发生变化:主要是团结全国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1945年春,中共七大召开,大会提出了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形势下,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抗战结束后,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打倒蒋介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解放全中国。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1949年春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规定了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2019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十年变化.ppt
1984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3.3元,比1978 年增长1.4倍
1979年至1983年,轻工业总产值从1979 年2045亿元增加到1983年的3135亿元, 增长53.3%; 同期重工业总产值仅从1979年的2636亿 元增加到1983年的3326亿元仅增长26.2%。 [
二、解决知识青年回城就业与提 高城市工人生活水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产业结构政策、就业 和工资政策、个体经 济和城乡集市贸易政 策等
经济体制
文革时期:
计划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 调节为辅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经济成果
文革时期
年平均增长率: 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农民责、权、利相结合。 意义: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2,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渤海地 区开辟经济开发区,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3.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987) 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
“文革”时期经济的成就
(一)三线建设的成就 (二)国防科技尖端技术的突破
(三)石油、电子工业的发展
(四)地方“五小”工业的崛起 (五)“四三方案”和对外经济工作的新开拓 (六)农田基本建设和社队企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导言: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在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冲破“两个凡是”思想束缚之后,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揭开了新中国成立后最伟大的变革----改革开放的序幕。
从此,中国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三十余年过去了,改革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而随着改革的进行,新的问题业已呈现在我们面前。
本文将立足今天回望改革开放,分两部分分别评述个人比较关注的改革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一些问题。
限于水平及篇幅,文章只对其中部分成就与问题做一些肤浅,也难免会片面的评述。
1、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1.1经济建设的成就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
一九七八年,改革开始时,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45.2亿元,人均只有381元,二零零九年,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0506.9亿元,人均达到25575元。
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9.9%,而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仅为3%左右,我国经济增占率高出世界6.8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成就。
2009年,我国铁路、公路密度分别达到89.1公里/万平方公里和4072公里/万平方公里,1978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53.9和927。
其中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现在总里程均已分别列世界第二、世界第一。
青藏铁路、宜万铁路等建设难度极高、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工程的完工惊叹世界。
工业生产方面,钢、没、水泥、棉布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列世界第一,发电量、原油产量分别列世界第二、第四;农业生产方面;谷物、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21%的人口还成为一些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零零九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年可支配收入为17174.7元,农村居民年均可支配支出为5153.2元,分别是1978年的五十余倍,。
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居民则高达67.7%;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5%,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农村居民家庭则大幅下降到4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变化作者:安腾飞来源:《世纪桥·理论版》2009年第07期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具体国情出发尊重和顺应海峡两岸人民的意愿,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关键字:对台政策;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变化,1979 年元旦,在中美建交的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删掉了从前“解放台湾”的词句,代之以“和平统一”,郑重宣布实施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
1981年叶剑英提出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政策,即“叶九条”,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二是统一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现行制度。
1984年2月1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首次正式公开地把这个“设想”概括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邓小平说“: 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10月,邓小平进一步对此加以理论概括,并简称为“一国两制”。
这样“, 一国两制”不仅有了科学完整的表述,而且已具备充实的内容。
[1]“一国两制”政策提出后,中共采取了一系列有利缓和两岸关系、促进两岸三通和经贸发展、推动实现统一的步骤和具体措施,从而形成了40 多年来两岸从未有过的互动局面,紧张对峙的局面消失。
应指出的是,我党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原则,并不承诺对台湾不使用武力,这不是进行威胁,而是为捍卫中国主权,为坚持台湾是中国内政,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决定而采取的严正立场。
二、以“八项主张”为核心的对台政策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台湾先后出现了李登辉和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异常活跃的现象。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为了全面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1979年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1](P163)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
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
1984年10月,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2](P94~95)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2](P225)至此,“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
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
1978-1989年中国经济大事件
1978-1989年间中国经济大事件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除了对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重大历史事件的拨乱反正之外,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会议还提到我国经济管理体质的一大缺点是“权利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这一思想直接奠定了79年以后实行的改革方针的基础,即“放权让利”等方式进行。
此次会议确定了改革的重心在农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提出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展开、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起点。
2、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3月)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相继设立。
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
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
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影响:使我国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1月1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陆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关键是改变了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共社强调一大二公,削弱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特征是包产到户,虽然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制,但是因为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所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最终,它带领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三步走的第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解决知识青年回城就业与提 高城市工人生活水平
(一)解决知识青年回城活条件
三、支持个体经济,恢复和发展 城乡集市贸易,方便人民生活
(一)支持个体经济发展 (二)恢复和发展城乡集市
“文革”时期经济的成就
(一)三线建设的成就 (二)国防科技尖端技术的突破 (三)石油、电子工业的发展 (四)地方“五小”工业的崛起 (五)“四三方案”和对外经济工作的新开拓 (六)农田基本建设和社队企业的发展
“文革”时期经济总体评价
这十年中,国家的经济建设仍在进行,国家的 经济基础(所有制)和运行机制(国务院、国 家计委领导下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大的改变, “三五”、“四五”国民经济计划得到完成, 大的建设部署安排没有中断,除1967、1968年 两年外,总体上还是有所发展,并取得了一些 重要成果。如葛洲坝水利工程、南京长江大桥、 刘家峡水电站等等。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 制度的根基仍然保持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 在进行”,“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 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 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
区开辟经济开发区,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3.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987) 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
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 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上有所发 展
城市:实行了国企改革,企业活力充分 发挥,经济发展
一、调整产业政策,着力发展与 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和轻纺
十一届三中全会 前后十年变化
经济方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文革时期 1968-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十 年
1978-1988
两个时期比较
经济政策 经济体制 经济成果
经济政策的不同
文革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文革”中,毛泽东 解决经济问题的一根 思想主线,就是“抓 革命,促生产”
(1966年因经济领域尚未受到“文革”较大影 响,故不计入)
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 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
生产水平
1976年和1966年主要产品产量相比: 钢增长33.5%, 原煤增长91.7%, 原油增长499%,发电量增长146%, 农用氮、磷、钾化肥增长117.7%, 塑料增长148.2%, 棉布增长20.9%, 粮食增长33.8%, 油料增长61.6%。
产业结构政策、就业 和工资政策、个体经 济和城乡集市贸易政 策等
“三五”、“四五” 计划
经济体制
文革时期:
计划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 调节为辅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经济成果
文革时期
年平均增长率: 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
贸易
工业
(一)通过实施各种惠农政策,加快农 业的发展
(国家陆续提高了18种农副产品的收购 价格)
(二)加快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纺 工业的发展
1984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3.3元,比1978 年增长1.4倍
1979年至1983年,轻工业总产值从1979 年2045亿元增加到1983年的3135亿元, 增长53.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农民责、权、利相结合。 意义: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2,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渤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