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十一届三中全会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7-9课)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7-9课)

【导语】历史作为反映过去事实的⼯具,其本⾝必须具有⼀定的科学依据,从⽽为⼈类整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篇⼀】部编版⼋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第7课《伟⼤的历史转折》 【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中国共产党⼗⼀届三中全会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第⼀课时,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下启改⾰开放的伟⼤实践和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在内容上,本科包括两个⼦⽬——⼗⼀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主要围绕以下⼏个问题阐述:以“真题标准问题的讨论”介绍⼗⼀届三中全会的背景,重点讲述⼗⼀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和历史意义;⼗⼀届三中全会推动全⾯平反冤假错案和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教学⽬标】 1.知识与能⼒:了解⼗⼀届三中全会的背景,知道它的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意义。

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过程与⽅法:通过了解并对⽐“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从对⼗⼀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改⾰开放伟⼤成就的了解、分析,认识⼗⼀届三中全会是“伟⼤转折”的历史意义,由此学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领导中国⼈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认识“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教学难点:⼗⼀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 播放《祝酒歌》⽚段,展⽰这⾸歌的创作时间和部分歌词。

设问:这⾸歌曲创作于1977年,你知道歌词中的“⼗⽉”⾥发⽣了什么事情吗?⼈们对此持什么态度? 学⽣听歌,根据这⾸歌创作的时间和歌曲旋律、部分歌词, 思考并回答问题:歌词中“⼗⽉”⾥发⽣了什么事情?(1976年10⽉粉碎“四⼈帮”,“⽂⾰”结束) ⼈们对此持什么态度? (喜悦,激动,期待……) 总结、过渡:⼗年“⽂⾰”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帮”后⼈们要求纠正“⽂⾰”的错误,拨乱反正,这正是《祝酒歌》的创作背景,它以活泼流畅的曲调,丰满⽣动的歌词,记录了⼀个民族的情感。

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学设计

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学设计

第七课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2、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提问:歌曲中所唱的“春天”指什么?“老人”又是谁?导入课题。

二、讲授内容:(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照片为背景)1、历史背景:“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导致在前进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

2、思想基础: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3、会议的主要内容:(1)、思想上: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政治上: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4、意义:(1)、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3)、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三、课堂小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四、巩固练习材料一:时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红色旅游”成了热门话题。

“红色旅游”是指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

材料二:认真观看以下图片图一图二图三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二中图一是中共“一大”召开的会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它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请问“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中图二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的会址,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意义?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二中图三是1998年为了纪念一次转折性会议召开2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章,为什么说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表格式)

八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表格式)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课题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课程新授课课程标准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时间、内容和拨乱反正的过程。

(时空观念)2.小组合作,结合史料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客观对待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犯的错误,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

(家国情怀)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时间、内容和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板书设计:学习过程设计课堂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温故知新教师提前进入课堂展示复习任务:1.中共八大(时间、地点、内容、影响)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建设成就及英雄模范教师走动,观察学生背诵复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提前进入课堂,根据老师提示进行课前背诵,温故知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有问题寻求教师帮助。

二、新课导入【问题导入】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三次巨变依次发生于20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据此请回答: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的伟人分别是谁?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是指什么?学生观看图片,回忆之前所学,结合教师引导进入新课学习。

三、解读目标教师展示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简要解说任务要求,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开始做任务。

四、讲授新课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任务:结合教材和所给材料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材料一:1957年至1976年,受政治迫害人数上亿,占全国人口九分之一;材料二: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290美元(新加坡4430美元,香港4240美元,韩国1520美元),世界排名117位之后,属贫穷国家。

背景①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材料三:群众甲:俺爹时传祥,本是个掏粪工人,他老人家勤勤恳结合教材,分析史料,找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了解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第一课时,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文化大革命“,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所以具有深刻的转折的意义。

本课主要讲述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命”遗留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

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打开新局面,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

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了这个艰巨的历史使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认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以及种种表现。

八年级的学生初步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历史事件。

能够形成分组探究、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但有些学生进入八年级,不再像七年级时有强烈的表现欲,逐渐把想法内敛起来,不愿在课堂上发言,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时间、内容及历史意义。

2、了解党的拨乱反正工作及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的必要性。

3、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培养学生完整、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感悟能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教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教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两个重要决定;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2.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分析思考,概括改革开放后社会的主要变化,并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开放后的时代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由此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形成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难点:对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已经讲到,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发展受到阻碍,在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党和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中国道路的探索。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进行决策的,它的内容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内容。

讲授新课:1. 讲述背景:材料一:党和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材料二:在中央领导人的努力下,逐渐摆脱了过去对“阶级斗争”的错误认识,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材料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复出。

通过阅读以上三则材料,请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进行命运的思考和中国道路的探索的?2. 作出决策: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作出怎样的决策?(2)会议内容有哪些?(3)这次会议实现了怎样的伟大转折?(4)会议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3. 拨乱反正: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开展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有什么作用?4. 改革开放:讲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材料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次会议形成了怎样的理论?它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它标志着什么?(2)如何认识这一理论的伟大意义?学生通过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逐渐概括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和影响,从而树立起改革开放的意识,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

中考历史复习 第29课时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教案1

中考历史复习 第29课时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教案1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课题复习课课型复习课授课时间 6.10使用者主备课时序数第29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改革开放的内容。

2、理解十一届叁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单元的复习,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学法指导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教具准备电脑学习过程旁注与补充(一)记住1.记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2月。

2.记住农村改革开始的时间和全国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的典型:1978年,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3.记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4.记住所有制改革的方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5.记住企业改革成果的代表——上海宝山钢铁公司。

6.记住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邓小平,1979年4月。

7.记住五大经济特区的名称、所属省份和设立时间;记住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1980年建立了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的厦门市等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经济特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8.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20世纪90年代扩大开放的窗口城市--上海浦东。

9.记住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表现;(1)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不断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3)农村和城镇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

熟记本单元知识点观看书中重要插图这部分不太重要,可以作一般理解10.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的时间和会议名称:注意区别这几次大会的内容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经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案

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播放,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进而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培养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进行语言描述,引导学生猜测这位历史人物是谁。

语言描述如下:他曾三起三落,在困境中从不放弃理想信念;他曾在国家民族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他曾这样说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他被人们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学生猜出是邓小平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今天,我们将起走进那段历史,去了解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起点所在。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背景教师介绍:邓小平的再次复出是党和人民的抉择,他一出来工作,立刻在千头万绪中抓住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

特别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教师展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报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及辅栏读读,思考这一报告有何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这一报告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意义,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内容1.教师介绍:1978年12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教师播放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讲话的录音,并展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归纳这体现了会议的哪方面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展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方面的内容,其要点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

教学设计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设计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设计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篇:教学设计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微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伟大的历史意义。

2、技能:通过对粉碎“四人帮”后国内形势的分析,理解思想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准确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定及相互关系和历史意义,培养联系历史事实理解重要理论的能力。

3、情感:通过学习明白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师:请大家欣赏歌曲,并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播放歌曲《祝酒歌》)。

1976年10月,我国发生了什么大事?生:粉碎四人帮。

师:标志着什么事件的结束?生:文化大革命师:为什么人们要“敲锣打鼓”的庆祝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生:造成了**、损失很大。

师:历经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如何摆脱困境,打开中国的新局面?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

中国何去何从?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什么事件?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段历史。

(出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阅读。

学生对照学案阅读课文,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点拨交流:小组内交流。

出示北京街头的谈话,生分角色朗读。

出示问题,学生回答:1.剧中的谈话发生在什么事件结束后?2.结合剧情你知道当时人们渴望什么吗?3.你能否说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上是坚持了什么思想吗?此方针在当时产生了哪些消极作用?(生回答师出示)4.面对这些问题,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有关什么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结果?性质?生讨论回答。

师:出示课件,总结徘徊局面的出现。

观看十一届三中全会视频,两分钟准备,完成记者采访。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记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1)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

(2)归纳“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2)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

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的比较【教学、学习用具】教材、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视频——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所取得的各项成就(提问学生感受)教师: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新中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1、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

2、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3、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师: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做好了思想准备。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教师简要介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情况(时间、地点)2、教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其伟大意义就在于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使中国从“左”的阴影中走出来,拉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学设计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学设计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总体上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时期
政治提倡①,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完善民主政治,健全法律制度②取得巨大成功。

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两岸关系逐步回暖
外交实行对外开放,采取③的外交策略。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④格局初步形成开展以⑤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成立⑥,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经济社会生活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20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础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⑧的改革方向
社会生活巨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交通、通信及大众传媒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教育文化改革开放后,载人航天、计算机研制及生物技术方面的重大成就,奠定了中国在世界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
文艺领域清除了极左路线,强调贯彻“双百”方针,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党和政府在教育领域提出“三个面向”和⑨的战略,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发展
答案▶①“依法治国”②“一国两制”③不结盟④对外开放⑤联合国⑥上海合作组织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⑧市场经济体制⑨“科教兴国”。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优质课教学设计_2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优质课教学设计_2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其核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从它的内容和意义上去分析理解。

1.目标: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基本史实,了解这次大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之间的内在联系内容及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水平。

2、分析: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基本路线的理解。

了解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重要意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产生这个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理解与实践的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对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难。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介绍大讨论的背景、实质及意义,其中关键是要学生理解“两个凡是”的提出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实际上仍然是在坚持“左”倾错误。

四教学条件支持本节课教学使用多媒体,通过一些材料和图片使学生更直观的掌握历史导入新课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

因为: 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资派”。

B.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文化大革命”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于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覆灭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到1976年10月也被粉碎。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已经结束,但是“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扭转。

所以,当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优质课教学设计_7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优质课教学设计_7
3、归纳出四项基本原则提出的时间、人物、内容是什么?
时间:1979年3月
人物:邓小平
内容: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活动6【讲授】讨论(学生),点拔(老师)
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师点拨:(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明了的问题式导入,让带着问题去阅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活动2【导入】揭示(学生)目标
1、了解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内容和结果。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意义及主要内容,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活动3【活动】指导自学
问题1:归纳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背景、目的、性质、意义是什么?
2、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3、党在历史上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回顾
1、“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明确:“文革”结束的标志是1976年10月,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依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意义:十年的“左倾”错误路线结束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我国召开了十一届三张全会,实行改革开放。
2、导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你知道这个转折是怎样发生的吗?
2、在兴趣上:对故事感兴趣,好奇心强,求知望高。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优质课教学设计_4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优质课教学设计_4
学科
历史
授课年级
初二
授课班级
所需课时
1课时
作品名称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型
新课
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问题导学、互动探究
2、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策略:上课预备铃响后,通过播放歌曲创设情景引入本课题,让学生较快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课堂探究:在讲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时,给学生时间,培养学生自学、讨论与归纳水平。
具体资源及环境
导入
播放视频,并告诉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要注意的点;完了之后就视频提出相对应的问题,引出课题
欣赏视频、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将历史与生活相结合
PPT播放
新课
投影两个问题:
1、“文革”结束后为何会出现两年徘徊局面?
2、“两个凡是”的观点准确吗,为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和课本知识答案并回答;道出“两个凡是”的实质是“左”倾错误的延续
本校学生综合水平比较好,故本课学习过程中主要以学生自学和探究讨论为主。
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课程标准: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准确评价毛泽东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不足之处:其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直入,指令性语言多了些,过渡性语言偏少。
说明:请老师按学校教学设计模板,逐项填写,不得留空白。教学过程理应完整表现教学的各个环节。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及知识归纳的水平

教学设计4:3.1 伟大的改革开放

教学设计4:3.1 伟大的改革开放

伟大的改革开放一、教学目标1.独立画出改革开放进程的时间轴2.记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重要性3.识背出改革开放的意义二、重难点重点:改革开放的意义难点:改革永无止境,认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三幅图片“三大件的变化”,看出生产力的变化(二)具体过程:环节一:思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填空。

一、改革开放的进程(1)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①时间:②意义: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发展:1、起步阶段(注意两个大脉络: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1984年,党的,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标志着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8年,海南建省,并开辟为经济特区。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2、新阶段:标志:1992年邓小平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目标。

表现:①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

②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

③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3、全面深化阶段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和更好发挥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新格局。

二、改革开放的意义四个改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面貌。

三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的伟大飞跃。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课标内容】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解它的重大历史转折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了解它的背景,理解其重大意义;了解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理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正确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二、方法与过程:学生通过教师所给出的文献材料、图片等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生能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了解它的背景,理解其重大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认识平反冤假错案对我国改革开放产生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学生能够认识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对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的认同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7课。

本课所讲述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从此以后,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所以本课在这一单元中起了开章总领的作用。

本课包括两个子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的情况及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伟大历史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方面要纠正“文革”的错误,另一方面要为中国人民指引未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引发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这次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优质课教学设计_5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优质课教学设计_5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1.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

2.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其意义。

1.通过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

2.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及意义的分析,切实使学生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

培养学生阐释问题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2.“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思想混乱,是非颠倒,要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就必须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但有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从思想和路线上拨乱反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长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伟大意义●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1.讲解分析法。

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讲解分析必须到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2.比较法。

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思想、组织、政治路线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的分析,再和“文化大革命”的路线作一比较,使学生全面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3.讨论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实行讨论,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4.例证法。

通过例子来协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提升课堂效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2019年我国展开一系列纪念改革开放的活动,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在这年展开这个系列活动?因为,2019年,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40周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的40周年,是改革开放的40周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40周年。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转折。

今天就让我们把视角定格在“转折”上,共同去探究共和国发展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

新课讲授:伟大的转折[板书]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段的内容,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优质课教学设计_6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优质课教学设计_6

【课题】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温馨寄语】有一行行前人的足迹,引领你一步步走向胜利。

【学习目标】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时间、历史意义。

2、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长远意义的转折。

【重点、难点】难点: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召开的内在联系【自主学习】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原因、目的、结果、性质、意义。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3、中共历史上的转折性会议还有哪些?【小组交流】【学生展示与教师指导】【当堂达标检测】1、《人民日报》社在评论某一次重大会议时指出:“虽然过去我们已经实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A.中共七大B.中共八大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大2、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长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会议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这次会议确立的思想路线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两个凡是”C.四项基本原则D.“三个代表”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转折”体现在()A.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B.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C.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4、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会议是()A.中共七大B.中共八大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大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准确的是()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③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④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6、假如你是一位记者,采访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你的采访报道中不应出现的观点是()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B.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C.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D.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7、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优质课教学设计_8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优质课教学设计_8

伟大的转折1. 知识与水平: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地点、主要内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水平,也有了一定的合作交流和探究水平,从上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但历史分析水平和辨别水平不强,需在本学期加以巩固和提升,所以,本节课我采用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历史学科的兴趣,以史为鉴,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并以此为契机,使某些同学转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句话对吗?学生讨论后导课:显然这句话太绝对,违背了客观实际, 不过,在十年动乱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着全面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这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当时总体处于徘徊局面,也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

观看文革后中国社会状况视频,采用视频资料介绍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提出问题“文革后的中国将走向何方?”【讲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出示目标,自学课文1简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背景及讨论结果。

2为什么“两个凡是”的方针是错误的?3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是什么?4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历史意义?(二)合作探究,讨论疑难小组成员讨论下列问题,老师视察了解各小组讨论情况。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2.历史学家胡绳曾说:“在作为一个历史转折点这个意义上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有点类似于遵义会议。

”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三)展示交流,师生评价学生展示下列问题,师生给予评价,完成对本节课的理解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届三中全会”微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伟大的历史意义。

2、技能:通过对粉碎“四人帮”后国内形势的分析,理解思想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准确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定及相互关系和历史意义,培养联系历史事实理解重要理论的能力。

3、情感:通过学习明白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师:请大家欣赏歌曲,并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播放歌曲《祝酒歌》)。

1976年10月,我国发生了什么大事?
生:粉碎四人帮。

师:标志着什么事件的结束?
生:文化大革命
师:为什么人们要“敲锣打鼓”的庆祝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生:造成了动乱、损失很大。

师:历经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如何摆脱困境,打开中国的新局面?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

中国何去何从?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什么事件?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段历史。

(出示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阅读。

学生对照学案阅读课文,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点拨交流:
小组内交流。

出示北京街头的谈话,生分角色朗读。

出示问题,学生回答:
1.剧中的谈话发生在什么事件结束后?
2.结合剧情你知道当时人们渴望什么吗?
3.你能否说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上是坚持了什么思想吗?此方针在当时产生了哪些消极作用?(生回答师出示)
4.面对这些问题,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有关什么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结果?性质?
生讨论回答。

师:出示课件,总结徘徊局面的出现。

观看十一届三中全会视频,两分钟准备,完成记者采访。

生:以记者的身份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进行采访、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的扮演和观看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师: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进行点拨。

师:这是我国的第几代领导集体?现在是第几代了?
回顾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是什么事件,意义?
师: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说说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从这两次转折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党,是值得我们拥护和爱戴的党。

所以我们要拥护党的领导,服从党的领导。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既可以增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分析理解能力。

师:呈现知识点,学生巩固。

三、巩固练习:
学生巩固知识点后做练习题。

师引导进行重点题例分析。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并通过做联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的传授做题
方法。

四、小结提升: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我们同学很幸运,处于这个新的时期,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

所以我们要怎么做?
生回答。

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让历史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品味历史事件,并在生活中渗透德育一体化教育。

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主观评价,从而达到自我教育,形成辩证的历史观价值观。

【评价方案】
1、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准确有效地把握历史事件,进而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敏感度,“历史性”一旦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的手段,那么历史学科将真正地成为生活。

2、通过观看图片和资料,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缩短历史事件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时间跨度,进而评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有效把握,加强对学生形象的直观思维转化为内在理性分析的思维过程的有效评价,以及学生对事变的理解程度。

3、学生在参与课堂过程中,实现了从历史到生活的转化过程,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鼓励性评价和肯定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鼓励中享受参与的乐趣,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主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