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梁处理
关于次梁铰接要注意的问题

关于次梁铰接要注意的问题(论坛讨论)今天在qq群里说道次梁搭在主梁超筋之后点铰接的处理,有些人不喜欢在此之后放大主梁的纵筋及箍筋。
我这里要说一下我以前分析的结果:次梁搭主梁按铰接计算没有多少道理!尤其是次梁跨度较大,截面和主梁相近的时候,如果在加上楼板较薄就更不行了。
之所以我们能按铰接输入而没有出事是由于设计者常常放大了梁筋,忽略了楼板作用,或者传力途径不像设想的那样你算一下一根素混凝土梁如200x450能承受多大的弯矩?约15kNm,如果是靠近300x500的主梁的支座,弯矩为350,则抗扭箍筋为12@125,纵筋4根14了。
这个还是素混凝土梁造成的扭矩这个问题在小构件中可能没有暴露出来,一定情况下这个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假定是有条件的,如果假定不能实现会怎么样?点铰接肯定是假定次梁为铰接起码它已经开裂了,问题存在是,一旦要达到次梁开裂的弯矩是多少,如果次梁还没有开裂,就把主梁扭坏了呢?一些弯扭平衡的问题常常由于楼板的参与而无法量化,这样就涉及到概念设计问题。
设计者常常用经验来做,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经验是有局限性的!今天暂时说这么多,希望后面跟帖。
我以后会补充。
点绞之后,次梁是按简支计算,也就是调幅了,弯矩并不传过去,只能按负弯矩构造配筋。
以前的PKPM中,在PM菜单第二步输入的次梁就是按铰接计算的,实际并无出现问题。
楼主说得很对,不要轻易点铰,点铰后应该加大主梁箍筋和抗扭纵筋,还有一点大家应该注意的是PKPM的箍筋不要直接按图形显示里的Gx.x-x.x来配,你要看一下VTx.x的值并加以考虑,否则扭剪箍筋是不够的,不信你可以看一下梁归并配出的箍筋,有时会比Gx.x-x.x 大许多,当然梁归并里箍筋的计算方法有些费。
点绞结本质是让弯矩调幅,楼主所说的混凝土还没开裂,主梁就扭坏没道理.其实在弯矩很小情况下,次梁面已经开裂,只是裂缝很小,这个时候次梁就不是弹性,不是原来所计算的弯矩,调幅了以下是引用yezhiqiu5460在2007-03-23 14:28:32.0发表的内容:点绞结本质是让弯矩调幅,楼主所说的混凝土还没开裂,主梁就扭坏没道理.其实在弯矩很小情况下,次梁面已经开裂,只是裂缝很小,这个时候次梁就不是弹性,不是原来所计算的弯矩,调幅了你这个“其实在弯矩很小情况下,次梁面已经开裂”根本就是你的“想当然”,好无依据可言!要混凝土开裂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拉应力大于抗拉强度。
主次梁连接节点是否应该进行铰接处理的讨论

如果你能保证主梁具有一定的抗扭承载力,可以不用铰接;不过最好是铰接,这
样次梁端部的钢筋较少,施工方便
你在论坛搜一下,应该以前很多人讨论过这个问题的。
实际情况应该是介于铰与不铰之间,不能说哪个正确或者错误,应根据实际情况看二者谁更合理。
一般情况是次梁相对主梁来说很小,次梁完全可以考虑点铰接,如果次梁截面跟主梁相差不大,建议不点铰。
点铰不点铰的区别主要在于:点铰了次梁端支座配筋较小,相应次梁首跨跨中钢筋较大,这样对于次梁来说是偏于安全的,因为次梁对主梁有一个扭矩作用,但是一旦次梁开裂,扭矩会大幅减小,支座钢筋受力减小,跨中受力增大;如果次梁不点铰,那么一旦次梁开裂,对支座主梁扭矩大幅减小,次梁跨中受力增大,对次梁来说偏于不安全(是一种趋势,并不表示就一定不安全),也就是说此时支座钢筋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当然,也还有另外一个问题,点铰时,忽略了次梁对支座主梁的扭矩,对该支座梁来说是偏于不安全的,通常这种情况下是人为配置一些受扭钢筋。
其实并不复杂,说白了,就是你点也行不点也行,一般是:如果点铰(次梁支座钢筋按不小于跨中钢筋1/4配),支座梁人为配置抗扭钢筋;如果不点铰,就适
当放大次梁跨中钢筋。
(如果次梁支座钢筋特别大,明显不合理,就点铰)。
主次梁搭接的构造要求

主次梁搭接的构造要求
主次梁搭接的构造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 在主梁的侧面(横方向)连接次梁时,通常有以下两种作法:
* 将主梁作为次梁的支点并将次梁的两端与主梁的连接作为较接连接来处理(即简支梁形式)。
* 将主梁作为次梁的支点,并将次梁的两端与主梁的连接作为刚性连接来处理(即连续梁形式)。
2. 次梁两端与主梁的连接采用铰接连接还是刚性连接,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3. 预制主-次梁连接节点常采用整浇式或搁置式连接形式。
* 多数整浇式预制主-次梁连接中,预制主梁中部预留现浇区段,底筋连续,预制次梁底筋伸出端面,伸入预制主梁空缺区段内,再后浇混凝土形成整体连接。
* 由于预制主梁中部预留缺口,增加预制和吊装难度,故也可设置预制主梁不留缺口的整浇主-次梁连接。
该连接在主梁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抗剪钢板,同时预留与次梁下部钢筋连接的短钢筋,预制次梁吊装到位后,下部伸出钢筋与主梁的预留短钢筋通过灌浆套筒进行连接。
请注意,这些只是基本的构造要求,具体的构造措施可能因不同的建筑规范、材料和设计要求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施工中,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和相关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
次梁顶部负筋不满足的加固方法

次梁顶部负筋不满足的加固方法
次梁顶部负筋不满足时,需要进行加固。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加固方法:1. 增大截面加固法:通过增大次梁的截面面积,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
具体做法可以在次梁的两侧或底部增加钢板或混凝土,以增加梁的厚度和宽度。
2. 粘贴钢板加固法:在次梁的底部或侧面粘贴钢板,以提高其承载力和抗弯能力。
粘贴钢板的方法需要使用专门的结构胶进行粘贴,并需要进行固定和加压。
3. 碳纤维加固法:使用碳纤维布或板材对次梁进行加固。
碳纤维加固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等特点,且施工方便快捷。
4.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通过在次梁上施加体外预应力,改变次梁的受力状态,提高其承载力和抗弯能力。
体外预应力加固需要设置预应力筋和相应的锚固装置。
在进行加固处理时,需要考虑到次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并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
同时,加固后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测和验收,确保加固效果满足要求。
主梁梁顶低于次梁梁底的节点做法

主梁梁顶低于次梁梁底的节点做法1. 引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一个在建筑里常见但可能让人挠头的问题——主梁和次梁的高低差。
别看这话题听起来挺严肃,实际上,里面可是大有学问,真可以说是建筑界的小秘密!你想想,梁子搭得不合适,那可就跟做菜没加盐一样,别提多难受了。
所以,咱们就来聊聊如何处理主梁梁顶低于次梁梁底的节点做法,让这件事变得轻松又有趣。
2. 梁的基本知识2.1 主梁与次梁首先,咱得弄明白什么是主梁,什么是次梁。
主梁就像是大厨,在厨房里负责撑起整个场面,承受着主要的荷载;而次梁嘛,就像是那帮小厨师,负责辅助大厨,把厨房弄得井井有条。
主梁一般是大块头,负责支撑上面的结构;而次梁呢,虽然小,但可不能小看了它的作用。
2.2 高低差的困扰那么,主梁的梁顶要是低于次梁的梁底,问题就来了。
这就好比大厨的手抬得比小厨师的高,干活可就麻烦了。
这里的挑战就是,如何让它们和平共处,避免因为这个高低差引起的各种问题,比如说结构不稳,或者是美观不佳。
3. 节点做法3.1 节点的处理方案处理这个高低差,咱们可以考虑几种方案。
比如,咱可以在节点上做个小“台阶”,让主梁的梁顶和次梁的梁底之间有个缓冲。
这样一来,结构就能更稳固,避免了直接碰撞导致的应力集中,简直就像给它们穿上了保护鞋,轻松应对各种挑战。
另外,也可以通过加强节点的连接来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用一些钢板或者连接件,把主梁和次梁紧紧结合在一起。
这样,哪怕高低差在那儿,它们也能齐心协力,互相支撑,让结构更加稳固。
3.2 施工中的注意事项当然,施工的时候可得多留个心眼。
每个节点的细节处理都不能马虎,这就像你做饭时,调味料可得掌握好比例,别一不小心给人做成了“咸鱼”。
施工队得仔细测量,确保每个节点的连接都精准到位,才能避免未来的麻烦。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也要考虑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钢材在温度变化下可能会有所膨胀和收缩,设计时得留出一些空间,就像给它们留条“退路”,让它们有地方伸展。
冷却塔配水层主次梁塌落处理方法探讨

冷却塔配水层主次梁塌落处理方法探讨作者:朱艳琴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3年第23期【摘要】某电厂1#冷却塔搭在主水槽上的一根主梁端部断裂,主梁并连带4根次梁塌落,造成配水系统局部损坏。
本文就主次梁塌落后的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为今后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冷却塔主次梁塌落处理方法1 概述自然通风冷却塔由风筒、人字柱、配水和喷淋系统、淋水填料、淋水构架、水池及环基等组成,是电厂循环水系统的重要建构筑物。
2 工程概况某电厂2×300MW热电联产机组,设2座自然通风冷却塔。
主要几何参数如下:淋水面积:6000m2,塔顶标高:120m,喉部标高:90m,喉部中面半径:25.340m,淋水填料顶面标高:9.75m,相应的壳体内表面半径:43.703m(合6000m2),进风口上缘标高:7.828m,下缘标高:0.3m,平整地面标高:0.0m。
冷却塔风筒采用双曲线型现浇钢筋混凝土壳体结构,用48对钢筋混凝土人字形斜支柱支撑。
人字柱靠环板基础支撑。
塔芯淋水架构分为配水层主次梁、淋水层主次梁、淋水支柱柱距为6.0×6.0m,主水槽、中央竖井,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其中配水层主次梁上部布置除水器,下部悬吊配水管,承担着除水器及配水管运行荷载,是保证除水器和配水系统正常运行的支撑结构。
3 现场情况电厂运行1年后,1#冷却塔配水层主次梁出现了塌落。
塌落位置位于1#冷却塔西北角,因搭在主水槽上的一根主梁端部断裂,主梁并连带4根次梁塌落,造成配水系统局部损坏,影响了冷却塔的正常运行,需要紧急处理。
现场塌落情况见图1。
4 原因分析根据现场勘查发现,作为悬吊配水管的主要承重构件的主梁,与支座的搭接长度约80mm,未满足设计搭接长度180mm要求;另外,主梁端部钢筋保护层约80mm,远大于设计值30mm。
由于主梁与支座搭接长度约80mm,主梁端部保护层也正好是约80mm,就是说在主梁与支座搭接部分无承重钢筋。
主次梁交接放置方法

主次梁交接放置方法一、引言在建筑工程中,主次梁交接是一项关键的工作,它决定了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因此,合理的主次梁交接放置方法对于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主次梁交接放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主次梁交接的基本原则1. 原则一:主次梁交接应在节点处进行,以保证结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原则二:主次梁交接应尽量避免在同一平面上,以减小节点处的应力集中。
3. 原则三:主次梁交接应合理布置,以保证整体结构的均衡和稳定。
三、主次梁交接放置方法1. 法一:主次梁垂直交接主次梁的交接点位于垂直方向上,可以有效减小节点处的应力集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梁的高度有较大差异的情况,可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 法二:主次梁水平交接主次梁的交接点位于水平方向上,适用于梁的高度相对较接近的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简化施工过程,减少材料的浪费,并且可以提高施工效率。
3. 法三:主次梁错位交接主次梁的交接点不在同一平面上,可以避免节点处应力集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梁的高度相对接近,但又要求减小节点处应力集中的情况。
4. 法四:主次梁交叉交接主次梁的交接点交叉排列,可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梁的高度相对较大,要求结构稳定性高的情况。
四、主次梁交接的注意事项1. 注意一:交接处的加固措施主次梁交接处应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如设置钢筋连接、加固板等,以提高交接处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稳定性。
2. 注意二:交接处的施工工艺主次梁交接处的施工工艺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确保交接处的质量和安全。
3. 注意三:交接处的检测和验收主次梁交接处的质量检测和验收应严格执行,确保交接处的质量和安全。
4. 注意四:交接处的防水处理主次梁交接处应进行适当的防水处理,以防止水分侵入交接处导致腐蚀和损坏。
五、结论主次梁交接放置方法是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和稳定的重要环节。
合理选择交接放置方法,并注意相关的施工要点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墙体次梁拆除复原施工方案

墙体次梁拆除复原施工方案1. 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墙体次梁拆除复原的施工方案。
墙体次梁拆除复原是指在建筑装修或改造过程中,需要对墙体次梁进行拆除,并将其复原,以满足新的设计和施工要求。
2. 施工准备在进行墙体次梁拆除复原之前,需要进行以下施工准备工作:2.1 施工材料准备•手持电钻和电锤等基本施工工具•防护设备,如安全帽、护目镜和手套等•钢板和连接件,用于复原次梁•混凝土、水泥等材料,用于填补拆除后的空隙2.2 施工人员准备确保施工人员具备以下技能和经验:•熟悉建筑结构和施工流程•掌握使用施工工具的操作技巧•具备基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知识2.3 施工区域准备•清理施工区域,确保没有杂物和障碍物•做好标示并设置安全警示牌,以提醒他人注意施工区域•请相关人员暂时脱离施工区域,确保施工安全3. 施工步骤以下是墙体次梁拆除复原的基本施工步骤:3.1 拆除墙体次梁1.使用手持电钻,在次梁的四个角上打孔。
2.使用电锤,在孔周围锤击,定位次梁的准确位置。
3.使用电锤,沿次梁的长度方向逐渐拆除次梁。
4.清理拆除后的次梁碎片和垃圾,保持施工区域整洁。
3.2 复原次梁1.根据设计要求,将原有次梁的尺寸和位置进行测量,确保复原后与原始结构一致。
2.根据测量结果,定制钢板和连接件,并进行预制。
3.使用电锤和螺丝刀等工具,将预制的钢板和连接件安装在拆除处的墙体上。
4.使用水平仪等工具,确保钢板和连接件的水平和垂直度。
5.使用混凝土、水泥等材料填补拆除处的空隙,并使其充分干燥。
3.3 清理和整理1.清理施工区域,清除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和污垢。
2.将工具和材料归位,并妥善保管,以备以后使用。
3.进行验收,并确保复原后的墙体次梁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
4. 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墙体次梁拆除复原施工时,需注意以下安全事项:1.施工人员需正确佩戴防护设备,并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范施工。
2.将施工区域与其他区域隔离,确保他人不会误入施工区域。
主次梁的浇筑顺序

主次梁的浇筑顺序主次梁通俗的理解,梁支座是在柱上的就是主梁,支座于主梁或者次梁上就是次梁。
通俗的理解,梁支座是在柱上的就是主梁,支座于主梁或者次梁上的就是次梁。
规范的标注主梁及框架梁是“KL”,次梁是“L”,但也存在设计对主梁和次梁的标注有不规范的现象。
可以从受力的特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考虑:荷载从板传到次梁再传到主梁,再由主梁传到柱子。
最简单的区分:通过柱的为主梁。
次梁为架在主梁上面的梁,看截面大小。
一样截面的看有没有附加钢筋,如吊筋或梁穿梁处箍筋是否加密(有的话是主梁)。
1、按03G101-1图集:主次梁相交处仅在上梁在此梁端部两边各增加3个附加箍筋,次梁上不加(T字形相交同样处理);次梁间相交不设附加钢筋。
2、除了框架梁和框架柱之外,剪力墙也属于三级抗震,现浇板不设抗震。
3、柱的插筋(绑扎)搭接长度与梁纵筋锚固长度Lae的关系:Lle=§Lae,§按搭接率分别取定,详03G101-1图集P34。
1、从梁的位置和直观来说,凡是与同框架柱相连,并作为其它梁的支点的梁为主梁;凡两端均与主梁连接的其它梁为次梁。
2、从受力角度来说,传力路径总是次梁传至主梁;承担竖向力又承担水平力的梁为主梁,只承担竖向力的梁为次梁。
3、从刚度来说,刚度相对较大的梁为主梁,刚度相对较小的梁为次梁。
4、主梁需考虑抗震,次梁不需考虑抗震。
反映在梁的刚度、延性、强度上的要求不同。
综合:1、主梁是承担整个建筑物的结构安全的主要骨架,是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的必须构件,它更侧重强度要求。
次梁则是为了满足建筑要求(如功能区划分)及主梁、柱等的有效连接而设的次要骨架,它更侧重构造要求。
2、次梁钢筋应向主梁锚固。
3、一般来说:有两条梁,一条是框架梁,一条是普通梁,那么框架梁就是主梁,普通梁就是次梁,但是当两条都是框架梁时,那么较大的一条框架梁就是主梁,较小的框架梁就是次梁。
普通梁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所谓的主次梁是相对而言的。
主次梁交界处变截面

在主次梁交界处进行变截面处理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处理方式。
变截面可以调整梁的刚度、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使其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结构和荷载需求。
在主次梁交界处变截面,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 梁高变化:在交界处改变梁的高度,使主梁和次梁的高度一致或按需调整,这样可以平衡两个梁的刚度,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2. 梁宽变化:改变梁的宽度也是一种常见的变截面方式。
通过调整主次梁的宽度,可以优化梁的受力性能,更好地分散荷载。
3. 斜梁处理:在交界处将次梁做成斜梁,与主梁形成一定的角度,这样可以改善力的传递路径,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4. 加强配筋:通过加强交界处的配筋,可以提高该区域的承载能力,防止出现应力集中或裂缝等问题。
5. 增加支撑:在交界处增加支撑,如增加横梁或斜撑,可以提供额外的稳定性,减小主次梁之间的相对位移。
在进行主次梁交界处的变截面处理时,应充分考虑结构的实际需求、荷载情况、材料特性和施工条件等因素。
同时,
进行结构分析和设计时,要确保满足相关规范和安全要求,并进行必要的计算和验证。
主次梁钢筋节点

主次梁钢筋节点
主次梁钢筋节点是指主梁和次梁的交接部位,是建筑物中承受和传递荷载的重要结构部位。
以下是主次梁钢筋节点的处理方法:
1. 锚固法:在主次梁交接处,主梁钢筋伸入支梁或墙体内一定长度,并采用锚固剂或焊接等方式固定,以确保其连接牢固。
2. 附加钢筋法:在主次梁交接处,增加附加钢筋,加强钢筋的连接和承载能力。
3. 交错点焊法:在主次梁交接处,主梁钢筋与次梁钢筋交错点焊,以确保其连接牢固。
4. 附加箍筋法:在主次梁交接处,增加附加箍筋,以加强节点区域的抗剪承载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钢筋节点处理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工程条件和要求,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形式、荷载大小、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操作,确保节点的连接质量和安全性。
主次梁相交处钢筋处理方法探讨

在 钢 筋 混 凝土 框 架 结 构 中 ,由 通过 对主 次梁 交接 处钢 筋处理 方法 的分 于平 面功能 布局 的要求 不同 , 故而 出 析, 明确 目前施工 中存 在的问题 及工人操 f现 了大量 的主梁和 次梁 相交 的情况 。 作的困难性 , 出主梁 包次梁施工方法以 推 般情 况下 ,此 处钢 筋 布 置 为板 的 从 规 范和 施 工 两个 角 度 来 解 决 此 类 问题 。 受 力钢 筋 放 次 梁上 面 ,次 梁 受 力钢 筋 放主 梁 上 部 ,如主 次 梁 相 交断 面 主 梁 ; 梁 ; 固 长度 ; 梁 包次 梁 次 锚 主 图所示 。从 图中不难 看 出,原设计 中 主梁上部标 高即为板的设计标 高 ,
7~ 1
一
.
但 由于主次 相交处 钢筋 的相 互叠加 ,
致 使板 的 实 际标 高 比原 来 的设 计标 高 高 出 了一 部 分 ,即 图示 中 的超 高 部 分 ,在 本 例 图 中具 体 计算 方 法 如 j下: - 0 2 +1+1+1 = 0 m。由 h 2 - 5 0 0 5 3r a 此可知 ,随 着次梁 钢筋 直径 的加大 , 板 的厚 度 也 将逐 步 加 大 ,致使 板 厚 增加 ,自重增加 ,导致 了构件存在结 构安 全 隐 患 的 ;同时 ,一般 板 厚 为 1 0 m,现在增厚 了 3 rm,相 当于 2r a 0 a 要增加 2 %的混凝土 ,造成 了极大的 5 浪 费。 针 对这 个 问题 ,在 相应 的 设 计 J手 册 和 施 工 图集 中均 无法 找 到 详 细 的说 明 ,再 则 由于 电脑辅 助设 计 软 内钢 筋相 叠合 时 处理 的方 法 ,即将 件的 流 行 ,结构 设 计 人 员对 截 面 配 某边 的钢筋在相 交前采用 l /l 2的坡 筋 的计 算也 由软 件 代替 了 ,不 少 设 度 向 下倾 斜 ,再 与其 它的 钢筋 相 叠 计 人 员对节 点配 筋 的概 念 已经 模糊 合 。这样一来 ,我们需要将主梁的受 了 ,以 致在 施 工 人 员咨询 时 解 释 不 力钢筋在主次梁相交前一段距离开始 向 清 。这 些 原 因促 使 工程 参 与各 方 在
方钢管主次梁固接节点做法

方钢管主次梁固接节点做法说实话方钢管主次梁固接节点做法这个,我一开始做的很糟。
我刚开始做的时候,就想着简单地把它们焊接在一起就行。
结果那肯定是不行的呀。
我试过直接在主梁上切个口,把次梁塞进去就焊接。
这样做看着连接上了,但是在做一些简单的载重测试的时候,连接处就变形了,我就知道这种做法不靠谱。
后来我仔细研究了一下,我觉得首先你得把接触面处理好。
打个比方,这就像两个人牵手,如果手不干净,握得就不牢,所以得把方钢管连接的面清理干净,把铁锈、杂质啥的都弄掉。
接着呢,焊接的点得选好。
我原来都是随便找几个位置就焊,这可不对。
在主次梁连接的角点,还有沿梁的方向上每隔一段就应该设置焊接点,就像衣服缝扣子似的,得平均分布。
我以前是大概隔老远才有个焊接点,不牢固就是自然的了。
还有就是焊接的时候,电流可不能乱调。
我有一次为了图快,把电流调得老大,那焊出来的地方都是坑坑洼洼的,牢固度也差。
得根据方钢管的厚度来慢慢调试合适的电流,就像做菜的时候放盐,少了没味,多了就咸得没法吃,这个得小心把握。
关于焊接形状,开始我只知道简单的点焊或者直直地一条焊缝。
其实环绕着梁连接角,最好做那种连续的、有点像鱼鳞状的焊缝,这样能让连接更稳定。
不过这里我也有点不确定,是不是有一种特殊的顺序会更好,反正我现在这样做是比以前牢固多了。
在焊接之前,最好做一下标记。
我有次没做标记,结果按照记忆去焊接的时候,焊接点到处都是不规则的,歪歪扭扭的。
后来我就会用简单的粉笔或者可擦除记号笔,在需要焊接的地方提前做好点点标记。
还有就是检验这一步可不能少。
我以前忽略了,直到失败了才想起来。
焊完之后,你可以简单地用小锤子敲敲焊接的地方听听声音,如果声音很沉闷那可能就焊接得不错,如果声音很清脆就像敲铁皮一样,那可能就有问题了。
然后也可以看看焊缝的外观是不是均匀、有没有裂缝啥的。
这方钢管主次梁固接节点做法呀,说起来不难,但是真要做好还真是得在实践中多摸索呢。
比如说有一回我觉得自己啥都做得挺好了,可是在整体实验的时候还是发现有轻微的晃动,原来是一条焊缝有个小缝隙,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来,从那以后我检查就更仔细了。
圆弧次梁与主梁节点

圆弧次梁与主梁节点
圆弧次梁与主梁节点指的是在建筑结构中,圆弧形的次梁与主梁相交的部位。
由于圆弧次梁的特殊形状,与主梁的连接需要采用特殊的节点设计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圆弧次梁与主梁节点的处理方式:
钢节点:使用钢材制作节点,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将次梁与主梁连接在一起。
这种节点设计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且具有较高的刚度。
混凝土节点:采用混凝土浇筑的方式将次梁与主梁连接在一起。
为了实现节点的高承载力,可以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入钢筋,增加节点的强度和稳定性。
预应力节点:通过预应力技术,在节点部位施加一定的预应力,以增强节点的承载能力。
这种节点设计可以减少节点的变形和裂缝,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总之,圆弧次梁与主梁节点的处理方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在施工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结构设计,并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分析,以确保节点的安全可靠。
pkpm里次梁荷载

pkpm里次梁荷载
在PKPM软件中,对于次梁荷载的处理,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1.恒活荷载:对于楼面恒活荷载,可以按照房间为单元传导,当次梁输时,
楼板荷载先传导到次梁上,形成若干板块,楼板荷载再传导到次梁上。
交叉梁系分析仅限于本房间范围,程序假定次梁简支于房间周边,最后得出每次梁的支座反力,房间周边梁将得到由次梁围成板块传来的线荷载和次梁集中力。
2.非楼面传来的荷载:对于非楼面传来的梁间荷载,如次梁荷载、墙间荷载、
节点荷载和柱间荷载等,可以按照实际施加在各个梁上的方式进行传导。
3.人防荷载和吊车荷载:这些特殊荷载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施加在次梁上。
另外,PKPM软件还有一种新的导荷方式,即异形房间导荷采用有限元方法。
程序会按照有限元进行导算,将每个大边上得到的三角形、梯形线荷载拆分,按位置分配到各个小梁、墙段上。
这种方式的计算原理是:将房间划分为若干小的矩形或三角形区域,并将施加在每个区域上的荷载按照一定规则分配到各个小梁和墙段上。
对于异形房间,这种方法可以更精确地模拟房间内的荷载分布情况。
钢制定型大模板制作及安装施工

钢制定型大模板制作及安装施工第一局部:钢制大模板设计与制作一、混凝土墙模板本工程剪力墙模板采用企口搭接式整体大模板。
根据该工程结构形式及开间、进深尺寸确定模板规格,为突出大模板施工整体性的特点,在满足塔吊起重量允许的条件下,模板尽量加工成大块。
考虑到以后模板的改制和重复利用,模板尽量按模数化〔即模板的宽度尺寸为300的倍数〕加工,模板块的面板采用6mm钢板,竖肋采用[8槽钢,间距300mm,上下封头及左右边框为80×8角钢。
模板的横背楞〔主龙骨〕采用双向[10槽钢焊接而成,槽钢间距55mm,穿墙螺栓从两根槽钢空当穿越。
横背楞与竖肋间利用通用连接件连成整体,横背楞纵向间隔900~1200mm。
由于该模板为横背楞模板,可借助芯带这种独特的锁紧工具,对各个连接节点进行加固处理,这样足可以保证模板的强度和刚度。
1〕阴阳角模采用小阴角模大阳角模,该小阴角模选材与大钢模板相同,并可与相邻的大模板利用钩头螺栓连接固定,因此定位准确。
该角阴角模与相邻墙模成企口〔子母口〕搭接,阴角模与墙模面板之间留2mm间隙,以便支拆。
阳角模与墙模板接口处成企口〔子母口〕搭接,阳角模与大模面板间留2mm间隙。
采用此方法施工后,角模与大模搭接处,施工后混凝土外表接缝处仅留一条混凝土线,用角磨机稍加处理就可保证角部接缝处过渡自然,这样就能确保墙模板与角模搭接处施工质量,使混凝土外表施工到达清水效果。
2〕配模板本工程模板按标准层考虑,非标准层模板可由标准层模板改装。
标准层层高为2800mm,内模配置高度=层高-板厚〔H=2700mm〕。
外墙模板配置高度=层高+搭接尺寸〔上包50mm,H=2850mm〕。
采用此方法配模,可使内墙施工缝隐藏于楼板之内,外墙施工缝上下衔接,为实现清水混凝土奠定根底。
3〕模板固定阳角模与相邻大模板以及直墙连接处〔丁字墙〕,为了防止墙体错台,首先采要用M16标准螺栓联接,然后再用直芯带连接,钢楔子锁紧加固,特别要注意的是锐角处一定要把穿墙螺栓加固好。
主次梁交接放置方法

主次梁交接放置方法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主次梁交接放置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
合理的主次梁交接放置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还能有效利用空间,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主次梁交接放置方法,以供参考。
一、垂直交接放置方法垂直交接放置方法是指主次梁在竖向上相交的放置方式。
这种方法常用于高层建筑、桥梁等场所。
在垂直交接放置方法中,主次梁的交接处需要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设计,以保证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需要做好加固措施,确保主次梁的连接处具有足够的强度。
二、水平交接放置方法水平交接放置方法是指主次梁在水平方向上相交的放置方式。
这种方法常用于梁柱节点的设计以及一些较矮建筑的结构设计中。
在水平交接放置方法中,主次梁的连接部分需要采用合适的连接件,如螺栓或焊接等,确保连接的牢固和稳定。
同时,还要做好防腐蚀处理,延长主次梁的使用寿命。
三、倾斜交接放置方法倾斜交接放置方法是指主次梁在倾斜方向上相交的放置方式。
这种方法常用于一些特殊形状的建筑物,如斜塔、曲线形建筑等。
在倾斜交接放置方法中,需要对主次梁的交接处进行精确的设计和计算,以确保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还需要进行严密的焊接或者连接处理,以保证主次梁之间的衔接牢固可靠。
四、密集交接放置方法密集交接放置方法是指主次梁在交接处紧密排列的放置方式。
这种方法常用于需要增加建筑物可使用面积的场所,如停车场、仓库等。
在密集交接放置方法中,需要对主次梁之间的间距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计算,以保证结构的均衡和稳定。
同时,还需要对连接件进行强度检测,以确保连接的牢固性。
综上所述,主次梁交接放置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实际建筑需求和设计要求进行。
在选择合适的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使用功能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
合理的主次梁交接放置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效率,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建筑环境。
次梁顶面高于主梁顶面时做法

次梁顶面高于主梁顶面时做法说实话次梁顶面高于主梁顶面时做法这个,我一开始做的很糟。
我最初的想法就是按照常规的梁连接方式去做,结果发现完全行不通。
我当时就很纠结,怎么就不对劲儿呢。
后来我去翻了好多资料,感觉资料里的说法也有点模棱两可的。
我试着做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测量准确的高度差。
这就像你量两个人的身高差一样,得仔仔细细的,哪怕差一点都不行。
我就拿尺子,在梁的各个位置量,千万不能只量一个点,因为梁可能不是完全平整的,多点测量才能确保准确。
可是我第一次就量错了,以为大致差不多就行,结果在后续步骤里各种对不上,这就是个很大的教训。
之后调整好心态重新量准了高度差。
然后在处理连接部位的时候,这可是个很麻烦的地方。
要是梁顶平的时候可以直接怎么做怎么做,但现在高于主梁顶面,就有点像两个人,一个站在台阶上,一个在平地上,你得想办法把他们连起来而且要稳固。
我试过用普通的连接件,那完全不行。
后来我选择了特制的连接件,这种连接件是可以调节高度差的,就好像是专门为这种高低差情况设计的高跟鞋鞋跟一样的原理,能够适应不同的“身高差”。
我在安装连接件的时候,因为之前没做过,特别手忙脚乱。
我先把主梁那一侧固定好,这个固定可是有讲究的,螺栓不能拧得太紧,太紧了后续调整可能会弄伤梁体,也不能太松,容易错位。
一开始我就拧太紧了,发现要装次梁连接部分的时候对不上,又得松螺栓重新调整,这个过程一定要小心又耐心。
我感觉其中还有个很关键的地方是支撑。
当次梁顶面高于主梁顶面的时候,在施工过程中怎么做好支撑特别重要。
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支撑要是不稳,整个梁的结构都可能受影响。
我用了那种可调节高度的支撑装置,在安装前和安装过程中都要不断检查高度和稳定性。
虽然我不敢说我的做法就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按照这个流程这么做下来,目前我遇到的次梁顶面高于主梁顶面的情况都还处理得比较妥帖。
不过每次做的时候还是要小心谨慎,毕竟每个工程现场的情况可能都有细微的差别,还得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调整做法。
主梁比次梁底做法

主梁比次梁底做法说实话主梁比次梁底这个做法,我一开始做的很糟。
我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完全是一头雾水啊。
我就知道大概是主梁的底部要比次梁底低一些,可真到做的时候,那问题一大堆。
我先从测量说起吧。
你得把梁的位置确定好,这就像是在混乱的战场上要先找到自己的阵地一样。
我那时候就老是量错,拿着尺子在那儿比划来比划去的,一会儿这个角度歪了,一会儿那个标记没做对。
比如说有一次我做完测量后准备施工了,突然发现有个数据和之前的规划对不上,这一下就懵了。
后来我吸取教训,每次量完都要反复核对两三次。
然后就说到搭建的过程。
主梁的基础得打得格外牢固,毕竟它可是主要的支撑嘛,这就好比盖房子要把地基筑牢。
我试过有一些材料看着挺结实,但实际使用上去就不行,所以在选择材料上得好好斟酌。
我后来都是找有经验的老师傅帮我看看材料合不合适。
在搭建主梁的时候,高度一定要控制好,这可是关键。
我老是怕做低了,结果第一次做的时候就过高了。
就像烧菜放盐一样,怕不够咸就一下子放多了,这个度很难把握。
对于次梁呢,要在主梁的基础上考虑它和主梁底部的高度差。
不能想当然地直接就做,要考虑整个结构受力的情况。
我自己就犯过这样的错误,没考虑周全就做了,后来发现不符合要求只能返工。
返工真的是折磨人,又费时间又费材料。
在实际操作中,每完成一个部分都得停下来看一看,和自己最初的计划对比对比。
这就像走路时不时得看一下地图,不然很容易走偏。
要是发现不对劲儿,及时调整,总比最后出大问题要好。
另外,我觉得找些成功的案例来参考是很有帮助的。
我就是看了一些其他类似的工程结构,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比如说它们怎么处理主梁和次梁结合部的,我就模仿着做,虽然不一定完全一样,但也学习到了不少有用的经验。
总之,做这个主梁比次梁底的事情,得小心谨慎,还要不断从失败和成功中吸取经验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KPM中次梁支座点铰做法总结
摘要: 关于次梁与主梁交接处是否点铰及如何从构造上保证,汇总各处意见并总结如下:1、杨星《PKPM结构软件从入门到精通》:一般讲混凝土梁之间都是
刚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铰接。
如果设置为铰接,在构造上应采取相应措施。
如铰接梁定义太多,会导致内力重分布,使内力分配不合理...
关于次梁与主梁交接处是否点铰及如何从构造上保证,汇总各处意见并总结如下:
1、杨星《PKPM结构软件从入门到精通》:
一般讲混凝土梁之间都是刚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铰接。
如果设置为铰接,在构造上应采取相应措施。
如铰接梁定义太多,会导致内力重分布,使内力分配不合理因素加大,计算结果也可能不合理。
除非计算的内力和配筋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在SATWE特殊构件定义时将其改为铰接。
2、老庄结构院:结论:
①次梁点铰,不影响整体结构
②次梁对整体结构刚度贡献很微弱
③SATWE对次梁点铰后,并不是忽略了次梁的刚度贡献
④控制支座的约束条件,释放掉不利弯矩
⑤不要老想成铰接与实际不符,我们应承认,它最初的连接仍然是刚接,我们仅仅是释放掉支座的弯矩约束
⑥释放弯矩的实现,是通过降低其抵抗弯矩的能力—配筋,但其自身的截面的截面抵抗矩仍会影响弯矩的释放,因此,不能认为点铰处理后,就不对此类边梁进行抗扭构造措施。
3、朱炳寅观点:
井字梁与框架主梁的交接处是否要定义为铰接,关键要看框架梁对井字梁的约束情况,如果井字梁在支座处如连续梁,即主梁两侧都有,则不宜按铰接计算,反之则应按铰接计算,但设计时应注意实际存在的约束作用,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
4、网上观点:
①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构造措施能满足工程的需要。
我们认为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因此《混凝土规范》9.2.6条对此作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
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规范规定,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得小于下部钢筋的1/4,这一点只得商榷,构造钢筋不能太多,多了梁的转动能力受限,就不能看作铰接了。
②我以为电算建模最重要就是要让模型的主要力学模型接近实际构件.次梁设假想铰危险不在次梁,而在主梁,实际结构次梁端未能按模型形成塑性铰有效卸荷,对主梁依然存在的扭距将对主梁不利.次梁以按铰支考虑不会有危险.
③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尽量不要人为设置铰接。
④一、框架梁节点在没有特别情况下不主张设置铰接,这会改变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二、当主次梁交接的时候,当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宽、高,主要是高不大于50mm。
)我一般不设置铰接,因为两者刚度差别很小,而且上部荷载可能差别也不大(不然次梁截面没必要取那么大。
)。
当主次梁差别较大时,次梁端部可以设置铰接,或进行弯矩调幅,以缓解支座超筋。
⑤即使按铰接计算了,但事实上梁端弯矩悉数传给了被支撑的主梁,那主梁反而危险了。
话再说回来,因为楼板的作用,主梁的抗扭也不是那么弱的,所以就算按铰接计算,就算没有形成梁端铰,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总之,把楼板的作用看出是一个安全储备,能不点铰接还是不点的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时候,那也要在计算之外,加强一下被支撑主梁的抗扭作用!当被支撑梁为边梁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了!
⑥我觉得次梁端支座在主梁上的节点可以设为铰接,因为次梁端支座在这地方不是连续的,主梁对次梁的约束有限. 但这样设置铰接的话,在pkpm计算时,次梁支座弯矩就为零,实际情况并不是完全铰接的.所以次梁端支座对主梁是有扭矩存在的,尤其是边梁,所以可以人工在边梁配置抗扭钢筋.
⑦不论框架梁还是次梁,若梁支座超筋,又无法改变梁截面尺寸时,按铰接计算梁跨中钢筋,支座钢筋按规范规定的最大配筋率配或再乘以0.85倍的调幅系数。
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考虑:最不利情况,交接时,梁跨中钢筋满足;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考虑:梁支座开裂,因支座配筋相对较大,裂缝宽度也不会太大。
弊端就是有点浪费钢筋,但相对于整个工程,个别梁这样处理,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综合以上资料结论如下:
1、一般讲混凝土梁之间都是刚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铰接。
2、次梁点铰,只是对内力分布作了一个人为的计算假定(即假设不传递弯矩,不传递扭矩),但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边梁仍然会受扭。
3、框架次梁与主梁节点在没有特别情况下不主张设置铰接,这会改变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
4、次梁端支座在主梁上的节点可以设为铰接,因为次梁端支座在这地方不是连续的,主梁对次梁的约束有限,但这样设置铰接的话,次梁端支座对主梁是有扭矩存在的,尤其是边梁,所以需人工在边梁配置抗扭钢筋。
5、点铰处需满足钢筋的构造要求如下:《砼规》9.2.6 —1 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
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
该
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l
0/5,l
为梁的计算跨度。
6、 11G101-1图集P86、P91、P92均有关于梁端设计指定为铰接时的钢筋伸入支座要求,所以若对次梁边支座点铰,需在图纸中注明铰接,施工中按图集中铰接要求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