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杂家的治国思想及其学术价值

合集下载

道家思想,老子治国

道家思想,老子治国

【原文】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为此者? 天地而弗能久,而兄于人乎?(第二十四章)
【译文】少言施加政教法令是合乎自然规律的。狂风刮不 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的 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
《老子》从政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对为政者个人的要求: 一. 道统万物,尊道循道的行政领导哲学 二. 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行政领导原则 三. 以柔胜强,善下柔弱的行政领导艺术 对施政方针的要求: 一. “治大国若烹小鲜”
现代化的最终的价值,就是追求公平。在我们今天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构中,“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才是现代化社 会的必由之路。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而非物的现代化。

反战,适应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

这与我们的时代主题———论 述兵事的,另有两章涉及兵事,其主导思想就是反对不义的战 争。在老子看来,战争是不祥的东西,因为战争是要死人的,真 正的遭难者是老百姓,所以有道者是不为的。
无为:通过无为产生有为。
【原文】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 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 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第三十七章)
【译文】“道”是永恒的,是无形的。侯王如果能按照 “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 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 “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 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 达到稳定、安宁。
【原文】以正治邦,以奇用兵……是以圣人之言曰: “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 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译文】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 的办法去用兵……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 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 自然淳朴。”

杂 家

杂 家

杂家一、杂家起源杂家,与诸子百家并列,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

在这种呼声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为一体的杂家。

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

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自身的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故能独为一家。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又因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

杂家在历史上并未如何显赫,虽然号称“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实际上流传下来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没有多少痕迹。

杂家的代表一是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另一是编撰《吕氏春秋》的吕不韦,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

又因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

“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

自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二、杂家的特点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狭议的杂家是以治世为目的,采百家之精华融为一体,自成一家。

广义的杂家,厚积薄发,不失其道。

广义的杂家:顺阴阳之理,法天地之道,博采众长于一身,融会贯通于一点。

时代的大集成者,乃至华夏之道的大集成者,这才是杂家。

每个圣人成圣之前都是杂家,没有杂家的大集成,不能将历代智慧结晶集于一身的人是无法挖掘出新的智慧。

三、词语来源杂家一说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乃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四、杂家思想思想核心是“体用之道”,大至帝王之道,中至君子之道,小至百姓之道。

不过古代的政治思想都是为帝王服务的,因为权力在帝王手上,造福天下帝王是媒介。

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先秦杂家义利观

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先秦杂家义利观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1/2009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先秦杂家义利观Ξ许青春摘要:作为杂家的代表作,《吕氏春秋》对先秦各派义利思想进行了整合与创新。

在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人生态度、公私关系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具有开放性、民本性等特征。

在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考察分析先秦杂家义利观的内容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开放的理念处理各种矛盾关系;坚持义以为上的原则,以义制利,见利思义;一切工作落脚于以人为本。

这对建设社会主义义利观、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先秦杂家;义利观;内容;特征;启示作者简介:许青春,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山东大学博士生(邮政编码 250002)中图分类号:B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09)01-0070-04 义利矛盾是任何时代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义利关系的讨论就成为每一个时代常议常新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可避免地需要解决一个义利观的问题。

我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义利思想,其中先秦杂家的义利观可以说是先秦时期的集大成者,对后世义利观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分析先秦杂家义利观的内容、特征,探讨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意义将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由战国末期的吕不韦集结门客编得的《吕氏春秋》一书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本文对先秦杂家(以下简称杂家)义利观的考察以吕书为主。

一、先秦杂家义利观的基本内容义利关系首先是指道德与利益的关系,或者说是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其次,道德在本质上代表着社会公利的要求,因此,义利关系又表现为社会公利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考察一个学派的义利观,主要就是考察它对这两个关系的看法。

(一)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11杂家吸取了儒家义以为上、以义制利的思想。

《吕氏春秋论威》(以下《吕氏春秋》之引文只注篇名)云:“义也者,万事之纪也。

”无论是士人还是平民,都要把义看作人的最高价值追求。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总结论文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总结论文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总结论文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丰富的领域,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流派和学说。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法家三个主要流派的角度来总结中国古代治国思想。

首先,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治国思想。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仁爱和道德行为。

儒家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孔子提出的“仁政”思想,强调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使人民获得真正的福祉。

儒家强调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统治者应尊重民众的权益,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福祉,建立良好的统治秩序。

此外,儒家还主张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培养人才和教育民众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其次,道家也对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家注重自然和宇宙的道,强调奉行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官员应遵循自然的规律,与其相和谐。

道家认为统治者应以德治而不以法治,通过个人的品德养成和修养来影响他人。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法家是古代中国的另一种重要的治国思想。

法家注重法治和秩序,提倡以法律为准则来治理国家。

法家认为统治者应依靠法律来统治,通过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法家强调忠诚和纪律,认为统治者必须严格执行法律,公正处理事务,保护社会的利益和权益。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是多样和丰富的,儒家、道家和法家是其中最重要的流派。

儒家注重道德和人伦,强调仁爱和教育的重要性;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和自然的道;法家注重法治和秩序,提倡严格执行法律和纪律。

这些思想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体系和治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杂家的领导思想

杂家的领导思想

杂家的领导思想杂家的出现时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以博采各家直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一、杂家的代表人物儒家的王道和法家的霸道,可以说是两种截然对立的治国之道。

可以说,各有利弊,各有优缺。

如果单用一个,未免有些极端。

于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就将儒家的“王道”和法家的“霸道”加以融合,又提出了宽猛相济、兼收并蓄的“杂道”之说。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汉广川群(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儒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明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

二、杂家的核心领导思想董仲舒认为,法家的“人性恶”和如儒家的“人性善”,虽说是对立的,但是他们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王道”从事的扬善事业,“霸道”从事的就是除恶事业。

讲了一辈子的仁义道德的孔子,当上鲁国的司寇仅仅七天,就下令杀了一个少正卯。

可见,道德必须以法律为后盾、为底线,应为“徒善不足以为政”。

但是,光讲法治不讲道德,同样也是治不好政的。

秦朝严刑酷法,迅速灭亡,因为“法不足以自行”。

董仲舒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将二者加以整合,提出“杂道”。

这一假设的前提就是人性“有善有恶”。

其核心内容就是德行并重,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礼法并用,刚柔相济。

“杂道”人性假设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归宿是“人性有善有恶”,的善恶兼论。

法家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如水无分于东西也。

”这就是说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善可以转化为恶,恶可以转化为善。

杂家《吕氏春秋》的政治伦理思想

杂家《吕氏春秋》的政治伦理思想
也 。 杂家 的特点 即在于会通 众家之 意 , ” 博采百 家之长 , 篇还说 :全生为上 , “ 亏生次 之 , 次之 , 生为下 。” 死 迫 这 以达到 “ 王治” 的政 治 目标 , 并非 没有 自己的思想体 系 。 说明人欲 是普遍存 在 的 ,在 物质方 面 的欲福 而恶祸 是 春秋 战国时期 的百家争鸣 可谓盛况空 前 .同时深 刻 的 人的本性 , 在精神方 面 的欲荣而恶辱 也是人 的本 性。 故 社会变革 也引起 了一系列 的政治伦 理 问题 随着 战 国 人在 不受辱 的情 况下 , 以六 欲包 括生 、 死及 眼 、 、 耳 口、 末期政治 上统一 的趋势加强 ,各家 思想也 迅速走 向融 鼻的欲望 皆得其宜 的全生 为上 , 但受 辱而苟 且偷生 , 则 合, 而在 此背景下 产生 的《 吕氏春秋 》 一方 面 总结 秦 国 不如 死 , , 主张精神 和物质两 方面 的欲望相 辅相成 。《 贵
自然适度 的人欲论 堪重 负 , 故主 张修 身 以达 到人欲 的适 度性 。 书首 先肯 该 《 吕氏春秋 》 展 了道家 的 自然人 性 论 , 发 肯定 人欲 定欲望 本身并不 是坏东西 ,并且 指 出欲望 与道德 也不


的存在 是客观 自然的 。适 音》 《 篇指 出 :欲寿而 恶天 , “ 欲 相 矛 盾 ,认 为 道 德 有 时 也 是 人 的 欲 望 的 一 种 “ 荣 ” 求 、
亦不乏 启发 价值 。
【 关键词 】 吕氏春秋》 政治伦理 历 史影响 价值 《 【 中图分类号 12 【 B2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0 9 83 (0 10- 03 0 10 — 542 1 )3 00 - 3
《 吕氏春秋 》 为先秦 杂 家 的重要 代 表作 , 于 中 作 对

韩非子的思想总结评述

韩非子的思想总结评述

韩非子的思想总结评述韩非子,春秋战国时期杂家思想家,他对于政治、伦理、军事、法律等方面做出了独到的思考和发展,被誉为杂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的思想观点丰富复杂,包括法家思想、实用主义思想、唯利是图等等,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其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著名的思想之一。

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而法律可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

他主张制定法律,强调法律的统治、严厉的刑罚和严格的法律执行。

他认为只有通过强制手段,才能够约束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主张完全依法治国,强调国家权力的绝对性和统一性。

这使得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与儒家的仁政思想形成对比,他的思想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其次,韩非子的实用主义思想也是韩非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非子强调实用和功利性的价值观,认为一切行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

他坚信人只有追求自身利益,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他提出了“唯利是图”的观点,主张人应该通过谋求利益来推动自己的行动。

他认为实际效果和结果是衡量一切行为好坏的标准,因此,道德行为和社会规则应该以实际效果为准绳,而不是以道德规则或者传统观念为准绳。

进一步地,韩非子还开创了一种新的军事思想,他认为战争是一种持久的斗争,不能凭借战术和勇气来取胜,而是应该通过战略的谋划和高超的指挥来获得胜利。

他主张进行兵符、阵法、兵器的研究和改进,提出了“用兵矩形之道”,即将队伍排列成矩形状以达到最大杀伤力。

他还提出了以攻代守的战略思想,强调进攻和进取的重要性。

他的军事思想对于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虽然韩非子的思想开拓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新境界,但是他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他强调法律与威权的关系,使得法律的权威性过于突出,忽略了法律的公正性和社会公平性。

另外,韩非子的实用主义思想过于重视个体的利益追求,忽视了社会共同利益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有时也被人们认为过于功利和唯利是图,缺少了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的思考。

杂家的概念

杂家的概念

杂家的概念杂家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之外的一个思想流派,也被称为“百家争鸣”的一部分。

杂家的概念源于《史记·百家列传》中的“杂说家”,后来又被称为“杂家”。

杂家有时也被称为“杂学家”,主张对百家学说中的思想进行整合、综合和创新。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杂家涌现了许多知名的思想家,如孟子、韩非子、墨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杂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注重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杂家思想家强调社会秩序、政治权力和国家统治的重要性,提倡法治和法家政治观念,并主张用法律和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的利益。

杂家也对德行教育和道德规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孟子则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并提出了以仁义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孟子主张通过修身养性,追求人的精神和道德境界的发展,同时也关注社会公义和人民的福利。

杂家思想对于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机械”等思想,主张和平与公义,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子对强化国家秩序和和谐社会有着独特的见解。

杂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思辨和创新。

杂家思想家对传统的儒家经典和礼仪制度提出了质疑和批判,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和见解。

他们在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都进行了大胆的思考和探索。

杂家的思想观点在中国古代的学术和政治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杂家的思想家们在当时的社会政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儒家思想的复兴和兴盛,杂家的影响逐渐减弱。

尤其是在汉朝后期,儒家思想在政治和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逐渐确立起来,杂家的思想渐渐被边缘化。

总的来说,杂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在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和借鉴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注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并在道德教育、政治理论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虽然杂家的影响力相对于儒家来说较小,但它在当时的社会和学术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先秦诸子百家的和谐法律思想及现代价值

先秦诸子百家的和谐法律思想及现代价值

诸子百家的思想与现实意义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中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法家: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

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

法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

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代表人物:管仲,商鞅,韩非,秦始皇等现实意义:这个其实不用多说了,现实社会大部分国家,基本都是法制国家。

我国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我们研究借鉴法家文化精华,把其中崇尚法治、公平正义的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建立起一种法治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培育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方式,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道家:信奉老庄等道家学说的哲学学派。

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代,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是无所不能、永恒不灭,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

代表人物:黄帝、炎帝、姜子牙、老子、庄子、列子、诸葛亮等现实意义:道家是道教形成的基础,道教是道家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书法、美术、体育、史学、商业、军事等等影响极为深远。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无为而治,是现在企业推崇的最高的管理理念,这一点也是来自于道家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流派并存,不同思想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借鉴、相互对立,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思想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点。

一、思想内容上的异同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人伦,注重礼法,认为只有依靠正确的道德知识,才能达到人民幸福安康的目的。

儒家主张文治,旨在通过规范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

儒家极尽差别对待,追求“仁”,强调行为规范和礼仪规范,认为“君子以义语不以利言”。

儒家思想倡导的是一种温和、谦虚、有为而不自我表达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影响广泛。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倡导“无为而治”,主张“无为而成天下之事,观之如今之芸芸众生”。

道家主张超脱于世俗,强调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道家学说强调自然,认为天下万物皆从道而来,道即自然法则。

道家思想以其自然、超然、无为、悠然自得的特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3.墨家思想墨家学派强调“兼爱”,认为“非君子者不爱人”。

墨家对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分配很有关注,提出了捐助、平分、比较少等政策。

墨家信仰武器攻击。

墨子认为战争与武器最终无法带来和平和幸福,提出和平和满足当前需要的技术解决方案。

墨家思想以其“爱”的思想为特色,影响了中国道德伦理的形成。

4.名家思想名家学派强调辩论,主张言辞之道。

名家强调语言的表达与控制,重视辩论的技巧和人际交往的策略。

名家学派倡导的是机智、说服力和表达能力的学问,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5.法家思想法家学派强调法治,认为“惟忠信无以长久”,主张统治当局依据人性和逻辑需要,以明确规则为基础,实现治理法治和完善法制建设。

法家思想以其强有力的保障和管理方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杂家思想杂家学派集中了不同文化学派的思想,他们的学说多样化,既有强调自然的道家学派,又有崇尚实用的农家学派,还有重视墨学、名学的思想。

老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研究

老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研究

老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研究老子(约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又名李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宗教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的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治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老子的治国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道德经》中。

老子认为,政治的核心是“无为而治”,即“道法自然”。

他提倡贵在淡泊、无为而治、兼爱万物、弱国强兵、以无为而治代替强制统治,主张去行政权、去焦虑,则天下太平,民在其乐。

老子主张推崇自然,倡导贵在无为,反对激烈的政治手段和强硬的统治。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规律而行事,遵循自然之道,使人类社会能够达到一种最高的治理境界。

老子的治国思想深受当时情境的影响,他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政治黑暗,社会秩序混乱。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试图通过它来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放弃强权,多行和平之道,以无为而治代替强制统治。

老子的治国思想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当时主流的治理思路,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治国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实践,还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淡泊名利”等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各种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子的治国思想也对世界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世界政治思想史上的一部分,对全球政治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老子的治国思想也是现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老子治国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贵在淡泊”、“以柔克刚”等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是什么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是什么

【导语】以下是⽆忧考整理的诸⼦百家核⼼思想是什么,欢迎阅读! ⼀、儒家:代表⼈物:孔⼦、孟⼦、荀⼦。

作品:《孔⼦》、《孟⼦》、《荀⼦》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的⾃⾝修养的⼀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尚的⼈。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道。

⾄战国时,儒家分有⼋派,重要的有孟⼦和荀⼦两派。

⼆、道家:代表⼈物:⽼⼦、庄⼦。

作品:《道德经》、《庄⼦》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称「道德家」。

这⼀学派以春秋末年⽼⼦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为,万物⾃然化⽣,否认上帝⿁神主宰⼀切,主张道法⾃然,顺其⾃然,提倡清静⽆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国寡民」、「⽆为⽽治」。

⽼⼦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的有四⼤派:庄⼦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学派。

三、墨家:代表⼈物:墨⼦。

作品:《墨⼦》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创始⼈为墨翟。

这⼀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如⼰;兼爱,即爱⼈如⼰。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思想上提出尊天事⿁。

同时,⼜提出「⾮命」的主张,强调靠⾃⾝的强⼒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蹈⼑,以⾃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

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者死,伤⼈者刑」(《吕⽒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

《庄子·天下篇》的学术史意义

《庄子·天下篇》的学术史意义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2月20日Feb.20 2021第41卷 第2期Vo1.41 No.2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2.011《庄子·天下篇》的学术史意义孙明慧(济南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摘 要:《庄子·天下篇》对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进行了概括和精妙阐释,向读者呈现了当时的学术面貌。

从学术流变和发展来看,其学术视野和理论观念具有奠基性作用,在学术思想方面具有突出贡献。

具体来说,其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史料价值、文学价值,而且对后世《荀子·非十二子》《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天下篇》;思想价值;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影响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2;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2-0025-02庄子,道家学派代表。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1]944可见,庄子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因此,其在很多作品中都传递出朴素、自然之意。

《庄子》一书内容充满奇特想象并且以寓言的形式传达了讽刺的思想意味。

《庄子·天下篇》位于杂篇最后一篇,虽处于末序,但是此篇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历来为研究者所探讨。

顾实在《〈庄子·天下篇〉讲疏》自序中提到:“不读《天下篇》,无以明庄子著书之本旨,亦无以明周末人学术之概要也。

故凡今之治中国学术者,无不重视《天下篇》。

”[2]3《庄子·天下篇》对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以及突出特点进行了概括,有利于我们把握当时的学术面貌。

一、思想学术价值《庄子·天下篇》从学术根本问题出发,无论是对“古之道术”与“天下方术”的分析,还是对“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百官、万民”的划分,都体现了“天道观”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哲学意义,从“天道”到现实中的学术和社会人伦关系,这正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即整体性和有机性等。

杂家

杂家
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
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 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 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战 国《尸子》、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战国时期商鞅门 客尸佼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 杂。又因杂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为主,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杂家‛ 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
黄老道家是战国中后期的显学。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 曾说各家皆是‛务为治者‚,都致力于服务君王如何达到太平治世的学派,服务‚ 王治‛治世,为它们学派存在的基本原则,而各家哲学中以道家最为完美,对各家 治国王治之道无所不包没有不贯通的。江瑔有一个说法是很有启发的,他说:‚其 得道家之正传,而所得于道家亦较诸家唯独多者,则惟杂家。盖杂家者道家之宗子 ,而诸家皆道家之旁支也。惟其学虽本于道家,而亦旁通博综,更兼采儒墨名法之 说:故世名之曰杂家。此不过采诸家之说以浚其流,以见王道之无不贯;而其归宿 固仍在道家也。"(《读子卮言· 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章》)这里指出了所谓‚杂家 ‛和‚道家‛的密切关系。蒙文通说 : ‚司马谈说的道家 , 显然是杂家 , 这就是黄 老。 ‛ 吴光说 : ‚战国末期 各派思想家都试图以某家思想为基础 , 杂糅别家思想 而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于是所谓 ‘兼儒墨 , 合名法’ 的 ‘杂家’ 出现了 , 总结性 的思想史专著也出现了。有的即使不属 ‘杂家’ , 其著作中也明显地吸取了别的 思想资料。 ‛,‚被后人视为‘杂家’ 的 《吕氏春秋》 , 被称为 ‘若散乱无家’ 的 《鹖冠子》 、 被埋没二千多年的 《黄老帛书》 , 也就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产 生了。

论衡选读:纵横家的思想体系

论衡选读:纵横家的思想体系

论衡选读:纵横家的思想体系纵横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潮,起源于战国时期,代表人物为韩非子和商鞅。

其思想体系以实用主义和权术为核心,强调政治手段和权力运用,以达到统治和安抚社会的目的。

本文将对《论衡》中的纵横家思想进行选读和探讨。

第一篇:实诸墨辩纵横家的思想体系为中国古代哲学史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观点。

在《论衡》中,有一篇题为《实诸墨辩》的章节,对纵横家的思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纵横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基于权力和利益的较量。

他们主张通过权术手段来实现自身的目标,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他们认为,权谋是人们最基本的本能,政治力量的运用是社会稳定和人类生存的关键。

在《实诸墨辩》中,纵横家提出了两种政治策略,即攻与辩。

攻指的是利用武力、威胁等手段来获取权力和利益;辩指的是利用言辞、争论等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纵横家强调,政治活动需要兼顾攻与辩,通过灵活运用两者,可以在不同情境下获得最大的效果。

第二篇:合纵连横纵横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合纵连横”。

他们主张通过结盟和联合来增强自身的实力和地位。

在《论衡》中,有一篇章节专门探讨了这一思想,并称之为《合纵》。

合纵指的是不同力量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纵横家认为,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单独行动时会受到其他力量的限制和约束,而通过与他人结盟,可以增加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实践中,纵横家提倡利用巧妙的外交手段来达成此目的。

连横则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纵横家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他与他人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能力。

通过与各方人士建立联系和交流,可以拓展自己的社会网络,从而更好地获取信息、资源和支持。

这种方法在政治上被广泛运用。

第三篇:权谋与实践纵横家的思想体系强调权谋和实践的重要性。

在他们看来,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只有在实际活动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论衡》中有一篇章节专门论述了权谋与实践的关系。

《汉书·艺文志》视角下的杂家之学

《汉书·艺文志》视角下的杂家之学
出于议 官 者 , 宫有 议 郎 , 汉 即所谓 议 官也 , 于古 无 征 。 l2 实 《 书 艺 文 志讲 疏 》 《 子 ・ 公 ”4 顾 l 汉 引 管 桓
问》 中管子 和桓 公关 于 “ 啧室之 议 ” 的议论 , 以为 文
杂家 以折 衷 为 主 , 没有 独 特 的 思想 。 它
21 年 1 01 月
广 西师 范 学 院 学报 ( 学 社 会 科 学版 ) 哲
J un l f un x eces d ct nUnvri (oil cec dt n ora agi ahr E ua i ies ySca Si eE io ) oG T o t n i
见《 平御 览 》 八 百 十一 , 《 序 》 文 。从 残 太 卷 为 新 佚 存佚 文 和《 书》 劭 注 可 以看 出 , 是 直 接 以是 汉 应 也 否 “ 益 世 主之 治” 主题 的。 无 为 《 家 言 》 篇 。 班 固 自注 : 王 伯 , 知 作 杂 一 “ 不 者。 ”颜 师 古 日 :“言 伯 王 之 道 。 伯 读 日 霸 。 l11 张 舜徽 则进 一 步说 : 此 乃诵 习 杂家 ”17 14 “
已不 见著 录 。然 应 劭 注 日 :盖 隐者 也 , 公 孙 敖 “ 故 难 以无 益 世 主 之 治 。 H 公 孙 敖 难 伯 象 先 生 今 ””
以为完 善政 治 统治 之需 , 杂 家之 出 于“ 官 ” 其 则 议 , 以“ 治” 王 为思想 核 心 的特 点就 至为 明显 。《 志》 汉
“ 乃 中 国所 以乱 也 。 夫 自上 圣黄 帝作 为礼 此
《 志》 家所 收 著 作 中今 存 的《 氏春 秋》 《 汉 杂 吕 和 淮 南子 》 很 明显 的体 现 出这 一 点 。 就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界出现了众多的学派和思想家,形成了著名的百家争鸣。

本文将会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并探讨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和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一、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学说儒家成为了显学。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强调君子修养和礼仪的教育。

孔子主张“仁”,提倡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教育成为官方教育,也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二、道家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至简至真的境界。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无为而治”,即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干预,而是以柔克刚,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的诗、书、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多采用了道家的思想,追求自然、至简与至真。

三、墨家墨家的代表人物为墨子,墨子提倡兼爱、非攻的思想。

墨子强调以兼爱为原则,反对以利益为中心的观念,主张人们要平等关爱。

同时,墨子也反对战争,主张以非攻为原则,反对扩张主义和霸权行为。

墨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观念上,强调了人道主义和爱的精神。

四、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为韩非子,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提倡重法治、强制约束以及严厉的刑罚措施。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影响,亦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兵家兵家以孙武《孙子兵法》为代表,强调战争的策略和武力的应用。

兵家思想主张以攻为守,以防御为攻,将战争视为政治手段,主张通过战争实现政治目的。

兵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孙子兵法成为了中国古代兵书的典范。

六、名家名家主张以辩论和争鸣为手段,追求名声和地位。

名家注重辩论技巧和口才的培养,希望通过辩论来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

名家的思想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推动了辩论和思想的多元化。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春秋时期文化氛围比较宽松,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但是从影响范围和流传广度来考虑,真正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大约只有12家学派,它们分别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和医家。

一、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主要思想是“仁、恕、诚、孝”,孔子很注重人的品德修养,提倡教化和仁政。

秦始皇时期,他焚书坑儒,打压儒学,儒家开始衰落。

汉武帝时期,由于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加入了忠君思想、天人感应等,让儒学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推到了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成了我国的正统思想。

二、法家。

法家没有具体的创始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的理官,但法家思想成熟于春秋时期,它被称为刑名之学,经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发展后,逐渐成了一个学派。

法家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主要思想是“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即用法治国,法家思想也被历朝统治者采用。

三、道家。

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泰古二皇时期。

春秋时期,老子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这也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正式成型。

道家代表人物有黄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庄子、管子、鹖冠子等,主张“无为、璞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道家是一个学术门派,后来发展成了道教,与儒、佛并列,对我国影响很大。

四、墨家。

墨家出现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子,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汉书·艺文志》首列杂家的学术意义——以《吕氏春秋》为考察中心

《汉书·艺文志》首列杂家的学术意义——以《吕氏春秋》为考察中心

作者: 延娟芹 作者机构: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0-11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吕氏春秋》;杂家;道家;特点;意义
摘要:�吕氏春秋》为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对于这部书,不少学者视之为杂拼、杂凑,与同时 代产生的《荀子》《韩非子》等古籍相比,有益于王治。从此,《吕氏春秋》有了自己的学派归属,这部著作独特的 编选标准和编排方式,也印证了班固关于杂家特点的认识是正确的。自《汉书·艺文志》之后,历代 目录书籍的诸子类中均著录杂家,杂家作为独立一家的地位正式确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1), 1-7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18.71001The Introduction to Eclectics’ Thought ofGovernment and ItsAcademic ValueLei Feng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Received: Dec. 22nd, 2017; accepted: Jan. 5th, 2018; published: Jan. 12th, 2018AbstractThe Eclectics is the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schools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 and it has been included in “jiu liu shi jia” of “zhu zi” class in the books catalogue in Han Shu. Eclectics absorbed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adequately and stringed with “governance” and “constitution” not only grouped them simply. Thus, it became the TongXue. From pre-Qin to Tang dynasty, the struc-ture evolution of Eclectics can be found clearly. The thought of Eclectics began in the Annals of Lubuwei at the end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is book has made a summary of the various schools comprehensively without the portal. The monarch advocated the thought of Laozi and Zhuangzi in early years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en urged the Confucianism. Liuan, the king of huainan, edited a book named Huainanzi by gathering knowledgeable persons. He inherited the thought of the Eclectics deeply. This book contained the thought of Laozi and Zhuangzi mainly and took the quintessence of every schools, thus, the book’s connotation was very profound.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politicians represented by Weizheng continued to inherit the horizon and ambi-tion of Eclectics. They transfused the advanced thought such as Taoism risen in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Buddhism prevailed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to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ang dynasty and established the main tone of embrace everything that is useful of Tang dynasty, so that there became a historic prosperous time which named “Golden Year of Zhengua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From Lubuwei to Weizheng, Eclectics realized its political target ultimately which had sig-nificant effect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Eclectics had abundant political thought which include people-based, governing mainly by morality and secondarily by law, appointed talent,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enlightenment and so on.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academic value of Eclectics on choosing the best in the excellence and neglecting the prejudice from different schools, fur-ther more, we have to absorb the excellent resul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ctively and achieve master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during the strive to attain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KeywordsEclectics, The Annals of Lubuwei, Huainanzi, Weizheng, The Thought of Government冯雷浅谈杂家的治国思想及其学术价值冯 雷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17年12月22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5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12日摘要杂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被《汉书·艺文志》收录于“诸子略”里的“九流十家”之中。

杂家充分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精华思想,但并非对其进行简单地杂糅,而是贯之以“王治”、“国体”,成为总结学术的会通之学。

自先秦至唐代,杂家的脉络演变清晰可循。

杂家思想最早发端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该书对诸子百家学说作了一次大规模的概括总结,不别门户,集其大成。

西汉以降,初崇老庄之道术,后尚孔孟之儒法,淮南王刘安招宾客方士编成《淮南子》一书,进一步继承杂家思想,以老庄思想为主,兼采各家所长,体系博大,内涵精深。

有唐一代,以魏征为代表的政治家们更是继承杂家的视野与心胸,将当时之世的先进思想(如东汉兴起的道教、魏晋盛行的佛教)融贯调和,注入到大唐的政治体系中,奠定唐代包容会通、兼收并蓄的主基调,使得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历史性盛世。

从吕不韦到魏征,杂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成效斐然,影响深远。

杂家的治国思想内涵丰富,包括以民为本,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以及任贤用能、注重教化等等。

我们应当了解杂家优中取优、去门户之见的学术价值,并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过程中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关键词杂家,《吕氏春秋》,《淮南子》,魏征,治国思想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杂家的基本内涵与特点春秋战国之时,诸国纷争图霸,逐鹿中原,经年战乱不息,导致周礼崩坏,纲纪散紊,社会文化与思想领域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诸子百家纷然涌现,竭力传播各具特色的政治主张,希冀其学说能够被有识之君所赏识并付诸实施,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其中,影响颇为深远的便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十家,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杂家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期,是吸收诸子百家的优秀思想而发展起来的“总结家”。

“杂”即“驳杂不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道:“杂,五彩相会,从衣[1]。

”刘勰于《文心雕龙·情采》里说:“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2]。

”《周礼》云:“画缋之事,杂五色[3]。

”可以看出,“杂”的本意表示多种颜色相互交错的状态,其后引申为将不同的事物糅和混杂在一起,《国语·郑语》有载:“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4]。

(注:“杂”,合也。

)”杂家杂丛百家,揉和众流,一般意义上包含冯雷有交错糅和的意思,但绝不仅限于此,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阐述道:“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5]。

”《隋书·经籍志》里说:“杂者,兼儒、墨之道,通众家之意,以见王者之化,无所不冠者也。

古者,司史历记前言往行,祸福存亡之道。

然则杂者,盖出于史官之职也。

放者为之,不求其本,材少而多学,言非而博,是以杂错漫羡,而无所指归[6]。

”从《汉书》与《隋书》的总结中,我们可以大致认识杂家的来源、内容、主旨以及缺陷。

杂家最早来源于“议官”,即议事言理之官,这说明杂家擅长以事明理、工于言论,其后范围扩大到“史官”,这是对杂家来源的再认识,古代左史记事,右史记言,言经则《尚书》,事经则《春秋》,因而史官往往兼通史实与言论,不仅考历代朝政的兴坏成败,还记载大量嘉言懿行,以资后世。

杂家的内容包括“兼儒、墨”、“合名、法”,这里的“儒”、“墨”、“名”、“法”无疑代指除杂家之外的诸子百家,意在强调杂家取材的广泛性,集思广益,“通众家之意”。

杂家的旨归在于“知国体”、“贯王治”、“见王者之化”,颜师古云:“治国之体,亦当有此杂家之说;王者之治,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