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面瘫50例分析

合集下载

针刺配合中频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35例

针刺配合中频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35例

气、 通络为主 , 针刺 以补法 为主 , 少针深刺 , 面瘫 症状逐 步改善。 使

般采用一次性无 菌针灸针 , 患者取 仰 卧位 , 规消 毒后针 刺 面 常
质合成 , 使髓鞘再生 , 到 “ 达 通其 经 脉 , 调其 气m ” 。现 代 医学 还 认为, 周围性面瘫 的发病 诱 因多与面部 受风寒 、 病毒 或细 菌感染
针 刺 配 合 中频 疗 围 性 面 神 经 麻 痹 1 5例 治 周 3
高俊 红
伊 宁 市人 民 医 院 中 医科 ( 疆 新
【 关键词 】 针刺 ; 中频 治疗 ; 面神 经麻 痹
周 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 , 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患病 以后 由于
不 能 及 时 进 行 治 疗 或 者 由 于失 治 误 治等 原 因 而 导 致病 情 拖 延 , 形 成 严 重 后 遗 症 。近 年 来 笔 者 采 用 针 刺 配 合 中频 治 疗 周 围 性 面 瘫 ,
收 到 了满 意 的效 果 , 总结 如 下 。 现 1 资 料 与 方 法
伊 宁 850 ) 3 0 0
所 在 医 院 就诊 。查 体 : 侧 额 纹 消 失 , 侧 面 部 肌 肉轻 度 肿 胀 , 左 左 左 眼闭 目露 睛 , 侧 鼻 唇 沟 变 浅 , 腮 示 齿 功 能 不 全 , 左 鼓 口角 低 下并 向
法本 身 给 予 弛 缓 不 收 的 面 部 肌 肉 以纠 偏 力 量 , 是 通 过 针 灸 疗 法 而 对 腧 穴 和 经 络 的 良性 刺 激 , 发 和 提 高 人 体 内 在 的 修 复 机 能 与 抗 激 病 能力 , 进 机 体 “ 气 存 内 ” 达 到 “ 不 可 于 ” 目的 。针 刺 头 促 正 , 邪 的 面部 腧 穴 , 加 速 局 部 淋 巴 和m 液 循 环 , 轻 瘀 , 而 减 轻 面 神 能 减 从 经水 肿 , 同时 可 加 强 面 神 经 的 、 供 应 , 进 神 经 元 细 胞 体 蛋 白 氧 促

针刺、雀啄灸配合中药治疗面神经麻痹50例临床观察

针刺、雀啄灸配合中药治疗面神经麻痹50例临床观察

针刺、雀啄灸配合中药治疗面神经麻痹5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6例本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予针刺加雀啄灸配合中药牵正散加减治疗。

对照组46例,予针刺配合神灯(TDP)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91.3%,且治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加雀啄灸配合中药治疗面神经麻痹具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针刺雀啄灸中药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342-02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及多发病,占面瘫发病总数的73%,每年发病率大约为0.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1]。

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

笔者运用针刺、雀啄灸配合服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第二版《针灸学》[2]中面瘫的临床表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增宽、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鼓腮;部分患者初期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CT 检查显示颅脑正常者。

1.2 排除标准①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如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中耳炎、听神经瘤) ;②因故不能完成治疗者。

1.3 一般资料观察对象均是2010年9月~2012年9月期间,我院针灸康复科收治的确诊为周围性面瘫患者96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雀啄灸配合中药组)50例,其中男性24 例,女性26 例;年龄范围为11~69周岁,平均年龄是45.6周岁;患者病程时间为1.5d~2.2个月,平均病程6.2d。

病变部位:左侧23例,右侧27例。

对照组4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为12~72周岁,平均年龄是44.8周岁;患者病程时间为1.5d~2.1个月,平均病程5.9d。

针刺配合穴位敷贴治疗Hunt面瘫50例

针刺配合穴位敷贴治疗Hunt面瘫50例
29 0
针 刺 配合 穴 位 敷 贴治 疗 Hu t n 面瘫 5 O例
李斌
【 要】 目的 : 察 针 刺 配 合 穴 位 敷 贴 治 疗 Hu t 摘 观 n 面瘫 的临 床 疗 效 。方 法 :Hu t 瘫 患 者 9 例 分 为 观 察 组 5 n面 8 O例 和对照组 4 8例 , 组 均 进 行 针 刺 治 疗 , 2 观察 组 配合 穴 位 敷 贴 治 疗 , 疗前 后 比 较 2 临 床症 状 评 分 及 治 疗 后 临 床 疗 治 组 效 。结 果 : 疗 2 d后 , 组 临 床 症 状 评 分 均 较 治 疗 前 明 显 提 高 ( % 0 0 ) 且 观 察 组 更 高 于对 照 组 ( % 0 0 ) 治 0 2 P .1 , P . 1 。治 疗 后 2组 临 床 疗 效 比较 , 察 组 总 有 效 率 明 显 优 于 对 照 组 (2 0 、9 2 , O 0 ) 结 论 : 刺 配 合 穴 位 敷 贴 观 9 . 7 . P< . 1 。 针 治 疗 Hu t n 面瘫 临床 疗 效 优 于单 纯 针 刺 治 疗 。
损 好 转 遗 留面 瘫 转 于 针 灸 门 诊 治 疗 的 Hu t 瘫 患 者 n 面
析 , 量资料 用 X 计 ±S 示 , 检验 , 数 资料 用 百分 率 表 t 计 表 示 , 检 验 , P<O 0 Y 以 . 5为差 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
2 结 果
9 8例 , 均符合 中医病证 诊断 疗效 标 准 中耳 带状 疱疹 诊
3 讨 论
Hu t 瘫 中 医 称 为 抱 头 火 丹 , 由 于 正 气 不 足 , n面 是
虫、 薄荷各 6 , g 制马钱 子 1 , g 冰片 2 , 粉加 醋调 成糊 g研

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0例),联合治疗组针刺加中药内服,对照组单纯针刺,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联合治疗组治愈率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可作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

标签:面瘫;周围性;针刺;中药周围性面瘫系面神经核或其下的面神经各段损害所致的面肌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针刺是其最有效的疗法之一[1],但仍有部分患者不能完全恢复,甚至遗留下严重后遗症[2]。

为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探索其治疗方法,2000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针刺加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35例,并与单纯针刺治疗30例比较,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0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男39例,女26例,年龄15~78岁,平均(40.6±4.1)岁,就诊时间为发病后1 d~2个月。

全部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3]。

排除标准:无局部化脓性感染,无耳廓及外耳道疱疹感染体征;除外因因脑血管病、颅骨骨折、颅内肿瘤、小脑桥角病变、手术损伤、脑干病变、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后颅窝病变、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等因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症状急性起病,患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感冒、疲劳病史。

表现为面部表情瘫痪,病侧额纹消失或变浅,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患眼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

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向健侧歪斜。

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面瘫多例临床观察

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面瘫多例临床观察

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面瘫多例临床观察分析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了我院某年度被确诊为经络疼痛的病患者,一共100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是65例和35例,把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是50例。

给予对照组患者针灸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和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时间是12.15+-3.35天,治疗有效率达到85.66%;对照组:治疗时间是15.65+-8.55天,治疗有效率达到69.5%。

观察组的病患者其治疗时间比对照组的病患者要更短,同时,其治疗有效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

结论: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面瘫临床效果好,且治疗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中醫针灸推拿、中药治疗法、面瘫疾病、临床研究、临床效果前言面瘫疾病,在中医知识范畴内,称之为口眼唱斜,在现代医学的知识范畴中,学名为贝尔氏麻痹症或者面部神经麻痹症。

这是一种院内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导致原因一方面主要是茎乳突孔内的面部神经管内神经出现炎症所致,另一方面是心理因素,这是引发面神经麻痹的重要因素之一。

面神经麻痹发生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存在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及身体不适等情况。

通常的发病时间在于夏冬两个季节。

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发病者不受年龄的限制,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由此可见,面瘫疾病给人们的正常的生活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医护人员必须关注有效的降低面瘫疾病的发病率和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课题。

在本文中,通过对我院某年度所收治的多例患有面瘫疾病的病患者的研究,探讨并分析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以更好地帮助医院提高治疗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应用以及效果。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效果分析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效果分析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观察,分为40岁以下组(60例)和40岁以上组(60例)进行疗效总结和分析。

按照发病初期、发病中期、發病后期、后遗症期等各期特点,采取不同手法的针刺治疗,同时以中药牵正散为基本方加减配合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

结果40岁以下组,总有效率98.3%(59例),无效1例;40岁以上组,总有效率91.7%(55例),无效5例;最少治疗7次,最多治疗30次;40岁以下组治疗效果与40岁以上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患者中以一侧面瘫居多,双侧少;治疗越早,效果越好;一般病程超过1年者疗效不理想;鼓励患者加强面部活动和被动运动,实施心理疏导,有利于促进面瘫的康复。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中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中医称其为“口眼斜”或“口僻”或“僻”,俗称面瘫,目前病因尚未明确。

临床表现发病急,患侧眼睑不能正常闭合,患侧口角向健侧歪斜,或蹙眉困难、或口角流水、或鼓腮漏气,仔细观察可发现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现将本科2009年4月至今120例面瘫患者治疗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40岁以下(含40岁)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40岁以上患者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

年龄最小12岁,最大60岁,病程最长1个月,最短1周。

病症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等[1-3]。

两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1. 2. 1 针刺治疗1. 2. 1. 1 发病初期(发病0.05)。

见表1。

3 典型病例患者,男,40岁,于2013年11月右侧面瘫3 d,患者因劳累过度,加之感受风寒加重2 d,诊见右侧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右侧口角向右侧歪斜,右侧抬眉困难,右侧鼻唇沟变浅,左侧额纹变浅,腮颊滞留食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针刺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临床效果观察

针刺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临床效果观察

针刺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临床效果观察目的:探讨针刺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近期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48例进行分组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

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治疗。

观察组采用针刺加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

结论:针刺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针刺;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周围性面瘫又叫“口眼歪斜”,主要由于面部肌肉神经受损所致,临床上也称面神经炎。

临床特征明显,表现为口眼朝一侧歪斜,在门诊中较为常见。

流行病学调查,该病无明显季节性、无年龄特征,起病多较急,清晨发病居多。

中医上定义该病优脉络空虚、风寒之邪阻在阳明、少阳经络导致经气阻滞。

关于本病的治疗,西医中医方法多样,本次实验主要研究针刺联合中药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实验研究对象的选择来自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48例。

所有纳入病例均符合中国实用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标准[1]。

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所致的面瘫、脑肿瘤、脑血管病患者、妊娠妇女及哺乳期妇女、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患者、对治疗药物过敏患者。

48例患者中包括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在21~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9±7.8)岁。

将4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每组24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

选用强的松、维生素B族、地巴唑。

强的松口服5mg/次,3次/d;维生素B族选用汤臣倍健家,每日1粒,口服;地巴唑口服5mg/次,3次/d。

观察组采用针刺加中药治疗。

取穴:百会、阳白、攒竹、太阳、四白、地仓透颊车、颧、风池(双)、合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面瘫患者30例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面瘫患者30例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面瘫患者30例面瘫是如何造成的呢?有人说是寒冷和遇冷风刺激,以及精神创伤等原因都可诱发,还有研究表明,少数面瘫患者有家族史,面瘫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确切病因至今未明。

面瘫是针灸理疗科常见的疾病。

中医则认为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从而导致气血阻滞,使面部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瘫。

面瘫主要以患侧面部肌肉松弛、板滞、麻木、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歪斜为主要症状。

笔者多年来采用针灸配合中药的疗法治疗面瘫患者3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取2005年至今在我院针灸理疗科治疗面瘫患者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1—65岁,病程最长4个月,最短3个小时。

2 治疗方法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的方法。

针灸选其中的几个主穴,如翳风、颊车、地仓、人中、合谷等穴。

配穴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如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加迎香、水沟、承浆等穴。

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取消毒银针,用医用酒精常规消毒将要针刺穴位,直刺得气后留针15分钟,通常4至5壮,一般10次为一个疗程,前3次为每日1次,后隔日1次,疗程间隔3天,1—2个疗程即可。

同时加服中药,方剂如下:丹参10克白附子10克僵蚕10克防风10克当归10克钩藤15克菊花10克赤勺15克全蝎5克白芷5克桂枝6克上药用纱布包煎,一次一剂分3次饭后服用。

剩余药渣用布包好,热敷患侧耳后10—15分钟,每日1—2次,上方连用10天为一疗程,间隔3天后继续服用一个疗程即可。

3 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按照中医病症诊疗常规面瘫的评定标准。

治愈:闭眼好,额纹及鼻唇沟两侧对称,能鼓腮吹口哨,抬眉露齿无障碍。

有效:额纹及鼻唇沟基本纠正,闭眼、鼓腮、露齿轻度障碍。

无效:抬眉、闭眼、鼓腮、露齿严重障碍,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

3.2 结果:30例患者中,痊愈27例,占90%,有效2例,占6、67%,无效1例,占3、33%。

针刺加中药治疗面瘫43例

针刺加中药治疗面瘫43例

针刺加中药治疗面瘫43例本组43例患者均属门诊病人,其中男16例(军队人员5例),女27例(军队人员2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1 天,最长3 个月。

诊断中枢性面瘫12例,周围性面瘫31例。

2治疗方法2.1针灸疗法处方:人中、合谷、太阳、牵正、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风池、下关、迎香、承浆。

每次选三或四穴。

配穴:眼睑不能下合、露睛流泪者,加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透鱼腰。

耳后痛者,加翳风。

味觉减退者,加廉泉。

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

操作:合谷,人中、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透刺,颊车向地仓透刺,留针20分钟。

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

2.2中药内服治疗方法牵正散加味:白附子15g,白芷10g,防风15g,全蝎6g(冲服),僵蚕10g,荆芥10g,川芎10g,当归15g,赤芍10g,羌活10g,桂枝10g,地龙10g,甘草6g,黄芪30g,蜈蚣2条(冲服),桃仁10g,红花6g。

水煎服,每日1剂,10剂为一疗程。

方中白芷、防风、羌活善除阳明少阳之风邪;荆芥、白附、桂枝除风散寒而通经络,僵蚕、天麻化痰祛风,全蝎、蜈蚣、地龙为祛风通络要药;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养血活血化瘀,“治风先治血”,兼制风药辛燥之弊;黄芪、甘草补气扶正祛邪。

全方共奏扶正祛邪、除风散寒、活血通络功效;2.3中药外敷治疗马钱子粉贴敷法。

马钱子粉10g,用适量白酒调成稠糊状,贴于阳白、太阳、颊车、牵正、下关、地仓等穴,每次3~5个穴位,稍加按压。

每日按摩穴位3次,每次5分钟,以促进药物吸收。

一般贴药后患者即感面部有牵扯感,感觉越强烈,治疗效果越好。

7天一疗程。

用马钱子粉外敷穴位可使药物直接经皮吸收,恢复面部瘫痪肌肉。

使用白酒调敷,不仅中和马钱子之寒性,且能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利于药物吸收。

故内服、外敷二法同用,可使经络疏通,气血调和,提高治疗效果。

针刺配合中药医治面瘫56例

针刺配合中药医治面瘫56例

针刺配合中药医治面瘫56例【摘要】目的:探讨针刺配合中药医治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式:采用针刺并配合中药医治周围性面瘫56例。

结果:56例患者中痊愈49例,占%;好转6例,占%;未愈1例,占%。

总有效率为%。

结论:通过辨证取穴,针刺配合中药医治面瘫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面瘫:针刺疗法;中药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医以为本病属于中风“口眼斜”范围,以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为表现。

咱们用针刺配合中药医治56例,效果满意,现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56例均为门诊患者,男21例,女35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8岁;左侧面瘫26例,右边面瘫32例。

诊断标准突然发病,一侧脸部麻木、松弛向健侧歪斜,不能皱眉,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流泪;进食后食物滞留于牙与脸颊间;漱口、喝水由患侧口角流出;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歪斜,部份患者耳后及颈部疼痛;说话时口角歪斜,笑时尤甚。

医治方式中药医治全蝎3g,白附子10g,僵蚕10g;风寒型加白芷6g,羌活6g,防风10g;风热型加薄荷9g,连壳12g;恢复期加黄芪15g,地龙6g,红花6g,橘络12g。

水煎服。

针刺医治取穴:翳风、牵正、合谷、太阳;额纹消失配阳白、攒竹;鼻唇沟歪斜配迎香、四白;口角歪斜配地仓、颊车、下关。

手法以平补平泻,得气即止,留针30分钟。

10天一疗程。

疗效标准痊愈:脸部形态恢复正常,双侧对称,进食、饮水、漱口、说话功能正常;有效:外观功能正常,笑时略有歪斜;无效:稍有改善。

2 结果本组治愈49例,占%;好转6例,占%;未愈1例,占%。

总有效率为%。

典型病例患者,女,23岁。

2004年7月16日初诊,主诉:左侧面瘫3天。

患者3天前因开窗睡觉受凉,晨起感觉左侧脸部不适,继则感觉麻木,口眼歪斜。

查体:左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鼻唇沟歪斜平坦;左口角下垂并歪向右边,不能皱眉、鼓鳃;饮食时食物滞留于牙与脸颊间;翳风穴有压痛,脉浮紧,舌苔白。

分析中医针灸推拿联合中药治疗面瘫患者的疗效

分析中医针灸推拿联合中药治疗面瘫患者的疗效

分析中医针灸推拿联合中药治疗面瘫患者的疗效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采用中医针灸推拿策略以及中药方案对面瘫患者实施治疗改善,分析临床应用成果。

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9年1月-2019年6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其确诊为面瘫,并需要开展对症治疗。

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对56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中药治疗措施,观察组则为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医方案,分析临床成果。

结果:从改善质量上看,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为78.6%,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此同时,在住院天数和治疗用时上,观察组分别为(15.3±1.9)d和(9.3±1.2)d,对照组则为(21.3±2.7)d和(15.4±1.8)d。

最后,在治疗满意度的调查上,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9.3%(25/2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6%(22/28),因此,我们认为观察组护理更佳。

结论:采用中医针灸推拿联合中药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提出改善措施,有利于发挥中医治疗的整体优势,患者的出院时间缩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中医针灸推拿;中药;面瘫患者面瘫指的是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主要特征的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在临床上表现为患者无法自主完成皱眉、闭眼、流泪等面部活动,对患者的外形条件以及生活质量均产生了极大的困扰,由此我们采用中医治疗方案进行病症改善。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9年1月-2019年6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其确诊为面瘫,并需要开展对症治疗。

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对56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

通过应用不同方案,探究联合治疗的优势和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选取了2019年1月-2019年6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其确诊为面瘫,并需要开展对症治疗。

针刺、电针配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面瘫50例总结

针刺、电针配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面瘫50例总结

针刺、电针配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面瘫50例总结发表时间:2012-12-29T10:06:17.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0期供稿作者:潘千里[导读] 本病青少年发病较多,近年来本人采用针刺、电针配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统计50例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潘千里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663400)【摘要】面瘫是青少年多发病,祖国医学称为口眼歪斜,作者针对本病,采用针刺、电针配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50例,结果治愈率90%,总有效率100%。

面瘫又叫口眼歪斜,临床分为周围性与中枢性两类,本文所论为周围性面瘫,症状表现为一侧面部麻木,面部肌肉运动功能障碍,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

多因头部受风寒所致,其它临近炎症等引起。

本病青少年发病较多,近年来本人采用针刺、电针配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统计50例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0岁。

1.2 诊断标准:(1)一侧面部麻木、瘫痪;(2)不能做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3)口角向健侧歪斜,露眼流泪,鼻唇沟变浅。

1.3 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均有一侧面部麻木,额纹消失,眼睛闭合不全,鼓腮漏气,不能皱眉,口角向健侧歪斜。

1.4 治疗方法1.4.1 患者取仰卧位,取穴、阳白、攒竹、丝竹空、颊车、地仓、配穴、合谷。

选用两寸毫针沿皮透刺,丝竹空透阳白、阳白透攒竹,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互相透刺,配穴:合谷。

以上穴位针刺行针得气之后,如患者发病已在一周以上,即给予用电针机加电治疗,如发病未满1周,则行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取针,不进行电针治疗(因为,1周以内病情还在发展阶段,所以本人不给予用电针)。

电针治疗20分钟后,取针,结束治疗,每日1次。

1.4.2 同时配合中药汤剂口服,日1剂。

方用牵正散加味:白附子15g,僵蚕10g,全蝎10g,丹参10g,桃仁10g,红花10g,陈皮10g,地龙10g。

中药针刺治疗面神经瘫痪30例

中药针刺治疗面神经瘫痪30例

中药针刺治疗面神经瘫痪30例提要:中医对面神经瘫痪的治疗,历来医家囿于“卫气不固,虚而邪中”之说,多采用祛风、固卫、通络、搜逐之法。

本文通过病例,运用辨证施治的观点,从邪、虚、实的角度,着重探讨了面神经瘫痪的多种病因和治疗方法,为今后相关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面神经瘫痪蜗僻邪虚实针刺疗法面神经瘫痪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该病在《金匮要略》谓之“氓僻”。

属“中风”范畴。

它的一些主要症状,早在《内经》就多有阐述。

后世究其原因也多从《内经》“内虚邪中”——即经脉空虚,风邾人中致病。

笔者根据中医辨证,采用中药、针剌治疗。

兹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者4岁,最大者70岁。

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2个月。

单用中药者 9例。

2治疗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内服中药,外用选穴针刺(1日1次,交替选穴针刺,采用留针候气法)进行治疗。

疗效标准制定:(1)痊愈:临床体征和自觉症状全部消失;(2)显效:临床体征和自觉症状有明显好转;(3)无效:初治时临床体征和自觉症状略有好转,但连续治疗1个月以后却再无进展。

按以上标准制定,数天至1个月治疗并随访6个月以上,30例中痊愈26例,显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

其中痊愈者,其病程全部为<10天。

治愈的平均天数为8.5天。

4典型病例案1马某,女,26岁,1986年3月1日就诊。

主诉:产后5天因开窗受风,突感左颊部发麻且痒,耳后隐痛。

取镜自照,见口角严重瞞斜,眼角下垂,刷牙、就餐时张口不便,含水不能鼓腮,水自流出,嚼食时食物常坠人左颊部,病侧额部皱纹消失,鼻唇沟变浅。

患者面色无华,头晕乏力,畏冷自汗出,脉浮细无力,舌淡。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因分娩时失血较多,以致气血两亏、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人中。

经云:“其气外发,腠理开,奄毛摇,气在来行,则为痒。

留而不去则痛。

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治以益气养血,祛风通络。

处方:当归、白芍、红枣各15g,黄芪25g,桂枝、防风、白附子、熟地、蝉蜕各9g,全蝎4g(研末吞服)。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临床观察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临床观察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并和西药组60例作对照。

结果:经10天~2个月治疗后针刺联合中药治疗组有效率97%,西药组78%,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

关键词针刺中药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又被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临床属于常见病、多发病,无年龄限制,高发年龄以20~4O岁,男性较女性为多见。

是由于风邪侵袭阳明,脉络空虚,以致筋肌纵缓不收而导致的疾病。

越早治疗是周围性面瘫的关键。

采用正确的疗法,可以阻止此病的发展,提高治愈率,相反则会导致面瘫痊愈困难。

近几年来,运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与对照组60例用西药治疗比较,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1年2月~2012年3月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26~66岁,平均43.9岁;右侧面瘫28例,左侧面瘫32例。

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4~65岁,平均47.8岁;右侧面瘫30例,左侧面瘫30例。

两组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的确诊面神经炎或面瘫;中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

突然发病,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扩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鼓腮漏气[1]。

排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腮腺炎或腮腺肿瘤。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针刺取穴:患侧:阳白透鱼腰、瞳子髎、四白、地仓透颊车、牵正、合谷。

1次/日。

中药治疗:方用牵正散。

药用白附子8g,僵蚕l0g,全蝎8g,蜈蚣2条,丹皮6g,赤芍15g,生地l0g,薏苡仁20g。

研末冲服,2次/日。

②对照组:地塞米松片0.75mg,3次/日,口服,连服5天。

消炎痛片25mg,3次/日,连服5天。

内服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12例体会

内服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12例体会

内服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12例体会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僻”,俗称“吊斜风”,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面神经管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使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受压等,最终导致表情肌失神经支配[1]所致。

多起病急,治疗不当或不彻底,可致经久不愈,影响病人工作与生活。

笔者通过观察内服中药与针刺治疗并用效果较好,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收治112例病人均为我院门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例,其中男70例,女52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3岁。

病程1-30天,其中1-10天者86例,10-30天者26例,112例病人均有感受风寒病史,经头颅CT排除颅内病变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2 诊断标准(1)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2]均经头颅CT排除桥小脑角占位;(2)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发病;(3)体格检查:闭眼、抬眉、皱眉、鼓腮、示齿的动作均不能完成;患侧眼裂闭合不全,额纹完全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偏向健侧。

3 治疗方法3.1中药以祛风散寒、温通经络为治法,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牵正散加减麻黄6g、川附子9g、细辛3g、白附子10、炒僵蚕10个、全蝎10g、蝉衣6个、桂枝9g、葱白10g、白芷10g、甘草6g,病程大于10天者加党参15g、黄芪30g。

煎服方法:川附子浸泡2小时,先煎30分钟,再与其他药同煎,取药汁300ml,早晚饭后温服,10剂为1疗程。

服药期间避风寒,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3.2针刺方法:选穴:急性期取患侧风府、风池、牵正、地仓透颊车;健侧太冲、合谷;鼻唇沟变浅者加迎香,抬眉困难者加攒竹,人中沟歪斜者加口禾髎,病程大于10天者加双侧足三里,平补平泻,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

10次为1疗程。

4 疗效标准及结果4.1疗效标准依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

治愈:眼睑闭合良好,一切恢复正常,其他面肌功能基本恢复。

显效:面部可看出轻微的功次能减弱,可有轻微的连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

中药与针灸结合治疗面瘫的临床体会

中药与针灸结合治疗面瘫的临床体会

中药与针灸结合治疗面瘫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在面瘫治疗中,分析中药与针灸结合治疗后患者各指标状况,评估其实际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面瘫患者50例,选取时间设置为2020年5月-2021年5月,患者入选后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中药与针灸结合治疗)、对照组(针灸治疗措施)两组,每组各25例。

观察上述措施实施后患者机体恢复情况。

结果:与研究组相比,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较低,P<0.05,统计学分析有意义;两组临床指标评分对比显示,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有意义。

结论:中药与针灸结合治疗可行性及应用价值较高,可以帮助患者实现最佳治疗及预后,对其身心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面瘫;中药;针灸;结合治疗;应用价值面瘫是临床多发、常见疾病,分为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两种,前者主要是因颅内肿瘤、炎症、脑血管病等导致的,后者主要是由感染性病变、耳源性疾病等导致的,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眼裂扩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等[1]。

出现以上疾病表现后需及时入院接受检查与治疗,防止疾病恶化增加治疗难度,对患者机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2-3]。

因此,为更好的保障患者生存质量,临床需将疾病治疗作为研究的重点课题。

本文主要是对面瘫患者50例进行分析,表明中药与针灸结合在疾病治疗中发挥了显著优势,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50例(2020年5月-2021年5月)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在随机分组下,分为研究、对照两组。

前者25例:平均病程(10.56±1.47)d(1-23d);患病部位:左侧、右侧分别为15例、10例;平均年龄(48.33±1.24)岁(23岁-77岁);男、女分别15例、10例。

后者25例:平均病程(10.49±1.50)d(2-21d);患病部位:左侧、右侧分别为14例、11例;平均年龄(48.24±1.30)岁(21岁-79岁);男、女分别13例、12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 以上 者 以 l 为一 个疗 程 。 0天
1 1 一般资料 .
人 ,女 性 3 2人 ,年 龄 5 7 — 3岁 ,病 程 最 长 为 9 0天 ,最 5天 。
16 3 结果 ..
2 病 案 举例
痊愈 4 8例 占 9 6%,有效 1 占 2%,无效 例
降浆两穴斜 向患侧刺 2 .5寸 。乳突 ;边缘下 ( 阿是 穴 )取 穴 ,用左手拇指按下 取乳 突边 缘 至受 阻力不 能再 向下 滑落 时 ,此处是穴 。用 1 .5寸针 ,针尖 向眼睛 方 向刺 入。四 围 法 :两地仓 透 人 中、承 浆 、口唇 周 围 共 四 针 ,针 尖 互 为 接触 。
克组成 ,诸药研细末 ,一次 3克 ,一 日 3次 ,服药 后饮 酒
少 量 ,1 为 一 疗 程 。 0天 16 治 疗 结 果 .
16 1 疗效 制定 标 准 面 部 肌 肉功 能 完全 恢 复 ,症 状 消 ..
失 ,无不适感 为痊愈 ;面部肌 肉功 能基 本恢复 ,遇冷发 紧、 发麻为显效 ;面部肌 肉功 能有 所恢 复 ,但 局部 尚有 不 自主
1例 占 2 % ,总 有效 率 为 9 %。 8
12 治疗方法 取穴 , ( ) 主穴 :太 阳穴 、下 关 、地仓 、 . 1 颊 车 、合 谷 、乳 突 边 缘 ( 是 穴 ) ( ) 配 穴 : 阳 白 、鱼 阿 ; 2
腰 、攒 竹 、迎 香 、翳 风 、承 浆 、上 关 、牵 正 、 四 围法 等 。 13 穴 位 常 规 消 毒 . 地 仓 透 颊 车 ,鱼 腰 透 阳 白 ,人 中 、承
杨 其 蓉
四 川 省 大 竹 县石 桥 铺 中 心 卫 生 院 , 四川 大竹 6 5 1 311
【 关键词】 针刺 ;中医药 【 中图分类号】R 4 . + 751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7— 5 7 (0 0 1 0 4 — 1 0 8 1 2 1 )2 — 1 1 0 0
愈 4例 ,占 8 O%。一月 以上 2例 ,痊愈 1 占 5 例 0%,无效
1 ,占 5 例 0%。说 明病程 较短 治疗效 果更佳 ,建议 患者早
治疗 。B疗 效 与 疗 次 的 关 系 。5 0例 病 人 中 ,疗 次 在 7次 以 内的患者痊 愈 4 3例 占 8 %;疗 次 在 1 6 5次 以 内 的 患 者 5
风 ,是一种常见 病 、多发 病 ,尤 以春 秋两 季为 甚。现代 医
学称 “ 神经麻痹” 面 。分 为 中枢 性 面瘫 和 周 围 性 面 瘫 。 针 刺
配合 中药治疗周 围性 面瘫效果十分 明显 ,现介绍如下 。
1 临床 资 料
患病时间在 1 以内者 以 7天为一个疗程 ,患病时间在 1 5天 5 本组 5 0例病人 ,均为 门诊病 人 ,男性 1 8
2 1 患者 ,男性 ,5岁。 因左侧 口眼歪 斜在 本地经 中西 医 . 治疗 3个月症 状有 所好转 。后 来我 处求 治 ,查 :左 眼闭合 不全 ,迎风流泪 ,左侧鼻唇沟消失 ,左嘴角下垂 。经 C T扫 描未见颅 内病 变 。诊 断 :周 围性 面瘫 ,采用 针刺 、中医药 治疗 1 0天后 ,左 眼 闭合 良好 ,迎 风 流泪 消 失 ,左 嘴 角下
西 医认 为 此 病 多 由 急 性 非 化 脓 性 乳 突 孔 内 的 面 神 经 发
炎 ,面部受风或着 凉所 引起 ,一般 认为 可能是 面部 营养神 经的血管受风 寒而 痉挛 ,导致 神经 缺血 ,水 肿而致 病 ,亦 可能与面部的病毒 感染有 关。祖 国医学认 为本 病是 由外感 风寒侵袭面部 经络 ,以经气 流行失 常 ,气血 不和 ,经 筋失 于濡养 ,纵缓 不 收而 发病 。本法 取合 谷 以疏解 阳明经 气 , 是远 道 取 穴 ,以疏 风散 寒 ,地 仓 、颊 车 等 诸 穴 配合 加 以
抽 动 及 迎 风 流 泪 ,眼 裂 变 小 ,嘴 角 一 侧 下 垂 或 额 仅 靠 眉 处 消 失 ,但 无 大 碍 为 有 效 ,经 治疗 3个 月无 明 显 改 变 为 无 效 。 16 2 疗 效 分 析 .. A 疗 效 与 病 程 的关 系 。在 5 0例 患 者 中 ,
T P照射 ,口服中药可 祛风 寒 ,温 经通 络 ,活 血行 气。透 D
面瘫俗称 “ 口眼 歪 斜 ”,祖 国 医学 属 中 风 范 畴 ,称 类 中
例 ,痊 愈 4例 占 8 %,有 效 1例 占 2 % ;疗 次 在 3 0次 以 内 的患 者 ,痊 愈 1 占 2 %,无 效 1 占 2 %。提 市 疗 次 在 7 例 例 次 以内比 1 5次 以 内 的 治 愈 率 高 ,最 佳 疗 效 在 一 个 疗 程 内 。 C一 个 疗 程 时 间 长 短 的确 定 与 患 病 时 间 长 短 有 密 切 关 系 。
在 1 内 以 7天 为一 疗程 ,留针 3 5天 O分 钟 ,仅 针 刺 患侧 , 合谷针刺 对 侧。患病 时 间超 过 1 5天 ,以 l O天为 一疗 程 ,
失 ,不能吹 口哨,闭 口鼓腮 漏 气 ,不 能 咀嚼 ,流涎 ,漱 口 漏水 ,舌体麻 。诊断 :周围性面瘫。治疗 :采用 本法治疗 5 天痊愈 。
中药 口服方便 。
参 考 文献
[ ]彭静山.《 1 外灸秘验》 .
( 稿 日期 :2 1. 60 ) 收 00 0 . 3
病程在 1 5天 以内的为 4 3例 ,治愈 4 3例 ,占 10 %。病 程 0 在l 5天 以上 3 以内的有 5例 ,有 效 1 ,占 2 0天 例 0%;治
部气血调和 ,经脉通利 ,功能恢复。
经 治 疗 结 果 证 明 :此 法 在 治 疗 面 瘫 上 效 果 佳 ,疗 程 短 ,
3 讨论
留针 1小时 ,针刺 患侧 与健侧 ,合 谷 为双侧 。针刺 后均 用 T P照射 ,疗程间隙休息 2天以 3个 疗程统计。 D
15 中药 以祛 风 散 寒 温 经 通 络 之 牵 正 散 加 减 治 疗 。 方 药 : . 白附 子 8克 、防 风 1 2克 、天 麻 l 2克 、 白 芷 1 、 全 虫 1 2克 0 克 、蜈 蚣 2条 ( 去头 足 ) 、地 龙 l 2克 、僵 蚕 1 2克 、 当归 l 2
14 针 刺 留针 时 间 长 短 与 患 病 时 间 长 短 的关 系 患 病 时 间 .
垂 、鼻唇沟变浅好 转 。后加 四 围法 针刺 治疗 2 0天后痊 愈 ,
随访 1 未见复发 。 月 22 患 者 ,女 性 ,4 . 0岁 ,右 侧 口 眼 歪 斜 1天 来 我 处 就 诊 。 查 :右 侧 额 纹 消 失 ,眼 睑 不 能 闭 合 , 口 唇 歪 斜 ,鼻 唇 沟 消
临 床 研 究
Clnc l e e r h i i a s a℃
中 1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31
C ieejunlo tnm dc e ad eho hr c hns ora feho e in n tnp a i may ・l 4l・
针 刺 配 合 中药 治 疗 面瘫 5 O例 分 析
刺 穴 位 意 在 病 变 区 域 形 成 网 状 针 刺 病 灶 区 ,较 大 限 度 改 善 病 变 部 位 血 液 循 环 状 况 。 口服 中 药 粉 末 后 饮 酒 少 量 ,具 有 引 药 入 络 直 达 病 所 之 功 效 , 因 此 ,针 刺 ,T P照 射 , 中 医 D 药 联 合 用 于 面 瘫 ,有 利 于 局 部 病 变 物 质 的 消 除 ,从 而 使 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