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将首先定义并解析自我同一性和依恋的概念,进而阐述它们在青少年阶段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回顾相关理论和研究,探讨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如何与依恋关系相互影响。
通过深入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
最终,我们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青少年心理发展领域贡献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二、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框架与发展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个体对自我认知、价值观、目标和人生观的整合和确认。
对于青少年来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他们建立自我认同、形成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
在理论框架方面,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为自我同一性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
他认为,青少年期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青少年需要在这个阶段解决“我是谁”的问题。
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了同一性危机的重要性,即青少年在探索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的困惑和不确定性。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青少年的成长而逐渐成熟。
在青少年早期,个体开始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并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可能会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定位。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知的发展,青少年逐渐形成了更为稳定和清晰的自我认同。
依恋理论也为理解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
依恋理论认为,个体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青少年阶段,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依恋关系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探索自我和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它涉及个体对自我认知、价值观、目标和人生观的整合和确认。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论文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论文摘要:自我发展一直持续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其中青少年期自我的发展尤为关键。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的发展课题就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
自我的形成是以同一性确立而获得稳定的心理状态为标志的。
许多研究表明,家庭、同伴、学校以及工作环境等是影响青少年同一性形成的重要背景因素;这些因素所形成的微环境会相互制约,共同影响个体同一性的发展。
一、何为自我?埃里克森同意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作本我、自我、超我的划分,但是他对自我的理解不同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吧自我看作是本能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传递者,而埃里克森却认为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独立且相当有力的部分,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层面上升到了意识层面。
他对自我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进一步发展了哈特曼所重视的社会环境对自我适应作用的思想,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考察自我的发展,提出了一个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使自我心理学的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力量,不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他把自我看做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着人的意识活动并且能够加以控制。
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性欲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自我过程已失去防御性质的重要性,其所表现的游戏、言语、思想和行动等带有自主性,具有对内外力量的适应性。
埃里克森赋予自我许多积极的特点,如信任、希望;独立性、意志;自主性、决心;勤奋、胜任;同一性、忠诚;亲密、爱;创造、关心;统整、智慧等等。
这些特性都是弗洛伊德从未提到的。
他认为,凡是具有这些特性的自我都是健康的自我,它能对人生发展的每一阶段所产生的问题加以创造性的解决。
这种自我概念是自我同一性理论得以形成的基础——“这种一致感和连续性必须归因于自我的工作,因为没有任何其他内部机构能完成这种贯穿于儿童期的有意义的认同作用的选择性任务,完成对于在同一感中达到顶点的自我意象的逐渐整合的任务。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摘要】中学生自我认同对于他们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学生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存在困惑和不确定性。
本文通过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影响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等多方面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同,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迷失自我。
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强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中学生自我认同教育、提升家庭支持力度、建立更加健康的社会环境等。
建议通过课堂教育、家长参与、社会倡导等多方面手段来提升中学生自我认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展望未来,希望可以加强相关研究和实践,为中学生的自我认同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关键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调查,问题意识,研究意义,特点,影响因素,结果,对策建议,实施方法,总结,展望未来,建议措施。
1. 引言1.1 现状调查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是对当前中学生自我认同状态进行系统性分析和描述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为有效的干预和指导提供依据。
通过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年龄段、性别、家庭背景等因素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和特点。
现状调查还可以揭示中学生自我认同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为我们提出对策建议和实施方法提供参考。
在进行现状调查时,我们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中学生关于自我认同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表现,了解他们对自身身份、性别角色、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认知和态度。
通过对大量样本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整体分布和特点,为后续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提出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进行调查,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和问题,为制定有效措施和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我们的调查工作能够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1.2 问题意识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中,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身份认同问题。
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和需求,这也导致了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困惑和挣扎。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调查结果分析1. 中学生自我认同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学生在自我认同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缺乏自信心,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
第二,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存在着身份认同的混乱,很难明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
2. 影响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原因中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中学生面临更多的选择和困惑。
第二,教育体制的问题,学校教育过于功利化,忽视了个体发展和自我认同的培养。
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无法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认同的探索。
二、对策建议针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现状的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对策:1. 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学校在教育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同的探索和建构。
学校应当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塑造自我认同。
2.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在中学生自我认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进行自我探索,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家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教会他们独立思考和抉择的能力,让孩子在尊重孩子自我需求的也能明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3. 社会的引导和支持社会应该为中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和机会。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加大在中学生自我认同方面的投入,举办各种培训活动、讲座和教育展览,为中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和资源,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认同的探索。
中学生自我认同问题不容忽视。
只有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引导中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认同探索,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一、调查背景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身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种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同和同一性在不断塑造和形成中。
随着社会日益多元化和信息化,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认知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问题。
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状调查1. 自我认知模糊调查发现,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模糊,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优点特长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部分学生受到社会环境和同伴的影响,难以明确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存在跟风盲从的情况。
2. 社交压力大在中学生群体中,社交压力普遍存在。
一方面,他们需要适应学校和班级的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和交往;他们还需要处理来自亲友和社会的期望和压力,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某种样板,这给中学生的自我认同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3. 个性表达不足中学生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害怕被他人否定和嘲笑。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他们可能会将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起来,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
4. 身份认同模糊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的灌输,一些中学生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模糊。
他们受到各种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对自己的民族、宗教、性别等方面的认同并不清晰,缺乏自信和自豪感。
三、对策建议1. 增强自我认知学校和家庭应该帮助中学生增强自我认知,引导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优点特长和个性特点,培养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和认同感。
中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兴趣小组等方式,发现和锻炼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建立自己的个性。
2. 减轻社交压力学校应该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和社交环境,鼓励中学生积极沟通和交流,相互支持和理解。
家庭可以通过谈心和倾听,减轻对中学生的期望压力,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理解,降低社交压力。
3. 培养自信学校可以设置一些能够展示和表达个性的活动和课程,如演讲比赛、艺术展示等,鼓励中学生进行自我表达,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自尊。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环境中,中学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压力,特别是在形成自己的个人身份和价值观方面。
本文将调查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对策来帮助中学生建立自己的个人身份。
我们需要了解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中学生在形成自己的身份时面临一系列困难。
首先是社交媒体的影响。
许多中学生将社交媒体视为展示自己的平台,他们会受到其他人的评价和关注的影响,努力迎合别人的期望,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的价值和兴趣。
其次是同伴压力。
中学生常常受到同龄人的影响,他们努力迎合同伴的标准和期望,追求被接受和认可,而不是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
最后是家庭和社会的期望。
许多中学生面临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高期望和压力,他们会试图满足这些期望,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实需求和兴趣。
面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挑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来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个人身份。
首先是培养自我意识。
中学生应该通过深入思考和自我反省来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提供一个支持和鼓励的环境,给予他们表达自己的机会。
其次是培养对多样性的尊重。
中学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不同,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意见。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组织一些多样性的活动,促进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再次是鼓励自我表达。
中学生应该被鼓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声音,无论是通过写作、绘画还是演讲等方式。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提供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环境,鼓励中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
最后是建立支持网络。
中学生应该与其他有类似兴趣和追求的人建立联系,组成一个互相支持和鼓励的网络。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帮助中学生建立这样的网络,提供资源和支持。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经历着身心的许多变化和探索,并且对于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有着更深入的思考。
自我同一性发展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目标的感知和理解。
本文将研究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对自己的性格、兴趣以及自己所关心的事物产生兴趣。
青少年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涉及到身份的建立、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个体对自己未来的目标和愿望的思考。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一个具有健康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往往更加稳定和自信。
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身心变化,做出更好的决策,并且形成一个正面的自我形象。
相反,缺乏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可能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他们往往徘徊在不同的身份和群体中,无法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可以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支持性和理解的家庭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认同。
另外,社交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同伴间的互动和身边的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青少年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和社会经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
此外,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也受到内部困扰的影响。
青少年身处于身心变化的时期,他们经历着身体、情绪和认知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对他们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
身体形象的变化、情感的起伏以及对未来的焦虑等内部因素都可能阻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为了促进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有几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首先,家庭应该营造一个支持性和温暖的氛围。
父母应该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尊重他们的个人倾向和选择。
其次,学校和社区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机会,让青少年有机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引言
作为中学生,自我认同和自我同一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信息
的爆炸,中学生的自我认同问题愈发突出。
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
应的对策,有助于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建立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的能力。
1.1 自我认知程度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中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并不清晰。
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和性格特点,缺乏对自我的深刻理解。
1.2 社交圈子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于社交圈子的依赖性较强,受到同龄人的影响较大,有
时会以他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容易迷失在他人的认同中,而忽视了自我认同的重要性。
1.3 对自身价值的认知
调查还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价值和潜力认识不足,缺乏自信和追求卓
越的积极心态。
二、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对策
2.1 提高自我意识
学校和家庭可以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中学生建立健康的自我认识。
要鼓励学
生对自己进行深刻的思考,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2.2 增强自我认同
中学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认同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成就,避免
以他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
学校和家长应当大力鼓励和支持中学生树立独立、积极的自我
认同意识。
2.3 引导自我成长
学校可以引导中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实践,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要关注
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追求卓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
界观。
关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楚艳平引言:同一性(identity)几乎是当代社会科学无所不在的概念,它遍及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政治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同一性概念的内涵和理论角色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存在很大的不同。
即使在心理学领域中,虽然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中,它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由于其内涵的丰富与复杂以及研究者理论框架的不同,同一性的概念也存在内涵不一的使用。
大体上存在 3种相对区别的取向:(1)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定向的自我同一性;(2)个体水平定向的同一性[2],包括 McCall和 Simmons (1978)的角色同一性以及Stryker(1968,1980,1987),Burke(1980),Stryker 和 Serper (1982)的同一性;(3)集体水平定向的同一性,即社会同一性,包括Tajfel (1974,1978,1982),Turner(1982,1985)的社会同一性。
在3种取向的同一性中,尤以 Erikson(1963)定向的自我同一性提出最早,产生的具体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丰富。
1.关于同一性的概念1.1国内的一些翻译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在国内心理学中有 3种译法:(1)张春兴教授在《教育心理学》(1998)中译为自我统合;(2)车文博教授在《人本主义心理学》(1998)中译为自我认同;(3)孙名之教授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1983)、《弗洛伊德主义论评》(1992)、《青少年:同一性与危机》(1998)中,黄希庭在《人格心理学》(1998)中,阎巩固在《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2000)中译为自我同一性。
本文采用自我同一性的译法意在强调自我同一性为人格结构的属性和实体性存在。
1.2 Erikson对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奠基自我的精神分析理论是 Erikson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起源,Erikson被称为同一性之父。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1. 引言1.1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性中学生自我同一性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独特的个体特征和稳定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迅速,面临各种身份认同问题和心理困惑。
加强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对其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有着清晰自我认知的中学生更容易应对外界的诱惑和挑战,更容易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有着明确自我认同的中学生更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避免发展出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也是其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基础。
当中学生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就能更好地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其个人发展,也有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建设。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分析影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各种因素,探讨针对现状制定的有效对策,以及建立多元化的自我认知教育体系和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与沟通。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提升中学生自我同一性水平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3 研究意义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于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方面的特点和需求。
通过研究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可以为中学教育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状况也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心理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研究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可以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更科学的管理策略和教育方法,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当今社会,中学生自我同一性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其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学生自身的发展素质,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人的自我同一性是指一个人对自我、自己的价值观、个性等内在特质的认同感和理解。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需要经历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阶段的孩子会经历一些身体上、心理上的变化,可能会出现想法、举止或信仰等上的迷茫或疑惑,这种时期往往被称为自我意识受到挑战的时期。
由此观察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在中学阶段应该如何做出有效应对的策略。
据近年的研究,现代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认同度显著低于传统社会的同龄人,并呈下降趋势。
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被视为影响学生自我认知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随着社会变化,在日常的生活中,许多学生没有得到传统社会的那种基本的道德教育。
同时,学校教育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缺乏其它知识的传递,这使得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培养。
2. 社交网络的干扰。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QQ、抖音等,成为中学生沟通交流上的重要渠道。
但是,随着信息时代不断发展,来自大量网络信息的媒介干扰,往往会削弱孩子性格的独特性和个性特征。
3. 城市化过程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社会生活多样化程度的提高,大量的讯息淹没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这样的环境下,少年青少年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减少,所以认同自我的机会比传统时期要减少。
1. 强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中学生自我认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父母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了解孩子的内心情感,并积极引导孩子选择正确道路,让孩子在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2. 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弥补中学生知识不足的关键环节,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获得对生命、对人、对社会活动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和素质。
3. 注重心理健康。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学生很容易被各种状况影响情绪,影响身心健康,打乱原本的认知体系,因此在中学校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在增强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同时,注重拓展学生社交空间,促进心情的开放和积极,可以帮助学生在变化中找到追求自我认知的目标,保持自我认知的健康状态。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问题备受关注。
中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受对其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给予中学生过多的选择和压力,使得他们在自我认同上面临种种挑战和困惑。
深入了解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问题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只有让中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形象,他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学习和未来的挑战。
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探讨影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因素,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
通过本研究,可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身份认同,提升自尊和自信,增强应对挑战的能力。
也可以为学校和家庭提供参考,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通过探索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可以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3 研究意义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当前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自我认同困惑和挑战,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成长需求。
通过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指导和支持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自我认同。
了解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政策和家庭教育方案,提升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认知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可以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
1 9 8 6年编制的“ 自我 同一 性状态客观性 测量问卷 ( 第2 版) ” 来测量青少年 的同一性状态。修订后的问卷与原 问卷具有一 致 的因素结构 , 均包括 同一性获得 、 延缓 、 早闭 、 扩散 4个分量 表, 每个分量表有 1 6个题 目, 共有 6 4个条 目, 每个题 目从“ 非 常不符合 ” 到“ 非常符合” 6点计分 。 该问卷包括 4个意识领域 ( 职业 、 生活方式 、 政治 和宗教 ) 和 4个 人际关系领域 ( 性别角 色、 友谊 、 娱乐和约会 ) 翻 。修改后 的量表总体分量 表的内部一 致性 信度在 0 . 6 5 0 . 8 4之间 ,再测信度在 0 . 5 6 0 . 6 4之 间, 说 明该 问卷具有 良好 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同一状态参照 A d a ms 等在 1 9 8 6年制定的“ 划分点” 来确定[ 4 1 。 1 _ 3 统计学处 理 :采用 S P S S 2 1 . 0软件试用版对所收集 的数 据进行统计分析 , 计数 资料 以率表示 , 采用 检验 , 以P < 0 . 0 5
・
调 查研 究 ・
青少年 自我 同一性发展研 究
湖北科技 学院( 4 3 7 1 0 0 ) 李朝 霞 龙 羽
【 摘
要 l 本研 究采用 王树青等人修 订的“ 自我 同一性 状态 客观性测量 问卷 ” 对5 5 1 名青少年进 行问卷调
查, 了解青少年 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 。结果显示 : ① 自我 同一性各领域的发展状况 : 意识获得状态方面小学生和初 中生的 自我 同一性发展高于高中生 ; 人际获得状态方面初中生的发展高于小学生和高 中生 ; ② 自我 同一性 的发展
2 . 3 意识领域同一性状 态发展在不同学段 上的差异 :从表 1 可 以看 出 , 意识领域在不 同学段上的差异主要表 现在 意识获 得和 意识早 闭状 态上。小学生和 高中生、 初 中生 和高中生在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介绍: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同感,包括对自己身份、价值观、兴趣爱好和未来目标的清晰认知。
对于中学生来说,建立健康的自我同一性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问题日益突出,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我们来看一下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中学生在身份认同上存在困惑和不确定感。
他们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谁,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
有些中学生缺乏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认知,常常自卑情绪较重。
中学生常常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和社会期望的困扰,这些因素也对他们的自我同一性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对策为了帮助中学生建立健康的自我同一性,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1. 探索兴趣爱好和特长中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展开多元化的兴趣爱好,以便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
学生可以加入学校的课外活动社团、参加体育运动或者学习音乐艺术等。
通过积极的参与,中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特长,并增强对自己的认同感。
2. 培养自主性和自信心中学生应该鼓励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学校和家长也应给予中学生适当的自由度,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策,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3. 加强心理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中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
学校还可以开展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们进行自我探索和交流,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4. 建立合理的学业压力管理机制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努力建立合理的学业压力管理机制。
中学生在学习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支持和指导,很容易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到怀疑。
学校和家长应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
5. 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对于他们的自我同一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
2、承诺阶段的挑战:青少年可能会面临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压力。 例如,他们可能会受到性别刻板印象、同伴影响和社会期望等方面的影响,从 而对自己的承诺产生动摇。
有研究显示,这些挑战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自我同一性冲突,甚至引发心理健 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然而,如果我们能采取一些措施来支持青少年应对 这些挑战,他们就可能顺利度过这个关键时期。
一、自我同一性的定义及重要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中有何地位 以及未来将走向何方的内在一致性感觉。在青少年时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尤 为关键,因为它对于青少年的自尊、自信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 重要影响。
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过 程
青少年时期自我同一性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索阶段、承诺阶段和实现 阶段。
四、支持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 的策略
1、提供稳定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获得支持和指导的重要 场所。父母和老师应当为青少年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以及关爱和支持,帮助 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同一性。
2、鼓励独立思考和探索:我们应当鼓励青少年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并建立 独特的自我同一性。
3、重视心理健康:我们应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 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是良好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基础,对于青少年未来的成长具 有重要意义。
4、提供社会支持和角色模型:我们应当为青少年提供社会支持和角色模型, 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同一性。例如,可以引导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 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3、实现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并将自己的价 值观和人生目标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学 习和工作,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冲突,自我同一性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背景介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和问题意识,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建立对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增强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当前中学生面临着自我认同模糊、自我价值感不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导致其情绪波动大、人际关系不稳定、学业成绩下降等情况。
有必要深入了解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问题意识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面临着身心发育、认知能力、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也在不断变化和深化。
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中学生在自我认同方面存在着困惑和迷茫,甚至出现了自我否定和自我认同危机的情况。
问题意识的存在,不仅影响着中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也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
如何帮助中学生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我们有必要进行相关调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具体实施措施,帮助中学生树立积极阳光的自我认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字数:228】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和具体实施措施,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建立自我认同,提升其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为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提供可操作的建议,促进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发展,促进其全面成长。
本研究也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关注,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为中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支持。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一、调查背景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认识、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形成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并且与自己的认知和社交环境一致。
中学生作为处于青春期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
由于青春期的特殊性和社会环境的多变性,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本文通过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的调查,探讨其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二、调查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一所普通中学的3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问卷涉及到中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价值等方面的问题。
并针对调查结果,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的对策。
三、调查结果1.中学生自我认知不清:调查结果显示,有近60%的中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不够清晰,甚至存在认知偏差。
他们不能准确评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自己的态度和兴趣不能明确把握。
这一现象表明,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存在较大的问题。
2.中学生自我概念模糊:近50%的中学生对自己的概念模糊,很难准确描述自己的特点和性格。
有的学生在交往中表现出迷茫和自卑,有的学生则表现出自尊过高和自大的倾向。
这一现象表明,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存在混乱。
四、问题解析上述调查结果揭示了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并提示了其中的问题所在。
中学生的自我认知不清,主要是由于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不够准确,缺乏对自己的清晰认识。
中学生的自我概念模糊,主要是由于他们对自己的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特点和性格。
中学生的自我价值缺失,主要是由于他们对自己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不能正确理解自己的价值。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还有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业、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五、对策建议为了解决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存在的问题,特别针对上述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强化自我认知的培养: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客观理解,对自己的态度和兴趣的明确把握。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综述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综述自我同一性的来源背景及其定义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
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
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 最基本的层面,即ego -identity ; (2) 个人同一性;(3) 社会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埃里克森提出的核心概念)自我同一性的三方面体验首先,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虽然可能和别人共同完成任务,但是他是可以和别人分离的。
其次,自我本身是统一的。
自我有一种发展的连续感和相同感,现在的我是由童年的我发展而来的,将来我还会发展,但是我还是我。
最后,自我设想的"我"和自己体察到的社会人眼中的"我"是一致的。
相信自己的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是能被社会承认的。
自我同一性的意义首先震撼了青少年自身。
青少年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
青少年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去回答它,并借此作出种种尝试性的选择,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
一旦他这样做了,他们也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
获得了同一性,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如果年轻人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同一性扩散或消极同一性发展。
个体在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如果难以忍受这一过程中的孤独状态,或者让别人去把握自己的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决定,就会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自从1963年艾里克森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
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一种能力。
自我同一性是行为的建筑师,行为所凭借的蓝图就出于自我同一性心灵,主体行为是自我同一性的外在表现。
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失败会导致自我发展的无目的性、无意义性,会使青少年丧失发展的动力源泉。
临床心理学家也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主题的失败可能预示着日后发展中的各种心理障碍。
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是个体毕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不可逾越的重要里程碑,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国内也有学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健康人格进行理论探索,认为自我同一是健康人格的本质特征。
同一性形成始于婴儿依恋的出现、自我感的发展、独立倾向的出现,止于老年阶段对人生的回顾与自我整合。
已有关于同一性发展的研究主要针对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的个体。
Marcia和其他同一性研究者认为,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状态有一条发展路径,即由同一性扩散发展到提早成熟或延缓状态,最后达到同一性获得。
通过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变化的跨文化研究和追踪考察,研究者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趋势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
大多数研究者发现,个体在18岁之前一般不能建立前后一致的同一感,并且18- 21岁之间最能体现出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差异。
也就是说,尽管整个青少年期都存在对自我的探索,但自我同一性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青少年中期或晚期,直到青少年晚期个体才会建立起稳固的同一感,特别是20岁左右这一时间是建立稳固同一感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早期的个体大部分处于同一性扩散、提早成熟和延缓状态,而很少有人达到同一性获得状态。
研究发现从高中到大学这一时期,达到同一性获得状态的人数增加,而处于同一性扩散的人数减少;大学高年级比大学一年级和高中学生更可能达到同一性获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楚艳平引言:同一性(identity)几乎是当代社会科学无所不在的概念,它遍及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政治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同一性概念的内涵和理论角色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存在很大的不同。
即使在心理学领域中,虽然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中,它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由于其内涵的丰富与复杂以及研究者理论框架的不同,同一性的概念也存在内涵不一的使用。
大体上存在 3种相对区别的取向:(1)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定向的自我同一性;(2)个体水平定向的同一性[2],包括 McCall和 Simmons (1978)的角色同一性以及Stryker(1968,1980,1987),Burke(1980),Stryker 和 Serper (1982)的同一性;(3)集体水平定向的同一性,即社会同一性,包括Tajfel (1974,1978,1982),Turner(1982,1985)的社会同一性。
在3种取向的同一性中,尤以 Erikson(1963)定向的自我同一性提出最早,产生的具体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丰富。
1.关于同一性的概念1.1国内的一些翻译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在国内心理学中有 3种译法:(1)张春兴教授在《教育心理学》(1998)中译为自我统合;(2)车文博教授在《人本主义心理学》(1998)中译为自我认同;(3)孙名之教授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1983)、《弗洛伊德主义论评》(1992)、《青少年:同一性与危机》(1998)中,黄希庭在《人格心理学》(1998)中,阎巩固在《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2000)中译为自我同一性。
本文采用自我同一性的译法意在强调自我同一性为人格结构的属性和实体性存在。
1.2 Erikson对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奠基自我的精神分析理论是 Erikson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起源,Erikson被称为同一性之父。
尽管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有时被作为人格形成的理论图式,但同一性作为其人格理论的核心植根于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之中。
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是来源于他的临床研究的,Erikson(1963)首次使用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描述从二战返回的士兵正经历生活中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缺失的障碍:“这些士兵缺乏的是同一感。
他们知道他们是谁,有个人的同一性,但似乎他们的生活不再连结在一起,有一个核心的障碍,称为自我同一性的缺失”。
Erikson 认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在不同的层面来使用以强调不同的问题。
有时同一性指结构,有时指过程;有时指主观经验,有时指功能;有时指个体独特的意识感,有时指经验连续的潜意识追求;一个时期指集体理想的一致性,另一时期指比较的差异性。
Bourne(1978)对埃里克森丰富而复杂的同一性概念概括出 7 个方面的特征:(1)发生学特征:自我同一性是儿童期的结果,是处理早期发展任务的成功与失败;(2)适应性特征:它是自我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反应;(3)结构性特征,它是由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 3 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4)动力学特征:同一性调节自我与客体、本我与超我,同一性形成是一主动的过程;(5)主观性特征:它使人有一种自主的内在一致和连续之感;(6)心理交互的特征:相对于儿童期的依赖,出现了自我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发展了与他人的关系;(7)实体的存在:同一性提供给自我和世界意义感。
Augusto Blasi和 Kimberly Glodis(1995)总结了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多方面性质:(1)同一性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外显的和内隐的回答;(2)是在个人的过去经验和对将来的期望之间达成的一个新的统一;(3)它产生基本的一致感和连续感;(4)同一性问题的回答是通过现实的评价自己的过去,思考自己的将来,尤其是应对意识形态和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同时探询文化和社会以及他人对自己知觉的适宜性来达到;(5)同一性整合和探询的过程围绕一定的领域发生,如职业、宗教信仰、性、政治观点;(6)这一过程在各领域产生灵活但持久的承诺(commitment);(7)从客观的角度,它保证一个人与社会有效的整合;(8)从主观的角度,它产生基本的忠实和忠诚感以及深刻的下意识的植根感、安宁感、自尊、自信和目的感;(9)同一性发展的敏感阶段是青少年时期,但它是一生的追求。
由此可见,Erikson只是从理论上阐述了同一性,而关于同一性的概念并不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这也给实证研究带来了困难。
2.同一性研究的模型2.1玛西亚的同一性状态(地位)理论(identity status)2.1.1四种不同的同一性状态Marcia 认为可以从 3 个方面来考察自我同一性,即结构的、现象学的和行为的方面。
结构的方面是指同一性具有内在心理动力过程总的平衡的特征,它从结构或内在心理的角度,证实自我成长的渐进增强以及自我机能随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自我同一性提供了人格发展的参照框架。
现象学的方面是指同一感的经验的方式,并指出赋予的同一性经验和建构的同一性经验,人们以经验的术语渐渐地认识到人的基本特征和在世界上的位置。
行为的方面是指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可观察的成分,即人们可以观察的同一性风格(identity style)。
Marcia 从 3 个方面考察自我同一性意在超越内在心理结构和现象学的同一性研究而进入了实证研究的领域,离开了内在心理和现象学描述的水平,寻求可观察的行为,并将它假定为自我同一性结构的指标。
Marcia(1966)正是在上述假设的前提下,椐个体应对自我同一性形成任务的策略和结果来给出自我同一性的操作性定义。
以探索(exploration)和承诺(commitment)为变量对自我同一性进行操作定义。
加以操作化。
探索( exploration) 是指主动地探询和权衡各种同一性选择。
具体表现为个体在同一性发展过程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考虑多个选择, 以便做出有意义的抉择。
承诺( commitment) 是指作出一个或多个同一性选择后,个人将对其保持信念。
具体表现为个体对于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在精力、毅力和时间等方面作出的投入。
由探索和承诺 2个变量的组合提出了 4 种同一性状态(identity status):(1)成就型同一性(achieved identity):高探索和高承诺,指经历了一段可能性选择的探索并呈现出相对固定的承诺;(2)延缓型同一性(moratorium identity):高探索和低承诺,指正处于可能选择的探索过程中并积极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但没有达到最后的承诺;(3)早闭型同一性(foreclosed identity):低探索和高承诺,指从未经历同一性危机(探索)就对一定的目标、价值观和信念作出了承诺;(4)同一性扩散(diffused identity):。
低探索和低承诺,指没有探索也没有固定的承诺。
Marcia地位模型只重视同一性发展的结果,而不能很好地描述同一性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2.1.2关于同一性状态的一些国内外研究此外,一些学者对同一性形成的状况和影响同一性形成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沃特曼( waterman etal 1971,1974,1976) 研究了大学生的同一性形成情况,对刚人学的新生同一性进行调查,在他们毕业时又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毕业时的同一性完成状况比入学时得到了发展。
考司塔和凯佩斯(costa & campos 1986) 发现不同专业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存在差异,法律和艺术专业有更多的学生处在较高的同一性状况,而工程和医学专业有更多的人处于早期闭合状况。
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因而对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艾德姆斯(Adems 1996) 建立了一个同一性形成的模型,系统论述了环境背景、社会认知等因素对同一性形成的影响,他认为人处于一定的环境背景中,同一形成过程是一种社会化过程,是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环境对同一性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个体和环境问的桥梁,它对同一性的影响既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
Schwartz.SethJ, Beyers.Wim等(2011)对Macial的同一性状态模型进行评估,并且对美国入校大学生的不同同一性的形成。
被试是来自不同种族,来自于美国30所大学的9034人,平均年龄是19.7岁,他们需要完成对同一性探索、同一性承诺、同一性整合、同一性混乱、积极心理社会功能、健康妥协行为(health-compromising behaviors)的测量,这个研究进一步验证了Masial同一性状态模型的合理性。
1982年,台湾学者黄淑芬参考马锡亚研究方法,调查台大各年级学生739人自我统合的情形,为比较不同大学教育环境对青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另外抽样调查了378位辅仁大学各年级的学生。
调查问卷主要限于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考虑,按其不同的回答方式,将全部学生分类归属于马氏的4种类型。
除问卷资料外,还搜集了受试者的性别、年级、社团参与、工作经验等项目以分析性别及大学生活经验与自我同一程度的关系。
结果,除迷失方向者外,在自主定向,他主定向、寻求方向三类学生中,台大与辅大二校无显著差异;大学生的自我同一程度,女生稍优于男生;他主定向与迷失方向者两类中,女生均较男生为少;在寻求方向者中,女生反比男生多;自主定向者比例随年级升高而剧增;寻求与迷失方向的比例随年级而剧减;参加学校社团活动与工作经验,显然比一般学生高出很多;四类学生人数分配上,八学之初绝大多数均不能自主定向,即使到了四年级,自主定向者也只有1\3。
大陆学者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也有一些研究。
俞瑞康(2004)采用日本心理学家加藤厚(1983)的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对无锡市一所重点高中、一所一般高中、一所实验初中、一所一般初中各年级各随机整群抽取二个班学生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经由一个理想朦胧——困惑疑虑——现实提升的过程,自我同一性的地位度数分布中间大、两头小,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存在性别差异,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与学习成效自评交互影响。
冯聪、管雷(2005)采用张日升编制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度的测定问卷”以及“网络成瘾问卷”对武汉市四所普通高校中350名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分量表上得分与网络成瘾问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网络成瘾行为会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有负面影响;性别、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对网络成瘾问卷总分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