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课件讲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重点(最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课件讲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重点(最新)
学习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的内容,我强烈地感受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主要任务就是强国之道。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是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之所以说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是因为它是培养动力的需要。

动力的发展需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发展也必须要改革。

那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什么?是质量效益的问题——质量效益不高。

以前,我们的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现在要开始改变这种面貌。

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这些年,我国形成了一定的质量优势,但还要巩固增强,要形成我们自己的质量优势。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也是围绕产业体系的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来展开的。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项工作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中国的很多工业品在世界都名列前茅——中国的钢铁产量世界第一,把另外九个排在前十名的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中国的水泥产量占全世界的50%左右,煤炭产量也接近50%。

所以说“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我们要变成强国。

要想变成强国,具体要怎么做?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这个时代,除了政治特征、经济特征外,还有环境的变化。

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战略机遇期,正好迎头赶上第三次产业革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样的新经济,所以发展得非常迅速,而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所以我们要通过新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水平。

十八大之后,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未来要继续把这个工作做得深入,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新动能从何而来?从新经济而来,从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的融合上来,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消费热点。

这就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二项工作是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

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
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这里所说的全球产业链中高端不仅是指工业,产业链的概念是包括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在内的,所以“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包含了制造、加工、创新和服务等内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三项工作就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强国的重要基础。

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怎么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可以这样说,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战略的成功,世界各国都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

现在,中国也是很有优势的,中国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包括高铁、高速公路等,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排在世界前列。

基础设施的优势我们要保持,并且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当然,我们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在基础设施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农村的基础设施、中西部的基础设施都还存在不足,也就是不充分。

基础设施建设是“传统+新兴”——传统的基础设施有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而新兴基础设施更要重视,像信息网络、物流的发展等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是存在投资潜力的原因。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四项工作是坚持“三去一降一补”。

“三去一降一补”的最终目的是存量和增量并重,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平衡是动态的、长期的平衡,不能形成大量的产
能过剩、价格下跌、企业效益滑坡。

通过“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长期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基本化解了,让市场规律正常地、有效地起作用。

这样一来,经济就有了可持续增长的基础。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五项工作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这几年我们简政放权,进行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创业成本,使新的企业、新的市场主体大量涌现——从开始时每天1万家增加到1.2万家,后来又增加到1.5万家,到X年达到了每天1.6万家,这既体现了市场的活力,也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六项工作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我们的劳动者大军不能再是低层次的产业工人。

现在,我国每年有7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这样的人力资源数量简直不得了。

如果我们把劳动者大军都变成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这对经济增长实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对创新驱动,都是非常重要的贡献。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意味着就业水平、就业质量、人才水平在明显提高。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早在2007年的《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将创新型国家作为总体目标。

创新要靠科技。

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前,我们都在追求科技上的进步,那么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要把创新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这是十九大报告里的原话。

那么,我们要做哪些工作呢?
第一,要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创新有三个来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新时代,我们要特别重视原始创新。

我们的科学家一定要搞原创,前沿性的、原创性的成果要成批量地出现。

在科技领域,现在的中国和十年前、十五年前的差距是很大的。

第二,加强应用基础研究。

应用技术最终要为我们所用,要发挥经济效益。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这些提法中,有些是以前就讲过的,有些是十九大的新提法。

从这些提法中也能看出,我们的目标是全面的而不是单向的,我们要在整体上强起来。

如何建设一个强国?其中一点就是要有
过硬的技术,只有应用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实现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目标。

这是现实的要求。

第三,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在战略科技方面,我们要站在前面。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以前就提过的,这个要求是一贯的。

从创新体系建设上来讲,如果是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它的基础可能是国家;如果是一般应用型的创新体系,它主要依靠的就是企业,所以要特别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这个思想也是一贯的。

第四,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以前,我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不够,现在则是主动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对我们自身也是非常有利的。

知识产权保护得好,创新才能具有强大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还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强化知识产权运用。

这是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也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一环。

要实现强国目标,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制度也要不断完善,这是现在非常紧迫的任务。

第五,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个重要任务,最终都落在人才上面。

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我认为,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人才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要实现强国目标,推动创新驱动,就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我认为这是具有特别的意味的。

讲提到乡村振兴,要特别注意“振兴”两个字。

我认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我国一些乡村地区还是非常明显的。

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大难题。

当前,一些农村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但从实际上看,我国乡村是有文化、有发展基础的。

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这个提法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是十九大报告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个亮点。

在乡村振兴方面,我们的发展思路已经越来越清晰了,发展重点也越来越突出和全面。

我们并不是仅从某一个方面来发展乡村,而是要全面、系统地振兴乡村,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第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过去我们强调农业现代化,现在提出农村现代化,这就是一个社会概念了。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就是“双现代化”。

我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比农业现代化更加宽广,当然农业作为产业也有它的重点。

那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要求是什么?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也就是说,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上这些方面都要达标。

第三,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这些也是我们以前一直在做的事情。

报告还提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第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农民的财产保护和权益保护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么这方面的问题肯定会通过改革给予解决的。

第五,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不管经济怎样发达,如果粮食安全有问题,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就会出现问题。

粮食安全是一个基础。

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认为,第一,要保持粮食自给自足的能力,粮
食自给率要非常高。

第二,要保持耕地的能力,在实施耕地“休养生息”的同时,耕地能力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粮食安全问题永远是一个重要方面。

第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现在看来,在农业方面,不管是在政策上还是在制度上,都在不断地向现代化水平迈进。

第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过去十多年来特别是过去五年来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

三个产业的融合发展也能够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发展机会和财富增长的机会。

当然,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八,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包括以上这些内容。

我认为,这些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了,如果能把这些工作做好,农村就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本的大结构还是按照十八大或者是更早一些说法。

但是,我们过去把城镇化单列出来或者把城镇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点,而十九大则是把城市化作为一个区域问题纳入这个部分,在结构上稍微做了一个调整。

第一,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不平衡和不充分在区域发展上反映比较突出,也是中国结构性矛盾较集中的问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发展战略,这次在十九大报告中更加系统化。

在表述上也有新变化,过去是讲“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四大板块”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现在在顺序上作出了调整——老少边穷、西部、东北、中部、东部,重心更偏向于老少边穷、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的顺序靠后,因为它们发展相对比较好一些。

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以我们要在平衡充分上作文章。

第二,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过去这个部分也是放在城镇化部分,现在放在区域发展部分,我觉得合情合理。

因为城市也是一个区域问题。

第三,三大区域发展的重点,即: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

过去,区域发展“三大战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

由于“一带一路”是一个跨国倡议,所以十九大在国内区域发展补充了“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这使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地位又一次变得比较突出。

这也是我国产业结构矛盾在区域上的一个反映。

三大区域的发展重点是,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
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第四,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

第五,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海洋强国被再次提出来。

我们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围绕强国之路来展开。

坚持陆海统筹,加强建设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是重点。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个部分的内容很丰富,我列了八条,其中蕴含着新意。

第一,提出总体要求,即: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我的理解是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作用,这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是一致的。

第二,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
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十九大还对国企尤其是央企提出了具体要求: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第三,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十八大期间,简政放权特别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等,现在已经见效了。

同时,十九大还提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

这两句话是很有新意的,明确提出要打破行政性垄断。

简政放权,实际上就是要打破行政性垄断,这恐怕是下一步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

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这是对过去工作作的总结,我们要继续做好这个方面的工作。

第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以宏观调控、国家发展规划作为战略导向,分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

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产业和区域政策是结构性政策。

当然,财政政策也可以是结构性政策。

结构性调控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特色。

从经济理论或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总量调控和一般性调控,都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方面。

由于中国还面临许多结构性难题,所以要实行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
调控。

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十九大体现出结构性特点,主要是解决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第五,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第七,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这里与三中全会不同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现代财政制度提出了基本要求;十九大对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财权事权对应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这也是报告的一个新意之处。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

第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这个部分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空间。

关于货币政策十九大报告的新提法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在过去五年中,我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未来的前景非常广阔。

中国要想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形成全
面开放的新格局,形成我国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这也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内容。

第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这是让世界吃“定心丸”,我们对国际社会做了一个进一步的承诺。

第二,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这是一个新的说法。

我们的西面开放不平衡、不充分,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第三,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我们长期保持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

我们要推进贸易强国而不是贸易大国。

这又是一个高目标。

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这是我们对全球化的追求,也是对全球化的重要支持。

中国是WTO协定坚定的支持者,我们在这个方面有巨大的利益,同时也有重大的义务。

我们在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世界发展的共同利益。

第四,优化区域开放布局。

全球化中有区域化问题,我们要优化区域开放格局,加大西部开发力度。

第五,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我们要在放权上加码。

“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是一个全新的说法。

这是一个新的动向。

第六,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在新时代新的开放格局下我们要面向全球,形成全球竞争的新优势,开放格局是中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部分。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