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外国文学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外国文学翻译的方法和策略翻译是文学创作和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文学作品因其语言的局限性,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流传。
而翻译可以减少这种局限性,使得文学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被更多的人阅读和欣赏。
外国文学翻译涉及到不同的语言、文化、身份和经验等多个层面,因此翻译者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来完成翻译工作。
本篇文章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外国文学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一、理解原著翻译的第一步是理解原著。
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著的语言、文化和文学背景,掌握原著中的主题、人物、情节和语境。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翻译才能准确地传达原著的核心思想和情感。
因此,翻译者需要花费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对原著进行仔细的研读和分析。
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非常重要。
翻译策略是指翻译者在翻译时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有时翻译策略的选择甚至会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例如,中文和英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英文小说时,有些翻译者会采用意译的方法,对原著进行部分重构,使其更符合汉语的语言特点。
而有些翻译者则更注重保持原著的风格和原汁原味,采用直译的方式。
这些都是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注重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表达效果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至关重要。
翻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原著中的语言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使其在翻译后依然能够传达出原著的情感与思想。
例如,中文和英文都有不同的修辞手法,而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修辞手法来营造特定的感觉和情感。
翻译者需要仔细地考虑如何将原著中的修辞手法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并确保在翻译后依然能够传达出原著中的情感和思想。
四、考虑文化和背景因素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的翻译,还涉及到文化和背景因素的翻译。
因为不同的文化和背景因素会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含义和情感。
例如,在翻译一篇关于围棋的文学作品时,翻译者需要了解围棋在原著所在的文化中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才能准确地传达出原著中的思想和感受。
文学翻译的挑战与策略
文学翻译的挑战与策略文学翻译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它要求译者不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艺术表达有敏锐的洞察力。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如何准确传达原作的意境、如何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节奏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译者需要采取一些策略和技巧。
本文将探讨文学翻译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文学翻译的挑战1.语言差异: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的差异,这给文学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有些词汇在不同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翻译,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意境进行恰当的转换。
此外,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2.文化差异:文学作品是文化的产物,它们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风俗和价值观。
因此,文学翻译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存在。
译者需要了解原作所处的文化背景,以便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同时,译者还需要在翻译中注入目标语言的文化元素,使译文更贴近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3.艺术表达:文学作品是艺术的表达,它们通过语言的运用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因此,文学翻译需要保持原作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译者需要在翻译中保持原作的节奏和韵律,使译文具有与原作相似的美感和感染力。
这对译者的语言功底和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文学翻译的策略1.准确传达意境: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意境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译者需要通过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作的意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借助于类似的情境和形象来传达原作的意境,使译文更贴近原作的表达效果。
2.保持原作的风格: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译者需要在翻译中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点。
译者可以通过对原作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以及对目标语言的灵活运用来实现这一目标。
同时,译者还可以借助于一些翻译技巧,如借译、意译等,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节奏。
3.注入目标语言的文化元素:文学作品是文化的传递和交流,译者需要在翻译中注入目标语言的文化元素,使译文更贴近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论翻译策略及其应用
要点三
语序的调整
在法律翻译中,有时需要将原文中的 语序进行调整,以符合目标语言的习 惯用法。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 法规则和习惯用法进行调整,以确保 翻译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06
结论
翻译策略研究的意义与实践价值
翻译策略研究的理论意义
对翻译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翻译过程 和规律的理解,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翻译理 论体系。
长句子的处理
科技文献中,长句子是比较多见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语序,确保翻 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图表和数据的翻译
科技文献中往往包含着图表和数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了解图表和数据的含义,并准确 地翻译它们,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法律翻译中的翻译策略应用
要点一
符合法律语境的用词
要点二
翻译策略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意义
翻译策略的发展趋势
随着语言学、文化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翻译策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如跨文化交际翻译策略的应用 等。
翻译策略的研究意义
研究翻译策略有助于深入了解翻译过程和规律,提高翻译实践水平和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02
翻译策略在语言层面的应用
直译与意译
直译
利用语言学、翻译学等规则进行翻译,但需 要人工干预和修正。
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
利用语料库进行语言模型训练和翻译模型构建,提 高自动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神经网络机器翻译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语言表示和翻译,提 高翻译的语义理解和自然语言生成能力。
语料库与翻译策略的应用
01
平行语料库
提供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对应语 境和表达方式,帮助译者选择合 适的翻译策略。
利用术语管理系统规范专业领 域的翻译,确保术语的一致性 和准确性。
翻译策略有哪些
翻译策略是翻译教材和翻译教学中必须研究探讨的内容。
通过研究翻译策略的构成,分析并归纳现有的翻译策略,根据历史积淀、理论渊源和实践指向,研究专家将翻译策略分为三类,即: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翻译策略是指翻译过程中的思路、途径、方式和程序。
翻译策略是一个舶来词,我国译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的。
1.直译与意译一直以来,直译与意译都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
在我国直译、意译和音译古已有之。
直译与意译之争和关于音译的讨论贯穿于中外翻译史。
现在主张直译的人一般也不完全以逐词对译或照搬原文结构。
直译可允许改动词序、改变词类在通顺达意的原则下照顾到原文的结构形式。
巴尔胡达罗夫认为逐词翻译的直译,是“层次偏低的翻译”而只有“必要的和足够层次的翻译”才能“传达不变内容并遵循译语的规范”。
“层次”是指作为翻译单位的语言等级体系中词、词组、句子之类的层次。
卡特福德认为,直译是介于意译和逐字翻译之间的一种译法。
“它可能始于逐字翻译但为恪守译文的语法规则而有所变化(如补充额外的词语、变换任何一‘级’的结构等)并过渡到以意群或句子成分为单位进行翻译。
”直译的优点是:在吸收外来有益的新因素、在反映异国客观存在的事物和情调上比意译更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
但在表达形式上无须另辟蹊径即可达到忠实于原文内容的时候译者自然采用直译。
直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常见用于以下领域的翻译:(1)用于翻译科技资料;(2)用于外语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3)也用于文学翻译,Nabokov 是文学翻译中直译的高手,在他看来,“只有直译才是真正的翻译”。
到了十九世纪初,很多作家倾向于意译,即译其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直译和意译各有优缺点,意译与直译不会形成二元对立,因为翻译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的标准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以确保原著的精神和风格能够被准确传达。
下面将介绍一些文学翻译的标准,希望能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对原著有深入的理解。
只有深入理解原著,译者才能更好地把握原著的风格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因此,在进行文学翻译之前,译者需要对原著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确保自己对原著有足够的理解。
其次,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注重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色。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尽量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色,使译文能够传达出原著的情感和意境。
这就需要译者具有较高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能够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确保译文与原著相符。
此外,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还需要注重对目标语言的把握。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对原著的翻译,还需要考虑译文在目标语言中的表达效果。
因此,译者需要对目标语言有深入的了解,能够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
最后,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注重审美效果。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还需要考虑译文的审美效果。
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诗意和音韵,使译文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就需要译者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综上所述,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著,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色,注重目标语言的把握,以及注重审美效果。
只有遵循这些标准,译者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文学翻译工作,使译文更贴近原著,更能够传达出原著的精神和情感。
希望广大翻译工作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文学翻译的水平,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说句子翻译策略探析
小说句子翻译策略探析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
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翻译更是涉及诸多技巧和策略。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说句子的翻译策略,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翻译策略是翻译过程中采取的步骤和方法,旨在确保译文能够准确、流畅地传达原作的意思和风格。
在小说句子翻译中,常见的策略包括语言转换、删减重组、替换等。
1、语言转换语言转换是翻译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策略。
在小说句子翻译中,语言转换通常包括两个方面:词汇和语法。
译者需要通过适当的选词和调整语法结构,使译文能够贴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同时保留原作的意思和风格。
例如,在翻译下面这段话时:原文:It was a dark and stormy night.译者采用了语言转换策略,将原句翻译为:这是一个又黑又暴风雨的夜晚。
在这个例子中,译者保留了原句的意思,同时调整了词汇和语法结构,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2、删减重组在小说句子翻译中,删减重组策略也是常用的方法。
由于中英文在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上存在较大差异,有时直译会使译文显得冗长或不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此时,译者可以适当删减原文中的一些冗余成分,同时重新组织句子结构,使译文更加精炼、流畅。
例如,在翻译下面这段话时:原文:He was born in a small town and his parents were simple farmers.译者采用了删减重组策略,将原句翻译为:他出生在一个小城镇,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
在这个例子中,译者删减了冗余成分,重新组织了句子结构,使译文更加简洁、流畅。
3、替换替换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中的某些元素替换成目标语言中对应的元素。
这种策略在小说句子翻译中也是常用的。
替换可以是词汇、短语或句子层面的替换,旨在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翻译下面这段话时:原文:He was pale and trembling, clearly terrified out of his wits.译者采用了替换策略,将原句翻译为:他脸色苍白,浑身发抖,显然被吓得不轻。
文学翻译的挑战与策略
文学翻译的挑战与策略文学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词汇和语法的转换,还涵盖了文化、情感和艺术表达的传递。
然而,文学翻译充满了挑战。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挑战及其应对策略,以提升翻译质量和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
一、文学翻译面临的主要挑战1. 语言结构差异不同语言之间在语法、句法和表达习惯上存在差异。
例如,中文常常采用倒装句,而英语则只是少数情况下使用。
在翻译时,简单的字面转换往往不能传达出原文所表达的微妙含义。
因此,翻译者必须灵活处理这些结构差异,以保留原作的风格和韵味。
2. 文化背景差异文学作品往往深深植根于特定文化中,承载着这个文化的历史、信仰和习俗。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对源语言文化有深刻理解,并能够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等价的文化元素。
例如,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月”象征着各种情感,而在西方文化中可能对应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因此,翻译者要掌握两种文化间的比较,以便更好地传达作品的精髓。
3. 语境与情感传递文学作品中的许多语言元素,如隐喻、比喻以及修辞手法,都与特定情境和情感紧密相连。
翻译工作不仅仅是字面的替换,更是对文本情绪和美感的把握。
在这样复杂的情境下,如何准确地再现原作中所包含情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4. 作者个性与风格每位作者都有其独特的文风与个性,这种风格常常在其作品中得以体现。
无论是通过句子结构、修辞方式还是用词选择,作者都会留下鲜明的个人印记。
在翻译过程中,忠实再现作者风格是一大难题,因为直译可能导致失去原作所特有的韵味。
二、应对挑战的策略1. 深入理解原文对于任何一位优秀的翻译者来说,深入理解原文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只有通过仔细研读和分析,才能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作者意图及其核心主题。
翻译者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对该作品进行多方面地研究,以确保能够准确把握其中细微之处。
2.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在面对语言结构差异时,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尤为重要。
例如,在处理某些固定搭配或习惯用语时,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使得目标语言呈现出更自然的表达。
浅析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浅析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作为一本儿童文学的经典巨作,露西·蒙格玛丽的小说《绿山墙的安妮》自问世以来就深受儿童和成人读者欢迎。
该书是公认的儿童文学畅销书,且特别适合儿童阅读。
本文研究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绿山墙的安妮》马爱农译本,译本语言活泼可爱,生动有趣,富有美感,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绝佳素材。
二、翻译策略(一)简单化儿童的理解能力是其接受文学文本的基础,因此儿童文学译者应将简单化作为一个重要翻译策略。
基于儿童读者有限的词汇量和较低的语言接受水平,译者必须尽量使用简单词汇,避免复杂词汇,从而使目标文本易于儿童理解和接受。
[例1]源文本:Marilla made no reply,but she hit the unlucky sorrel such avicious clip with the whip that the fat mare,unused to such treatment,whizzed indignantly down the lane at an alarming pace.(Montgomery,2010:50~51)目标文本:玛丽拉没有搭腔,但她用鞭子狠狠地抽了一下不幸的栗色马,这笔肥壮的母马从来没有被这么对待过,它狂怒1/ 6地迈开大步,冲下那条窄路。
(马爱农,2011:44)分析:“vicious”本意为“恶意的”,但马爱农并未将其直译为“恶意的”,而是用了一个更简单通俗的词语“狠狠地”。
“恶意的”这个词语比较高端,很可能超出了儿童读者的有限词汇量;小词“狠狠地”更易让儿童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理解玛丽拉对于马修私自将安妮带回绿山墙的恼怒之情。
(二)生动化基于儿童不善抽象思考的天性,平淡枯燥的目标文本语言易让他们失去阅读兴趣。
儿童在逻辑思考前,更倾向于想象思考,且易被具体形象和生动描述所吸引。
生动的文字描述不仅能使文本更加有趣,还能影响儿童的情绪,丰富其精神世界。
试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策略选择——以“Gone with the Wind”的中译本为例
第 6期
孙 开 建 : 论 文 学 翻译 中译 者 的 策 略 选 择 — — 以“ oewt t i ” 中译 本 为 例 试 G n i eWn 的 hh d
6 9
归化 翻译 法等 类 归为 翻译 ‘ 略 ” 。而 在 文学 者”, 策 q 以源语文 化 为 归 宿 , 者 实 质 上具 有 明 确 的 二
第 3 0卷
第 6期
盐 城 师 范学 院学 报 ( 文 社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n lo n h n e c e Un v riy Hu n t s& S c a S in e ) o r a fYa c e g T a h  ̄ ie st ( ma i e i o il c e c s
【 摘
要】 文学翻译 中, 翻译策略是译 者必须认真思考 并慎重选择 的问题。 需要对翻译策略 的定义 、 类
” 几 个 中译 本 为 例 , 讨 文 学 翻译 中译 的 探
型 、 响 因 素等 几 个 问题 进 行 梳理 , 影 以美 国小 说 “ oe i e Gn t t whh
者 对 翻 译 策 略 的选 择 问题 。
一
、
国佛经 翻译之初 的“ …‘ ” 辩 , 文 质 之 后来 演变 到上 几乎 离不 开方 法 、 措施 等 内容 。如何 定义 翻 译 策
个世纪 2 0年代 后 期 至 3 0年代 的直 译 意译 之 争 , 略 , 者认 为 首 先要 弄 清 楚 “ 略 ” 笔 策 的含 义 。《 现
1 .翻译 策 略 的基 本 任 务 包 括 选 择 待译 入 的 为实施 某种 翻 译策 略 , 者 可 以选 择具 体 的翻 译 译
外 国文本 以及确定 该文本 的译 入方 法¨ 。 2 .翻译策略 是译 者在 着 手翻译 前 , 据 翻译 根 的 目 的 、 文 的 内 容 和 文 本 功 能 制 定 的 工 作 原
儿童文学文本的英译翻译策略
儿童文学文本的英译翻译策略儿童文学是儿童读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童话更是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童话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从而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受大量译入的国外儿童文学作品影响,中国儿童文学被正式提出,作为独立的文学领域被探索和发展,普遍称之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但相比成人文学,儿童文学受到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
国内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基于译入的国外儿童文学作品上。
少量优秀的国内儿童文学作品大多被忽略,更鲜有涉及本土作品英译输出。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范畴。
儿童文学的翻译也参照遵从文学翻译原则。
但由于儿童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被边缘化,受到的关注度低,译者在翻译时很少考虑到此类读者群的特点及其特殊性,因此,儿童文学的翻译一直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标准。
事实上,儿童文学的翻译在其主题,结构与语言风格上都与成人文学大有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牢翻译的所有要素。
在此基础上,本土作品的英译输出才有可能。
笔者认为,儿童文学的翻译应根据翻译的具体文本,读者群以及译者的翻译目的制定具体的翻译策略。
一、儿童文学文本翻译的选择标准儿童文学当然是文学。
但儿童文学有其自身特点:“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陈子典,2003:43)。
尽管此类作品的受众是儿童,但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却是由成人来完成的。
在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中,译界也遵循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前者要求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且原文文化特色受到目的语的文化规约;后者则要求保留源语语言的形式特色和文化因素(刘艳丽,杨自检,2002)。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当然无法只遵循其中一種方式进行操作,必须同时考虑到原文和译文,尽最大程度的将二者平衡。
正如杨绛先生曾指出的:“译者是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读者(1998:66)”。
本文将结合译者翻译目的,受众接受和源语文本三方面标准来衡量确立归化异化在儿童文学文本中的翻译应用。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摘要: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理解翻译策略创造性翻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由于受到环境、文学作品、译者的个人因素、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有发挥主体性的自由。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原文文本的读者,翻译策略的决策者也是目标语言的写,因此,译者将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主体性的西。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文的理解,此时译者就是读者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是翻译的开端。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翻译的不是原文的意图而是译者所理解的原文的意图。
对原文理解的复杂性导致了译者不同的译文。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不同的读者会对原文有不同的解读,译者有权力在充分地考虑之后将他们自己的解读翻译出来。
翻译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通过译者自己解读的翻译往往是最成功的译作翻译理论家斯坦纳(G。
teiner)将阐释用于翻译研究,他提出了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文有意义,而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原文,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译入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
不难看出,斯坦纳的翻译步骤无一不强调译者的能动性。
首先通过审美选择翻译文本,然后表现出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想像等文学能力解读源语文本中的空白期待视野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阐释多元化的产生;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简而言之文学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译者个人能力的差异使得译者对相同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显示了译者主体性留下的印迹。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要求译者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保持原作的风格、韵味和情感。
因此,文学翻译的标准也与其他类型的翻译有所不同。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标准,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
首先,文学翻译的标准之一是忠实于原著。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必须尽量保持原作的意境和情感,不可随意增减、曲解原文的内容。
译者应该深入理解原作的内涵,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使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相一致。
其次,文学翻译的标准还包括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色。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和语言特点,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色,使译文能够传达原作的韵味和情感。
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语言,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原作的风格。
此外,文学翻译的标准还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
译者需要对原作的文学背景和语言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原作的内涵和情感。
同时,译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
表达能力,能够用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原作的意思和情感。
最后,文学翻译的标准还包括对译文的审美要求。
译文不仅要忠实于原作,还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魅力。
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语言美感,努力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总之,文学翻译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工作,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兼顾忠实于原作、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色、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以及对译文的审美要求。
只有遵循这些标准,译者才能够翻译出高质量、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翻译在不同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在议文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常常被用来处理语言及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全面探讨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期对翻译工作者有指导意义。
一、异化策略异化策略,即保留源语言的语言形态、文化特征和习惯用法,对目标语言进行较小程度的调整。
这种策略有助于保留现象学、文化背景或学术观点等议文学特色。
在实践中,翻译者可以采取以下异化策略:1. 保留原文结构与语序:尽可能保持原文的结构和语序,即使在目标语言中可能显得不自然或怪异。
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者的论述思路。
2. 保留专有名词与特定术语:议文学中常涉及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为了确保学术准确性,翻译者应该保留这些专门的名词,避免译语化或替换。
3. 保留习惯表达方式: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习惯,为了保持原文的风格和个性,翻译者可以尽量保留习惯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贴切原文。
二、归化策略归化策略,即将源语言的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或阅读习惯。
在议文学翻译中,归化策略可以提高读者的可理解性和阅读流畅性。
以下是可采取的归化策略:1. 转换句式与语序: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习惯和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转换句式和语序,使译文读起来更自然、通顺。
2. 考虑文化差异:跨文化翻译时,翻译者需注意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对原文中可能引起歧义或不易理解的文化元素进行转化,以保持理解的连贯性。
3. 使用本土化词汇与习语: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环境,使用本土化的词汇和习语,使译文更容易被目标读者接受并理解,增加读者的亲近感。
结论: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是翻译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方法,它们在平衡原文风格保持和适应目标语言要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翻译工作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确保翻译品质的准确性与可读性。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翻译策略研究——以《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翻译策略研究——以《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摘要:《骆驼祥子》[1]是老舍的代表作,出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本论文选取施晓菁和葛浩文的英文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两位译者翻译同一文学作品时不同的译者风格。
本文立足于描写翻译学和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建立《骆驼祥子》原文语料库,施晓菁译本和葛浩文译本语料库,从词汇[2]、句法、篇章层面进行定量分析。
词汇层面的研究涉及分析类符/形符比、高频词、独特词等;句子层面的研究分为平均句长、句子类型,句首词等方面;语篇层面研究了篇章衔接手段。
此外,本文还结合文体学对两译本进行定性分析,探讨两位译者在文化负载词、成语、修辞、思想表达以及副文本等方面的翻译策略。
最后,本文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探讨译者风格形成因素。
通过比较两译本,可以发现葛浩文译本更侧重于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更容易让国外读者所理解,翻译更灵活。
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多运用异化翻译策略。
而施晓菁译本则侧重于对原文的忠实,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通常是运用归化翻译的翻译策略。
两位译者风格的不同与社会文化背景、译者主观因素等有关。
关键词:译者风格;骆驼祥子;语料库翻译一、引言老舍[3]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他的小说在20世纪上半叶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好评。
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用丰富的方言和生动的口语描写了北平市民。
这部经典的爱情包含了一个农村男孩祥子的悲惨故事,他想买一辆人力车,在北平开始他的新生活。
不幸的是,他的梦想破灭了。
他终于堕落成一个自私的人。
老舍以其成熟的写作技巧,描绘了二十世纪初的北平。
它已被翻译成17种不同的语言,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
这部小说分别由伊万·金、让·M·詹姆斯、施晓菁和葛浩文翻译成四个英文版本。
在这四个译本中,施晓菁和葛浩文的译本更值得关注。
一方面,两位译者在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差异。
浅论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
浅论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发布时间:2023-01-15T01:46:07.52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6期第9月作者:郭婷[导读] 本篇论文详细分析了文学翻译中的两种策略: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郭婷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省湘潭市 411100[摘要]本篇论文详细分析了文学翻译中的两种策略: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包括归化、异化与意译、直译的区别,翻译名家的观点以及归化、异化翻译各自的特点以及相关的实例,从而来论证文学翻译不应遵循“异化为主、归化为副”的翻译策略,指出归化、异化都是翻译的手段,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直译;意译;策略;异化为主、归化为副在文学翻译中,异化(Foreignizing)和归化(Domesticating)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到底是择一而从之,亦或是以“归化为主,异化为副”,或者反之“异化为主、归化为副”?1 归化、异化与意译、直译的区别1995年劳伦斯·韦努蒂提出异化和归化概念。
他认为,归化是“采取民族中心注意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异化则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1]。
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与区别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2]。
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3 文学翻译者们的观点孙致礼主张文学翻译应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副” [3]。
中国文学外译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中国文学外译与翻译策略的选择摘要:中国文学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承载着在中外文明对话中建构中华文化图景的重要使命。
在中国文学外译中,如何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尽可能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要求,又能注重保留中国文学作品的源语文化特色,是广大翻译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为例,考察了张爱玲在自译时对源语文化元素的英譯处理,分析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中国文学外译;翻译策略;张爱玲;自译;《金锁记》中国文学外译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手段,承载着在中外文明对话中建构中华文化图景的重要使命。
如何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能够跨越东西方文化差异等因素所引起的意义表达鸿沟,尽可能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要求,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又能在译文中注重保留中国文学作品的源语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跨文化再现,使中国文化被世界人民了解和接受,是广大翻译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文学外译的翻译策略文学翻译首先是语码转换活动,文本意义的跨语际再现应是文学翻译的首要任务。
[1]“在过去的文学(汉英)翻译中,对中国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手法:以原语文化为认同的异化原则和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归化原则。
”[2] “异化”与“归化”,在文学翻译中究竟哪一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更有利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一般说来,在将外语译成本族语时大多数译者会习惯性地采用归化,而将本族语译成外语时则往往选择异化。
其实,“‘归化和‘异化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
”[2] “应该说,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
文化移植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
”[3]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应该合理选择、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
二、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的翻译策略选择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双语作家和翻译家,《金锁记》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中称其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4]。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摘要】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借助自身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赋予原作独特的诠释和表达。
本文首先从翻译的定义和主体性入手,探讨了文学翻译的特点和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以及译者主体性在实际翻译中的表现方式和与原文的关系。
接着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实际应用,讨论了其作用和局限性,并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与看法做出总结。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启发出更具个性和魅力的译文,但也可能使原文的意境和细节有所偏离。
译者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自身主体性,以确保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作又能传达出独特的译者风格。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定义、重要性、表现方式、关系、实际应用、作用、局限性、理解、看法1. 引言1.1 翻译的定义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指的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翻译扮演着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的角色。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作品和思想,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不仅仅对文字进行准确的转换,还要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确保所译文本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最终翻译成果的质量和效果。
了解并认识译者的主体性对于深入理解文学翻译的本质和意义至关重要。
1.2 翻译的主体性翻译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个人的主观意识和审美情趣所表现出来的特质。
翻译并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一个充满个人色彩和体验的艺术过程。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每位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这些因素会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译者主体性不仅能够为译文增添个性和鲜活感,还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内涵和风格。
浅析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以《挪威的森林》汉译本为例
浅析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以《挪威的森林》汉译本为例摘要: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文化力量的重要载体,文学翻译也对世界各国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是最常被用到两种翻译策略,本文主要是以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汉译本(林少华、赖明珠译本)中的实例为基础,结合笔者自身的翻译实践和知识进行分析,探讨译者该如何恰当地在文学翻译中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
关键词:归化;异化;《挪威的森林》引言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紧密,文学作品作为国家文化的载体,对传播本国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进行文学翻译就要运用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作为最常使用到的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挪威的森林》及译者介绍《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以纪实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注重表现少男少女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对于纯真爱情和个性的双重追求,超出了一般爱情描写的俗套,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
林少华,国内著名的翻译家,尤以翻译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而为大众熟悉。
从1989年翻译《挪威的森林》开始,仅译村上文字已达20年之久。
他总共翻译了村上38部作品,是中国翻译村上作品最多、也是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赖明珠,中国台湾翻译家,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著名翻译者,也是引介村上春树进入台湾出版界的早期推手。
在1989年时,村上春树风潮使得赖明珠开始专心翻译村上的大量长篇小说作品。
直到2001年时,已经翻译了15本,总销量超过100万册。
1.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概念的提出: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问世,里面使用了一对关键术语—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中文译作“归化”和“异化”。
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研究
根据源语言的意义和精神,采用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和规律的方式进行翻译。
归化与异化
归化
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采用符合目标语文化、习俗和表达习惯的翻译方法。
异化
以源语言作者为中心,保留源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元素。
动态对等与静态对等
动态对等
将原文的意义和精神翻译成目标语,使目标 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
03
翻译策略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策略
01
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策 略
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保留原作的情感 、意象和美感。
02
直译与意译
直译尽量保留原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而意译更注重传达原文的内涵和意 境。
03
归化和异化
归化追求本土化,使译文符合目标语 的表达习惯和文化传统;异化则追求 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和表达方式。
加强对不同领域和情境下的翻译策略 研究: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翻译目 的和读者需求,研究相应的翻译策略 。
重视翻译过程中的动态交互性:研究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与原文作者、 目标读者等各方的交互与协调。
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提高译者的策略意识
注重目标读者的需求
加强译者的跨文化意识
通过培训和实践,使译者能够根据不 同的情境和目的,灵活选择和运用适 当的翻译策略。
静态对等
将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翻译成目标语,使 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原文的形式和
结构。
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
功能对等
将原文的信息、文化和表达方式翻译成目 标语,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原 文的功能和意义。
形式对等
将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翻译成目标语, 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原文的形 式和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作者:蒋新亮摘要:文学翻译的策略,是文学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究竟是采用“归化”策略,还是采用“异化”策略,成为众多翻译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
介绍了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及“归化”和“异化”的统一。
通过关于“归化”和“异化”策略关系的分析,提出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会对文学翻译造成不利影响,不能简单地采用这种或那种策略;文学译者应根据文学翻译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从事翻译活动,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归化;异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翻译一直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
翻译,不但能促进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还能给这种文化输入新的血液。
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
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
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
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
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英灵药就是翻译。
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因此,从文化交流的高度来认识翻译活动,无疑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来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出发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对这一问题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提倡“异化”,即以出发语为导向;另一种观点提倡“归化”,即以译入语为导向。
“归化”和“异化”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这两个术语最初是由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基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rcher)的理论在他的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
Schleiermarcher认为,“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译入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
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
”但是对这两种翻译,他并没有用专门的术语来概括。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Schuttleworth和Cowie在著作《翻译研究词典》中明确提出“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on”和“foreignization”)这一对翻译策略术语。
此后,许多翻译家及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这个课题。
一、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现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就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
“归化”的主旨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而“异化”的主旨是以出发语文化为中心。
翻译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双语转换的原则应以译出语文化为依托,以译入语文化为基础,以两种语言的最佳结合为追求目标。
中西方分别对归化与异化做了大量的研究。
1.西方研究“归化”和“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
“归化”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交际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和其他一些翻译理论。
根据这些理论,“归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使目的语读者做出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反应,它强调的是译文的交际功能,只有译入语读者获取了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信息才能说这个翻译文本是忠实的。
正如“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Venuti)指出的,试图把结构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并提出了阻抗式翻译来反对传统的、通顺的翻译。
阻抗式翻译可以有助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译出有陌生感和疏离感的文本。
然而,就交流而言,“异化”翻译也有不足。
由于存在不熟悉的表达方法和语法结构,在交流中会对译入语普通读者产生信息传递的障碍。
2.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始于直译与意译之争,在历史上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古代佛经翻译时期,即东汉末年到北宋仁宗景佑年间。
这一时期的翻译研究是以佛经翻译为基础的,如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家支谦在《法句经·序》中阐述了自己的翻译思想,就文体而言,他主张意译;东晋、前秦佛经翻译评论家道安是直译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佛经翻译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理论。
他们是最初提出直译与意译之争的人。
玄奘(602-664)是唐代著名的僧人兼翻译家,他主张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在翻译史上被称为“新译”。
第二时期是近代西学翻译时期。
在这段时期里,大量西方的文学和学术作品被介绍到中国,许多翻译家投身于此。
如林纾的小说翻译、严复的学术翻译、朱生豪的戏剧翻译。
这段时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是以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方式进行的。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在翻译界出现了一场“翻译标准”的论战。
这场论战中的主将,“信”派的代表人物是鲁迅和瞿秋白。
“顺”派代表人物是梁实秋和赵景深。
双方针锋相对,集中讨论了:(1)信与顺的问题;(2)直译与意译的问题;(3)“欧化”与“归化”问题;(4)重译问题。
这是这场论战的四个焦点。
其中的“欧化”与“归化”问题就是本文所说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第三时期是现代西学翻译时期。
随着中国对世界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外国作品被翻译到中国。
与此同时,各种边缘学科如信息学、符号学和语言学也激起了中国翻译界的强烈兴趣。
中国翻译家将这些理论和中国传统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
刘英凯在1987年率先以“异化”翻译挑战占主流文化的“归化”翻译,他声称翻译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会带我们进入歧途。
随后,这两种翻译策略激起了中国翻译界热烈的讨论,掀起了新一轮“归化”与“异化”争论的高潮。
二、“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就文学翻译的目的而言,一方面,译者试图忠实地介绍原文,尽量给普通读者呈现异域文化;另一方面,译者希望普通读者能够完全或更好地理解原文并从译文中获得美的享受。
这两方面是互相对立的。
如果译者想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普通读者就会发现译文难懂;如果译者想向普通读者展示流畅和优雅,译文就会不忠实。
不同的翻译目的解释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归化”是以译入语文化为依托,而“异化”是以出发语文化为依托。
在中国翻译理论界,确实存在着“归化”和“异化”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翻译家们各抒己见,一些人赞成“归化”,如赵景深认为,“宁愿要语言的流畅也不要思想的忠实”;梁实秋认为,异国情调会使语言晦涩难懂;朱小安认为,适当的归化是为了避免“影响或损害翻译的交流作用,造成某种理解的困难。
”三、“归化”和“异化”的统一如果考虑到作者的意图、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的层次和要求,我们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均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
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翻译策略服务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不同类型的读者。
因此,两者各有其优越性和不足之处。
实际上,两种翻译策略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
首先,没有一种译文是完全“归化”或完全“异化”的。
正如没有完全直译或完全意译的译文一样。
只是由于译者的翻译观不同,在翻译中根据某种翻译目的,采用某种翻译方法,从而表现出某种翻译策略。
而自觉的译者,则会考虑到作者的意图、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的层次和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自觉遵循某种原则和方法,译文也会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某种倾向。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进行说明:例1,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红楼梦第六回)。
“Truly,‘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杨宪益)“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Hawkes)例2,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红楼梦第五十七回)Ten thousand tales of gold are easier come by than an understanding heart.(杨宪益)Easier a golden hoard to win than find one understanding heart.(Hawkes)作为译者,杨宪益的目的是想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是以想多了解中国文化的英美读者为对象的,因而基本上遵循了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了异化的方法;霍克斯的翻译目的非常明显,是为了取悦译文读者,是为一般的英美读者翻译的,因此他遵循了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了归化的方法。
对学习汉语的英美读者,他们阅读杨宪益的译本将大有裨益。
一般英美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只是为了猎奇,为了消遣,他们阅读霍克斯的译本就能达到目的。
“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是一对矛盾体,“异化”要求忠实于原文,保存异域情趣,更多地保留语言文化的民族特性,它是世界文化融合的一种趋势。
“归化”是在“异化”的译文不能被理解或是不能准确传达原意的情况下,从而使之本土化的一种翻译策略,是一种迎合普通读者的变通转换。
好的翻译是在“异化”和“归化”策略之间找一个适当的折中点。
折中就意味着有所不忠实,这也是文学译者要付出的无可奈何的代价。
正如皮特斯所说,“民族中心主义会造成对外来文化的否定和排斥,这与翻译作为文化桥梁的作用是不相容的。
”绝对的“民族主义”只会抹杀翻译存在的依据,翻译的目的将无法实现。
然而对外来语的全盘接受也会使译入语失去自我。
因此,以翻译形式进行的对话和交流,既要维护本民族语言文化,也要尊重外来的“异”的成分,这两种态度的结合就是译者努力达到忠实的翻译的基础。
“异”的消融是由译者来完成的,“异”的保留程度也是由他来控制的,所以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才是真正的语言主角。
参考文献:[1]Schuttleworth&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TJE Rome Publisher, U.K,1997.[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7]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第2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