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学大纲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课程编码:21A42011 学分:2.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 40 实验或实践:8 上机:0适用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推荐教材:陈南祥,《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年。
参考书目:张忠学等,《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
邓学成,孙万和,权宝增。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2年。
左建,温庆博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
张人权等,《水文地质学基础》(第六版),地质出版社,2014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与大、中型水工建筑有关的、必要的工程地质基本知识,为以后学习专业课及从事实际工作、分析工程地质资料打下基础。
本课程主要学习岩石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流的地质作用、库、坝区渗漏的地质分析、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岩质边坡稳定的工程地质分析、洞室围岩稳定的工程地质分析及水利工程地质勘察概述。
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认识了解有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地质学基础知识:矿物、岩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不同成因岩石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断裂构造的基本类型、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意义。
2、掌握地下水的类型、性质及地下水运动特征的基本理论。
了解不同含水介质中地下水的基本特征。
掌握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基本方法。
3、掌握工程地质条件的基本内容、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方法。
正确理解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掌握边坡、洞室、渠道等的工程地质研究内容和评价方法。
了解有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环境地质问题及评价机制。
4、能独立阅读分析工程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并掌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方法。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课程编码:080820154总学时:24 实验学时:0 学分:1.5适用对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测量》、《大学化学》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 本课程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不同水工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绪论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1 了解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和任务。
1-2 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
重点: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难点: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概念第2章:岩石及其工程地质性质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2-1 了解地球的一般特征、内部构造及地质作用,掌握地质时代的概念及地质年代表。
2-2 了解造岩矿物的形态、物理性质及常见矿物鉴定。
2-3 了解岩浆岩的成因类型及产状、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分类及简易鉴定,主要岩浆岩特征。
2-4 了解沉积岩的形成及组成成分、结构和构造、分类及简易鉴定方法,主要沉积岩特征。
2-5 了解变质作用的因素及类型,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分类及简易鉴定方法,主要变质岩特征。
2-6 掌握岩石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性质及其工程意义。
重点:矿物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特征,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成分、结构、构造特征及其与岩石的工程性质的关系;几种地层接触关系。
难点:几种地层接触关系的区别及其工程意义。
第3章:地质构造授课学时:6基本要求:3-1 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及其类型。
3-2 掌握水平构造、褶皱构造,包括岩层产状,褶曲类型,褶曲构造野外识别及其工程意义。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117Z10课程名称: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 Hydrological Engineering Ge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结晶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李智毅,工程地质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2.唐明辉,工程地质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2月.3.张人权等,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第6版,2011年1月4.左键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2月5.戴文亭,土木工程地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该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选修课程。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以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由此引发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相应地质问题的分析和评价方法,并具备一定的工程地质勘察的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也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好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掌握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掌握岩石及其工程地质性质,自然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基本知识,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边坡的工程地质研究,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能力:具有岩石(体)工程性质的现场鉴别能力;具有一定的读图、制图和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对各种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分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问题复杂多样,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大型作业和现场实习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分析、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建立地质-工程-环境一体的观念,通过课程中的分析讨论现场实习分组培养分析沟通交流素质,建立从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分析到工程应用的思维模式,提升理解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的基本素质。
通过课外导学的模式,提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成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素质。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译名】:Hydrogeology【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学分数】:2【总学时数】:32【实践学数】:0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重点讲授有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赋存、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物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特性。
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气带水的运动、化学成分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为学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熟悉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应具有分析、研究、解决水文地质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后继课程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注:“*”为重点部分;“#”为难点部分。
绪论水文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1章地下水概论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的概念、水文循环、地质循环;*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地下水的赋存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表征和特征;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骨架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毛细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的概念、表征及相互间的关系;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压密:有效应力原理*、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理解掌握概念;地下水的分类: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介质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第三版教学设计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第三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掌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调查方法、技术、分析以及应用;3.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地质仪器与软件,并灵活运用于实践中;4.学会合理进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评价和预测。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程地质1.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工程地质勘查的方法、技术与标准;3.地下水的分布与特性分析;4.工程地质评价、预测方法;5.岩土工程安全控制措施。
2. 水文地质1.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水文地质调查技术;3.水文地质建模与水资源评价;4.水土环境治理。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理论课程采用课件设计与阅读材料辅助,深入浅出,重点突出,注重案例分析,讲授概念、原理、方法、技术等内容。
实践环节将结合理论课程,开展实地勘探、测量和分析操作,并且利用现代地质仪器与软件进行综合应用。
四、教学评价1.期中考试、期末考试;2.实习课报告与总结;3.课堂参与度与表现;五、教学要求1.课堂纪律良好,遵守校规校纪;2.讲究基本素质,注重与师生之间的沟通;3.提高自身素养,关注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前沿知识。
六、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学时工程地质基本概念 4工程地质勘查方法 6地下水的分布与特性 4工程地质评价、预测 6水文地质基本概念 4水文地质调查技术 6水文地质建模 4水土环境治理 6综合实践16七、参考教材1.《工程地质学概论》,霍全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工程勘查与设计导论》,李步钻,高等教育出版社;3.《水文地质学基础》,李春洪,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4.《现代水文地质学》,方立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上为本学期教学设计,供参考。
水文地质实习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实习教学大纲第一篇:水文地质实习教学大纲《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实习》教学大纲一、实习目的及任务本次实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野外实际工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专业课理论知识分析野外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现象。
具体包括:(1)了解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的基本方法、操作技能和工作步骤;(2)掌握观察描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的能力;(3)掌握整理和编录野外调查资料方法和基本技能;(4)学会编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编绘基本图件。
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在焦作选取一定范围的地区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通过野外调查,了解调查区域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现象,然后对实习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编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编绘潜水等水位线图。
二、实习时间安排整个实习共3周,分准备工作阶段、野外工作阶段和室内资料整理三个阶段,时间分配如下:准各工作1天,野外工作10天,资料整理5天野外实习以培养学生野外实际工作能力为主,同时,还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完成下列工作。
(一)准备工作阶段1、听取指导教师介绍实习安排和实习地区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概况;2收集实习地区自然地理、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有关资料;3收集有关规范和规程,准备野外填图用地形图;参加实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集体和个人生活用品和实习用品(野外记录本、测绳、皮尺、罗盘等)。
(二)野外工作阶段1、踏勘阶段实地踏勘实习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和岩石分布、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程地质现象,使学生掌握踏勘路线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的观察、识别、分析和描述方法。
选择露头好、岩层完整有代表性的地段实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剖面,确定填图单位,统一野外工作方法。
2、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1)讲课: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内容和基本要求(2)填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实习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野外调查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学大纲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课程编码:21A42011 学分:2.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 40 实验或实践:8 上机:0
适用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推荐教材:陈南祥,《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年。
参考书目:张忠学等,《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
邓学成,孙万和,权宝增。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2年。
左建,温庆博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
张人权等,《水文地质学基础》(第六版),地质出版社,2014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与大、中型水工建筑有关的、必要的工程地质基本知识,为以后学习专业课及从事实际工作、分析工程地质资料打下基础。
本课程主要学习岩石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流的地质作用、库、坝区渗漏的地质分析、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岩质边坡稳定的工程地质分析、洞室围岩稳定的工程地质分析及水利工程地质勘察概述。
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认识了解有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地质学基础知识:矿物、岩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不同成因岩石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断裂构造的基本类型、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意义。
2、掌握地下水的类型、性质及地下水运动特征的基本理论。
了解不同含水介质中地下水的基本特征。
掌握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基本方法。
3、掌握工程地质条件的基本内容、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方法。
正确理解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掌握边坡、洞室、渠道等的工程地质研究内容和评价方法。
了解有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环境地质问题及评价机制。
4、能独立阅读分析工程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并掌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方法。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绪论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学科发展趋势,熟悉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主要研究的目的、任务,掌握地下水动力学的研究思路。
本章主要介绍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在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作用和任务、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国内外水资源状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与应用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
第一节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主要研究内容、任务、方法、学科分支、研究进展及其与其它学科
的关系。
第二节课程对学生的要求
第三节课程的特点
第四节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区域构造稳定性和地表地质作用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与工程密切相关的几种自然地质作用,包括风化、河流地质、喀斯特(岩溶)、滑坡及崩塌、泥石流及地震等,分析说明不同自然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发育规律、影响因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影响风化作用的四种主要因素,岩石风化划分的几种方法,河流地质作用的三种基本类型,河流阶地的基本概念及三种基本类型,岩溶发育的四个基本条件等。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
第一节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与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第二节风化作用
第三节河流地质作用
第四节岩溶作用
第二章地下水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自然界中水的循环及水分布,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和特征,地下水的埋藏和储存规律,潜水和承压水的特征基本特征,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以及水质分析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基本概念及划分标志,地下水按含水层性质和埋藏条件划分的基本类型,潜水和承压水的基本特征及差异,地下水的主要物理性质(温度、颜色、透明度、嗅、味、比重、导电性及放射性),地下水主要化学性质。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的分布
第二节地下水的类型与特征
第三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第四节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第三章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岩体的结构特征、力学特征和受力态以及工程分类,[教学重点与难点] 岩体的结构特征和天然应力状态。
[授课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
第一节岩体的结构特征
第二节岩体的主要力学特性
第三节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第四节工程岩体分类
第四章库坝的工程地质问题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库坝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库坝区渗漏防治以及坝基岩体稳定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岩体稳定工程分析。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
第一节库坝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第二节库坝区渗漏的工程地质分析
第三节库坝区渗漏防治
第四节坝基岩体稳定的工程地质分析
第五节提高坝基岩体稳定性的措施
第五章地基与边坡稳定的工程地质分析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地基压缩、沉降、承载力以及边坡变形、稳定的工程地质分析、评价和防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及边坡变形分析。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
第一节地基的压缩与沉降
第二节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第三节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第四节边坡变形破坏的类型和特征
第五节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第六节边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第七节不稳定边坡防治措施
第六章渠道及闸址的工程地质分析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渠道选线的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渗漏及边坡稳定问题,掌握闸址的工程地质问题和闸址沉降和地基稳定性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渠道渗漏计算、闸址的地基稳定性分析。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
第一节渠道选线的工程地质分析
第二节渠道渗漏与渠道边坡稳定问题
第三节闸址选址的工程地质分析
第四节闸基沉降及地基稳定问题
第七章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的目的任务、方法和手段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的勘察方法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勘察手段和方法。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
第一节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的目的及任务
第二节勘察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第三节天然建筑材料的勘察
第四节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的资料整理
课内实验部分
实验一达西实验建议学时:3 实验二孔隙与水建议学时:3 实验三承压水模拟实验建议学时:2
撰稿人:胡艳霞审核人:桑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