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6新教材七年级上 《梦溪笔谈二则》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七上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苏教版语文七上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梵天寺木塔》段落
第一层,从开头到“而动如初”。 这层写建塔过程中工匠们未能解决塔身不 稳定的问题。 第二层从“无可奈何”到“塔遂定” 这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和“实钉”的办 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从“盖钉板上下弥束”到“人皆伏 其精练”。 这一层解释了塔定的原因及众人对此事的 反应,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 高明。
其: 其虫旧曾有之 这种,这样 人履其板 那 人皆伏其精练 他,指喻皓 患其塔动 这 其喙有钳 它的,指子方虫的天敌的 密使其妻 他的,指匠师的
词类活用 便实钉之 名作动,用钉子钉 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 “伏”同“服” 佩服
《以虫治虫》段落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文章第一说明虫害产 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
实:使坚实。钉:用钉子钉。如:遵照。 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
盖:因为。弥束:紧密束缚。来自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
相:互相。联:连接。
胠箧:箱子。履:走,踩踏。
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持:支撑。
自:自然,当然。
伏:同服,佩服。 精练:精熟。
方:方出神

《以虫治虫》反应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 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 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 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 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当堂练习
1.根据课文填空 “傍不肯”的外貌特征--------,------。 子方虫天敌的威力无比表现在------,----------。 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的句 子是:------------------------。 突出“以虫治虫”成功的一句话是-----------------。

21、《梦溪笔谈》二则-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21、《梦溪笔谈》二则-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21、《梦溪笔谈》二则-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21、《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一、对本课教学的认识:《梦溪笔谈》二则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二十一课。

它是第五单元——“关注科学”中的唯一一篇文言文。

在设计教学时,最使我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体现这篇文言文与整个单元主题的关系。

我认为这一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矢志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脉动,关注科学,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抓住灵感的闪光。

这样的科学精神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就着重注意体现了这一点。

另外,本文是一篇文言文。

因此文言文的相关知识也不能丢,文章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仍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体现了简洁、平实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思路设计《梦溪笔谈》二则,我设计了两课时,一课时解决一个文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以虫治虫”。

在这一课时的设计中重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以及对学生思路的拓展。

1.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并由此引出学生对《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的兴趣,简介作家、作品,营造科技氛围。

2.梳理文意。

通过学生小组学习和小组间的提问,掌握实词词义、虚词不同用法,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文言虚词。

3.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通过教师提示的要素:虫害发生的时间:虫害发生的季节:虫害发生的范围:解决虫害的经过: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要求在概括时包涵着四个要素。

教师给出大量运用想象的文段,请学生进行比较,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明确介绍科技发现的小文章应尽量使用简洁平实的语言。

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后,进行写作训练。

利用投影展示关于“以虫治虫”的图片,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进行描述。

个人写完后小组交流,每小组推举出最好的一个进行班级交流。

这样学生在获得初步感受的同时,落实到了写作上,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比教师枯燥的讲授更易于学生接受,与整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联系起来。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第一课时课件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第一课时课件
其虫旧曾有之 这种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以”的用法: (1)介词: 用、拿等 例:徐喷以烟 (用)《幼时记趣》 (2)介词: 把 例:以丛草为林 (把)《幼时记趣》 (3)介词:因、因为等 则以钳搏之 用 因为
岁以大穰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省略句 ( 其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
之,( 子方虫 )悉为两段。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其”的用法: (1)代词:他(她、它)、他 (她、它)们等 例:使其冲烟飞鸣(它们)《幼 时记趣》 (2)代词:他(她、它)的、他 (她、它)们的等 例: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 《刻舟求剑》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3)代词:这、这种、这个、这 些或那、那种、那个、那些等 例:遽契其舟 (那)
《梦溪笔谈》全书共30卷,主要记载了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内容
包括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地质、
地理、气象、医药及工程技术等相当广阔的 领域,其中有些科学发明创造,列于中世纪
世界各国的先进行列。《梦溪笔谈》是我国
和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受到中 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 的坐标”。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课后学习
1.巩固识记本课出现的重要实 词与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搜集有关生物防治的例子, 为后面的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做好 准备。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梦溪笔谈》二则(一)
(苏教版七上)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 曾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历 任中央和地方官职,掌管和主持过天文 研究、盐政改革、水利兴修和军器制造, 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医 药、音乐、工程技术等方面有精湛的研 究。他非常关心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 术的情况,凡有见闻,无不详为记录。晚 年,居润州 ( 今江苏镇江 ) ,筑梦溪园, 举生平见闻,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根据自 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梦溪笔谈》这部 综合性科学论著。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人文见闻。

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学习其中的二则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二则的知识点。

一、《以虫治虫》(一)原文及译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二)重点字词1、方:正,正在。

2、为:成为。

3、之:的。

4、害:危害。

5、忽:忽然。

6、其:它的。

7、喙:嘴。

8、蔽:遮盖。

9、悉:全,都。

10、岁:年成。

11、穰:丰收。

(三)文章主旨这则短文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四)写作特色1、语言简洁,叙述生动。

作者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傍不肯”消灭“子方虫”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白,如“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形象地写出了“傍不肯”的英勇和子方虫的狼狈。

2、以小见大。

通过一件小事——生物之间的相克现象,反映出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农业生产上的重大意义。

二、《梵天寺木塔》(一)原文及译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016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word教案

2016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word教案

固镇三中集体备课专用稿纸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

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

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

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苏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大全

苏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大全

苏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大全《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教材简说本单元主题词是关注科学。

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

在学科学中用语文,在学语文中用科学。

亲近科学,展现自我风采。

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的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的奥秘都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学习本单元,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学习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创造宣言和奇思妙想,领略别样的情味与风光。

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此了。

《梦溪笔谈二则》从文章的功能上分析,它传播了中国古代的科学知识,学会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并介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文学的表现形式来分析,两篇文章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用文学的形式来传播科学,从锤炼和章法的考究来看,《以虫治虫》中字里行间无处不体现治的核心。

民族的语言就是民族的精神,文言文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脚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梦溪笔谈二则》赞美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介绍了沈括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并启发人们分析要有科学的眼光,做事要有科学的态度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梦溪笔谈二则》精彩教学设计吧《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梦溪笔谈二则》说课设计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梦溪笔谈二则》说课稿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案《梦溪笔谈》二则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梦溪笔谈》二则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复习学案3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学设计5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学设计4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学设计3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学设计梦溪笔谈《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译文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导学案2(含答案)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学案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学设计2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学设计。

苏教版2016新教材七年级上-《梦溪笔谈二则》

苏教版2016新教材七年级上-《梦溪笔谈二则》

秋天田地里的庄稼

危害
之害。
译文:宋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 子方虫,正要危害秋天田地里的庄稼。
它的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
遍地。蔽,遮盖。

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
它,代子方虫
全,都
之,悉为两段。
译文: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 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 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 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 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 “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 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比一比,看谁译得准。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 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 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 (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 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 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 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①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 保护生态环境……
②学习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 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 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 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你知道吗?
北京东单到秀水街 一带马路边的每 棵大槐树上都有 一两个牛皮纸信 封,信封朝上的 口开着,中间被 一颗摁钉摁在树 上。你能说说这 是什么回事吗?

苏教版2016新教材七年级上 《梦溪笔谈二则》共58页

苏教版2016新教材七年级上 《梦溪笔谈二则》共58页

谢谢!
苏教版2016新教材七年级上 《梦溪笔 谈二则》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盖
盖钉板上下弥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因为
原来
通假字 同“旁”,旁边 土人谓之“傍不肯” 人皆伏其精练

同“服”,佩服
词类活用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名词用作动词, 用钉子钉
译文及疏通理解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 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 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 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 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 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 “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
了解短文内容:
1、虫害发生的时间: 2、虫害发生的季节: 3、虫害发生的范围: 4、傍不肯的外形、数量、威力: 5、灭虫成效:
将本文分层,并概括其大意
①说明子方虫灾害出现的年代、季节和范 围。
②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消灭了子方虫, 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③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旧 曾有之”。
全文结构分层及大意
①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 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②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 决了“塔动”的问题。
③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 此事的反应。
难点探究
1、匠师遇到的难题是什么?怎样解决? 为什么要说匠师“无可奈何”? 以大家无计可施,反衬喻皓轻易解决 问题的技术高超。 2、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一句表 现了什么?
患:嫌,担心 方:才。
布:铺排
贻:赠给。
密:暗中,秘密地。
问:询问,打听。
耳:语气词,不译。
讫:终了,完毕。
但:只。
实:使坚实。
钉:用为动词,用钉子钉。 使:派。 如:遵照。 遂:于是,就。
重点字词提示:
盖:因为。 相:互相。 如:像。 履:走,踩踏。 弥束:紧密约束。 联:连接。 自:自然,当然。 持:支撑。
你知道吗?
北京东单到秀水街 一带马路边的每 棵大槐树上都有 一两个牛皮纸信 封,信封朝上的 口开着,中间被 一颗摁钉摁在树 上。你能说说这 是什么回事吗?
揭开谜底:
• 北京市绿化局检查执法处的工 作人员解开了谜团:原来信封 里面装的是一种名叫“蒲螨” 的寄生性螨虫。它能寄生在树 木害虫叶柄小蛾体内,杀灭害 虫。而一般的喷药方法则对叶 柄小蛾没有多大效果。据悉, 这种“以虫治虫”、环保的消 灭树木害虫方法,如果试验成 功,有可能在全市推广。
正当,正在 遮盖 年成 庄稼大丰收 称,叫
重点词义自检(2)
喙: 皆尽: 搏: 悉: 旬日: 旧:
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 全部消灭 搏斗 都,全 十天 过去,先前
文中虚词的用法
“为” 1.方为秋田之害: 成为 2.二虫尽为所吞: 被(表示被动) 3.项为之强: 因为 “之” 1.秋田之害: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则以钳搏之: 它,代词,指子方虫 3.旧曾有之: 语气助词,无意义 它,代词,指子方 4.土人谓之“傍不肯”: 虫的天敌。 “以” 1.岁以大穰: 因 2.以钳搏之: 用
参考译文自检
子 方 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 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 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 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 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 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 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疏通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梵天寺 fà n 喻皓
hà o qì lǚ
贻以金钗 yí chāi 讫
胠箧 qū qiè shuà i dì ng 履

便实钉之
钉板 dīng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 4、盖/钉板上下弥束
解释红字,疏通文意。
伏:同“服”,佩服。 六幕:上、下、左、右、前、后六面。
胠箧:打开的箱子。胠,从旁边打开。
文言总结
方:方出神 方为秋田之害 正 方两三级 才 遂:塔遂定 于是 遂不得履 终于 之:其虫旧曾有之 语气助词,无义 方为秋田之害问塔动之因 结构助词,的 土人谓之“傍不肯” 代词,它 是吾剑之所从坠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义 以:贻以金钗 把 岁以大穰 因为 则以钳缚之 用
用事实说明喻皓的技术高超。 3、人们如何评论这件事的? 人皆伏其精练
揣摩人物的心理
文章写人着笔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心态? 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怎样心理?
说明匠师的认识未能解决实践中的问 题,为了向钱俶交代而又不失面子,写 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 “笑”字既透露出喻皓对匠师无能的 嘲笑,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 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3、 “岁以大穰”的“以”字作用是什 么? ——“岁以大穰”是个省略句,即“岁以 (之)大穰”,意思是:年成因此(傍 不肯)而获得大丰收。
“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 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的缘故, 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说明文特点 语言的准确严谨
说一说:作者在这里记录了一种什么 现象?试举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的几个 例子。 生物治虫现象
青蛙吃害虫 金龟子吃蚜虫
啄木鸟吃害虫
猫头鹰 吃田鼠
…………
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
傍 不 肯
①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 保护生态环境……
②学习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 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 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 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大家知道我国有哪四大发明吗?
• • • • 指南针(司南) 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 火药
提起中国古代科学,就不能 不提到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 ――沈括。而提到沈括,我们自 然会想到他的被后人誉为“中国 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伟大著作 --《梦溪笔谈》。今天让我们 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选自 这部伟大著作的短文。
研读短文,分析人物的刻画
1、本文是怎样突出喻皓才能的呢?
使用 的手法:本文用“匠师”的言行举止 和喻皓作对比,从而突喻皓的高超的才能。
对比
“无可奈何”一词形象地表现出“匠师” 的样子;“笑”表现出喻皓的 从容,胸有成竹 。 无计可施 “此易耳”与“匠师”挖空心思、____________ 对比 的神态形成___________ ,反映了这道难题对喻皓 来说是多么的 __________ 。 容易
秋天田地里的庄稼 的 危害
之害。
译文:宋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 子方虫,正要危害秋天田地里的庄稼。
它的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
遍地。蔽,遮盖。

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
它,代子方虫 全,都
之,悉为两段。
译文: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 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 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二十四
梦溪笔谈二则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
傍 不 肯
·
子 方 虫
沈括(1031—1095),北宋
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 州钱塘人。晚年居润州,筑梦 溪园,举平生见闻,撰《梦溪 笔谈》。他博学多闻,于天文、 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 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 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 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 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见 及,无不详为记录。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
统治 才 层 介词,在
塔,方两三级, 钱帅登之,
代正建造的木塔
患其
担忧
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


铺排 但是 当初
所以
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解释红字,疏通文意。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
没有办法 暗中,秘密的;派 赠给;用,把;询问
此外,他在解剖生理方面也有比较精 深的研究,他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提出, 人有咽和喉两个部分,咽用来咽食物,喉则 用来通气。他对化石也有正确的认识,他在 太行山上看到螺蚌壳化石,据此他正确地指 出这一地带过去曾是海滨。 沈括广泛记载各地动植物的《梦溪笔谈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科学著作。
《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 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 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2、短文又是如何刻画那位“匠师”的?
——“塔动”的问题,匠师凭自己的经验无法解决。 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向权威——喻皓求教。但是 作为一名“匠师”,他又不好意思亲自去问,只 好“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这样,一位 爱面子 既 希望得到别人帮助 ,又 的“匠师” 形象就活灵活现的站在我们面前了。
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比一比,看谁译得准。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 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 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 (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 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 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 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以虫治虫》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记述的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 敌消灭虫害的生动事例。 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 “喙”、“钳”、“穰”‘、“傍”等。
3、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 “岁”、“穰”等。 4、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 “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