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_范业正
国内外旅游业的比较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旅游业的比较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5fd13f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9.png)
国内外旅游业的比较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旅游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据统计,2019年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了15.6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了6万亿元。
国内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1. 发展历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的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探索阶段(1949年-197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内外形势的限制,旅游业处于低谷状态。
(2)发展阶段(1978年-2002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这个阶段的前期主要是国内游,后来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旅游市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3)成长阶段(2003年-2017年):中国政府逐渐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渐形成了以住宿、餐饮、交通为主的旅游业产业链。
(4)创新阶段(2018年至今):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旅游业也开始向线上渠道和数字化转型,同时提供更多的定制化服务,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
2. 发展现状目前国内旅游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一线和省会城市,受到疫情的影响,国内旅游市场近两年呈现出了持续回暖的态势。
同时,当前国内旅游市场的消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消费趋势向更为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线上消费增长迅速:移动支付、在线预订、在线领取门票、电子发票等线上服务正在迅速普及。
(3)旅游产品和服务互联网化:目前,国内旅游业市场转向智能化的趋势明显,提供更多的数字化、网上预订和定制化服务,旅游企业和目的地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来更好地服务、吸引和满足游客的需求。
二、国外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除了国内旅游业,国外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中国旅游规划30年发展历程
![中国旅游规划30年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a9dd4cfd5bbfd0a79567362.png)
中国旅游规划30年发展历程一、初步萌芽阶段(1978———1985)(一) 旅游业背景中国旅游业萌生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
直到1978年以后, 我国旅游业才从外事接待工作中分离出来, 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产业。
1981—1985 年, 是我国国际旅游市场高速成长的时期, 改革开放使国际旅游在中国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 中国旅游规划的阶段状况中国旅游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史与西方国家相比较短, 但是近年来发展却十分迅速。
中国的旅游规划工作是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步的。
中国国家旅游局于20世纪70年代成立。
这以后, 国家建设规划部门开始对城市、景区加以规划, 出现了风景旅游城市规划、旅游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等。
林业部门也开始对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
(三) 中国旅游规划的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我国旅游规划工作定性为资源导向型, 基本沿着资源导向思路, 以资源性质决定旅游活动类型,然后进行规划。
这种规划的模式是卖方市场条件下旅游规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这时期规划主要挖掘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吸引更多游客, 追求数量型增长。
旅游规划研究体现在旅游资源研究方面, 旅游资源开发近乎等同于旅游开发, 而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和开发利用则成为旅游规划的主体内容。
二、探索研究阶段(1986———1996)(一) 旅游业背景1986年我国正式将旅游业确立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支柱产业, 将旅游业写进了“七五”计划中, 实质性得实现了旅游业由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
进入90年代以后, 我国旅游业顺利完成了发展阶段的转换, 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显示出了朝阳产业的特征。
(二) 中国旅游规划的阶段状况与此相应地, 旅游规划进入了探索研究阶段。
在全国旅游计划的开发工作上, 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家旅游局直接投资或部分投资, 进行了西安、桂林、苏杭、广州、北京、上海等几个重点旅游地区的系列建设工程。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 人造旅游吸引物和主题公园在全国大量涌现。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旅游规划编制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旅游规划编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b99ce7f6529647d26285282.png)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旅游规划编制研究作者:陈仁志来源:《旅游纵览》2020年第07期习近平总书记的“规划引导”理论和阐述,界定了规划的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2018年11月18日)文件指出“以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的战略性顶层设计,是多年来“多规合一”探索的结晶,是“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践行。
国土空间规划将一统过往“规划打架”“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起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支撑、国土信息平台为管控、以总体规划多详细规划及多专项规划的新规划局面。
国家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战略性顶层设计之际,对于旅游规划如何更好地体现自己的特色,如何切实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实现由边缘规划到核心规划之一的目标定位问题,本文从旅游规划研究梳理入手,分析旅游规划当下困境,着重规划编制微观角度,探究了新时代、新背景下旅游规划编制的方法和相关理论。
旅游规划,基于不同视角,研究文章众多。
例如,范业正、吴承照、刘中艳等人从综述的角度,对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在《区域旅游规划原理》(2001)书中,吴必虎提出了旅游資源分析、旅游市场分析和产品分析为核心的旅游规划方法;许春晓的博士论文,就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进行了研究;何晓芳的硕士论文,研究了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众多文章基于全域旅游视角对旅游规划进行了研究。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旅游业地位、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旅游规划研究不断涌现新视角,研究文章不断丰富,旅游规划不断完善。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制定了《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办法》提出构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地方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组成的旅游规划体系,从规划体系角度为旅游规划指明了方向。
“旅游+”都要加什么?
![“旅游+”都要加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40ce2c0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1d.png)
“旅游+”都要加什么?2016年底,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旅游发展新领域。
对此,业界专家表示,“旅游+”战略的提出有助于推进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供给,形成综合新动能,将进一步助力旅游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繁荣发展。
让更多“圈外人”参与进来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表示,深入实施“旅游+”战略,不仅带来旅游边界拓展,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从境内旅游到丝路旅游,而且还带来广泛发展机遇,将旅游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必将衍生出新产品、新业态,同时还带来新的观念思想,将使更多的“圈外人”参与进来,从经济产业的角度影响市场主体的感官和思维,从社会领域深刻影响公民的旅游观念与行为。
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范业正认为,这是落实全域旅游战略思路的体现,是通过全域旅游带动全域综合发展,对“十三五”期间旅游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与指导作用。
范业正表示,旅游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城市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拓展了城市休闲空间,构建了城市游憩功能;科技、人文、创意等元素融入农业推动了休闲农业科技化、特色化发展,催生了多种新型休闲业态,提高了农业经济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文化演艺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使得文旅产品更加丰富多彩;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以及综合性康养旅游基地建设是养生度假旅游产/沈仲亮国内 China品与产业的重要升级;老年旅游专项规划和服务标准的制定与多样化老年旅游产品开发是迎接老年化时代到来的前瞻性工作;研学旅游的推行与游学联盟的成立,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撑,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实际上,2016年以来,国家旅游局联合有关部门陆续发布了《关于促进自驾车旅居车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多项旅游政策。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_范业正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_范业正](https://img.taocdn.com/s3/m/ed173ef79b89680203d8259b.png)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范业正1,胡清平2(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北京100024;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北京100024)[收稿日期]2003-11-10[作者简介]范业正(1965-),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博士,华东师大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旅游开发与规划;胡清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讲师。
[摘 要]本文回顾了二十余年来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将中国旅游发展规划分成事业型、事业向产业过渡型、产业型三个阶段,以及创汇导向型、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产品导向型规划四个类型,分析了影响区域与景区旅游规划发展的几个方面,文中阐述了中国旅游规划研究的三个阶段和主要成果;总结了中国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和阶段特征,归纳了中国旅游规划发展过程中主要的思想方法,并指出中国未来旅游规划将朝着市场化、小区化、专题化、精致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旅游规划;发展历程;研究进展;规划进展[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3)06-0025-061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1.1 国家级旅游发展规划的历程我国国家级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始于1979年,其后每隔五年(对应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相应制定了各阶段的发展计划。
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黄山时明确指示:发展黄山旅游业,“省里要有个规划”。
这是国家领导人最先提出的旅游规划问题。
1979年9月,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务院在北戴河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国家旅游总局(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在此次会议上讨论了《关于1980年至1985年旅游事业发展规划(草案)》。
该规划尽管只是关于国际旅游人数与旅游创汇等几个经济指标的规划,却是我国最早的旅游业规划。
1984年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指出:“旅游事业是很重要的事业,很有希望的事业。
要规划1985年怎么搞,到1990年怎么搞,想它30年,想远一点。
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
![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5a60ad0d6c85ec3a87c2c554.png)
三、旅游规划的层次和内容
1.按性质划分:分为旅游发展规划和开发规划。 2.按范围划分:国际旅游规划、国家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 划等。因斯克普(Inskeep,E.,1991)将旅游规划按范围划分 为国际旅游规划、国家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亚区旅 游规划(subregional planning)、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 (development area land use planning)、设施用地规划 (facility site planning)、设施设计 (facility design)和特别 研究(special studies)。 其他规划:开发区土地规划、设施用地规划、旅游经济影响 分析、社会环境影响评估、市场分析促销计划和发展项目 制定等独立于综合规划之外进行。
第三节
旅游地规划
一、旅游地规划内容
旅游地(区)规划是指对旅游地区)(包括旅游度假区、 游览区等各类形式)的开发建设所做的规划。
二、以丹霞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实例介绍来 对旅游地(区)规划进行说明(详见书P23
1.明确目标市场及变化趋势如何 2.接待国经济发展水平、国际旅游发展水平、体制和管 理水平等相联系的旅游供给能力 3.旅游者再接待国的自主程度如何
二、旅游发展规划内容
1.规划总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供给适度超 前发展。 2.规划总体框架(略) 3.规划报告 (1)序言;(2)旅游业发展条件与发展现 状评估; (3)市场需求分析及规划;(4) 市场供给分析与规划—旅游资源;(5)市 场供给分析与规划—服务设施;(6)旅游 发展目标;(7)对策与措施。附图1.2.3。
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
第一节
旅游规划概述
国外旅游规划研究的发展 (本段主要依 据范业正等(1998)的研究成果 撰写。)
区域旅游规划主要参考文献目录(课程讲义全集连载)
![区域旅游规划主要参考文献目录(课程讲义全集连载)](https://img.taocdn.com/s3/m/6611c2d6195f312b3169a508.png)
区域旅游规划主要参考文献目录第一章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对象及理论体系1.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4.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9.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5.李蕾蕾等.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6.保罗,伊格尔斯等. 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7.明庆忠. 旅游地规划[M]. 科学出版社,200318.楚义芳. 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9.辛建容.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0.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 旅游规划管理[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第二章区域旅游规划的趋势、类型及程序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陈传康,保继刚.北京旅游地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4、陈福义.区域旅游开发若干问题探讨.湖南商学院学报,1998(6)5、陈建斌.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3)6、陈建新.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质疑”的辨析.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7、陈南江.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国投资与建设,1997(11)8、陈伟.试论旅游规划的管理功能系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9、陈兆坤.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及发展战略研究.经济师,2001(11)10、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邓子基.财政学原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12、范业正,陶伟,刘锋.国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及主要思想方法.地理科学进展,1998(3)13、郭剑英.电子商务与旅游饭店竞争力.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1(1)1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规划原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5、《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提升福建区域竞争力》课题组.区域竞争力研究——实证分析.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16、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7、李玺,王春雷.武汉市假日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对策.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8、刘峰.旅游系统规划——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19、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地理科学,1997(2)20、吕先声.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与市场,1995(1)21、马钧,毛瑛.投资项目决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2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4、马勇,王春雷.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25、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6、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7、马勇.旅游经济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8、马勇.旅游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9、马勇总主持.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30、彭华.旅游规划研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旅游学刊,2001(2)31、范业正,胡清平.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03,8(6)第三章区域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1]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2]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3]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4]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6]罗兹柏,张述林.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7]邵骥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8]高曾伟.中国民俗地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9]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0]沈祖祥.旅游宗教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11]任仲伦.中国山水审美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12]乔修业.旅游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3]王柯平.旅游美学新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14]庄志民.旅游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5]钱今昔.中国旅游景观欣赏[M].黄山:黄山出版社,1993.[16]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7]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8]黄羊山.王建萍著.旅游规划[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9]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0]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1]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2]斯蒂芬· L·J·史密斯著,吴必虎等译.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3]岳怀仁.风景旅游区经营与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24]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25]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26]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27]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司编[M].旅游规划原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8]林越英.旅游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9]杨桂华.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海德堡: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30]吴承照.现代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31]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32]刘振礼,王兵.新编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33]周维权.中国名山风景名胜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3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司[M].导游基础知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35]李志伟,彭淑清,陈祥军.中国风物特产与饮食[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36]黄泽全.历史文化名城[M].当代世界出版社,1996.[37]陈传康,刘振礼.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38]傅文伟.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9]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第四章区域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经济目标预测1、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王大悟.关于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旅游学刊,2001(5)3、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4、王莹.提高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对策.商业经济与管理,1998(3)5、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6、吴人韦.旅游规划的发展.经济地理,2000(3)7、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汇刊,2000(5)8、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作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O(1)9、吴人韦.旅游规划理论的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0(2)10、吴人韦.旅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规划汇刊,1999(9)11、武友德.区域经济发展导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12、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1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14、阎友兵.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旅游学刊,2001(6)15、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16、杨森林.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质疑.旅游学刊,1996(1)17、杨新军,刘家明.论旅游功能系统——市场导向下旅游规划目标分析.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1)18、姚作为.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南方经济,2001(5)19、余书炜.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论.旅游学刊,1997(1)20、俞万源.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模型作为预测工具的思考.嘉应大学学报,2001(6)第五章区域旅游市场定位1.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4.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9.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5.李蕾蕾等.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6、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7、李玺,王春雷.武汉市假日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对策.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8、刘峰.旅游系统规划——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19、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地理科学,1997(2)20、吕先声.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与市场,1995(1)21、马钧,毛瑛.投资项目决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2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4、马勇,王春雷.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25、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第六章区域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形象识别系统1.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4.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9.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5.李蕾蕾等.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6.保罗,伊格尔斯等. 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7.明庆忠. 旅游地规划[M]. 科学出版社,200318.楚义芳. 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9.辛建容.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0.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 旅游规划管理[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1.陈传康.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 [J]. 地理学报,1997,52(6)22.楚义芳,钱小芙. 关于旅游地几个问题[J]. 经济地理. 1986,8(1)23.范业正,胡清平.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03,8(6)24.吴人韦. 旅游规划的作用[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0,11(1)25.唐代剑,池静. 旅游规划方法研究进展[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26.王春雷. 关于区域旅游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27.申秀英. 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形象识别系统研究[J]. 经济师,2007(7)28.廖建华,廖志豪. 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6(5)29.吴必虎. 区域旅游RMP开发的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 地理研究,2001,20(1)30. 吴必虎,金华,张丽. 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 旅游学刊,1999(1)第七章旅游区划分与旅游线路设计1. 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2. 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4. 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 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 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9. 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 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 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 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 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 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5. 李蕾蕾等.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6. 保罗,伊格尔斯等. 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7. 明庆忠. 旅游地规划[M]. 科学出版社,200318. 楚义芳. 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9. 辛建容.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0. 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 旅游规划管理[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1. 陈传康.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 [J]. 地理学报,1997,52(6)22. 楚义芳,钱小芙. 关于旅游地几个问题[J]. 经济地理. 1986,8(1)23. 范业正,胡清平.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03,8(6)24. 吴人韦. 旅游规划的作用[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0,11(1)25. 唐代剑,池静. 旅游规划方法研究进展[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26. 吴必虎. 区域旅游RMP开发的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 地理研究,2001,20(1)27. 吴必虎,金华,张丽. 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 旅游学刊,1999(1)28. 廖建华,廖志豪. 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6(5)29. 王春雷. 关于区域旅游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30. 申秀英. 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形象识别系统研究[J]. 经济师,2007(7)第八章旅游环境容量的测定及规划[1]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2、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3]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4]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6]罗兹柏,张述林.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7]邵骥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8]高曾伟.中国民俗地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9]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0]沈祖祥.旅游宗教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11]任仲伦.中国山水审美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12]乔修业.旅游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3]王柯平.旅游美学新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14]庄志民.旅游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5]钱今昔.中国旅游景观欣赏[M].黄山:黄山出版社,1993.[16]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7]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8]黄羊山.王建萍著.旅游规划[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9]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0]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1]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2]斯蒂芬· L·J·史密斯著,吴必虎等译.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3]岳怀仁.风景旅游区经营与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第九章旅游基础设施规划1.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 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 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4. 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 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 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9. 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 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 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 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 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 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5. 李蕾蕾等.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6. 保罗,伊格尔斯等. 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7. 明庆忠. 旅游地规划[M]. 科学出版社,200318. 楚义芳. 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9. 辛建容.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0. 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 旅游规划管理[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1. 陈传康.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 [J]. 地理学报,1997,52(6)22. 楚义芳,钱小芙. 关于旅游地几个问题[J]. 经济地理. 1986,8(1)23. 范业正,胡清平.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03,8(6)24. 吴人韦. 旅游规划的作用[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0,11(1)25. 唐代剑,池静. 旅游规划方法研究进展[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第十章旅游市场营销策略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陈传康,保继刚.北京旅游地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4、陈福义.区域旅游开发若干问题探讨.湖南商学院学报,1998(6)5、陈建斌.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3)6、陈建新.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质疑”的辨析.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7、陈南江.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国投资与建设,1997(11)8、陈伟.试论旅游规划的管理功能系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9、陈兆坤.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及发展战略研究.经济师,2001(11)10、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邓子基.财政学原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12、范业正,陶伟,刘锋.国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及主要思想方法.地理科学进展,1998(3)13、郭剑英.电子商务与旅游饭店竞争力.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1(1)1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规划原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5、《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提升福建区域竞争力》课题组.区域竞争力研究——实证分析.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16、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7、李玺,王春雷.武汉市假日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对策.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8、刘峰.旅游系统规划——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19、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地理科学,1997(2)20、吕先声.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与市场,1995(1)21、马钧,毛瑛.投资项目决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2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4、马勇,王春雷.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25、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6、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7、马勇.旅游经济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8、马勇.旅游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9、马勇总主持.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30、彭华.旅游规划研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旅游学刊,2001(2)31、谢宝剑,何苏华.对文化营销模式的探讨[1].经济师,2003,(2):632、曹书杰.文化营销的基本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77~78.33、朱捍华.试论中国企业的文化营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1):430~432.34、刘宁.论营销策略中的文化营销[J].北方经贸,2004,(5):48~49.35、梁云.文化营销探析[J].俞州大学学报,2000,(3):1236、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M].旅游出版社,200437、李春来,营销深处是文化[J].管理与财富,2002(10)38、苏勇、陈小平.文化营销的实施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1999(9)39、毛勤勇.论文化营销的功能和类型[J].江苏商论,2003(4)第十一章旅游区效益分析1、《现代旅游经济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主编:罗明义;副主编:吕宛青、杜靖川2、《旅游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主编:田里3、《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与案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主编:罗明义;副主编:杜靖川、吕宛青4、《旅游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主编:吕宛青;副主编:杜靖川、赵书虹5、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6、王大悟.关于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旅游学刊,2001(5)7、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8、王莹.提高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对策.商业经济与管理,1998(3)9、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10、吴人韦.旅游规划的发展.经济地理,2000(3)11、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汇刊,2000(5)12、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作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O(1)13、吴人韦.旅游规划理论的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0(2)14、吴人韦.旅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规划汇刊,1999(9)15、武友德.区域经济发展导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16、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17、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18、阎友兵.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旅游学刊,2001(6)第十二章旅游规划管理策略1.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 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 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4. 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 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 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9. 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 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 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 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 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 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5. 李蕾蕾等.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6. 保罗,伊格尔斯等. 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7. 明庆忠. 旅游地规划[M]. 科学出版社,200318. 楚义芳. 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9. 辛建容.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0. 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 旅游规划管理[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1. 陈传康.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 [J]. 地理学报,1997,52(6)22. 楚义芳,钱小芙. 关于旅游地几个问题[J]. 经济地理. 1986,8(1)23. 范业正,胡清平.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03,8(6)24. 吴人韦. 旅游规划的作用[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0,11(1)25. 唐代剑,池静. 旅游规划方法研究进展[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26. 王春雷. 关于区域旅游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27. 申秀英. 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形象识别系统研究[J]. 经济师,2007(7)28. 廖建华,廖志豪. 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6(5)29. 吴必虎. 区域旅游RMP开发的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 地理研究,2001,20(1)30. 吴必虎,金华,张丽. 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 旅游学刊,1999(1)31. 林振华. 旅游规划项目管理[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 22(4)第十三章区域旅游规划个案——以珠海市为例1. 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2. 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 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4. 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 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9. 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 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 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 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 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 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
中国旅游规划的四个里程
![中国旅游规划的四个里程](https://img.taocdn.com/s3/m/4e4c16d3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5.png)
中国旅游规划的四个里程第一,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期)。
20世纪70年代我国国家旅游局成立以后国家建设规划部门开始对城市和最区进行了相应的开发规划,出现了风易旅游城市.规划和旅游风名胜区规划等规划类型。
由于当时关于旅游的研究和实践尚未真正发展,因此在规划成员中没有专业的旅游规划学者而是以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规划者为主。
此时所编制的旅游开发规划属于城市建设规划的范嚅,因而只能算作是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萌芽阶段。
第二,交流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末)。
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交流及发展,是从我国旅游地理学者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规划进行研究时开始。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系统化研究是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为标志。
可以将这段时间内旅游规划工作者所进行的试探性、摸索性的旅游规划工作视为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经验积累过程。
第三,加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期)。
1986年我国政府将旅游业确立为正式的产业部门,从此我国的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开发与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旅游规划与开发也进入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化规划阶段。
旅游开发规划的内容开始注肃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并开始将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对旅游业及与其相关的各个经济部门进行系统化的规划。
第四,提升发展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
2000年国家旅游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旅游方面的规范,使旅游规划工作有r综合性规范,对规划内容和深度要求也做了明确的规定。
此外,对于从事旅游规划的单位资质给予了规范。
2001年,国家旅游局按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9家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标志着国家管理机构已经对旅游规划提供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标准和管理方法旅游规划开始向规就有序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政府、企业与规划编制单位和机构之间开始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与约束机制这对丁•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迈向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历程
![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2e1c02c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b.png)
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历程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以下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
1.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并推出了一系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政策支持措施,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来华旅游。
这一时期,旅游资源的规划和整治工作有了初步的进展。
2. 1999年至2008年:中国政府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提出“旅游强国”战略。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旅游业迅速蓬勃发展,入境游和出境游人数大幅增长。
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如故宫、长城、丽江古城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3. 2009年至2014年:中国政府积极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力度。
同时,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中国的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以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主力的旅游发展模式。
4. 2015年至今:中国旅游业进入了全面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政府进一步加大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智能旅游、在线旅游等新业态得到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游客的出境旅游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客市场。
总的来说,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迅速发展、再到转型升级的历程。
如今,中国旅游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文化交流和区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中国旅游业还将继续发展壮大,为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旅游体验。
概念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浅述
![概念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浅述](https://img.taocdn.com/s3/m/f144c3b3fd0a79563c1e728a.png)
概念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浅述李新宁刘冰慧刘德凤周江莲(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30074)=摘要>概念性旅游规划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出现顺应了现代旅游业发展对旅游规划技术手段的新要求,必将对推动旅游规划研究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非常值得旅游规划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关注。
基于此,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相关的研究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着从概念、性质、特点及研究内容等基础理论方面对其作一简单梳理,以期对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旅游规划;概念性旅游规划;旅游概念规划0引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旅游业的市场竞争态势全面展开,局面变得日趋激烈。
随着这种激烈竞争态势的日渐深入,旅游规划的市场需求也相应出现了新的变化。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旅游规划界对传统的规划思想和经典的研究方法不断重新认识,并结合其他学科引入新的规划设计理念,概念性旅游规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浮出水面,步入学界和旅游规划者的视野的。
1概念性旅游规划的产生与发展追溯起来,我国概念性旅游规划可能最早出现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世界旅游组织(W T O)共同编制的5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6中的重要景区景点土地利用概念性规划。
后来受2000年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等一系列城市规划领域概念规划的影响,国内概念性旅游规划已逐渐得到了运用。
概念性旅游规划是刘德谦在2001年2月23日的旅游规划专家座谈会上提出的。
他指出:旅游规划中的概念性规划,又称/旅游概念规划0或/概念性旅游发展规划0,既是旅游规划中的一个新类别,同时也指编制技术上的一种新办法。
2001年,王建军发表了对旅游概念性规划的认识,他认为概念性旅游规划是指在旅游规划编制早期的一种研讨性规划手段,是一种在理想状态下对旅游开发地旅游业发展的未来的前瞻性把握和创造性构思,内容以结构上、整体上的概要性谋划为主。
刘德谦于2003年正式提出/概念性旅游规划0,强调概念性旅游规划的标志应该是在/旅游0概念的统领下,把握地域和时代的特点,努力实现/四高0、/四宽0原则。
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历程
![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3aeb2a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90.png)
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历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旅游业规模很小,接待的国际游客数量有限。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开始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1984年,国家制定了第一个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合作和交流,加入了一些国际旅游组织。
1999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支持产业”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政策,鼓励投资者兴办旅游企业,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并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旅游文化的传播,加强旅游市场的开拓,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
2008年北京举办了成功的奥运会,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
作为东道主国,中国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赞誉。
此后,中国举办了一系列国际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
与此同时,中国的旅游业也日益完善,旅游产品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中国的旅游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的成就。
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的数据,2018年中国共接待了近1.5亿名国际游客,旅游收入达到1.3万亿元人民币。
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的战略性支持产业和重要经济增长点。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诸多因素的支持和推动。
首先,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出台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其次,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如长城、故宫、黄山、桂林等都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目的地。
此外,中国交通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最后,中国不断加强旅游业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增强了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
然而,中国旅游业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试析中国旅游研究发展的3个阶段
![试析中国旅游研究发展的3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2f7e7437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b.png)
试析中国旅游研究发展的3个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旅游业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这些阶段包括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现代化时期。
以下是对这三个阶段的详细分析。
1.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控制着大部分的经济活动,并限制了人们对旅游的需求。
旅游业主要是在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中开展的,旅游业的规模和数量都很有限。
当时,旅游的主要目的是政治和宣传官方思想。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政府的管理和规划。
政府特别关注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计划。
政府还控制了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
2.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0)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旅游业也开始迅速发展。
政府逐渐放开了对旅游业的控制,允许私人企业进入旅游业市场。
在此期间,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
国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迅速增长。
此时,旅游业主要以国内游为主,因为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给外国游客。
但是,中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引起了世界各地游客的兴趣。
3. 现代化时期(自2000年以来)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政府开始注重旅游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并鼓励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
这个时期的旅游业在全球市场上变得非常重要,中国政府将其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在线旅游市场也在迅速发展,为游客提供更方便的旅游体验。
另外,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也成为中国旅游市场的新焦点。
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关注环保和文化价值,政府相应提供资源保护和文化保护政策。
总结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旅游业也迅速发展。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旅游业从一个国内市场到重心向国际市场转移。
在新的时代,旅游业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旅游者需求与消费行为始终是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
![旅游者需求与消费行为始终是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aa8c24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a.png)
作者: 范业正[1]
作者机构: [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北京100024
出版物刊名: 旅游学刊
页码: 10-11页
主题词: 前沿问题;旅游研究;消费行为;旅游者;旅游规划;旅游开发;资源导向;产品导向;市场导向;市场定位;供求关系;准市场;供给方;需求方
摘要:中国的旅游开发走过了20多年的路程,经过了'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和产品导向'三个阶段.旅游规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就是给资源、产品、市场定位,但经常是摸不准市场,在'资源-产品-市场'中转圈圈,最终使得旅游规划进入了一个怪圈.旅游规划中的关键是供求关系的确定,现实中的供给方是确定的,问题是需求方很难确定和找准.。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cb86a903eff9aef8941e06b3.png)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规划需求日盛,而规划专家相对短缺。
在这种供大于求的前提下,我国参与旅游规划的组织机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核心紧密型和松散协作型并存,以后者为主体,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大联合(彭德成,2000)。
根据国家旅游局建立的旅游规划专家库和旅游规划机构库的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专业人员已经达到600多人,旅游规划专业机构达40多家。
国家旅游局在2002年6月24日颁布了2002年第9号公告,以下9家规划设计单位被评为首批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参与我国旅游规划的机构大致由以下三个组成部分:1. 高校、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以及高校地理方面的学者是最先投入旅游规划研究和实践中的专家。
郭来喜等人1985年完成的“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开发研究”是最有影响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
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杨冠雄等人1986年完成的“厦门旅游总体规划”,郭康等人1985年完成的“秦皇岛市老岭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北京大学陈传康等人1986年完成的“陆丰县的海滨旅游资源开发层次结构”以及1987年完成的“丹霞山风景名胜的旅游开发规划”等等(保继刚,1990),这些工作均对以后的旅游规划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随着旅游科学的综合性进一步地增强,高校中城市规划、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专家也陆续参与到旅游规划中来,形成了综合性强的高等院校组建跨系、跨学科的旅游规划研究机构。
1990年代后期至今国内专家完成的省和重点旅游城市的规划大部分是高校和科学院专家学者牵头,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郭来喜主持完成了江西省、青海省、宁夏自治区、北海市、南宁市等省区市规划,中山大学保继刚主持完成了桂林市、苏州市、珠海市、东莞市、广东省、湖北省等省市规划及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中山大学彭华主持完成汕头市、佛山市等规划、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兴斌主持完成广西等规划、北京大学吴必虎主持完成北京市、济南市等规划,北京大学杨开忠主持完成江苏省、洛阳市等规划,北京大学蔡运龙主持完成吉林省等规划、北京大学吕斌主持完成安徽省、三峡地区等规划,湖北大学马勇主持完成福建省规划等······。
中国旅游规划四十年——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旅游规划四十年——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回顾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8decda6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c.png)
图1 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二、规划概述本文主要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作为划分理论基础,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规划进行阶段划分,最终将我国旅游规划分为萌芽起步阶段、急速发展阶段、改进完善阶段和科学规划阶段。
为了更好地梳理这几十年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本文同时借鉴了邹统钎对中国旅游规划40年发展历程的划分方法,从而丰富了中国旅游规划的历史进程,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参考。
三、阶段划分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从改革开放到当前我国旅游规划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26Tourism OverviewTourism Management旅游管理旅游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区位条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多项主要指标规划方案。
叶文等人就富源县主题创意、旅游产品、客源市场等方面提出,在旅游发展规划构思上要展现出以自然生态休闲为主的目标定位。
沈晔在传统的管理学与生态旅游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旅游规划4Ps市场营销理论。
谢彦君认为,在21世纪前后几年,我国旅游规划过度膨胀,导致一些规划单位或规划师不计成本不计效益地乱规划,最终导致部分旅游地区的规划以失败告终。
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在相关规划指导下,开发过程中存在破坏环境的情况;另一方面,相关部门没有充分考虑规划后的永续发展。
以上学者都从市场导向或规划发展的急速性两个方面丰富并完善了该阶段的相关理论与思想。
(三)改进完善阶段(旅游地整合型规划,2003—2014年)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关于我国旅游地发展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也越来越完善。
不仅如此,学术著作方面继续呈现快速增长、实践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在政策法规方面,《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开发和提升主体市场、培育新兴市场、开发高端市场以及拓展旅游专项市场;2013年4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鼓励采取专项规划,要求推进区域合作、旅游休闲体系建设以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论旅游区的文脉
![论旅游区的文脉](https://img.taocdn.com/s3/m/d9ffec9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6c.png)
论旅游区的文脉王铮1,2,李山1(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2.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0)摘要:文脉是旅游区的文化主题和文化精神,是旅游区实体形象的文化补充,是旅游形象的内在文化精神。
赋予旅游区独特鲜明的文化主题和文化精神,形成内在的文化脉络,不仅能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而且能以差别性的文化特征与其他旅游区识别,从而能在日益涌现的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
文脉是旅游区的重要质量因子.根据产品质量管理原理,对文脉的规划和构造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文脉是游客可以理解的;文脉需要有历史继承性;文脉要体现旅游区特定的功能;文脉是符合现代美的;文脉要求旅游区的整体配合;文脉是全局的;文脉是需要改进的;文脉指导旅游区营销形象。
关键词:旅游区;文脉;文脉设计;旅游区规划中图分类号:F 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363(2004)06!0065!04收稿日期:2003-12-27;修回日期:2004-06-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31010)作者简介:王铮(1954-),男,云南昆明市人,教授,博导,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管理与发展等研究。
s li "g eo.ecnu .edu .cn1引言早在1978年,R itch ie &Z i ns 就提出文化已经成为旅游区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1]。
C osta (2001)发现,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更多地追求文化感受而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欣赏[2]。
G allarza 等(2002)对25项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进行了统计,发现目的地的文化吸引力是重要的旅游地形象因子,在20个旅游地形象因子中排列第3位,仅仅落后于地方好客度和自然环境风光[3],因此,旅游区规划中文化形象的规划成为重要的创意内容。
这种状况的出现,是由于越来越多的旅游区被开发,许多地方自然景观接近,造成相互替代的结果。
国内外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
![国内外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8547a84240c844769eaee8c.png)
冈恩(Gunn)1988出版了《旅游规划》第二版; 道格拉斯.皮尔斯(Pearce)1989年出版了《旅
游开发》
快速发展阶段
学术界基本达成共识:旅游规划是一门综合性 极强的交叉学科,任何其他学科的规划,如城 市规划和建筑规划都不能替代它;
阶段划分
资源导向型规划时期(1979-1989)
传统山水与文化观光为核心,以旅游资源开发 研究为基础,主题内容是旅游资源分类、评价 和开发利用
市场导向型规划时期(1990-2000)
旅游走出观光时代,在接近市场的城市区域建 立人造旅游吸引物取得成功,如深圳的华侨城 和世界之窗等,锦绣中华等。
陈传康等提出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
1999年,国家颁布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国家标准;
2000年后,退出AAAA级景区评定工作;
森林公园的建设促进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
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 家森林公园建立,标志森林公园起步;
1996年林业部批准实施《森林公园总体设计 规范》
度假区发展拉动旅游度假区规划
1992年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试办国家度 假旅游区有关问题的通知》,随后在广东等地 度假区和房地产等迅速发展,如深圳的大小梅 沙
2001国家正式启动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 贫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等三区建设工程。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趋势
四个阶段
事业型发展规划阶段:六五、七五 事业向产业过渡型规划阶段:八五 产业型发展规划阶段:九五、十五 产业向空间规划阶段:十一五
四个类型
创汇导向型规划:六五、七五 资源导向型规划:八五 市场导向型规划:九五、 产品导向型规划:十五
旅游文献综述
![旅游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edb2dffaef8941ea76e05e6.png)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
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
在国内,关于旅游的评论、报道和文章不少,但主要是从事旅游规划的专家和学者们提出的,涉及的主题是在某个旅游点过去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挖掘,力求创造出该旅游点新的看点和新的价值。
进入新世纪,学者们对中国旅游从多领域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为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热点研究。
1,在对旅游业产业地位的研究,比如张凌云﹙2000﹚在《试论有关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产业政策的几个问题》中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认为,旅游业从属于主导产业,只能作为配合主导产业的关联产业来发展。
王云才﹙2000﹚在《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产业规模配置》中认为对于一般经济区域来讲,旅游业只是一个重要的具有战略产业特征的产业类型,在国民经济中产业规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每个地区都适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
赵浩兴﹙2003﹚在《选择旅游业为区域主导产业的合理性问题探讨》中认为选择旅游业作为特定区域特定时期内的主导产业,除了具有明显优势,还应客观认识旅游产业的现实资源、市场动力机制与市场潜力。
2,对旅游资源产权及对遗产资源管理的研究,比如,依绍华﹙2003﹚在《民营企业进行旅游景区开发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中认为民营企业获得经营权投资开发景区在合理的规制合同制约下,不会改变景区的国家所有性质,但要避免陷入短期逐利的误区。
马梅﹙2003﹚在《公共产品悖论》中认为中国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受到旅游产品的利益驱动已经偏离了其作为纯公共产品的目标,解决国家公园旅游产品的悖论需要由私人生产者的参与。
认为旅游资源产权不可转让的理论依据是景区产品的公益性和旅游资源的价值理论与价值核算问题。
张晓等人﹙2001﹚在《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中认为景区产品市场化应在一个完善有效的公益性事业管理机制的框架内实现,而门票专营权的转让使景区失去公益性,性质上成了私人企业的资产。
试析中国旅游研究发展的3个阶段
![试析中国旅游研究发展的3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d27694dd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b.png)
试析中国旅游研究发展的3个阶段中国旅游研究发展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进阶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主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下面将分别分析这三个阶段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在这个阶段,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旅游业发生了快速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所以旅游研究也随之兴起。
这个阶段的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性和实用性研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政府部门和企业。
其中政策性研究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国旅游市场的变化和政策的需要,如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政策研究等。
实用性研究则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旅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研究等。
这个阶段的旅游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政府报告、会议论文、企业内部报告等形式。
在70年代和80年代末期,中国的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旅游研究也逐渐从政府和企业向学术界转移。
这个阶段的旅游研究主要围绕着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如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消费行为、旅游管理等。
同时,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旅游研究也开始涉及到旅游与经济、文化、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这个阶段的旅游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定性研究等方法,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学术期刊、研究报告等形式。
三、进阶阶段(新世纪至今)总的来说,中国旅游研究的发展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是伴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壮大的。
未来,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多元化,旅游研究的发展也将朝着深入、细化、跨学科的方向发展,为中国旅游持续发展提供更深入、准确、可信的支持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范业正1,胡清平2(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北京100024;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北京100024)[收稿日期]2003-11-10[作者简介]范业正(1965-),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博士,华东师大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旅游开发与规划;胡清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讲师。
[摘 要]本文回顾了二十余年来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将中国旅游发展规划分成事业型、事业向产业过渡型、产业型三个阶段,以及创汇导向型、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产品导向型规划四个类型,分析了影响区域与景区旅游规划发展的几个方面,文中阐述了中国旅游规划研究的三个阶段和主要成果;总结了中国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和阶段特征,归纳了中国旅游规划发展过程中主要的思想方法,并指出中国未来旅游规划将朝着市场化、小区化、专题化、精致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旅游规划;发展历程;研究进展;规划进展[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3)06-0025-061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1.1 国家级旅游发展规划的历程我国国家级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始于1979年,其后每隔五年(对应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相应制定了各阶段的发展计划。
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黄山时明确指示:发展黄山旅游业,“省里要有个规划”。
这是国家领导人最先提出的旅游规划问题。
1979年9月,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务院在北戴河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国家旅游总局(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在此次会议上讨论了《关于1980年至1985年旅游事业发展规划(草案)》。
该规划尽管只是关于国际旅游人数与旅游创汇等几个经济指标的规划,却是我国最早的旅游业规划。
1984年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指出:“旅游事业是很重要的事业,很有希望的事业。
要规划1985年怎么搞,到1990年怎么搞,想它30年,想远一点。
我们的旅游点严重不足,怎么样把旅游点布局搞好”。
1985年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把旅游业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
1986年初,国务院通过了国家旅游局编制的《1986年至2000年旅游事业的发展规划》(旅游事业“七五”计划)。
1986年1月21日至28日,国家旅游局在北京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赵紫阳会见代表并指出:“要把发展旅游列入各级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国家要列入计划,各地也要列入计划,要作为发展战略来考虑。
”这次讲话更加明确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为后来国家和地方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奠定了政策基础。
1988年年底开始,国家旅游局组成了《“八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领导小组,开始规划的研讨和编制工作,1991年7月最终完成和通过了《中国旅游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
旅游业发展“八五”规划是改革开放后国家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1996年2月,国家旅游局编制并通过了《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旅游业发展“九五”规划对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它突出了旅游市场的预测,提出了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路。
2001年4月,国家旅游局编制完成了《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并先后正式出版了中、英文版。
“十五”规划是第一个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的规划,是第一次旅游专家全面参与的国家级旅游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科学性和专业性。
“十五”期间,国家旅游局已经高度重视旅游产25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并相继出台了《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旅游规划通则》,这些规定和标准标志着中国旅游规划开始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特征,中国旅游发展规划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事业型发展规划阶段(“六五”规划、“七五”规划)、事业向产业过渡型规划阶段(“八五”规划)、产业型发展规划阶段(“九五”规划、“十五”规划)。
根据旅游规划指导思想,可划分为四个类型:创汇导向型规划(“六五”、“七五”规划)、资源导向型规划(“八五”规划)、市场导向型规划(“九五”规划)和产品导向型规划(“十五”规划)。
1.2 区域与景区旅游规划的发展1.2.1 国土规划拉开区域旅游规划序幕中国的区域性旅游规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值我国全面开展国土资源调查和规划时期,地理专家在国土资源调查和规划的同时做了一些旅游资源评价和利用规划。
1984年,郭来喜主持的“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开发研究”,是地理专家从事区域旅游规划最成功的范例。
1992年孙大明、范家驹等完成了“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省级区域旅游规划成果,规划文本系统、精要,具有划时代意义。
1997年,郭来喜等编制完成了“北海市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1997~2020)”。
该规划采用当时诸多的先进技术,旅游资源普查全面,市场调查详细,是当时最系统的规划成果,为后来业界编制地方旅游发展规划提供了完整的参考样本。
1998~2003年,国内一些著名的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专家开始大量编制区域级旅游规划,涌现出一系列省、市级旅游规划成果。
其间,世界旅游组织专家也进入中国的旅游规划市场,参与完成6个省区级的区域旅游规划。
这五年是我国区域旅游规划高峰阶段。
1.2.2 风景名胜区建设推动风景区规划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对风景名胜区的重视推动了风景名胜区规划工作的开展。
1979年春,国家建委在杭州召开风景区工作座谈会,研究了重点风景区的保护和规划工作,会后一些重点风景区如杭州、峨眉山、庐山、泰山、黄山、千山等开展了资源调查和总体规划的编制。
1982年11月,国务院审定了第一批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要求“抓紧编制国家风景名胜区的规划”。
1985年6月7日,国务院发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条例规定把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国家、省、市县三级,并要求制定规划。
1999年,国家颁布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国家标准,使风景名胜区规划走上标准化道路。
总之,国务院、建设部、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对风景名胜区的重视,促进了我国风景旅游区规划编制,其规划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给其他类型景区规划编制起到示范作用。
1.2.3 森林公园的建设促进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改革开放后,森林旅游得到迅速发展。
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开始起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有各类森林公园1200多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439处,经营面积1127万公顷,形成了国家、省和县(市)三级森林公园体系。
我国森林公园审批后必须编制规划,所以森林公园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森林公园景区规划的发展。
1996年1月原林业部批准实施了《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 T5132—1995),森林公园的规划有了规范和标准,推动了我国森林休闲旅游区规划工作。
1.2.4 度假区发展拉动旅游度假区规划1992年8月17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开发利用我国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事业发展,国务院决定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标志着国家开始重视度假旅游的发展。
1992~1994年,在经济发达的南方沿海地区,房地产业空前膨胀,助长了旅游度假村的建设。
度假区规划市场需求逐渐引起重视,并开始快速发展。
1.2.5 城市规划和“创优”工程推进城市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起始于1985年,当时北京市组织上百人的资源调查与规划队伍,聘请多位顾问,经过近一年调查编制完成“北京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这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市域旅游战略规划,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城市规划的发展推动了城市旅游规划的开展,如“秦皇岛市旅游总体规划”(郭康,1988)、“上海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范家驹,1990)、“三亚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王兴斌,1992),《深圳市旅游发展规划》(陈传康,1992)等。
1995年3月15日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通知》,正式拉开26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序幕。
1999年国家旅游局公布全国首批54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随后又有127个城市参加“创优”。
规划是评优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优秀旅游城市评选刺激了城市旅游规划的编制。
1.2.6 项目申报制度加强了旅游项目规划在地方政府上报旅游项目申请资金或政策的背景下产生出一批旅游规划。
如2000年国家两期13亿元旅游国债,在全国共设置110个项目。
申请旅游国债资金的前提之一就是必须有规划。
仅这些国债项目,至少需要编制一百多个旅游景区或旅游项目规划。
2001年,国家正式启动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等“三区”建设工程。
国家旅游局会同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计委等部委制定出“三区”的管理办法和评定标准,将“三区”建设从一开始就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和经营。
地方申报“三区”必须要有规划,所以规划先行的意识已在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逐渐形成,并得到一致认可。
2 中国旅游规划研究进展中国的区域旅游规划伴随旅游地理学而兴起,随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发展。
旅游规划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导致了旅游规划研究的产生,有关学者围绕旅游规划召开的几次全国性研讨会推动了研究的发展。
总体上我国的旅游规划研究可以分成前期探索、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三个阶段。
2.1 前期探索阶段(1980~1986年)197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由郭来喜先生主持旅游地理研究。
80年代初有关旅游资源评价和开发思想逐步形成,为其后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奠定了基础。
1981年,北京旅游学院筹备处把有关旅游规划研究论著汇编成册,定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
1982年由北京旅游学会主持召开的慕田峪长城开发规划研讨会是国内首次涉及景区开发规划的专家会议。
同年中科院地理所旅游地理组把前期研究成果汇编出版《旅游地理文集》。
其中郭来喜的《旅游规划问题初探》、《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十个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是我国对旅游规划理论基础研究的最早成果。
1986年,东北师大与吉林省旅游局汇编论文《旅游资源与规划》,对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初期实践进行总结,并初步阐明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的一些规律性问题。
2.2 实证研究阶段(1987~1996年)1987~1990年,学者对旅游规划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方法。
俞孔坚综述了风景评价的认知学模型(1987),保继刚(1986)、邢道隆(1987)分别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权重,杨汉奎(1987)、张亚林(1988)和路紫(1988)应用特尔菲法征询评分加权对旅游地作总体评价,楚义芳(1989)构建了我国观赏型旅游地评价的模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