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油蔬两用”的油菜品种筛选
基于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比较分析
基于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比较分析油蔬两用油菜是指在一个品种中,不仅可以收获菜叶,还可以榨油。
在农业生产中,选择适合自己种植的油菜品种对于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非常重要。
本文将就基于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进行比较分析,并为农民朋友们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们将从产量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产量是农业生产中最直观的指标,也是农民朋友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油菜在种植过程中,产量受到品种、种植环境、施肥水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而对于油蔬两用油菜品种来说,产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一般来说,具有双重用途的油菜品种,由于需要兼顾油菜籽和菜叶的产量,其平均产量会略低于仅产菜叶或仅产油菜籽的品种。
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兼顾产量和品质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它们的平均产量已经可以媲美普通油菜品种的产量水平。
我们将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油蔬两用油菜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油菜籽的加工销售,二是菜叶的销售。
对于油菜籽来说,其榨油后可以生产食用油和工业油,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和销售价值。
而对于菜叶来说,作为蔬菜销售,也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和价值。
油蔬两用油菜在经济效益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由于油菜籽的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油渣,可以用于饲料生产,也可以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选择油蔬两用油菜品种时,除了需要考虑产量和经济效益外,还需要考虑种植技术要求、生长周期、抗逆性等因素。
一些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可能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有一定要求,而有些品种则相对能够适应较多的环境条件。
在选择油蔬两用油菜品种时,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人力物力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基于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比较分析
基于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比较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油蔬两用油菜是指既可以用作蔬菜食用,又可以用来提取油料的菜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用油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蔬菜的种植也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开发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种植模式下,农民需要种植不同种类的作物来满足蔬菜和油料的需求,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劳动力的不必要消耗。
而油蔬两用油菜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提高作物的综合利用效率。
对于油蔬两用油菜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油菜品种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可以为农民提供种植油蔬两用油菜的依据,并为油菜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深入研究油蔬两用油菜的发展前景,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比较分析基于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并探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不同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详细对比,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种植的油菜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产出。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油蔬两用油菜在农业领域中的推广应用,促进其在市场上的推广和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油蔬两用油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帮助农民合理种植油菜品种,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的特点和优势,为大力发展油蔬两用油菜产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而油菜中提取的油脂也是常见的食用油之一。
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油蔬两用油菜这一新型概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研究油蔬两用油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比较,不仅有助于了解不同品种在产量和经济效益上的差异,更能为选择种植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益。
对油蔬两用油菜的研究也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比较分析
基于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比较分析
油蔬两用油菜品种是指一种既能作为蔬菜食用,又能提取油作为食用油或者其他用途
的菜品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食用的油菜籽、菜籽油、芥菜等就属于这类品种。
随
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油蔬两用油菜在市场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不同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在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本文将对几种常见
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油菜籽。
油菜籽是油蔬两用油菜品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主要用于生
产油菜籽油。
油菜籽生长期短,适应性强,耐旱性、耐寒性都比较好,容易种植。
而且油
菜籽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有益。
因此,油菜籽的收益较高,生产成本相对
较低。
但是,油菜籽的产量不如其他油蔬两用油菜品种高,且品质也不稳定,对生产者和
消费者来说都不太有利。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芥菜。
芥菜的生长周期较短,对土壤要求不高,且适应性强,
比较容易种植。
芥菜中含有丰富的活性酶、蛋白质、维生素等有助于保持健康的营养成分,具有降低体内胆固醇、提高免疫力等保健功能。
此外,芥菜籽子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辣油素
等有益化合物。
因此,芥菜不仅作为蔬菜受到欢迎,在药用和食用油方面也有着广泛应用。
但是,芥菜的油含量较低,油产量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各种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在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存在差异。
在选择种植品种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土壤、气候、市场需求等。
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
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品种是最重要的。
油菜油蔬两用高效种植油菜,油蔬两用,高效种植,种植
油菜油蔬两用高效种植油菜,油蔬两用,高效种植,种植油菜“油蔬两用”高效种植,采用早发栽培,在春节前后摘取主茎菜薹作为应时蔬菜或脱水加工蔬菜供食用,通过重施薹肥促进下部休眠芽萌发形成下位分枝,依靠分枝结角收获菜籽,实现“一种两收”,既能收获常规油菜同等产量的油菜籽,又能收获1-2次菜薹,亩产菜薹200-300公斤,增加现金收入,适宜城郊两熟制油菜产区和有脱水蔬菜加工能力的地区推广。
油菜薹不需要去叶去皮,全部可以食用,口味比青菜薹还好,有甘蓝的清香味。
鲜菜薹可在春节后(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上市,正好填补这个时节市场菜薹空缺,销售价格能达到2-4元/公斤。
“油菜菜薹的品质与品种硫苷含量有关,硫苷含量低的品种菜薹品质好,无苦涩味。
”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所长戚存扣研究员介绍说,油菜“油蔬两用”高效栽培,应选择生育期较短、苗期生长势旺、冬发、春发能力强的双低油菜品种,如宁油16号、宁油18号、宁杂15号、宁杂19号等。
当主茎薹高25-30厘米时,摘薹20厘米左右。
大分枝也可以摘薹,但最迟摘薹期不宜超过3月中旬,做到“薹不等时、时过不摘”。
菜薹除作新鲜蔬菜食用外,还可以加工储藏,等到7-8月份蔬菜淡季高价出售。
戚存扣介绍,油菜“油蔬两用”高效栽培,要早播早栽,9月上中旬播种育苗为宜。
为平衡菜薹上市,可分期育苗、移栽。
移栽密度比正常栽培提高10-20%,每亩1-1.2万株,以提高菜薹产量。
冬前加强管理,足肥促长。
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油菜专用复合肥30-50公斤、硼砂0.25-0.5公斤。
移栽活棵后,每亩追施尿素4-5公斤,抽薹前追施尿素5-10公斤、氯化钾4-5公斤。
摘薹前2-3天每亩施尿素3-5公斤,促进分枝生长。
摘薹后油菜分枝增多,田间通风透光稍差,菌核病可能偏重发生,在初花、盛花期喷施菌核净等药防治。
第1页共1页。
适宜“油蔬两用”的油菜品种筛选
适宜“油蔬两用”的油菜品种筛选适宜“油蔬两用”的油菜品种筛选摘要:为筛选出适宜湖北地区应用推广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对9个“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摘薹与未摘薹的产量?产值及主要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摘薹后菜子产量比未摘薹平均增12.52%,总产值比未摘薹平均增124.08%,初步分析油菜摘薹后二次分枝及每角粒数普遍增加是菜子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供试品种中,中油112菜薹?菜子产量高,菜薹口感甜脆爽口,可作为高产型“油蔬两用”品种推广应用;天下农3号菜薹产量及总产值高,浙油28菜薹口感及主要经济性状表现突出,菜子增产潜力大,二者可以作为“油蔬两用”配套品种?关键词:“双低”甘蓝型油菜;“油蔬两用”品种;Delphi法;筛选湖北是“双低”油菜的优势种植区域,近年来随着油菜生产效益的降低,油菜种植面积严重下滑,提高油菜的生产效益,成为促进油菜生产发展的核心问题?研究者发现“双低”油菜中甘蓝型油菜既可以作为油料作物,又可以作为食用蔬菜[1,2],即“油蔬两用”,是指在油菜生长的薹期摘取主薹作蔬菜,成熟时收获菜子供榨油用[3]?大量研究和应用表明,“油蔬两用”油菜栽培在采收菜薹增加收入的同时,通过摘薹还可促进油菜二次分枝,从而稳定甚至增加菜子产量,提高油菜的生产效益,是一项高效高产的油菜栽培新技术[4-8]?目前“油蔬两用”油菜高效高产栽培新技术在重庆?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已普遍推广,近年来湖北地区也开展了“油蔬两用”油菜的试验示范[9,10],但该技术目前还没有广泛推广应用?研究拟通过“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的筛选试验,从菜薹?菜子产量?总产值?菜薹口感等方面综合考查,并初步分析油菜摘薹后菜子产量普遍增产的原因,以期筛选出适宜湖北地区栽培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从而正确引导和促进湖北地区“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的推广应用?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供试材料为“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0号?中双11?中油112?沣油5103?浙油28?中油杂12?华油杂62?天下农3号,以湖北省生产主导品种中双9号为对照?9个油菜品种均由武汉市种子管理站提供?1.2方法1.2.1试验设计试验于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柏泉生态园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田前作为西瓜,地势平坦,排灌方便,黏性土壤,肥力中等偏上?采取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每品种设摘薹区与未摘薹区,种植面积均为67.5 m2(宽2.5 m×长27.0 m),四周设保护行并以同品种延伸,田间顺序排列,。
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筛选标准初探
油 蔬 两 用油 菜 品种 是 指在 我 国长 江 流域 油 菜 产 区 用 于秋 季 播 种 , 在蕾 薹 期摘 薹 作蔬 菜 食 用 , 摘 薹 后 可正
种植 。
2 . 4 耐寒 性 、 耐湿 性
在冬 油 菜 区 , 油 菜 可能 遭受 冷 害
常生长发育 , 能够获得较高油菜子产量 的一类 油菜品 种 。油蔬两用油菜品种要求能摘 薹、 菜薹和油菜子品 质好产量高、 菜子收获期不影 响水稻栽插等。所 以, 不 是所有油菜品种都可作油蔬两用油菜 品种使用。虽然 油 蔬 两 用 模 式 在各 地 都 有 试 验 示 范 的报 道 , 但 未 见 油
6 菜子品质及产 量
一
级 商 品菜 子 品质 符 合 N Y / T 4 1 5 — 2 0 0 0规 定 的指
标, 即芥 酸 含 量 低 于 3 %, 硫甙含量 低于 3 5 I x mo l / g 饼。 商 品菜 子含 油 量高 于 4 0 %。在 长 江 流域 油 菜产 区摘 薹
后菜子产量要求达到 2 2 5 0 k g / h I n 以上 。
内 叶生 长 停 滞 , 叶色 灰 暗 , 心 叶不 能展 开 , 幼 苗 生 长 缓 慢( 僵苗 ) 甚 至死 苗 。耐 湿性 好 的品种 一 般要 求种 子 发
以下标准以供商榷。
芽率较高 、 根 系长 、 根系活力指数 高、 苗壮苗重和较高
的抵御 缺 氧胁 迫 的能力 。
1 品种 的 生 育 日数 及 品质
基金项 目: 现代 农业 产业技 术体 系专项( C A R S 一 1 3 ) ; 重庆市科 技 攻关计 划 项 目( c s t c 2 0 1 2 g g — y y j s 8 0 0 1 2) ; 重 庆市科技攻关 重点项 目 ( c s t c 2 0 1 2 g g B 8 0 0 0 8)
黄山市“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筛选
农学学报2014,4(4):49-52Journal of Agriculture0引言随着连续三届“中国黄山油菜花摄影节”的成功举办,黄山市的油菜花旅游正蓬勃发展,但由于油菜种植的比较效益低,影响了农民种植意愿。
如何提高农民油菜种植效益,调动其油菜生产积极性,稳定全市的油菜种植面积,尤其是公路沿线及主要景区周边的油菜种植,保障黄山市油菜花旅游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农业科技工作者解决当前油菜生产发展的核心问题。
中国栽培油菜的历史悠久,主要是收获菜籽榨油作食用油,传统的甘蓝型油菜菜薹由于具有苦涩味,食味差,一般不做蔬菜食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近些年选育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不仅种子的芥酸、硫甙含量低,其菜薹也除去了传统甘蓝型油菜的苦涩味,对菜薹的利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1-3]。
优质甘蓝型双低油菜不仅作为油料作物利用,其菜薹还可作为蔬菜食用[4-7]。
“油蔬两用”油菜是指在油菜生长到薹期时摘取部分主茎薹用作蔬菜,成熟时继续收获菜籽榨油[8]。
大量研究和应用表明,“油蔬两用”油菜栽培不仅通过采收菜薹增加收入,还可利用油菜在主薹摘除后促进了二次分枝生长,使得油菜籽产量不减而略有增加,从而增加了油菜生产的总效益,是一项非常实用的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9-14]。
目前“油蔬两用”油菜高效高产栽培新技术在安徽的周边省份已普遍推广,安徽省江淮地区也开展了此项技术的研究[15],但在安徽的沿江及皖南地区还未开展此项技术研究。
笔者在2011—2012年度对双低甘蓝型油菜“油蔬两用”效基金项目:黄山市科技计划项目“黄山市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技术示范与推广”(2011ZN-01)。
第一作者简介:王淑芬,女,1969年出生,安徽黄山人,高级农艺师,本科,从事农作物栽培与推广工作。
通信地址:245000皖黄山市屯溪区齐云大道15号黄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Tel :0559-*******,E-mail :wsf390@ 。
“双低”油菜怎样才能油苔两用
“双低”油菜怎样才能油苔两用
“双低”油菜菜苔营养价值高,可作蔬菜食用。
“双低”油菜菜苔直接炒熟食用,色泽青绿,口感较糯,并有淡淡的清香味;进行冷冻保鲜或深加工成脱水蔬菜,可提高其附加值,延长供应季节,在蔬菜淡季供应。
“双低”油菜与青菜相比,虫害较轻,基本上不喷杀虫剂,菜苔安全卫生。
1、品种选择。
从近几年生产应用看,种植中油杂2号、中油杂9号、华油杂6号等油苔兼用型“双低”油菜品种,采摘的菜苔品质好,收获的油菜籽产量也高。
2、适期播种。
育苗移栽的“双低”油菜,一般于9月下旬播种,每亩播种0.4-0.5公斤,稀播育壮秧;直播的“双低”油菜,于10月中下旬播种,若季节紧张,可推迟到11月上旬,每亩播种0.2-0.3公斤。
3、合理密植。
移栽田块,于11月上中旬栽种6000-8000株/亩;直播田块,出苗后及时间苗,移密补稀,于三叶期留苗1.2-2.0万株/亩,早播田块留苗稀一点,迟播田块留苗密一点。
4、适时采摘。
当“双低”油菜主苔高度达到30厘米左右时,于清晨或傍晚采摘带花蕾的主苔10-12厘米,一般每亩可摘菜苔100公斤。
5、科学施肥。
于菜苔采摘前后每亩施尿素5-8公斤,促进一次、二次分枝生长,提高分枝结果数和千粒重,以确保获得较高的“双低”油菜籽产量。
6、病虫害防治。
“双低”油菜采摘主苔后,消除了顶端生长优势,一次、二次分枝生长旺盛,同时生育进程推迟,成熟期比不摘苔的迟2-3天,易造成病虫害为害。
在搞好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的基础上,在初花、终花期分别用速克灵、多菌灵等对口农药及时防治,同时做好蚜虫的防治。
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宁杂1818多种种植模式效益初探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处理油菜的经济性状 由表 1 可知,不摘薹处理油菜的株高为 203.51 cm,摘主茎薹处理的株高为 198.50 cm,“摘主茎薹+次生一
次薹”处理的株高为 188.00 cm,“摘主茎薹+次生一次薹+次生二次薹作绿肥”处理的株高为 165.00 cm,“摘主 茎薹+次生一次薹+次生二次薹作饲料”处理的株高为 166.30 cm,油菜的株高随摘薹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尤其 是 2 次和 3 次摘薹处理的油菜株高下降明显,与不摘薹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各处理油菜的有效分枝点 高度依次为 84.5 cm、23.5 cm、15.3 cm、12.5 cm 和 12.2 cm,摘薹后油菜的有效分枝点高度明显下降,摘薹与不 摘薹处理的有效分枝高度差异达显著水平,摘 1 次、摘 2 次和摘 3 次薹的有效分枝高度差异不显著。不摘薹 处理油菜的一次有效分枝和二次有效分枝分别为 11.34 根和 4.93 根,摘主茎薹处理的一次有效分枝和二次 有效分枝分别为 6.38 根和 14.33 根,“摘主茎薹+次生一次薹”处理的一次有效分枝和二次有效分枝分别为 6.12 根和 19.35 根,一次有效分枝数随摘薹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而二次有效分枝数随摘薹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不摘薹处理油菜的单株有效角果为 748 个,摘主茎薹处理的单株有效角果为 696 个,“摘主茎薹+次生一次薹”处理的单株有效角果为 615 个,单株有效角果数随摘薹次数的增加而减少, 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不摘薹处理油菜的每角粒数为 22.93 粒,摘主茎薹处理的每角粒数为 23.87 粒,“摘 主茎薹+次生一次薹”处理的每角粒数为 21.60 粒,每角粒数以摘主茎薹处理最高,这可能与单株角果数减少 有关。不摘薹处理油菜的千粒重为 4.36 g,摘主茎薹处理的千粒重为 4.09 g,“摘主茎薹+次生一次薹”处理的 千粒重为 4.01 g,摘薹油菜的千粒重明显低于未摘薹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
甘蓝型油蔬兼用油菜宁油16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甘蓝型油蔬兼用油菜宁油16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油蔬兼用,即在油菜生长的薹期摘取主茎薹作为食用,植株其余分枝生产的菜籽供榨油用。
摘薹作为一项农艺措施,可以克服早薹早花,防止冻害;在杂交制种中,可用来调节父母本开花期。
近年来,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产量、品质和食味作为育种目标,选育出了油蔬兼用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宁油16号,2004年8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
1亲本组配和选育经过1994年用2个双低品系“2051”和“镇8901”配置杂交组合“2051”组合为(扬油1号/3151)F7,其中扬油1号为双高品种,3151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从复合杂交组合中选育的我省第一个双低品系。
当年秋播种植P1代,次年开花期选5个单株自交。
秋播混合种植这5个单株成F2群体。
开花期分单株自交,收获后室内分析测定每个单株和芥酸和硫苷含量,筛选低芥酸、低硫苷单株。
芥酸含量定性分析用“纸层析速测法”,硫苷含量定性分析用改良“Test-Tape”方法。
对鉴定获得的双低单株进行种子色泽、千粒重等农艺性状选择,最后筛选出18份双低单株材料进入株行圃进行产量和农艺性状鉴定。
经连续多年的品质、农艺性状筛选和产量鉴定,于1999年育成双低油蔬两用油菜新品系99-1055。
经过2个年度品系比较试验后,进入江苏省油菜区域试验。
2产量和抗性表现2001~2002年江苏省常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中5个试点平均产量2005.35kg/公顷,比对照苏油1号增产0.32%;在2002~2003年江苏省常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中,5个试点平均产量2376.9kg/公顷,比对照苏油1号增产3.51%,达显著水平;在2003~2004年江苏省常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中,3个试点平均产量2780.7kg/公顷,比对照苏油1号增产5.41%。
江苏省2001~2002年度油菜菌核病为重发年份,宁油16号发病率为48.30%,病指为14.16,与对照相当;油菜病毒病为中度发生年份,宁油16号发病率为27.25%,病指为12.75,抗性强于对照;本年度冻害较轻,宁油16号受冻率为52.1%,冻指为20.8,较对照轻。
“菜、油两用”油菜丰产增效栽培技术 - 蔬菜种植技术
“菜、油两用”油菜丰产增效栽培技术-蔬菜种植技术一、选用良种采用该种植模式时,要选用早生、快发、长势旺、再生力强、纤维含量低、口感佳、含糖量高的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如中油杂12、亚华油10号、常油杂83、丰油792、常油杂3号、秦优10号、华油杂16号、丰油739、华油杂9号等。
二、整地施肥1.苗床的准备。
苗床面积与大田面积之比为1∶(5~6)。
苗床要求土壤疏松肥沃、排灌便利。
苗床应在播种前2~3天翻耙1~2次,第1次翻耙前每667平方米撒施腐熟猪牛粪3000~4000千克、钙镁磷肥50千克、硼砂0.7~0.9千克或多元复合肥50~60千克、硼砂0.8~1.0千克,耕耙好后按需做畦。
其播种和管理方法如常。
2.大田的准备。
大田应于移栽前2~3天耕耙整平。
翻耕前每667平方米撒施腐熟猪牛粪2500~3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硼砂0.8千克、氯化钾7~8千克或多元复合肥6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硼砂1千克、氯化钾10千克。
耕耙1~2次后按需做畦。
三、适期播种为使油菜薹在春节期间摘收上市,要适当提早播种:普通田可在8月20日—9月15日播种;双季晚稻田可在9月上旬播种,10月下旬移栽,翌年2月收摘菜薹。
一般每667平方米播种400~500克,苗龄30~35天。
播种要做到一播全苗,出苗后尽早间苗、定苗,以培育壮苗、大苗。
四、大田定植和追肥1.定植。
普通大田在10月中旬移栽,双季晚稻田在10月下旬移栽,移栽株行距为25厘米×33厘米,每667平方米栽7500~8000株。
定植后及时浇定根水,幼苗成活后要及时中耕除草2~3次。
2.追肥。
移栽苗成活后要及时追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浇施腐熟兑水粪尿肥500~600千克,也可沟(穴)施尿素6~8千克。
为促进生长和分枝,一般在冬至前后每667平方米浇施腐熟兑水粪尿3500~4000千克或沟施腐熟猪牛粪2000~2500千克,也可追施尿素10~13千克。
油蔬两用油菜新品种
油蔬两用油菜新品种浙双72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用宁油七号为母本,马努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双低、高含油量、高产、油蔬两用油菜新品种。
2001年4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适宜于我省推广种植。
2002年杭州市收获面积18.41万亩。
一、特征特性1、生育期:浙双72全生育期平均为225天,比浙油758短2天,属甘蓝型中熟品种。
2、形态特征:浙双72株高适中,生长清秀,茎叶淡绿色,分枝位低,分枝数多,单株有数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多,角果长,千粒重高,种子黑色。
一般株高160cm,最低分枝位20cm,一次分枝7-8个,二次分枝5-6个,主花序长55-60cm,单株角果数380-390个,每角粒数18-19粒,千粒重4.1g左右。
3、抗性:浙双72苗期耐湿性较强,耐寒性一般。
据试种调查,菌核病抗性略差于浙油758,但优于九二一58系;病毒病抗性优于浙油758。
4、品质: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结果,其含油量43.5%,芥酸0.67%,硫苷22.73umol/g(饼),符合国家双低油菜标准。
三、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杭州地区移栽油菜以9月中旬(秋发油菜)或9月底(传统移栽种法)播种为宜,11月上中旬移栽,秧龄35天左右;直播油菜10月中旬播种,宜早不宜迟。
2、合理密植:移栽油菜一般亩栽7000-8000株,移栽时应剔除“高脚苗”以及病、畸、弱苗;直播油菜每亩保留1.5-2万株,并视播种迟早作适当调整,早稀迟密,条播为宜。
3、科学用肥:施肥应掌握“重施基、苗肥,适施苔、花肥,增施磷、钾、硼肥”的原则。
一般基肥亩施过磷酸钙25kg,氯化钾8kg,纯氮肥10kg,硼肥0.5-1kg。
亩施纯氮15kg,基苗肥占总施肥重的70%,苔花肥占30%。
苗、苔期各喷施硼肥一次。
4、年前防冻,年后防渍:浙双72苗期耐寒能力一般,茎叶淡绿色,因此越冬苗体要老健,防止氮肥过多遭冻害;年后开好田沟排水,防止渍害。
5、适时收获,角黄收割打堆,确保丰产优质:一般掌握全田80%植株呈枇杷黄时,即可收获,割后打堆后熟,以提高千粒重。
油蔬两用油菜高效栽培技术及产业发展建议
安徽农学通报2024年01期经济作物作者简介汪国科(1978—),男,安徽含山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收稿日期2023-10-23油蔬两用油菜高效栽培技术及产业发展建议汪国科(安徽省含山县林头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安徽含山238161)摘要本文从品种选择、种植方式、大田管理、适时适度摘薹、病虫草害防控和机械化收获等方面阐述了油蔬两用油菜高效栽培技术,提出了油蔬两用油菜产业发展建议,为油蔬两用油菜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菜;油蔬两用;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65.4;S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4)01-0017-04油菜是主要的油料作物,近年来,油蔬两用油菜产业发展迅速,其中油菜薹可作蔬菜,油菜籽可榨油,实现了油菜的一菜两用。
该产业提高了油菜生产综合经济效益,在春节期间提供了新鲜蔬菜,同时减少冬闲田面积,促进油菜多功能利用和产业升级,带动种植户增收,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油菜薹食用口味得到了很大改善,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富含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膳食纤维及钙、钾、锌和硒等营养元素,其食用方式多样。
油蔬两用油菜是指选择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的甘蓝型高产优质油菜品种,采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在春节前后摘取油菜的主茎菜薹作为应时蔬菜,或冷冻保鲜在蔬菜淡季销售,或深加工成脱水蔬菜销售,均可取得较好的效益;并通过重施薹肥促进油菜植株休眠芽萌发分枝,依靠分枝开花结角收获油菜籽,确保既能收获常规油菜同等产量的油菜籽,又能收获1~2次油菜薹[1]。
本文根据多年油蔬两用油菜生产实践,从品种选择、种植方式、大田管理、适时适度摘薹、病虫草害防控和机械化收获等方面总结了油蔬两用油菜的高效栽培技术,提出油蔬两用油菜产业发展建议,为油蔬两用油菜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高效栽培技术1.1品种选择菜薹品质取决于硫苷含量高低,含量高则菜薹会苦涩,含量低则菜薹脆甜可口、口味纯正。
油蔬兼用油菜——宁油16号
油蔬兼用油菜——宁油16号
朱红文
【期刊名称】《农家致富》
【年(卷),期】2009(000)017
【摘要】油蔬两用即在油菜生长的薤期摘取主茎薹作为食用.植株其余分枝生产的菜籽供榨油用。
近年来.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产量、品质和食味作为育种目标.选育出了油蔬两用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宁油16号.2004年8月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油200404).适合江苏省及长江下游油菜主产区种植。
该品种目前由江苏丰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独占经营.
【总页数】1页(P27)
【作者】朱红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406.1
【相关文献】
1.油蔬兼用型油菜品种宁油16号密度与摘薹试验 [J], 王高勤;周宇;严军;刘文广;肖承璋;杨德祥
2.油蔬兼用油菜新品种‘宁油16号'引种试验 [J], 张伦德;宋华;赵戎
3.油蔬兼用油菜新品种‘宁油16号’引种试验 [J], 张伦德;宋华;赵戎
4.油蔬兼用油菜新品种‘宁油16号’引种试验 [J], 张伦德; 宋华; 赵戎
5.采薹次数对油蔬兼用型油菜德恒油900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J], 赵昌斌;邓武明;杨玉恒;余青青;宋稀;代兵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山市“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筛选
黄山市“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筛选
王淑芬;吴晓芸;汤雷;曹长东
【期刊名称】《农学学报》
【年(卷),期】2014(004)004
【摘要】为筛选适宜黄山地区应用推广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对13个双低甘
蓝型油菜品种的菜薹产量、菜籽产量、主要性状及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皖油28’菜薹口感甜脆爽口、菜籽产量高,‘同油杂2号’菜薹产量与总产值高,二者可作为高产型“油蔬两用”油菜品种推广应用;‘蓉油16’与‘华油杂62’的菜薹、菜籽产量与总产值较高,可作为“油蔬两用”配套品种.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王淑芬;吴晓芸;汤雷;曹长东
【作者单位】黄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黄山245000;黄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安
徽黄山245000;黄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黄山245000;黄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安徽黄山2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4
【相关文献】
1."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筛选试验研究 [J], 刘丽
2.黄山市“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筛选 [J], 王淑芬;吴晓芸;汤雷;曹长东;
3.适宜“油蔬两用”的油菜品种筛选 [J], 黎兰献;程鹏飞;梁楚荣
4.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筛选标准初探 [J], 徐洪志;伍勇;曾川;伊淑丽;黄涌;陈吉光;周先富;何利华
5.适宜油蔬两用机械化栽培的油菜品种筛选试验 [J], 董国云;谢春凤;向琼;毕金玲;张陈川;王茂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主推油蔬两用油菜品种适宜性分析
重庆主推油蔬两用油菜品种适宜性分析黄华磊;石有明;杨涛;刘涛;周燕【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重庆主推油菜品种的油蔬两用适宜性,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7个油菜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控制试验,分品种分阶段采摘菜薹,调查各品种农艺性状及菜薹、菜籽产量,并分析菜薹营养品质、适口性及综合经济效益等.[结果]不同油菜品种的菜薹产量、菜籽产量、总产值及营养品质和适口性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以中油杂11鲜菜薹产量最高,达2498.75 kg/ha,比对照增产1.3%;德新油59菜籽产量及总产值最高,达2516.26 kg/ha和20950.47元/ha,分别高出对照43.1%和16.7%;先油188、德新油49、天油97和中油杂11营养品质较好;17个油菜品种菜薹口感清脆、无苦味,均可作为可口的时令蔬菜食用.[结论]中油杂11、德新油49、先油188、鼎油杂3号、德新油59、南油12和新宇油7号综合表现较好,油蔬两用适宜性高于对照品种油研10号,可作为油蔬两用品种在重庆地区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年(卷),期】2015(046)007【总页数】5页(P1190-1194)【关键词】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适宜性;产量;品质;重庆【作者】黄华磊;石有明;杨涛;刘涛;周燕【作者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重庆永川402160;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重庆永川402160;重庆市种子管理站,重庆401120;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重庆永川402160;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重庆永川4021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40 引言【研究意义】油菜油蔬两用是一项操作简便、增值效益显著的实用技术,是指在不影响收获菜籽的前提下,种植过程中适时采收菜苔作蔬菜食用,增收一季优质蔬菜,促进种植户增收增效。
油菜油蔬两用技术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已推广应用多年(侯稚群等,2006;李孟良等,2008;白桂萍等,2011)。
基于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比较分析
基于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比较分析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油蔬两用菜品种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受到关注。
油菜和油用蔬菜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但传统上它们分别被用作油料和蔬菜,且两者在繁殖、生长、收获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在大力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背景下,研发油蔬两用油菜品种,从而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农业发展和物质生产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经过研究发现,当前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有:芥花农芥、油茶籽油茶、白芥子油白菜、亚麻籽油菜花和可可油莴笋等。
这些品种不仅能够满足油料需求,同时也能够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
本文将从产量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比较分析这些油蔬两用油菜品种。
产量方面,芥花农芥和油茶籽油茶都是具有很高产量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
芥花农芥产量可达2000kg/亩,油茶籽油茶产量可达2500kg/亩。
而亚麻籽油菜花、白芥子油白菜和可可油莴笋的产量分别为1200kg/亩、1700kg/亩和1500kg/亩。
因此,芥花农芥和油茶籽油茶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
经济效益方面,油茶籽油茶是最具经济效益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
其产油量较高,同时油茶树木可延续生产50年以上,每亩油茶树地每年产值可达8000元以上,是改善农民生计的重要作物。
其次是芥花农芥,在四川等地种植收益好,花期在春季,可以增加旅游路线。
可可油莴笋收益较低,主要原因是莴笋收获后再生长周期长,且市场销售难度相对较大,影响了其经济效益。
除了上述油蔬两用油菜品种,黄金油菜作为另一种油蔬两用油菜品种也非常值得我国农民种植。
黄金油菜是由芥菜和白菜亲缘关系比较近的自交系杂交而来,具有芥菜的辛辣味和白菜的嫩爽口感,同时含油量高达40%,且口感滋味鲜美。
黄金油菜在我国北方地区及中南部一些地区都有种植,并且正逐渐成为重要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之一。
综上所述,各种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在产量和经济效益上都有其独特的优劣之处。
在实际种植选择时,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方面作出科学的选择,以达到经济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宜“油蔬两用”的油菜品种筛选摘要:为筛选出适宜湖北地区应用推广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对9个“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摘薹与未摘薹的产量、产值及主要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摘薹后菜子产量比未摘薹平均增12.52%,总产值比未摘薹平均增124.08%,初步分析油菜摘薹后二次分枝及每角粒数普遍增加是菜子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供试品种中,中油112菜薹、菜子产量高,菜薹口感甜脆爽口,可作为高产型“油蔬两用”品种推广应用;天下农3号菜薹产量及总产值高,浙油28菜薹口感及主要经济性状表现突出,菜子增产潜力大,二者可以作为“油蔬两用”配套品种。关键词:“双低”甘蓝型油菜;“油蔬两用”品种;Delphi法;筛选湖北是“双低”油菜的优势种植区域,近年来随着油菜生产效益的降低,油菜种植面积严重下滑,提高油菜的生产效益,成为促进油菜生产发展的核心问题。研究者发现“双低”油菜中甘蓝型油菜既可以作为油料作物,又可以作为食用蔬菜[1,2],即“油蔬两用”,是指在油菜生长的薹期摘取主薹作蔬菜,成熟时收获菜子供榨油用[3]。大量研究和应用表明,“油蔬两用”油菜栽培在采收菜薹增加收入的同时,通过摘薹还可促进油菜二次分枝,从而稳定甚至增加菜子产量,提高油菜的生产效益,是一项高效高产的油菜栽培新技术[4-8]。目前“油蔬两用”油菜高效高产栽培新技术在重庆、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已普遍推广,近年来湖北地区也开展了“油蔬两用”油菜的试验示范[9,10],但该技术目前还没有广泛推广应用。研究拟通过“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的筛选试验,从菜薹、菜子产量、总产值、菜薹口感等方面综合考查,并初步分析油菜摘薹后菜子产量普遍增产的原因,以期筛选出适宜湖北地区栽培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从而正确引导和促进湖北地区“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的推广应用。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供试材料为“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0号、中双11、中油112、沣油5103、浙油28、中油杂12、华油杂62、天下农3号,以湖北省生产主导品种中双9号为对照。9个油菜品种均由武汉市种子管理站提供。1.2方法1.2.1试验设计试验于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柏泉生态园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田前作为西瓜,地势平坦,排灌方便,黏性土壤,肥力中等偏上。采取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每品种设摘薹区与未摘薹区,种植面积均为67.5 m2(宽2.5 m×长27.0 m),四周设保护行并以同品种延伸,田间顺序排列,厢沟宽50 cm。2010年9月18日播种,撒播,播种量根据各品种出苗率计算。10月21日移栽,每区8行,每行100株,密度每公顷12万株。大田每公顷施纯氮240.0 kg、五氧化二磷90.0 kg、氧化钾90.0 kg、硼砂22.5 kg,70%氮肥、全部磷肥、钾肥和硼砂作底肥,结合整地施入,苗期每公顷追施10%氮肥,抽薹期每公顷追施20%氮肥。12月2日喷施辛硫·高氯氟1 000倍稀释液及阿维菌素1 500倍稀释液防治菜青虫和蚜虫。其他田间管理参照常规大田高产栽培技术进行。1.2.2调查项目及分析方法田间观察记载各品种的生育期。2011年2月15~20日摘薹区各油菜品种在主薹高25 cm左右时一次性摘薹15 cm,称鲜薹产量,菜薹清炒后邀请15名技术人员品尝,评价风味,用1~4级分别表示优、良、中、差,采用平均值对各品种菜薹口感分级。收割期摘薹区与未摘薹区每品种随机取10株具有该品种特性的植株,挂上标签,带回室内考种,考查不同品种的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千粒重等经济性状,各区各品种单打计产。“油蔬两用”油菜综合评价采用Delphi法[11],其公式为:Sj=Rji式中,Sj表示j品种的综合等级,Rji表示j品种的第i个指标的等级。2结果与分析2.1菜薹口感及产量比较菜薹口感评价鉴定结果表明, 9个油菜品种菜薹口感清脆、均无苦味,其中中油112菜薹甜脆爽口,口感评价为1级;浙油28、天下农3号菜薹清脆略甜,口感评价为2级;中油杂12、华油杂62菜薹味淡,口感评价为4级;其余品种菜薹口感评价均为3级(表1)。从表1还可以看出,鲜薹单产居前两位的是天下农3号和中油112,分别比CK增12.71%、8.90%,其余品种鲜薹单产均低于CK。9个品种摘薹后菜子平均单产为3 963.0 kg/hm2,比未摘薹区菜子平均单产(3 522.0 kg/hm2)增12.52%,摘薹后的菜子单产除天下农3号和CK外,其余品种较未摘薹区增0.21%~49.39%,其中,沣油5103增产幅度最大,中油杂12次之。中双10号、中双11、中油112、沣油5103、浙油28、中油杂12、华油杂62、天下农3号8个品种摘薹后菜子产量均比CK 增加,增产幅度为9.36%~68.10%,其中,中油112及沣油5103增产60%以上,中油杂12、华油杂62增产40%以上。2.2总产值比较鲜薹及菜子价格按武汉当年实际销售价格计算,鲜薹平均售价3.00元/kg,菜子平均售价3.94元/kg。据此,各品种的产值见表2。产值计算结果表明,摘薹区各油菜品种总产值比未摘薹区增90.71%~170.74%,增值效果明显;摘薹区油菜总产值居前三位的是中油112、天下农3号、中油杂12,中双11产值最低,为23 940.00元/hm2;中双10号、中双11、中油112、沣油5103、浙油28、中油杂12、华油杂62、天下农3号8个品种中除中双11摘薹区总产值低于CK外,其余品种比CK增值1.19%~33.09%,其中中油112增值幅度最大。2.3主要生物学性状比较主要生物学性状比较结果(表3)显示,摘薹区油菜品种全生育期比未摘薹区平均晚2 d,供试的8个品种比CK晚2~5 d。摘薹后油菜株高、一次有效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数、千粒重均低于未摘薹油菜,株高降低0.7~22.2 cm,平均降低11.3 cm;一次有效分枝部位明显降低,平均降低22.52 cm;一次有效分枝数平均降低5.59个;摘薹后油菜菜子细小,千粒重平均降低了0.75 g。摘薹后油菜二次有效分枝数平均达18.11个,较未摘薹油菜(平均9.91个)明显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CK最高,9个品种中有4个品种(中双10号、中双11、华油杂62、天下农3号)摘薹后单株有效角果数较未摘薹低,其余5个品种增加幅度不大;摘薹后油菜单株有效角果数较未摘薹油菜平均减少29.60个,每个品种平均减少了3.29个。每角粒数除沣油5103及CK摘薹比未摘薹分别减少 1.3粒和0.8粒外,其余品种摘薹后比未摘薹增加1.4~7.4粒。2.4Delphi法排序结果分析对摘薹区油菜鲜薹单产、菜子单产、总产值、全生育期、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及菜薹口感共9个指标分别以中双9号为对照,计算出各指标的增长率,并由大到小赋予1~9等级,然后将各指标等级的总和进行排序,结果见表4。排序结果表明,有6个品种综合表现优于CK,包括中油112、天下农3号、浙油28、中油杂12、沣油5103、华油杂62。3结论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中油112综合表现位列第一,其菜薹、菜子单产高,菜薹口感甜脆爽口,可以作为高产型“油蔬两用”品种推广应用;天下农3号综合表现位列第二,其植株茎秆粗壮,鲜薹产量高,总产值高,可以作为“油蔬两用”配套品种;浙油28综合表现位列第三,其菜薹口感及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等经济性状表现突出,菜子增产潜力大,也可以作为“油蔬两用”配套品种。“油蔬两用”油菜是利用其再生恢复能力强的生物学特性,摘薹增加收入的同时促进其二次分枝,提高菜子产量,实现“油蔬两用”[3]。研究结果表明,摘薹比未摘薹油菜增值达90%以上,摘薹后油菜的二次分枝明显增多,每角粒数总体增加,与夏杏明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根据摘薹后油菜一次有效分枝数明显减少、单株有效角果数有增有减、千粒重均降低的结果初步分析,摘薹后油菜菜子产量的增加是由于二次分枝数及每角粒数增加的结果。侯稚群等[13]对双低油菜沪油15、沪油16进行摘薹的研究表明,油菜摘薹后每角粒数的增加抵消了摘除主花序对产量的不利影响。“油蔬两用”油菜增产增效,值得广泛应用与推广。研究仅从产量、效益、主要性状及菜薹口感上对“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油蔬两用”适用性进行评价,其菜薹品质的定性定量以及“油蔬两用”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 王国槐,官春云,陈社员. 光叶杂交油菜油用及菜用特性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1,23(4):77-78.[2] 杨祁峰,滕怀渊,牛菊兰,等.饲用双低油菜华协1号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及营养价值研究[J].草业学报,2003,12(2):87-92.[3] 李孟良,郑琳,杨安中,等.江淮地区“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的筛选[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31(2):22—26.[4] 戚存扣,陈新军,张洁夫,等.甘蓝型油、蔬兼用双低油菜新品种宁油16号[J].江苏农业学报,2005,21(2):138.[5] 孙利祥,黄惠芳,管耀祖. 甘蓝型油菜浙双72菜用和油用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25(2):32-35.[6] 张志风,范国华.油菜浙双72油蔬两用效果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02(6):291-294.[7] 郑培土,方博云,黄根元,等.摘苔次数对油蔬两用油菜产量、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05(4):53.[8] 石有明,张丕辉.油蔬两用甘蓝型双低油菜产量、效益及菜薹营养研究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224-227.[9] 殷少华,熊迎,夏起昕.城郊优质油菜高效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9):2378-2379.[10] 白桂萍,余华强,唐雪辉,等.鄂北地区“一菜两用”油菜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1(1):63.[11] 朱永达.农业系统工程[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2] 夏杏明,刘绍银.优质油菜“一菜两用”试验小结[J].长江蔬菜,2004(11):45-46.[13] 侯稚群,刘彩琴,费国良.双低油菜“沪油15”、“沪油16”摘苔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6(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