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民国时期如何评价鲁迅其人

合集下载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名周樾,字矛堂,再改名为鲁迅,字矛盾。

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评论家和翻译家。

鲁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犀利的批评风格而闻名,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在鲁迅逝世后的几十年里,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对其进行了个人评价,以下是其中几位名人学者对鲁迅的评价。

1. 陈寅恪(1890年-1969年):陈寅恪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鲁迅的朋友和学生。

陈寅恪对鲁迅的评价是:“他力争出从心胸处活动的思想,坚持使用逻辑上合理的语言形式展示出来。

”他认为鲁迅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完美结合,他的作品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文字精炼,极具说服力。

2. 胡适(1891年-1962年):胡适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鲁迅的朋友和同事。

胡适曾说:“鲁迅是看透了中国社会毛病的,他永远认真地向着现实而不后退。

”他认为鲁迅的作品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剖析和批判,呈现出强烈的真实感和震撼力。

3. 钱钟书(1910年-1998年):钱钟书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和教育家,他也是鲁迅的亲戚。

在他的著作《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中,他深情地写道:“鲁迅是中国现代文艺先驱,为了文艺事业,可谓用了无怨无悔的生命。

”他认为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对于塑造中国现代文学的风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吴宓(1909年-1995年):吴宓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和教育家,他对鲁迅的评价是:“鲁迅思想独立,时代意识强烈,追求艺术与真理结合的完美。

”他认为鲁迅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承载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5. 郭沫若(1892年-1978年):郭沫若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和历史学家,他也是鲁迅的同事和朋友。

郭沫若曾赞誉鲁迅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旗手和精神领袖,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里程碑。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思想家、文化评论家,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尖锐的批判精神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透彻的剖析,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发展。

以下是一些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个人评价。

1. 钱钟书:鲁迅是以触不可及的人对着已经过去了,所以大师。

他的创造力和挑战力,是任何一位大师都远远不及的。

2. 陈寅恪:鲁迅的学问深而广,凡有所为者,必先须有一定的类似鲁迅的胸襟和世界观,这类似的意识始于对鲁迅的鉴赏。

3. 徐志摩:鲁迅是反叛的代表,他在反对世俗中生根、发芽,最后变成一片广大的恶浪,象一系列悲剧集合起来。

4. 丁玲:人民需要这位英勇者。

5. 沈从文:我曾认为他是个神,一个启示,一个方法,一个榜样,一个圣洁无暇的偶像。

在鲁迅以后的伟人身上,尤其是在毛主席的身上,还能看到他的风采,他的追求。

6. 茅盾:鲁迅的《朝花夕拾》是最伟大的散文集,必与《红楼梦》以及《红岩》、《解放前夜》等同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作品。

7. 金岳霖: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奇才,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作家中库存量最多的。

8. 胡适:鲁迅为自由与正义的拥护者。

9. 张大千:鲁迅的行人即是行路者,越走越宽,最后走进人的心坎上。

10. 傅雷:鲁迅的形象对我这一代人有太重要的影响,远远不是另一个作家所能相比的。

11. 郭沫若:鲁迅的目标是革命,其性格是属于革命性格。

12. 曹禺:在我认识自己,找寻我的道路的时候,鲁迅先生给我启示了一条可随之迈往前进的康庄大道。

13. 茅盾:我们也不负对鲁迅的敬爱与追思。

这些名人学者的评价都充分显示出鲁迅在文学、思想和社会领域的巨大影响力。

他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批判精神,为后来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同时也为中国社会和国家意识的觉醒作出了巨大贡献。

鲁迅的著作和思想对于现代中国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张爱玲眼中的鲁迅先生什么样

张爱玲眼中的鲁迅先生什么样

张爱玲眼中的鲁迅先生什么样在民国那个纷繁复杂的年代,不仅众多的屌丝实现了政治上的逆袭。

而且涌现出了很多的天才式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以及可以称之为大师的人物。

提起鲁迅和张爱玲,总感觉两人不是一个年代,同样是没有交集的两个人物。

就好像时下的王朔和张小娴一样没有交集,要说有,充其量都是主要以文字和思想示人。

其实也就是这样,鲁迅作为十九世纪的八零后,而张爱玲则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人。

当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张爱玲还是一个十六岁大的花季少女。

两人的家境说是相似,其实也又不尽相同。

鲁迅先生是家道中落,从一个小康家庭坠入困顿局面,生活拮据。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28—1904)曾是前清“体制内”的人物,三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殿试三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但仅仅过了三年就散馆。

之后又当了金溪县知县这个芝麻官。

即使就是这么一个小官,也遭到弹劾,被朝廷“归部改选教职”的处分。

直到1888年才被循例捐升内阁中书。

虽是京官,但是十分清苦,丝毫无油水可捞。

按照周作人在《鲁迅的故乡》中说,“虽然还不要用家里的钱,但也没有一个钱寄回来。

”。

其清苦程度可见一斑。

等到了1893年的时候,由于母亲也就是鲁迅的曾祖母去世,离京回乡为母奔丧守孝。

等到翌年因为慈溪六十大寿,恩科提前一年举行乡试。

而周福清因为对当时浙江的主副两个考官比较熟悉,就想通过行贿帮自己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顺利通过。

谁知不料行贿之时苏州知府也在现场。

于是事情败露,投交信函的佣工当场被抓。

而留下的祖父也最终被判以死刑。

之后鲁迅的父亲又身染重病,由是开始家道中落。

张爱玲的家庭比起鲁迅相对要好一些。

他的祖父张佩纶生性耿直,得罪了不少人。

中法战争爆发后,因为张佩纶主战,那些平时嫉恨他的人就说:“你说打,那你就去打吧。

”之类的,让他去打仗。

张佩纶抵达福建后,那些官场老油子们,也乐得推卸责任,放开手让张佩纶去搏。

但是文人只会清谈,真让他去做了就怂了。

战事已失败告终,张佩纶本人在大雨中顶着铜盆逃走。

别人对鲁迅的个人评价是怎么样的

别人对鲁迅的个人评价是怎么样的

别人对鲁迅的个人评价是怎么样的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巨匠,在其他文人眼里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鲁迅对他人或是别人对他的个人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关于鲁迅的评价1鲁迅先生之死,应该说,这是世界的损失,不是单独中国的损失,所以对于这位文化战士,艺术巨人,怀着永久哀悼的,也不仅是中国人。

当鲁迅先生死时,我正在东京,记得那是1936年10月19日的早晨,我翻开《读卖新闻》,一个鲁迅先生的像,一个《亲日文学家鲁迅之死》的标题,映入我的眼中,使我突然起一个震悸。

哦!鲁迅先生死了!这战士,他舍我们而去了,他永恒的休息了。

同我邻室的一位朝鲜文学家金时昌君,是我们帝大的同学,他在编辑一个进步的叫做《堤防》的文学杂志。

在洗脸时,遇见我,他以哀戚的声音,向我说:“鲁迅様死了!”“是的,鲁迅様死了!”我回答着。

我们的眼都红红的。

我继续说:“鲁迅様不仅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也是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的。

”“是的,我们朝鲜人,有正义感的朝鲜人,对于这位巨人是不能忘记的。

”说着,我们相对流下泪来。

关于鲁迅的评价2我到帝大去,在参考室内,遇到几个研究中国文学的同学,有的人在翻阅鲁迅先生的遗著《中国小说史略》的增田涉的译本。

他们看见一个中国人的我,仿佛想慰唁似地说:“鲁迅様死了,留着这些宝贵的遗作的鲁迅様死了;这是可悲的事情呀!”我到考古学教室去,史学教室去,遇到的熟人都是这样表示着叹惋的意思。

而文哲学系中的护手江泰君、大中臣君、齐藤君,几个平时特别欢喜研究鲁迅先生的著作者,更加流露着悲戚,这些悲戚是发自内心的。

这之后,我很留心去搜集关于哀悼鲁迅先生的文章。

在《改造》、《中央公论》、《日本时论》等较大的杂志中,都登载着哀悼的文章;《中国文学月报》并且出过一个特辑。

有些画报中,印有先生的遗照和手迹的,我也买得来。

如新居格、增田涉等,都出其平时藏先生的遗墨刊布出来。

在国人中,有郭沫若先生的一篇哀悼文字,登在《帝大新闻》上。

别人对鲁迅的个人评价是怎么样的

别人对鲁迅的个人评价是怎么样的

别人对鲁迅的个人评价是怎么样的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巨匠,在其他文人眼里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鲁迅对他人或是别人对他的个人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关于鲁迅的评价1鲁迅先生之死,应该说,这是世界的损失,不是单独中国的损失,所以对于这位文化战士,艺术巨人,怀着永久哀悼的,也不仅是中国人。

当鲁迅先生死时,我正在东京,记得那是1936年10月19日的早晨,我翻开《读卖新闻》,一个鲁迅先生的像,一个《亲日文学家鲁迅之死》的标题,映入我的眼中,使我突然起一个震悸。

哦!鲁迅先生死了!这战士,他舍我们而去了,他永恒的休息了。

同我邻室的一位朝鲜文学家金时昌君,是我们帝大的同学,他在编辑一个进步的叫做《堤防》的文学杂志。

在洗脸时,遇见我,他以哀戚的声音,向我说:“鲁迅様死了!”“是的,鲁迅様死了!”我回答着。

我们的眼都红红的。

我继续说:“鲁迅様不仅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也是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的。

”“是的,我们朝鲜人,有正义感的朝鲜人,对于这位巨人是不能忘记的。

”说着,我们相对流下泪来。

关于鲁迅的评价2我到帝大去,在参考室内,遇到几个研究中国文学的同学,有的人在翻阅鲁迅先生的遗著《中国小说史略》的增田涉的译本。

他们看见一个中国人的我,仿佛想慰唁似地说:“鲁迅様死了,留着这些宝贵的遗作的鲁迅様死了;这是可悲的事情呀!”我到考古学教室去,史学教室去,遇到的熟人都是这样表示着叹惋的意思。

而文哲学系中的护手江泰君、大中臣君、齐藤君,几个平时特别欢喜研究鲁迅先生的著作者,更加流露着悲戚,这些悲戚是发自内心的。

这之后,我很留心去搜集关于哀悼鲁迅先生的*。

在《改造》、《中央公论》、《日本时论》等较大的杂志中,都登载着哀悼的*;《中国文学月报》并且出过一个特辑。

有些画报中,印有先生的遗照和手迹的,我也买得来。

如新居格、增田涉等,都出其平时藏先生的遗墨刊布出来。

在国人中,有郭沫若先生的一篇哀悼文字,登在《帝大新闻》上。

16位名人是如何评价鲁迅的

16位名人是如何评价鲁迅的

引导语:有人直言“作品是鸡肋”,更激怒一些热爱鲁迅作品的人。

那么,名人
是怎样评价鲁迅的呢?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
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郁达夫在鲁迅病逝后曾说,“一个不知道尊崇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这是鲁迅
同代人的卓越识见和深长叹憾。

郁达夫评价鲁迅,“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
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
没有希望的奴隶之帮。


郭沫若说,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

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

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

茅盾说,要冒郑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
迅!
叶圣陶说,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
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说,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
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老舍说,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

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鲁迅的生平、创作及对其评价

鲁迅的生平、创作及对其评价

鲁迅的生平、创作及对其评价1.生平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七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诗书经传,但他更喜欢野史、杂记,同时又喜欢美术和民间文艺。

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

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鲁迅幼年及祖父下狱后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孩子,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劳朴素的品质。

所有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

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1年12月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定去日本留学。

次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

为了表示与满清统治斗争到底、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

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以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但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到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尤为重要。

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

1906年6月,鲁迅回到东京,积极参加反清爱国的革命活动,翻译与介绍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国小说。

1907年,他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以进化论为主要武器,对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进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主张。

1909年夏,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支持这一革命。

历史上对鲁迅评价

历史上对鲁迅评价

历史上对鲁迅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整个国家,甚至超越了文学领域的范畴,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生于清末,成长于民国初期,亲历了中国历史上的变革时期,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学表达方式见证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成为了当代文学和思想的先锋和代表。

鲁迅颇具争议性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经历了历史中的各种评价和评判,但是无论如何,没有人可以否认他带给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深刻影响。

以下是关于鲁迅的历史评价。

1. 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鲁迅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艺术创作方式非常独特,直接坦率,充满震撼力,敏锐地揭示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他的作品除了真实地描绘现实,还融入了一些自己对于当时社会的思考和评判。

他的文集《朝花夕拾》中的故事《阿Q正传》引起了很多争议和反响,但是无论如何,鲁迅的文学作品永远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3. 他的价值观深刻而现实鲁迅的文学思想和价值观是深刻、现实的。

他试图在文学作品中揭示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的作品融入了他对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涉及到了政治、文化、经济、道德等方面。

在这些方面,鲁迅的思想显示出强烈的社会抱负,明确的社会批判和改革倡议,对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和未来的的影响是巨大的。

4. 他的影响深远鲁迅的影响深远,他对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文学思想和价值观展开批判,通过文学来倡导人民斗争,对中国现代文化和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不仅如此,他的思想和作品也深受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和思想所崇尚与追寻,激励着人们在时代变迁中追求自由、平等、民主。

最后,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历史上的巨匠,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他给人们留下的不仅是文学作品,还有对社会、历史、人性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把握,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中国现代化国家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后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后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后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引言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和思想家。

他的思想深刻、文字犀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以多个角度来评价鲁迅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展示后人对他的高度评价。

一、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痛苦。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笔法,深刻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弊端,让世人认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他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二、鲁迅先生的社会意义鲁迅先生的笔触如同一支尖锐的剑,直抵人们内心的软肋。

他通过作品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腐朽和压迫,引发了对封建传统的反思和冲击。

他让人们认识到个人解放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激发了人们的抗争精神。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当时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三、鲁迅先生的思想影响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重大成就,他的思想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提倡民主、科学和人道主义,对于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思想触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引发了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和探索。

鲁迅先生的思想影响力至今仍在延续。

四、鲁迅先生的敢言精神鲁迅先生以其敢于直言的精神而著称。

在封建社会里,他敢于揭露社会问题和弊端,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惧于权威的压迫。

他的作品犀利而深刻,直指社会痛点,挑战了传统观念。

鲁迅先生的敢言精神鼓舞了无数后来者,激发了社会变革的动力。

五、鲁迅先生的国际地位鲁迅先生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国际文坛上享有很高声誉。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在国外广泛传播。

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深度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肯定和赞赏。

鲁迅先生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彰显了他的影响力和独特价值。

结语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影响深远。

他勇敢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改变的冲动。

他的作品和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对鲁迅的客观评价

对鲁迅的客观评价

对鲁迅的客观评价对鲁迅的客观评价(转贴的评论)打倒鲁迅何其快哉!——为中国信仰危机我读过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如《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他揭露的社会阴暗面,是存在的。

他的《友邦惊诧论》,可以看出他有一定爱国的心态。

这些功劳不能否认。

特别是,他在写到‘而中国的唯一的出路,是全国一致对日的民族革命战争。

’(《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也可以看出他具备爱国之心。

从一个角度上来讲,鲁迅确实具有积极进步的一面。

但就鲁迅先生是否可以称为‘民族魂’,他对中国文化的沉重攻击,是否与今天的信仰危机和民族虚无主义有关?我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疑问,因此写下这篇文章,和大家探讨。

让我们先看看,当时的作家对鲁迅的抨击,是否有些道理:陈西滢:“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想构陷人家的罪状。

他不是减,就是加,不是断章取义,便捏造些事实。

他是中国‘思想界的权威者’,轻易得罪不得的。

”“我觉得他的杂感,除了热风中二、三篇外,实在没有一读的价值。

”高长虹:“我是主张批评的……鲁迅却是主张骂,不相信道理。

”冯乃超:“鲁迅这位老生……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

他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

”阿英:“鲁迅所看到的人生只是如此,所以展开《野草》一书便觉冷气逼人,阴森森如入古道,不是苦闷的人生,就是灰暗的命运;不是残忍的杀戮,就是社会的敌意;不是希望的死亡,就是人生的毁灭;不是精神的杀戮,就是梦的崇拜;不是咒诅人类应该同归于尽,就是说明人类的恶鬼与野兽化……一切一切,都是引着青年走向死灭的道上,为跟着他走的青年掘了无数无数的坟墓。

”“鲁迅以革命自负,而竟仇视革命作家,纯用冷讥热嘲的口语来逞着豪兴,没有理论的根据。

”“鲁迅……一种含血喷人的精神,也真令人有‘行之百世而不悖’的感想。

”成仿吾:“这位胡子先生倒是我们中国的堂·吉诃德————堂鲁迅!”“我们中国的堂·吉诃德,不仅害了【不文明词语】与夸大妄想诸症,而且同时还在‘醉眼陶然’;不仅见了风车要疑为神鬼,而且同时自己跌坐在虚构的神殿之上,在装作鬼神而沉入了恍惚的境地。

回忆鲁迅先生待人与写作人对鲁迅的评价

回忆鲁迅先生待人与写作人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栩栩如生。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怀,对于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鲁迅先生待人和他作为一个写作人的评价。

一、鲁迅先生的待人1. 作为一位文学家,鲁迅先生以他的深刻洞察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闻名于世。

在他的作品中,对那些社会阴暗面的揭露和对弱者的关爱可以清晰地看到。

他的思想深刻而独立,不受任何势力的控制。

2. 作为一个人,鲁迅先生的性格坚强而不屈不挠。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既不畏惧困难,也不向压力低头。

这种品质使他在逆境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了一位坚强的人格力量的象征。

3.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鲁迅先生也表现出了极高的礼貌和谦逊。

他对待朋友和同事,始终保持着真诚和友善的态度,不论对方的地位如何,都能够平等对待,尊重对方的人格。

二、关于鲁迅的评价1. 众多学者和文学评论家对鲁迅的评价都是非常正面的。

他们认为鲁迅作为一位文学家,具有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

他的作品不仅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的创新也给我国文学带来了新的风貌。

鲁迅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我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 大多数人认为鲁迅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关怀。

在他的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和对人性的关怀,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3. 除了对他的文学创作给予高度评价外,人们对待鲁迅个人的评价也是非常积极的。

他的正直和坚定、勇敢而坚韧的品格,使他成为了一位无愧敬仰的人格楷模。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思想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为我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结:鲁迅先生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怀,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栩栩如生。

鲁迅的生平、创作及对其评价

鲁迅的生平、创作及对其评价

鲁迅的生平、创作及对其评价1.生平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七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诗书经传,但他更喜欢野史、杂记,同时又喜欢美术和民间文艺。

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

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鲁迅幼年及祖父下狱后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孩子,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劳朴素的品质。

所有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

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1年12月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定去日本留学。

次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

为了表示与满清统治斗争到底、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

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以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但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到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尤为重要。

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

1906年6月,鲁迅回到东京,积极参加反清爱国的革命活动,翻译与介绍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国小说。

1907年,他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以进化论为主要武器,对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进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主张。

1909年夏,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支持这一革命。

名人们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名人们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名人们对鲁迅先生的评价鲁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对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名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首先是清华大学教授、文化名人严复先生。

他曾经说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社会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思熟虑。

”他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社会意义。

另外,著名作家和文化评论家沈从文先生也对鲁迅先生给予了高度赞扬。

他曾经说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他的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

”沈从文先生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播和社会变革的呼唤。

还有一位备受尊敬的文学家贾平凹先生,他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可谓是十分积极。

他曾经说过:“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犀利的笔触,将社会的现实与人性的悲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贾平凹先生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艺术创作,更是对中国社会、人性的一种深入剖析和反思。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当代作家莫言先生。

他曾经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赞扬和敬佩。

莫言先生说:“鲁迅先生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真实而残酷的社会画卷。

”莫言先生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不仅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更是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的催化剂。

综上所述,众多名人对鲁迅先生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们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悲剧,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闪烁的明珠。

如何全面评价鲁迅?

如何全面评价鲁迅?

如何全面评价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借这句话来评价是再合适不过了。

要评价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鲁迅早年经历。

鲁迅出生在一个封建没落的仕宦家族,后来去南京求学,也就是「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再之后去日本留学,结识了藤野先生,著名的「幻灯片事件」让他确信要去改变国民的精神,而投身文学。

留学期间,鲁迅初步形成自己的思想,最富有特色的,还是「立人」,这个成为他审视中外文化的标准。

然后鲁迅就回了国,先是教书,然后进入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南北辗转,期间很多事情让他一步步变得深深失望,For 一个zample,辛亥革命失败,for 几个zample,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啊,军阀混战啊这些。

至于鲁迅回国后十年的悲观绝望的情绪,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社会动荡,婚姻不幸,谋生的艰难等等等等,都显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至于后来的生平简历,就不介绍了。

其次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说鲁迅的人格精神。

三个层面分析。

1.外在特征:敢爱敢恨。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那句话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行动上:敢于叛逆,大胆反抗的硬骨头精神和韧性战斗精神。

3.创作上:激情与理性交织的美学特征。

鲁迅文化人格的核心是由自由、独立的精神和“听将令”的启蒙者的社会角色之间的深刻冲突。

再谈一下鲁迅的贡献。

1.创作方面,开创了中国20世纪现代文学的新传统,推动了新文学的现代化。

2.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理论探讨与思想斗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3.在外国文学翻译和中国古籍整理研究方面都有巨大贡献。

4.进行社团活动,组织培养新文学队伍方面的贡献。

5.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的独特地位。

最后做一个评价:鲁迅先生是19世纪前半期中国文坛的一个符号、一面旗帜,国人对鲁迅总有一种“亲切而又疏离”的复杂情感。

鲁迅往往以坚毅的形象示人,黑直硬的发型,铁骨铮铮的面孔。

他身处旧时代,既呐喊又彷徨,向往新时代。

他太难评价了,同时恐怕我们也不易做出客观的权衡。

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剖析

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剖析

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剖析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号豫农、欧阳泰。

他是一位维新思想家、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的文学作品以其鲜明的思想、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闻名,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鲁迅的个人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思想独立、勇于批判鲁迅在当时的中国,勇于对封建社会、传统文化和帝制进行批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

他通过小说、散文和杂文等文学形式,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虚伪,探索了人性的扭曲和悲凉。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审视,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批判观点,比如对于封建礼教和孔孟之道的批判,对于科举制度和儒家教育的批判。

他的思想独立、勇于批判的品质,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二、坚持人道主义、关注底层民众鲁迅深切关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他对人民的痛苦有着强烈的同情心,并以此为出发点创作了大量关注底层民众的作品。

他的作品揭示并批判了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悲愤。

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文学造诣高、语言犀利鲁迅的文学造诣很高,他擅长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犀利的笔触,将社会的问题和个人的痛苦以及对人性的理解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他的文学作品鲜明地展示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力,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他的文风犀利、锐意切中要害,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爱国情怀、维护民族尊严作为一位革命家,鲁迅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怀,他痛斥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制度的腐朽,呼吁国民奋起抵抗,追求自由和民族独立。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中。

他的言行举止表明他始终站在民族的一边,关心国家和民众的命运,努力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民国的腔调之鲁迅阅读答案

民国的腔调之鲁迅阅读答案

民国的腔调之鲁迅阅读答案【题目】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

《民国的腔调》之鲁迅(节选)胡竹峰从鲁迅的经历看,一个人是否有所作为,开始做什么并不重要。

鲁迅先学医,继从教,后从文,终在文学路上走到极致。

观其生平,专业写作时间并不长,《狂人日记》发表的1918年,已经是37岁的中年人。

中年人撑伞避雪,积累了一肚子经验。

鲁迅生活的年代,有人挨打,有人被暗杀,有人被关进了牢房,鲁迅也避难也逃亡,从来不是风尘仆仆,不是丧家之犬,衣衫干净,步履从容,面带微笑地从北京到厦门,从厦门到上海,真不行,躲进租界的小楼。

这正是世事洞明处。

读鲁迅的那些杂文,就知道他的老辣。

鲁迅有段评价胡适与陈独秀的话,十分出名: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段话变一下,用来评价周氏兄弟也蛮合适: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鲁迅的那门半开着,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你看不清楚。

周作人是紧紧地关着门,门上什么也没有。

有些时候,鲁迅如同设空城计的诸葛亮。

鲁迅的深刻有厚重的传统文化作为底蕴,现代作家只有他一个人能常读常新、温故知新。

他的很多文章,读了二十遍以上还觉得像刚泡的铁观音一样醇厚。

鲁迅本质上是一位学人,一个书生,一生用毛笔写作,尊奉有信必复的古训,收藏精美的笺纸,喜欢传统的书画,喜欢旧书,喜欢拓片,对于书本有洁癖,自称“毛边党”,极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

但鲁迅又对古董、书法、绘画这些旧文人的把戏,持有警惕。

偶有娱情,才买一点碑帖笺谱之类把玩,即便是喝茶这样的事情,也与周作人“纸窗瓦屋”的境遇完全不同。

对鲁迅而言,吃是充饥,饮是解渴,穿是求温,并非一味闲情雅致。

鲁迅更多时候生活在一个夜读时间里。

翻他日记,买书是重要花销之一。

鲁迅是极少数能让文字与思想共同抵达美学内核的人,有思想上的深刻,也有汉语上的深刻。

评价鲁迅先生

评价鲁迅先生

中性评价
中国的文人,总喜欢走入廊庙,与皇帝老儿或者名公巨卿攀相好,即使挂 着隐士招牌的,也是“飞来飞去宰相衙”,虽以民主自由相标榜的某些现 代知识分子,也未能免俗。而鲁迅,倒是最能坚持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 人。但有些批评者却无视这一基本事实,只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而贬责 鲁迅,我以为这是离开了现代知识分子立场的。
鲁迅的故居
July 10, 2015
July 10, 2015
三味书屋
对鲁迅的评价
一、正面评价 二、负面评价 三、中性评价
正面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 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 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 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 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 命的方向。
鲁 迅 先 生
演 讲 人 : 于 锦 华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 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 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 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 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 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 州、绍兴任教。
学术著作:《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等

丑陋的中国人,看鲁迅是如何评价的

丑陋的中国人,看鲁迅是如何评价的

{II{ 人 好 I面子 . ¨ 肿 睑 充 胖 子 , 查 ^ 能 自
JJj, 邢 会 影 响 埘 睛 的 感 受 示f1州 断 你 明 明
己咽 ..这 谎 言是 一 个 理 ,撇 了 一个 ,就 需 雯
夕E, 别 人 刖 觉 得 你 矫 情 , 也 没 仃 交 流
尢 数 个 雌 , 直 到 制 兜 不 他 的 一 天 ; 当 这
生 的 _一切 鄙 和 自 己无 关 , 真正 事 情 发 生 存 自己 财务 自 由来 维 持 ,流浪 者 除外 !所 以 两 条 略 ,
身 上 的 候 ,便 是 呼 天 抢 地 地 悲 苦 ,大 张 旌 敲 地
选 , 看 你 自 !
声 讨 正 义 . 呵 有 人 对 蓿 天 空 放 了 一 枪 ,便 也 不 敢
评 价 !
险 ,只 有这 两条 路 。
安 稳就 没 仃 ㈠ 由 ,耍 自 由就 耍 经历 危 险 ,
● 群众 ,尤其 是中国的 ,永远是戏剧的看 客 。
戏 l_的 看 客 . 总 魁 把 F_j己 置 身 事 外 , 仿 佛 发
公 务 贝 的 生 活 安 稳 ¨.有 障 , 人 frJ日 中 的 铁 饭 魄 , ≈ 个 月 撑 不 也 饿 不 死 , 耍 说 财 务 [tt,便 是 痴 人 说 妙 ..身 怵 和 思 【 的 臼 南 , 部 需
} I l_l
关 系二有关 系=发 生关 系
■ 在 中 国 ,尤 其 是在 都 市里 ,
倘 使路 上有 暴病 倒地 ,或 翻 车摔 伤 的 人 ,路 人 围 观 或 者 甚 至 高 兴 的 人 尽 有 ,有肯 伸 手来 扶助 一 下的 人 ,却是 极少 的 o
‘ff小 父 L. , r

对鲁迅一生及事迹的评价

对鲁迅一生及事迹的评价

对鲁迅一生及事迹的评价摘要:鲁迅作为中国一位著名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了解、研究鲁迅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鲁迅生平事迹新文化运动文学作品生平介绍:童年时期:1881年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他的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名叫鲁瑞,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年(光绪十九年),也就是鲁迅13岁那年,他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于是,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此案子最终以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为结果,所以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

求学时期: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与陈衡恪结交,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留学日本: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他不仅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而且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其中,在仙台学医过程中,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

弃医从文:在日本求学期间,鲁迅尝到了作为中国人而处处被歧视的滋味,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鲁迅在看一场电影中,对于那些“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民国时期如何评价鲁迅其人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豫山,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评论家、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旗手。

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北京女子师范高等学校、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教授。

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鲁迅有个弟弟:周作人(1885-1967)。

周作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五四运动”以后,曾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京大学撤离北平,他没有同行,成为看守性质的“留平教授”,也是他战后变成汉奸的原因。

周作人何以当“汉奸”,郑振铎说“日本妻子(羽太信子)给了他不好的影响”,有一定的道理。

1939年元旦,自称是他的学生并自称姓李的客人求见周作人,突然开枪将他击倒,子弹射中铜扣而受轻伤。

周作人是1941年元旦正式收到汪精卫政权委任状的,离他遭枪击事件已有两年时间,历任汪精卫政权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汪精卫政权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汪精卫政权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等要职。

战后,周作人在1945年12月在北京以汉奸罪名被蒋介石主政的国民政府逮捕到南京受审,周的朋友、学生纷纷为他开脱求情,俞平伯还给远在美国的胡适写了封长信,请求胡适为周说情。

后经高等法院判处14年有期徒刑,关进南京的老虎桥监狱。

同时代的人评鲁迅:●陈源(笔名西滢):“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想构陷人家的罪状。

他不是减,就是加,不是断章取义,便捏造些事实。

他是中国‘思想界的权威者’,轻易得罪不得的。

”“他的文章,我看过了就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载1926年1月30日《晨报副刊》〕●长虹(即高长虹):“我是主张批评的……鲁迅却是主张骂,不相信道理。

”“鲁迅……不能持论。

……那是被感情、地位、虚荣等所摇动了。

”〔载1926年11月17日上海《狂飙》第五期〕●陈源(笔名西滢):“我觉得他的杂感,除了热风中二、三篇外,实在没有一读的价值。

”〔摘自1928年6月初版《西滢闲话》〕●冯乃超:“鲁迅这位老生……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世人称许他的好处,只是圆熟的手法一点,然而,他不常追怀过去的昔日,追悼没落的封建情绪,结局他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

”〔载1928年1月15日《文化批判》创刊号〕●钱杏(笔名阿英):“鲁迅的创作,我们老实的说,没有现代的意味,不是能代表现代的,他的大部份创作的时代是早已过去了,而且遥远了。

”“鲁迅所看到的人生只是如此,所以展开《野草》一书便觉冷气逼人,阴森森如入古道,不是苦闷的人生,就是灰暗的命运;不是残忍的杀戮,就是社会的敌意;不是希望的死亡,就是人生的毁灭;不是精神的杀戮,就是梦的崇拜;不是咒诅人类应该同归于尽,就是说明人类的恶鬼与野兽化……一切一切,都是引着青年走向死灭的道上,为跟着他走的青年掘了无数无数的坟墓。

”〔载1928年3月1日《太阳月刊》三月号〕“鲁迅以革命自负,而竟仇视革命作家,纯用冷讥热嘲的口语来逞着豪兴,没有理论的根据,我们真不知道他所走的那一条路。

鲁迅的这种思想不但错误,而且非常的模糊,常常令人难以猜测。

”“鲁迅……一种含血喷人的精神,也真令人有‘行之百世而不悖’的感想。

”〔载1928年5月20日《我们月刊》创刊号〕“我们真想不到被读者称为大作家的鲁迅的政治思想是这样的骇人!他完全变成个落伍者,没有阶级的认识也没有革命的情绪。

”〔钱杏着《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第一卷,(上海)泰东图书局1928年7月初版〕●石厚生(成仿吾笔名):“这位胡子先生倒是我们中国的DonQUixote(堂.吉诃德)————堂鲁迅!”“我们中国的堂.吉诃德,不仅害了神经错乱与夸大妄想诸症,而且同时还在‘醉眼陶然’;不仅见了风车要疑为神鬼,而且同时自己跌坐在虚构的神殿之上,在装作鬼神而沉入了恍惚的境地。

”〔载1928年5月1日《创造月刊》第一卷第11期〕●实秋(即梁实秋):“大凡做走狗的都想讨主子的欢心因而得到一点点恩惠。

《拓荒者》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是哪一个资本家,还是所有的资本家?我还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带着几份杂志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还许得到几个金镑或卢布的赏赉呢。

钱我是想要的,因为没有钱便无法维持生计。

可是钱怎样的去得到呢?我只知道不断的劳动下去,便可以赚到钱来维持生计,至于如何可以做走狗,如何可以到资本家的账房去领金镑,如何可以到××党去领卢布,这一套的本领,我可怎么能知道呢?也许事实上我已做了走狗,已经有可能领金镑或卢布的资格了,但是我实在不知道到哪里去领去。

关于这一点,真希望有经验的人能启发我的愚蒙。

”〔载1929年11月10日《新月》月刊(上海)第二卷第9期〕●邵冠华:“鲁迅先生是文坛上的‘斗口’健将。

”“不顾事理,来势凶猛,那个便是鲁迅先生的‘战术’。

”“然而,他的滑稽是狂暴的,我不得不说他是在狂吠!”〔载1933年9月上海《新时代》〕●少离:“鲁迅翁的政治理想,很容易接近托派,鲁迅翁加入托派的动机,主要的却是被火一般的领袖欲所驱使着的。

”〔载1934年4月上海《新会新闻》七卷2期〕●天一:“施高塔路的内山书店,实际是日本外务省的一个重要的情报机关,而每个内山书店的顾客,客观上都成了内山的探伙,而我们的鲁迅翁,当然是探伙的头子了。

”〔载1934年5月上海《社会新闻》七卷16期〕●苏雪林:“鲁迅这个人在世的时候,便将自己造成一种偶像,死后他的羽党和左派文人更极力替他装金,恨不得教全国人民都香花供养。

鲁迅本是个虚无主义者,他的左倾,并非出于诚意,无非藉此沽名钓利罢了。

但左派却偏恭维他是什么‘民族战士’、‘革命导师’,将他一生事迹,吹得天花乱坠,读了真使人胸中格格作恶。

左派之企图将鲁迅造成教主,将鲁迅印象打入全国青年脑筋,无非藉此宣传共产主义,酝酿将来反动势力。

”“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料之外,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

”“鲁迅平生主张打落水狗,这是他极端褊狭心理的表现,谁都反对,现在鲁迅死了,我来骂他,不但是打落水狗,竟是打死狗了。

”“我不怕干犯鲁党之怒以及整个文坛的攻击,很想做个堂.吉诃德先生,首加鲁迅偶像以一矛。

鲁迅在世时,盘踞上海文坛,气焰熏天,炙手可热,一般文人畏之如虎,死后淫威尚复如此,更使我愤愤难平了。

”〔载1937年3月1日《奔涛》半月刊(汉口)第一期〕“鲁迅的性格是怎样呢?大家公认是阴贼、刻薄、气量褊狭、多疑善妒、复仇心坚韧强烈,领袖欲旺盛。

”(1966年11月7日完稿载《传记文学》)鲁迅只是二流作家,决不是被吹捧的大师级鲁迅缺乏宏大磅薄的叙述气质。

和中国古代比,《红楼梦》具有莎士比亚人文启蒙的先知先觉,还迸射出卡夫卡叩问生命终极之门的无尽思想光芒,以及充满托尔斯泰人道主义的批判力量,是古今中外文学的精神交响、艺术狂欢。

但是,作为中国百年文学的领军人物鲁迅,在叙述气质上与同时代的乔伊斯、卡夫卡、普鲁斯特、肖洛霍夫等等等等相距千里之遥。

鲁迅最长的小说《阿Q正传》才二万多字。

《尤利西斯》七十万字,《城堡》二十多万字,《追忆似水年华》一百多万字。

鲁迅作为文学的思想家,他缺少春天的明媚夏天的火热秋天的哀怨,有的只是冬天的严酷,民族的劣根性几乎涵盖了他所有主要作品的内容,作为文学的思想家他所成就的只是文学宏大哲思空间的一处角落的半成品。

《红楼梦》是一部以变态人生对常态秩序进行强烈彻底质疑的小说,它蔑视道德的力量要比鲁迅强劲百倍,它对集体国民惰性的批判更为全面、更为有力、更具艺术个性感染力和血肉奔流的人性活力。

打倒孔家店,早在鲁迅之前的一百多年就被宝玉黛玉同志进行了专利注册,鲁迅不过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充当了前沿阵地呐喊助威的铜管号手,而非开山、人文始作俑者。

阿q 的精神胜利法是四百年前《唐.吉诃德》的骑士精神的进口组装,改头换面。

在中国或者世界文学,鲁迅的作品不过是二流文学。

文化上的强盛,标志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

而鲁迅的文章核心是否定中国的文化,否定中医,否定汉字,号召年轻人不要读古书,其作品中更看不到中国人的淳朴、宽容和智慧的一面。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而鲁迅却和一些儒教信徒一样,不承认元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的一部份,当时,日本和西方列强试图分裂中国,东北,西藏,新疆和蒙古,都有分裂出中国的危险。

鲁迅的言论有汉奸嫌疑。

鲁迅骂同胞、骂同事、骂一起共事的文人;骂军阀、骂国民党、骂皇帝、骂青年,唯独不骂日本和苏联,这是不是令人有点奇怪呢?鲁迅不是不骂人的人,鲁迅是个破口大骂的人,对日本人和苏俄人,却三缄其口,这是不是表现出鲁迅的立场?有人从鲁迅文集中,东拼西凑的找了不过三四千字的鲁迅“抗日”文字,以证明鲁迅不是汉奸。

五年啊,鲁迅就这几篇羞羞答答的装模作样的抗日文字。

而这五年,他写过不下五百篇破口大骂中国人的文字。

成克杰胡长清王昭耀的主席台报告,那反腐败厉害的很,足以证明这三人是被冤枉的,他们绝对不是贪官。

就如鲁迅一样,怎么可以说是汉奸呢?鲁迅在这几篇文章里说的这几句话,汪精卫同志比他说得更好听!现在,没有严格的证据证明鲁迅是汉奸。

但是,说鲁迅如何抗日则更是一个讽刺,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当中日战争还没有大规模爆发之时,鲁迅稍微一有风吹草动,就逃往日本租界躲避,比日本侨民还还要更侨民。

普通的上海市民还没有逃跑的时候,鲁迅先生早就逃跑了,这个是铁打的事实。

也就是说,鲁迅先生在这方面的境界比普通上海市民还要差。

鲁迅时代的知识份子,除去科技界的精英跟政治有距离之外,社会科学界的知识份子,在日本侵略中国,国家民族立场上中立或者隐忍都是应该谴责。

把鲁迅愤世嫉俗痛恶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性,鲁迅痛批张献忠杀人如麻的文字,哪怕移植一星半点到抗日的文章中;或者,对鲁迅不作高要求,麻烦他作一篇300字的短文,表示自己对日寇侵华的态度,来点“匕首和投枪”,来点讽刺和挖苦,像对梁实秋和林语堂那样,对日寇“痛打落水狗”一次,不要求多次,汉奸的帽子就不会戴在他的头上。

总之,鲁迅与中国古往一流文学相去甚远,不要说红楼梦,连老舍先生的作品都不如。

鲁迅与同辈世界文学大师也不可比肩。

鲁迅有卖国嫌疑。

在抗日问题上,他可能比其弟周作人稍强一些,但文学成就则未必。

鲁迅地位的提升,乃是毛当年统战政策的结果,就跟郭沫若相当长时期在历史学界的地位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