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公民与公民生态意识-文档
美丽中国视域中公民生态意识的提升
美丽中国视域中公民生态意识的提升公民应该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植物、动物、空气、水等都是构成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正确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才能为其保护和改善做出贡献。
为了提升公民的生态意识,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应该加强生态环境教育,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认识到自然界的美好和脆弱,培养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大对公民生态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传递正确的生态观念,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公民应该尊重自然、爱护环境。
尊重自然,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不随意破坏生态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减少垃圾等环保习惯,避免随意乱扔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公民还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参加环保活动,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做到爱护环境,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公民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量的快餐食品、一次性用品、包装过度的商品等不良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为了改善环境,公民应该从自己做起,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浪费和污染,尽量选择环保产品和绿色食品。
只有当每个人都改变了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才能为环境的改善作出积极的贡献。
公民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每个公民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
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物、参与环保组织等方式,积极投身到环保事业中。
公民还应该关注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只有当每个公民都积极参与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中来,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环境、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构建美丽中国的道路上,每个公民都是重要的一环。
只有当每个公民都具备了正确的生态意识,才能共同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
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愈发显现出来。
而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作为维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也显得尤为重要。
实际情况却显示,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本文将从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公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传统的观念中,环境问题往往被忽视或者被认为是政府或专业人士的事情,公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无法形成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忽视环境问题,例如随地乱扔垃圾、滥伐森林等行为不在少数。
这种认识不足导致了对环境的破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理念薄弱是另一个问题。
在公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以短期经济利益为重,对环境问题漠不关心。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一些企业会对环境进行大规模开发,造成环境破坏。
一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因为方便或者经济考虑,采取对环境有害的行为,例如购买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等。
这种理念薄弱导致了对环境的破坏,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公民对环保知识的了解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随着环保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人们对环保知识的了解也在不断提升。
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多公民对环保知识了解不足,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是肤浅的。
对于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有些公民并不了解应该如何正确处理,造成环境污染。
对环保知识的了解不足,影响了公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行动力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即使公民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对环保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是在实际行动上却缺乏积极性。
人们在生活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的习惯,习惯性地浪费资源等。
这种行动力不足导致了公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不能够得到有效转化,无法形成有效的环保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没有实质性贡献。
美丽中国视域中公民生态意识的提升
美丽中国视域中公民生态意识的提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人类社会正在迎来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大变革。
尤其是在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环境保护和生态意识的提升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的生态意识与行为越发凸显其重要性。
本文将就美丽中国视域中公民生态意识的提升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公民生态意识的内涵公民生态意识是指公民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态度和行为。
具体来说,公民生态意识包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行为的践行等多个方面。
公民应具备一定的环境认知水平,了解地球环境变化、资源消耗程度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公民应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影响,自觉保护环境,爱护自然资源。
公民应具备环保行为,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倡导低碳生活,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在当下,我国的公民生态意识水平整体上呈现出一些积极的变化,但也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公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有所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了解环保知识。
环保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也不能忽视的是,现阶段公民的环保行为并不够积极,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并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1. 教育引导。
加强环保教育,让公民从小学习环保知识,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还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科普活动等方式,引导公民关注环保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2. 法律法规。
建立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打击力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从法律角度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
3. 社会参与。
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组织各类环保义工、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强环保意识的传播和践行。
要注重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4. 奖惩措施。
对于环保意识强烈、行为积极的公民,可以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或者其他优惠政策,鼓励更多人积极投身环保事业。
论生态公民与公民生态意识
论生态公民与公民生态意识前言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各种自然灾害也日渐频繁。
因此,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培养生态公民,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生态公民的定义生态公民,指的是那些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的人们,他们不仅自觉遵守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更关注环境问题的根源,以改善环境质量为自己的一项终身事业。
他们在工作、生活和消费等方面都努力去减少其对环境的伤害,同时积极主张环境保护问题,对社会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公民生态意识的培养公民生态意识,即人们观念和行动上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其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培养公民生态意识的方式: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培养公民生态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和组织环保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科学保护环境的知识和技能。
告知宣传告知宣传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宣传、调查研究、环保新闻报道等方式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知水平。
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健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健全是提高公民生态意识的基础。
政府应该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对环境污染者的打击力度,让公众知道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违法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也是培养公民生态意识的有效手段。
政府可以鼓励环保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让公众感受到环保产业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总结随着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
提高公民生态意识,培养生态公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共同构建更加美好、健康的生态环境。
生态公民与一个生态世界的格局
生态公民与一个生态世界的格局在当今时代,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公民”这一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在塑造一个生态世界的格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生态公民呢?生态公民并非仅仅是关注生态环境的个体,而是具备生态意识、承担生态责任,并积极参与生态行动的公民。
他们不仅对自身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着清晰的认知,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采取有利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生态公民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
这种意识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对生态系统复杂性和脆弱性的理解,以及对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深刻洞察。
他们明白,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的使用都与生态环境的健康息息相关。
比如,在用水时,他们会注意及时关闭水龙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在用电时,会选择节能电器,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在购物时,优先选择环保产品,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这种意识已经深深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同时,生态公民勇于承担生态责任。
他们深知,地球的生态危机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应共同承担的责任。
他们不会把破坏环境的行为视为他人的问题,而是从自身做起,努力减少自己的生态足迹。
比如,他们会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在饮食方面,倾向于选择本地生产的有机食品,既支持了本地农业的发展,又减少了因长途运输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积极参与生态行动是生态公民的又一重要特征。
他们不仅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还会主动参与到各种环保活动中。
这可能包括参与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组织或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呼吁保护濒危物种,监督企业的污染排放等等。
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
生态公民的存在和行动对于构建一个生态世界的格局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从个体层面来看,生态公民的行为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能够提供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这无疑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愉悦。
浅谈向合格的生态公民迈进论文
浅谈向合格的生态公民迈进论文•相关推荐才是公民权益与义务的`对象范畴。
作者提出:生态公民是最具有环保意识的公民,是珍爱自然、爱护地球的公民,是倡导俭朴节约的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公民,是更主动更积极追求21世纪生态文明的公民,是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一种理想的公民样态。
在内涵特征上,生态公民具有生态知识、遵循生态规律、具备生态敏锐、长于生态创意、心怀生态乐趣、提倡生态节制。
在立场原则方面,生态公民恪守自然理性、人文关怀、良性互动、生态均衡等原则,对自然敬畏谦卑但不失人本情怀,与自然积极互动但不以暴力对抗,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解。
在价值寻求方面,生态公民反对自然的异化,承认并追寻高山、森林、江河、湖海以及一切人类未曾踏足的荒野之内在价值。
在实践方面,生态公民践行低碳生活、低碳发展,保护空气、水、土壤和生物多样性……所以,生态公民是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之必须主体,人人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生态公民,才能更好地履行环保责任,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公民追求的是生态和谐社会。
生态和谐社会既可以理解为生态的和谐社会,着重强调和谐社会的生态属性,即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外还有生态文明这一建设目标;也可以理解为生态和谐的社会,只有生态和谐了才能有社会的和谐,才能带来更大的社会繁荣。
生态和谐社会秉持的是尊重差异、强调宽容的多元主义,公民权利与义务匹配的普遍主义,民主、自由与秩序相融合的平等主义,公共善和个人善相兼备的共同体主义,立足于深厚伦理基础的道德主义,这些原则构成了生态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
生态公民自觉地遵循着这些原则,努力让个人行为与社会协调,让人类集体行为与自然协调,实现人、社会、自然的三位一体从而达到生态和谐社会。
因此,可以说生态和谐社会是当下中国发展的现实指引和理想图景,由无数合格的生态公民构成的生态和谐社会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所在。
生态公民推动着环境哲学的深入。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的精华,环境哲学是哲学在迈向生态文明过程中发生的必然转向,是反映这一时代脉动的思想精粹。
2023公民生态环境意识调查报告_2
2023公民生态环境意识调查报告2023公民生态环境意识调查报告1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同时大量的各种废弃物也被制造出来,它们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危及我们的生存。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环境状况的不断重视,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日益受到不断地重视和加强。
人们改造自然的同时也遭受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尽管我国政府不断加强整治力度,但是由于其他人为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还不容乐观。
为此,我和同班同学王刚利用暑假时间在家乡展开了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旨在了解公众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看法,同时对我们的周边生活环境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针对性的对家乡居民宣传环保知识。
本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随机调查的形式对__州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以及周边环境状况展开了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又想问卷100份,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发现__州市的环境现状以及攻门的环保意识依然堪忧。
一、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有83%的人表示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家乡街道上经常有废纸废物、附近的河流湖泊浑浊不清;有17%的人表示还可以,但是不是很好,有一定的差距,人需不断改进。
说明本地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仍然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
有73%的居民认为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十分担心后代人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并且想为环保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看来环境问题已经为广大人们所关注,已经成为了一个众人瞩目的重大问题。
有52%的人认为当个人利益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会优先选择环保;另有48%的人选择会优先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犹豫不决。
看来,虽然与以前相比,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还有一些不顾生态平衡蓄意破坏环境的人,而他们为的只是一些个人利益。
在如何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上有55%的人认为应加大宣传力度;有77%的人表示要加强相应的教育。
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环保教育;另有56%的人认为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加大惩处力度。
公民生态安全意识培养研究
公民生态安全意识培养研究公民生态安全意识培养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生态恶化等问题逐渐加重,公民生态安全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国家的基础单位和公民意识的构成部分,公民的生态安全意识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公民生态安全意识,促进环保意识和行动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民生态安全意识的概念生态安全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得人民的生产、生活得到安全保障的状态。
公民生态安全意识是指在公民的日常生活中,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公民生态安全意识的重要性1. 保护生态环境公民生态安全意识的培养能够促进公民不断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公益活动。
2. 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公民生态安全意识的提高可以促进公民逐渐采取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系统的转型升级和提高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3. 保障公民健康公民生态安全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公民的消费行为和生产方式更健康、更环保,避免消费的有害物质影响健康,提高公民的生命安全保障。
4. 有利于国家安全公民生态安全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应对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系统发生异常等问题,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维护国家安全。
三、公民生态安全意识培养的策略1. 教育体系的改革通过公民教育、环保教育和媒体宣传形式等多种教育渠道,使公民的环保知识得到普及,引导公民形成积极的生态行为。
2. 政策法规制定和监管制定合理的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鼓励和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环保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监督和管理,让公民在环保方面有责任与义务。
3. 社会组织的参与政府可以鼓励或引导各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承担环保意识的宣传与维护生态环境的保卫工作。
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及对策阅读理解
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及对策阅读理解【原创版】目录1.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2.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3.提高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对策正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很多人忽视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本文将分析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1.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尽管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许多公民仍然缺乏生态文明意识。
乱扔垃圾、过度消费、浪费资源等现象比比皆是。
3.生态保护参与度低。
在生态保护方面,很多公民认为这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自己无需参与。
这种观念导致公民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参与度低,难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二、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1.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意识有助于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生活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落实国家战略。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三、提高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对策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教育部门应将生态文明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2.媒体宣传引导。
媒体应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3.政府政策引导。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公民参与生态保护,对生态保护行为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支持。
4.社会共同参与。
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应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动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总之,提高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公民生态安全意识培养研究
公民生态安全意识培养研究公民生态安全意识培养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公民生态安全意识是指公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认识程度,以及对环境保护措施的意愿与行动能力。
公民的生态安全意识是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随着国家对环境的关注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我国的环境问题依然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在很多地区得不到有效控制。
同时,一些人的环境意识不强,对于环境保护措施不主动配合,还有些人抱有“绿色是富贵人的东西”的观念,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
二、公民生态安全意识培养的意义公民生态安全意识培养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道,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必要条件。
高度的生态安全意识可以引导公民珍视自然和环境,对守护和改善环境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生活中,公民可以通过环保行为来落实生态安全意识,例如节约用水、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
通过这些举措,公民可以生动地感受到环保行为对于环境的改善,促进自身的生态安全感。
三、公民生态安全意识培养的途径1.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增强公民生态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育中普及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引导学生将环保理念融入生活中。
同时,为了提高环保意识,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环保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
2. 环保志愿者行动通过参与环保志愿行动,公民可以深刻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将环保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志愿者行动不仅可以拓宽公民的视野,还可以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科普宣传可以通过科普宣传形式,让公民进一步了解环保相关的政策法律,环保知识,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操作技巧。
科普宣传可以在媒体、网络等多个平台进行,形式多样,能够更深入地进入公民的生活。
四、公民生态安全意识培养的实施方案1.加大环境保护经费的投入政府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
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和关心的焦点之一。
尽管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但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伤害,更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加强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公民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不足。
在我国许多地方,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却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存在。
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认识不足,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
这就导致了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对环境的严重破坏行为。
比如乱扔垃圾、破坏植被、乱倒废水、乱停车等行为,给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
在社会上,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环境质量,更是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不安。
公民对环境保护知识匮乏。
在很多地方,大多数公民对环境保护知识了解甚少,对环境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解决办法也不清楚。
这就导致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缺乏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方法,对环境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当,甚至有些人认为环保只是政府和环保部门的责任,自己不必参与其中。
而事实上,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能够用心保护环境,才能让我们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公民对环境保护行为缺乏积极性。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由于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导致了许多人对环境保护行为缺乏积极性,对环保活动冷漠甚至抵触。
他们认为环保行为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可能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
这种态度不仅减缓了环保活动的开展速度,更是影响了环保工作的效果。
在一些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地区,由于公民的环保行为缺乏积极性,环保中的一些基本工作难以落实,导致了环保工作的陷入困境。
公民对环保行为缺乏自觉意识。
在很多地方,公民对环保行为的自觉意识不足,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对环境的破坏行为。
当前公民环境生态意识调查
当前公民环境生态意识调查当前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均呈现出积极向好的趋势。
以下是对当前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的具体分析:一、认知水平提升1.知识普及:近年来,随着环保教育的普及和媒体宣传的加强,公民对生态环境相关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公众对雾霾、生物多样性、PM2.5等环境问题的认识显著提高。
2.政策知晓:公民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环保政策、法规的知晓度也有所提升。
许多人能够意识到环保法规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二、态度积极转变1.重视程度提高:调查显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许多人将生态环境保护视为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议题,愿意积极参与其中。
2.满意度增加:在一些地区,如北京市顺义区,公众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
这得益于当地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三、行为实践增多1.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如节约用水、用电、绿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垃圾分类等。
这些行为不仅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还提高了公众的生活质量。
2.参与环保活动:公众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
许多人愿意参与到植树造林、河流清理、环保宣传等活动中来,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尽管当前公民环境生态意识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知识深度不足:部分公民对生态环境相关知识的了解仍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参与度不均: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公民在环保参与度上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和群体对环保活动的参与度和热情较低。
3.行为践行度有待提高:虽然许多人表示愿意参与环保行动,但在实际生活中仍难以做到完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1.加强环保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多种渠道,加强环保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知识水平。
[公民,生态,意识]论生态公民与公民生态意识
论生态公民与公民生态意识摘要: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同物质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并列,合为五位一体,共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公民”的精神依托与道德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依靠制度的建设与科技的发展,更要以“生态公民”为其实践者,以公民生态文明意识为思想基础,加强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对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新型的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公民;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党在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因此,增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做优秀的“生态公民”,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影响重大。
一、“生态公民”的内涵解读“生态公民”是生态世界的主宰者,“生态公民”的提出是应时代发展需求,是公民身份理论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
(一)“生态公民”理论的提出加拿大学者金里卡和诺曼曾指出,20世纪90年代政治理论的焦点是公民和公民身份。
更多学者从环境保护作为切入点,探讨“生态公民”理论。
英国学者多布森教授的《公民与环境》一书中提到了“后世界主义”的公民身份。
多布森认为“生态公民”更像是“后世界主义公民”。
它强调责任而非权利,不管是在在私人领域或是公共领域,人们都应当遵守自然界规则,讲究美德。
并且“生态公民”是由陌生人组成的公民群体,因而也具有世界性。
(二)“生态公民”的内涵与特征所谓“生态公民”是指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及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公民。
狭义的“生态公民”仅指即低碳公民。
广义的“生态公民”还包括那些是参与环保行动,监督政府与企业的环保行为的公众[1],其具有四个特征:1.“生态公民”是具有权利意识公民每一个现代公民都人权。
随着人权的范围逐步扩展,已经由政治权利,经济和文化权利发展到如今的集体权利,当今环境人权已经成为现代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丽中国的公民生态意识
美丽中国的公民生态意识(代序)我一直坚持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固然需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但在根本上必须付诸全体公民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面前这本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稿,体现了我认识的一位学者及她的同事对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问题的有益探索,想起我近来对建设“美丽中国”相关问题的思考,愿呈于此以为序,以表对他们成果的肯定与支持。
当工业发展的雾霾掩盖了蔚蓝的天空,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己正走在一条与自然疏离的路上,这种疏离不仅阻滞了经济社会发展,而且造成了人们的普遍焦躁和失落感。
这种疏离与焦躁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寻找与自然相和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丽中国”这一生态概念应运而生,其根本指向就是解决人与自然环境以及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氛围。
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公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及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即如何使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贯穿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观念系统中,使人对自然的单一工具认识转变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认识,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
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公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低。
这主要表现在公民对生态建设的认知和对生态文明科学知识的了解不足上。
环境保护部2013年全国生态意识调查显示,公众对生态文明的总体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得分分别为74.8分、48.2分、60.1分(百分制),呈现出“高认同、低认知、践行ii│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度不够”的特点。
二是公民生态文明道德意识薄弱。
这主要表现在公民对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环境问题关注度高,而对于现实中发生的另一些环境问题和污染事件视而不见,对更深远的生态问题漠然处之,呈现出二元结构,即日常生态文明意识较高,深层生态文明意识较低,停留在自我保护型的生态文明意识层次。
生态公民论的论文
生态公民论的论文生态公民论的论文摘要:生态公民理论是20世纪末环境政治学、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新兴话题。
笔者首先简要介绍了斯廷博根和多布森的生态公民理论,继而从生态文明视野的角度阐述了生态公民的四个重要特征:生态公民是具有环境人权意识的公民;生态公民是具有良好美德和责任意识的公民;生态公民是具有世界主义意识的世界公民;生态公民是具有生态意识的公民。
关键词:公民身份;生态公民;生态文明;世界主义Abstract: Ecological citizenship theory has become a branch of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olitics, environmentalphilosophy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since the end of 1990s.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ecological ヽitizenship theories articulated by Bart van Steenbergen and Andrew Dobson, and then expou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our important features of it. The author argues that ecological citizenship is the citizenship with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human rights, virtue and responsibility, cosmopolitism, and ecology.Key words: citizenship; ecological citizenship;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smopolitism一、公民身份理论的兴起加拿大学者金里卡和诺曼曾指出,20世纪70年代,政治哲学最重要的话题是社会正义,80年代讨论较多的是社群与社群成员身份,而90年代政治理论的焦点则是公民和公民身份。
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
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摘要】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公民对环境问题认识不足、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境污染问题被忽视、公民行为缺乏环保意识以及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矛盾。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社会环境教育和宣传,同时政府应加强环境监管和法律制度建设。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改变公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升环保意识,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为了建设更加美丽的家园,每个公民都应该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环保意识、经济发展、环境教育、宣传、环境监管、法律制度建设、社会、政府1. 引言1.1 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许多公民对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对环境污染问题往往被忽视。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公民的行为缺乏环保意识,随意丢弃垃圾、乱倒废水等行为仍然屡见不鲜。
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公民往往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环境保护。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升势在必行。
需要社会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让公民更加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政府也应加强环境监管和法律制度建设,为公民提供更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支持。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 正文2.1 公民对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公民对环境问题认识不足,是当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很多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层面,只知道雾霾严重、水质差、垃圾多等简单的环境现象,却缺乏深入探讨和理解。
他们往往认为环境问题与自己无关,甚至觉得这些问题与自己的生活无关紧要。
对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导致了许多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他们不了解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后代的生存环境。
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
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摘要】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缺失、过度消费导致环境破坏、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城乡发展不平衡及环境信息不透明等方面。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教育和宣传,提升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只有有效提高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才能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未来建设更美好的环境做出贡献。
【关键词】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教育、过度消费、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城乡发展、生态失衡、环境信息透明度、公民意识培养、教育和宣传、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是指个体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在当今社会,我们发现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育缺失导致公民生态环境意识不足。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对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公民对环境问题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关注。
缺乏环境教育的公民往往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无法更好地保护环境。
过度消费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过度消费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加剧了环境问题,破坏了生态平衡。
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导致资源浪费。
许多公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随意浪费资源,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生态失衡问题。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利用方式相对滞后,导致了生态失衡问题。
环境信息透明度不高影响公民意识培养。
环境信息的不对称和不透明使得公民难以获取到准确的环境信息,影响了公民的环境意识的培养。
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升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推动社会环境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
人人成为生态公民演讲稿
人人成为生态公民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话题,那就是人人成为生态公民。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保护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作为公民,我们有义务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生态公民呢?
首先,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我们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
因此,我们要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欺,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例如。
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尽星选择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鼓励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项目。
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环保志愿活动、宣传环保知识等方式,积极传播生态理念。
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生态保护的行动中来。
此外。
我们还需要关注政策法规和科技进步在生态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
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和治理;企业应该积极采取环保措施,推动绿色生产;科技工作者应该加强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更多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成为生态公民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需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
只有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力量,才能形成强大的环保合力,共同守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让我们携手共进,人人成为生态公民,为地球的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提高公民意识 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公民意识保护生态环境提要: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威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影响。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为了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关键词:环境保护;意识近年来,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威胁,这是因为我们不注重环保环境的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
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
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
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当今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土壤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减少;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水荒制约发展影响生活;臭氧层破坏威胁地球生命;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生物资源急剧减少;人口爆炸危及自然生态;有害人工化合物的转移;有害废物的转移贻害世界;残留物质污染环境等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迫切任务。
要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以下主要措施:第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依法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
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广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第二,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生态公民与公民生态意识党在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因此,增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做优秀的“生态公民”,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影响重大。
生态公民”的内涵解读生态公民”是生态世界的主宰者,“生态公民”的提出是应时代发展需求,是公民身份理论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
生态公民”理论的提出加拿大学者金里卡和诺曼曾指出,20 世纪90 年代政治理论的焦点是公民和公民身份。
更多学者从环境保护作为切入点,探讨“生态公民”理论。
英国学者多布森教授的《公民与环境》一书中提到了“后世界主义”的公民身份。
多布森认为“生态公民”更像是“后世界主义公民”。
它强调责任而非权利,不管是在在私人领域或是公共领域,人们都应当遵守自然界规则,讲究美德。
并且“生态公民”是由陌生人组成的公民群体,因而也具有世界性。
生态公民”的内涵与特征所谓“生态公民”是指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及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公民。
狭义的“生态公民”仅指即低碳公民。
广义的生态公民”还包括那些是参与环保行动,监督政府与企业的环保行为的公众[1] ,其具有四个特征:1.“生态公民”是具有权利意识公民每一个现代公民都人权。
随着人权的范围逐步扩展,已经由政治权利,经济和文化权利发展到如今的集体权利,当今环境人权已经成为现代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人权既表现为每一个人都有获得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善物”的权利,比如洁净的饮水;还表现为任何人都有不遭危害而影响其生存和健康的环境恶物”伤害的权利,例如被污染的水质[2] 。
“生态公民” 享受环境权利,为其提供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2.“生态公民”是具有责任意识与生态美德的公民生态公民”是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公民。
要求“生态公民”在形式上具有三种特定的义务:一是要遵守相应的环境法规;二是要推动并监督政府对相关环境法规制定与执行;三是自觉主动地实践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公民”不但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还要具有良好美德。
在创建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现代公民既要具备传统的“消极美德”如守法),还需具备公民理论所倡导的现代“积极美德”如节俭)。
公民如何约束自己的不当行为,则取决于公民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
因此,对于环境保护来说,公民在私人领域表现出来的各种美德(如理性消费)都是至关重要的。
3.“生态公民”是具有全球意识的公民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
治理环境污染单靠一个国家是解决不了的,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笔者认为,环境污染没有国界,致力于环境保护与环境工作的“生态公民”同样没有国界,他们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的各种活动,强调各国公民之间要相互关心、平等团结,凸显世界公民身份的一致性。
4.“生态公民”是具有生态意识的公民美国生态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于《沙乡年鉴》一书中谈道:没有生态意识,私利以外的义务就是一句空话。
”[3] 他强调,生态意识为私利以外的生态责任,倡导人对自然的保护义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危机不断地显现和暴露,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公民“生态意识”的重要性。
现代生态意识凸显整体思维”与“尊重自然”两个基本特征。
“整体思维”是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强调单纯地依靠技术手段或政治与经济制度是解决不好环境问题的,还要有公民尊重自然的思想意识作指导。
二、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分析马克思强调环境由人来改造,能改造自然的人一定是受教育养成离不开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与教育过程,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有利于公民最终能够自下而上地贯彻和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各项生态文明价值。
的,因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是一致的。
生态公民”的一)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1.公民意识的内涵公民意识影响着公民是否能够承担公民身份角色,公民意识的有无是公民个体能否真正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之一。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查特尔?墨菲在《政治的回归》一书中说到:“公民的私人自由与公共利益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这两种身份是存在于一个永远也不会被调解的永恒张力之中。
”由此看出,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而这些角色并非是断然分开,毫无联系的。
因此,公民要有公民身份观念”,即对自身的社会角色有个清晰的认识,这是公民意识形成的基础。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所处地位的一种自我认识。
其核心内容为公民享受权利与自觉履行的义务,认识到自己在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并以国家主人身份将责任感、使命感与权利义务观念融为一体。
2.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的关系生态意识又叫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对“生态公民”的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提高公民素质、树立生态文明观、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根本途径,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这两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统一的。
一方面,公民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公民意识在本源上已经落实了生态文明建设。
孟子说过:“人之性善也,如水之就下也。
”意味着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如果没有了良知,善良就如同洪水般直流而下;另一方面,生态文明赋予公民意识新内涵,成为公民意识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经济发展与资源供求的矛盾,公众环保意识与国家保护环境举措的违背等问题。
通过对公民的生态意识教育,促进全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以提升整体素质,对建设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谓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是指人类关于自然包括天然自然与改造自然)和环境保护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及心理向导的总称。
指人类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把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看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生态发展的行为就做,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坚决禁止。
二)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特征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实质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用道德观念去引导人们爱护自然环境和保护生态系统,使人类社会可永续持久地发展下去。
其特征主要表现以上几点:1.核心理念为和谐发展传统人类意识认为人类可向自然无条件无限制地榨取利益。
而生态文明意识则倡导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思想[5] ,强调人类与自然平等地位,应当协调发展。
因此,人在改造与利用自然同时要节制,让其活动限制在某一历史时期内可容忍的状态之下,从而达到自然资源再生利用,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2.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态意识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要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否定人类社会单靠GDP(国民生产总值)这单一的经济指标来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是确立用“增强社会总产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三项指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的全面发展观念[6] ;可持续发展,就是保证人类的代际平等,人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生存资源作为代价换得本代人的荣华富贵。
“人类的明天同今天同等重要。
”所以人类在本代的利用资源适度,使将来人类可以拥有足够的资源,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发展。
3.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结构体系生态文明意识是多种学科综合起来的整合意识。
从所涉及的学科来看,其包含生态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等内容。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整体,需要对引起环境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思考,要突显生态文明意识的综合性,以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
三)公民生态意识的主要内容公民生态意识作为意识的“子范畴”概念,是公民对环境的根本看法与观点。
具体来说,就是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开发与保护,生产与生活,资源与环境关系时,应具备的生态观点与常识[7] 。
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责任意识与生态道德意识。
1.生态科学意识生态科学意识要求人们用生态科学的眼光去对待自然,并指导实践。
它是生态科学知识的升华与积淀,是生态意识的科学基础。
20 世纪中叶,生态科学逐渐地成熟发展起来,并开始渗透到整个科技的各个领域,这种渗透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传统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如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的研究开始面向环境问题,形成了如环境物理学等边缘学科;是新兴的高科技的作用开辟了生态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如,生物遗传学正酝酿着一场农业新的革命;三是以生态科学为主的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相交叉而产生了边缘学科(如环境经济学),成为了联结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纽带。
2. 生态价值意识又叫生态价值观念,是人们在其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环境的价值标准与价值取向。
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的灵魂与核心。
在长期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有关生态环境意义,好恶,美丑,善恶等看法及观点。
尊重自然是生态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本体论讲,一方面,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人是离不开自然而存在。
是“站在牢固稳定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自然力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人。
”另一方面,人的生存方式是实践。
离开自然,人就无法完成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能量、动力、信息的交换。
从能动性讲,坚持“主体性原则”是生态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
人是自然中最精致的产品”,人类在利用自然活动的同时,将自己从中提升出来,又能动地改造自然。
从而使自然的巨大价值充分的发掘和显现。
3.生态责任意识生态能否得以保护,关键看公民是否具备“生态忧患意识” 与“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生态忧患意识”是生态责任意识的基础部分,它产生于对生态环境现状的认识。
以20世纪60 年代爆发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开始以来,人类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日趋出现的危机,些不仅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生活,还严重地阻碍了社会发展的脚步,对其进步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力;需要广大公民负有生态公共利益的保护责任,既包括约束自身行为不去破坏生态环境,也表现为积极参与促进生态文明公众活动。
4.生态道德意识在英国学者多布森《公民与环境》一书中提出到“生态足印”( ecological footprint )这一概念,强调每一个体都有权拥有足够的,与他人同行的生存空间。
但事实上,人们留下的生态足印有差别,这必然决定了一个公民必然负有道德义务。
生态道德的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尊重自然,;二是珍惜自然资源;三是珍惜善待生命;四是要节约,理性消费。
理性消费意识是生态道德意识的重要表现。
高消费行为看似没危害,但这种行为累积到最后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25 年新兴经济体城市中,年收入超过20,000美元的家庭将达到全球600 强发达国家城市同等收入水平家庭数量的1.1 倍。
高收入推动了人们对选择性(如游泳池)而非需求性(饮水)的消费大大提升[8] 。
这使得生态的承载力大大负荷,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
因此,我们要迫切地需要加强公民的消费意识教育,主张不铺张浪费,崇尚俭朴,注重环保的理性消费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