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思维的乐趣》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小波《思维的乐趣》读后感
王小波《思维的乐趣》读后感
整理儿子书桌,看到儿子看一半的王小波的杂文《沉默的大多数》,记起儿子曾说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向前来面试的学生提出问题,其中一个是:《沉默的大多数》作者是谁?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对王小波作品,最令我这个初中数学教员好奇的是,他的本职是个名牌大学数学讲师,写一手好文,说明王老师本身是个能文能武之人,堪称不输任何敢称大师的人,这样的角色在中国文坛上少有见到,现90年代的高中生儿子喜欢读,就更勾起了我很大好奇,于是翻到杂文第二篇,读起王小波的《思维的乐趣》,刚刚翻阅几页,我便感到此书十分对我的路数,哲思、幽默、机敏、理性、清澈,不愧为文武双全的大师,文中的文字给我的感觉是通俗易懂但不乏品味,让人爱不释手,是我读下来的感受,于是我抱着单纯的心态,有滋有味地读完并写感受一二。
一大体验是读大师《思维的乐趣》,不仅有思想上的犒劳,同时还有语言上的爽而不腻的享受。写出《思维的乐趣》是97年之前,写的是25年前二十五年前,到农村去插队时的他,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现好多个10年过去了的今天,王老师的思想依然很容易被当
下的年轻学人所认同,它除了给人思想,给人精神,给人趣味外,它语言上略带调侃的轻松的聊天式风格,也往往让人忍俊不禁,只是作为一个五零后王小波是不合群的,于是那帮五零后成了既得利益者,他成了异类。一起欣赏一片断:“人既然活着,就有权保证他思想的连续性,到死方休。更何况那些高尚和低下完全是以他们自己的立场来度量的,假如我全盘接受,无异于请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到我脑子里下蛋,而我总不肯相信,自己的脖子上方,原来是长了一座鸡窝。想当年,我在军代表眼里,也是很低下的人,他们要把自己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强加给我,也是一种脑移植。菲尔丁曾说,既善良又伟大的人很少,甚至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这种脑移植带给我的不光是善良,还有愚蠢。在此我要很不情愿地用一句功利的说法:在现实世界上,蠢人办不成什么事情。”
王小波老师的语言是简单,很合我的趣味,道理就该简单地讲,象这样通过幽默精神来保持思想的独立和韧性,让这场少数人对阵多数人的势单力薄的斗争看起来不那么悲催,反而喜剧,看起来王小波老师就是个早生了三十年的八零后!
二大体验是在《思维的乐趣》里,王小波老师喜欢讲故事,讲个文革里的故事然后绕着弯地讲一个道理,这种“黑色幽默”也很合我口味。
一起欣赏片段:“假如现在我周围的世界又充满了“文革”时的军代表和道德教师,只能使我惊,不能使我惧。因为我已经活到了四十二岁。我在大学里遇到了把知识当作幸福来传播的数学教师,他使学习数学变成了一种乐趣。我遇到了启迪我智慧的人。我有幸读到了我想看的书——这个书单很是庞杂,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直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小说。这最后一批书实在是很不堪的,但我总算是把不堪的东西也看到了。当然,我最感谢的是那些写了好书的人,比方说,萧伯纳、马克。吐温、卡尔维诺、杜拉斯等等,但对那些写了坏书的人也不怨恨。我自己也写了几本书,虽然还没来得及与大陆读者见面,但总算获得了一点创作的快乐。这些微不足道的幸福就能使我感到在一生中稍有所得,比我父亲幸福,比那些将在思想真空里煎熬一世的年轻人幸福。作为一个有过幸福和痛苦两种经历的人,我期望下一代人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得多。而这些呼吁当然是对那些立志要当军代表和道德教师的人而发的。”
这段话语我反复阅读,身同感受,本人恰已经活到了四十岁余,总在经历“只能使我惊,不能使我惧”的许多教育中的不如意之事,还当真如自己的脖子上方,原来是长了一座鸡窝。
“把知识当作幸福来传播的数学教师,”多美好的数学
教育境界,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老师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杂文《思维的乐趣》故事式的展示,给我们的正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戏谑的笑容,和令人会心而战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的迷宫,让我们在真切地体会到思维人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从他那里学会如何去独立而自由、智慧而平等地思考。
王老师是经历了文革,对这个国家的愚昧自大有着切肤之痛。正如五四那帮人在外国人的欺凌下,一心想革新中国,便不顾一切地批判中国传统。我们眼里的王小波老师,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表达手法方面,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我们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三大体验是从数学老师王小波看来,能够用思维来写作,似乎是一件幸福的事。《思维的乐趣》自有它的耐读之处。因为讲的不是乐趣,而更多是时代与政治环境带来的思维的恐慌与孤独。欣赏插队年代里片段:“痛苦的顶点,不是被拘押在旅馆里没有书看、没有合格的谈话伙伴,而是被放在外面,感到天地之间同样寂寞,面对和你一样痛苦的同伴。”这种反思的境界,正是王小波的力度所在。在那个年代里,思考是件充满恐慌与致命孤独的事。要么是不能跳出桎梏思考,要么是走出来,却看不到可以对话的伟大心灵,
空荡荡的,被孤独淹没。”
王小波《思维的乐趣》把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以一种小儿斗嘴的样态铺陈开来,满纸闲话,字字句句都很拙朴,语言通俗易懂又不乏讥讽,细细品读,就是哲学背景浅的我也可以读懂看穿,他让我们在真切地体会到思维人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还教我们学会如何去独立而自由地思考。他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有自己的思想,不会人云亦云,像个自由人文主义者,他的语言文字永远是那么诙谐、率真、犀利,文中读出了独立意志抒写的自由精神,怀疑和蔑视一切既定的虚伪规则、惯性思维和刻板的道德,用明白晓畅、干脆利落的语言,加以无情的嘲弄、彻底的颠覆。独立这东西在中国是多么地特别珍贵难得,思维独立的前提是质疑,思想不独立主要是不敢质疑或没有养成质疑问的习惯,喜欢上思考,考虑问题也会渐渐周全起来,做事也能靠谱,这是理性思维的最靠谱感受。
第四大体验是:“有趣”在数学老师王小波的写作里,是一件顶重要的事。他从来不把道理说得太清楚,但你仔细一琢磨,也能明白他在说什么。似乎说清是他给你的,不说清是你想明白的,而这琢磨的过程,也就成了一种思考的趣